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警惕寶寶的「社交恐懼症」,偶然看到這個也嚇一跳
歡歡今年了兩歲半了,她的性格比較內向,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到陌生的地方就只要媽媽抱著。
像歡歡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有些父母覺得這是小問題,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有些父母卻非常緊張,擔心孩子性格孤僻,會影響以後的社交。一般來講,大多數寶寶在陌生的環境或意外情況下,都會表現出短暫的退縮。但通常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逐漸適應,並會在做遊戲等活動中主動發展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如果這種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就容易發展成社交敏感症,甚至「社交恐懼症」。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係。
1.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沒有社交的需求
有些寶寶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於這類寶寶,家庭不要以寶寶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寶寶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
2、在同伴交往中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孩子通過迴避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有的寶寶被同伴欺負過,就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寶寶「壯壯膽」,當寶寶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3、天生個性原因
有些寶寶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對於這類寶寶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儘可能引導寶寶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4.父母擔心孩子受到欺負,限制與別人交往
同伴之艱難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生衝突,甚至吵架、打鬧。孩子吵架,吵過就忘,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殊不知,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並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要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應該主動進行教育,而不應等到孩子不合群後才被動進行糾正。
1.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
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2.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3.引導孩子學會表達,學習一些社交禮儀。
媽媽要教育孩子必要的社交禮節。我們約定俗成的禮節中其實包含了尊重、理解、友善等等信息,非常有利於增進感情,加深交往。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總是受到大人喜歡和同伴歡迎的。
4.教孩子一些處理矛盾的方法。
媽媽可以通過扮演故事之類的方式,教給孩子面對某些常見矛盾或者場景時,相對固定的處理套數。在類似情景發生時,孩子能很快地「脫口而出」。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比如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一個簡單的三段式:
你剛才……(幹了什麼,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玩具,說不跟我玩,對我尖叫了等等)
我覺得……(不高興,生氣,很傷心,等等)
我希望你能夠……(把我的玩具還給我,不要再那麼說了,向我道歉等等)
這樣既沒有指責別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見,還指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
5.從興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傢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當中,並非表明你的孩子無法和別的小朋友發展友誼,也許只是他不喜歡他們的遊戲方式。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如果孩子對打打鬧鬧的遊戲興趣不高,那麼可以準備一些安靜的遊戲,找到這方面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也許會有些突破:融入不了大的群體,在一個小的圈子裡,或者玩一對一的遊戲應該相對容易一些。
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一個小朋友的機會,讓孩子積累和別人玩的經驗。這樣,即便他在一個大些的群體里仍然不太適應,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別人玩的本領也會比原來多一些。
推薦閱讀:
※這個血型的人居然才是最聰明的
※一切法從心想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這個史上最難穿的顏色,居然成了秋冬的必備?
※理一理真話這個「梗」
※美過林青霞,是費翔知己、李敖前妻,這個前台灣第一美女64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