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來月經叫什麼名字
古代來月經叫月事、月水、月信、月經。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到了月經,稱之為月事。那時醫學界已觀察到,女人下體每月會規律性地出血,就像月亮定期有盈虧,因此稱其為月經或月信。「經」和「信」的意思都有按時、有規律的意思。
《黃帝內經》還討論了女人的第一次月經,因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
女子在月經初潮時,由於無知而產生恐懼感,或受周圍人們看法的影響,對女性特有的這一生理現象產生不潔、厭惡一類的負面感覺。再加上男性覺得流血不祥,慢慢地月經也就形成一種禁忌。因此《禮記》有不可在月經來潮時行房的「月辰避夕」的觀念。《玉房秘訣》中也有「月經之子兵亡」的話。即便到了現代,女人們還把月經稱為「大姨媽」或者「倒霉」。畢竟,月經總會給女人帶來一些尷尬和麻煩。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婦人月水》:「〔釋名〕:月經、天癸、紅鉛。 時珍 曰: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規也。」 月事 即月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歲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王冰 註:「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而一見也。」 宋 王茂 《野客叢書·漢再受命之兆》:「當 景帝 之召 程姬 也, 程姬 有所避,而飾 唐姬 以進。有所避者, 顏師古 謂月事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史》:「《姚氏識名》云:天子諸侯妃有月事者,以丹注面,令女史見之,不口奏。」 郭沫若 《斷斷集·旋乾轉坤論》:「自然,女子也有她的生理上的天然限制,除開少女期便不免有月事的糾纏。」內容來源燒荒網
月經簡介
月經,又稱作月經周期(Menstrual cycle),是生理上的循環周期,發生在一些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人類與其他人科動物之間。其他的哺乳類動物則是經歷動情周期。育齡婦女和靈長類雌性動物,每隔一個月左右,子宮內膜發生一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體生長分泌以及子宮內膜崩潰脫月經落並伴隨出血的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陰道排血或子宮出血現象,稱月經。
子宮每月出血1次,稱為月經。卵巢有產卵、排卵和產生激素的作用。卵巢所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其中雌激素對性器官、第二性徵及卵巢周期性發育和功能的維持是很重要的。孕激素主要作用於子宮,保證妊娠過程的進行。雄激素可增加性慾,也參與卵泡生長和卵子成熟的調節。www.moorburn.com
女子到了青春期,卵泡發育成熟,在黃體生成素協同下,使卵泡分泌雌激素,並刺激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雌激素量逐漸增加,使子宮內膜增厚,腺體增多、增長,呈彎曲形,血管呈螺旋狀,稱為增生期子宮內膜。這大約足月經周期的第11~14天。此時雌激素出現高峰,大量雌激素作用於丘腦下部,使腦垂體釋放大量黃體生成素,從而促使成熟卵泡排卵。排卵後破裂的卵抱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孕激素,在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子宮內膜成為分泌期。如此時不受精,則黃體萎縮,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下降,子宮內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就發生壞死、脫落而月經來潮。這就是子宮產生月經的道理。
月經周期
月經的周期為兩次月經的間隔天數,WHO標準(指南)指出:月經周期24-35天一次均屬正常。計算月經周期是從月經第一天開始到下次來月經的第一天。
推薦閱讀:
※艾灸調理「月經不調」的實用教學
※月經期不能吃什麼 7大食物經期飲食禁忌
※姨媽幫你減脂——營養與月經周期匹配,減脂更容易
※【月經不調】什麼是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