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我們到底迷失了什麼

《讓教育回歸人性》:我們到底迷失了什麼禾刀作為一名長期致力於哲學閱讀的學者,周國平在以哲學視角審視當前教育現象的同時,又以身份代入方式,從被教育者視角去體悟當前教育給孩子們帶來的種種困惑,並提出自己的獨立思考。別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在許多家長眼裡,好的教育就是一個好的飯碗。所以這些家長對子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不努力,將來沒飯吃」。時下教育給公眾的普遍印象是,教育就是書本知識的填鴨式灌輸,孩子們則像是一台台學習的機器,疲於應付文山題海。多年來,社會上關於推進素質教育的呼聲不絕於耳,一些地方確曾嘗試,但常常是剛邁出一步,很快便被應試教育的洪流「染成」新的應試科目,到頭來徒增孩子學業負擔。扭曲,是因為我們忘記了為什麼出發。周國平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人生中什麼東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麼我就應該讓我的孩子得到這個東西,教育就應該讓受教育者得到這個東西,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簡單點說,周國平的潛台詞只有兩個字,即「快樂」。周國平所說的快樂,並非意在快樂的表義,就像是笑不一定就快樂一樣,而是包括優秀與幸福兩大內涵。不過,他所說的優秀並不是勝人一籌,而是指個人「稟賦能夠得到很好的生長」,即充分激發個人的潛能。至於幸福,周國平認為這本來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是不是幸福,並不在於物質佔有的多寡,而在於能否享受到精神上的歡愉。不難看出,周國平這裡所說的無論是優秀還是幸福,均指向個人的內在方面。即教育不是用於滿足外在的虛榮攀比,不是用於促進對外在功利的掠奪佔有。周國平進一步指出,「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優秀。毫無疑問,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能夠是一個真正和諧和生機勃勃的社會」。回歸常識才是教育王道教育從來都不是高居廟堂之上,通過資源差別化分配製造教育偶像是娛樂而不是教育。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這表明教育本就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底色,教育便如浮萍之末,毫無價值可言。陶行知的這一觀點看似與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教育就是生長」背道而馳,實則是生活與教育有機統一的兩個不同側面。教育與生活相輔相成,二者互為老師,攜手共進。順著杜威「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觀點,周國平引申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人生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本身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為了下一個階段做準備的」,「教育的本意是喚醒靈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種場景中都保持在場」。既然教育的本意是喚醒靈魂,而每個人的靈魂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這就意味著,教育如果要達到「喚醒靈魂」的目的,就必須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所謂因材,本質上就是尊重人性的代名詞。要說,周國平的這些觀點談不上有多新鮮,他如此反覆只為說明這樣一個觀點:即人性的教育必然是常識的教育,只有回歸常識才是教育的王道,任何背離常識的教育要麼是揠苗助長,要麼是急功近利。換言之,當前教育的根本癥結在於遠離了常識。一些小學居然搞起了入學「面試」,在孩子尚未接受正規教育前便預設了一道門檻;一些家長迫切希望孩子學到更多書本知識,幾乎包攬了孩子功課外的吃喝拉撒,同時也割斷了孩子與自然的聯繫;一些美育如彈琴、畫畫原本是豐富孩子想像力的重要輔助手段,結果反淪為「劍走偏鋒」,千軍爭擠的「獨木橋」……當然,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有一個共同且堂皇得讓人難以反駁的理由,那就是「這都是為了孩子們好」。問題是,不問青紅皂白地閹割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一個從小隻懂得規規矩矩做題的孩子,長大後會自然形成勇於探索和拼搏奮鬥的個性人格魅力嗎?所以,現在許多年輕人雖就業但並不快樂,僅僅因為一份勉強過得去的薪水便放棄了對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快樂的追求。周國平沒有提及但社會上實已存在的另一種怪象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把扭曲認知強加到孩子們的身上併當成常識。還有什麼比對常識的迷失更令人揪心的嗎?如此看來,教育若要想回歸常識,首先是教育者還有家長們回到常識。閱讀助力開啟智慧之門周國平是一名勤奮且善於思考的閱讀者,當然這並不是他極力推崇閱讀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周國平的教育邏輯里,不同於課堂教育,「閱讀本身是一種精神生活,閱讀的過程本身是在過一種精神生活,你能夠從裡面得到精神的快樂,精神的提高」。也就是說,閱讀是杜威「教育即生長」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延伸,是從書本知識向精神領域的延伸。值得指出的是,周國平堅決反對用影像替代閱讀的做法,並引用德國哲學家奧伊肯的話指出,「人類積累了許多精神財富,它們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說,這些財富是外在於他的,它們還不屬於你,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把它佔為己有。」影像雖然是一門不容忽視的藝術,但影像偏重於畫面的渲染,有時還有背景音樂對情緒的刺激。更何況,在「娛樂至死」的狂歡中,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電影)不斷拉低道德底線,碎片化、低俗化、膚淺化現象愈演愈甚。相較而言,文字雖然單調枯燥,但「文字是抽象符號,它要求你必須思考,不思考你就讀不懂」。沒有思考,又何談自我,當然也談不上激發個人思維潛能。周國平在本書中還有許多針對教育事件的案例解剖,讀來頗有醍醐灌頂之感,但也讓人越來越有這樣的隱憂,即書中直陳的諸多教育癥結人盡皆知,卻又無可奈何。教育亂象真就是一道道解不開的死結嗎?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周國平近些年來,媒體報道過大大小小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悲劇性事件。這些事件既是觸目驚心的,又是發人深省的。然而,由觸目驚心到發人深省,還必須聽者有心。曹保印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在本書中,他選擇了相當數量的典型個案,從教育的角度對之進行認真分析。正如他所警告的,倘若人們僅僅把這些事件當作「新聞」看待,過眼即忘,不予重視,就難保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不會成為這類「新聞」中的主角。為了我們的孩子,是到全社會關注教育的時候了。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實上已成為民眾受害最烈、怨聲最多的領域之一,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憂思。根本的癥結當然是在體制上,舉其大者,一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市場化名義下的高收費、亂收費,導致大量貧困家庭子女實際上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二是應試教育變本加厲,三是教育目標和過程的急功近利。在這三種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種種教育腐敗現象。體制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靠民意充分表達,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痛下決心。自今年兩會召開以來,我們在這兩個方面都看到了一些積極的跡象。但是,體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們不能坐等其完成。我們應看到,即使在現行體制下,老師和家長仍擁有相對的自由,可以為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創造一個儘可能好的小環境,把大環境對他們的危害縮小到最低程度。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站得足夠高,對於現行體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對於教育的理念有正確的理解。可以想像,這樣的老師和家長多了,不但其學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為促進體制變革的重要力量。說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制度。事實上,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悲劇,雖可追根溯源到體制的弊端,但基本上都有小環境的直接導因。比如說,現在學生自殺事件頻繁而且呈低齡化趨勢,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的老師或家長難辭其咎。在本書所分析的個案中,就有多起初中學生因為不堪教師的虐待和羞辱而自殺的事例,有的學生在遺書中明言,自殺是為了以死證明他的老師沒有資格做老師。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或未完成作業,家長對孩子體罰,逼死甚至打死孩子,這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死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知還有多少孩子生活在極端非人性的小環境中,身心遭受著嚴重摧殘,我為所有這些孩子感到悲傷和憤怒。當然,最後仍無法迴避體制的問題,因為在現行應試教育和急功近利的體制下,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在總體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功課負擔和功利期待,其惡果是童年被無情地剝奪,人性遭到扭曲。本書所分析的對生命冷漠和殘忍、為小事自殺或殺人、校園暴力等事例說明,相當一些孩子在人性上存在著缺陷。這些事例也只是冰山一角,今日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一定是很普遍的,在非人性的總體環境中仍能生長出健全的人性,這隻能是幸運的例外。教育的基本道理並不複雜,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毫無疑問,一個人惟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優秀。毫無疑問,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能夠是一個真正和諧和生機勃勃的社會。如同作者所說,這本來是一個常識,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聽從常識的指引,實踐這個常識。令人震驚的是,我們的教育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這麼多的家長和老師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來,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推著繼續朝前走。當此之際,我願借本書呼籲:本書所涉及和未涉及的無數悲劇事件早已敲響警鐘,應該結束這種大規模的愚昧了,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回歸教育之為教育。也許,我們還來得及。讀《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有感胡曉斌周國平,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學者、作家,我原來讀過他的幾篇散文,如《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等,總體感覺是他的散文的美不在語言,不在情感,而在於字裡行間傳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傳達出對人生的哲思,這可能和他的職業和習慣有關吧。周國平不是教育家,然而,「目睹弊端叢生的教育現狀,哪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不在為教育憂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個心力交瘁的家長不在把教育埋怨?那麼,我也和大家一樣,只是以一個公民的身份發表一些感想罷了。」這是周國平謙虛的說法,因為大家知道,周國平是一個哲學家,他的大量的工作是對人生的思考,「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我的這個信念,構成了我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周國平還尖銳的指出「今天的教育已經多麼嚴重地違背了常識。一種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裡,只把應試和謀生樹為目標,使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充滿死記硬背的知識,心中充滿謀生的焦慮,對於人之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來越陌生,距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的確有權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所以,讀周國平關於教育方面的文章,我的感覺是他的觀點真實、辟警,感覺周國平是個真誠實在的人,他不盲從,不逐流,敢於發表自己經過了解和深思得出的觀點,單從這一點而論,他的文章就值得我們品讀。下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近幾年來我們不願回顧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件:一、浙江金華某中學高二學生徐力,用鐵榔頭打死了生他養他的母親!被浙江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產生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呢?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過分的關注,一味的要求,終於釀成慘劇。二、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葯家鑫開車撞傷人後又連刺數刀致對方死亡,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葯家鑫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這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做的事,其思想和行為令人匪夷所思。三、益陽市十三中一名高三學生用刀將其同班同學刺死。原因僅僅是被害者讓他倒垃圾,引起他的不滿,遂於次日用水果刀連刺王兩刀,致使被害人搶救無效死亡。 中學生、大學生殺人的惡性事件可以說舉不勝舉,然而自殺事件又何嘗少呢?前一段時間,我們身邊不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嗎?他們殺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也許因為學習成績,也許因為男女情感,也許因為與人糾紛,也許因為家庭原因等等等等,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所有這些都和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學校教育有關。一件件,一樁樁血淋淋的觸目驚心的慘劇,不得不讓我們靜心反思,我們的教育怎麼了,我們找到了答案,孩子們的心理有問題,不管是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實際上已經遠離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這些教育的箴言,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簡直荒謬不堪,可是冷靜思考之後呢,恐怕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實際上,張校長早就多次給我們強調,健康包括身體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我們學校不僅要讓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更要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理念決定方向,也許這正是我們學校能夠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吧。周國平給我們指出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指出教育發展的方向,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他像一個戰略家,規劃教育的前景以及做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而實現他的戰略目標則要靠指揮官——政府職能部門和我們這些衝鋒陷陣的勇士----一線教師。遺憾的是,指揮我們這些勇士的指揮官——政府職能部門卻並沒有按照戰略家的意圖指揮,甚至是相反,所以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有時也就好心幹壞事,甚至為虎作倀,不幸成為了摧殘孩子的幫凶。中國的國情畢竟太特殊,太複雜,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者,我們的政府不是一直在努力改變嗎?言為心聲,敢說出來畢竟也是一個進步,但是我感覺我們說的太多了,而做的太不夠了,真誠的希望我們都不要做言的巨人,行的矮子。拯救孩子,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了孩子,為了我們民族的未來,讓我們改變自己。依然童心——讀周國平《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有感周國平說,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回歸教育之為教育。常識就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而人性就是一個人在他這個年齡所應擁有和具有的,該有的要有。而現實生活卻恰恰相反,我們一直在忽略著這個常識,我們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理念,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識,偏執的給孩子的童年設下道道枷鎖,把那本該五顏六色的童年事先塗抹上無數的貌似象徵著美好未來的黑白,事先將一切醜惡毫無顧及地展示給孩子,把整個成人世界的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們認為這是在為孩子好,但事實上我們錯了。童年是個美好的字眼,提起童年,我能想到的是玩,可以瘋狂的玩,可以肆無忌憚地撒嬌,雖然也會挨批,但決不擔心挨批……它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悠長到我們會用一生的時光來回憶。可是再看看現在的小孩,他們的童年,他們在為著一個看似深謀遠慮的目標奮鬥著,上補習班,進重點學校,學各種特長……承受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壓力和功利期待。周國平說,若你是個聰明的大人,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紀伯倫也說了,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以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未來是未知的,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將來會怎樣,我們又何必要為這個未知犧牲自己現有的已知呢,這不是正確的教育了,是在傷害孩子。畢淑敏也說過,童年時被烙印下的負面情感,是難以簡單地用時間的橡皮輕易地擦去的,所以請不要為未知去傷害孩子。90後演講家藍志說過這樣一段話:只有問題還在糾結沒有真正釋懷的大人也就是說,只有長不大的大人,才會幫助年輕人不犯同樣的錯誤,才真正對我們有幫助。教育是用心做出來的,這是一項造心的工程,所以我們首先要有心,用心,用真心,這樣才會用心造心,用真心造心,記得假期培訓時,有位老師說了這樣的話:對於老師來說每個班有幾十名孩子,走一個不算什麼,我還有很多,可是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們的唯一,毀了就是一輩子甚至三輩子的事,沒了就真的沒了。所以,我們應該敬畏這些鮮活的生命,真誠地用心去塑造他,允許他的犯錯誤,原諒他的不經心,因為他們是我們造心的對象,若他們都是聖者,還要我們做什麼?珍重每一個喊我們「老師」的孩子,敬畏「老師」這個稱謂。「教師是神聖的職業」,「神聖」是個可怕可敬更崇高的詞。我們無法形容自己究竟如何神聖,只是覺得自己要努力去不玷污這個詞,所以做一個糾結於問題的老師吧。做一個保持童心的老師吧,保持童心,誠實、坦蕩、率性,善於欣賞學生,保持童心是保持年輕的秘籍,擁有童心,才能發現教育的真諦,守住一顆平常心。最後,讓我用周國平的話作結: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
推薦閱讀:

別裝了,你根本不愛讀書
《命理一得》讀書筆記《論富》之三
讀書豈為稻粱謀?
小孩讀書風水——文昌位
讀書悟

TAG:讀書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