亦談「左升右降」暨「肝生於左,肺藏於右」金 棟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 (062450)【關鍵詞】 左升右降;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天人相應;陰陽五行有同道網友在互聯網《華夏中醫論壇》、《明醫網》等相關中醫論壇發表觀點認為,「肝生於左,肺藏於右」是中醫理論中的糟粕,也有學者(如西醫學者)認為這句話是錯誤的,是否為「糟粕」及錯誤與否,同道人自有公斷。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實乃不明白中醫理論體系之形成而然。茲不揣淺陋,淺談如下。中醫經典《素問·刺禁論》說道:「肝生於左,肺藏於右。」這句話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發、條達、舒暢,以升為順,春季應之,方位在東,故說「肝生於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肅降、收斂、肅殺,以降為和,秋季應之,方位在西,故說「肺藏於右」。唐代王冰注釋說:「肝象木,旺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肺象金,旺於秋,秋陰收殺,故藏於右也。」高士宗《素問直解》也說道:「人身面南,左東右西。肝主春生之氣,位居東方,故肝生於左;肺主秋收之氣,位居西方,故肺藏於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實質臟器肝和肺的具體解剖位置,而是根據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及天人相應觀或「左升右降」之說推演而來。 「左升右降」是古代聖人根據自然界陽氣的消長變化而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易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禮記·郊特性》:「君之南向,答陽之義也。」《素問·陰陽離合論》:「聖人南面而立。」王冰次注云:「向明治物,故聖人南面而立。」古代聖人認為:面南而立為正、為順,何也?此乃根據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推演而來。陰陽學說認為,火為陽,水為陰,南方氣候炎熱屬火為陽,北方氣候寒冷屬水為陰。而陽氣則代表功能亢(旺)盛,喻指事業興旺發達、功成名就,故人體面向南方主吉,而為正、為順[1,2]。如古代宮廷建築、民居住宅等建築,皆「陽南陰北」而建,如此向陽則為正、為善、為吉。森立之《素問考注·陰陽離合論》云:「案:家相地相家,皆以南面為善。」因人體面南站立為正,故人體之左為東,之右則為西,結合自然界太陽一天的運轉規律,太陽自東方升起,由西方落下,此即「左升右降」之謂也,即「子半以後,太陽從左邊上升;午半以後,太陽從右邊下降。」上升則陽氣漸盛,下降則陰氣漸盛,人氣應之,故平旦而陽氣生,日西而陽氣虛。這也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謂「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有多篇論述。《內經》認為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形態結構及生理功能特點(性)與天地是相應的。《內經》的「天人相應」觀,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學術觀點,至今一直指導著臨床。陰陽、五行學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天人相應的思想來統帥的。實際上,中醫的藏象(五臟)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時、五行、氣化的五臟,是「象」思維理論的五臟,天人相應的結果,不單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臟[3]。不明於此,在許多地方便會發生誤解,開口動手便錯。 又,如果再結合《周易》中之《河圖》與《洛書》,來體會「左升右降」及「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則甚為明了易懂。如下圖:1.《河圖》說明:⑴圖中黑圈點表示陰數,故所有陰數皆是偶數;白圈點表示陽數,故所有陽數皆是奇數。用意與伏羲八卦黑白二色相同。⑵圖中數學共分三層:最外層四數之和(8、7、9、6)為三十;中層四數之和(3、2、4、1)為十;內層三數之和(5、5、5)為十五。三層數相加得五十五。⑶圖中數字以「五」為中心,古人有「五瓣梅花天地心」之句,即指此而言。「五」這一中心數字所起的作用是:從下三層看,中一加內五得外層之六;反之,外層之六減中層之一得內層之五。其它三方以同樣方法加或減,可得同樣結果。如左邊三層,內五加中三,得外層之八;反之,外八減中三,則得內層之五。所以「五」在從一到九的系列數字中為一、二、三、四與六、七、八、九之間的中數。明確這一點對於數字在八卦中的演變很有幫助。⑷《周易·系傳》上所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引文中所說的天數二十五,即圖中白色圓點各數之和;所說的地數三十,即圖中黑色圓點各數之和。陽數,天數、奇數;陰數,地數、偶數。⑸圖中以「5」為中心,配以北方之「1」得6,位置居北,北方五行屬水,故生坎卦。「5」與南方之「2」得7,居南,南方為火,故生離卦。「5」與「3」得「8」,居東部,東方為木,故生震卦、巽卦。「5」與「4」得「9」,居西部,西方為金,故生兌卦、乾卦。「5」與「10」(即圖中「5」中心數上下的兩個5)相守居中,在中央,中央為土,故生坤卦、艮卦[4]。由上可以得出:數字相加以生方位,由方位配合五行以生八卦,由五行配人之五臟組成天人一體的五大功能單位,用以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特性和病理變化。《河圖》數是聖人用數字表示水、火、土、金、木五行生、成的規律。其生數為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為什麼這麼相配?即如《尚書·洪範》所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已成定律而不移。五行非土不成,這些生數只是孤陰或孤陽,必須加上土的生數五,才能起生化作用,從而組成其它四行的成數。八,木的成數;七,火的成數;九,金的成數;六,水的成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就是這個意思。白色圓圈點,天數、陽數、奇數,「天一」是也;黑色圓圈點,地數、陰數、偶數,「地六」是也。2.《洛書》說明:⑴《洛書》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規定,與《河圖》相同。據陰陽和方位、四時相配合,以顯示節氣的變化。奇數「1」,在《洛書》之北方,為「冬至一陽生」之所;「3」在東方,陽氣增長,氣候和暖;於時為春;「9」在南方,陽氣升至極盛之時,於時為夏;「7」在西方,陽氣漸衰,於時為秋;「5」在中央,為天地中心之數(參天兩地)。陽氣的運行方向是朝左,由北而東、而南、而西。此正「左升右降」之謂也,亦正系「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之謂也。四個偶數(陰氣)的位置是:「2」在《洛書》之西南角(隅),顯示「夏至一陰生」;「4」在東南角,陰氣逐漸增長;「8」在東北角,陰氣升至極盛;「6」在西北角,陰氣漸衰。陰氣的運行方向是朝右,由西南而東南、而東北、而西北。⑵《洛書》1、3、9、7,四奇數所在之地位,稱為四正;2、4、8、6,四偶數所在之地位,稱為四維。前四個奇數的四正,表示天象的二至二分,北為冬至、南為夏至、東為春分、西為秋分;後四個偶數的四維,表示四立,東北立春、東南立夏、西南立秋、西北立冬。⑶《洛書》九數之和為45。⑷《洛書》是以四正、四維以生八卦。《易緯·乾鑿度》云:「伏羲氏畫四象,立四維,以定群物之發生門。」四正即離、坎、震、兌,分居南、北、東、西之位。四維即乾、坤、巽、艮,分居部位是:乾居西北,為天門;坤居西南,為人門;巽居東南,為地門;艮居東北,為鬼門[4]。實際上這種四正、四維之說,首先根據《周易·說卦傳》而來(引文略);其次,天門、地門、人門、鬼門之說,為京房易所創。《洛書》為三階幻方,本已包括天、地、人三才之意。京房以天與地相配,故加上鬼,以與人相配。將鬼神妖祥之說納入八卦系統,雖從古代卜筮中來,但成為「易」學一大支派,京房實為始作俑者。3.《河圖》《洛書》,過去認為很神秘,在今天看來,它們實際上只是數學中一個分支,通常叫它為幻方或魔方。南宋數學家楊輝稱之為「縱橫圖」,國外則稱之為幻方(magic Sq uare)。二者雖為幻方無疑,但它的意義卻不能忽視。《十翼》解《易》時,引進了許多其它學科的內容,如哲學觀念、儒禮觀念和象數觀念等。象數觀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學,「數」是指由《河圖》、《洛書》而引起的數學觀念。古代的《易》學與這兩門科學是分不開的,天文與數學是《易經》賴以形成的科學基礎。《河圖》《洛書》,究其本源,實為數學中的一支。先在它們的問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後又在歷史過程中,被《易》學們加入了五行、陰陽、四時和方位之說。一方面是科學內容豐富了,更能進一步說明節氣、陰陽與萬物生、壯、榮、衰的相互關係;另一方面,則使人恍惚迷離,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來也是一條規律[4]。4. 醫易相通: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維模式化的影響,建立了多種理論模型。《河圖》數之五行、五方、四時陰陽、五臟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問·金匱真言論》「五臟應四時」及《陰陽應象大論》「天有四時五行」等形成人體五大功能單位。《洛書》奇數中陽氣升降由「1→3→9→7」之循環,即「左升右降」之說,實乃「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臟腑生理特性--氣機的真實寫照。參考文獻:[1]金棟.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2]金棟.診脈能否測知男女探討[J].光明中醫,2010,25(1):95[3]余雲岫,惲鐵樵.靈素商兌與群經見智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113-160[4]郭揚.易經求正解[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213-214,215-222,222認為「肝生於左,肺藏於右」是中醫理論糟粕的hsluo先生反問說道:金棟先生以《河圖》《洛書》《周易》來解「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請問金先生以下問題,然後再進一步討論:1、金先生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維模式化的影響,建立了多種理論模型。」 關鍵是要拿出《黃帝內經》受《周易》影響的證據,金先生開口《黃帝內經》,閉口也《黃帝內經》,請問金先生真的讀過《黃帝內經》嗎?2、金先生說:「實際上,中醫的藏象(五臟)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時、五行、氣化的五臟,是『象』思維理論的五臟,天人相應的結果,不單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臟。不明於此,在許多地方便會發生誤解,開口動手便錯。」請問金先生,中醫說的「肝」與西醫說的「肝」在解剖實體上是不是指同一個器官?如果是,那麼它們的功能是否相同?如果中醫說的「肝」與西醫說的「肝」在解剖實體上不是指同一個器官,那麼中醫說的「肝」是什麼器官?位於何處?3、請問金先生:五行配五臟、四時起源於什麼時候?為什麼《素問》中五行配五臟中肝屬木,而不屬金?4、《河圖》《洛書》是圖形還是文字?《河圖》《洛書》與《周易》是什麼關係?與《黃帝內經》又是什麼關係?5、援易入醫始於何時何人?由於鄙人才疏學淺,如果對上述問題有高論者,請不吝賜教,發表自己的看法與高論,多謝了。下面鄙人試著回答如下,不當之處,還望同道網友見諒:1、金先生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維模式化的影響,建立了多種理論模型。」 關鍵是要拿出《黃帝內經》受《周易》影響的證據,金先生開口《黃帝內經》,閉口也《黃帝內經》,請問金先生真的讀過《黃帝內經》嗎?金棟答曰:讀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著作,凡為醫者(特別是中醫)無不讀此書。該書文辭古奧,醫理、義理難通,甚不好讀,非藉助歷代注釋及工具書,不可通也。讀時或精讀、或泛讀,亦有未讀之者。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對《內經》的影響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總是在哲學的支配之下」,中醫藥學在其學術體系形成過程中,特別是醫療經驗上升為醫學理論,進而形成學術體系的過程中,總是要受到古代哲學思想的支配和影響。在戰國秦漢,代表先進宇宙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哲學思想,自然為醫學家們所接受,並作為理性思辨的工具,來整理豐富的醫療經驗和醫學知識,構建中醫的醫學體系。戰國秦漢時期,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出現了許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當時哲學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其理論載於諸子,特別是對《周易》的闡發,其中的《易傳》「十翼」,闡發對自然、社會普遍規律的認識,除儒家的政治觀和倫理觀外,還融進道家和陰陽家的天道觀。古代哲學對《內經》學說體系形成的影響,主要是思維方式,而《周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⑴ 觀象明理和思維模式化:觀象是思維過程的起點。人們運用感官直接感受或體驗事物之象,最初直觀比照,隨著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出「觀象玩辭」、「觀象蘊意」,引出道理和原則,並發展為「觀象明理」。這個「理」是指事物的功能、作用和運動方式,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藏象學說就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參與下形成的。思維模型是人們按某種特定目的,對認識對象所做的簡化描述,是對原型進行模擬所形成的特定樣態。《周易》思維模式化傾向很明顯,有陰陽、三才、四相、河圖、洛書、八卦等模型。《內經》在醫學理論形成中,受《周易》思維模式的影響,也建立了多種理論模型。如在藏象方面,有陰陽模型以論臟腑、氣血、營衛,有三陰三陽模型以論六經,有五行模型以論五臟等。在病機方面,也有疾病部位的表裡模型,疾病性質的寒熱模型,疾病發展態勢的邪正虛實模型等。模式思維是中醫進行理論和臨床思維的重要方法。⑵ 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周易》最為系統、豐富的一種思維方式,對於《內經》理論和學術體系的形成,有三個方面的影響。①整體思維:整體思維以普遍聯繫、相互制約的觀念看待世界及一切事物,認為自然萬物是一個連續的、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部分作為整體的構成要素,其自身也是一個連續、不可割裂的整體,同時又與整體不可分割,因而認為萬物同源、同構、同律。如每個卦象同時具有上中下、初中末、天地人之義,反映了《周易》的天人時空整體觀。這使當時的醫學家們面對有關人體生理、病理與天時氣候、地土方宜、社會人事相聯繫的大量資料,運用整體思維的原理進行闡釋和概括,構建《內經》三才合一的整體醫學模式,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並以三才為經,五行為緯,詳為論述天、地、人諸事物的類屬及其相互關係。《內經》全息醫學思想可能也受整體思維的啟發。《周易》認為六十四卦貯藏宇宙全部信息,故《繫辭》有「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之說,後世醫易學家提出「宇宙大天地」、「人身小天地」,《內經》則有脈診、目診、耳診、面診等察局部而診全身疾病的全息診法。②變易思維:《周易》強調事物的變易屬性,如通過爻象位置變化實現卦變,反映變化乃自然不易規律,在思維觀念上指導《內經》作者,從運動變化角度研究人體的生命活動。如《素問·玉機真藏論》以「神轉不回」論生命的有序變化,從變動不息研究疾病過程,病隨時空而變,治隨病變而施,這是辨證論治的基本精神之一。③相成思維:整體聯繫、運動變化,都要依賴其內部相互對待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來實現,即相反相成。首先,相成的前提是相反,而相反之雙方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離的,而且必須將它們約定在一個統一整體之中,如乾坤、剛柔、動靜等,從而使陰陽劃分為不同層次。《內經》的陰陽即處於相對獨立的整體中,又分為多層次,目的是對人的功能活動依性質不同劃列為層次不同的對立面,以便從相反功能的相互作用方式上,分析其相成機制和規律。其次,相反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相成,和諧是相成的穩態表現。《周易·乾卦》彖曰:「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是事物高度和諧的境界。《素問·上古天真論》以「形與神俱」作為健康標準,《素問·至真要大論》以「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作為治療追求的目標。因而,守中貴和成為《內經》掌握生理病理、確定診斷治法及養生方案的基本思路。2、金先生說:「實際上,中醫的藏象(五臟)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時、五行、氣化的五臟,是『象』思維理論的五臟,天人相應的結果,不單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臟。不明於此,在許多地方便會發生誤解,開口動手便錯。」 請問金先生,中醫說的「肝」與西醫說的「肝」在解剖實體上是不是指同一個器官?如果是,那麼它們的功能是否相同?如果中醫說的「肝」與西醫說的「肝」在解剖實體上不是指同一個器官,那麼中醫說的「肝」是什麼器官?位於何處?金棟答曰:實際上,中醫的藏象(五臟)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時、五行、氣化的五臟,是「象」思維理論的五臟,天人相應的結果,不單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臟。不明於此,在許多地方便會發生誤解,開口動手便錯。難道先生不認同嗎?請看近代中醫大家惲鐵樵先生《群經見智錄》說道:「故《內經》之五藏,非血肉的五藏,乃四時的五藏。……《內經》非解剖的藏府,乃氣化的藏府,質言之,時序的藏府耳。」時賢趙洪鈞先生《中西醫結合二十講·第四講·一、古代中醫有解剖生理嗎》也說道:「這似乎是一個不須問或明知故問的問題。其實不然。近代中醫第一大理論家惲鐵樵提出:『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他給了中醫界一個重要的科學方法論武器,但是,近代中醫界幾乎無人接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指出:中醫的臟腑,與其說是解剖上的臟腑,不如說是功能單位。這顯然是對惲氏思想的繼承和部分補充,卻沒有提到這位可敬的創論者。當時許多人對此不很重視。學中醫者不以此為驕傲,西醫界不以此為高明。……中醫學每一臟腑的含義,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亦非單純之解剖學上的某一個具體臟器,而主要是一個生理學、病理學的概念。因為在臟腑學說理論形成的初期,主要著眼點在於臟腑生理或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而略於臟腑形態學的觀察。因此,中醫學說的心、肺、脾、肝、腎等,雖然與現代解剖學臟器的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活動,病理表現方面卻有很大差別。中醫臟腑學說中的某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學中的某一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臟腑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故而,中醫學所說的臟腑,具有多功能的特點。例如,中醫學所說的心,除了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臟功能外,還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神經系統的部分生理功能。而現代醫學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則與中醫學所說的多個臟腑的功能有關,如心、肝、脾、肺、腎、膽等。」因此說,中醫的肝與西醫的肝在解剖實體上雖是同一個器官,但中醫的肝藏(臟),更多的是指四時、五行、氣化的肝臟,是「象」思維理論的肝臟,天人相應的結果,不單是指血肉解剖的肝臟。取類比象則位於東方,實體解剖則位於右脅肋下,與現代解剖觀點一致。中西醫在肝臟的生理功能上不完全相同。3、請問金先生:五行配五臟、四時起源於什麼時候?為什麼《素問》中五行配五臟中肝屬木,而不屬金?金棟答曰:據時賢趙洪鈞先生《中西醫結合二十講》考證,五行與醫學結緣是源於儒家的祭禮,這種學說竟然由祭臟五行化的儒家學說中來。五時祭臟與五行的關係有兩種(套)說法,因為漢代有兩種《尚書》,學者各尊師傳,所以對五行配五藏(臟)也有兩種說法。1.《禮記·月令》與古文《尚書》之說相同,祭臟是按相生順序排列,其(相生)關係如下:春木脾夏火肺季夏土心秋金肝冬水腎2.今文《尚書》與《內經》配法相同,祭臟也是按相生關係排列,其(相生)關係如下:春木肝夏火心長夏土脾秋金肺冬水腎《尚書》古文說也好,今文說也好,都不過是在用五行學說使祭臟規範化、理論化。《內經》之五臟配五行,與今文《尚書》之說相同,應是當時統治者的表現,有關內容不會早於漢初。《素問》中的五行配五臟「肝屬木」,是因為與今文《尚書》一致;「肝屬金」,是古文《尚書》的記載,《素問》不與古文《尚書》一致,故「肝不屬金」。4、《河圖》《洛書》是圖形還是文字?《河圖》《洛書》與《周易》是什麼關係?與《黃帝內經》又是什麼關係?金棟答曰:⑴《河圖》《洛書》,既是圖形,也是文字,更重要的是幻方。⑵《河圖》《洛書》與《周易》是什麼關係?①《河圖》、《洛書》者,何謂也?《易·繫辭傳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孔安國:「《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其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唐·孔穎達《正義》:「《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籌是也。」河出圖:傳說伏羲時,黃河裡出了一匹神馬,背上畫著圖,伏羲就照著此圖,畫出了八卦。河,指黃河。洛出書:傳說夏禹治水時,洛水出了個神龜,背上刻有文字,大禹就照此寫出了《洪範·九籌》(治國的九中大法)。《尚書·洪範》:「天乃賜禹洪範九籌。」聖人則之:指伏羲依(效法)《河圖》、《洛書》畫出了(得到了)八卦圖,夏禹依(效法)《洛書》寫出了(得到了)《洪範·九籌》。《河圖》《洛書》,過去認為很神秘,在今天看來,它們實際上只是數學中一個分支,通常叫它為幻方或魔方。南宋數學家楊輝稱之為「縱橫圖」,國外則稱之為幻方(magic Sq uare)。二者雖為幻方無疑,但它的意義卻不能忽視。《河圖》《洛書》,究其本源,實為數學中的一支。先在它們的問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後又在歷史過程中,被《易》學們加入了五行、陰陽、四時和方位之說。一方面是科學內容豐富了,更能進一步說明節氣、陰陽與萬物生、壯、榮、衰的相互關係;另一方面,則使人恍惚迷離,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來也是一條規律。②《周易》是一部什麼書?《周易》是對我華夏文化影響最大最深的、蘊含著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書,是我國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為群經(十三經)之首,故亦稱《易經》。《周易·繫辭下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進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周文王。有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伏羲、周文王(應當也包括周公)和孔子。傳說伏羲創立了八卦,周文王將其擴展為六十四卦,孔子又對其加以注釋演繹,將其提升到哲學巨著的高度。這雖是傳說,但也從中透露出一點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發展定型經歷了三大基本階段:陰陽觀念及八卦確立階段(卦象階段)、六十四卦階段(卦經階段)、經傳階段(易傳階段)。而伴隨著這一發展過程,它也同時由占卜之書或者說具有一定的巫術迷信色彩的書、記錄遠古時代生活的歷史之書,提升成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體系的哲學巨著。至於這三個聖人應當說也是集體的名字,只是代表時代,並不能確指某人,如同倉頡造字,倉頡並非指倉頡一人一樣。實際上,這部博大精深的奇書,與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一樣,絕非一人一時寫成,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祖先的集體智慧,是千百個人心血的結晶。《周易》全書內容可分成符號與文字兩大系統,或者說「象」、「經」、「傳」三大塊。卦象是最早產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了,近年來有些考古也可說明這一點。「象」由六畫卦組成,而六畫卦又是由兩個三畫卦組成的。而關於卦畫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生殖崇拜,認為卦形的兩大基本符號,即陽爻和陰爻分別象徵著男女生殖器;一說來自數字占卜,即根據數字的奇偶來判斷吉凶;一說來自龜甲占卜的兆紋。總之,代表陰陽的這兩大符號肯定是古人長期觀察自然現象,並在此基礎上高度抽象的結果。卦經的形成也比較早,稱得上古老悠遠了,特別是陰陽觀念的產生,應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時代,但大部分卦爻辭約作於殷周之際,當然它們也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經文」分成上、下兩部分,上經三十卦,即從《乾》卦到《離》卦,下經三十四卦,即從《咸》卦到《未濟》卦。陰陽觀念的形成奠定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礎。這種陰陽觀念是對世界萬物矛盾對立現象的深刻洞察,如天地、男女、晝夜、明暗、上下等。在此基礎上,每三爻疊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字和形狀,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著八種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從方位上說風別是西北、西南、東、東南、北、南、東北、西;從季節的角度說,分別代表秋冬之間、夏秋之間、春、春夏之間、冬、夏、冬夏之間、秋;從性質來說,分別表示鍵、順、動、入、陷、附、止、悅。而到六十四卦時期對此就更進一步做了發揮,卦爻辭的含義也更加系統豐富。西周初期則開始有人對這些內容進行整理加工了,使之變得系統化、規範化和條理化了,同時對有關內容也進行了增刪改編,對結構體系進行了調整潤色,使其初具規模。易傳的形成,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不斷有人添加補充,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從「易傳」的內容來看,具有濃厚的儒家色彩,應當說作者大部分屬於孔門弟子。相傳為《周易》作傳注者首先是先聖、儒家創始人-孔子,計有《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七種十篇傳文,合稱《十翼》。後世也稱為《易大傳》、《周易大傳》。有的學者認為,《十翼》都出自孔子手筆,也有學者認為乃秦漢以後儒家所偽托,還有學者認為孔子寫了一部分,周公及孔門學生也寫了一部分。這些說法都各有理由,總的來說,《十翼》的文字和思想內容,主要是孔子或孔門後代儒生所撰,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它們出現的先後大約是《彖》、《象》最早,《雜卦》最晚,直到漢初還進行過加工。《易》有三,非獨指《周易》。《周禮·卷二十四·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為夏易,特點是以「艮卦」為八卦之首;《歸藏》為殷易,特點是以「坤卦」為八卦之首;《周易》之「周」,含義有二:一以朝代而言,則指周易,特點是以「乾卦」為八卦之首;二有「周普」之義,即內涵廣大。據史書記載,《周易》稱經,或是自漢代易學者田何開始。《連山》、《歸藏》惜已佚,目前只剩《周易》。《周易》文字簡樸古奧,雖然記的都是殷末周初的占筮文字,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理,因其文字難讀難懂,故古代先哲紛紛起來為之傳注、解釋。相傳為《周易》作傳注者首先是先聖、儒家創始人-孔子,計有《文言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七種十篇傳文,合稱《十翼》。《十翼》解《易》時,引進了許多其它學科的內容,如哲學觀念、儒禮觀念和象數觀念等。象數觀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學,「數」是指由《河圖》、《洛書》而引起的數學觀念。古代的《易》學與這兩門科學是分不開的,天文與數學是《易經》賴以形成的科學基礎。《周易》經過先聖孔子的倡導推崇,被注入了濃厚的儒家思想,遂為歷代帝王所重視。漢興,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易》位居第三。東漢以後,設科取士,則皆列《易經》為首。《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新唐書·五官志》也說:「《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至宋代,由漢之五經、唐之九經(《三禮》-《周禮》、《禮記》、《儀禮》,《三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詩》、《書》、《易》)、十二經(又加《孝經》、《論語》、《爾雅》),至宋,列《孟子》於經部,共為儒家經典著作《十三經》。其中,《易經》始終居於首位,故也稱為「十三經之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其實,《周易》的文化內涵,遠不止這些,它還涉及到倫理學、哲學、史學、文學、美學、醫學、占筮學、文字元號學等等,把中國古代的命理、數理、天理、哲理、心理於文理,統統熔於一爐,稱得上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綜合知識庫」。③《河圖》、《洛書》與《周易》是什麼關係?有學者認為,《易》來源於《河圖》《洛書》;也有學者認為,《河圖》《洛書》來源於《易》。實際上,《十翼》在解釋《周易》時,引進並加入了《河圖》《洛書》的內容,也就是說《周易大傳》里包括了《河圖》與《洛書》,即如《漢書·藝文志》所說:「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又,當代著名易學家、中醫理論家楊力教授《周易與中醫學·第十三章-河圖洛書與中醫理論·第一節-河圖洛書圖解》說道:「據言《河圖洛書》出自宋·劉牧的《易數勾隱圖》。《河圖洛書》是兩種數字圖象的合稱。關於《河圖洛書》的來源,相傳《河圖》為龍馬負圖,《洛書》為神龜背圖。即言遠古時期,伏羲氏據龍馬藍圖治理國家,夏朝,大禹據神龜圖案治水。即《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之據。河,指黃河。洛,系洛水。相傳八卦出於伏羲氏,據後人傳曰:伏羲時,有龍馬出於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畫八卦;夏禹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書。《廣博物志》十四引的《屍子》:『禹理洪水,觀於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墨子·非攻》載:『天命文王,伐殷有國。泰顛來賓河出緣圖。』河圖洛書究竟出自何書?《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說明伏羲八卦出自河圖、洛書。記載《河圖洛書》最早的文獻是《尚書·顧命》,其云:「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即河圖與大玉、夷玉、天球(三種天體儀)同列於東序。《河圖》在此書中被記載為系一種為龍馬負圖一樣的玉儀,在周成王時與大玉、夷玉、天球共陳列於東廂祭室。故《顧命傳》曰:『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漢書·五行志》亦曰:『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而陳之,《洪範》是也。』易圖為易學的主要內容,易圖包括符號與圖象兩個內容。符號指《易經》八卦、六十四卦,圖象則有《河圖》、《洛書》及先後天圖,皆為《易經》的主要內容。其中,符號源於殷周時期,而《河圖》《洛書》先天圖等傳統皆認為圖早已佚失,後經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陳摶推出。劉大鈞先生考證,根據1977年,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陽侯墓,出土文物『太乙九宮占盤』的『洛書』記載,以及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六十四卦先天圖排列,證實了《周易》圖說在西漢初即已有之。再則《河圖》數字起導於《易·繫辭》『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洛書》最在記載於漢·鄭玄《乾鑿度》也可說明(劉大鈞·《『圖』、『書』二學與西漢古易》載於金文傑《大易探微》序言)。如是說明易圖學說源於《易經》,發展於漢代,推出於宋元,是易學的主要組成內容。」
⑸《河圖》《洛書》與《黃帝內經》的關係舉例:例一1.經文:《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數八」、「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數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數五」、「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數九」、「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數六」經文中之「其數八、七、五、九、六」是何義?與人體五臟及四時、五方、五色等有何關係?請看歷代注家所釋:2.匯釋:王冰注云:「其數八:木生數三,成數八,《尚書·洪範》曰:『三曰木。』」、「其數七:火生數二,成數七,《尚書·洪範》曰:『二曰火。』」、「其數五:土數五,《尚書·洪範》曰:『五曰土。』」、「其數九:金生數四,成數九,《尚書·洪範》曰:『四曰九。』」、「其數六:水生數一,成熟六,《尚書·洪範》曰:『一曰水。』」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四》注云:「其數八:《河圖》數,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其數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數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數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云:「 其數八:《月令》鄭注云:『數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木生數三,成數八,但言八者,舉其成數。』《正義》云:『按《尚書·洪範》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鄭注《易·繫辭》云:『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按原文此語再見。其一。此下有以益五行生之本句。)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是鄭氏之意,但言八者,舉其成數者,金木水火,以成數為功。」、「 其數五:《 志》云:『五,土之生數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獨主於生數。』簡按:沈括《筆談》云:『《洪範》五行,數自一至五。先儒謂之,此五行生數,各益以土數,以為成數,以謂五行非土不成。故水生一而成六,火生二而成七,木生三而成八,金生四而成九,土生五而成十。(簡按:此皇氏之說,見《月令正義》雲,此非鄭義,今所不取。)唯《黃帝素問》土生數五,成數亦五。蓋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無所待,故止一五而已。畫而為圖,其理可見。為之圖者,設木於東,設金於西,火居南,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為生數,各並中央之土,以為成數。土自居其位,更無所並,自然止有五數,蓋土不須更待土而成也。合五行之數為五十,則大衍之數也,此亦有理。』今考土舉生數,而水火金木舉成數者,不特本經已,《禮·月令》亦然,沈氏何不及此。」高士宗《素問直解》於天星按:所謂生、成數,只不過古人試圖藉此說明天地、陰陽、奇偶的聯繫、變化關係。以一、二、三、四、五,分別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數,這就是《尚書·洪範篇》的觀點:「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由於土居中,為萬物之母,若每一生數再加五,則變為各自的所謂「生成數」。例如:木之生數為三,成數為八;火之生數為二,成數七;土居中,為萬物之母不變(亦有一說當為十),金之生數四,成數九;水之生數一,成數六。這樣五行中每一行,都另有一對相對應的關係了。高校教參《內經·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注云:「其數八、其數七、其數五、其數九、其數六: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數。傳說,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見下圖:《易·繫辭》鄭注云:『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於南,與第二並(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這是用一、二、三、四、五分別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數。由於土能生萬物,故而在各生數上加土數五,即得六、七、八、九、十,則分別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數。所謂『成』,即由一、二、三、四、五分別加五而成的意思。為什麼生數加『五』而為成數呢?根據天為陽,地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這樣相加的結果是,五行當中每一行都有一個生數和一個成數相配,也就是一個奇數(陽)和一個偶數(陰)相配,構成一對陰陽互藏的關係,以說明水有陽水、陰水,火有陽火、陰火,木有陽木、陰木,金有陽金、陰金,土有陽土、陰土等陰陽配伍關係,從而形成了陽有偶、陰有配的陰陽相反相成的關係。實際上這是古代術數學運用數字計算的方法,來說明天地、陰陽、奇偶的消長和對立的關係。」3.關係由上述注家可以看出,經文中之「其數八、七、五、九、六」代表五方、五色、五臟、五官、五行、五音,同時還代表五味、五畜、五穀、五星、五氣等等。《內經》的順序是「八」代表東方木,「七」代表南方火,「五」代表中央土,「九」代表西方金,「六」代表北方水,它來自《河圖》,同時還指出與《尚書·洪範》中五行順序不相同。它同樣不是一般的數,而是象。 |
附例二:1.經文:《靈樞·九宮八風》篇,經文具體內容略。該篇是從人與自然密切相應的角度出發,根據天體的運行規律,提出了九宮圖說。此篇以天象來觀察氣候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八節對氣候異常的變化對人體危害很大。但是今人中醫治病有幾個中醫觀察天象和二十四節氣的關係呢?2.九宮八風圖(改良圖)合八風虛實邪正:東南方 南方 西南方 巽四 離九 坤二立夏 陰洛 夏至 天宮 立秋 玄委東方 中央 西方震三 五 兌七春分 倉門 招搖 秋分 倉果東北方 北方 西北方艮八 坎一 乾六立春 天留 冬至 葉蟄 立冬 新洛按:原圖數、卦、方位分置,不便覽閱,今統一於一圖之中,一目了然,明白易懂。3.圖解說明:⑴九宮圖圖中之數,源自《洛書》,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正是《洛書》九宮數。一、三、五、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東、南、西、北),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五居一、三、七、九的中間,屬於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於中宮,而寄旺四隅。數字的多寡,標誌著四時氣候寒溫的變化,和一天晨昏晝夜光熱的強弱。因此,對八方風向的來路及其性質的剛柔、寒熱、燥濕等的差異,也就可以推測而知了。⑵九宮圖圖中之八卦名稱離、坎、震、兌、巽、坤、艮、乾,代表方位,來源於後天八卦方點陣圖。即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坤西南、艮東北、乾西北。後天八卦圖(八卦符號略):東南 南 西南巽 離 坤木 火 土東 西震 兌木 金東北 北 西北艮 坎 乾土 水 金⑶九宮圖中之陰洛、天宮、玄委、倉門、招搖、倉果、天留、葉蟄、新洛等,是九宮的宮名。由於宮在一定的方位,所以八卦又代表相應的宮。⑷九宮圖中的立夏、夏至、立秋、春分、秋分、立春、冬至、立冬等,是節氣名稱,與八卦的陰陽五行屬性有關。如震卦在東方,應春分節,余者類推。無論是《洛書》、後天八卦方點陣圖,還是九宮圖,其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與現代地圖上的方位正好相反。由此可見,熟悉《易》理對我們閱讀和研究中醫學理論,都是很有幫助的。例三:左肝右肺1 經文:《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2.解釋:了解「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必須知道中醫臟腑位置學說與《洛書》及後天八卦方點陣圖關係密切。實際上,中醫的藏象(五臟)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時、五行、氣化的五臟,是「象」思維理論的五臟,天人相應的結果,不單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臟。不明於此,在許多地方便會發生誤解,開口動手便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風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很明顯,上述的東、南、中、西、北來源於《洛書》,與後天八卦方點陣圖同源。所不同的是,《內經》取其五,《周易》取其八。其中上是代表正南方,為離火;下代表正北方,為坎水;左代表東方,為震木;右代表西方為兌金;二、四為坤巽,分別代表西南和東南;六、八為乾艮,分別代表西北和東北。左肝的「左」僅僅是代表東方,與五氣的風、五行的木、五味的酸、五髒的肝等相配而已,它和肝的解剖部位沒有任何關係。同理。右肺的「右」僅僅是代表西方,它與五氣的燥、五行的金、五味的辛、五髒的肺等相配而已,這與肺的解剖部位又有什麼關係呢?5、援易入醫始於何時何人?由於《易》道廣袤深邃,無所不包。所以諸子百家無不從《周易》中汲取養分以充實自己,據史籍記載,醫家運用《易》理解釋病因病機,比孔子援《易》而創立「中庸」主義還要早。《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昭公元年相當於公元前541年,此時孔子才10歲,而春秋時秦國的醫和已經知道引用《周易》蠱卦的卦象來解釋疾病形成的原因了。蠱卦的下卦巽為長女、為風,上卦艮為少男、為山,所以這是長女迷惑少男、狂風吹落山上草木的象徵。可見,援《易》入醫,或始於春秋時之秦國名醫醫和。上述回答之內容參考書目如下:1. 十三經註疏2. 高校教參程士德主編第二版《內經》3. 惲鐵樵《群經見智錄》4. 趙洪鈞《中西醫結合二十講》5. 郭揚《易經求正解》6. 趙輝賢《周易與中醫學》7. 儒家道家經典全釋《周易》《尚書》8. 楊力《周易與中醫學》9.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10. 張介賓《類經》11. 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12. 高士宗《素問直解》於天星按語13. 楊鵬舉主校注《靈樞經》14. 張志聰《靈樞集注》
推薦閱讀:
※【原創】你不來,我怎敢老去
※(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8 不受不貪】(講經通俗版)
※【原創】「七七事變」告訴我們——忘戰必危!
※山路幽幽【原創】
※【一枝獨秀原創】《分岔》第四十五章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