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

中國最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第15空降軍

冷戰結束後,中國為因應國際形勢和戰略環境的巨大變化,作出新時期軍事戰略轉變重大決策,其軍事準備由應付一般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和人力密集型向質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中國的新軍事戰略重點之一,就是積極強化和演練以台灣為假想敵的[登陸、空降、山地、城市」四種戰力與戰法,其中空降兵建設和空降作戰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中國空降兵發展歷程

空降兵是以傘降或機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戰的兵種,是一支具有空中快速機動和超越地理障礙能力的突擊力量。根據中國的軍事教範,空降兵的主要任務是:奪取並扼守敵縱深內重要目標或地域,破壞敵方指揮機構、機場、港口、交通樞紐、後勤基地、重要武器,以及支援在敵後作戰的部隊和游擊隊等特種作戰。中國軍方還認為,空降兵在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和應付突發事件中可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直屬統帥部的快速反應的戰略與戰役機動力量,用於達成快速部署和實施縱深打擊等重大任務。

首支中國空降部隊於1950年成立,當時稱為空軍陸戰部隊。1949年8月,中國派即將出任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去莫斯科商談空軍建設問題,劉根據蘇聯的經驗,於8月18日向中國中央軍委提出組建空降兵部隊的建議。劉在建議中特別指出,存攻打台灣的登陸作戰中,傘兵空降可發揮重大作用。中國中央軍委在第二天就採納了劉的建議,決定仿效蘇聯在空軍編製內組建空降兵部隊,劉隨即聘請俄籍傘乓顧問和教官41名,並訂購首批傘兵用的降落傘。

當時中國軍方非常重視空降兵對台作戰中的作用,對兵員素質要求極高。

1950年4月,中國中央軍委下今,以從陸軍部隊抽調戰鬥英雄和模範的班、排幹部為主組建傘兵部隊,空降兵領導機構也從有作戰經驗的步兵師部、團部、營部中選調。師、團級幹部主要由第三野戰軍部隊抽調,以利對台作戰、1950年7月,中國空軍第一陸戰旅旅部以三野30軍89師師部為基礎在上海組成。為發揮空降兵的戰略機動能力,中國將地處中原的開封、鄭州、新鄉、安陽等地選為空、傘兵部隊的駐防和訓練基地。同年9用中國空軍陸戰第一旅在河南開封成立,下轄4個狙擊營,以及戰車、迫炮、加炮各1個營,還有高射機槍、工兵、運輸、通信、偵察、警衛、汽車7個連,另設有一個教導隊,全旅共五千餘人。該旅的素質很高,中國黨員佔全體人員的88%,戰鬥英雄、模範和功臣佔93%,並將原國軍傘兵第3團部分投誠人員作為該旅的技術骨幹。同年12月將該旅擴編為空軍陸戰第一師,幾經易名在1957年4月正式改稱中國空軍空降兵師。

1960年代初期,中國軍事戰略環境開始急劇惡化,台海形勢日趨緊張,中印邊境衝突愈演愈烈,西北邊境地區也極不穩定。中國於是積極增強戰略機動能力,於1961年6月決定擴編空降兵部隊,將只有2個師的陸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原有的一個空降兵師也劃歸該軍建制,稱為空降15軍。

15軍原為中國二野主力部隊,在朝鮮戰爭中以兇悍頑強著名,尤其在上甘嶺戰役中立下大功,為我軍的王牌部隊之一。為保障空降兵執行作戰和訓練任務,中國在1964年10月組建了一個運輸航空兵團,配屬空降兵建制,但是該運輸航空兵團主要配備班級的蘇聯制An-2和國產運五小型運輸機。當時的中國空降作戰主導思想,是在敵後實施破壞和襲擊為主的騷擾戰,作戰單位以營以下的小分隊為主。因此,該空降軍在編製、裝備、訓練上均以步兵為主,僅配備輕武器,當時配備敲最重型裝備為120公釐迫炮,所以戰鬥實力有限。

1969年3月,中國與前蘇聯在東北烏蘇里江珍寶島發生嚴重邊境武裝衝突,中國軍事戰略環境再次發生重大變化。同年6月毛澤東巡視武漢,特別召見空降15軍軍長和政委詢問空降兵情況,並指示中國軍方加強空降兵建設。同年12月,15軍開始充實員額和車輛,增編火炮和飛彈等武器,於是戰鬥實力、壓制火力、反戰車、防空和機動能力都獲得增強。

同時,中國還首次將直升機團編入空降兵序列,進一步加強了15軍的空中機動能力。

鄧小平在1975年對共軍實施精簡整編,空降兵也在整頓之列,主要是壓縮普通傘兵,加強技術兵種、增編反戰車飛彈、新型防空武器,並首次配備了榴彈炮,火力獲得增強。鄧小平在1985年再進行軍隊整編,15空降軍建制也由師團體制改為旅營體制。同時,該軍再次加強技術傘兵、壓縮普通傘兵,技術傘兵由原額的17%升至43%;普通傘兵由原額的53%下降到23%。中國空降兵部隊至此已發展成引導、偵察、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防化兵、汽車兵等8個兵種,以及36個專業組成的特種兵部隊。

整體來看,中國空降兵部隊經過了1970、1980年代的兩次整編後,增配了榴彈炮和反戰車飛彈等武器,戰鬥力有一定提高,但仍嚴重缺乏重型武器裝備,尤其是沒有可以運送重型武器裝備的大中型運輸機。因此、15軍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力相當有限,基本上只能執行敵後破襲的小分隊作戰任務。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中國軍事戰略的重大變化,空降兵部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空降兵建設思想和作戰思想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新時期軍事戰略的一個顯著重點,是由過去的內線防禦作戰向未來的外線進攻作戰轉變。因此,具遠程機動能力的快速反應部隊,受到中國特別重視。於是最具快速反應和遠程機動能力的空降兵部隊,自然就成了中國軍隊新時期軍力建設的重點。

1995年,前任中國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劉華清曾特別指出:「空降兵具有快速機動能力,可實施全方位立體作戰,要充分認識空降兵在未來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抓好空降兵部隊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他同時強調建設空降兵可大幅提高共軍的應急機動作戰能力,所以需加強空降兵建設的研究和指導,全面組建出高素質的空降兵部隊。空降15軍現任軍長馬殿聖少將更對空降兵建設作了非常清晰的表述,他極為欣賞德國在二次大戰中的閃擊戰理論,特別贊同「空降兵應大規模集中使用,不應當只作破壞小組使用」的作戰思想。

他將中國空降兵在新時期軍事戰略中所發揮的作用,將傳統的小分隊破襲作戰提高到戰役層次,認為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空降戰役是達成一定戰略戰役目標的重要手段,加強對空降戰役的研究,提高空降戰役作戰能力,可貫徹中國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

馬軍長同時分析:「新時期軍隊作戰準備的重點是應付局部戰爭、武裝衝突和突發事件,具有全方位快速機動能力和縱深突擊能力的空降兵,在戰略戰役上佔有重要位置,以空降兵團為主組成的快速反應部隊,實施應急部署能對敵發揮威懾和遏製作用;實施空降突擊作戰,能殲滅入侵之敵或給敵以懲罰性打擊;在決定性的方向和時機實施空降作戰,則能極大地影響戰爭進程」。目前,中國對空降作戰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在高技術條件下,空降作戰空間已不再限於敵後,任務不再限於破襲,行動也不再限於戰役戰術的某一階段或某一地域,而是覆蓋和貫穿戰役作戰的全過程、全縱深和全地區,根據不同的作戰對象、地形、任務和不同戰役戰鬥的需要,或實施敵後破襲、敵前突擊;或實施快速部署、緊急增援;或實施本地作戰、海外干預;或實施有重點進攻、非線式防禦。總之,全方位機動作戰已成為高技術條件下空降作戰的基本樣式。」進入1990年代以來,中國為強化空降戰力不惜斥巨資提升空降部隊的武器裝備水平,空降兵武器裝備更新的規模與速度遠遠超過陸軍部隊。目前,中國空降部隊除開始批量配備俄制和國產大中型運輸機外,亦開始實施武器裝備的重型化進程,包括增編反戰車飛彈、防空飛彈和大口涇火炮,裝備從俄羅斯引進的傘兵戰車和自走炮,以及國產的新式輕型戰車。在武器裝備的迅速提升後,中國空降部隊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力大為增強,已初具實施一定規模空降戰役的作戰能力。

換裝大中型運輸機

近年來,中國提升空降兵武器裝備的最重要作為是為空降兵部隊換裝大中型運輸機。運輸機速度快、航程遠、可超越地理條件限制,是將作戰人員和物資迅速送到戰場實施快速遠程機動的最理想裝備。空降作戰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有運輸機配合,且最好是大型遠程運輸機。中國強化空降戰力也首先從提升空運能力著手。

由於經濟、技術和戰略的限制,長時間以來中國軍隊的空運能力相當薄弱。

1950年代時期,中國組建了一個運輸航空兵師和一個運輸航空兵獨立團,即空軍第13師和獨立第3團,後來雖曾擴編但仍挺法滿足大規模空降作戰的需要。中國空軍的運輸機過去多靠進口,截至1990年代總共進口了三百架左右,其中民用運輸機佔大多數。中國自製的運輸機發展緩慢且性能落後,在1990年代之前,中國空降兵部隊裝備的運輸機主要以中小型飛機為主,其中大多數是運五式班級小型運輸機,以及少數購自前蘇聯的An一26排級中小型運輸機。由於運輸機較小,空運、空投與空降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致使中國空降兵部隊既無法實施大規模空降作戰,也無法配備重型武器裝備。

進入1980年代後,中國航空工業的護展已有一定基礎,可批量生產運七排級運輸機和運八中型運輸機。到了1990年代,中國空降部隊一面加速運八的生產和裝備,一面從俄羅斯引進伊爾一76大型運輸機,空運、空投和空降能力獲得大幅提升。中國空降部隊裝備的

現役運輸機,已由過去以運七和運五中小型運輸機為主,發展成以伊爾一76和運八大中型運輸機為主。隨著大中型運輸機的批量裝備,中國空降兵部隊也開始配備重型武器,作戰能力獲得明顯提升。

中國近年強化空降戰力的最重要作為是購入伊爾一76運輸機,前蘇聯在1970年代開始裝備這種大型遠程突擊運輸機。伊爾一76由兩名飛行員與機械士、導航員、通訊員和裝卸員共6人操作,它的最大速度85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6500公里。這種運輸機的性能可靠,它具有兩項突出的優點:一是起降輪多達20個,對地面壓力小,可在土質野戰機場降落,也不需很長的跑道起降,適合軍事運輸需要;二是載重量大、航程很遠,最大載運量40噸,可載運士副武裝的士兵140名,或空投傘兵125名,為運八載運量的兩倍。

中國在獲得10架伊爾一76以後空降作戰能力已獲明顯提高,一次可空投1200名傘兵或40輛傘兵戰車。由於該機的性能好、航程遠、載量大,技術並非十分複雜,仿製和改型余度很大,據說中國巳決定加以仿製,用作空降部隊和快反部隊的空運工具,並計劃以其為基礎發展空中加油機和預警管制機。就中國現有航空技術水平看,估計在2005年左右即可仿製生產出該型飛機,一旦中國能夠批量生產該型飛機,將大幅提升其空降作戰能力和戰略機動能力運八運輸它是中國空降部隊批量裝備的中型運輸機,為前蘇聯An一12的仿製品。1960年代時,中國面臨兩面受敵的不利戰略態勢,南面越戰正熾,北面與蘇關係不斷惡化,急需大中型運輸機加強戰略機動能力。1968年,中國決定仿製AN一12運輸機,陝西飛機廠試製首機在1975年首飛,飛機於1980年定型,命名為運八。

運八為軍民兩用運輸機,可空運作戰人員和物資、空投軍用物資、空降傘兵和救護傷員,也可作為民用貨機。運八配有自動駕駛儀、航向姿態調控系統、滾棒式空投裝置以及薄壁油箱等設備,它的最大起飛重量20噸,裝有4具渦槳六型甲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650公里/時,最大航程6500公里,最大續航時間近11小時。運八由5人操縱,最大散貨運載量20噸,集裝貨運載量16噸;可空運全副武裝的士兵96名,或空降傘兵82名.也可運送擔架重傷員60名、輕傷員20名和醫護人員3名;可載運2輛中型卡車及隨車裝備與物資,或載運2輛傘兵戰車。

總體上看,運八裝載量大、航程遠、耗油低,飛行和操控性能優越,可在夜間與複雜氣象條件飛行,對高原惡劣氣候有很強的適應力,即使一具發動機停車或故障仍能正常起降。

1990年代後,中國對運八進行強化試驗,先後實現全載物資50公尺超低空一次性空投、火炮與傘兵戰車重型裝備一次性空投,以及300公里/時以下慢航速傘兵空降等能力。運八截至1997年底已生產60架以上,其中約有一半裝備中國空軍,一次可空降2500名以上傘兵。

運七運輸機

它是中國空降兵部隊批量裝備的中小型運輸機。中國在1966年參考前蘇聯AN一24研制中短程客機,西安飛機廠往1970年製成首機,82年設計定型。後來參照An-26將運七改成中小型軍用運輸磯,首架軍用型運七在88年試飛成功,1993年設計定型。

運七的尾部開有供人員進出和裝卸貨物的落地艙門,它的最大起飛重量24噸,裝有之具渦槳五甲型發動機,並有1具補助渦噴發動機,用在高原和高溫環境助推起飛,可在泥土跑道的野戰機場起降。它的最高巡航速度440公里/時,裝載3.3頓貨物時的最大航程之2000公里,最大負載航程1040公里。運七是一種排級運輸機,可裝運38名全副武裝士兵或29名傘兵,也可裝載24副擔架和1名醫護人員,還可外掛2噸貨物或武器。估計中國空軍迄今已裝備三十多架運七,一次可空運近千名傘兵。配用新式降落傘

降落傘為空降兵作戰的主要作戰裝備,進入1990年代後,中國為提升空降戰力對降落傘研製下了很大工夫。近年來,已有數種先進的新型降落傘研製成功裝備部隊,提高了空降作戰能力。《解放軍報》曾在1997年12月報導:「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指導下,空降兵部隊已獲得新型傘兵傘和動力飛行傘等新傘具,並成功地實現了重型裝備的空投。」目前所知,中國空降兵裝備的新型傘具主要有傘兵九型傘、翼型滑行傘、動力飛行傘和火箭制動傘等數種。

傘兵九型傘

中國空降兵部隊過去裝備的傘兵傘,多是跳傘安全高度高、水平運動距離短、滯空時間較長、落地分散面積大,不利於較大規模部隊的傘降作戰。為此,中國降落傘研製單位在空降15軍的合作下,於1990年代中期研製出第二代傘兵傘,代號傘兵九型傘。該型降落傘的性能優越,最低跳傘安全高度僅300公尺,且傘衣面積大、排氣孔多、便於操縱、下降時間短、水平運動速度快,具有滯空時間短、落地分散面積小的特點,特別適合較大規模部隊使用大中型運輸機的傘降作戰。中國空降兵部隊正在全力改換這種新型傘,《解放軍報》在1997年1月報導:

1996年底空降15軍的某空降師所有官兵均能使用該型傘遂行傘降作戰任務。

翼型滑行傘

以往空降作戰需飛臨目標區上空才可跳傘著陸,常需要直接面對敵炮火,危險且缺乏突然性。如在敵嚴密防守下實施空降作戰,需首先摧毀敵防空體系才行,否則空降部隊還未著陸就可能損失慘重。但現代滑行降落傘的發明改變了這種狀況,滑行降落傘也稱翼型滑行傘(簡稱翼傘),具備水平滑行速度大於垂直下降速度的特點,其滑降比一般為3:1,每下降1公尺可水平滑行3公尺。若在5000公尺高空跳傘,可滑行到15公里外著陸。在有風情況不,性能優異的滑行降落傘甚至可降到叨公里以外的地方。

中國在1990年代初研製出滑行降落傘,已開始裝備部隊。1997年7月《解放軍報》報導,空降兵已裝備了一種稱為翼傘的新型降落傘,這種傘能在空中作遠距離的滑翔和飄移,可使空降兵在距目標地區相當遠的距離跳傘,然後滑行至目標區著陸,大幅度提高了作戰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報導也指出,這種新型降落傘雖可提高空降作戰的隱蔽性和突然性,但空中操傘難度較大、危險性較高,對傘兵的跳傘技術要求很高。就目前所知,翼型滑行傘已集中裝備了中國空降兵偵察兵部隊,主要用於空降作戰的先期滲透突襲,接應後繼空降的大部隊或執行某些特種作戰任務。

動力飛行傘這是中國空降部隊裝備的另一種新型降落傘,中國空軍在1993年10月研製成功。動力飛行傘是動力裝置與滑翔傘相結合的降落傘,可不由飛機從空中空降,而用發動機進行動力助推,在地面即可滑行升空,然後靠發動機葉片產生的推力向前飛行,並利用手操縱改變方向。在人員不配帶任何航空裝具的條件下,動力飛行傘的最大升空高度可達3,000公尺,超低空飛行可在2公尺米左右,一般爬高到2000公尺以上地面目視就難發現。在800至1,000公尺高度用怠速或關閉發動機,該種傘便具有定點降落的功能,可用於隱蔽接敵,送行偵察、破襲、搶點等作戰任務。

動力飛行傘的最大優點是不必使用飛機空降,對提高空降作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動力飛行傘目前主要裝備陸軍偵察兵和海軍陸戰隊,基本是用於戰術性的空降突襲作戰。

1996年秋季,北京軍區特偵大隊在太行山東麓古戰場進行敵後破襲作戰實兵演練,即由駕駛動力飛行傘的偵察兵率先出動,從十多公里外隱蔽升空降落至作戰目標區域。從這一演習戰例可看出,運用動力飛行傘可使作戰更具隱蔽性和突然性,提升陸軍偵察兵和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能力,值得特別注意。

火箭制動傘以往空降兵作戰的最大問題,是受運輸機和空降技術的限制,無法裝備戰車、裝甲車和大口徑火炮等重型武器。因此,火力、突擊力和機動力遠不及地面部隊,缺乏打高強度戰爭的能力。再加上空降部隊往往深入敵後孤軍作戰,這些弱點都限制了空降兵的作戰使用,尤其是大規模作戰,所以要使空降兵具有大部隊作戰能力,就必須解決重型武器裝備的空運和空投問題。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作了大量努力,除換裝大中型運輸機外,並為空降兵裝備重型武器,同時研製出為重型武器空投的火箭制動傘。

火箭制動傘是前蘇聯空降兵部隊的配套裝備,主要用於重型武器裝備的空投。火箭制動傘是一套空降系統,包括巨型降落傘、承載武器的空降平台和裝在降落傘下方的火箭噴氣制動系統。空降平台底部設有探測棒,當任何一根探測棒觸及地面的瞬間,火箭制動系統就會啟動產生巨大的向上推力,從而抵消重型武器的下落衝擊力,使空降平台緩慢平穩著地。火箭制動傘對空降兵具有重要意義,前蘇聯在1970年代發明火箭制動傘,使戰車、傘兵戰車和自走炮等重型武器可以空投,其空降部隊隨即實現了機械化和裝甲化,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中國火箭制動傘在199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期間獲得俄羅斯軍事科技專家的大力幫助。中國目前研製出的火箭制動傘,推測擁有使10噸物體安全空投降落著地的能力,經過空降部隊反覆試驗,已掌握火箭制動傘空投重型武器裝備的技術,並成功地在實兵空降演習中運用。《解放軍報》1997年12月報道:中國空降部隊在一次演習中,除傘兵外還空投火炮和傘兵戰車等重型武器。顯示火箭制動傘已使中國空降部隊越過了一個重要門檻,開始向機械化和重型化方向發展。

配備傘兵戰車

空降作戰長期以來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空降兵降落地上後既失去機動力也缺乏突擊力。對空降小分隊實施的破襲戰,這也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大兵團作戰的空降戰役,落地後沒有機動力和突擊力絕對不行。近年來,中國空降兵部隊開始由小分隊作戰向大兵團作戰轉變,所以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其解決辦法之一,就是為空降兵部隊裝備傘兵戰車和輕型戰車。

引進俄制傘兵戰車

中國媒體在1997年多次報導,空降兵部隊已裝備了傘兵戰車,並成功地進行傘兵戰車空投演練。當年5月《解放軍報》曾報導空降兵正在進行空投重型裝備的試驗,並指出空投重型裝備是「空降兵具備完成較大規摸空降作戰任務必須跨過的一個門檻」。而《軍事文摘》雜誌在1998年1月則報導,中國空降兵已引進了俄制傘兵戰車。該雜誌描述引進的傘兵戰車外形較為低矮,配備有反戰車飛彈、火炮和機槍,這應該就是俄制BMD傘兵戰車。

傘兵戰車是一種具有一定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能空運空投的輕型裝甲戰車,裝備空降部隊用以執行快速突擊作戰任務。

BMD系列傘兵戰車為一種自走炮和裝甲車合一的水陸兩用空降戰鬥車,有BMD-1、BMD-2和BMD-3三個主車型和數種衍生型。BMD-1在1970年代初裝備部隊,提高蘇聯空降兵快速機動能力;BMD-2改進了武器系統,1980年代開始裝備部隊。

BMD-3採用新型底盤和雙人炮塔,擁有對付步兵、戰車和低空目標的綜合武器系統,於1990年代初裝備部隊,是俄羅斯空降部隊最新一代突擊武器。據信,中國引進的就為BMD-3。BMD-3的重量約9噸,內載3名車組乘員和4名戰鬥人員,可由大中型運輸機空運空投,空投時7名乘員可在車內與車輛一起降落。BMD-3具有相當的防護力,全車用裝甲鋼板焊接而成,可防護輕武器和彈片的殺傷。車內配有火警和滅火裝置,其車體的密封性很好,配備集體式核生化裝置,可使乘員免遭核生化等大規摸殺傷武器的傷害。為提高戰場生存能力,該傘兵戰車還裝有兩套煙幕施放裝置。BMD-3的機動性很強,採用水冷柴油引擎、液力傳動和液氣承載裝置,引擎最大功率450匹馬力,最高路速70公里/時,公路續行里程500公里。該車有兩種寬度的履帶可供選用,以因應不同的地形需求,它在水中以噴水器推進,能在五級風浪條件下航渡,最大速度超過10公里/時。

BMD-3的火力強大,配備有1門30公釐機炮、1具反戰車飛彈發射架、1具30公釐自動榴彈饅射器、l挺7.62公釐同軸機槍和1挺5.45公釐前列機槍。其中30公釐機炮裝有雙向穩定器,射速可設定為每分鐘200、300和500發三種,最大有效射程4000公尺,配有860發穿甲彈和燃燒高爆彈。飛彈發射架可發射AT-4和AT-5型反戰車飛彈,車內裝有4枚飛彈。榴彈發射器可壓制1200公尺範圍內的目標,備彈551發。

估計中國向俄羅斯購置了100輛BMD-3,可裝備3個滿員傘兵戰車營。從過去的經驗看,中國試用這些傘兵戰車後必定會加以改進仿製,以中國現有的技術能力要仿製這種武器並非難事。估計不出三、五年,中國就可自行生產類似的傘兵戰車,屆時中國空降部隊將可大量裝備傘兵戰車,朝機械化傘兵部隊發展。不過能否達成這個目標還得視中國空軍的空運能力而定,中國空軍目前配備有10架伊爾一76和30架運八,分別能載連4輛和2輛傘兵戰車,具備單次空投100輛傘兵戰車的能力。隨著大中型運輸機的進一步裝備,到2010年

前後中國空降兵部隊應具有單次空投300輛傘兵戰車(約一個傘兵戰車師)的能力。

裝備輕型戰車

中國最近研製出新一代輕型戰車,可能會批量裝備空降兵部隊。1960年代初,中國研制出62式輕型戰車,它的戰鬥重量20噸,配備一門85公釐旋膛炮。由於當時中國空軍沒有大中型運輸機,因此該型戰車從來沒有裝備空降兵部隊。進入1990年代,中國軍事戰略發生重大變化,作戰重點由東北、華北和西北的「三北」轉向西南、正南與東南的「三南」,需要合用的輕型戰車。由於62式的性能不足、改良余度不大,所以中國研製出新一代輕型戰車。

1997年8月,《解放軍報》和《中國國防報》分別刊出一張戰車部隊的照片,照片中出現一輛全新的戰車,從該車與其上站立乘員的比例看,顯然是中國的祈一代輕型戰車。

照片中的新型戰車其最大特徵是炮塔外徑很大,炮塔形狀扁平且邊緣呈銳角狀,就像一個倒扣過來的盤子,與中國現役的戰車極為不同。這種炮塔設計有利於增強戰車的防護力,而且呈銳角的扁平炮塔只需加強邊緣部分裝甲就能增強防護力,戰車全重也不會太大。主炮為105公釐戰車炮,炮身裝有熱護管和排煙裝置,可能是中國仿製以色列的105公釐炮。此外,該型戰車的車履帶較寬,可提高鬆軟地面的畫通行能力至目前為止,中國還未透露任何有關這種輕型戰車的訊息,它的綜合性能較現役62式大幅提高,具備與主力戰車對抗的能力,其戰鬥重量推測不超過20噸,可由大中型運輸機空運空投。中國空軍目前裝備有一定數量的大中型運輸機,因此這種輕型戰車已具裝備空降兵部隊的條件。以20噸戰鬥重量分析,伊爾一76可載運二輛,連八可載運1輛,中國空降兵現有的大中型運輸機單次最多可載運機降50輛輕型戟車,若裝備輕型戰車可增強高強度作戰能力。

強化空降炮兵火力

受空運能力和作戰思想的限制,中國空降部隊過去僅配備有輕型火炮,主要是迫擊炮和無座力炮。1970年代中期開始配備122公釐牽引榴炮,但裝備數量較少,且只能以機降著陸,對空降作戰助益有限。進入1990年代後,中國提升空降戰力的一項重要作為就是強化

空降炮兵火力。目前所知,中國採取的行動,主要是批量配備中口徑火炮、引進空降自走炮和研製大口徑輕型火炮。同時,中國還積極引進和研製火炮導引彈藥,未來將大幅提升空降炮兵戰力。

中口徑大炮的裝備

空降兵的普遍弱點是炮兵火力不足,中國空降兵尤為明顯。1970年代以前,中國空降兵裝備的最大口徑火炮為120公釐迫炮,一個空降師僅有9門,其他均為82公釐以下的小口徑迫炮和無后座力炮。1970年代以後,中國空降兵開始配備122公釐牽引榴炮和新研製的100公釐迫炮。但中國空降兵炮兵實力仍嫌單薄,一個師僅編有一個炮兵營,100公釐以上口徑火炮最多不超過30門。中國在1990年代大力強化空降兵炮兵,空降師屬炮兵由營擴編為團,炮兵團目前編有3個炮兵營,包括1個榴炮營18門122公釐榴炮和2個迫炮營36門120公釐迫炮。空降團則編有一個鮑兵營,配備100公釐迫炮和105公匣無后座力炮共18門。

122公釐牽引榴炮是中國空降兵目前威力最大的火胞,該炮是中國的典型師屬壓制武器,現有6,000門以上,超過全軍大中口徑火炮數量的一半。中國的這類榴炮現已發展到第四代,最新一代為仿製D一30的牽引榴炮,它的全重3.2噸,最大射程21公里,射速6至8發/分,可使用內裝30枚子彈的反裝甲子母彈,最大射程15公里,在2,000公尺的命中率大於直接瞄準的反戰車炮,還可殺傷伴隨戰車作戰的步兵,是一種先進的多功能彈葯。怛該炮對空降兵而言有兩大缺陷,首先是重量稍大不利於空運與空投,尤其是不利於中共現役直升機的吊運;再者是射程較短,支援步兵與戰車戰鬥,摧毀和壓制敵有生力量和工事掩體有餘,但與敵炮兵作戰則性能不足。

中國正研製輕型122公釐榴炮,設計全重不超過2噸以利空運空投,並能由直九吊運。

中國還進行130公釐加炮的輕型化研製,用以裝備空降和快反部隊,加強對敵炮兵作戰能力。中國最新的130公釐加炮是59-1型,全重6.4噸,射擊一般彈藥的最大射程27公里,使用增程彈藥可達38公里。若該炮的重量能降到4噸以下,裝備空降兵可大幅提高其遠距離打擊能力,中國還在研製一種2噸級小型機動車,用來牽引122或130公釐火炮。中共亦在試驗130公釐火箭炮裝備空降兵的工作,中國現有最先進的82式130公釐三十管火箭炮其最大射程15公里,載具為六輪越野卡車,全重7.5噸,一架運八可載2輛空投。以上研製工作完成後,中國空降部隊的炮兵力量將大幅增強,火力甚至不遜於地面部隊。

引進自走迫榴炮車

中國近年強化空降炮兵的最重要作為是從俄羅斯引進120公釐自走迫榴炮車。中國引進BMD-3的同時還一併購入2S9型120公釐自走迫榴炮,它是BMD的衍生型,為俄羅斯空降兵的標準裝備。各國傘兵戰車通常采車族化發展方針,即在一種基礎車上發展多種衍生型,以因應空降任務需要,如偵察、通信、指揮、防空、佈雷、反戰車、火力支援等,而239就是BMD系列的衍生型系統。

2S9採用BMD-l的加長型底盤,全車重9噸左右,可機降或空投,最大路速60公里/時,最大公路續行里程500公里。2S9配有封閉式炮塔,裝有一門120公釐迫榴炮,采炮尾式裝填,具有迫炮和榴炮的雙重彈道性能,既可間接瞄準射擊榴彈、導引炮彈和火箭增程彈,也可直接瞄準射擊破甲彈,適合空降作戰的多種需要。迫榴炮的最大射程12.5公里,射速6至8發/分,可用來打擊和殲滅工事內與暴露配置的有生力量和各種裝甲與非裝甲目標。該炮能發射對付戰車的攻頂導引炮彈,據說足以對付MlAl戰車。2S9具多用性和靈活性,機動性和生存力強,是空降部隊的有力機動火力支援武器。

研製大口徑輊型大炮

為裝備陸軍快反部隊、空軍空降部隊和海軍陸戰隊,中國正在研製大口徑輕型火炮。中共軍事戰略已從以往打全面戰爭的內線防禦轉向打局部戰爭的外線進攻,急需能由運輸機或直升機快速部署的大口徑遠程輕型火炮,但現役大口徑火炮「傻、大、笨、粗」,無法由飛機快速部署。中國已將大口徑輕型火炮作為重點武器研製項目,集中資源和人力儘快研製成功裝備部隊,雖然這個計劃的具體細節還不為人所知,但從中國密切關注英國UF155型155公釐超輕型榴炮,以及中國空軍的空運和空投能力判斷,可大略估計出一二。

UFHl55超輕型野戰火炮是應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需要而研製,規定性能要優於Ml98型155公釐榴炮,全重不超過4噸,可由UH一60黑鷹直升機吊運。最後研製出的火炮採用35倍徑炮身,發射一般炮彈的最大射程為22公里,使用增程彈藥的最大射程30公里。該炮大量使用鋁、銑輕型材料,全重僅3.3噸,為現有155公釐火炮最輕者,既可由黑鷹和美洲豹等中型直升機吊運,也可由六輪兩噸級小型機動車牽引,C-5運輸機一次可載運19門。此外,英美兩國還在研製一種52倍徑155公釐輕型火炮,全重4.5噸,最大射程可達40公里。

從英美研製的超輕型火炮和中國火炮發展趨勢看,中國正研製的大口徑輕型火炮可能為152或155公釐,估計採用35倍徑炮身,最大設計射程30公里,最大設計重量不超過5噸。若能達成設計指標,這種大口徑輕型火炮就可裝備空降部隊,作為軍級火力支援單位,運八可裝運3至4門,伊爾一76可裝運6至8門,一次就可空運一個炮兵連,並可實施傘降空投。此外,該炮甚至可由直八吊運,在地面亦可由小型機動車輛牽引,具有良好的機動性。以中國的科技水平看,研製輕型火炮應無太大問題,估計2000年前後可裝備部隊,中共空降部隊在裝備大口徑輕型火炮後,作戰能力將獲進一步增強。

推薦閱讀:

駐港部隊的037Ⅱ型導彈艇性能如何?
中國空降部隊重型武器裝備
外軍眼中的中國特種部隊
4名涉嫌擅闖駐港部隊軍營者3人認罪
這支部隊左右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卻改變不了歷史

TAG:中國 | 反應 | 部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