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鄉愁》的余光中走了,他叫大家把這首詩暫時忘掉
喜歡就在公眾號主頁「置頂」我們吧!
他註定要做南方的詩人,他的詩,註定要在亞熱帶的風雨里成長。
—— 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
恭喜您獲得了一個紅包! 廣告昨天最令人難過的消息,是余光中先生的病逝。
還記得他在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中打水漂的場景,他那健朗的笑臉。沒想到兩年前的一次摔跤給他留下了重疾。
一時間,大家紛紛吟起他的《鄉愁》,這首被選在我們小學課本之上的詩歌,一定程度上是我們幾代人鄉愁與家國情懷啟蒙詩。
然而在余光中先生近九十載的人生長河中,他從未停止創作。87歲高齡時仍然發表了其第二十本詩集《太陽點名》。同時他也曾在台灣、香港、美國各地任教。
余光中是一本大書,我們對他的了解何其少。
展開剩餘92%
著作等身,活到老寫到老
詩文雙壁,著作等身,余光中肯定算一個。
評論、翻譯,他也通通在行。除了翻譯十四行詩、現代詩等詩歌,《梵谷傳》(梵谷=梵高)是他最有名的翻譯作品
余先生於1928年10月21日農曆重九日生於南京,早年生活被戰爭攪亂。1937年隨母親到四川避難,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父母返回南京。
然而他早早地受到父母和舅舅的文學熏陶,1947年進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因內戰加劇進入廈門大學求學。 1950年隨家人入台。同年入台大外文系。
他的母親與妻子均為常州人,故他以江南人自命。又因抗日戰爭期間四川生活,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
他說:「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他至今仍能熟練的講出常州話順口溜,用四川話誦詩。
1952年畢業並發表出版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在他超過六十載的創作時間裡,不是由青澀到純熟,而是在各種風格之間不停變換。
1954年同友人共創「藍星詩社」。整個青年時期的寫作追求新時代的「格律詩」,但也有強烈西化的傾向。
1958年余光中留美期間在愛荷華大學宿舍
1958年,他赴美愛荷華大學寫作班進修,但他將愛荷華比為「冰箱」,牽掛著藍星詩社的夥伴們。因此求學的兩年過得並不如意,《我之固體化》創作於這一時期。
1961年發表長詩《天狼星》,引發與洛夫的新詩論戰,整個六零年代的台灣新詩都處於不斷的論戰之中。《再見,虛無!》創作於這一時期。他開始追求一種「新古典」的詩歌審美。
1964 年與 1969 年余光中先生先後兩度赴美講學共四年。70年代年代台灣政局動蕩,余先生受西方民謠音樂搖滾音樂影響,先後創作《江湖上》《民歌手》,成為當時詩歌「樸素民謠風」的旗手。
1968年,余光中、妻子范我存與四千金在台北廈門街自家後院合影。(從左至右是大女兒珊珊、小女兒季珊、二女兒幼珊和三女兒佩珊)
1971年創作《鄉愁》。自1974 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11 年(期間返台客座 1 年)。再此期間也是他「探索歷史」的時期。
1985年出任國立中山大學(台灣)文學院院長至今。其後的寫作多「寫實傷感」。
他在1992年首次應邀回了一趟大陸。此後20餘年來,回大陸60餘次,獲頒20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余光中與夫人返台情景。圖/徐宗懋圖文館
他最近一次公開露面就是在今年10月23日,與妻子出席國立中山大學為他舉辦的九十大壽慶生會。
他曾是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也是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榮譽教授。校方特地播放了紀錄片《余光中書寫香港》做為賀禮。
余光中10月23日在國立中山大學
一生的創作都在與自己爭論
余光中先生逝於高雄,他對高雄西子灣的熱愛和眷戀或許超過任何一個地方,他說國立中山大學是最適合作詩的地方。
余光中人文講座(與李安)
「一個秋晴的黃昏,一少年坐在敞向紫金山的窗口,寫下他的第一首詩,那時候他沒料到,這一生他註定要寫很多作品,更不會料到,他未來的讀者,不在大陸,卻在海外,他註定要做南方的詩人,他的詩,註定要在亞熱帶的風雨里成長。」
在西子灣的家,他看著海面上的燈塔,和桌子上的檯燈,思緒萬千,《鄉愁》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誕生的。
他曾說:「旅行也好,定居也好,如果這個地區你沒有寫文章,這個地區在某種意義上就不是你的。」
對於寫作意義,他還曾寫道:我寫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噴嚏/卻平空噴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樂/我寫作是為了鍊石補天。
但他一生的創作都在與自己爭論。「中年時代/我一直在「你不知道自己是誰」與「你知道自己不是誰」之間/尋尋覓覓/追求歸宿/到了白玉苦瓜一詩/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誰了」」。
葉慈所謂「與自我爭論,乃有詩」,正是此意。
此前聽聞余光中先生在八十大壽送給自己的禮物,是兩本詩集,覺得這個老頭甚是可愛。
余光中是「狂」的,傲而頑固地不肯放下創作的筆頭。就在今年還再版了兩本書,《英美現代詩選》和《守夜人》。
《英美現代詩選》依據1976年的版本,重新編選,部分詩作重譯,並新譯多首詩作,調整順序,從99首增加到179首。《守夜人》則是從余光中十三本詩集及尚未集結成冊的詩作中,精選詩作,其中有部分改動。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梁曾在《璀璨的五采筆》 中稱讚余光中的文學成果,說他手握五色之筆:
以紫色筆寫詩,風格屢變,技巧多姿;
金色筆寫散文,氣魄雄奇,色彩燦麗;
黑色筆寫評論,褒貶有據,公正無私;
紅色筆編輯,選文有標準;
藍色筆翻譯,信實且忠貞。
預計明年九十大壽出版的新書《從杜甫到達利》,是一本評論集,範圍從詩評到畫評。
我猜這大概是他送給自己的一個生日禮物,沒想到這竟成了他最後一本書。
有些人想認識我
請把這首詩暫時忘掉
「鄉愁」是余光中詩歌的一個主題,然而在他生命的不同階段,鄉愁其實也有不同的形態。
最廣為人知的那首《鄉愁》,創作於早期,屬於歷史文化懷鄉詩。雖然我不敢說現在兩岸三地的年輕人,還能感受到他當時的鄉愁。某種程度上,他的這首詩是絕唱。
奇怪的是余光中寫了那麼多的詩,為什麼偏偏是他幾十年前的《鄉愁》成為他的「名片」呢?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我們當然能夠從很多社會政治乃至詩人本人的人生經歷來切入,但如果落實到詩歌本身,我們或許應該說:詩人把「鄉愁」寫得動人了。
這首詩里,余光中從自身生活環境中選取了「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四個材料,使其作為鄉愁的「風景」來呈現,而又不失歷史、地理的色彩。
質樸無華的人、事,文白義深又朗朗上口,應該就是《鄉愁》廣為流傳的首要原因。
今年3月國立中山大學舉辦「詩情樂韻余光中」,余光中朗誦詩作
《鄉愁》是余光中早期的詩歌,後來他受到現代主義風潮的影響,詩風又有了很大的轉變。
「鄉愁」不限於遙望大陸,詩歌主題則更不僅僅限於「鄉愁」,然而人們提起余光中,卻只能想到這首詩,因而對他的了解也就止步於此。
連余光中自己也說:
《鄉愁》是我40年前寫的,那個時候在大陸』文革』的後期,所以我心情很暗淡,認為此生也許回不去了。
後來,《鄉愁》在大陸選入教科書,很多人會背。可是它也妨礙我,因為它好像變成一張名片,這張名片大到把我的臉遮住了。
最近台灣還有一位音樂家把《鄉愁》譜成了南管,也有人譜成蘇州評彈,總共有十幾種。我很多詩跟《鄉愁》完全不同,有些人想認識我,喜歡詩的話,請把這首詩暫時忘掉。
余光中的手稿及詩作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愁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廈門街的巷子
又一輪中秋月快圓的季節
秋已到巷口,夏還徘徊
在巷底那一排闊葉樹陰里
這是全世界最隱秘的地方
從從容容地讓我走過
有回聲如遠潮的時光隧道
卻驚見少年的自己竟從巷底
迎面走過來,一頭黑髮
滿眼閃著對巷外的憧憬
到巷腰我們相遇,且對視
感到彼此又熟又陌生
「外面的世界怎麼樣?」他問
表情熱切,有一點可笑
「到時候你就知道,」我笑笑
「有些事不如,有些事
比你想像的還要可怕」
橄欖核一般的初秋天氣
中間鼓,兩頭尖
響晴的早晚,在亮金風裡
能嗅到中秋月色和月餅
八千里路長長的月色
半輩子海外空空的風聲
該是月圓人歸的季節了
小雜貨店的瘦婦人迎我
以鄰居親切的舊笑容
「幾時從外國回來的?」
不知這六年我那棟蜃樓
排窗開向海風和北斗
在一個半島上,在故鄉後門口
該算是故鄉呢,還是外國?
「回來多久了?」菜市場里
發胖的老闆娘秤著白菜
問提籃的妻,跟班的我
這一切,不就是所謂的家嗎?
當外面的世界全翻了身
當越南已了,巴拉維死了
唐山毀了,中國瘦了
胖胖的暴君在水晶棺里
有四個黑囚蹲在新牛棚里
只留下這九月靜靜的巷子
在熟金的秋陽里半醒半寐
讓我從從容容地走在巷內
像蟲歸草間,魚潛水底
即使此刻讓我回江南
秋風拍打的千面紅旗下
究竟有幾個劫後的老人
還靠在運河的小石橋上
等我回家
回陌生的家去吃晚飯呢?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介紹台灣文學大家的系列紀錄片,最初2011年製作的有6部。分別是:以林海音為主題的《兩地》;以周夢蝶為主題的《化城再來人》;以余光中為主題的《逍遙遊》;以鄭愁予為主題的《如霧起時》;以王文興為主題的《尋找背海的人》;以楊牧為主題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2015年,出了第二季,增加了7部:以劉以鬯為主題的《1918》、以洛夫為主題的《無岸之河》、以瘂弦為主題的《如歌的行板》、以林文月為主題的《讀中文系的人》、以白先勇為主題的《奼紫嫣紅開遍》、以西西為主題的《我城》、以也斯為主題的《東西》。
感謝他們在島嶼寫作。
余光中:逍遙遊
「在中國人行路難的時代/我竟何幸/作異域的逍遙之游」
??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旗下公眾號「靠譜文藝」(kaopumusicreview)
作者 _ Lee、鈉鈉、小新
- THE END-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推薦閱讀:
※余光中到底有多厲害,文化素養有多高?
※採訪詩人余光中記憶
※汪國真和余光中的去世,人們表現得為何如此不一樣?
※【余光中詩選】鄉愁四韻
※為什麼很多文人壽命都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