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老師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

目錄第一講:中醫學體系的產生、發展和特點第二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陰陽學說(一)第三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陰陽學說(二)第四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五行學說(一)第五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五行學說(二)第六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精氣學說第一講:中醫體系的產生和發展一、中醫的體系形成中醫體系形成於先秦和兩漢時期,在這個時期《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難經》等相繼問世,這些著作在中醫的基礎,辯證,藥物,治療等方面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著作問世以後,中醫自己的體系就已經形成了。1、中醫體系的形成的特點(1).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的我們平時認為中醫重象輕質,其實這點也不完全對,在《靈樞》的《經水》篇上記載了很多解剖知識,古代中醫也是在對人體的解剖上發展起來的。《黃帝內經》是一部天書,它集天文、地理、物候、氣象、哲學、兵法、社會、陰陽、曆法、運氣等當時一切先進思想為一體,在這個時期陰陽及五行學說得到迅速的發展,在三大哲學基礎上中醫對人體的認識系統化了,理論化了,同時《內經》它也比較系統的闡述了人的體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病機,防病,治療,養生等許多內容。(2).是前人治療經驗的總結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介紹52種病,200多種葯,《詩經》和《山海經》都有對關於疾病和藥物的記載,《周禮天官》描述了當時宮廷醫生的分工,醫政組織的措施及考核制度等,《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難經》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體系的。(3).是醫學知識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機的結合春秋戰國歷經四五百年,在廣大的土地上有很多諸侯,那是社會動蕩的時期,也是充滿血腥爭奪殺戮的時期,人們的思想比較活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產生了很多思想家,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天文家等等,比如孔子老子都是那個時代的人,這些前人為了有一個穩固的社會秩序,提出了非常多的學說,包含著非常先進的思想,我們中醫學在戰國後期毫不客氣的把當時所有的先進思想,意識學說全都拿過來充實到我們的醫學當中。(4).受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戰國時期所形成的先進思想特別多,不完全限於儒家道家,也不完全限於精氣陰陽合五行,還有很多其他的學說,但對中醫學影響最深的被中醫完全吸收並擴充的是五行,陰陽,精氣學說三大哲學思想,我們中醫運用三大哲學思想把以前的比較原始的,比較零散的,比較初級的這些長期的醫療實踐,通過分析,歸納,總結,研究,逐步系統化,從而形成中醫學完整的體系。2、學習過程注意事項中醫學很難學,特別容易受到影響。(1).醫學源於道有人說道家是中醫學的鼻祖,中醫學是與當時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機的結合,把當時先進的思想全都拿過來為我所用,在中醫學中包含著道家的意思,但是中醫和道沒有完全的關係,根本就不存在中醫學源於道。(2).不懂易不足為醫「不懂易不足為醫」,這是孫思邈的話,其實我們中醫學陰陽五行精氣學說完全包含貫穿著《易經》的意思,《易經》作為哲學方面的問題,在診療當中對個體病案沒有指導作用,中醫包含了易,中醫學完全貫穿了《易學》,但《易學》本身不能指導臨床病案。(3).中醫的內視(透視)有人說中醫發展到極致以後就是一個內視,內視就是特異功能,相當於透視機,B超,我不否定個別人有這個特異功能,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避免的,如果這樣搞的話,中醫就是玄學的、不可捉摸的。二、中醫學的發展過程1、簡介中醫學形成於先秦兩漢,代表著作是:《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難經》。兩晉隋唐時期,代表著作,《針灸甲乙經》,《脈經》,《千金要方》,《諸病源候論》等,其中《脈經》是總結以前脈學的經驗,王叔和結合自己的實踐,把脈的部分單獨拿出來,寫了這個著作。宋金元時期,中醫學術研究比較活躍。產生了陳無擇的三因學說:《三因極一病症方論》,把人體致病的原因大體概括為三種: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在中醫史上有比較大影響的是金元四大家。明清時期:《本草網目》是明代李時珍的著作,還有命門學說、溫病學派的興起使得中醫的體系不斷的豐富,壯大。介紹中醫學大概的發展狀況的目的是:使我們這些自學初學的人們,在學習時不要先入為主,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中醫理論體系非常完備,缺一不可的,我們不能說攻邪派就錯,溫補派就對,溫病學如何如何荒謬,扶陽派就如何如何偉大,實際上前人對中醫經驗的總結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前人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就看我們如何運用,各家各派學說沒有誰對誰不對,也沒有誰好誰不好,同樣方劑也一樣,不是說桂枝湯就如何如何好,銀翹散就如何如何不好,關鍵是我們如何去辨病和應用,我們應該知道能在中醫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都有獨到的東西,也豐富了中醫學的內容。2、中醫的基礎醫學的發展過程中醫的基礎醫學,主要是研究闡述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歸類和基本原則,是以藏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為理論基礎,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基本方法,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主要特點的醫學學科。從定義上來看,中醫學重點地內容是藏象學說,不管在基礎,辨病,診治,預防各個方面都必須特別注重藏象,臟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的,六腑輔助於臟,臟和肢節五官九竅通過經絡連接在一起的,經絡完成的是氣血津液的疏布。《內經》上創立的診脈方法是中醫診法里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難經》把《內經》的診法加以發展,一方面是把三部九候換成了寸關尺部的三部九候,另一方面是「上竟上下竟下」由尺膚過渡到寸口部位。王叔和的《脈經》是在總結《難經》和《內經》的基礎之上,明確的規定了二十四部脈,對脈形脈名主病作出了規定,使診脈的方法得到推廣和實施,因為他建立了標準。隋朝的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病源,病證,形成機理做了描述,是這一時期代表性的醫學著作。宋朝陳無擇的三因學說:《三因極一病症方論》。金元四大家:劉元素寒涼派,張子和攻邪派,他的汗吐下三法用到了極致,李東垣補土派,朱丹溪滋陰派。四大家在學術上各有所長。明代吳又可提出疫氣致病,寫了《瘟疫學》。清代的葉天士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清代吳鞠通創立三焦辯證寫了《溫病條辨》。趙獻可張景岳提出了《命門學說》。清代的王清任寫了《醫林改錯》,提出了《瘀血致病學說》。簡單介紹這麼一點,別的不再多說了。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在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對自然界和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我們中醫學特彆強調和重視人體的同一性和完整性,它包括了臟腑器官之間,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在結構上互相溝通,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相為用,病理上互相影響。人和外界環境也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當中,同時也維持了自身的穩定。1、人是一個整體人的整體是五臟為中心,心為主宰,通過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而形成的有機整體。(1).任何局部都是整體的組織部分,與整體密切相關。(2).就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而言,各臟腑組織活動的物質都是同一的,都是精、氣、血、津液。(3).就功能活動而言,結構上的整體性和基本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各種不同功能活動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彼此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共同完成生理活動,從而表現出生命活動整體聯繫。2、局部病變可以影響整體我們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的時候,要立足於從整體上聯繫人體的病理觀。要考慮到疾病的相互的影響、傳變等,比如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臟腑與肢節五官九竅他們之間通過經絡五行生剋而發生的變化。3、診法的整體性診斷上遵循「有諸內必有諸外」,內部臟腑經絡的病變在外部有所體現,局部的病變是全身藏腑津液氣血陰陽的盛衰而導致局部的表現。這點和西醫完全不一樣。4、治療的整體性中醫治療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過整體調節加以治療。如:耳鳴耳背就調腎,腎開竅於耳,又如:牙齦腫痛瀉陽明胃火等。5、人和自然的統一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人體的表現就是不一樣的,比如剛剛過去的夏天,外熱內寒,血液趨與體表,表現為皮膚比較鬆弛,出汗多,到了秋天,皮膚不再發紅而發白,處於緻密狀態,汗也少了,這就是特別明顯的人和自然的統一性。再有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比如「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人和東南人在體型上在皮膚的顏色上在體質上都有很大不同。發病和季節也有直接的關係。6、人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性這點在《內經》上介紹的很多,社會環境決定了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生活狀態比如貧富貴賤,對精神狀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我們每個人只要留心觀察旁邊的人,窮人和富人心態不一樣,有權勢有社會地位的人和下層的勞苦大眾心態也不一樣,行為作派舉止都不一樣,這種生活的貧賤和情志的興奮抑制對養生、發病及治療都有很大的作用。四、辯證論治辯證論治是一個現代中醫的詞,是我們中醫學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醫理論體系特點之一,它包含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辯證,辨證即是診病的過程,分析疾病尋找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論治的基礎。第二個是論治,辯證了,知道是什麼病或證,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去治。就是一個診病一個治病。1、解釋幾個詞:證,症,病以前,證和症這兩個詞不區分,好像是解放後,把二者的使用作了嚴格的區分。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隨證治之。(1).證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癥狀體征等資料,證是病機的反映,病機決定證候。病機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四個要素及其關係的總結、總括。我們平時所說的太陽證、少陰證就是現在所解釋的這個證。證的病理本質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關係等多方面的內容。(2).症癥狀自己感受不舒服的方面,比如頭痛、腹痛、惡寒,都是癥狀,我們問診得到的都是癥狀。(3).病病是疾病的簡稱,指有特定的病因、特定的發病形式、特定的病理機制、特定的發病規律和轉歸的一種病理的過程。病反應的是在疾病的全過程當中主要的根本的矛盾,可以形成不同的證,在病的過程當中可以表現多種多樣的證。比如糖尿病,現代中醫搞出幾十種分型,這種分型看的是某一時期的證,同是一個糖尿病,每個人和每個人的證不一樣,一個人在不同時期證也不一樣。現代中醫的分型,其實是「病」的不同時期所表現的證。糖尿病的分型即一個病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辨證分型就是一個病在不同時期表現的證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說一個糖尿病用什麼方子去治,一個腹瀉用什麼方子去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證就是當時所反映的情況,一個病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證是不一樣的,一個病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證。2、辨證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到的癥狀和體徵,和其他材料進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質、部位、邪正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疾病的過程。辨證的過程也就是對疾病本質思維思考的過程,以前講過目前的中醫不會診病,雖然說在西醫指導下,西醫診病,中醫搞辯證分型,中醫把四診的基本功丟了,中醫不會辯證,不會診病,就只能跟在西醫後面跑,中醫的治療效果肯定不會好到哪去。3、論治在辯證的基礎上來論治,這部分內容恰恰是《傷寒》上特彆強調的。比如太陽病,什麼病什麼脈然後怎麼治。辯證是基礎,是前提,如果辯證不行的話,治療肯定不行。4、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兩個人同樣是感冒了,這人用麻黃湯,那人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有的人病名不同,可是用一個方子。關鍵是看證,證候相同,中醫強調辯證,證反應病機,只要病機相同,不管什麼病,就用一個方子。同一個病在不同時期,證不同,就用不同的方子。證同則治同。第二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陰陽學說(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人們對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而形成的關於物質世界最一般運動規律的認識,哲學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經過概括總結而成的。哲學站在非常高的高度對物質世界最一般運動規律的認識。它對於任何學科都有普遍的指導作用。作為中醫來說,《內經》綜合了當時社會各個學科最先進的思想意識,中醫學不可避免的處處體驗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過程和同疾病作鬥爭的科學體系,在如何養生,保健,防病,診病,治病等方面,哲學具有指導作用,但沒有直接的替代作用。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術有專攻,業有專精」。一、陰陽的概念的形成關於陰陽的概念,我們祖先很早就有了,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山海經》中便有:「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之說。《易經》是用陰爻陽爻來表示的,陰陽的概念在夏朝就已經產生了。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概念的基本內涵及其運動規律,並用於解釋宇宙萬物發生髮展和變化的哲學。陰陽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以後,成為我們中醫藥學重要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黃帝內經》就是藉助於包括陰陽學說在內的古代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構建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框架,因此可以說陰陽學說是中醫學有機的組成部分,並且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被廣泛的用於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被廣泛的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我們應該注意到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對他的內涵進行了充實,充實的途徑是借用了大量的醫學人體實例,詳細闡發陰陽的相互交感,以及由於相互交感而產生的相互之間的制約,如:互根互用,相互轉化,消長平衡等,使抽象的哲學的陰陽概念得到了深化和細化,中醫在藉助陰陽學說時,對他進行了非常大的豐富,中醫學的陰陽雖然源於哲學的陰陽,但不完全等同於哲學的陰陽,因為裡面灌輸了太多的醫學的內容。最初陰陽的概念非常質樸,表示的意義非常直觀簡單。最早時人們認為太陽對人的生存影響是最大的,人與太陽的關係最為密切,白天稱為陽,入夜以後稱為陰。再往後發展,陰陽二字內涵擴充到寒熱溫涼,向陽面,陰暗面等。在西周時期,陰陽抽象成兩種對立的物質或者概念。真正哲學意義上的陰陽是戰國時期形成,戰國經過四、五百年時間,出現了很多先賢,這些大智慧家,大思想家認識到事物內部存在著對立的陰陽的兩方面,這兩方面是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的,還認識到陰陽的相互作用是推動宇宙萬物產生和變化的根本動力,在這個時期,哲學家們把陰陽的存在及運動變化看成是宇宙的基本規律,廣泛的運用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對立互根等關係解釋宇宙萬物的形成,以及宇宙萬物普遍的聯繫。戰國末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借用陰陽關係表述人體,陰陽學說完整的系統的表述方式得以形成。二、陰陽概念的基本內涵陰陽體現了事物的對立統一法則,是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關係的概括。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陰陽既可以表示自然界相互關聯對立事物和現象的屬性,也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中醫的陰陽是常識概念、哲學概念、醫學概念三者的綜合。是事物的屬性概念,而不是事物的整體概念。我們在看古籍時,對很多初學者來說,三個層面搞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哪個層面的概念,一方面別人的著作不能理解,另一方面自己把握不住別人在說什麼,自己應當掌握什麼。三、陰陽的特性1、陰陽的普遍性陰陽的普遍性就是他的廣泛性,從陰陽開始形成時就用它來揭示宇宙萬物形成的奧秘的,從有形之體上說,小到人體,男女,氣血,大到天地。從抽象的方位時間概念上來說:過去未來上下左右內外,再到水火,四氣五味都是陰陽的體現,都可用陰陽表示。2、陰陽的相關性陰陽的相關性指陰陽所分析的對象是同一層面的同一範疇的事物或現象,只有相關聯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的才能用陰陽來解釋和分析,比如:天和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上下,上為陽下為陰。不是一個層面的就不能用陰陽表示,人體和雲彩就不能用陰陽表示,在不同層面不同範疇的事物沒有可比性,不能進行陰陽屬性的劃分。3、陰陽的相對性陰陽的相對性指的是各種事物現象及事務內部對立雙方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比如:熱症,體溫很高,或者藥物干預或者不用藥物,發燒到一定程度,病人汗出體溫降了下來,就不是熱症了,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陰陽屬性是不同的。(1).陰陽的可分性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陰和陽兩種不同屬性的成分,如:一天中有陰有陽,白天為陽黑夜為陰,白天:上午為陽,下午為陰,上午是陽中之陽,下午是陽中之陰。又如《內經》所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的可分性是屬陰和屬陽的事物當中還可再分陰陽,這就是陰陽互藏的關係。(2).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陽可轉化為陰,陰可轉化為陽。一個感冒發燒的病人,體溫高時是熱證,用中藥或西藥發汗,病人出汗很多,第二天上午體溫肯定低,就不是熱證了,本來就是一桂枝湯證,應該微發其汗,如果大汗,熱證轉化為寒證。相互轉化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不會無緣無故轉化。在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生命的物質和臟腑的機能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化,機能屬陽,物質屬陰,二者可相互轉化,物質可以轉化為機能活動,機能活動也能轉化成物質。正因為二者不斷的轉化,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比如吃飯,物質屬陰,經過胃的吸收,脾的運化,轉化為機能的陽,假定吃的太多,機能活動消耗不了,多餘的陽氣變成屬陰的物質,在體內儲存起來,合成糖原儲存在肝臟,在身體需要時糖原還可還原成糖供人體消耗。還可以用來解釋肥胖患者,葡萄糖在肝臟合成糖原,儲存多了可轉換成脂肪沉積在皮下變得肥胖,也可轉換成蛋白質長肌肉。(3).劃分陰陽屬性的前提改變時,事物的陰陽屬性隨之改變。這是醫學上特有,哲學層面沒有的。比如:以上下劃分心肺為陽,肝腎為陰,如果改為以其他方式劃分,此二者的陰陽屬性即改變。必須要明確的是:不管陰臟陽臟,事物的本質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人認識事物的角度。4、陰陽的規定性(1).事物陰陽屬性的規定性事物陰陽屬性的規定性就是陰陽的定義,如天氣,晴天為陽,雨天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固體的有形的為陰,氣態的無形的為陰[陽];東南上外表左為陽,西北下內里右陰;溫暖的,向上的,明亮的,活動的為陽,涼潤的,向下的,黑暗的,靜止的為陰。這就是關於陰陽的定義,還是哲學的概念。(2).陰陽在中醫學的醫學概念把人體內具有興奮的,推動的,溫煦的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陽;把人體內具有抑制的,凝聚的,滋潤的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陰。因為陽的功能不足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比如肌膚不溫,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叫做陽虛,如果沒有醫學上的陰陽的概念,上述情況如何稱呼?正是有了中醫學陰陽的規定內涵的界定,所以才能成功地運用陰陽學說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發生髮展愈後等很多問題。中藥的運用和方劑的組成也是以陰陽學說為指導的。陰陽學說是概念性的、哲學性的、同時也是醫學性的。中醫學把陰陽學說對立統一的一般法則運用於醫學,在運用的過程中,把醫學的特殊內容和一般法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在理解陰陽時要特別注意陰陽在哲學層面的意義、一般屬性的意義和醫學上的意義。四、陰陽的相互關係陰陽的相互關係主要表現在陰陽的相互交(交流交合)感(感應)所引發的相互轉化,消長平衡,互根互用和對立制約。它是指事物在物質或信息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和反應,一切事物能維持正常的狀態,源於陰陽能正常相互交感變化,萬事萬物不能正常交感,就出現問題,在人體就會生病。陰陽的相互交感是萬物產生各種聯繫的前提和基礎。1、陰陽的對立制約相互關聯的陰陽雙方彼此之間存在著互相抑制,排斥,約束的關係。就是「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這種關係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陰陽雙方始終處於制約排斥對抗的矛盾的運動當中,陰陽的對立制約是促進事物發展運動的內在動力。比如:上半年,立春是從冬天過來,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以後,氣候變暖變熱,屬陽的溫熱之氣制約了寒涼之氣,氣溫逐漸升高,夏至理論上最熱,熱發展到了極致了,熱逐漸消腿,寒涼之氣制約了溫熱之氣,天氣就逐漸變涼了;入睡是陰制約了陽,醒來是陽制約了陰。陰陽雙方的對立制約有一定限度。陰陽對立制約關係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或不及都是異常的,都會引起人體發病。在運氣學說中,每一年的年運都不是平氣,都是五行當中某一行的太過不及,「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就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陽不勝其陰,陰不勝其陽」,則是一方對另一方抑制的不足。陰陽的對立制約被廣泛的運用於醫療實踐中,比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中醫看人體時,處處可見這種制約關係。2、陰陽的互根互用(1).陰陽的互藏陰陽互藏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有另一方存在著,就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表明的是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陽中藏陰,「陰是陽的生化之源」,陰中藏陽,「陽是陰的化生之地」,陰中無陽叫孤陰,陽中無陰叫獨陽,成為孤陰和獨陽,陰陽之間相互為用的關係就遭到破壞了,病情就比較危重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根據陰陽互藏的道理,事物的陰陽屬性也不是絕對,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屬陽的事物不是純陽無陰的,屬陰的事物也不是純陰無陽的,劃分事物的陰陽屬性時往往是根據其所含有的陰陽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陽性的事物屬陽的成分多,陰性的事物屬陰的成分多,陰中含陽(陰的成分多些,陽的相對少些),而陽中含陰(陽的成分多些,陰的相對少些)。陰陽的界定是根據所含陰陽成分的多少,而陰陽成分的比例大小是根據模糊的顯現的狀態來判定,因此判定陰陽時要非常慎重,一是因為劃分陰陽的標準不統一;再一個因為有些成分很隱含,陰或陽可能處於顯象的狀態也可能出於隱藏伏匿的狀態。顯象的狀態我們可能注意到了,伏匿的狀態我們可能忽略了,因此在臨床上判斷陰陽很容易出錯。(2).陰陽互根陰陽互根指陰陽互為根據和互為前提的這樣的關係。任何一方不可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以對方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比如沒有左也就沒有右,沒有寒也無所謂熱,寒以熱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二者在同一個層面是相互依存的,我們才能去比較。可以概括為:陰陽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3).陰陽互用陰陽互用是指在陰陽相互依存的基礎上,陰陽雙方出現相互促進、相互資助的關係。比如:地氣上升為雲,地氣屬陰,在上升的過程中,需要陽熱之氣的蒸化;天氣下降為雨,降雨的過程需要陰寒之氣的凝結。早上起來是興奮的過程,睡覺是一個抑制的過程,晚上休息得好早上醒來就很精神,抑制的過程為興奮的過程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反之亦然。再比如:飲食入胃經過脾的運化,陽化氣,有一部分化為日常活動需要的陽氣,還有一部分化為我們肌體必需的精微物質,各種機能活動需要陽,形成身體形質的是陰,他們也是相互為用,相互轉化的,在《內經》上描述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3、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之間關係不是靜止的不變的機械的,在一定的時間、範圍、條件下,彼此不斷消長變化,保持了一種動態平衡。(1).陰陽的相互消長消:減少、衰退、變弱;長:增多,加強,亢進。陰陽的消長是陰陽變化的一種形式,引起消長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陰陽的對立制約和互根互用。在陰陽對立制約的基礎上,可產生「此消彼長,彼消此長」。在陰陽互根互用的基礎上陰陽雙方又可以產生「此消彼消,此長彼長」的消長過程。可描述為:「陽生陰長,陽殺隱藏」。(2). 陰陽的協調平衡陰陽的協調平衡指陰陽雙方的相互消長穩定在一定限度內的和諧勻平的狀態,也是萬事萬物自我運動的最佳狀態,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陰平陽秘」,舒適,無病的狀態。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陰陽的消長變化是絕對的,沒有休止的,永不停頓的,永不間斷的,但是它必須是有序的。有序指的是陰陽之間的消長變化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定的限度內,一定的範圍內的變化,符合這個時間、限度、範圍的變化就會使事物在總體上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叫做陰陽平衡協調狀態,又叫陰陽自和,在人體就是身體最佳狀態。「陰陽二氣最不易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在自然界我們知道陰陽調和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人體上「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曰平人」。如果超過一定限度則是陰陽失調,在自然界出現災難性的天氣,在人體則出現病態,比如「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陽盛則熱,陰虛則熱」,兩種熱需要用陰陽學說來鑒別清楚再決定採取什麼措施,用什麼葯。(3).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相互轉化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就是陽可以變為陰,陰可以變為陽。陰陽的消長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事物內部陰陽雙方的本質屬性發生了變化,消長變化是量變過程,相互轉化是質變過程。在一定的條件限度範圍內,屬陰的事物中屬陽的成分逐漸增加,逐漸顯示出以陽為主導的屬陽的事物,變成屬陽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當中,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事物發展規律總是從小到大,由盛到衰,物極必反,生長壯老,發展到極點時就向其相反方面轉化。比如《內經》上「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但是陰陽的轉化是需要一個特定的條件。具體到人體,重陰重陽都是指疾病的危重狀態,「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一定是這種結果嗎?肯定不是,人病到一定程度或者衰老到一定程度時,出現重陰或者重陽時,很多時候也是醫生最頭疼最無能為力的時候,是提供不了那個條件的,就轉化不了,出現獨陰孤陽人就死亡了。我們中醫就是調整陰陽的,這句話原則是對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調整這個陰陽,我們該如何為陰陽的轉化提供這種特定的條件。4、陰陽轉化的形式陰陽轉化是複雜而重要的變化過程,我們人體每時每刻都在體現著這種陰陽的轉化,這種轉化是在一定的限度,一定的範圍之內的,超出這個限度範圍人就生病了。(1).漸變的形式比如自然界的氣候是逐漸演變的;在人體也體現逐漸演變的過程,比如慢慢長大;大多數的疾病也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2).突變的形式在特定的情形下,陰陽的轉變則呈現出突變,這種突變指陰陽雙方迅速的向其相反的方向轉變,發生質的轉變。比如夏天的冰雹,冰雹不應該出現在夏天,冬天出現合理的,夏天炎熱不會結冰,但是天上有時候會掉冰雹,這是陰陽轉換的突變,條件是雲在空中遇到寒流,氣溫特別低,水滴凝固成冰雹而降下來;在人體,高熱病人在處理不得當的前提下,病人出現意識模糊,體溫降低,四肢厥逆由熱症突然轉變為寒症。癌細胞在人體每時每刻都會出現,這是細胞更新過程中出現的突變,我們肉眼看不到,只要我們人體「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免疫功能正常,白細胞就把它給吞噬掉了。癌細胞的突變也是需要特定條件的,在西醫認為:食物的污染,家族的遺傳,精神因素等。在中醫上則有「營氣不從,逆於肉里,乃發癰膿」。當陽氣不足,溫煦推動作用不及時就產生積聚,時間久了就是腫瘤。我們學中醫的,很大程度就是在探討陰陽轉化的過程,以及需要的條件,以及轉化過程中表現的方式,以及我們該如何干預這種轉化。

第三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陰陽學說(二)五、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前面說的陰陽學說是哲學上的範疇,中醫把陰陽、五行、精氣學說拿過來為中醫所用,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位置、應用的方式、作用究竟是什麼?1、陰陽學說說明我們人體的組織結構這句話是現代的語言,是藉助西醫的說法,組織結構是西醫解剖上的術語,中醫也非常重視形體的結構,以前也談到過,中醫對人體的認識很重要的部分是建立在對人體的解剖上,中醫學特彆強調人的整體性和統一性,統一性包括與自然界的統一和人體各組織結構間的功能上的統一。要認識人體,也應該把人體劃分為若干個區域,若干個部位來認識,怎麼區分人體是健康、病態及疾病的位置、性質?需要把人體劃分成若干個區域或部位。陰陽學說就是根據陰陽的對立與統一而把人體劃分成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區域。由於結構層次的不同,臟腑組織間的屬性也就有所區別,各區域的陰陽屬性也就規定出來了。比如說,人體的外表為陽,內臟為陰;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胸為陰,背為陽;肢體內側為陰,外側為陽;皮肉為陽,筋骨為陰;五藏為陰,六腑為陽;就五藏而言,心肺在上為陽,肝脾腎在膈下為陰;按功能分,肺主肅降為陰,肝主升發為陽,肝體陰用陽;具體到每個臟腑又分陰陽,肝陰肝陽,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都存在對立統一互根互用的關係。2、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大部分都可用陰陽學說加以解釋和說明,比如說我們體內的代謝過程: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精微物質需要飲食不斷補充,我們知道「陽化氣,陰成形」,所消耗的精微物質是成形的屬陰的,飲食入胃以後的消化吸收是在消耗我們體內能量的基礎上進行的,體內的這個能量,我們稱之為氣血,需要消耗本身存在的氣和血。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吃特別飽時容易產生疲乏睏倦想休息,這是因為飲食入胃後,我們身體固有的氣和血去腐熟氣化食物去了,氣血本身是屬陽的,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實際是一個是陰在增長而陽被消耗的過程,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這個階段完成後,吸收的這些精微物質又轉化成我們身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氣化後形成新的氣血,這個過程又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就吃飯而論第一階段陰長陽消,第二階段陽長陰消。再比如睡覺:早上陽興奮,陰被抑制,人就醒了;晚上陰抑制了陽就睡著了。在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中,中醫對陰陽的解釋還包括其他更多層面的東西。比如氣和血:血屬陰,氣屬陽,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能藏氣載氣化生氣。例如:治婦女的崩漏,往往不從止血涼血去想,而往往通過健脾,因為脾氣統血攝血;遇到血虛病人(貧血的病人),往往在補血養血的同時健脾胃,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3、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而引起體內陰陽平衡失調,藏腑組織損傷,以及機能障礙的過程。構建中醫的三大基礎古語用的不多,現代語言用的多一些,現代語言很難準確表達古漢語所包含的意思,可又不得不用現代漢語來表述。陰陽學說不但對病理過程進行分析,還可以對引起疾病的邪正雙方加以分析。我們把致病因素稱為病邪,病邪分為陰邪和陽邪,在《內經》上規定很詳細。比如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沒有太過和不及時是正常的六氣,也是人體必需的元氣,只有六氣出現太過不及時作為致病因素稱為六淫,六淫中寒濕為陰邪,風署熱為陽邪。人體的正氣又有陰陽的分別,比如:我們籠統的說人體的陽氣,人體的陰精。疾病的過程就是正邪相爭陰陽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機體的陰陽肯定是一種失衡狀態,它可能產生的變化如下:陰陽的偏盛,陰陽的偏衰,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互損,陰陽的格拒,陰陽的亡失,在臨床中常見前四種情況。(1)陰陽的偏盛陰陽的偏盛指的是陽偏盛或陰偏盛,一方偏盛形成對另一方的制約,這不是正常的制約,而是制約太過而表現的病理的變化。我們知道「陰盛則寒,陽盛則熱,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陽偏盛,對陰的制約過渡,使陰呈現為功能減弱的病理狀態,陽熱太盛傷損陰液引起陰液的相對不足,例如:陽明熱證的大承氣湯證,熱太盛,耗損陰液,所以急下存陰,陽盛表現為機能亢奮實熱。陰盛則陽病:陰盛對陽抑制過度,使陽呈現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如真武湯證附子湯證,陰盛表現為寒證,感受陰邪後體內功能活動受到阻滯而出現障礙。需要指出的是陰盛陽盛導致的病證都屬於實證的範圍。(2)陰陽的偏衰陰陽的偏衰指陽氣或陰氣低於正常水平所導致的病理狀態。一方的不足不能抑制另一方,而造成另一方虛假的(相對的)亢盛。陰氣虧虛則滋潤抑制作用減退,陰對陽的制約作用下降,導致陽相對的偏亢,產熱相對過剩的病理狀態,叫做虛性的熱證,陰虛發熱。大部分人對陰虛發熱沒有感性的認識,現在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中醫稱為虛損勞損,這部分人容易出現虛熱,它特點是1發熱的程度比較低,其熱多為低熱(37.2-37.5);2沒有明顯的惡寒發熱的感覺;3低熱在醫院查不出原因;4持續時間長。一般的傷寒不經過治療,過了6-7天六經傳遍後就好了,低熱持續時間長。陰虛發熱在臨床常見,不要當感冒來治,在脈象上脈體寬大但是相當沒勁,軟弱。判斷出是陰虛發熱,用滋陰葯再加點補氣的葯,陰虛發熱就會得到糾正。假若按外感去治,如用汗法,肯定要進一步加重陰的不足,因為血汗同源,小汗傷陰,大汗傷陽。陽氣偏衰指陽氣虛損推動溫煦的功能下降,陽對陰的制約功能減弱,導致陰的一方相對偏盛的病理狀態,陽虛則寒。臨床中見到非常多的虛寒體質的人,多為女性,比如手足不溫,不能吃涼的飲食,他們的面色往往偏於白,外表看光彩(神)也是不足的,舌頭是青紫的,脈象沉弦或沉緊或沉細,約佔女性的40-50%。(3)陰陽的互損陰陽互損指陰陽的任何一方損傷到一定程度以後引起另一方逐漸不足的病理變化,包括陽損及陰,陰損及陽兩方面,陰陽互損是以陰陽互根互用為前提的。陽消陰亦消,陰消陽亦消。陽損及陰指陽損傷到一定程度後,陽不能化氣了,沒有能力促進陰的化生了,出現陰不足,陽虛不能化氣,陰不能成形,先有陽虛再出現陰虛,這在臨床也常見。比如:慢性病胃病,開始就是四肢不溫脹痛的陽虛癥狀,久了後表現為陰血不足的證狀。一方面睡眠不好,不能入睡、多夢,雖然可用「胃不和卧不安」來解釋,這種人睡眠不好主要是肝血不足。我們知道肝藏血,睡眠時魂魄要歸於肝,肝血不足則魂魄無所藏就多夢,就像水淺不能養大魚,肝血不足,魂魄藏不住,四處周遊,表現為多夢。肝血屬陰為什麼不足,它體現了中醫陰陽學說和哲學層面陰陽學說不同的地方,脾胃為後天之本,肝血肯定需要脾胃化生才能得到不斷補充和豐富。五行學說上,肝木克脾土,脾土虛時,則肝應該相對是亢盛的,進一步克脾土,這是從表層從哲學層面來講,我們在臨床上體會到長期脾胃不好的人肝血是不足的,他們性格缺乏決斷(這是另一方面),因為膽氣不足缺乏決斷的能力,胡思亂想。我們怎麼診斷?左關脈為細弱,沒勁;肝血不足的人肝區(右脅部)敲敲則出現震痛。從哲學層面的陰陽和五行來看,脾土虛時,則肝應該相對是亢盛的進一步克制脾土,哲學層面不能解釋長期脾胃不足卻導致肝血的不足,但中醫的陰陽五行卻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肝血得不到化生補充,就出現不足。在治療這種陽損及陰時,肝血不足我們可以考慮也可以不考慮,主要問題在扶助脾土,強化氣血生化之源上,這種證型女性多見。陰損及陽指陰損傷到一定程度時,不能滋養陽,使陽化生不足而產生的一種病理狀態。先有陰虛後有陽虛。陰虛則發熱,不一定是體溫的增高,可以是別的證狀,五心煩熱:手心腳心發熱,舌紅脈細數,自己感覺咽干不想喝水,覺得肉皮燙可體溫表測不出來。在臨床當中這種陰損及陽見得不多。(4)由陰虛而聯想到的糖尿病現在糖尿病的證型在逐漸的發生轉化,糖尿病以消渴為癥狀,消指消谷善飢,吃得多,喝的多,尿的多,但是體重逐漸減輕,現在很少出現三多一少的典型證狀,大多數人是在沒有癥狀和感覺時,在體檢或病發其他疾病時去醫院檢查時同時發現血糖已經高了,已經是糖尿病了。糖尿病應該定位於虛損性病,勞損性病,它的病機是陰液的不足,不管他有沒有癥狀有沒有感覺,但是在病之初,肯定是陰虛的狀況。肥胖者的病機可點擊鏈接查看,這裡不再重複。肥胖不可避免的轉化為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痛風骨關節病等,起碼說中年後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是決定性因素,這種肥胖持續一段時間(幾年或十幾年)後,出現消渴證可能就是糖尿病。在糖尿病初期,沒有去醫院化驗之前或者剛剛診斷為糖尿病的這些人,不管有沒有癥狀,肯定是數脈,此數脈與傷寒的數脈不同,此數脈較小、軟弱、位置靠下(偏沉),西醫檢出糖尿病之前兩三年,脈象上就有反應。出現數脈首先是因為陰液的不足,糖尿病早期治療時非常重要的就是補陰液。以前講過糖尿病早期用白虎湯來去陽明熱,如果陽明熱象不明顯,適合用比較大劑量的八味丸或金貴腎氣湯劑,八味丸是陰中求陽,雖然有附子桂枝量都比較小,大量的熟地山藥山萸都是補陰的,雖然方解是補腎陽的,實際在補腎陰的基礎上稍微補陽,陰中求陽,少火生氣。糖尿病早期首先是陰液不足,這點需要重視,上次講糖尿病還提到用侯氏黑散,那是在這個基礎上另一個層面的認識,並不矛盾。臨床中的大夫一般早期都不會用一些大熱的藥物,但在網站上開方用大熱的藥物的人多了些,對於糖尿病病機的認識,凡是主張早期去用熱葯的人,應該是沒有實際上認真處理過一個糖尿病病人的,因為他會發現,只要溫熱的藥用上,血糖直線上升,我們可以不考慮西醫指標,病人血糖增高是解釋不了的,病人的癥狀可能因為體內僅存的陽氣被調動而感覺舒服一點,但是這種舒服沒有好處,按照中醫所講「陽精所降其人夭」,損耗了體內僅存的元陰元陽。用陽要考慮不灼陰,陰不足也不能用陽。(5)陰陽的轉化陰陽轉化是陰陽失調所表現的病理變化,常態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非常自然的陽轉化為陰,陰轉化為陽,夏至後四十五日,就是立秋,陰氣始生,陽氣減弱,陰氣加重。冬至後45日,就是立春,陽氣始生,非常自然的我們感覺不到。我們體內陰陽轉化也是一種常態,吃飯睡覺都沒什麼感覺,現在說的陰陽轉化,是指病態的轉化。比如:接診一個病人,惡寒發熱頭痛是傷寒,看看有汗無汗,脈是浮滑還是浮緊的,再決定用麻黃湯證或桂枝湯證,用完葯很快就好了,假如用錯了葯或者沒有用藥,過兩三天後,出現咳嗽,胸悶,吐黃痰,本來傷在表傷在太陽經是陽症,出現咳嗽吐痰,從表入里了,到肺了,轉化為陰症了,需要指出的是陰陽轉化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再比如:同樣是傷寒病人,開始也是惡寒發熱頭痛是表證,幾天之後,出現咳嗽胸悶吐黃痰病邪入里了,由表入內是需要條件的:一是機體素有的正氣不足,如果正氣足的化,病邪不會入內;另一條件是邪氣盛,邪氣超過正氣抵禦的能力了,病邪才能入里。同樣是這個病人,剛開始惡寒發熱,燒得不太高,辯證正確,用了桂枝湯麻黃湯好了,如果誤用藥,造成發熱重不惡寒,比如體溫到39-40度,同時出現了大熱大渴脈洪大的陽明熱,表證是陽證,陽明熱證是陽症又是陰症,從太陽到陽明了入里了。出現高熱這種轉軌的條件:一是邪氣的旺盛或者醫者的誤治;二是身體的正氣足,出現高熱正氣是旺盛的。從陰陽的轉化上我們得到的提示是什麼?臨床中看傷寒病時,必須要注意到正氣是否足,如果正氣足,出現高熱不可怕。對於正氣不足的人,比如小孩,一個月感冒兩次,一次輸液6天,面色發灰,正氣不足,得了感冒不好治,發燒37-38度,萎靡,正氣不足反映不上去,發熱的程度不高。老年人精不足,正氣虛弱,得了傷寒,不要因為沒有高熱和咳嗽癥狀就覺得病輕,肺部感染已經很嚴重了,外部表現並不明顯,因為老年人虛弱外在表現反應不上來。4、指導疾病的診斷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中醫師通過四診所得的所有資料如何去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勢,就是採用陰陽歸類的辦法。疾病說到底就是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因為陰陽失調而產生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疾病表現,都可以用陰陽加以說明。《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上講「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我們只有在做出疾病陰陽屬性的判別後,才能從陰陽的角度去把握疾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1)看神態陰病神態,精神是萎靡,疲乏憔悴,萎靡不振;陽病神態是亢奮的。(2)看面部的顏色陽證病人色澤鮮明;陰證病人色澤晦暗,色澤灰暗不單純是黑和青。我們看一個人是否有神,一個是雙眼有神,再一個是面色有神。有神的面色不管是什麼膚色,一定在顏色下面暗含著一種血色就是神氣,陰證這種血色比較少,面干,面垢,就象臉上有塵土沒洗掉一樣。(3)聽說話在八綱辯證中,陰陽作為總綱,陽證病人(包括實症,熱症,表證):說話快,聲音高亢或洪亮,有人比較燥動。陰證病人(包括虛症,寒症,里證)聲音低,沉靜少言,說話沒勁,低息懶言。(4)聽呼吸呼吸聲音大,粗是陽證;可以看喝酒喝多了的人怎麼呼吸和喘氣。陰證病人呼吸微弱,沒勁表淺。(5)辨別脈象的陰陽a以部位辨陰陽:寸為陽,尺為陰。b根據脈率辨陰陽: 數者為陽,遲者為陰。c根據脈形辨陰陽:洪大浮數滑屬陽為陽脈, 沉細澀弦為陰。後世醫家認為洪大沒區別,所以把洪大合在一起,《內經》上還有區別。陰脈中同樣存在一個小脈,後世醫家把小脈給去掉了。這個小和大是相對的,脈名基本上是成雙成對的,一個陰一個陽:大小,沉浮,尺數等。小脈大體相當於後世醫家的細脈,脈形很窄,象一條線。《傷寒論》上關於脈陰和陽的規定:「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簡單的講就這麼多內容,臨床上還是很難運用的,只要掌握了按陰陽去歸類分析我們四診所獲得資料,就能把握疾病的本質,在陰陽診斷的應用上,建立這個概念非常必要,就是兩分法:分陰分陽。不管我們得到了什麼資料,都要習慣的用陰陽去區別它是屬陰的還是屬陽的,然後把陰陽屬性下的東西綜合在一起,然後去判斷疾病。5、指導疾病的防治疾病的發生髮展和轉歸都是陰陽的失衡,疾病的防治也是圍繞陰陽作文章的。在防病上,通過調理情志,生活習性,順應自然等,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陰平陽秘這種狀態,這是防病的根本原則。生病後在治療上,後世醫家諸多著作也都是為了調理陰陽,使失衡的陰陽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是治病的最終目的。(1)指導養生和防病養生就是保養生命,延年益壽,防病除疾。如果才能正確養生,在《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來了:「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不只聖人需要養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需要養生,術數指的是養生的具體做法,大家可參考曲黎敏教授關於養生的講座。(2)確定治則和治法在《素問》的《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這是中醫最高境界的治療原則。調陰陽,恢復陰陽的平衡的狀態,後面是具體方法。讀書時「把書讀薄,把人讀厚」,要會抓重點。6、歸納藥物的性能中藥是中醫治病的重要手段,陰陽學說如何看待藥物?它把藥物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藥性、藥味、升降沉浮、歸經。(1)藥性藥性指的是藥物的溫熱寒涼,這四種性質又稱為四氣,寒涼為陰,溫熱為陽。凡是能消除和減輕熱症的藥物,性質是屬於寒性或涼性;凡是能消除和減輕寒證的藥物,性質是溫性或熱性。用陰陽歸納藥物藥性,目的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治療寒症肯定是選用溫或熱的藥物,治療熱症肯定是選用寒或涼的藥物,很多人都在用中藥,要遵循這個原則,有時候我們有意識地用這種原則去指導選葯選方,有時候在用,但是沒有上升到陰陽的理性的認識。(2)藥味藥味指的是五味,酸苦甘辛咸。還有淡味:白茯苓,澀味,海螵蛸。習慣用五味,不用七位,五味與五藏、五方、五色連繫在一起。《內經》的《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上「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建議大家嘗嘗每味葯,甘草是不是甜的,黃連苦,五味子五種味道,還有澀的味道,烏梅酸,好的附子舌頭會有針扎的感覺。(3)升降沉浮葯升降沉浮指藥物進入人體之後的作用趨向。升:藥物具有上升和作用於人體上部的功效傾向。有上升作用的,一般的說,凡是入葯的各種花,各種植物的末梢,都具有這個作用。旋覆花除外,「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如:習慣寫桂枝,但有時會開桂枝尖。甘草有時候開甘草梢。降:藥物具有下行和作用於人體下部的功效傾向。升降是人體的氣機必備的運動方式,我們都說左升右降,用藥物也遵循這個規律。後世著作有一點沒有明確指出:凡是陽性的溫熱的藥物都具有升的功能,凡是寒涼的苦味的都有降的功能。「霜不離降,降不離霜」。霜降節剛過,人體的氣機和天地的氣機保持一致,秋天從立秋以後為金氣所主(肺氣),主肅殺肅降之氣,伴隨的是一種涼。這種肅殺之氣與涼氣的關係,往往是涼氣越重,這種肅降越厲害。涼氣發展到及至時發展為霜,霜降以後就不是涼氣了,是寒氣了,寒到及至就要結冰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氣機不暢的情況,不管是脾胃,肝氣,肺氣,假定想要讓他降,就要特別注意藥性,要用涼的寒的葯。沉:藥物具有向內收斂的功效傾向,虛陽外越需要收斂回陽的藥物,就是取它的沉性。浮:藥物具有向表淺部位發散的功效傾向。桂枝湯、麻黃湯都是浮。(4)藥物的歸經藥物都有一個歸經,看《中藥學》,包括《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都提到歸經,後世的著作中歸經提到的比較多。六、問答1、有沒有陽虛的糖尿病?糖尿病是證型非常複雜的一種病,絕對不是單純的陰虛陽虛,等到糖尿病後期,各種並發證都出來以後,是嚴重的陰陽兩虛的證型,這時用藥非常棘手,稍微偏熱,陰液馬上顯示不足,稍微偏潤一點,陽虛的癥狀更加加重,手足都是冰的感覺,是紫色的,用藥稍微過的話,心臟的感覺馬上出來了,糖尿病在早期不治無所謂,到後期用藥很困難,不是用一個或幾個方子就能治好的,實際上糖尿病治療非常困難的。2、老年冠心病患者為什麼不宜吃得過飽?飲食入胃,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是消耗我們的氣血,老年冠心病患者本身氣血不足,吃的過飽,本身已經不足的氣血又調動一部分去消化食物,造成心臟感覺非常難受,這種氣血不足的患者,吃飯一定要八成飽,不要吃過多。3、瘦者得糖尿病的幾率大嗎?有,不多。長期高度精神緊張和長期營養不良的人也會導致胰腺損傷而得糖尿病。4、陰虛的熱和陽盛的熱有什麼區別?陰虛的熱是虛熱證,陽盛的熱時實熱證,牽扯到實症的熱和虛症的熱的區別,實證和虛症在臨床當中非常好區別。(1)看形體,虛熱表現為不足,精神狀態低迷,走路都是慢慢騰騰的,兩顴骨可能見到發紅;實證是陽盛的,走路是快捷的,儘管他很難受,不會低頭佝僂著腰,面目紅赤。(2)聽聲音,實症的底氣足,呼吸粗,虛症聲音低,表現疲乏沒有勁。(3)測溫度,實症為燒得比較高,虛症的熱底些(燒不起來)。(4)看手足,實症手背熱,虛症手(足)心熱。(5)從脈象上看,實證洪有力,虛證洪或者細,位置偏下,沒勁。第四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研究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內涵、特性、歸類方法以及調節機制並用於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聯繫的一種學說。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在不同層面上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個方面,從而構成不同級別的系統結構,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維繫著系統內部和系統之間的相對的穩定,五行學說是研究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最一般的功能和結構關係的學說。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形成我們拋開那些所謂先知先覺和其他的不可琢磨因素,還是從比較現實的角度開始說,五行是古人對日常生活經過長期認真的觀察,認為這五種物質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左傳》上提出「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五材就是五行。在《內經》上還記載了五種物質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在《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上「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內經》的描述對五行之間相互制約資助關係的認識已經達到了抽象的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了,是高於前人對五行學說的認識。《內經》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是對世界的物質的認識,同時指出任何事物之間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單獨的,而是在不斷的制約滋生,處在這種變化運動當中的,通過這種運動變化,維持了協調平衡的狀態。二、五行的特性古人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抽象,逐漸形成一種理性的認識,根據這種理性的認識,運用五行的特性,演繹各種事物之間的屬性,分析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是對五行特性經典性的概括。木曰曲直: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長特性和升發之性。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有這個作用或者特徵的事物,其屬性都可以用木進行歸納。中醫核心內容是藏象學說。五藏為核心,六府附著於五臟之上,五官九竅通過經絡和五臟溝通聯絡,心肝肺脾腎和五行學說對應。木:在五藏中指肝。火曰炎上:灼熱燃燒向上。凡是具有這個溫熱、向上、升騰等作用或特徵的事物,其屬性可用火進行歸納。火,在五藏中指的是心。土曰稼穡:土地可供給人們從事種植收穫的農事活動。凡是具有這個生化、承載、受納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屬性可用土進行歸納。土,在五藏中指脾。金曰從革:字義上不好理解,金屬廣泛分布在其他物質之中,鍊鋼煉鐵,金屬的產生需要冶煉的過程,通過對礦石燒化去除雜質,金屬在這個過程中處於順從、變革這樣的狀態。凡是具有收斂、清潔、肅殺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屬性可用金歸納。金,在五藏中指肺。水曰潤下:滋潤,向下,下行。凡是具有這個滋潤向下寒涼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屬性可用水進行歸納。水,在五藏中指的是腎。以上是從哲學層面說的,中醫把五行學說引入到人體後,內含具體得多,深刻得多,豐富得多,細緻得多。三、五行屬性的歸類事物五行的屬性,是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進行歸類的。有了五行的框架,自然界萬事萬物都納入到金木水火土五行框架之中,從而構建了五行系統。五行學說對事物進行五行歸類的方法有兩種:直接取象比類和間接推演算法。1、直接取象比類法象指的是什麼?沒有具體可指,但是應該有一個象場。象就是通過觀察獲得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和事物的功能狀態。木曰曲直,肝,膽,東方,春天等都有生長,升發,舒暢這類性質,屬於木象。比類: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與所要認知的事物的特有徵象進行比較,如果所要認知的事物徵象與這個已知的五行中的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者相近,就把該事物歸屬於五行中的某一類。比如說五行和五方的關係。東方歸木;南方氣候炎熱與火的炎上近,南方為火;北方歸於水,西方太陽下山的地方,西方規定為金,一天中下午旁晚是有肅殺之氣,與金曰從革相近,故為金;中央氣候適中,適合動植物生長,歸屬於土。這是直接的取象比類,也叫做求同的方法。

2、間接推演算法

自然界萬事萬物都可用五行歸類,有些事物用直接的取類比象的方法很難找到它屬於五行中的那一行,就要用到間接的推演算法。間接的推演算法:是根據已知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其它相關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屬性的認知方法。

《內經》上「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肝,其華在爪,肝開竅於目,肝在液為淚,在志為怒」用的間接推演法歸屬為木。

四、五行的生克關係

五行學說是用事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這種關係解釋世間萬物之間廣泛的聯繫,有相生相剋和生克制化,來解釋日然界的事物在一般狀態下的調整機制,自然界的事物之間是由五行的生、克、制化關係去解釋的。

1、常態下的調節平衡

(1)五行的相生

相生指一事物對另一個事物的協同、促進、資助作用。

大家很熟悉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他們之間是圓周的關係,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難經》中相生關係比喻為母子關係,水(母)生木(子),木(母)生火(子)。

(2)五行的相剋

相剋一事物對另一個事物的拮抗、抑制、約束作用。

在五行中中的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係,他們之間是五角星的關係。

相剋關係的規定中,克我的一方是我的所不勝,金克木,金是木的所不勝。我克的一方,是我的所勝,金克木,木是金的所勝。

(3)五行的制化

五行的制化指五行之間既有促進、資助、又存在拮抗、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從而維持事物間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

制:制約,化:生化;又叫生克的制化。五行的制化是相生相剋兩種關係協調並存的狀態,也是維持五行之間動態平衡不可缺少的兩種方式。

剛才說的常態下的調節平衡,常態下一般生克關係也不是均衡的,這種不平衡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轉化,生克關係在任何事物中都不應該是均等的,有時以克為主,克中有生,有時以生為主,生中有克,但是不會偏離太多。正因為這種不平衡,才能維持事物的變化發展和動態平衡。把五行任何一行都看成一個子系統,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子系統都和其他系統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生克制化關係。

2、特殊狀態下的相互影響

特殊狀態指五行的生克關係因為某種因素的干擾而發生的失調的狀態,正常的相生相克制化關係重新進行調整,因而產生了相乘、相侮,母子相及(子病及母、母病及子)等特殊變化。

(1)相乘

相乘指相剋的太過,順序是相剋一致的,但是超過限度

肝木乘脾土,正常時木克土,相剋過強則失去正常限度的制約了,則肝木乘脾土。

相乘的條件:

1,所勝太弱:如木克土,土太弱,木相對就較強。

2,所不勝太強。

3,所不勝的太強和所勝的太弱同時存在。

以上三種條件任何之一出現,都可能出現相乘。

(2)相侮

相侮又叫反克或反侮,它的順序和方向是與相剋相反的,木克土,變土克木。

相侮的條件:

1,所勝方太強。

2,所不勝太弱。

3,所勝的太強和所不勝的太弱同時存在。

以上三種條件任何之一出現,都可能出現相侮。

(3)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又叫母子相犯,母子相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相生關係遭到破壞後所產生的異常變化。

1,母及於子:母的一方異常時波及到子的一方,導致母子兩行都出現異常。臨床叫母病及子,是按相生關係的方向,在臨床中母病及子現象很多。

2,子及於母:子的一方異常時波及到母的一方,導致母子兩行都出現異常。臨床叫子病及母,是按相剋關係的方向,因為子病涉及到母病,與相生的關係相反。

五、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運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的形體結構功能特徵以及與人體與外部環境各要素間的聯繫。

2、運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關係,闡述人體五藏系統之間的局部與整體,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局部間的相互關係。

3、運用五行的母子相及、相乘、相侮,解釋疾病的發生髮展,以及自然界五運六氣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類五藏系統的影響等。

第一個運用五行的特性,第二個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第三個運用母子相及相乘相侮,這些基礎非常熟悉後才能得心應手,五行學說在中醫上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哲學的含義外,在臨床當中還具有指導診斷,判斷預測疾病的發展,轉歸,指導養生,治療等。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屬於五行系統,用五行的特性來解釋五藏的主要功能。不管是精氣學說還是陰陽學說還是五行學說,任何一個學說都不能完全闡述人體的生理活動,它們是相互為用相互補充的。五行系統解釋五髒的主要功能,有些功能用五行學說無法解釋。五行學說是採用取象比類法和間接推演法,在解釋五髒的生理功能時也主要採用這兩種方法,用五髒的某些功能特點和五行的特性加以比較,把五藏及其相關組織的功能表現,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如肝,木曰曲直,主生髮,惡抑鬱喜條達,肝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疏泄氣機,和木的曲直條達順暢的特性接近,則規定肝的屬性為木。火炎熱,心陽作用與火性接近,則規定心的五行屬性為火。土厚德載物,生化萬物,脾胃消化飲食,運送精微,營養全身,脾胃的五行屬性為土。金收斂清潔清肅的,人體的肺和大腸皮毛也有保持人體潔凈,清除廢物,肺皮毛大腸的五行屬性為金。水曰潤下,有閉藏的特性,腎主水液,主封藏,腎的特性與水接近,則規定腎在五行屬性為水。(2)說明臟腑間的相互關係和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中醫學運用五行的相生相剋及制化的關係來說明五臟系統之間的相互協同相互制約,從而進一步闡釋人體之間整體的聯繫。五藏間相互協同的關係,如:木同火的關係,木(肝)生火(心)。肝還主藏血,肝除了主條達外疏泄氣機外,肝還主藏血,人卧則血歸於肝,肝對血液的調整就相關於自然界的水庫,不用時肝血儲存收藏,當使用(運動)時,則血液從肝中調出來參與血液循環,肝完成輔助心臟血液循環的功能,這是木生火的關係,是協同協調的關係。再如:金生水,金主肺,肺為華蓋,對水液的調整,肺如霧之灌,肺為水之上源,肺協同腎完成水液代謝。用水生木的關係解釋腎精化生陰血,滋養肝的功能等。用五行的相剋說明五藏間的制約關係,失去制約就會造成某一臟腑功能偏亢。如水克火,是制約關係,指腎水克制心火,防止心陽的偏亢。木克土,出現脾胃氣機的雍滯,要木去疏泄這個氣機。土克水,脾主運化,其中重要的是對水的運化,腎主水的功能減低,則出現水泛濫,則用脾土去克制腎水。五行學說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五行學說通過取類比像和間接的推演,把人的臟腑組織分歸屬五行之中,同時還將人體與自然界的相關事物和現象進行了比較,這種比較和歸屬就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解釋的比較完整,反映了人體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協調性。例如:肝應東方,主春,主風,春天的氣候溫和,萬事萬物處於生機勃勃的狀態,這種狀態和人的肝氣相應,把人的肝的系統與春生風木之氣聯繫在一起。2、解釋五藏系統疾病的傳變規律五藏系統在生理上的聯繫就決定了五藏系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傳變),這個病理上的傳變可以用五行的相乘相侮相及來解釋。母子相及的病理傳變指五臟相生的關係遭到破壞後所導致的病態現象: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指疾病從母藏波及到子藏的傳變。臨床中:平素脾胃功能不好,有胃脘脹痛,不欲飲食,腹瀉等,這種人時間長後出現抵抗力底下,愛感冒,土(母)病及金(子),出現了肺金的不足。子病及母指疾病從子藏波及到母藏的傳變,又叫子病累母,子盜母氣。臨床中:如:肝病時間長後,久病窮腎,波及到腎,肝病久後出現頭暈耳鳴,腰酸腿沉,夜夢多,女性月經不調或男性夢遺,都是腎虛的表現,這種情況叫子病及母。相乘相侮都是五行間相剋關係失常後所導致的病態現象:相乘和相侮。相乘指疾病從所不勝之藏波及到所勝之藏的傳變。如肝病患者:口苦,黃疸,胸脅疼痛等,在這基礎上又出現不欲飲食,嘔吐,腹滿不適等脾胃失健的癥狀,這是肝木乘脾土的相乘的病理傳變過程。相侮指從所勝之藏波及到所不勝之藏的傳變,相侮臨床中有時叫反克,反侮。相侮和相剋的關係方向是不一致的,如:一個肺病患者,咳嗽,氣喘,時間長後,出現心悸,面色舌色青紫等心病癥狀,就是肺金反侮心火的病理傳變過程。慢性氣管炎病人,在深秋初冬季節,該類病人的呼吸過程非常特殊,張口抬肩,不能平卧,出現面色青紫,手腳都是青紫的,肺心病。五藏之間的疾病是可以相互傳變的,任何一藏得病都不是孤立的,可能波及到其他四藏,任何一臟都可感受其他四髒的病理影響而發病。剛才講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是中醫學中比較典型的例證,在臨床中有些疾病的傳變不是遵循五行的傳變規律的,這點非常重要,要結合實際情況,病症的具體特點和病人自身的體質因素等進行全面的分析,把握不同的疾病傳遍規律而不能只限於五行的傳遍規律。3、指導五藏系統疾病的診斷中醫對於疾病的診斷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完成的,四診的基礎是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有諸內必形於諸外。我們中醫通過四診收集病人異常的徵象,運用五行學說的相關理論加以分析,作為診斷內臟病變的主要依據之一。五行學說並不能完全解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都是診斷病症的依據,沒有任何一種依據是唯一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相互印證,相互結合。六經辨證、八綱辯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都是診斷疾病的依據之一。一個成熟的中醫,都應該熟悉的應用這些辯證法,而不是只熟悉一種辯證法。五行學說依據五行歸類的原則,對病人所表現出的五色,自覺五味(如感覺口木,口苦,口甜等),五脈等徵象進行疾病的五藏定位。比如病人有:口苦、心煩、面紅赤、脈洪數,定位在心,心火亢盛。再如:病人感覺泛酸、面偏青、脈弦定位在肝。對傳變趨勢的判斷,根據五行生剋學說,從五行屬性判斷疾病的傳變趨勢。比如:一個脾虛的病人,面色黃,食欲不振,胃部嘈雜,應該面色發黃,如果出現青色,提示肝木克脾土,脈沉細弦。再如:肺陰不足,見赤色,見心脈,火乘金,心病傳肺。推測疾病預後,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從色脈之間推測疾病預後的原則:見其色而不見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提示疾病加重;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向好的方向發展。4、指導五藏系統疾病的治療指導五藏系統疾病的治療體現在控制疾病的傳變,確定治療原則,指導臟腑用藥,以及針刺取穴等方面。在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通常都是一臟有病,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他四臟,所以在治療時,除去針對生病的臟之外,還應該考慮其他相關四臟,此時應用五行生剋乘侮的學說,採取相應的阻斷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傳變,防止因為病情的傳變而使病情加重。如:《金貴》的《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見肝病當知肝病傳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肝病不僅是從相剋的關係去傳變(肝木克脾土)的,還通過相生的關係影響到心和腎,還可以通過乘侮的關係波及到脾(相乘)和肺(相侮)。五藏中任何一個病都不是單獨的,都會通過不同途徑影響到其他四臟,中醫在對一臟病變的傳遍的解釋是非常完備的,體現了中醫的人是一個整體的重要觀念,具體處理肝病的病人時,發生乘脾和侮肺時肝氣偏盛的,在沒發生乘脾和侮肺之前就採用措施消除偏勝的肝木;在還沒出現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時,對心腎也採取措施,以防止其波及到心腎。運用五行學說分析五藏關係,在確立具體的治療原則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內容:(1)應用五行相生指導治療主要是針對五藏間屬於母子兩藏失常的病症,母子之間兩臟失常主要分為虛證和實證。治療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肝陰虛的病人,通過補腎陰(水),水生木,子虛補其母,達到生肝木的目的。實則瀉其子:肝火旺盛,瀉(清)心火的方法達到清除肝火的目的。(2)應用五行相剋學說指導治療主要針對五藏間屬於相剋關係失常的病症,包括相乘相侮。出現相乘或相侮是因為一方的太盛或一方的太弱,治療原則:抑制太強的一方,扶植虛弱的一方,才能恢復到正常的相剋關係,簡稱:抑強扶弱。如:肝氣太盛,出現肝木乘脾土,治療時要用疏肝瀉肝的方法,抑制強的一方;同時再採用健脾補脾的辦法,輔助弱的一方,這樣就使肝脾恢復正常的相剋關係。針對具體病情,還可以根據五行學說,制定出具體的方法。(3)虛則補其母的原則下常用的方法1,滋水涵木法:子病及母,肝病(肝陰虛)就補腎陰,通過滋養腎陰以達到滋養肝陰的目的,適用於肝陽上亢和肝腎陰虛證。2,培土製水法:是健運脾土以補益肺金的方法,適用於肺脾氣虛證。3,金水相生法:是滋肺養腎的方法,適用於肺腎陰虛證。(4)抑強扶弱原則下常用的方法1,抑木扶土法:又名,疏肝健脾法,疏肝和胃法,適用於肝旺脾虛或肝氣犯胃證,因為肝旺或脾虛,才會出現肝木乘脾土,才抑木扶土。2,佐金平木法:適用於肝旺生熱,熱灼肺金的肝火犯肺證,採用清肝火以除肺熱的方法。3,瀉南補北法:在五行歸屬上,南心火,北腎水,適用於心火旺盛腎陰虛證,方法就是清心火滋腎陰。(5)藥物歸屬五行學說在指導針灸的取穴方面也有非常實際的作用,在五臟,五官,藥物,五色等的歸屬上也有非常實用的具體方法。根據同氣相求的學說,同一行的具有某種色味的藥物常常與同一行的臟腑組織存在著某種親和,並能調整該行臟腑組織的功能失調狀態。色青味酸的屬木,歸經並作用於肝的系統,如:白芍,吳茱萸,酸棗仁,烏梅,木瓜等入肝滋養肝血。色赤味苦的藥物屬火,歸經並作用於心的系統,如:硃砂,神木,都是紅色,歸心經,能養血安神,當歸屬焦苦是入心養心血。色黃味甘的藥物屬土,歸經並作用於脾胃系統,如:白朮,黃芪都是健胃補脾的。色白味辛的藥物屬於金,歸經並作用於肺系統,如:生石膏,清肺瀉熱的。色黑味鹹的藥物屬水,歸經並作用於腎系統,如:生地,熟地,黑芝麻,滋養腎陰的。

第五講:構建中醫的三大哲學基礎—精氣學說一、精氣學說的起源精氣學說後世醫家重視的不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對世界的認識上,世界的起源來自神話傳說。天地沒有形成的混沌狀態,或者理解為太極的狀態,在這個時期神話人物盤古,毛澤東的詩詞也有「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生活在混沌之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盤古手持巨斧把混沌(一氣)一劈為二:清陽上升為天,濁陰下降為地。此後天日長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也就日長一丈。終因衰竭盤古那偉岸的身軀化為了山川河流大地。他的身軀化為大地,頭化為東嶽泰山,五嶽就是盤古的頭手足化的,汗毛化為植被樹木花草,腹部化為中原大地,過去皇帝登基後到東嶽泰山去祭奠,其中一個意思是泰山在東,應春之生髮,掌握國家的升發,另一個意思是拜創造人類的始祖,因為盤古的頭化做東嶽泰山,拜頭不拜手足,所以古代皇帝要去祭拜東嶽泰山。從這個意思上說,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對世界構成的認識上就確定了氣一元論,世界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氣的具體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只醫家,包括其他的儒家道家等誰也沒違背氣一元論的觀點,這個觀點最直接最突出的代表是:認為物質世界的一切活動都是氣的活動形式。關於這種氣在《黃帝內經》上面,有很多篇幅其實都在強調,雖然有時是在講氣的具體徵象。二、精氣學說的定義及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之間的關係精氣學說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三個哲學體系雖然各有特點,但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陰陽講的就是陰氣和陽氣,在天之氣風寒暑濕燥火,在地之氣金木水火土,在人之氣更多三陰三陽,臟腑之氣肝氣脾氣胃氣等等。精氣學說定義:運用氣的升降出入的運動規律以及氣的聚合與弭散,揭示物質間的相互存在狀態和相互聯繫,從而肯定了物質世界的同一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就是氣,萬物源於氣,這種氣又分為陰氣和陽氣,它揭示了陰陽學說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陰陽學說是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研究精氣內部對立雙方的運動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變化的機制,研究相關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陰陽雙方的交感互藏、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的關係,這是精氣學說和陰陽學說之間的關係。氣的聚合和彌散體現在精氣學說和五行學說的關係上。氣聚合而成的不同物質各有不同的本質屬性可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學說以五為基數來解釋事物之間生克制化的關係,解釋了宇宙萬物的整體性,也解釋了相對複雜的事物之間廣泛的聯繫。五行中的每一行中的具體的物質都是由氣構成的,事物相互之間或同一事物內部也都存在對立統一的陰陽的兩方面。因此我們說三大哲學基礎是融為一體的,奠定中醫最基礎的最根基的東西還是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認識研究精氣學說的具體方法。在對物質世界來源的認識方面,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從屬於精氣學說的。對於精氣,我們是「日用而不知」,一般人還不能把它上升到比較高的層次去認識,我們說「人活一口氣」,正常狀態下我們意識不到,我們就是活在呼吸之間,呼吸就是氣的具體的應用形式。三、精氣學說在中醫當中具體是如何運用的?精氣學說體現在陰陽和五行對人體的解釋上,《內經》以後具體講精氣的不多。後世醫家講人的精氣神,他們在中醫上代表三種不同的狀態,這裡的精氣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精氣不是一個概念,是精氣學說運用到中醫上以後具體的一個表現,就是人體的精氣神,這是我們現代中醫講的精氣神。現代中醫在氣的層面上細化了,細化到氣血津液,其中有一種辨證方法就是氣血津液辯證,這種氣和血是相對狹窄的特定的有所指的,它和精氣學說中的精氣的概念的內涵範疇不一致。中醫的教材中的氣是具體有所指的,不是精氣學說的氣。1、什麼叫做氣在《黃帝內經》的《六節臟象論》中非常明確的提出:「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矇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五日謂之候」,有的學者這樣認為:事物有沒有變化需要五天才能看到,五天之後變化明顯。「三候謂之氣」,15天為一氣,這個氣又是二十四節氣的「氣」,我們中國是封建的農業大國,對農業非常重視,24節氣用於種地非常精確。六氣謂之時,90天為一個時,時就是春夏秋冬四時。四時謂之歲,四個季節叫一歲。這是內經上關於氣的定義。同時關於氣的解釋,《內經》上的《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還提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在兩千多年之前古人是通過什麼手段觀察到地懸於空中,地在人的下面,地在太虛之中,無所依託,地憑什麼在太虛中飄浮著,只有依靠大氣的托舉才能懸浮在太虛中而不墜落,每次讀到這,都覺得不可思議,對古人的智慧見解佩服的五體投地。古人經過長期的多少代人的堅持不懈的持之以恆的對自然界的觀察,總結凝練出這些東西。接著闡述了六氣:「燥以干之(燥氣使它乾燥,故燥盛則地干),暑以蒸之(暑氣使它蒸發,故暑盛則地熱),風以動之(風氣使它運動,故風盛則地動),濕以潤之(濕氣使它滋潤,故濕盛則地泥),寒以堅之(寒氣使它凝固,故寒盛則地裂),火以溫之(火氣使它溫暖,故火盛則地固)。故風寒在下(寒水在下,而風又從水中生,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燥為金氣,熱為太陽之水,故燥熱在上),濕氣在中(濕為土氣,土位中央,故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火為太陽之元陽,故遊行於天地上下之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這段話把氣在天是什麼?在地是什麼?在人是什麼?做了具體的規定。關於氣的運化,《內經》上講運氣的七篇大論作了詳細闡述。由於在後世醫家中精氣學說的缺乏,我們只用了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體的方法,欠缺了精氣學說做為一個統帥,因此我們現在的中醫學說都是著眼於具體的氣血陰陽五行的層面,缺乏了通觀全局的角度,我們現在側重於什麼病如何辨病,或者乾脆跟在西醫後面不辨病了,這樣的中醫不會有太大的出息。我們中醫除了能夠辨病治病指導人們養生外,還應該提高到精氣學說的層面去。2、關於猝死的問題在我們周圍經常出現猝死的問題,包括那些社會精英,猝死西醫是沒有辦法的,做體檢西醫的檢查指標是看不出來的。但中醫是有辦法的,辦法就是關注精氣。清代醫家喻嘉言在《醫門法律》有一條「一明胸中大氣之法」的「大氣論」:「喻昌曰: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之關於形也,豈不巨哉?然而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節節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為之主持。大氣之說,《內經》嘗一言之,黃帝問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曰:馮乎,曰:大氣舉之也。可見太虛寥廓而其氣充周磅因礡,足以包舉地之積形而四虛無著,然後寒、暑、燥、濕、風、火之氣,六入地中而生其化。設非大氣足以苞地於無外,地之震崩墜陷,且不可言。胡以巍然中處而永生其化耶?人身亦然,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如之何其可哉,《金匱》亦常一言之,曰:營衛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見營衛兩不和諧,氣即痹而難通。必先令營衛相得,其氣並行不悖,後乃俟胸中大氣一轉,其久病駁劣之氣始散。然則大氣之關於病機若此,後人不一表章,非缺典乎?或謂大氣即膻中之氣,所以膻中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然而參之天運膻中臣使,但可盡寒暑燥濕風火六入之職,必如太虛中,空洞沕穆,無可名象,包舉地形,永奠厥中,始為大氣。膻中既為臣使之官,有其職位矣,是未可言大氣也。或謂大氣即宗氣之別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經脈,奉之為尊主也。詎知宗氣與營氣、衛氣,分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氣,而非空洞無著之比矣。膻中之診,即心包絡。宗氣之診在左乳下,原不與大氣混診也。然則大氣於何而診之?《內經》明明指出,而讀者不察耳。其謂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者,正其診也。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胸中包舉肺氣於無外,故分其診於右寸主氣之天部耳。《金匱》獨窺其微,舉胸痹心痛短氣,總發其義於一門。有謂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形容水飲久積胸中不散,傷其氤氳之氣,乃至心下堅大如盤,遮蔽大氣不得透過,只從旁邊轆轉,如旋杯之狀,正舉空洞之位水飲佔據為言。其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以通胸中陽氣者,陽主開,陽盛則有開無塞,而水飲之陰可見耳。其治胸痹心痛諸方,率以薤白白酒為君,亦通陽之義也。若胸中之陽不虧,可損其有餘,則用枳朮湯足矣。用枳必與術各半,可過損乎?識此以治胸中之病,寧不思過半乎?人身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而胸中居一焉。胸中雖不藏神,反為五神之主,孟子之善養浩然,原思之歌聲若出金石,其得全於天,不受人損為何如。今人多暴其氣而罔顧,迨病成,復損其氣以求理。如本草雲枳殼損胸中至高之氣,亦有明言,何乃恣行無忌耶?總由未識胸中為生死第一關耳。特於辨息之餘,補大氣論以明之」。喻嘉言這一段講的是胸中大氣的作用和脈診所在部位,還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物質世界的一切運動形式都是氣的運動狀態的外在表現,這種精氣學說運用到人體上,五臟六腑也都是氣的運動形式。當正氣在時胸中大氣是正氣,當正氣受到損傷時,損傷的部位是空虛的,這種虛填充的是邪氣。人體的各個臟腑,當受到損傷後,正氣受損就有邪氣來填充它,喻嘉言舉了《金匱》的《胸痹心痛短氣》,心氣正氣受損後,受損的部位被水飲佔據。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右寸侯肺(胸中之大氣),左寸侯心(也侯胸中之大氣,還有心氣),胸中大氣由心氣和肺氣共同所主。理解了喻嘉言所說的雙寸共主胸中之大氣,我們作為中醫在關於猝死的解釋上就有理可依了。在接診病人後,從脈上就可以去解釋有無猝死的風險,風險取決於雙寸脈的具體表現,在多年臨床觀察中,在預測猝死的風險上左寸(心脈)重於右寸,是以左寸為主的。出現什麼樣的脈象會有猝死的風險呢,肯定是不足之脈,首先是正氣不足邪氣才可能去侵犯,這種不足之脈就是沉弦細微浮等陰脈,再有水飲痰飲就比較危險了。分析有無猝死風險的最終目的是調整,避免出現猝死。首先分析是否有這種風險,根據什麼說沒有任何風險,依據也是雙寸的脈象,簡單說是依據雙寸脈像,大的說是依據精氣學說。四、答疑1、一臟有病其他臟也受影響,(母子相及)與(乘侮)以哪個為主?傳與不傳,取決於雙方勢力對比。2、風險在於雙寸脈,寸脈是沉取么?陰脈沉取的多,比如沉取不是弦細脈的條件,濡脈肯定不是沉取,它是浮細。雙寸如果出現洪大有時也危險的,特別是長期患病等人,出現這樣的脈可能是虛陽浮越,即將陰陽離絕,陽脫於上。3、什麼是來複?金克木,火氣一定來複嗎?來複的概念是在運氣學中特指的,秋天的肅殺之氣出現在春季,這時金克木,只要出現勝氣,必然會出現復氣,到了秋天反而造成自己本位的氣虛,就為復氣的出現提供條件。4、脂肪是能量的儲存形式嗎?中醫認為能量藏於腎間。人體的三大營養物質:糖、脂肪、蛋白質。穀物米面其中主要成分是糖;脂肪基本是油,穀物中也含一定量的脂肪;蛋白質瘦肉魚蛋等中含的比較高。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素食者,攝入的脂肪蛋白質不多,主要是糖,他本身的脂肪蛋白質是不夠的,是靠糖轉化為脂肪和蛋白質。飲食進入人體後經過消化變成血糖進入血液,這些血糖一部分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另一部人在肝臟中變成糖元,這種糖元沒有活性,是在肝臟中儲存著的,不被人體利用。糖元儲存到一定程度時就開始轉化了,重體力勞動者轉化為蛋白質的機會多,形成肌肉,非體力勞動者糖元轉化為脂肪,一部人脂肪填充在肝臟中的血竇,造成血竇容量減少,叫脂肪肝,一部分儲存在皮下造成肥胖。脂肪中存放能量的說法不全對,但是的確也儲存了一定的能量,慢性消耗性病人,胖人能支撐的時間就長。身體供糖不足時首先動員脂肪,然後才是動員蛋白質(肌肉),還原成糖參與代謝。中醫不用能量這個詞,中醫用精,腎儲存最多,任何一個臟腑都儲存精。來源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62910-2-1.html


推薦閱讀:

關於大熊有哪些趣事?
腕錶大熊貓——十大頂級品牌腕錶,表友們的終極目標

TAG:哲學 | 中醫 | 熊貓 | 大熊 | 大熊貓 | 基礎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