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親傳輸給兒子男子漢氣概
父親傳輸給兒子男子漢氣概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由父親帶大的男孩,或者從小與父親接觸比較多的男孩往往表現出很多優勢,如性格開朗、頭腦靈活、身體健壯、充滿活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教育學家表示,這是由於父親的教育方式、父親的影響使這些男孩更為健康地成長。
在一般家庭中,媽媽總在扮演老師的角色,告訴孩子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要求幼兒聽話、不淘氣、做乖孩子;總是喜歡讓孩子做畫畫、看書、搭積木等安靜的活動;即便是帶孩子遊戲或外出活動,也要訂下規矩,給予各種指導。受母親思維方式和教養方式的影響,那些不離媽媽左右的男孩總是重複、模仿母親的言行,變得乖巧、順從、循規蹈矩,缺乏獨立性和探索的精神。
但是,如果父親也參與到男孩的教育中來,他的男子漢硬派作風,往往會在其教養方式中注入了陽剛之氣。父親知識面寬廣,常常會灌輸給男孩一些書本以外的知識;父親會鼓勵男孩遇事自己動手、大膽嘗試;父親對男孩的壞毛病不遷就,不妥協;父親總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態,與男孩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 小男孩博博最喜歡和爸爸一起玩打槍的遊戲。這不,父子倆兒一人一桿「槍」,一個當「好人」,一個當「壞蛋」,嘟嘟嘟,嗒嗒嗒,雙方交火,各不相讓,你「打」傷了我的腿,我「擊」中了你的胳膊。直到最後父子倆滾成一團,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盡。 他還喜歡與爸爸一塊踢足球、放風箏、抓小蟲、堆雪人……每次玩得既輕鬆又盡興。
媽媽問博博:「媽媽也和你做遊戲呀,你為什麼更喜歡和爸爸玩呢?」 「因為和爸爸一起玩,不用怕弄髒衣服,也不怕滿頭大汗。」博博說出了實話。
可以說博博說出了小男孩們的心聲,與爸爸一起玩,沒有太多的顧慮,玩得開心,也玩得盡興。更為重要的是,在遊戲的過程中,爸爸教會了他們什麼叫做骨氣、什麼叫做膽量、什麼叫堅強、什麼叫男子漢氣概…… 有心理學專家研究證明,男孩與父親接觸的機會越多,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勇敢、堅強、豁達、樂觀。因為父親不會像母親那樣對孩子百般寵愛,父愛主要表現在冷靜地面對孩子的優缺點,教會他們應付和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給他們堅定的意志和聰慧的頭腦。而且,父親與男孩的遊戲方式多是動態的、較激烈、富有對抗性和創造性的,這有利於男孩強身健體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創造性。 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這是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他們一般會有計劃地培養孩子某些方面的品質,注意發展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而母親恰恰缺少這些。 在培養日常的生活習慣方面也是如此,母親總是喜歡保護孩子,怕孩子磕著、碰著、摔著,很容易不自覺地出現包辦現象。而父親則更重視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對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給父母的建議 在男孩「女性化」傾向日趨嚴重的現代社會,父親必須馬上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這樣才更有利於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才更有利於男孩男子漢氣概的培養。 現在,在美國家庭中,為了把孩子培養得更加出色,很多爸爸主動放棄自己的事業,而甘願做一名「袋鼠爸爸」。當然,我們並不是鼓勵中國爸爸也去做「袋鼠爸爸」,但是我們很真誠地提倡:做爸爸的再忙,也要儘可能多地抽出時間來陪陪你的男孩。 一個小男孩看見他父親花很多時間和心思為他的汽車打蠟,便說:「爸爸,你的車子一定很名貴,是嗎?」他的父親說:「是啊!這部車子很名貴,所以要時常保養。如果保養得好,將來換車時也會多值一點錢。」 男孩沉默了一會兒,說:「爸爸!我想我並不是那麼值錢,是嗎?」
不要認為男孩大大咧咧,什麼都不在乎,他也有感情細膩的時候,他也需要愛;也不要認為兒子無緣無故對你冷漠、跟你鬧彆扭,只是因為他不懂事,那是他正在用行為提示你:他需要你的關注和關愛。
男孩需要的不僅僅是你的精力、你的時間,他們更需要的是,你男子漢的陽剛之氣給他們做出榜樣——面對壓力不退縮的意志;跌倒了、失敗了再爬起來的勇氣;知足者常樂的心態…… 媽媽,請撒開你的雙手 孩子在人世間認識的第一個人是媽媽;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生病時最依戀的是媽媽;夜晚睡覺時尋找的是媽媽;放學回家,問的第一句話是:「我媽媽呢?」因此,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對自己的母親特別依戀。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媽媽過於對男孩精心照顧時,男孩往往會因為對母親的過度依戀,其「陽剛之氣」漸漸消失。 一個男孩經常對媽媽說:「我們班上的女生經常把我的書包扔出教室,還打我的頭,我也不敢吭聲,你去幫我出氣吧!」 一個男孩經常對媽媽說:「媽媽你陪我去上學吧。小朋友們總是欺負我,我怕!」 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男孩開始變得唯唯諾諾,甚至膽小怕事了呢? 首先,我們不得不把矛頭指向任勞任怨的媽媽。有人說,現在媽媽對孩子的愛就像雞媽媽溺愛它的小雞一樣,小雞餓了,雞媽媽給它們找食吃;風雨天,雞媽媽用自己的翅膀為小雞遮風避雨;當面臨外敵入侵(如狗、老鷹等欺負自己的小雞)時,雞媽媽會主動出擊…… 其實,影響男孩男子漢氣概的因素,除了這種「雞媽媽」類型的媽媽外,還有「代辦型」和「滿足型」兩種媽媽。 1. 代辦型媽媽。 一所學校通知學生打掃衛生,只見媽媽們拿著掃帚、抹布和鐵鍬,成群結隊來到學校。當有人問一位男孩的媽媽:「你孩子在家做家務嗎?」那位媽媽毫不含糊地回答:「疼還疼不過來呢,還讓他做家務?」 是的,不用說讓孩子做家務,即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又有多少孩子在自己做呢? 每天,他們的書包,媽媽代替收拾;他們的鉛筆,媽媽代替削尖;他們的鋼筆,媽媽代替灌水;老師告訴他們的事,媽媽全替孩子想著。然而,孩子們又是如何看待媽媽的這種代辦行為呢? 一天,一位二年級班主任批評幾個沒帶齊學慣用具的學生,幾個孩子都埋怨起來。這個說:「都怪媽媽沒給我裝上!」那個叫:「都怪媽媽沒給我收拾好!」 好像一切過錯都是媽媽的,他們什麼責任也沒有。 代辦,除了給孩子帶來懶惰與無能、給家長帶來悲哀和失望之外,究竟還帶來了什麼呢? 2. 滿足型媽媽。 一個北京的小男孩,媽媽在國外工作,把他寄養在朋友家裡,每月給他寄兩三千元零用錢。他平時不常寫作業,誰幫他做一道數學題,他就給誰五毛錢;誰給他寫一次語文作業,他給誰一塊錢。 遠在國外的母親好像覺得,用錢可以表達自己不能關心幫助孩子的歉意,卻不知道,無度地給孩子錢,是在害孩子。 給父母的建議 《動物世界》常常會有這樣的片段: 母獅對幼獅關愛有加,但是並不過分嬌縱。幼獅剛開始蹣跚學步,母獅便讓它體驗生命中邁向自立的第一步——覓食。幼獅哭也好,哀求也好,母獅就是不將食物給它,還「殘忍」地將它推出門外。於是,看到依賴父母行不通的幼獅便鼓足勇氣、執著地爬起來,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最終學會了生存。也正是如此,獅子的勇猛特性才得以形成。 動物要學會自己覓食才能在弱肉強食的動物界生存下去,孩子要經歷自己獨立處事才能長大成人。一位哲人說過:「經過什麼樣的洗禮,就能造就什麼樣的靈魂。」因此,媽媽們,請大膽地撒開你們的雙手,讓孩子儘快自強自立起來吧!用你的肯定激發男子漢氣概方法一:媽媽,請用你的肯定去激發兒子的男子漢氣概 一位母親有這樣一句口頭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 兒子4歲的時候有一次生病發燒,這位母親帶他去打針。針剛扎進屁股,兒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母親見兒子哭得小肩膀直打顫,自己也忍不住哭起來。兒子看到媽媽哭了,立刻停止了哭泣,揉著眼睛問媽媽:「又沒扎你,你哭什麼?」 媽媽給兒子擦了擦眼淚,說:「媽媽膽子小,看見你一哭就害怕。」 聞聽此言,兒子轉而顯出一副無奈的樣子:「嗨!你們女人太膽小。算了吧,以後你甭進去了,我一個人進去!」 第二天,兒子壯著膽獨自走到護士面前,大聲說:「你扎吧,我是警察!」媽媽和護士都被這個小小男子漢逗笑了。 這位媽媽便是研究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專家、青少年的知心姐姐——盧勤。盧勤一直主張,母親對兒子的肯定,最能激發男孩的潛力。為了給媽媽一個驚喜,兒子就可以創造奇蹟,這種動力能使一個幼小的男孩成為勇敢的男子漢。 方法二:告訴你的兒子,一切全靠你了 要想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男子漢,當媽媽的不妨表現得弱一些,給孩子提供顯示本事的機會。如果母親過於能幹、剛強,就會使孩子沒有施展自己本領的天地,他會變得軟弱;相反,如果母親表現得柔弱一些,會令男孩堅強起來,意識到自己有保護弱者、保護母親的責任。 爸爸出差了,媽媽獨自照料兒子。媽媽膽子小,她家樓上有人養了一條大狗,每次上樓,狗一叫,媽媽就會嚇得直哆嗦。爸爸出差之後,媽媽對兒子說:「這回慘了,你爸走了,我連樓都不敢上了。你要保護媽媽,一切全靠你了!」兒子拍著胸脯說:「別怕,媽媽,我來保護你!」 於是,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每次上樓,兒子走前面,媽媽跟在後面。大狗一叫,兒子雖然也害怕,卻壯著膽子對媽媽說:「別怕,有我呢!跟我走!」從此以後,不論在任何場合,兒子都爭著保護媽媽。 在培養男孩男子漢氣質方面,一位媽媽還這樣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在生活中遇到我確實不擅處理的事情或問題時,我便對兒子說:「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答應的同時,總會流露出一種作為男子漢幫助母親、保護女性的自豪與得意。現在,家裡像修電器、搬東西等技術活和力氣活基本上都是兒子的事。 的確如此,媽媽把兒子當成男子漢來培養,他就會變成令媽媽滿意的男子漢;相反,如果媽媽一直把兒子看成小孩子,即使兒子已經長到了10歲、20歲,他在心底還是希望媽媽關心他、保護他,永遠像個長不大的小孩子。 方法三:管教男孩,權威是關鍵 也許,男孩都抓住了「媽媽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溫柔的」這一特性,他們往往更喜歡向母親挑釁。比如,媽媽越是溫柔地對男孩說:「兒子,別哭了!」他往往會哭得更起勁。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媽媽對兒子發出的溫柔警告——「兒子,別這樣做」,對於男孩的一些惡劣行為,如調皮、愛玩、好鬥等,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因此在這時,管教男孩,有規則是必要的,而權威才是關鍵。 超市裡,一位女顧客和她5歲的兒子都表現出明顯的不高興。原來,小男孩要媽媽給他買一個很高檔的文具盒,在媽媽表示拒絕時便發起火來,並且賴在文具盒旁邊不肯走。這時,這位媽媽不顧別人有沒有聽見,彎下身子,耐心地說服兒子。 「我本來準備給你買你想要的東西,」那位媽媽平靜地說,「但是現在我不買了,因為我不能對你的這種哭鬧進行獎勵。」 但是小男孩還是不聽話,他依然鼓著鼻子,嘴裡嘟嘟噥噥著,這逼得母親說出她最不想說的話:「你知道我們回家以後會發生什麼嗎?」 「知道的。」他回答。 「是什麼呢?」母親問。 「一頓打。」 「沒錯,」她說道,「要是你繼續這樣的話,那就是兩頓打。」 於是,一場戰火平息了。男孩安靜了下來,模樣像個小紳士。 男孩在生人面前向母親的權威挑戰,使她處於一種不利的境地。儘管這樣的情景使人很窘迫,但聰明的母親仍然保持沉著鎮定。與此同時,她還向孩子清楚地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家裡的規矩在這個超市照樣執行。在一個鬧事的孩子面前,她保持了她做母親的權威。 對父母來講,權威的尺度是最難把握的,因為把握不當,便會使教育走上極端——對孩子過於嚴厲,會壓制孩子的成長;對孩子過於寬容,又會使孩子變得軟弱無力。因此,每一位家長都要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總結出適合你的男孩的權威「尺度」。溺愛是男孩成長的毒藥 愛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萬不可溺愛,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千萬不要讓溺愛成為男孩成長的毒藥。 教育男孩,最怕溺愛。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男孩,別指望他會有出息。愛孩子,只能放在心裡,表現出來的時候,該狠還是要狠一點。要捨得讓孩子吃一點苦頭,也不要對孩子的要求全部給予滿足。一味的溺愛,以孩子為中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對他們的成長不利。因為「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有這樣一件不幸的事:年邁的父親用榔頭猛擊熟睡中的兒子的頭部,導致兒子昏迷數日。兒子躺在醫院,父親精神恍惚,剩下一個老母親,守著一個破碎的家庭傷心操勞,而這不幸的發生與父母對兒子的溺愛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對夫婦中年得子,對兒子是百般疼愛,從來都是什麼都依著兒子,他要什麼就給什麼。兒子是個較內向的男孩,平時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成績也平平,但這並不影響做父母對他的愛。 高中畢業了,兒子沒考上大學,父母將他送到一所大學去讀了兩年書,從來沒有離開過身邊的兒子是他們時刻的牽掛,夫妻倆每個星期都要到兒子的學校去看他,生怕他有什麼不適應。 大學畢業了,做父母的並不鼓勵兒子主動去找工作,他們對兒子說:你是大學畢業生,可以找份好點的工作。意思就是不能讓兒子累著了、苦著了。於是,兒子也就心安理得的在家過了兩年,但是什麼工作也沒找到,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啊!不得已,做父親的給兒子找了份很普通的工作,兒子去上了不到一個月的班就回來了,說是不適應,而這一回來,就在家待了4年,4年中不出家門一步。 兒子剛回家那陣,父母怕他在家寂寞,給他買了電腦,從此,兒子就生活在了那個虛擬的世界裡,再也不出來了。每天,從入夜開始,兒子就開始在網上泡著,第二天早上才開始睡覺。他在網上做些什麼,做父母的一點也不知道,因為兒子的房間從來不要他們夫婦進去。平時兩代人之間基本上不交流,兒子也從不跟父母一起上街,他需要什麼,也不跟父母說,只是寫在一張小紙條上,讓父母給他帶回來。有一次,兒子要父親給他帶東西,父親忘了,兒子於是大發脾氣,把家裡的電視機都砸壞了。 對兒子的這些行為,做父母的十分擔心,但是卻沒有反對,只是一味由著他,但是想起老兩口年紀一把了,這麼下去,兒子的以後怎麼辦呢!父親為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了,心中的壓抑堆積起來,得了憂鬱症。父親住院了,兒子也不出門,更不去醫院看望,而母親不得不在照顧了丈夫之後又回家給兒子做飯。 也許是因為對兒子失望,也許是一時的想不開,父親在出院回家那天早上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慘劇。 上例中慘劇的發生,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這樣的男孩,如此自閉、冷漠、寡情、無能,幾乎等於一個廢人,更談不上什麼男子漢了。這是孩子的悲劇,更是父母的悲哀。 一般來說,在家庭中,家長溺愛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特殊待遇 由於重男輕女的思想以及獨生子等原因,男孩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滿足 有的父母對兒子的要求無原則地滿足,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甚至不顧給自己造成沉重的負擔,滿足兒子過分的需求。這種男孩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而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3)剝奪獨立 作為男孩,應該具有強烈的獨立精神。可是有的父母為了絕對安全,不讓兒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讓兒子變成了「小尾巴」,父母或老人時刻不離開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男孩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4)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頑皮淘氣是男孩的天性,他們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可是,有的父母卻忽略了這些,兒子稍微有點閃失,就驚慌失措,大呼小叫。從此,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5)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教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兒子還小呢。」有的父母管教孩子,奶奶爺爺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男孩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是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的五種溺愛方式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會佔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這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給他以充分的愛,但是不問是非曲直,一味地遷就兒子,這愛就成了溺愛,而溺愛和放任一樣,對兒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缺少遠大理想、缺少是非觀念、缺少良好習慣、缺少挫折教育,等等,而更為嚴重的是讓兒子的人格不健全,直接影響兒子的將來。父母要放手讓男孩向前沖達爾文說:「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父母不要事事控制,處處阻攔,而應該多鼓勵男孩去探索,從小培養他們勇於冒險和競爭的個性。 男孩一般比較自信,也比較勇敢,做什麼事情往往會沖在前面。當然,沖在前面就會有危險,父母不能因此就制止干涉,而應該讓他多受一些磨鍊。可是,中國父母常常喜歡把孩子抱在懷裡,習慣於「抱」養的方式。孩子不會走路的時候,抱在懷裡睡覺;會走路了,還要抱著出去玩;生活能自理了,父母卻包辦代替……如此「抱」養出來的男孩自私、嬌慣、怕吃苦、怕負責任、受不起挫折、不懂得感恩、經不起風雨。其實,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學會獨立,更能忍受痛苦,父母應該採取「窮」養的方式,適當放手,讓男孩自己向前沖。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把一隻鷹蛋帶回到父親的養雞場,並和雞蛋混在一起讓母雞孵化。母雞成功地孵化出一隻小鷹,小鷹和小雞們一樣生活著,極為平靜安適,小鷹從沒意識到自己不同於小雞。 後來,小鷹長大了,它發現小雞們總是用異樣的眼神看自己。它想:我肯定不是一隻平常的小雞,我一定有什麼不同於小雞的地方。但是,它卻一直無法證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它看到一隻老鷹從養雞場上飛過,看著老鷹自由地舒展翅膀,它頓時感覺自己的兩翼涌動著一股力量,心裡也激烈地震蕩起來。仰望著在高空自由翱翔的老鷹,小鷹無比羨慕。它自言自語道:「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樣該多好,那樣,我就可以遠離這個偏僻狹小的地方,飛上天空,棲息在高高的山頂之上,俯瞰大地和人間。」 可是,怎麼能夠像老鷹一樣飛翔呢?它從來沒有張開過翅膀,沒有任何飛行的經驗。如果從半空中墜下豈不是粉身碎骨嗎?猶豫、徘徊、衝動,經過激烈的內心鬥爭,小鷹還是決定冒著粉身碎骨的風險,去嘗試展翅高飛。 它終於起飛了,飛到了空中。它帶著極度的興奮,用力往高空飛翔…… 小鷹成功了,它發現世界原來這麼廣闊,這麼美妙! 小鷹的成功展示了每一個成功者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鷹一樣,飛出傲然的人生姿態。然而溫室里的花兒永遠不可能最鮮艷,室內的盆景永遠不可能像參天大樹一樣與日月爭輝。只有讓孩子經受挫折的磨鍊和風雨的洗禮,才能讓他們像鷹一樣張開翅膀,堅強地翱翔於蒼穹。 放手讓男孩向前沖,解開束縛孩子的重重枷鎖,解放他們探索未知的心靈和思想,給他們一片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得以發展、發揮和創造,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總結,去獲得,同時,和他們一起體味收穫的快樂。 有一個男孩4歲了,可走路還是踉踉蹌蹌。他不敢走樓梯,只會手腳並用地爬樓梯。究其原因,是他家裡抱的人太多了,他根本沒有下地走路的機會。大人滿足了抱孩子的享受,孩子卻失去了學習的權利。孩子雖然「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樣需要自由,需要自己的空間,需要實踐自己的方式和思維,去迎接生活。 所以,作為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不要抱得太久,管得太多,而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向前沖,在學習中成長。 在放手中,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從而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陶行知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就是說人要從小自立,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小孩子對一切都感興趣,對大人做的事也想試一試,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穿衣、疊被、自己吃飯,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無論孩子做得好壞,都不要阻止他們的行動,而
2012.3.7
推薦閱讀:
※我說,有些人也好意思過父親節?
※官殺——嚴厲的父親(大人)
※辱罵父親的「天使」
※八字看你父親能否躲過人生劫難的生肖
※大清第一豪門貴族,生出2個皇帝,父親卻在兒子登基後避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