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

夏日半梅淺談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而作      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要在學習、繼承、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過程中,明確任何科學理論只能產生於社會實踐當中,明確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具體歷史階段具體革命實踐的具體產物,明確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人類歷史發展漫長過程中一切先進思想的基礎上,通過現實鬥爭和理論實踐兩方面誕生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基礎上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模式,是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一。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它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指明事物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明確實踐的方向。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它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的理論基礎上科學地指出一切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和主要動力都是由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所規定的經濟基礎的改變決定的,是這一改變所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根本決定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本身就是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就是要在學習、繼承、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掌握馬克思主義。既要從理論中看到實踐,又要從實踐中看到理論。從理論中看到實踐,就是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越深入,越能看到實踐。要精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才能通過具體真正看到馬克思主義怎樣從實踐上升到理論並以理論來指導實踐的,才能通過抽象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於它不僅是認識世界更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絕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宏大敘事,更在於無時不刻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發現、認識和解決具體的實踐和理論問題。正如列寧在回答民粹主義者米海洛夫斯基「馬克思在什麼地方發揮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時所指出的:「凡熟悉馬克思的人都會反問他: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中沒有敘述過自己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呢?」(《列寧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3頁)在實踐中看到理論,就是面對任何具體問題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只要堅定地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明實踐的方向,就能夠在實踐中看到理論,實踐越深入,理論越明晰。這種實踐包括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因為理論本身也是實踐活動,只要不把理論看做是僵硬的教條。從根本上說,全部哲學史就是人類精神圍繞真正的哲學方法,圍繞辯證法而展開的鬥爭。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難題,「因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趨向的總和,並把這些趨向歸結為可以確切判明的社會各階級的生活和生產條件,排除了人們選擇某一『主導』思想或解釋這個思想時所抱的主觀主義和武斷態度,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趨向的根源。」(列寧:「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1頁)因此,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首先要結合實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中學習、繼承、捍衛馬克思主義,為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堅強的理論基礎。作為馬克思主義三大理論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其直接思想來源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從這三個理論方面出發,做出直到今天的不同歷史階段的考察,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怎樣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性地揚棄以往的科學思想,進而從根本上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學習中更好地繼承馬克思主義。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為反對馬克思主義所採用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認清他們偽科學方法手段的根本目的在於其站在反動的階級立場上為資本主義辯護,更加堅定地捍衛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提供實踐陣地和理論陣地,在學習、繼承和捍衛的基礎上,沿著這一道路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發展和鬥爭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到亞當·斯密才到了成熟階段,才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他通過社會分工和社會交換的研究正確指出財富的來源是勞動、貨幣的起源和意義、商品的交換價值,區分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分析了資本的構成和種類。一句話,「政治經濟學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發展成了一個大的整體;它所包括的領域大致有了一定的界限。」(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史》,第2卷上冊,三聯書店版,第4頁)這些為馬克思全面而深刻地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提供了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框架。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大衛·李嘉圖在分析方法上繼承並發展了威廉·配第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使用的抽象方法。馬克思直接秉承了這一方法,完成了《資本論》的偉大著述。他在該書的序言里說:「在經濟形態的分析上,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反應葯。那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二者。」在理論上,李嘉圖發展了斯密關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劃分,並在此基礎上科學地提出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的勞動價值論。他的分配理論、工資規律學說、利潤理論和地租理論,尤其是社會產品如何分配的問題,第一次深刻地觸及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前途和趨勢。尤其重要是,他在分配理論中揭露了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利益的對立。這些都為馬克思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生產規律提供了材料。如果說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那麼,讓·巴蒂斯特·薩伊則是庸俗經濟學的鼻祖,以後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無不沿著他的路線反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根本的一點,薩伊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劃分為(1)生產,(2)分配,(3)消費。憑這一點,薩伊就把斯密庸俗化,並以此奠定庸俗經濟學的基礎。斯密從分工和交換來研究生產,實際上已經把商品當作分析的出發點。而薩伊把斯密關於生產的理論單獨提出來,以此研究生產的一般規律,就抽掉了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也就是商品的形式,進而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規律偷換為生產的一般規律。不僅如此,薩伊以生產脫離其社會形式作為原則來作為政治經濟學各部分的基礎,進而以一般勞動偷換僱傭勞動,以生產資料偷換資本,以自然土地偷換地產。從庸俗經濟學到當代西方經濟學無不以此為總的出發點。另外,薩伊的價值論從效用中引出價值,把效用和使用價值混為一談,混淆了商品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為後來邊際效用理論奠定了基礎。對於庸俗經濟學,馬克思指出:「它只是把資產階級生產活動家認為他們自己的世界是最好的世界的平凡而自負的見解學究式地加以系統化,並稱其為永恆的真理。」(《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頁)早期,它主要反對空想社會主義。《資本論》出版後,它便把矛頭指向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九世紀末以來,馬歇爾為代表的傳統庸俗經濟學用一個所謂「折衷的理論體系」佔據資產階級經濟學主導位置,通過讚賞自由放任的價格制度來宣揚資本主義永恆的論調。當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的壟斷階段,基本矛盾進一步加劇,張伯倫等人為代表的庸俗經濟學仍然把壟斷當作例外現象。直到1929年,發源於美國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大蕭條使傳統庸俗經濟學再也不能充當資本主義辯護角色的時候,以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理論依據的凱恩斯革命出場了。凱恩斯首先強調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並沒有問題,危機只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難以自行恢復其槓桿作用。他主張通過政府擴大直接投資、舉債、多發貨幣和轉移支付來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達到擴大有效需求進而恢復市場功能的目的。它是反自由放任、政府管理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羅斯福新政的理論化。比較於馬歇爾自由放任的「微觀經濟學」,它是壟斷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機器干預經濟生活以保證金融寡頭們的壟斷利潤和政治統治權的「宏觀經濟學」。雖然它不再僅僅使用單個的消費者、廠商和行業為分析單位,更側重於消費、投資、收人等總量概念,可基本分析方法並沒有改變,其理論突破僅僅體現在對傳統庸俗經濟學一貫堅持的財政平衡政策的放棄。經濟理論像任何理論一樣,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產物,都是為統治階級的特殊需要服務的。就像西斯蒙第經濟浪漫主義產生於農民佔大多數的法國和歷史學派產生於後起的資本主義的德國,斯密和李嘉圖分別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大機器工業時期的經濟學家,都是為適應資本主義在不同國家和不同階段的發展一樣,凱恩斯和所謂的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是為適應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實際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凱恩斯理論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反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開闢了一塊新的陣地。一方面,在理論上它超越傳統庸俗經濟學,站在漢森所謂「混合經濟」的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層面宣揚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使經濟學完全脫離政治經濟學,全面掩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的同時,為壟斷資產階級統治集團提供宏觀政策選擇。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上,通過擴大社會需求為資本主義危機下失業問題的解決儘管是短期的而非長期的、表面的而非根本的辦法,所導致的通貨膨脹長期存在並不斷惡化,不過,通過政府赤字財政政策和銀行放量貨幣政策以及後凱恩斯理論的階段性微調政策的使用,暫時調整了生產關係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推遲了資本主義結構性矛盾的總爆發。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只是矛盾的累積而非解決。更要看到的是,在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起美元為世界貨幣的全球金融制度,尤其在全面放棄金本位匯率制度的配合下,凱恩斯理論為壟斷資本主義集團不斷向國外轉嫁危機提供了政策保障。這是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得以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但總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忽略。剩餘價值的生產是一切資本主義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只要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剩餘價值理論為指導,就不難得出結論,那就是當代壟斷資產階級為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進而鞏固其統治,相比較於以往對本國無產階級的剝削,更側重於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掠奪。這一掠奪不同於前帝國主義時期和帝國主義時期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僅僅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全球資本主義市場下的國際分工,一方面,不僅在流通領域賺取交換價值差額,也在生產領域直接榨取剩餘價值。另一方面,不顧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程度和階段性差異,全面輸出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使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進一步走向國際,造成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能走自主的發展道路,多層次社會矛盾糾集一起,嚴重阻礙社會經濟進步和國家發展。它們反抗殖民統治贏得民族國家獨立的表面政治勝利果實怎麼也掩蓋不住進一步淪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和國家集團經濟附庸的這一事實,是顯而易見的。儘管這些國家地區總是成為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最早的犧牲品,長期陷於高失業高通脹的滯漲困境,可壟斷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總是用市場化程度不夠等說不完的話來指責它。們但是,需要保護國內或地區性市場的時候,這些經濟學家們好像突然忘記了自由市場原則。不過,好在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更好在這些理由也可以容易地在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中找到。這樣的事實不僅顯而易見,而且也見怪不怪了。其實,馬克思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過:「資產者對待自己制度的規章,就像猶太人對待法律一樣:他們在每一個別場合只要有可能就違反這些規章,但他們卻要求所有其他的人遵守它們。」(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5頁)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背離古典政治經濟學,完全掩蓋了商品這個可以用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細胞形式。因此,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要從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製造的迷霧中走出來,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堅持「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係;可是這些關係總是同物結合著,並且作為物出現。」(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23頁)要堅持和發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尤其是馬克思發現和揭示的資本是一種社會關係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範疇。「資本是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勞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被運用起來。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66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資產階級哲學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發展和鬥爭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誕生,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和蓬勃發展的時期。近代西方哲學主要包括:(1)以培根、洛克、休謨代表的英國經驗論哲學。(2)以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代表的大陸理性論哲學。(3)18世紀的法國哲學。(4)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吸取其成就,是近代西方哲學合乎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是簡單地拋棄以往的哲學,而是對它們的批判繼承。這一批判繼承的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德國古典哲學,尤其黑格爾哲學完成的。因為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在他的體系里,不僅揚棄地包含著從康德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成就,也揚棄地包含著幾乎所有近代西方哲學的重要成就。黑格爾辯證法是資產階級哲學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產物,是「一門『關於外部世界運動以及人類思維運動一般規律的科學』。」(列寧「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8頁)黑格爾第一次把自然界、人類的歷史和人的精神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這些過程總是不斷地處於聯繫、運動、變化和發展中。在此之前,人們對歷史的看法,無論在社會方面,還是思想方面都受到舊形而上學觀點的統治,在歷史中即便看到運動變化,也視為偶然事件的更替和重複,很少看到歷史運動變化中的聯繫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它的批判性繼承為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基礎創造了理論前提。具體而概括地說,黑格爾通過《精神現象學》從人類個體認識過程,通過《邏輯學》和《哲學史講演錄》從人類整體認識過程兩個方面揭示了概念的普遍聯繫及其產生與發展的規律,根本改變了抽象只是抽象共相的形而上學傳統觀念,超越了感性直觀和知性的抽象概念所能把握的內容,使具體概念的內容變得無比豐富和深刻。這一辯證思維方式為人類提高理論思維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馬克思就是直接借鑒這一思維方式,完成了《資本論》的偉大創作。德國古典哲學的另一位巨人康德提出了許多具有深刻意義的辯證法問題,卻沒有解答或做了錯誤的回答。比如矛盾的必然性、主觀能動性、思維與存在的關係、自由等等問題。尤其在他的認識論中對感性、知性、理性的三重劃分,為把握認識的辯證過程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缺乏應有的辯證思維,他並沒有解決認識論中關於知性及其與感性、理性的關係的問題。黑格爾在批判康德範疇論的形而上學性質的過程中,揭示和闡述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本質與現象、自由與必然、特殊與普遍、有限與無限、內容與形式等極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這一系列批判中,最重要的是關於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因為不僅由於這一問題本身非常重要,也對以後資產階級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叔本華、尼采、新康德主義一直到存在主義哲學,都把理性排除在爭取自由的實踐活動之外。康德第一次把自由作為實踐的核心問題提出來,即自由是理性和實踐結合的橋樑。但他把實踐活動與理性認識割裂開來,把實踐局限在主觀的道德修養。因而在現實性上,自由只是一種合理的「公設」,其實現遠在理性的「彼岸」。理性的自由在理論上始終沒有擺脫主觀片面性。黑格爾從康德那裡吸取了借自由統一認識與實踐的辯證因素,同時拋棄了他那僵化的片面性的形而上學觀點,用辯證法的觀點考察自由。他正確地指出,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任性,自由也不僅僅是主觀方面的事情,不是僅僅為了達到形式的目的。同時自由也不僅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因為,不僅客體對於主體存在著「必然王國」,而且當主體以自身為對象時主體自身也存在著「必然王國」。黑格爾超越康德之處就在於他克服了康德的片面性,不僅看到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更看到兩者對立的統一,進而提出實踐包含而又高於理論的思想。從本質上看,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的批判是客觀唯心主義對主觀唯心主義的批判,是不同形式唯心主義的內部鬥爭。這一鬥爭直接表明辯證法是在同形而上學的鬥爭中發展的,同時也間接表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是不可調和的。黑格爾在這一批判中所表現的徹底性,不僅把康德哲學體系中所有唯物主義因素統統客觀唯心主義化了,也把康德之前一切唯物主義哲學派別也統統客觀唯心主義化了。也就是說,黑格爾把舊唯物主義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作為本原的各種物質形態化為他的「絕對理念」的某些環節。後來各種形形色色的哲學派別無不以此為突破口,只顧一點不顧其他地攻擊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就連通過對宗教神學的批判,在長期思辨唯心主義統治之後,恢復了唯物主義的王位的費爾巴哈這樣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仍然不能徹底克服唯心主義。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在人類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合理內容和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容,克服了它們的局限性,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才是更高階段的唯物主義。雖然黑格爾辯證法準確地揭示自然界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些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提出了以往認為世界由一成不變的物質所構成的形而上學所無法提出的一切事物怎樣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怎樣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的問題。但是,黑格爾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唯心主義的。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所指出的:「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他在觀念這個名稱下轉化為一個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現實事物不過是它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同時指出:「我的辯證法的方法,在基礎上就不只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方法不同,而且是它的正相反對。… …在我看來,觀念性的東西卻不過是在人類頭腦中變了位的並且變了形的物質性的東西。」(《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ⅩⅩⅡ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關鍵性地批判了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實質:不知道一切理論的發展都是以實踐為基礎和以實踐為動力的這一物質第一性原則。進而指出了這一辯證法的根本缺陷,那就是黑格爾把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統統歸結為他那個「絕對理念」的精神活動的各個環節當中。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辯證的,它把整個人類歷史看作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任務就是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它揭示出,除原始社會外,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不同的社會階級都是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產物,是不同時代總的經濟結構的產物。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作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時代,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階級鬥爭空前激烈、自然科學和社會歷史研究取得豐富成果。這些都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歷史發展的圖景及其內在聯繫揭示出來提供了可能性。這是德國古典哲學體系,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之所以能夠包含如此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的客觀條件。這是從哲學意義上、從客觀上講。從政治意義上、從主觀上,康德開始的哲學革命,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在法國歷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中所起的歷史作用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為本國的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所做的思想準備。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原則,就是資產階級從十五世紀誕生以來所堅持的理性原則,主張把一切都拉到理性的審判台來決定其有無存在的權利,以此來同封建專制的主要精神支柱——神學的精神統治相對抗。德國古典哲學也遵循這一原則,只不過是以德國特有的方式加以表達,本質上都是擺脫封建主義專制統治和爭取資產階級自由的理論表現。但是,德國資產階級由於歷史條件的不同具有很大的保守性、軟弱性和妥協性,儘管受到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仍然處於準備和醞釀革命的階段。法國大革命使啟蒙思想原則在現實中兌現了,而在康德只承認「先驗的自由」和接受「絕對命令」的抽象道德法則影響之下,德國啟蒙思想不能觸及現實。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因為其中包含著通過「絕對理念」把上帝神秘化的糟粕而沒有真正克服康德的軟弱性。突破其局限性之處,即理性具有客觀現實的力量,必須也能夠達到客觀真理,卻因能動性的過於抽象而歪曲和顛倒了辯證法,最終流於高談闊論而缺乏實際價值。1848年革命,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了歷史的鬥爭舞台,顯示了強大的政治力量,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巨大恐懼。這時,資產階級一方面藉助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推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封建勢力的妥協和投降,通過代理人已經取得了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佔主導地位的統治權。階級鬥爭的主要矛盾由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之間轉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為無產階級指明鬥爭方向的同時,也使得資產階級開始把無產階級作為主要政治鬥爭對手。在政治上,資產階級對封建統治階級的革命不徹底性進一步暴露,用聯合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策略來共同對付無產階級。尤其在德國,在強大的普魯士容克貴族地主階級面前,保守、軟弱和妥協的德國資產階級毫不遲疑地出賣他們政治上的同盟者——無產階級。這是1848年革命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革命失敗的同時,黑格爾哲學體系解體了。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資產階級的才能已經光了。」從此,資產階級哲學,尤其德國哲學繞過黑格爾全面回到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首先是謝林哲學體系提出的以「自我意識」作為客觀世界的全體,其本身就有一種創造對立面的能力,以此把康德的認識論變成了柏克萊「事物存在就等於被感知」的主觀唯心主義。接下來的叔本華就是沿著這條道路展開他直覺創造出意識,並由這一意識來表現這個世界的虛無論述。《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出版於1818年,沒有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可到了1855年,叔本華聲譽大著,幾乎無人不曉。這充分說明意識形態對特定思想資源的選擇是由經濟基礎和建築在這一經濟基礎上的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鬥爭決定的,同時充分說明叔本華哲學理論正是適應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現實的理論需要。極端主觀主義的叔本華哲學理論操作的根本點,就是毀掉獨立於人類認識能力而存在的、外在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和規律性。這恰恰滿足了資產階級最深刻的理論需求,因為馬克思主義科學地論斷出資本主義的滅亡是社會歷史發展客觀性和規律性的必然結果。從哲學體系,特別從方法論上,叔本華徹底顛覆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思想。以後各種各樣的資產階級哲學流派儘管採用不同方法,卻都秉承和利用叔本華的這一哲學「成就」。如果說叔本華是1848年革命後和俾斯麥建立第二帝國準備時期的哲學領袖,那麼尼采就是即將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資產階級哲學代言人。從1848年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如同資產階級經濟學在李嘉圖學派解體以來沒有產生任何深刻思想一樣,資產階級哲學在黑格爾哲學解體以後也沒有產生任何深刻的思想。經過1848年革命後短暫的沉寂,工人階級的群眾運動復活了。1864年建立了第一國際,1871年無產階級終於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巴黎公社。於是,資產階級在把矛頭指向社會主義時首先需要的是反對無產階級世界觀的資產階級世界觀。頹廢的叔本華哲學對黑格爾無知而膚淺的批評預兆出資產階級的沒落,也標誌出資產階級哲學完全喪失了理智和道德感。尼采道德哲學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他之所以被資產階級長久以來奉為「哲學天才」,正是因為他用道德譜系在承認頹廢是他的時代和即將到來的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哲學的基本現象的同時,指出了這種頹廢自我剋制的一條道路。  尼采拋棄了叔本華關於意志和表象的二元論,用權力意志的神話代替叔本華的意志神話。他從人的不平等和道德起源出發,廣泛地批判了文化領域的諸多問題,特別是他所謂的基督教的奴隸道德。最後,以推崇「主人道德」的權力意志超越道德,終於完成了人類行為動力的抽象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尼采不理解個人道德來自社會的具體情況,是意識形態具體體現的一個側面,毫無政治經濟學知識的他更不可能把這一問題放到其產生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即生產關係的層面來闡述。他只是用一種本能的非理性方法把極端個人的心理和道德問題與神秘化了的社會和歷史問題糾集在一起。因此,尼采哲學不可避免地要走到否認任何真理,其哲學旗幟上只剩下對個體和種族生存的無限貪婪和不顧一切的利益攫取。一句話,權力意志高於一切。這就為以後通過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主義最終走向法西斯主義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發展打開了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產階級知識界不遺餘力地致力於把尼采哲學與納粹法西斯主義劃清界限,說明尼采哲學仍然是對維護資產階級思想統治的一個極有價值的辯護工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尼采哲學對頹廢的自我剋制,一方面可以保持資產階級在理智和道德上的一種虛假的優勢感;另一方面可以吸引知識分子,尤其反叛的知識分子回到反動的道路上來。因為尼采哲學的敘事策略是把逝去的時代,也就是他所津津樂道的奴隸主時代作為現實世界的實際理想,以一種虛假的浪漫主義作為表面上反抗資本主義的思想武器,以此來安慰那些對資本主義不滿卻沒有找到正確的批判武器的知識分子,向這些人們提供精神的避難所和迷魂藥。尼采哲學本身就是包含倫理學的一種道德哲學,不用理性來解釋和規範人的行為準則,再加上他所使用的文學的格言方式,這些可以方便地融進當代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這樣做不僅可以逃避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對尼采哲學和當代從哲學退入到社會學的整個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形態兩方面的真理檢驗,更避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批判。尼采把復活獸性作為拯救人類的手段,實質是為了拯救資產階級道德本質的自相矛盾,更是為了拯救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危機。這就是尼采哲學在當代資產階級哲學和社會科學各個流派中佔有絕對統治地位的根本原因。在那些看似紛繁複雜的資產階級哲學流派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尼采哲學的影子。這其中的三條主線就是分析哲學(新馬赫主義的語義學)、實用主義哲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分析哲學最重要的特點是與現代自然科學方法密切聯繫,考察所有問題都使用與定量分析相關的形式。新馬赫主義聲稱進一步回歸康德,實際上是在進一步排除黑格爾辯證法的同時,通過把解釋設定為超越經驗的條件而把康德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拋棄乾淨。在這些語義學者們看來,哲學的任務僅僅是分析詞義和句子結構。可當他們系統地研究了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普遍概念之後,卻發現它們只是無意義、無內容的詞的構造。新馬赫主義的新就在這裡:他們把馬赫主義中反理性的神秘主義成份公開化,把現實不僅置於認識論範疇之外,而且認定它是混亂的、不合理的。用他們的話來說,現實是「非語言所能形容的實在」。這充分體現出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思想辯護士不可能為壟斷資本主義的諸多問題找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時所表現出的絕望情緒。實用主義發源於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經驗主義之所以不能根本擺脫舊形而上學的束縛,主要的認識論原因也像舊形而上學一樣,沒有從知性前進到理性。實用主義更進一步,一開始就有意識地拒絕客觀地研究獨立於意識的現實,只研究不變的環境中個人行為的實用性。它偏重以「美國生活方式」的姿態出現,成為當今世界重要且越來越重要的一股思想潮流。存在主義哲學表面來源於柏格森的直覺理論,其反對理性主義的概念卻直接來自萊布尼茨和斯賓諾莎,其理論氛圍密切地與法國文學傳統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相聯繫。也就是說,與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總結出的法國小農傳統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有著不可隔斷的淵源。實質上,存在主義是法國主流知識分子階層面對壟斷資本主義深刻的社會矛盾,尤其面對美國戰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領袖這一事實所發生的信仰危機導致的直接結果。所謂的第三條道路只不過是他們仍然站在小資產階級立場,試圖在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針鋒相對的理論鬥爭和現實鬥爭之外另尋出路時的搖擺情緒和不得不發出的絕望聲音。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名士風流》中對此展開的深刻描述便是很好的印證。       三、科學社會主義與資產階級社會學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發展和鬥爭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理論和實踐,在現實鬥爭中,在與各種各樣社會主義理論的論戰中完成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建者,他們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成份加以改造,綜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使政治經濟學擺脫資產階級局限性轉變為真正的科學的同時,使社會主義擺脫空想,走向科學。在古典學派宣告完成和庸俗經濟學開始出現的同時,空想社會主義走上了歷史舞台。他們尖銳地批判資本主義,夢想著無階級社會的未來世界。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歷史階段性的生產方式,而不是像斯密和李嘉圖,更不用說庸俗經濟學家們所認為的那樣一種自然而永恆的生產方式。空想社會主義者反對資本主義,卻找不到正確的武器,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看到無產階級是唯一能夠消滅資本主義的政治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因為他們在論證資本主義滅亡必然性的同時,指出了無產階級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階級必將通過對資產階級不可調和的鬥爭,最終消滅包括無產階級自己在內的所有階級和階級鬥爭。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根本不同點和科學性之所在。它建立在《共產黨宣言》首先宣布的命題:「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250頁)這一科學論斷的基礎之上。巴黎公社第一次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湧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各種社會主義運動的產生、發展和壯大,使科學社會主義成為促進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一股巨大洪流,深刻影響著當今世界。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尤其無產階級先鋒隊伍共產黨人的實踐活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無產階級一登上歷史舞台就是反對封建主義和一切腐朽思想的生力軍。資產階級宣揚了自由平等博愛,但是包括普選權、男女平等、言論結社自由、八小時工作制在內的人權內容,卻是無產階級在一些列反對封建主義,特別是1848年腥風血雨的革命過程中,通過你死我活的鬥爭爭取得到的,而不是統治階級,包括上台的資產階級賜予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社會主義的蘇聯是消滅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力軍,在被佔領國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各國共產黨人是反抗侵略者的民族解放陣線中最堅決、最勇敢、犧牲最大,作用也最大的政治力量。這樣明顯的歷史事實在近現代史上不勝枚舉,可資產階級偏要予以歪曲。不僅如此,他們更用實際行動來反對用科學社會主義武裝頭腦的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一切進步力量。為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們採用各種手段,包括利用反動階級,不惜與之妥協甚至投降。這樣的事實也不勝枚舉。德國資產階級出於對無產階級的恐懼放棄對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的鬥爭。一次大戰後,他們在空前激烈的階級鬥爭面前又最終選擇了希特勒。美國在二戰後為反對共產主義,在德國和日本佔領區啟用前納粹和日本官員,支持蔣介石反對中國共產黨,培植戴高樂派對付以共產黨為核心的法國左派政治力量,在南朝鮮鎮壓左翼人士扶植包括韓奸在內的舊親日派也是新親美派上台,等等等等。因此,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最重要也是一刻也不能忘記的,就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一切進步力量的激烈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總是圍繞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與以往帝國主義國家對馬克思主義的鬥爭所採取的以冒牌的社會主義的內部瓦解和赤裸裸的武斷態度不同,以美國文化為主導的當代西方文化更側重於採取一種貌似中立的態度。這同樣是由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所最終決定的。美國作為英國前殖民地和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經歷封建主義歷史發展過程。資本主義發展也沒有經歷過血腥的原始積累階段和小農經濟破產的殘酷現實,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工場手工業時期,便快步進入到大農場主農業和大機器工業生產階段。美國資產階級不必像英國資產階級通過與貴族地主的妥協、法國資產階級與國王代表的封建勢力的長期鬥爭、德國資產階級為經濟利益把統治權力拱手相讓給普魯士容克地主,一句話,不必對前任統治者進行權力贖買或階級革命。領土擴張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使經濟穩步而快速增長,所處地理位置免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反而發了戰爭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被凱恩斯理論和羅斯福新政所挽救,宗教資源來自歐洲受迫害的教派而與人民大眾聯繫緊密而非統治階級,社會組織結構長期穩定,這些都是美國資產階級無須在形式上放棄民主就可以達到無可爭辯的專政,通過美國民主方式就可以建立起資產階級統治,以及其先天就足,一路快速成長以至於胖得發喘的客觀歷史原因。同時,也是美國文化缺乏對資本主義批判因子的根本要素。一個顯著的例子,在法國知識分子那裡,「布爾喬亞」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一個貶義詞;而拜金主義一開始就堂而皇之地寫在美國夢裡。正是由於歷史發展的這一特殊性,造成美國文化的核心是去意識形態化的實用主義。在實用主義以一種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社會學形式泛濫的當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反對馬克思主義採取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手段。他們以一種看似寬容,實則是以一種更根本的策略,繞過馬克思主義,直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思想來源,即德國古典哲學,尤其黑格爾辯證法思想與客觀唯心主義的鬥爭採取一種貌似中立,實為偏袒的陰謀。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中寫道:「由於總的來說我們並不是懷疑論者,所以我們各自的信仰的動機就可以相安共處,並且可以開誠布公地相互承認。我坦率地承認,——我不得不認為我的信仰在本質上是一種審美的,而不是邏輯的。」(轉引自〈英〉艾耶爾:《二十世紀哲學》,第84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9月版)這就充分暴露出,當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們不僅要消滅辯證法,而且要把認識世界最基本的認識手段——形式邏輯一同拋掉。為此不惜以一種所謂美學的和文學的手法來闡述觀點。這不僅混淆了文學和哲學在認識論方法上的原則性區別,更充分暴露出當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才能的貧乏,還有他們一貫地偷換概念的伎倆。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哲學的仇恨和恐懼是強烈的。不是嗎?那麼請看,詹姆斯接著寫道:「『貫穿一切』的宇宙以其確實可靠、完美無暇的無處不在狀態,簡直把我窒息住了。它那與可能性無關的必然性,與主體無關的聯繫,使我感到好像我已經訂了一個無保留權的契約,或者頗有點兒象是不得已而棲身於海濱的一所大招待所,那裡沒有可供躲避一下群棲的人們的私人卧室。而且我清楚地意識到罪人和法利賽人的古老爭論即與此相關。當然,就我個人所知,並非所有的黑格爾主義者都是一本正經的,但不知怎麼地我還是感到,好象所有一本正經的人都應當掃除掉,如果通過成為黑格爾主義者而產生了一本正經的話。」頗費篇章地摘錄詹姆斯的這些話,就是要更清楚地看到,意識形態方面的鬥爭是上層建築的具體體現,總是或隱或顯地存在著,而且是一種深刻的存在。資產階級沒有忘記這一點,無產階級更不能忘記。他們之所以曲意抹殺它,是在科學社會主義面前碰壁後的戰略後退,就像當初《資本論》出版後他們長時間保持沉默一樣,都是策略性的手段。正是由於去意識形態化的實用主義在二戰後成為資本主義的文化主流,使資產階級社會學整體上和社會形態的總體表現上都進一步走向墮落。他們對所謂「自由世界」的維護,是最緊密地與理智和道德上的頹廢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根本策略是,如果不能以自己肯定的理想去與科學社會主義相對立,那麼就讓虛無算作理想。在只剩下物質利益和金錢誘惑的現實中,實用主義者們把意識形態看做是非常可笑的東西。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它和集權主義聯繫在一起的同時,以個人的財富完全依賴於現實關係的財富態度,用最個人主義的、最徹底的言論自由展現出一幅與社會和社會關係相脫離的、個人利益永遠處於社會理想的中心位置的實用主義圖畫。在這一到處寫滿「我、」「我、」「我」的圖畫上,還有藝術的色彩,為的是使它看上去有人情味。在這裡,實用主義與叔本華虛無哲學、尼採的權力意識以及一切可資利用的腐朽落後的思想資源共同滲透到文化領域,直接導致頹廢的寄生思想和放縱本能的生活態度廣泛流行。以前只在高雅知識分子圈子裡盛行的深奧藝術和庸俗藝術品之間的藩籬被拆除了,小市民替代貴族站在舞台中央,因為他們有購買力。在一切歸於商業模式和資本操作的前提下,電影、暢銷小說、肥皂劇等所有意識形態工具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無所顧忌地放縱存在於人類整體和個體之中的最惡劣的本能。這就是當代資產階級社會學的概括。在與科學社會主義鬥爭的發展過程中,它一步步走向墮落,一步步消失自身的科學因素。當我們面對資產階級各種各樣、有理有據的社會學理論的時候,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理論絕不是從書本到現實,而是從現實到書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整體是一種健康的、明朗的、帶有科學理性的批判態度,還是一種迷信的、頹廢的、只是期待著某個奇蹟的氛圍,從根本上說不是智力水平、理論水平的問題,而是社會狀況、社會存在的問題。只要粗略地考察,我們不難發現當代資產階級思想界、學術界早已拋棄了早期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反對封建主義和宗教統治,一切歸於理性的思想啟蒙運動的宗旨。他們所採取的理論策略的具體體現,也是近代以來人文科學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向,就像把政治經濟學演變成只為壟斷資產階級統治提供政策選擇的經濟學一樣,把哲學這一人類千百年來為認識世界所發展起來的認識論武器消融到無所不包的社會學當中,以社會學代替哲學。在這一無所不包的雜貨鋪中,有心理學、文學、考古學、精神分析學、人類學等等等等,魚龍混雜,不一而足。為他們的理論闡述提供唾手可得的材料證明,可惟獨沒有辯證法和形式邏輯。其認識論沿著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一路走來,到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我存在,故我在」,再到精神分析學發展而來的「我夢想,故我在」(加斯東·巴什拉:《夢想的詩學》三聯書店1996年版),一直在認識和知性之間徘徊、膨脹,前進不到理性。反而以犬儒主義者的態度,用瑣碎而龐雜的認識方式剝離人類幾千年來建立起的理性大廈,使之斑駁陸離,幾近傾覆。當代資產階級社會學已經從整體上陷入非理性主義的泥潭。    四、為什麼要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     只有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才能清楚地認識影響當今世界發展進程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和事實,那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速度,資本主義矛盾和階級鬥爭擴展的速度,比預料的緩慢得多。我們一方面要一貫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佔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是最基本的和具有決定意義的矛盾的觀點。這一事實至今並沒有改變,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內部做出了部分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階段性發展。資本主義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自身解決這個根本矛盾,當代壟斷資產階級所做的一切只是使它的總爆發推遲了。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也必將通過社會革命,以生產資料重新和生產者結合起來的方式來完成。另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歷史不是直線型的發展過程。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發展的長期性和階段性一樣,尤其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階段各種主要社會矛盾的轉化的客觀作用,不僅使發展速度放慢,甚至會造成逆向發展情況的階段性出現,資本主義以及與它對立統一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歷史過程的社會實踐中,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才能看清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變化和發展,才能在進行全面分析的同時,進行各個層面的、各個階段的具體分析。正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正確指出的那樣:「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著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毛澤東選集》第285頁,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列寧帝國主義理論階段直到現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矛盾尖銳程度和方向變化,以及革命處於高潮和低潮的不同階段,雙方在這一鬥爭中所採取的方式方法和總的策略是不同的,情況是複雜的。這就更要求我們在實際鬥爭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分析掌握,尤其要以馬克思主義在革命實踐中所強調的階段性任務的理論方法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隨著二次大戰後歐洲的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的領袖。儘管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矛盾和鬥爭,但不再構成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而是把矛頭共同對向社會主義國家。冷戰結束後,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充當世界警察,繼續通過包括北約東擴和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等軍事強化手段,不僅要做資本主義集團首領,更要做世界政治和經濟主宰。在一刻也沒有放鬆一直以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採取的各種瓦解和攻擊手段的同時,以文明衝突論和宗教差異論做為強化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的策略性綱領,通過一些列政治經濟手段直接對廣大不發達國家攫取政治經濟利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當今世界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國家矛盾、民族矛盾、文化宗教矛盾,總體上是發達國家即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矛盾。但是,這些矛盾歸根結底是階級矛盾,或者說,是由階級鬥爭所最終決定的。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難看出,廣大不發達國家處於前資本主義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破壞了其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自身動力和歷史進程。這就使得當今世界的諸多矛盾複雜而糾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轉化頻繁而迅速,也使得資本主義和馬克思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更加長期化和複雜化。但是,革命的低潮階段也是革命的準備階段,放棄主觀能動性的革命準備與超越客觀歷史條件主觀地發動革命同樣是錯誤的。只有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才能看清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才能一刻不忘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這一歷史使命所賦予當前的歷史任務,那就是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怎樣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     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要充分認識到資產階級的進步性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而消失,一步步走向歷史的反動。要分析相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相對於馬克思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的具體理論內容當中,哪些因素仍然具有進步意義,哪些因素作為反動力量作用於當今世界的發展進步。尤其要認清哪些因素只是用來對付馬克思主義,只是為維護當代資產階級全球統治的核心內容。這對於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的我們尤為重要。因為這一歷史發展進程客觀地向我們提出了相對於不同歷史階段的雙重任務:既要與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也要與腐朽的封建主義思想做堅決的鬥爭。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矛盾的普遍性作用於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社會環境的國家和地區,其反作用力,也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存在普遍性的同時,是以特殊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封建主義衛道士也批判資本主義,卻是反動的。希特勒也罵資本主義,也罵資產階級頹廢的藝術文化,罵的聲音比誰都高,可他一切的恐懼和仇恨卻始終朝向布爾什維主義。小罵大幫忙,大罵也幫忙。當代資產階級對一些資本主義問題也檢討、也批判,大都是一些小罵。他們把這些資本主義特殊歷史階段的普遍問題一股腦地歸於整個人類自身一直不得不面對,而且根本無法解決的答案當中。於是,接下來的結論也就不可避免,看上去似乎也順理成章、不言自明。他們大都撇撇嘴角,聳聳肩膀,連話都懶得說,意思卻再明白不過:「看!就是這樣,誰也沒有辦法,連上帝都不能。」可一旦開口,他們就要說「資本主義當然存在問題,卻是唯一行得通的。」、「民主制度並不美妙,我們卻怎麼也找不出更好的一個來替換它。」等等等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物質決定意識的關鍵原則使它本身包含著認識能夠把握現實,但這一把握要通過實踐來完成。也就是說,認識要以現實世界具體的客觀發展來決定。因此,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要求我們把對當今世界的認識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繼承、捍衛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迷信,不教條。尤其不要被當今世界上這樣或那樣的理論學說所迷惑,更不要被嚇倒。要在那些看上去無比美妙的圖畫面前沉思片刻,多問一個為什麼?要在那些聽上去無比動聽的話語跟前略想一下,丟掉幾分盲從。我們決不能用資產階級的理論方法與之論戰,即便勝利也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失敗。更不能站在歷史的對立面,像資產階級歷來所做的那樣,為實際利益放棄原則,不惜向反動勢力和腐朽思想投降,或從那裡搬來救兵。一句話,要一以貫之地、堅定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說:「不!」在科學技術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迅猛發展,世界面貌瞬息萬變,資產階級理論家們高喊著歷史已被超越,文化已被解構,到處充斥著世紀末聲音和瀰漫著金錢、享樂、縱慾、頹廢、空虛、迷信這樣一幅浮世繪圖景非理性色彩的當今世界,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就是要首先堅持理性原則。因為「無論如何,我們必須首先承認理智思維的權利和優點,大概講來,無論理論的或實踐的範圍內,沒有理智,便不會有堅定性和規定性。」(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73頁)理性原則本身就意味著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這樣論述道。「但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9、27頁)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原著,尤其馬克思主義哲學。正如馬克思一貫堅持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那樣,馬克思主義不同於其他社會理論的最大區別和科學性之所在,就在於它不僅是認識世界,更是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其中沒有滋生教條主義的任何土壤,其理論思維活動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實踐活動,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簡略地說,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同時這一闡述過程須臾沒有離開辯證唯物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把握,也就是理論原則對理論實踐的指導作用。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絕不是讀馬克思主義原著多了,而是少了,或者沒讀好。但是,讀不好絕不是不去讀的理由,更不是借口。著重於實踐也不是借口,離開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要麼走錯路,要麼走彎路,要麼是回頭路。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實踐者站在什麼樣的階級立場之上,站得是否堅定,是否始終如一。王國維哲學造詣不可謂不深,文化底蘊不可謂不足,可由於他一直站在封建衛道士的立場上,無論是否自沉於昆明湖,他的精神早已自斃於叔本華虛無哲學之中。而同樣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魯迅,正是因為他始終站在勞動人民的階級立場,才可能通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艱苦的精神歷程,擯棄了托爾斯泰主義和尼采哲學的早期影響,用唯物史觀展開他的國民性研究。魯迅與杜威實用主義的忠實擁護者胡適和與英美派的梁實秋、林語堂等展開的一系列論戰,絕不是什麼派別和意氣之爭,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最終都落於他們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這一最根本的事實之上。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堅定立場,魯迅先生才會在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津津樂道、無比崇拜、引以為豪的浩瀚的中國歷史古籍當中看到「吃人」二字。所以說,認識是否深刻根本上絕不僅僅是認識能力的問題。因為面對同樣存在的事實,怎麼看是一回事,看不看是另一回事。同樣面對光輝燦爛的古希臘文化,黑格爾看到了精神的本質就是人類;馬克思首先看到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又看到為人類謀幸福從天上盜取聖火的「哲學史上最高貴的聖人和殉難者」普羅米修斯;尼采看到的卻是酒神和貴族的「主人道德」;而周作人看到的只是從袁宏道那裡同樣可以看到的「獨抒性靈」的美。因此,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看世界就必須始終堅定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立場上,才可能首先看到問題,然後才可能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走從認識到知性,從知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辯證統一的正確道路。更要堅定信念!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理論和鬥爭哲學,但它不是狹隘的階級學說,更不是資產階級污衊的暴力學說。正如馬克思所倡導的:「一切解放,歸根到底都是人的解放。」馬克思主義是最徹底、最本質的人道主義,它指明了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道路。那就是通過消滅包括無產階級自己在內的所有階級和階級鬥爭,解放全人類,建設沒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共產主義新世界。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艱辛,多麼漫長,我們都要堅持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看世界,為人類這一最崇高、最偉大的事業不懈努力和奮鬥!關鍵字: 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 經濟學 哲學 鬥爭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分享到: 烏有之鄉新浪微博地址:http://weibo.com/wyzxwyzx 手機便捷瀏覽烏有之鄉:http://wap.wyzxsx.com http://3g.wyzxsx.com
推薦閱讀:

國產魔幻片世界觀層出不窮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過程
《迪迦·奧特曼》的世界觀是啥?
佛教的世界觀(1)
楚門的世界觀是什麼?

TAG:世界 | 世界觀 | 馬克思主義 | 實踐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