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王演易處?千古盛名傳(下)

周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周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這實在是一個貌若簡單卻頗費思量的問題。有人說《周易》是天書,有人說《周易》是奇書,有人說《周易》是史書,有人說《周易》是術書。千百年來,對《周易》一書的性質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即便南宋大儒朱熹一言九鼎,認定「《易》乃卜筮之書」,後世仍不乏異議。所以康熙親撰的《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議論己見,漸至啟後人之疑」。隨著近代考古、考據的進展及當今新的學科如宇宙、生命、信息、系統領域的擴張,各界對《周易》這部「東方聖經」又提出種種論證。近年來,贊成將《周易》列位哲學經典的呼聲大增。但不管怎麼樣,有一點是現在學界公認的,該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因為《周易》及由此生髮的易學遠源流長,百花競放,包羅萬象。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涉及教育、科技、藝術、歷史;涉及天文、地理、數學、器制;乃至涉及旅遊、衣食、婚嫁、祭祀。無庸諱言,《周易》最初就是一本占卜的書,原本是古代王室在決定重大事項前用以預卜吉凶並闡述吉凶之道的政治典籍,有專職官吏執掌儀式程序和詮釋斷語。其前身在夏朝為《連山》,在商朝為《歸藏》,至西周而演變為《周易》,史稱「三易」,皆以八卦圖像為其構架的核心與基礎。八卦自何而起?《周易·繫辭上傳》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按照孔子後裔、西漢著名經學家孔安國的描述,相傳在伏羲氏為天下王的時候,黃河裡突然冒出一匹龍馬,背負一幀色澤鮮明的圖畫,這就是河圖。它於是成為伏羲創製八卦的原形藍本。而當夏禹艱辛治水之日,洛水中又浮起一頭神龜,甲背上也繪有一幅點線清晰的文書,這就是洛書。它於是構成夏禹擬定《九疇》的根本依據。這些自然是神話,目的是為經書樹立權威。在羑里城的山門兩側,擺有兩個漢白玉石雕,講述了河圖和洛書的故事。《周易》在其應用問世並派生形成易學體系的歷史長河中,業已成為中華文化啟源引流的教科書。眾所周知,中華文化不能離開漢字,漢字不能離開象形,而象形的始祖必推八卦圖象。它以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為背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極其簡單的線條包容了紛繁複雜的萬事萬物。特別是傳說中周文王被囚居羑里城時,將伏羲八卦「因而重之」,即通過重複組合,使個卦由3個爻變成6個爻,推演而成64卦。命之以名,順之以序,並且逐卦加註了斷語,也就是所謂卦辭。而傳說中文王之子周公旦又在此基礎上對384爻逐一加註了斷語,也就是所謂爻辭。上述卦辭和爻辭構成了《周易》經文,其言辭雖略顯晦澀,但文句精短,內容生動,哲理廣啟,奧義深蘊,以致孔夫子晚年捧《易》,愛不釋手,簡直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撰寫了通稱為「十翼」的十篇文章來解釋易經,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稱為「傳」,「經」「傳」合稱《周易》。與經文相比,傳文在說理上更為廣博、深刻、周密、系統,既富寓哲理性和邏輯性,又深寓教育性和藝術性,從而構成了經傳合一的有機整體,為儒家確立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倫理觀和價值觀奠定了根基。自漢以後,經傳一體的《周易》被奉為「群經之首」,登上正統教育的神聖殿堂。歷代注家蜂起,疏者雲涌,有關著作汗牛充棟。無論世事滄海桑田,獨樹一幟的易學如大江奔騰,流派廣延。從兩漢由孟喜、京房所創立而由鄭玄、荀爽、虞翻所發展的象數之學,到魏晉隋唐以王弼、韓康、孔穎達為主流的玄學,北宋以陳摶為代表的圖書之學,以邵雍為代表的數術學,以張載為代表的氣學和以周敦頤、程頤為代表的理學,至南宋朱熹融諸家之長,以義理為主幹,兼備象數,把易學推向一個集思廣益的階段。清康熙54年,敕令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任總裁的《御撰周易折中》巨著告成,其中引用歷代名士論著計200餘人,可謂洋洋大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代易學研究領域越來越廣泛,自然科學、經濟管理甚至文藝工作者也紛紛加入到易學的研究中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作為《周易》發祥地的我市,自1989年以來,每年都要召開學術會議,成為我國甚至世界易學研究者的盛會。孔子與《周易》我們所知道的《周易》實際上包括「經」「傳」兩部分,傳說「傳」是由孔子所作,正是有了「傳」以後,《周易》才真正超越了其占卜的外殼,成為一部哲學經典。班固云:「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班固簡明扼要地說明《周易》之成書,經過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期,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聖人的共同創作。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韋」是指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牛皮之類的東西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大部頭著作,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 孔子為讀《易》而多次翻斷了連接竹簡的牛皮帶子。從此也留下了「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形容讀書刻苦勤奮。據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真正是須臾不離,廢寢忘食。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其實孔子學《易》之前只把《周易》看作占筮之書,並且他不主張占筮,而到晚年才日益熱衷研究《周易》。他曾一度沉迷於占筮,而且非常頻繁。從孔子「吾百占而七十當」一語可以看出他的占筮準確率為70%。他的學生子貢不贊同他的這種變化,批評道:「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意思是說老師原來還教育我們沒有德行的人才趨向神靈的保佑,缺乏智謀的人才去頻繁地佔筮,怎麼老了老了自己卻迷上了呢?是啊,不主張占筮的孔子為什麼一下子變得篤信占筮了呢?這恐怕和孔子周遊列國期間諸事不順有關。由於當時政治形勢異常複雜,就連足智多謀的孔子也顯得力不從心了,到處碰壁。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想通過占筮來決定未來的吉凶禍福。這正應了「知謀遠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頻繁地佔筮,很自然地使孔子對《周易》的文字細加玩味,以至於「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喜愛上了《周易》的文辭,甚至連其占筮的功能都忽略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形成了對《周易》的全新認識,他發現了《周易》有「古之遺言焉」。此「古之遺言」,當指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於是他留下了大量關於《周易》的著作和言論,這些著作和言論被他的弟子們收集成為《周易大傳》,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這十篇文章被稱為「十翼」。孔子在《易傳》中提倡「崇德廣業」,認為君子應該效法天地,即「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坤」卦之「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胸懷。他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變化觀,宣揚以「忠恕」和「中庸」為立身之本的人生哲學。由是,也就使《周易》這部奇書發生了重大的社會角色意義層面上的變化,得以為歷代統治者所接受,以致可以傳承至今。羑里城全貌現在的羑里城全稱是「羑里周易博物館」。進入博物館大門,首先看到的是花崗岩雕成的周文王塑像,雕像高6米,連基座共9米,顯得高大挺拔,文王極目遠方,眼裡閃著智慧的神采。雕像下面的台基上,按八卦方位刻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連雕像周圍的花草,也是按八卦符號設計的,左邊是伏羲先天八卦圖,右邊則是文王后天八卦圖。雕像北面,一座渾厚古樸的牌坊上寫「演易坊」三個大字,橫攔在坐北向南的羑里城前。演易坊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當時的湯陰知縣張應吉所題並立的,是羑里城現存年代最早的遺物之一。演易坊是用青石雕琢而成,仔細看來,可以看出左邊的石頭顏色較新,這部分是1983年時修補的。其後便是羑里城,城高5米,巍然屹立。拾級而上,就是古樸端莊的山門了,山門門額上有「周文王演易處」6個大字,大約建於明代。石階左側有塊碑,上書「周文王羑里城」6個楷書大字,是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湯陰知縣尚璣所題所立。該碑原來是在羑里城東南500米處古驛道旁,起指路的作用,1978年才被移到這裡。石階右側的「禹碑」,是一塊頌揚大禹治水的功德碑。禹碑的原碑在湖南衡山(岣嶁山)祝融峰,所以也叫「岣嶁碑」。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湯陰縣知縣張應吉翻刻回來這座禹碑。此碑字跡奇特,形如蝌蚪,所以又稱之為蝌蚪文。清康熙三年(1664年),湯陰知縣位師段根據明代學者楊慎所注,為原字刻上了釋文,讓我們得以知曉碑文大意是歌頌大禹治水的功績的。穿過山門,就是大殿了是1993年在原址上修復的。歇山重檐式建築,規模恢弘,氣勢雄偉,進深22.6米,面闊17.6米。大殿正中為文王鍛銅塑像,相貌威嚴,神態肅穆,讓人肅然起敬。大殿前方東西兩側各建有兩座八角亭樓。東側兩亭分別為《洗心亭》和《御碑亭》,前者是觀光者瞻仰文王像前排除雜念、靜心修養的地方,後者就是前文所訴樹立乾隆皇帝詩碑的地方。西側兩亭分別為《玩占亭》和《文王易碑亭》,前者是遊人尋求占筮的地方,後者立有文王易碑,這塊碑立於明嘉靖年間,刻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與卦辭。大殿西側是一座仿殷商時期的建築,相傳文王就是在這個位置每天席地而坐,手執蓍草,仰觀天象,俯察大地,悟出了天地乾坤、自然萬象的真諦,裡面的塑像表現的就是文王演易的場景。外面有用竹欄圍起來的一塊地,裡面生長的草就是當年文王推演八卦所用的卦具,叫蓍草。《博物志》說:「蓍千歲而三百莖,故知吉凶。」用來算卦非常靈驗。再往北去,是近年羑里城擴建工程,佔地60餘畝,是一組優美獨特、布局嚴謹的古建築群,內容是展示與周易有關的史料陳列和紀念館。另外還有一處按古代兵陣布置的八卦陣,為遊客增添一些旅遊的樂趣。另類結束語《周易》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多少名家大儒窮其一生都難以領略精髓。直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先進手段引入易學研究,但對《周易》研究越深就越發現《周易》的深不可測。這不由讓人在佩服我們老祖宗的同時,也有些疑惑,遠古時期的人類真的有如此的智慧嗎?已故著名易學家、北京大學陳傳康先生,曾經語出驚人,推出這樣一個假設——神秘的《周易》是外星人帶給地球人的禮物!本報主任編輯、市管專家、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員劉志偉先生曾根據這個假設,創作過一部劇本《神秘羑里城》,給我們拓展了想像的空間:遙遠的河外星系一顆恆星X星之上,也有類似地球一般的智慧生命存在,而且,這些生命已經比我們地球人高出了好幾個智慧發展周期。他們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試圖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其他的智慧生命。終於,X星人歷盡千辛萬苦,飛躍浩瀚太空,來到了尚未完全開化的地球上。他們到過古埃及,協助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他們到過原始的非洲,留下了至今無法解釋的巨石;到過兩河流域,教會了當地人發明自己的文字……隨後,X星人來到了亞洲,見證了商末周初的地球東方社會發生的大變動,發現了東方人發明的甲骨文字和青銅冶煉技術,感覺到了當地土著的巨大發展潛力。就在他們即將耗完燃料,必須及時返回X星之際,X星人就把他們高超的科學技術,設計成一組神秘詭異的符號,留給當地殷商人,以待日後逐漸破譯……八卦、易經,在我們無法理解這種超越時代的智慧時,只能稱為神奇。從發展旅遊的角度來看,外星人假說也許更能引起遊人的興趣。
推薦閱讀:

千古難覓是知音【圖文】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數紅顏
上聯:一人千古,下聯怎麼對?
千古第一偉男:李定國
千古「兵仙」,國士無雙——韓信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