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也許不知道的中秋故事

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就從月亮開始說起。

月亮上有一個長袖善舞的美女嫦娥,這是人們關於月亮的最著名的想像。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述了月母常羲給十二個月亮洗澡的情形:「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據考證,嫦娥就是從《山海經》里的常羲演變來的。只不過常羲在《山海經》里是月亮母親,故事講到後來,嫦娥就只是月亮上的一個女子了。

如果說嫦娥一個人在月亮里,聽起來有些奇怪:嫦娥怎麼會一個人在那裡?她是從哪裡來的?她的婚事怎麼辦?人們覺得好奇,講故事的人也就需要給一個圓滿的解釋,於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先秦以前就有了。最早的文字記錄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歸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這個記載比較簡略,沒有出現嫦娥的丈夫后羿,也沒說怎麼吃了不死之葯的。唐代典籍《初學記》引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覽冥訓》,記載了更完善的情節:「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姮娥就是嫦娥。那個曾射落九個太陽、從旱災中解救人類的后羿向西王母討來不死之葯,嫦娥偷服了葯,就輕飄飄地飛升到月宮,變成蟾蜍,就是月精。這就是古書中記載的嫦娥奔月神話。

至於蟾蜍為什麼變成了玉兔,聞一多先生解釋說,是由於蟾蜍原來叫顧菟(音兔),如屈原《天問》里就有「顧菟在腹」(月神肚子里有一隻蟾蜍)的句子,「菟」與「兔」同音(「蜍」也與「兔」音近);因為諧音,蟾蜍就被玉兔取代。

嫦娥是一個苗條美麗的仙女,蟾蜍是形貌醜陋的蛤蟆,在現代人眼裡,二者似乎沒法扯到一起去。但是在上古的月亮神話中,二者確實是互為變身的關係。

據文字資料,古人對於月亮的想像最早、最具原始意味的說法之一是月亮的精靈是一隻蟾蜍。《淮南子·精神訓》中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而此前的戰國時期文獻《歸藏》中說嫦娥是月精,並沒提到月中有蟾蜍。這樣,我們看到,出現時代相距不遠的古代文獻里對什麼是月精就有了不同的說法。

到漢代以後,月精為蟾蜍的情節逐漸消失了,人們主要傳說月中神仙為嫦娥,同時她身邊的動物由蟾蜍變成了玉兔。

古人為什麼將自己崇拜的月亮跟蟾蜍也聯繫在一起呢?在中國文明史的新石器時代,蛙文化略晚於魚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在出土陶器上蛙紋很多見。古代詩文中,蟾蜍經常被作為月亮的美好象徵,留下許多優雅的詞語:蟾宮、蟾兔、蟾桂、蟾輪、蟾盤、蟾光、冰蟾、金蟾、銀蟾、彩蟾、晶蟾、孤蟾、寒蟾、涼蟾、靈蟾、明蟾、清蟾、素蟾等。

月球上不適於生物存活,在人們的傳說中也人煙稀少。唐代以前的故事裡,月亮上面主要是有嫦娥、蟾蜍、玉兔,此外還有桂樹。月中有桂樹的說法漢代以前就有,不過在記載中桂樹跟嫦娥、蟾蜍、玉兔都沒有發生情節上的聯繫。

吳剛的事首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從前傳說月亮中有桂樹,有一隻蛤蟆,所以講奇聞軼事的書里說桂樹高五百丈,樹下有一個人長期砍伐桂樹,桂樹砍傷了又隨即癒合。這人姓吳名剛,是西河縣(今山西汾陽縣)人。他學習仙術時犯了過錯,被貶罰來砍桂樹。這就是「吳剛伐桂」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桂樹還是個神樹,總也砍不倒;吳剛則是修道學仙有了過失才罰到月球上。至於吳剛犯了什麼過失,古書上沒有記載。

月宮裡出現了吳剛之後,民眾對嫦娥冷清生活的同情心得到了一定補償。雖然關於他們二人並沒有編出家庭生活式的故事,但給人們的感覺是嫦娥有人做伴了。同時,人們在說起月亮的故事時,還主要是說嫦娥,多數情況下並不提吳剛,吳剛也沒成為月神。這是由於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月亮是屬陰、母性的,是和屬陽的太陽相對的。月神應該是女神,月亮以嫦娥來代表最合適。同時也由於嫦娥的故事與吳剛的故事出現於不同的時代,各成體系,二者沒有發生交叉和融合,也就沒有發生愛情關係的機會。在先秦就已存在的嫦娥奔月神話里,嫦娥本來是有丈夫的,屬於離家出走,也沒說她與后羿離婚了,她再跟別人有愛情關係或者再嫁也不符合老百姓的傳統道德理想。

說起中秋節,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月餅。古代的自然拜物,表現在中秋節,就是祭月、拜月,中秋夜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月亮來進行。在人們的心目中,中秋節的月亮,比哪個月份的十五月亮都更圓、更明亮,是一年中最圓的。

所以帝王貴族要祭月,民間也要祭月;普通百姓更多的是拜月,對著月神訴說自己的願望,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而不論祭月還是拜月,月餅都是必須的供品,是天上月圓、地上人圓在食物上的體現。

相傳,早在殷周時期,江浙就有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這種餅子的製作增加了餡料,因為餡料的來源,就將這種餅子稱為「胡餅」。民間傳說,有一年中秋夜,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覺得「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明月,脫口而出「月餅」一詞。「胡餅」由此改名為「月餅」,並漸流逐傳開來。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子孫,攻滅南宋後,建立元朝政府統治中國。

蒙古統治者對漢人的民族壓迫非常嚴重。傳說元朝派兵進駐百姓家要十戶人家供養一個元兵,人稱「韃子」。為了防止人們反抗,政府還強迫每十戶人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殘酷的統治、繁重的苛捐雜稅,更加劇了民族矛盾。相傳,劉伯溫向朱元璋獻計,派人到處傳言,說天下將要大規模發生瘟疫,只有吃了八月十五的月餅,才能免於瘟疫之災。於是,農曆八月十五前,街上到處都是買賣月餅的,買不起的還有人就贈送。每個月餅中暗藏紙條,上寫「月圓之夜,動手殺韃子」。百姓們真的在八月十五晚,一齊動手殺了「韃子」,元末農民大起義轟轟烈烈地推翻了元朝蒙古貴族的暴政統治。為了紀念當年吃月餅殺韃子的勝利,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一直傳了下來。而據說,蒙古人是不吃月餅的。

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佳節我國民間有家家吃月餅的習俗,而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美味可口的月餅作為吉祥物,除了象徵合家團圓、歡聚之外,還有很多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中秋節以月餅祭月、拜月還有祈子和求婚姻美滿之意。舊時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女子拜月的主要目的是:已婚者祈求月娘娘送子,未婚者祈求月娘娘使其婚姻美滿幸福。此外,月餅還有象徵豐年之意。中秋節正值五穀豐登的季節,吃月餅也融入了「秋祀」的因素,月餅又成了豐年的象徵,借月餅來慶祝豐年,祈望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獲得更大的收成。

中秋節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除華人地區外,中秋節也是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的傳統節日。

在台灣,美濃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宜蘭地區除了月餅,還吃一種以麵粉製成,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餅」;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及火鍋的習俗。台灣近年來盛行中秋節烤肉的風潮,中秋節前後家家都忙著烤肉。

在越南,其實在節日來臨之際,越南的兒童是最具幸福感的。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的渴望。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人不忘中秋。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除了這些節日活動外,還有舞龍舞獅,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韓語稱「??(秋夕)」「???(仲秋節)」「??(嘉俳)」「??(仲秋)」「???(嘉俳日)」「????(仲秋佳節)」,是掃墓並用新收穫的穀物和果實祭祀先祖的日子。回鄉探親,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叫做「韓國感恩節」。

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中秋節的習俗。但是叫法和習俗都不一樣。泰國中秋節稱為「祁月節」。節日之夜各家各戶用甘蔗紮成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畫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壽桃。朝鮮的中秋節叫「秋夕節」,也有賞月,吃月餅的習慣。美國稱中秋節為「秋月節」。節日里,每戶人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時鮮果品和新製作的食品。非洲的麻加爾各答島,居民稱中秋節為「月圓節」。伊郎稱中秋為「麥赫爾節」等等。……


推薦閱讀:

前香港特首曾蔭權被判有罪,背後的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關於CORUM崑崙表等世界十大名表你要知道這些
買輛車要交多少稅 你知道嗎?
你知道六字大明咒,那麼,觀音菩薩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TAG:故事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