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事實揭穿偽裝——駁完全捏造的「閻崇年語錄

讓事實揭穿偽裝——駁完全捏造的「閻崇年語錄 (2008-10-10 16:33:41)

景嚴(網友)

近日有人在網上貼出了「閻崇年語錄」,一些報紙甚至轉載。這些東西成為污衊和攻擊閻先生的依據。閻崇年先生在應《北京晨報》和《北京青年報》的採訪時,明確表示,這些所謂「語錄」、詩詞、博客等等,根本是捏造。

閻崇年先生公開亮明觀點的文字,當然主要集中於他的清史著述,而這些觀點能引起學術圈外的人關注,則主要是因為「百家講壇」講座的傳播以及由此形成的書籍。他的這些書籍,基本上都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本人不憚辛苦,查閱了閻崇年先生在中華書局出版的所有清史讀物,計有:《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明亡清興六十年》(上)、《明亡清興六十年》(下)、《袁崇煥傳》、《清宮疑案正解》、《康熙大帝》共6種,並把其中涉及到「語錄」內容的摘錄下來,事情真相,一目了然。另外,現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正在重播閻崇年先生主講的《康熙大帝》,收看節目,即可明了閻先生的觀點。

所謂「語錄」炮製者,真是煞費苦心、污人清白,不惟不尊重事實,且人品和居心都大可懷疑。

一、關於剃髮易服

捏造語錄: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

書中論述:

福臨戲劇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並在這個舞台上活動了18年。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間主要是攝政王多爾袞在發號施令;後10年才逐步實現乾綱獨斷,當上了主角。順治朝的18年: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護皇宮;攻佔南京,統一中原;廢除三餉,興利除弊;親善蒙古,治理西藏;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崇文興教,傾心漢化,則是其六大功績。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可說是毀譽參半。

福臨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動的時間十分短促,24歲時就匆匆謝幕。福臨的人生,短暫卻絕不平淡,他的親情,他的愛情,甚至他的死,都讓人褒貶不一,一言難盡。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46頁

第四,推行「六大弊政」。努爾哈赤佔領遼東後,強迫推行剃髮、圈地、占房、殺儒、投充、逋逃六大弊政。清軍入關後繼續在京畿地區圈佔大量田地,給民人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精神痛苦。努爾哈赤攻佔遼陽,下令漢民剃髮,以示歸順。後金利用「自髡降奴」的通判黃衣,剃去頭髮,穿紅蟒衣,騎著騾子,沿街遊說。黃衣得到後金重用,後被派到廣寧遊說勸降。遼東巡撫薛國用發現黃衣,將其捉拿,當眾梟首。努爾哈赤對漢人剃髮易服的錯誤政策,後來被多爾袞移植到關內,強迫推行,有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民謠,造成一場大悲劇。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第110頁

其(按:指多爾袞)過——我概括為六過:「六大弊政」,即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中原經濟,挫傷漢人情感,帶來嚴重後果。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數字可能有出入,但多爾袞違背皇太極對漢人的政策,殺人過多,是其重大錯誤。200多年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對這些政策的不滿與反抗。

——《明亡清興六十年》(下),第189頁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著反抗民族壓迫的旗幟對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時,再到吳三桂反叛,滿漢之間,文化差異,異常凸顯,衝突不斷。滿族統治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曾經實行錯誤的鎮壓和屠殺政策,流傳到現在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這種暴政和由此引發的漢族軍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多爾袞攝政以來,在中原地區普遍推行「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文化衝突。

——《康熙大帝》,第8頁

康熙帝在削平三藩、統一台灣之後,進行六下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動。大家知道,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三帝,沒有一人的足跡跨過黃河。康熙帝為什麼要六下江南呢?我認為,康熙帝南巡,一個重要期待是:解滿漢文化之結。康熙帝從三代先祖手中接到的一個沉重歷史包袱是:滿漢文化衝突,整整一百年間,沒有完全化解。努爾哈赤的「屠殺漢儒」,皇太極的六掠中原,多爾袞的強令剃髮,使得中原漢人更強調「夷夏之辨」,對立情緒更強。

——《康熙大帝》,第144頁

二、關於文字獄

捏造語錄: 文字獄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雖然制約了一定的思想靈性,但起碼維持了社會穩定。

書中論述:

文字之獄,古已有之。每個朝代,各有不同。清代文字獄的一個特點是,除君主這個敏感點之外,又多了一個民族的敏感點。於是,辛亥鼎革,狂飆飛舞,這個敏感的民族情結,一直影響到今天。

—— 《康熙大帝》,第203頁

康熙朝的文字獄,給後人一些什麼思考呢?

第一,事後進行反思。清朝入關後第一代君主順治帝,初年因皇叔多爾袞攝政,同時又正值平息國內反清勢力,根本無暇也無法關注到知識分子的文字問題。康熙帝繼位後,中原地區,形勢穩定。四大臣輔政,政策有變化。「明史獄」發生,是一個標誌。康熙帝親政後,以崇儒重道為國策,以文化作手段,表示尊重知識分子,對於一些懷有民族思想的遺老遺臣,基本上採取懷柔手段——親自祭拜孔子,詔舉山林隱逸,博學鴻儒取士,修纂《明史》等,以籠絡漢族名士、化解反清情緒。重視學校教育,發展文化事業,視士人為社會中堅,從而使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與其合作,入仕於清朝。

戴名世案的處理,與「明史」獄相比,既有不同——輕重大不相同;也有相同——文字興獄相同。戴名世案處理後,雍正帝尚在潛邸,他閱《滇黔紀聞》和《南山集》二書及案卷後,看到書中有尊弘光、隆武、永曆等南明年號的字句,認為:「雖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實無悖逆之語,當時刑部復旨,亦未謂此外更有違礙之詞,故亦以為冤。」雍親王即位後,雍正元年(1623年)特詔:凡此案牽連隸旗籍者,盡得釋歸。但方登嶧未蒙赦,便與子方世濟先後郁死於卜魁流放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修成。後乾隆帝下令改修《明史》,特諭:「甲申以後存福王年號,丙戌以後存唐王年號,戊子以後存桂王年號。」由此看來,《南山集》是清朝一大冤案。

但是,康熙朝文字獄,雖其數量遠不及雍正、乾隆兩朝,但開了清朝文字獄的先例,使士人活躍的思想受到鉗制與打擊。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獄,既有相同的一面——進行思想與文字鉗制,以維護皇權統一;又有不同的一面——康熙朝的文字獄案都是因干犯正統意識或是影響到皇權穩固而興起的,與乾隆朝因隻言片語或瑣碎細故而小題大做很有不同。

第二,歷史縱橫比較。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對康熙朝文字獄進行思考。

先從縱向看。康熙朝發生兩起較大的文字獄。前一起「明史」案發生在康熙帝親政之前,他時年才十歲,由四大臣輔政,對文人思想異端的鎮壓是殘酷的,但康熙帝不負直接的政治責任;後一起《南山集》案是在康熙帝親政後、且在六十大壽之年,在處理上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色彩。

其情感因素,主要表現在天子皇權獨尊,滿洲特權獨享。比如,此案牽扯到方孝標,方孝標因做過內弘文院侍讀學士,故稱方學士。此前有一個案子:吳三桂叛亂時方學詩受偽職,三桂失敗後,偽官皆伏法,惟學詩在逃。而此案刑部疏奏據《南山集》原文,稱方孝標為方學士,北方「士」與「詩」同音,滿文又同為一字,康熙帝覽閱滿文疏曰:是非漏網之方學詩邪?欲將方學士(方孝標)從重處理。

其理性色彩,康熙帝親自處理的《南山集》案,和四輔政大臣處理的「明史」案相比,略為理性,略為慎刑,體現了康熙帝為政以寬、為刑以慎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漫長的處理過程,最後還是理勝於情、法勝於理,僅處死戴名世與方孝標(已死剉屍)兩個人。這樣一來,「得恩旨全活者三百餘人」。康熙末年的這件文字獄,比起初年的庄氏史案,實在「格外開恩」,處罰很輕了。康熙帝不想得罪更多的漢族知識分子,也藉以表現他個人的威中有恩。

再從橫向看。西方中世紀的布魯諾、伽利略、哥白尼等,都因觸犯宗教天條,而受到教會勢力的迫害。康熙朝的文字獄,自然也不能離開時代與文化的背景。

第三,學界存在分歧。清史界對康熙朝的文字獄,主要有三種意見。

其一,批判觀點。認為康熙朝文字獄開了清朝鎮壓知識分子的惡劣先例,後來演變為雍正、乾隆的大興文字獄。其實庄廷、戴名世二人著作中,並沒有什麼嚴重詆毀清朝的「大逆」之語,只是方孝標的書中說到南明永曆政權不算是偽朝,戴名世的書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號,又揭露了康熙帝殺掉「明太子」的真相;以傾向明朝的視角敘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對南明諸王寄予同情。

其二,維護觀點。認為康熙帝對方孝標、戴名世的打擊、處理是正確的、必要的。一個政權存在了七十年,仍然不承認其合法性是不能允許的。無論是滿族祖先的謚號、廟號、年號,都得被尊重、被承認,戴名世犯了這些忌諱,當然應該受到處罰。

其三,執中觀點。認為康熙帝對《南山集》案的處理,有醇有疵,體現了康熙帝的整體形象。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失誤,以文字罪人並予以嚴厲處理的文字獄案,僅此一起,同後來雍正、乾隆兩帝濫興文字獄比較起來,並不可等同看待。

總之,康熙帝尊崇儒家文化的政策,產生了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影響:其積極方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利於社會全體成員力量的凝聚,因為大家都修身齊家,對穩定社會,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弘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其消極方面,為維護清帝自身皇權與滿洲貴族特權,又對漢族知識分子加以防範、打壓,抹煞了理學的哲學思辨光華,消磨了漢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鉗制思想,限制輿論,日後惡果,值得深思。

總之,清朝的文字獄,貽禍之烈,懸垂久遠!

——《康熙大帝》,第210—212頁

第三,中華文化傳承。清朝帝王為了鉗制知識分子的思想,鎮壓異端、打擊政敵,實行文字獄。清代文字獄始於順治、康熙,發展於雍正,大行於乾隆,約計近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這是應當批評的。

——《康熙大帝》,第279—280頁

第五,文化差異沒有根本彌合。康熙帝為了解決滿漢之間的文化衝突,採取許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議政王大臣的權力,就是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的一個措施。康熙朝有過兩起文字獄,皆因民族問題而起。清朝最後還是敗於民族問題,特別是八旗群體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貴族掌控朝綱的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上。孫中山「驅除韃虜」的綱領,雖然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卻反映了埋在漢人心中的積怨。清朝最後還是在「文化」問題上翻了船。

——《康熙大帝》,第285—286頁

袁崇煥出身進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從6歲開始讀書,到36歲中進士,大約專門讀書有30年。於「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都有很深的造詣。可惜他遭到非刑,又身後無子。岳飛有子霖,奏請歸還其被抄家的「御札數篋」;霖子珂為辨其祖父之冤,編輯《籲天辯誣集》和《天定錄》奏上,後集成《金陀粹編》傳世。于謙有子于冕,編《節庵先生存稿》傳世。袁崇煥更有不幸者,歿後不久,文稿散落,既竟絕嗣胤,又改朝換代。150年後,才由乾隆皇帝給予平反昭雪。乾隆皇帝能有此舉,算是明智之君。然其時處於一個黑暗的文字獄時代,漢族知識分子罕有站出來著文賦詩讚揚袁督師者。道光朝由於文字獄的鬆弛,更由於西方列強的威逼,一些廣東籍的社會賢達、新秀文人,重新想起了袁大督師崇煥。

——《袁崇煥傳》,第198頁

三、關於漢服(書中沒有評價過這個問題,只有一處提及過漢服)

捏造語錄:漢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飾,也並不能體現什麼民族精神。

書中論述:

乾隆《大閱圖》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120頁

——《清宮疑案正解》,第123—124頁

四、關於吳三桂

捏造語錄:

吳三桂要客觀評價,畢竟他的開關行動減少了戰爭曠日持久帶來的無辜平民的傷亡。

書中論述:

有人問:吳三桂降清是真降,還是假降?清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是,吳三桂是真降,從順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長達30年的時間,一直死心塌地效忠清朝。另一種意見是,吳三桂是假降,證據是「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後來反清說明他是韜晦、是假降。

又有人問:吳三桂的歷史地位怎樣評價?清史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是,肯定吳三桂的歷史貢獻,主要是為明末清初中國重新統一做出了貢獻。另一種意見是,吳三桂官於明而叛明,叛明而降李自成,再叛李而降清,最後到老年又反清叛亂,是一個喪失大節的人。

不管怎樣評價吳三桂,他引清兵入關,直接的一個後果是:爆發山海關大戰。

——《明亡清興六十年》(下),第212頁

吳三桂這個人,我在這裡不對他做全面評價,就人品而言,僅著重指出:明清松錦大戰身為寧遠總兵而率先逃跑的是他,背明朝降李自成的是他,叛李自成降清朝的是他,勒死南明永曆帝的是他,身為清平西王而起兵叛清的也是他!吳三桂一生有「三叛」——一叛明朝投降李自成,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三叛清朝起兵反亂,反覆無常,孑孓小人。吳三桂與我下一節要講的清初江南士人,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以及山西傅山等,其人品,其氣節,龍蟻之分,天壤之別。

清朝人劉健在《庭聞錄》中講了一個故事:吳三桂在遼東的祖塋,風水「一脈三斷節」。吳氏一門除吳三桂以疾而終外,都死於非命,吳三桂落得斷子絕孫的悲劇結局。這當然是巧合。但吳三桂「一人三叛」,出爾反爾,毫無氣節,貳臣叛臣,兼而有之。吳三桂氣節之大虧,越千年而為人不齒。

——《康熙大帝》,第62—63頁

五、關於海禁(書中沒有提到過「閉關」)

捏造語錄:禁海策和閉關令是有明顯的進步意義的,因為這維持了意識形態的穩定。

書中論述:

清朝在東南沿海實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遷徙,寸板不許下海。這是一把雙刃劍,雖然限制並打擊了鄭經集團,但是同樣不利於大陸沿海居民。解決的唯一辦法,是海峽兩岸統一。終於,一個解決台灣問題的時機到了。

——《康熙大帝》,第80頁

第三,開放海禁。清初海上反清活動很多,曾下禁海令:寸板不許下海;又下遷界令:東南近海居民內遷50里,房屋棄毀。統一台灣後,康熙帝又從施琅建議,開海禁,通貿易。海禁一度開放。

——《康熙大帝》,第85頁

康熙帝既有功績,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灣內附後開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賈「南洋不許行走」,此一決策,大有失誤。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傳布,則切斷了中國與世界文化的聯繫。再如禁止採礦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也使手工業材料發生短缺,對社會經濟發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試驗、製造、配置,影響軍力的強大等。

——《康熙大帝》,第282頁

六、關於清與漢唐的比較(書中提及一次)

捏造語錄:滿清遠邁漢唐,因為滿清是中國人心靈深處的精神圖騰!

書中論述:

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敻越漢唐」。在西北,後乾隆帝對南北疆維族等統一。在西南,進兵安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後乾隆《欽定西藏章程》制定,設立金瓶掣籤制度,西南雲貴川的苗、瑤、彝等,改土歸流,清朝實現了中國皇朝史上多民族的協和。

——《康熙大帝》,第279頁

七、關於辛亥革命與清末新政(書中沒有直接論述過)

捏造語錄:辛亥革命只是清王朝新政的延續。

書中論述:

光緒「百日維新」,初現變革生機。然而,「戊戌政變」,痛失良機。清朝皇室,自相殘殺,錯過維新變革的機會,喪失選擇發展道路的機會。接著,義和團興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與光緒逃難。其受害者,自然是百姓、是國家、是民族;而受害最烈者,則是皇室、是貴胄、是滿洲。在辛亥革命中,皇清宗室,滿洲貴族,成為「革命對象」。清廷拒絕維新,終遭滅頂之災。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251頁

八、關於咸豐皇帝

捏造語錄:咸豐遠超許多華夏帝王。

書中論述:

奕詝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他20歲登極,在位11年,享年31歲。年號咸豐,「咸」是普遍的意思,「豐」是富足的意思,「咸豐」是天下豐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當時,所謂「天下豐衣足食」,只能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咸豐皇帝面臨著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嚴重局面,而他卻無膽識、無遠略、無才能、無作為。咸豐做了11年的皇帝,顯然是個歷史的誤會。

陸遊曾經在《釵頭鳳》中這樣感嘆差錯凄慘的愛情:

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陸遊在這首《釵頭鳳》里,連續用了三個「錯」字——錯!錯!錯!這三個「錯」字,借用在咸豐皇帝奕詝身上,竟或有幾分貼切。咸豐11年的皇帝生活,最明顯的三個特點就是:「錯」、「錯」、「錯」!咸豐皇帝第一錯是錯坐上皇帝寶座;第二錯是英法聯軍入侵時錯逃離皇都北京;第三錯是臨終之前錯定了顧命八大臣。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179—180頁

以上故事,說明奕詝突出「仁」與「孝」。這是道光立奕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選擇皇太子的主要標準是所謂的「德」。本來皇太子的選擇,應當是「德才兼備」,道光選擇皇太子的時候,沒有「德」、「才」兼顧,而是偏重「德」。後來的事實證明,咸豐帝奕詝遇到大事時缺乏遠略、膽識,而是退縮、逃避,證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182—183頁

九、關於康乾盛世課題

捏造事實:閻崇年曾向歐美六所大學兜售「康乾盛世」並申請研究經費時居然全部被拒,而且還遭到一位美國漢學家的譏諷:「這不是中國的黃金時期,而是最黑暗的時期!」

  閻老先生拍案而起:這是對中國一個黃金王朝的輕視蔑視以及歧視,它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它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它的國號成了我們清史專家永遠的意淫!

書中論述:

前幾年,海外某大學的一位歷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計劃同筆者合作一個《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的課題,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筆可觀的課題費,但要得到一個基金會的評審委員會通過。後來這位教授告訴我:課題沒有被通過。因為基金會成員主要是西方學者,他們認為中國的康熙—乾隆時代,不是黃金時代,而是專制黑暗時代。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是:人們在用兩隻眼睛看乾隆。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130頁

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回歸之前,香港大學要做一個歷史研究課題:《論黃金時代——康乾盛世》,並成立一個由香港、北京兩方面的學者合作的課題組,約我參加這項課題研究。但課題組主持人說:這個課題要經過一個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結果,課題沒有被通過,其理由是:專家委員會認為康乾時代不是歷史的盛世,而是專制黑暗時代。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由此啟發我思考一個嚴肅的課題:怎樣評價康熙朝的歷史地位?

三種觀點對康熙帝歷史功過的評價、對康熙朝歷史地位的評價,清朝人是充分肯定的;辛亥革命反滿派觀點是否定的;當代學者又是怎麼看的?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黑暗的時期;

第二,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強盛的時期;

第三,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次落日的輝煌。

先說第一種觀點。持康熙「黑暗」說者,主要論據是說康熙朝為「封建專制」。但我們看,封建君主專制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其間有三百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論,不可不加分析。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專制」。因此,以「封建專制」作為否定「康熙盛世」的論據值得商榷。

次說第三種觀點。論者認同康熙朝出現「輝煌」,但這是落日的輝煌。這個提法很有道理,但日出的輝煌與日沒的輝煌,終究都是一次輝煌。《尚書大傳·卿雲歌》曰:「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其實,康熙朝也好,整個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沒,月升月落一樣,既要觀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沒或月落;更要觀察日出月升時,是被烏雲遮蔽,還是光亮天下。本文討論的是學術界存在的第二種觀點。

再說第二種觀點。我個人不提「雍正盛世」,因為雍正朝十三年,時間太短;也不提「乾隆盛世」,因為爭議較大。我贊成「康熙盛世」的說法,有什麼根據呢?因為,康熙之世有五種景象。

——《康熙大帝》,第277頁

十、關於清軍南下用兵的影響的敘述

捏造語錄:清兵入關擄掠,很難說悲,應該稱喜。

書中論述:

皇太極時期向明朝用兵,主要有八次:其中關外三次——寧錦之戰敗於袁崇煥、大凌河之戰和松錦之戰逼降祖大壽和洪承疇(前面已經講過);另外還有關內五次,進行擄掠。就是說皇太極的軍隊,攻破長城,五入中原。這對於皇太極來說,是擴大政治影響,取得軍事勝利,擄掠中原財富;對崇禎帝、對中原百姓來說,則是一場可悲的災難。

——《明亡清興六十年》(下),第168頁

皇太極對中原的擄掠,對皇太極來說,擴大了政治影響,打擊了明朝的軍事勢力,擄掠了大量財富;對明朝來說,是一場空前浩劫,給中原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從而加劇官民矛盾,使中原民變形勢更為嚴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亡清興六十年》(下),第180頁

十一、關於康熙與漢武帝和唐太宗的比較

捏造語錄:玄燁是劉徹和李世民加起來都沒法比的,因為他面臨的環境比兩人更艱巨。並且,比起漢武帝,康熙更有開拓之業,讓中國人揚眉吐氣;比起唐太宗,康熙更有包容之心,讓中國人普天同慶。

書中論述:

康熙帝統一台灣之後,沒有像漢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戰突厥那樣,戰勝即走,得而復失。康熙帝對鄭克塽等以往之罪,盡行赦免,並從優敘錄,加恩安插,封鄭克塽為公、馮錫范為伯、劉國軒為天津總兵官,俱隸上三旗。他採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別是加以制度化。

——《康熙大帝》,第84頁

第二,祭岱廟。康熙帝到泰安,登泰山極頂,又東到秦觀峰,及孔子「小天下」處,東南到日觀峰,薄暮駐蹕行宮(《清聖祖實錄》卷一一七)。大家知道,泰山是五嶽之首。相傳炎帝、黃帝、堯、舜、禹、周公都封泰山。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暴風雨,在大樹下避風雨。漢武帝也封禪泰山(《史記》卷二八《封禪書》)。然而,滿洲的「神山」為長白山,康熙帝能夠親詣岱廟,躬祀泰山之神,這表明他對漢族儒家傳統文化,認同景仰,頂禮膜拜。

——《康熙大帝》,第145頁

中國兩千年皇朝史上,統一王朝皇帝在位40年以上的有六位:漢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聖祖和清高宗。漢武帝有天漢民變、唐玄宗有安史之亂、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變、明神宗萬曆帝有薩爾滸之戰、清高宗乾隆帝有王倫起義,而中原地區連續四十多年無戰爭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康熙大帝》,第281頁

中國兩千年的皇朝歷史,大體可以分作前後兩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間也經常東西擺動——秦在咸陽,西漢在西安(長安),東漢在洛陽,唐在西安(長安)等。曾出現文景之治(文帝在位23年,景帝在位16年)、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舊唐書》稱唐太宗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後一段一千年,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間也經常南北擺動——宋都先在開封、後在杭州(臨安),遼上京在臨潢(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菠蘿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後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南京)、後在北京,清都先在瀋陽、後在北京,就是從今哈爾濱、瀋陽、北京、開封、南京,到杭州,但中心在北京。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有意思的歷史現象:中國兩千年帝國歷史政治中心的擺動,先是東西擺動,後是南北擺動,從而呈現出大「十」字型變動的特點。就其後一千年來說,兩宋、遼、金、西夏、元、明、清八朝,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國內的民族融合。在北京建都的遼—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漢族、清—滿洲,五朝中有四朝是非漢民族建立的。明朝雖然是漢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驅除胡虜」為號召,結果又被「胡虜」所替代。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遼、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八朝,共有皇帝90位。這八朝都有一個民族融合的問題。遼朝與北宋對峙,金朝與南宋對峙,党項建西夏,元朝取代金朝,都有民族問題。朱元璋是漢人,他的口號是「驅除胡虜」,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滿洲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號起兵,取代了明朝;民國孫中山又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綱領而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

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元年(916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總算一千年。折騰來,折騰去,都離不開「民族」二字。

縱向比較。中國自遼金以降,千年以來,有90帝。北宋9帝、南宋9帝、遼10帝、金9帝,凡37帝,半壁山河,均不足論。西夏10帝,偏處一隅,也不需論。元朝15帝,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打下基業,武功偉績,略輸文采,並未一統,更無盛世。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定鼎大都,武功赫赫,文治稍遜,也無盛世。其他諸帝,更不足論。明朝16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統天下,功績很大;但是,冤案煩苛,史多譏評。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遷都北京,然「靖難」之舉,史稱之為「篡」;蒙古難題,六次北征,死於道途,抱恨終天。所謂「洪宣之治」,洪熙在位一年,宣德在位十年,都沒有形成盛世的局面。至於清朝,共12帝,可以提及的是「三祖三宗」——清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聖祖康熙、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宗」自然位在「三祖」之下。僅以「三祖」而論,清太祖努爾哈赤奠基清朝,未入中原。順治帝雖遷都燕京,英年早逝,後期荒唐。只有康熙帝可以討論。前面講過,在中國兩千年皇朝史上,統一王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六位皇帝中,漢武帝有天漢民變、唐玄宗有安史之亂、明嘉靖帝有庚戌之變、明萬曆帝有薩爾滸之戰、清乾隆帝有王倫起義,而中原地區連續四十多年無戰爭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算來算去,自遼以降,約一千年,康熙帝的前述五大貢獻,邁越古人,千年以來,誰能與比?千年一帝,首推康熙!

——《康熙大帝》,第288—289頁

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共2132年。前一千年,《舊唐書》稱唐太宗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後一千年,康熙大帝,在位最久,以其社會景象,其文治武功,其歷史業績,亦可謂千年一帝。康熙帝於個人修養,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學,且一以貫之。這對每個人,都值得借鑒。

——《康熙大帝》,第287頁

十二、關於萬曆怠政

捏造語錄:

明朝的萬曆皇帝,昏庸不上朝,用整個天下來供養他,一天吃很多菜,穿很多衣服。

書中論述:

明朝皇帝不像清朝皇帝那樣勤政。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大多不勤政。有的書說,明英宗每天處理八件事,不及朱元璋的1/50。在明朝16位皇帝中,萬曆帝可以說是最懶惰的皇帝。

萬曆皇帝懶惰的表現是什麼?我給概括為「六不做、六做」,就是該做的事情他不做,不該做的事情他卻做。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第18頁

十三、對袁崇煥的集中評價見《袁崇煥傳》第十三、十四節和《六十年》(下)《崇煥精神》

捏造語錄:袁崇煥的精神固然可取,可敬,也可嘆,但畢竟是站在狹隘民族的立場上作為的,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巨大勇氣,也畢竟帶有「潑膽漢」「痴心人」不識實務的迂腐。

書中論述:

誠然,既要知世論人,也要知人論世。袁崇煥的時世與為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袁崇煥是一位歷史人物,有其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與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軍事失誤和舉措失當之處,且成為他罹禍的「口實」。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煥作為明代傑出的軍事家和著名的愛國英雄而永垂史冊,萬古流芳。正如明末楊繼盛《臨行詩》云:「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時代呼喚袁崇煥的浩然正氣與愛國精神,時代需要袁崇煥的浩然正氣與愛國精神。人們透過袁崇煥的正氣與精神、仁智與勇廉、品格與事功、喜悅與悲哀,了解先賢,景仰英豪,知榮明恥,激勵來者。

——《明亡清興六十年》(下),第116頁

十四、關於「明亡清興」

捏造語錄:我沒有刻意地褒清貶明,理由很簡單:不管朱明還是滿清,都是炎黃子孫啊!

書中論述:

我要說明一點:我講《明亡清興六十年》,是以明亡與清興放在一個歷史平台上,自然於明著重講衰亡,於清著重講興起;後來,清亡同明亡走著一條相似的路徑;而且,明亡也好,清興也好,都不是皇帝個人,也都不是滿族或漢族的民族事情,而是中華民族的事情,要有正確歷史觀,而不要有狹隘的民族觀。

總之,明亡清興的歷史啟示:中華民族歷史的漫長演變過程,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在融合中發展,官民在矛盾中協和,君臣在矛盾中統合,不斷發展壯大的一部歷史。當中華民族合時,我們就強大;當中華民族分時,我們就衰弱;當中華民族合時,我們就統一;當中華民族分時,我們就分裂。總之,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雙方矛盾與鬥爭所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明亡清興。

——《明亡清興六十年》(下),第244頁

十五、諸如對漢服、曾國藩、滿族與《狼圖騰》的評價等等根本沒有涉及過。

捏造語錄:

1.曾國藩是滿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2.漢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飾,也並不能體現什麼民族精神,無非是對滿清的一種偏見。

3.最近有一部《狼圖騰》,的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滿族上層的精明與強幹。

4.滿清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中國人永恆的驕傲,原因有三:首先,它促進了民族融合,否則,中國還是單純的漢本位國家,這對中國的歷史發展是有阻礙的;其次,它傳趁了中國文化,否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將遭受滅頂之災;最後,它保持了社會穩定,否則中國人口基數和經濟資源將大大流失。

十六、所謂詩作,更屬誣陷。


推薦閱讀:

知人知面不知心,這些星座最會偽裝自己
囧圖170301:近日有大香蕉偽裝成鳥鳥騙財騙色
你踩過幾個偽裝成愛情的大陷阱?總共有8個
【男人的偽裝】
阿根廷女孩偽裝白富美 迅速變網紅

TAG:語錄 | 閻崇年 | 偽裝 | 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