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皇五帝十紀與中國上古歷朝年代通考(3-有巢遂人太昊女媧伏羲庖犧) (2015-01-21 12:54:56)轉載▼ 標籤: 世界 人類 上古史 年代學 分類: 世界三皇五帝十紀及夏商周斷代 第
06-10
正文字體大小:大 中 小著作:世界三皇五帝十紀與中國上古歷朝年代通考(3-有巢遂人太昊女媧伏羲庖犧) (2015-01-21 12:54:56)轉載▼標籤: 世界 人類 上古史 年代學 分類: 世界三皇五帝十紀及夏商周斷代第三章 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考證第一節 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的古代文獻記載《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鳥獸龍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腸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王天下百有餘代,未詳年代也。)」《太平御覽·皇王部三·有巢氏》引《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註:王天下百有餘代,未詳年代也。」《通志·三皇紀第一》:「有巢氏有天下百餘代,民知巢居,未知熟食」。《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有巢氏生,太古之先覺,識於天地草、木、蟲、魚、鳥、獸,俾人居巢穴,積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天下九頭咸歸。有巢始君也,動止,群群相聚而尊事之。壽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後也。」據研究,壽一太易,為3000歲。(詳參拙作網文《宇宙全史年表》)元 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有巢氏。百代不記年。禮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塋窟。夏則居櫓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血茹毛也。」《開闢衍繹》第七回「有巢氏教民架屋」:有巢氏「治天下五百九十年,傳二世而崩。」這是第一代的有巢氏在位590年,傳二世仙去。《屍子》:「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燧明國有大樹名燧,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古史考》:「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尚書大傳》云:「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古三墳》:「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古今人表》刊列了太昊帝宓羲氏的世系:「太昊帝宓羲氏、女媧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沌渾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糜氏、無懷氏、東戶氏、帝鴻氏。」 「太昊帝宓羲氏」誤,當為太昊帝。《易緯乾坤鑿度》曰:「垂皇策者,羲;乘皇美者,戲;重自策者,犧。」據此,我們系統研究得出結論,太昊、庖犧、伏羲為三人。(詳參拙作《太昊、伏羲、庖犧為三人考》)「戲」當為太昊。太昊女媧是現代世界人文之祖。「羲」當為伏羲,是先天八卦的發明者。《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惟我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是先分土於外,後登帝位也」。明《天中記》卷四十則說「伏羲得神菁而定皇策」,又說「庖犧氏作始有筮」。庖犧誤,當為伏羲。《禮記·曲禮》:「龜為卜,策為筮。」我們以為,《古三墳》中「三墳」不偽,而「太古河圖代姓紀、天皇伏羲氏皇策辭等」均由鄒衍添加,其所述天皇伏羲氏過皇策辭,就是《天中記》說的伏羲,西元前40000年始在位。「犧」則為庖犧,是中國上古巴國一個王。庖犧元年前5407年甲寅,在位111年。《屍子校正》卷下「散見諸書文彙輯」:「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1)校正:(1)《廣韻·九魚》、《初學記》廿二、《御覽》八百卅三、《書鈔》十、《路史前紀》五。虙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1)伏羲始畫八卦、列八節而化天下。(2) 校正:(1)《廣韻·廿九葉》、《御覽》八百卅二、《書鈔》十、《路史後紀》一。《漢書·律曆志》下云:『帝太昊作網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尚書序》孔穎達疏云:『古者以聖德伏物,教人取犧牲,故曰伏犧。字或作虙犧。』《漢書·古今人表》作『宓羲』,顏師古注云:『「宓」本亦作「虙」。』(2)《書鈔》一百五十三。《易·繫辭下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御覽》七十八引《春秋內事》云:『伏羲氏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文應瑞,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凶。』《風俗通·皇霸篇》引含文嘉云:『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羲也。』」(周屍佼撰,清汪繼培校正)因其處於漁獵時代,知此燧人是燧人氏族的末世代,距今約7000多年。《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燧人傳子孫六千歲。《開闢衍繹通俗志傳》(簡稱《開闢演義》)「第八回 燧人氏結繩治政」:「自此,天下而有火食,此燧人氏教民熟食之功也。但世事尚未有紀綱師表,法燧人氏教民作結繩之政,立傳教之台。又教民日中為市與交易之道。人情以遂,民遂呼之為遂皇,傳八世,治天下五百三十年。」這是第一代的燧人氏在位530年,傳八世。《世本·作篇》卷上:「古以天下多水,故教人漁,希麟華嚴經音義,芒作羅網。宋忠曰:伏羲臣也。慧琳大般若經音義,又慧琳大寶積經音義,芒作網。御覽八百三十四同。宋衷註:芒庖犧臣。」(宋衷注 承德孫馮翼集錄,嘉興陳其榮增訂)伏羲誤,當為庖犧。本為芒作羅網,後世把「教人漁」歸在庖犧名下。「虙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虙犧氏誤,當為庖犧。《慎子·逸文》:「蒼頡在庖犧之前。」蒼頡為軒轅黃帝之大臣,距今8000多年,當然在庖犧之前。清林春溥《開闢傳疑》卷上:「《列子》所記:楊朱語伏羲以來3萬餘萬歲。」(耿素麗編《先秦史參考數據八種》上冊第554頁)「3萬餘萬歲」誤,當為3萬餘歲。今有的《列子·楊朱》版本表述為「但伏羲以來三十餘萬歲」,就是訛傳於「3萬餘萬歲」。「伏羲始畫八卦」伏羲,距今40000多年。「帝太昊作網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太昊誤,當為炮犧氏,即庖犧。太昊在庖犧之先,距今60000多年。《路史·後紀一禪通紀·太昊紀上》:「包羲……方是時也,天下多獸,教人以獵,豢育犧牲,服牛乘馬,草鞮皮,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而下服度。」由此可見,庖犧的創製有:教民以獵、豢育犧牲、服牛乘馬、鑽木作火等,對人類社會影響較大。但是,庖犧之名主要還是因為春秋戰國以來,由於太昊、伏羲、庖犧三人的混淆,而著名於世。(具體請參考拙作網文《太昊伏羲庖犧為三人考》)伏羲——伏,清 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八「人部」:「伏——司也。從人從犬。房六切〖注〗臣鉉等曰:司,今人作伺。」司,主管,操作也。羲,清 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五「兮部」:「羲——氣也。從兮義聲。許羈切。」羲者,本義氣,氣通炁。伏羲即煉炁士的意思,是上古神仙。故《莊子·大宗師》有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伏戲即伏羲。《路史·後紀一·禪通紀·太昊紀上》:「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蒼牙,風姓,是為春皇,包羲,亦號天皇、人帝、皇雄氏,蒼精之君也。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匿,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跧之。意有所動,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歲,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應,故謂曰歲。生於讎夷,長於起城,龍身牛首,渠肩達掖,山准日角,奯目珠,駿毫翁巤,龍唇龜齒。長久尺有一寸,望之廣,視之專。繼天出震,聰明睿智,蓋承歲而王以立治紀,而萬世循用之。肇修文教,為百王典以載德。自木,木實麗,東道不可尚,同乎元氣,是偁太昊。得乎中央,別而全宿,而有成因號伏羲,自有句而應世,故又曰有句氏。」伏羲、方牙、蒼牙、包羲,均誤,包羲是庖犧與伏羲混合,均為後世所淆。當為太昊。《緯書集成·易稽覽圖》有曰:「甲寅伏羲氏,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農五百四十年。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萬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百九十一年算上。右總六萬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伏羲氏誤,此處當為太昊。《易稽覽圖》:「父相甲寅,景雲元年庚戌,積六萬四千三年算上。」(《四庫全書》本)唐睿宗景雲元年庚戌,公元710年。64003年-710年=前63293年戊辰《易稽覽圖》:「甲寅先天元年壬子,積六萬四千五年算上。」唐玄宗先天元年壬子,為公元712年。宋謝守潮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伏羲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混元聖紀》卷一:「伏犧太昊,姓風,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女媧繼之,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昔者天地未分之時,若風若雲。既分之後,未有君臣,復無帝主。百劫始有聖帝,自稱配羅皇。乃有九頭十八眼,治經廿萬年,遂即滅矣。其次復有九皇而治。九皇者,配羅皇生容成皇,容成皇生大庭皇,大庭皇生赫頭皇,赫頭皇生雄隆皇,雄隆皇生平統皇,平統皇生尊盧皇,尊盧皇生白馬皇,白馬皇生粟隆皇,粟隆皇生犁連皇,犁連皇生漢中皇,漢中皇生伏羲皇。伏羲號為三皇而治,伏羲為天皇,神農為地皇,祝融為人皇。三皇之後,遂有五帝而治者,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此五帝。遂有夏禹、殷、周、秦、漢、魏、晉。」《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六)有巢氏。百代不記年。禮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塋窟。夏則居櫓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血茹毛也。(七)燧人氏。鑽木出火。禮曰。燔黍擘豚。注曰。中古未有釜甑。擇米脾肉加於燒石之上食矣。古今記曰。以木德王。治八萬年。」有巢氏在燧人氏之前。《藝文類聚》卷十一「帝王部一」 ;「◇有巢氏——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皇甫謐以為有巢在女媧之後。《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女媧之後有巢氏的苗裔依然存在。《古今記》曰:「燧人氏以木德王。治八萬年。」(《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引)譙周《古史考》「燧人次有三姓至伏羲。」(《禮記·曲禮正義》引)伏羲誤,此當為太昊。《晉書·卷八十二·司馬彪》記載:「初,譙周以司馬遷《史記》書周、秦以上,或采俗語百家之言,不專據正經,周於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憑舊典,以糾遷之謬誤。」《古史考》《隋志》歸入正史類,兩《唐書》歸入雜史。《六藝論》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曲禮正義》引)《通志·三皇紀第一》:「宋均曰:女媧至神農七十二姓。譙周曰:伏羲次有三姓至女媧,女媧五十姓至神農。」伏羲誤,此當為太昊。太昊至神農五十三姓。七十二,地煞之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故「七十二姓」者,言多而已,為非。太昊次有三姓至女媧。《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而盤古真人氏仙后,伏羲氏興。伏羲氏興而太極天真大神以清濁已分元年,上啟太上老君,以《天皇內經》十四篇,並《靈寶圖道德五千文》授伏羲。伏羲按經文,以道化天下,故致別白眾生殊類,則以人為貴。方列其男女、夫妻、父子、兄弟、氏族,則《靈寶五千文經》之功也。伏羲以道治世六千歲,白日升天中,號曰天真景星真人。」太昊白日升天中,號曰天真景星真人。《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伏羲在位六百歲。授是天授之意。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道教大辭典》第245頁「太陽紅鉛」:「外丹用藥。《外金丹》卷四《三元秘范》:『太陽紅鉛,乃丹中第二品丹材也。太古時,有女媧氏煉五石以補天,所煉之餘氣結為五彩之霞光,落于波斯國內,化為倭鉛,一名倭玉,為五金之領袖,八石之翠幃,產于波斯高山峻岭,鵝卵石中,珠珠粒粒,士人取之,連石槌碎,經火一鍛,鉛汁墜底,即成倭鉛。此鉛較之中國福建所產白氣鉛、函谷所產青鉛,楊城所產之黃氣鉛不大相同。……若真正波斯鉛迥異,其色潔白,如十呈銀子,打開,其【釒查】圓如珍珠美如燕子窩,以手摸之,卻平而不突,化開傾成薄片,用鐵敲之,嚴若琵琶,清亮出群,鏗然可聽,必令其絕命,方成白金。』」(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華夏出版社,1994年06月)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今亞洲西部的伊朗曾經受到女媧補天重大工程的影響。《路史·後紀五·疏仡紀·黃帝紀上》:軒轅黃帝「立後三妃,以存靈憲;彤史小臣,以僃內官,以教天下之內治。子二十五別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苟、厘、結、儇、依及二紀也,余循姬姓。元妃西陵氏,曰儽祖,生昌意、玄囂、龍苗。昌意就德,遜居若水,有子三人,長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顓頊,是為高陽氏。安處西土,後曰安息,漢來複者,為安氏、延李氏。」 軒轅黃帝子生昌意,昌意有子名安,被封於安息,即今天的伊朗。《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通志·三皇紀第一》:「右天皇,自伏羲至無懷十五世,千二百六十年。人皇,自神農至榆罔,八世五百年。地皇,黃帝一世百年。三皇凡二十四世,共千八百六十年。」《〈帝王世紀〉輯存》:「(太昊)子孫五十九姓,傳世五萬餘歲。」《〈禮記·曲禮·太上貴德〉正義》中說:「譙周以為,伏犧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媧;女媧之後,五十姓至神農。」《唐文粹》卷95陳鴻《大統紀序》曰:「太昊……子孫五十九姓,傳世五萬餘歲」。《通鑒外紀·包犧氏》:「自伏羲至無懷一千二百六十年,或雲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二年。女媧至無懷十五君,襲包犧氏之號,一千一百五十年,或雲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一雲一萬六千八十年。」《呂氏春秋·仲夏》:「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倡導之。」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均為太昊女媧朝十四氏之治。《太平御覽》卷七十八所載《遁甲開山圖》曰:「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共工氏水德,君木火之間,霸而不王。女媧是三皇之,稱三皇者多有不同,以太昊炎帝為二皇,其一或稱女媧,或稱祝融,或稱共工,未知孰是,自女媧至無懷十五代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歲。)」《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釋氏稽古略》「三皇——太昊庖犧氏」:「女媧氏 共工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皇氏 栗陸氏 驪連氏 赫婿氏 尊盧氏 混噸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無懷氏 宋哲宗元右五年二月。諸葛深紹運圖曰。已上十五氏。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關於伏羲的文本》:太昊「千又百歲,日月允生,九州島不平,山陵備側,四神□□,□至於復。」「千又百歲」,是說太昊之在位年。明 周遊在所著《開闢衍繹·序》云:「搜輯各書,若各傳式,按鑒參演,補入遺闕。……而識開闢至今有所考,使民不至於互相訛傳矣。」《開闢衍繹》第九回「伏羲畫卦定天下」:「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諸英,住於華胥陝西藍田。一日閑嬉遊入山中,見有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虹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生帝於成紀。長成三十有六歲,首若蛇形,身長三丈六尺,能仰觀星象於天,俯察山川於地。人民感戴,推之為君。木居五行之首,以木德繼天而王;風為姓,衣服、旌旄、旗節皆尚青色。建都於宛邱。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以共工氏為上相,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昊英氏常居左右;栗陸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吾氏居西,葛天氏居東,陰康氏居下。已上文武諸臣,各秉賢良,伏羲帝命分理宇內庶務,而政大治。……後在位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壽一千一百五十歲而崩。」太昊在位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壽一千一百五十歲。《開闢衍繹》第十一回「女媧興兵誅共工」:「女媧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靈,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身長二丈五尺,幼極聰慧,長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禮,以重萬民,是為神媒,帝愛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於中皇之山。」《開闢衍繹》第十四回「女皇大封列國侯」:「女媧氏自接伏羲氏為帝起,治天下八百年,壽九百歲而崩。其臣一十四氏,皆封各處地方以為諸侯,相輔王室,各皆傳之子孫,共治天下一萬零八百年。繼之,炎帝神農氏出焉。今以十四氏次序列於後,以備參考。共工氏 柏皇氏 央皇氏 大庭氏 栗陸氏 驪連氏 混沌氏 赫胥氏 尊盧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無懷氏。」《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楚王曰:『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風鬍子對曰:『時各有使然。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臧。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臧。』」(遼寧教育出版社《萬有文庫》本)女媧在位八百年,壽九百歲。第二節 對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的解讀與結論由以上歷史文獻記載我們作以下解讀:一、確定太昊距今6萬年左右《易稽覽圖》:「甲寅伏羲氏,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二年。」《通鑒外紀》:「自伏羲至無懷……或雲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二年。」《帝王世紀輯存》:「(太昊)子孫五十九姓,傳世五萬餘歲。」伏羲誤,當為太昊。五萬餘歲,再加上神農的年代,可知太昊距今6萬年左右。二、確定女媧距今五萬歲以上宋·謝守潮撰《混元聖紀》卷一:「伏犧太昊,姓風,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女媧繼之,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又「女媧至神農七十二姓」,「 女媧五十姓至神農」,「 (太昊)子孫五十九姓」,此姓者,每一朝代一姓也。上古是越古壽命越長,如每一朝平均以一千年計,五十九姓即有59000歲。故知太昊或女媧至於無懷或神農一、二千年,乃至於一萬餘歲者均為非,五萬歲以上為是。又,神農元年前6825年,加上45600年,是前52425年,與前論相切合。三、太昊年代的考證㈠太昊元年和太昊歷起始年《緯書集成·易稽覽圖》有曰:「甲寅伏羲氏,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農五百四十年。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萬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四百九十一年算上。右總六萬四千三年。相基加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35頁)伏羲氏誤,當為太昊。由於我們在前面「第九紀禪通紀」的考證已經否定了「無懷十五君」說,因此,這裡的年數應當是指太昊至神農的年數。「庚戌四百九十一年算上」這個年代數據是存在錯誤的,但是卻與伏羲相關,在後面的伏羲年代考證里會詳細說到。首先把上面所列的朝代數據相加如下:57882年+540年+1520年+400年+500年+350年+100年+50年+431年+496年+867年+50年=63186年,「已上六萬三千六百十二年(63612年)」,是太昊元年至秦亡(前206年)年數,而依據《緯書集成·易稽覽圖》所列年代數據算得為63186年。63186年+前206年(秦亡之年)=前63392年,這是根據文獻所列諸朝年代數據算得的太昊元年。 63612年-63186年=426年,記載的總年數與所列年代數相加差426年,這說明《緯書集成·易稽覽圖》所列年代資料其中有不正確的。根據拙作本書後面所算得的年代積數,今列下:太昊至無懷氏57882年,神農541年,黃帝1520年,少昊1000年,顓頊350年,帝嚳1066年,帝堯100年,帝舜50年,大禹9年,夏431年,商629年,周875年,秦50年。57882年541年+1520年+1000年+350年+1066年+100年+50年+9年+431年+629年+875年+50年=64503年,相加總計64503年。64503年+前206年(秦亡之年)=前64709年,前64709年是太昊元年數,但不是最後確定的太昊元年數。這個太昊元年數,減去文獻所列諸朝年代數據算得的太昊元年數,前64709年-前63392年=1317年,兩者相差1317年。 唐景雲元年為710年,《易稽覽圖》:「父相甲寅,景雲元年庚戌,積六萬四千三年算上。」(《緯書集成》《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35頁;又1994年1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緯書集成·易稽覽圖》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本,第166頁)《易稽覽圖》:「右總六萬四千一百三年。」(《緯書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726頁,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緯書》,一名《集緯》;又第806頁,清趙在翰輯《七緯》。1994年1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緯書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本,第154頁)太昊歷起始年至景雲元年,今有64103年、64003年二種資料。64103年-710年=前63393年戊子,64003年-710年=前63293年戊辰,太昊歷的起始年現在有兩種年數:前63393年戊子、前63293年戊辰。在前面,前63392年是根據文獻所列諸朝年代數據算得的太昊元年。由於朝代成立之初確定曆法是最大的國事之一,因此一般都是在元年就修定新的曆法,因此可以斷定前63393年戊子與前63392年相差1年,這是因為古代計算的誤差,太昊元年實則應該是以西元前63393年戊子為準。也就是,西元前63393年戊子既是太昊元年,也是太昊歷的起始年。那麼就可以知道,太昊歷起始年前63293年戊辰的年代(64003年)是錯誤的,不可用。「已上六萬三千六百十二年(63612年)」,在《易稽覽圖》中是太昊元年至秦亡(前206年)年數,63612年+前206年=前63818年,由於太昊歷的起始年是前63393年,前63818年-前63393年=425年,由於,太昊不可能在繼位後425年再頒布曆法,因此,前63818年就不會是太昊元年,而只是一個參考性的年代數據。《開闢衍繹》第十回「龍馬負河圖洛書」:太昊「後在位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壽一千一百五十歲而崩。」太昊在位1115年。前63393年戊子-1115年=前62278年,癸亥,那麼,太昊的在位年就是:前63393年戊子~前62278年癸亥。㈡太昊至神農元年的年數《〈帝王世紀〉輯存》:「(太昊)子孫五十九姓,傳世五萬餘歲。」《易稽覽圖》:「甲寅伏羲氏,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二年。」《通鑒外紀》:「自伏羲至無懷……或雲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二年。」宋 謝守潮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伏羲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伏羲誤,當為太昊。宋 謝守潮撰《混元聖紀》卷一:「伏犧太昊,姓風,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女媧繼之,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現在我們知道,太昊至無懷氏的年數有5萬餘年、57882年、57782年、45600年等四種數據。57882年-57782年=100年,這100年之差,來源於太昊歷起始年至景雲元年的二種年代資料之差,也即64103年與64003年之差。今知太昊元年前64709年,神農元年前6825年(詳見本書後面章節),前63393年-前6825年=56568年,相基減去1年,為56567年。那麼,現在可以知道,太昊至神農元年的年數是56567年,文獻記載的57882年、57782年、45600年三種年代數據都是錯誤的。四、有巢氏的年代考證《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有巢氏生,太古之先覺,識於天地草、木、蟲、魚、鳥、獸,俾人居巢穴,積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天下九頭咸歸。有巢始君也,動止,群群 相聚而尊事之。壽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後也。」據研究,壽一太易,為3000歲。(詳參拙作網文《宇宙全史年表》)元 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六)有巢氏。百代不記年。禮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塋窟。夏則居櫓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血茹毛也。 」《屍子》:「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疏仡紀神農炎帝朝之前,以有巢氏、燧人氏、太昊(或者伏羲)、女媧最有名,據拙作《宇宙全史年表》,平均年齡人類3000歲左右,距今約31萬年。310000年-公元2000年=前308000年。人類百歲一代為30年,所以3000歲一代約為1000年。有巢氏歷百代,那麼,1000年×100年=100000年,因此有巢氏治世約10萬年。前308000年-100000年=前208000年。有巢氏時代所歷:前308000年~前208000年。《開闢衍繹》第七回「有巢氏教民架屋」:有巢氏「治天下五百九十年。」前308000年-590年=前307410年,有巢氏在位590年:前308000年~前307410年。五、燧人氏年代的考證元 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古今記》曰:『燧人氏以木德王。治八萬年。』」「八萬年」為取整數,當為八萬餘年。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昔者天地未分之時,若風若雲。既分之後,未有君臣,復無帝主。百劫始有聖帝,自稱配羅皇。乃有九頭十八眼,治經廿萬年,遂即滅矣。其次復有九皇而治。九皇者,配羅皇生容成皇,容成皇生大庭皇,大庭皇生赫頭皇,赫頭皇生雄隆皇,雄隆皇生平統皇,平統皇生尊盧皇,尊盧皇生白馬皇,白馬皇生粟隆皇,粟隆皇生犁連皇,犁連皇生漢中皇,漢中皇生伏羲皇。伏羲號為三皇而治,伏羲為天皇,神農為地皇,祝融為人皇。三皇之後,遂有五帝而治者,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此五帝。遂有夏禹、殷、周、秦、漢、魏、晉。」伏羲誤,當為太昊。「九皇」者,言其多。譙周《古史考》曰「燧人次有三姓至伏羲。」(《禮記·曲禮正義》引)伏羲誤,此當為太昊。以此「九皇」共有三姓。從末世配羅皇至漢中皇生,共歷80000多年。「燧人氏治八萬年」的真實意思是:燧人氏治之始,在太昊以前約80000年。《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燧人氏興,故玉虛真人以清濁已分元年,上啟太上老君,下降丹霍之丘,以《地皇內經》十四篇,並《靈寶五千文道德經》授燧人氏。燧人氏得斯經,造火,變生為熟,乃《靈寶》之功也。燧人氏以道經治世六千歲,于丹霍之山白日升仙,登於太極左宮,號曰玉虛真人。……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 燧人朝六千歲。《開闢衍繹》第八回「燧人氏結繩治政」:「自此,天下而有火食,此燧人氏教民熟食之功也。但世事尚未有紀綱師表,法燧人氏教民作結繩之政,立傳教之台。又教民日中為市與交易之道。人情以遂,民遂呼之為遂皇,傳八世,治天下五百三十年。」這是第一代的燧人氏在位530年,傳八世。燧人在位600年是概數,實際是530年。據此,太昊元年前63818年+80000年=前143818年。前143818年+530年=前143288年,前143818年+6000年=前137818年,燧人在位530年:前143818年~前143288年;燧人朝6000年:前143818年~~前137818年。六、伏羲在位以及伏羲朝的年代考證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太昊——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雲伏羲氏,一雲宓犧氏,一雲包羲氏,一雲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雲百六十四年。」《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伏羲在位600年。今據拙作《宇宙全史年表》,人類在那個時期的平均年齡,以及考慮伏羲是鍊氣士,故以在職位600年為準。 《緯書集成·易稽覽圖》「庚戌年四萬九十一年」,是伏羲末年至唐景雲元年庚戌710年的年數。40091年-710年=前39381年,庚子。前39381年+600年=前39981年,相基減去1年,為前39982年己亥。明朱謀【土韋】撰《邃古記》卷二「包犧氏第七」:「劉恕外紀云:庖犧元年辛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第29冊 別史類)庖犧誤,當為伏羲。伏羲在位600年也是取其整數,前39982年己亥向上溯18年至辛巳,是正好前40000年。據此,伏羲在位618年:前40000年辛巳~前39381年庚子。伏羲朝的年代共6018年,前40000年-6018年=前33982年,己亥。伏羲朝6018年:前40000年辛巳~33982年己亥。七、伏羲創「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的年代考證《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陳摶《易龍圖序》:「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伏羲又稱羲皇。伏羲時代在太古之先,可見不是在7、8千年的上古。《孔子集語·遺讖十三》:「《易緯通卦驗》:孔子曰:太皇之先,與耀合元,精五帝期,以序七神,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五期輔,三名以建,德通萬靈。遂皇始出,握機矩,表計宜,其刻曰:『蒼牙通靈,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經』。燧人之皇沒,虙戲生,本尚芒芒,開矩聽八,蒼靈唯精,不慎明之,害類遠振。撣度出表,挺後名知,命陳效睹,三萬一千,一終一名,虙方牙,蒼精作易,無書以盡序。」虙戲即為伏羲。《周髀算經》卷下:「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紀曆。」上面《易緯通卦驗》的31000年者,舉其大數,其實是1極31920年的約數。另有《易緯通卦驗》記載:「知命卜符於名人(此符,謂天子之命祿也。以堯舜遭之,以位相禪,夏滅絶而授湯,則知天命。卜符以有所與者,要於號名人耳,謂賢聖也。震、離、艮、兌,而五行備矣。蓍六法,則以乾為始,坤為終者。四十二君,純徳有七,其三法天,其四法地。凡下用事作軌,名過軌之大數,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而一終。其未終也,得自知其軌,各七百六十。天數終,而君不備,則天地各一,純德禪位,不然,世所謂遭七。『純徳禪位,不然,世所謂遭七』。純德,當禪者也。當七者,或獨乾,或及坤,故此六法以乾坤為終始,極厚王命之氣)。」四分曆法,19歲年1章,4章為1蔀76年,20蔀為1遂1520年,3遂為1首4560年,7首為1極31920年。因此,「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錄圖受命」的31920年也是四分曆法的1極之數。這個與黃帝朝共1520年為四分曆法的1遂年數道理相同。《易緯乾鑿度》卷下:「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萬九千二百八十歲,昌以西伯受命(受洛書,命為天子也)。入戊午部,二十九年伐崇侯,作靈台,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受録應河圗。孔子曰: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録圗受命,易姓三十二紀。」(河北版《緯書集成》〈上〉第40頁)伏羲在位元年,由於必須應對天下紛繁事物,而創先天八卦。從《易緯通卦驗》的「蒼牙通靈,昌之成」,結合《易緯乾鑿度》可以知道:《易緯乾鑿度》的31920年和《易緯通卦驗》的31000年者,就是指伏羲創先天八卦到周文王受命的年數,但是這個年數是一個約數,而不是精確數,相當於說是1極之數(31920年)左右。《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記載:「昔在天皇,居於君位,咨於將,咨於相,咨於民,垂皇策辭。皇曰:惟我生無道,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我父燧皇歸世,未降河圖,生民結繩,而無不信。於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惟我老極。姓生人眾多,群群蟲聚,欲相吞害。惟天至仁,於草生月,天雨降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子其未生,我畫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時,龍馬負圖,蓋分五色,文開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畫八卦,皆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於世。」「三十二易草木」 32年。《古三墳》的意思是伏羲32歲即位,並在當年,逢龍馬負圖,始畫八卦,並作《山墳》。據前知道,伏羲即位在前40000年辛巳歲,又從本書的《第十四章 武王克商年代考證》可以知道文王的受命年是前1142年,那麼,伏羲始畫八卦至文王的年數計算如下:前40000年-前1142年=38858年,38858年就是伏羲畫卦至文王的年數。38858年-31920年=6938年,6938年是比1極的多餘數,因此說「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録圗受命」的年數也是約數,而非精確數,實際是38858年。八、對伏羲相關年代的驗證㈠以伏羲甲曆元年驗證伏羲在位年的正確性《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記載:「昔在天皇,居於君位,咨於將,咨於相,咨於民,垂皇策辭。皇曰:惟我生無道,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我父燧皇歸世,未降河圖,生民結繩,而無不信。於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惟我老極。姓生人眾多,群群蟲聚,欲相吞害。惟天至仁,於草生月,天雨降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子其未生,我畫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後二成二十二易草木,皇曰:命子襄居我飛龍之位,主我圖文,代我咨於四方上下,無或私。襄曰:咸若咨眾之辭,君無念哉。後一易草木,皇曰:命子英居我潛龍之位,主我陰陽甲歷,咨於四方上下,無或差。英曰:依其法亦順,君無念哉。皇曰:無為。後二十二易草木,昊英氏進歷於君曰:歷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鳩眾於傳教台,告民示始甲寅。」燧皇之世,河圖未出,結繩而無不治。「三十二易草木」是32年的意思,這是說,伏羲是在32歲的時候接帝位的。(明)周遊著《開闢衍繹通俗志傳》「第九回 伏羲畫卦定天下」:「卻說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諸英,住於華胥陝西藍田。一日閑嬉遊入山中,見有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虹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生帝於成紀。長成三十有六歲,首若蛇形,身長三丈六尺,能仰觀星象於天,俯察山川於地。人民感戴,推之為君。」「三十有六歲」和「三丈六尺」都是民間傳說附會天罡36數得來,非實際數據而為近似數據,應以《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中的記載為準。伏羲的誕生年:前40000年+32歲=前40032年,相基加上1年,為前40031年,那麼,前40031年庚戌歲就是伏羲的誕生年。《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時,龍馬負圖,蓋分五色,文開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畫八卦,皆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於世。圖出後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飛龍氏造六書。後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潛龍氏作甲歷。伏制犧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頭為九牧,因尊事為禮儀,因龍出而紀官,因風來而作樂。命降龍氏何率萬民,命水龍氏賓士水土,命火龍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號曰天皇、太昊、伏犧、有庖、升龍氏,本通姓氏之後也。 」《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記載:「昔在天皇,居於君位,咨於將,咨於相,咨於民,垂皇策辭。皇曰:惟我生無道,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我父燧皇歸世,未降河圖,生民結繩,而無不信。於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惟我老極。姓生人眾多,群群蟲聚,欲相吞害。惟天至仁,於草生月,天雨降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子其未生,我畫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後二成二十二易草木,皇曰:命子襄居我飛龍之位,主我圖文,代我咨於四方上下,無或私。襄曰:咸若咨眾之辭,君無念哉。後一易草木,皇曰:命子英居我潛龍之位,主我陰陽甲歷,咨於四方上下,無或差。英曰:依其法亦順,君無念哉。皇曰:無為。後二十二易草木,昊英氏進歷於君曰:歷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鳩眾於傳教台,告民示始甲寅。」今據《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校正為「昔在天皇,居於君位,咨於將,咨於相,咨於民,垂皇策辭。皇曰:惟我生無道,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我父燧皇歸世,未降河圖,生民結繩,而無不信。於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惟我老極。姓生人眾多,群群蟲聚,欲相吞害。惟天至仁,於草生月,天雨降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子其未生,我畫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後二成三十二易草木,皇曰:命子襄居我飛龍之位,主我圖文,代我咨於四方上下,無或私。襄曰:咸若咨眾之辭,君無念哉。後一易草木,皇曰:命子英居我潛龍之位,主我陰陽甲歷,咨於四方上下,無或差。英曰:依其法亦順,君無念哉。皇曰:無為。後三十二易草木,昊英氏進歷於君曰:歷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鳩眾於傳教台,告民示始甲寅。」32年+32年+1年=65年,前40031年-65年=前39966年,相基減去1年,為前39967年甲寅,則甲寅年作甲歷,甲曆始於前39967年甲寅。伏羲甲曆元年始於甲寅,與(南宋)謝守灝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的說法相符合:「伏羲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謝守灝的《混元聖紀》卷一,也是這樣記載的:「伏犧太昊,姓風,木德。初造歷,元年起甲寅。女媧繼之,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伏羲氏,……木王月,命臣潛龍氏作甲歷。 」《禮稽命征》:「三皇三正,伏羲建寅,神農建丑,黃帝建子。」《廣博物志》引《物原》:「伏羲初置元日。」《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昊英氏進歷於君曰:歷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鳩眾於傳教台,告民示始甲寅。」《三墳》:「伏羲命臣潛龍氏作甲歷。」《易緯稽覽圖》卷下云:「伏犧天元甲寅」。《易緯稽覽圖》:「註:從伏羲天元甲寅已來至大唐貞元年乙亥,積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二十算,至元和年三月,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一算。」唐貞元十一年795年乙亥。2761220年-795年=前2760425年,干支當為丙辰,與甲寅差2年,應該屬於計算錯誤。今校正為:從伏羲天元甲寅已來至大唐貞元年乙亥,積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二十二算。2761220年+11年=2761231年-﹙795年+11﹚=前2760425年,此數據與上面的一樣。因此,清 汪曰楨《諸術考》說:「稽覽圖云:從伏羲天元甲寅以來,至大唐貞元當有十一二字。年乙亥,積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二十當有二字。」今前2760425年+2年=前2760427年,是甲寅歲,為伏羲甲歷的曆元。伏羲甲歷:甲歷的曆元(又稱天元)是前2760427年甲寅歲,始於前39967年甲寅歲,月建寅,元日是甲日。元時是寅辰。 據上所知,考證得伏羲甲曆元年始於甲寅歲,以此證明前面包括伏羲在位等年代的正確性。㈡伏羲在位末年的驗證《易稽覽圖》有曰:「甲寅伏羲氏,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農五百四十年。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萬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百九十一年算上。右總六萬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緯書集成》《四庫全書》本《易稽覽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35頁)伏羲氏誤,此處當為太昊。《易稽覽圖》:「父相甲寅,景雲元年庚戌,積六萬四千三年算上。」(《四庫全書》本)唐睿宗景雲元年庚戌,公元710年。64003年-710年=前63293年戊辰庚戌年是唐朝的景雲元年710年庚戌,491年在這裡沒有意義,因為算上的數在這裡都應該是大數據,所以我們判斷「四百九十一年算上」,可能是「四萬九十一年算上」,也是上古所遺留下來的珍貴年代數據。今知伏羲在位618年:前40000年辛巳~前39381年庚子。40091年-710年=前39381年,前39381年庚子正是伏羲在位的末年,由此證明伏羲在位年代的正確性。因此我們才知道,「四百九十一年算上」實際是「四萬九十一年算上」的訛傳。是唐朝的景雲元年710年庚戌,至伏羲在位末年前39381年庚子的年數。由於後世之人作《易稽覽圖》時已經把太昊和伏羲混淆為一人,認為「四萬九十一年算上」很突兀而不合理,就改成了「四百九十一年算上」。九、女媧年代的考證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曰:「女媧氏,代伏羲立。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伏羲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曲禮正義》引譙周云:「伏羲以來,有三姓始至女媧。」(伏羲誤,當為太昊。下同)由此可見,太昊女媧非為兄妹,而是不同時期的人。《戰國楚帛書、乙篇、第一節》中記載,女媧是覷皯子之子,與太昊並不是同一氏族。帛書曰:「(太昊)是於仍取覷皯子之子曰女皇。」《楚帛書》雖已指出太昊女媧非同一氏族,但卻仍有訛傳,認為太昊女媧是同時代。「三姓始至女媧」「伏羲之後已經數世」這裡「姓」的概念要大於「世」,一姓治理天下歷若干世,一如十紀里的有些紀,一姓治幾世或者十幾、二十世。比如因提紀十三氏,就治七十三世;禪通紀十六氏,治八十八世,諸如此類。因此,太昊以來,有三姓始至女媧,可能曆數世,也有可能歷十幾世,二、三十世。太昊以道治世1115年,歷三姓若干世,始至女媧。 《開闢衍繹》第十回「龍馬負河圖洛書」:太昊「後在位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壽一千一百五十歲而崩。伏羲氏之後有十五氏,女媧氏即位,十四氏為諸侯。……女媧氏自接伏羲氏為帝起,治天下八百年,壽九百歲而崩。」《開闢衍繹》第十四回「女皇大封列國侯」:「女媧氏自接伏羲氏為帝起,治天下八百年,壽九百歲而崩。」《通鑒外紀》:「女媧至無懷十五君,襲包犧氏之號,或雲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17787年),一雲一萬六千八十年(16080年)。」包犧誤,當為伏羲。這裡已特別提出伏羲之名,可見其年代數當與伏羲有關。由於我們在前面「第九紀禪通紀」的考證已經否定了「無懷十五君」說,因此,這裡的年數應當是指女媧末年至伏羲元年的年數。《太平御覽》卷七十八《皇王部三○女媧氏》注也云:「《遁甲開山圖》曰: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共工氏水德,君木火之間,霸而不王。女媧是三皇之,稱三皇者多有不同,以太昊炎帝為二皇,其一或稱女媧,或稱祝融,或稱共工,未知孰是,自女媧至無懷十五代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歲。)」 榮氏注,女媧至無懷(實為伏羲)為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歲。《開闢衍繹》第十四:「女媧氏自接伏羲氏為帝起,治天下八百年,壽九百歲而崩。其臣一十四氏,皆封各處地方以為諸侯,相輔王室,各皆傳之子孫,共治天下一萬零八百年。」 伏羲氏誤當為太昊。「一萬零八百年」是取其概數,實為《皇極經世》的「一會」之數。女媧在位八百年,此當是取整約數,非實際年數。伏羲在位618年:前40000年辛巳~前39381年庚子。女媧末年至伏羲元年的年數今取榮氏注17787年。前40000年+17787年=前57787年,女媧在位800年,前57787年+800年=前58587年,則,女媧元年是前58587年甲午歲。由於明朱謀【土韋】撰《邃古記》卷二「包犧氏第七」記載:「《真源賦》云:女媧元年甲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9冊 別史類)甲午至甲子有30年之差,因此,前58587年+30年=前58617年,那麼,前58617年甲子歲就是女媧在位的元年。女媧在位830年就是:前58617年甲子~前57787年甲寅。唐 司馬貞撰《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按禮明堂位及系本,皆雲,女媧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考證】各本,承作乘。今從單本。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按其事出《淮南子》也。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楚辭·天問》:「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王逸 註:「康回,共工名也。」明 周遊著《開闢衍繹》第九回「伏羲畫卦定天下」:「卻說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諸英,住於華胥陝西藍田。一日閑嬉遊入山中,見有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虹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生帝於成紀。長成三十有六歲,首若蛇形,身長三丈六尺,能仰觀星象於天,俯察山川於地。人民感戴,推之為君。木居五行之首,以木德繼天而王;風為姓,衣服、旌旄、旗節皆尚青色。建都於宛邱。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以共工氏為上相,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昊英氏常居左右;栗陸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吾氏居西,葛天氏居東,陰康氏居下。已上文武諸臣,各秉賢良,伏羲帝命分理宇內庶務,而政大治。」伏羲誤,當為太昊。據上,由於太昊與女媧相隔三姓若干世,因此可以推知,太昊時代的上相共工氏,不是女媧時代的共工康回,康回當是上相共工氏的苗裔。另外,以太昊之聖也可以想見任智刑的康回不是上相共工氏,由此又可以明確知道,女媧與太昊不是處於同一時代。 十、現代考古人類學對女媧年代的印證《國語·晉語四》:「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有喬氏之女名女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唐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司馬貞註:「按《國語》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上古中國一般以男為氏,以女為姓。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女媧後世影響巨大,故最終演變形成了母系氏族制狀態。有媧氏本為女媧氏,是母系氏族制的標誌。據我們研究,女媧在位前53277年甲子~前52425年丙子。據現代考古人類學研究,母系氏族制始於距今4、5萬年前。十一、太昊之後三姓氏的在位年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曰:「女媧氏,代伏羲立。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伏羲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曲禮正義》引譙周云:「伏羲以來,有三姓始至女媧。」伏羲誤,當為太昊。前已詳論,太昊以道治世1115年,歷三姓若干世,始至女媧。今知太昊在位:前63818年癸未~前62704年丁巳,女媧元年前58617年甲子,那麼,太昊末年至女媧元年的年數就如下:前62704年-前58617年=4087年,相基減去2年,為4085年。今又知,太昊以道治世1115年,歷三姓若干世,始至女媧。那麼,4085年就是三姓治世年數。由於太昊末年是前62704年丁巳,那麼,三姓在位的起始年就是前62703年戊午;女媧元年前58617年甲子,那麼,三姓在位的終止年就是前58618年癸亥。據此而得,三姓在位4085年,前62703年戊午~前58618年癸亥。十二、庖犧在位的年代 三國吳 徐整《三五歷記》:「伏羲在神農、黃帝之間。」(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錄)伏羲誤,當為庖犧。此黃帝不是軒轅黃帝,而是黃帝朝別的黃帝。因為軒轅黃帝要早於庖犧。《管子·封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虙羲誤,當為太昊。前已言,無懷氏在太昊前,是禪通紀的十六氏之一。清馬驌《繹史》引《河圖挺輔佐》說:「伏犧禪於伯牛,鑽木作火。」此伏犧當為庖犧,受禪於伯牛。有牛說明是農耕漁獵時代。《通鑒外紀·包犧氏》:「自伏羲至無懷一千二百六十年」伏羲誤,當為包犧。無懷誤,當為神農炎帝,因為無懷氏是禪通紀的。炎帝神農,在位142年,前6810年辛卯~前6668年癸丑。所以,包犧之年代:前6668年—1262年=5406年,相基減去1年,為前5407年。則,包犧元年當為前5407年,甲寅歲。嚴可均 輯《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雲伏羲氏,一雲宓犧氏,一雲包羲氏,一雲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雲百六十四年。」庖犧在伏羲後世3萬年左右,在位百十一年當為庖犧。前5407年-111年=5296年,相基減去1年,為前5297年。據此,庖犧在位:前5407年甲寅~前5297年甲辰。十三、有關太昊年壽1150歲合理性的說明根據我們以「神退論」為知識背景的研究,人是由神仙退化而來的,在距今65818年(以公元2000年為準)的太昊時期,人類壽命平均800歲左右(詳參拙作網文《宇宙全史年表》,又稱《宇宙紀元歷》)。太昊因修鍊有素,「一千一百五十歲而崩」,壽命比普通人長350年也屬正常。十四、對文獻所記載太昊身高、傳世年數的驗證《開闢衍繹》又曰:「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諸英,住於華胥陝西藍田。一日閑嬉遊入山中,見有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虹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生帝於成紀。長成三十有六歲,首若蛇形,身長三丈六尺。」《拾遺記》曰:「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其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此庖犧為亦為太昊,十二年為一紀,故有成紀之地名。由於當時人類壽命長,故其妊娠周期,成長周期等均比今人需時更多,身體也更高。若按河南殷虛出土的周骨尺0.2192米計算,太昊身高為7.8912米,與拙作《宇宙全史年表》的數據基本吻合。由此,也說明文獻資料的重要性,同時也印證了太昊「傳世五萬餘歲」確有其事,文獻所載並非虛妄。十五、太昊以前之世系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九皇者,配羅皇生容成皇,容成皇生大庭皇,大庭皇生赫頭皇,赫頭皇生雄隆皇,雄隆皇生平統皇,平統皇生尊盧皇,尊盧皇生白馬皇,白馬皇生粟隆皇,粟隆皇生犁連皇,犁連皇生漢中皇,漢中皇生伏羲皇。」伏羲皇誤,當為太昊。由此知太昊以前之世系:容成皇—→大庭皇—→赫頭皇—→雄隆皇—→平統皇—→尊盧皇—→白馬皇—→粟隆皇—→犁連皇—→漢中皇—→太昊皇。十六、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表據此,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如下:有巢氏在位590年:前308000年辛丑~前307410年辛卯;有巢氏時代歷10萬年:前308000年辛丑~前208000年辛巳;燧人在位530年:前143818年癸亥~前143288年癸丑;燧人朝6000年:前143818年癸亥~前137818年癸亥;太昊在位1115年:前63818年癸未~前62704年丁巳;三姓在位4085年,前62703年戊午~前58618年癸亥;女媧在位851年:前58617年甲子~前57787年甲寅;伏羲在位618年:前40000年辛巳~前39381年庚子;伏羲朝6018年:前40000年辛巳~33982年己亥;庖犧在位111年:前5407年甲寅~前5297年甲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的尷尬:成也樓市,敗也樓市
※最新中國世界級遺產全名錄,無論你去過幾個都必須要收藏!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介紹之——北京篇
※盤點中國各式土豪金建築
※簡論中國神話的類型
TAG:中國 | 人類 | 世界 | 分類 | 轉載 | 年代 | 標籤 | 女媧 | 伏羲 | 三皇五帝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