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評價甘地?

甘地的主要遺產就是非暴力不合作。非暴力不合作,是一種非常合乎統治階級胃口的東西。英國人當年就是一手嚴厲鎮壓印度的武力革命派,一手扶持甘地的非暴力派。統治階級宣揚甘地,是因為非暴力不合作非常容易鎮壓。如果單獨出現,對付起來就很簡單。如果此時有暴力抵抗運動,則可以打一派拉一派,緩和矛盾,加強統治。如果當時印度沒有武裝革命派,那麼甘地的運動恐怕早就被鎮壓殆盡了。除此之外,甘地的思想還符合中產階級的胃口,因為社會動蕩對中產階級影響最大(有錢人可以往外跑,沒錢人反正也沒什麼可失去的)。因此甘地的思想不斷受到推崇,這和我國某流亡宗教人士的思想在西方備受推崇是一個道理。看清楚推崇這種思想的階層的利益取向,也就明白了這種思想有多大價值。有一些社會矛盾,沒有暴力是難以解決的。這並不是說,這些矛盾的解決必須依賴暴力。而是說,暴力可以作為博弈的最終手段。自行放棄暴力,其實就是主動放棄博弈的一個重要工具,最終只能導致博弈的對手佔盡便宜。如果是底層對抗統治階層,或者是被侵略者對抗侵略者,那麼,這種做法差不多就是自己把脖子伸到屠刀下面、自己先自認一個奴隸地位,然後期盼主子能開恩賞口飯吃。甘地在二戰時主張猶太人集體自殺,來喚起德國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對於納粹暴行的反感。他還建議中國人不要抵抗,讓日本人隨便殺,殺了兩億還有兩億,日本最後殺的手軟了,自然就會「成為中國人的奴隸」。聽著這個調調,你就知道誰會喜歡這種思路了。然後看看如今世界上誰在宣揚甘地的思想。說白了,這思想就和中國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傳統觀念一樣。聽上去很漂亮,其實卻被強勢的一方當作統治工具來利用。所以,不管甘地本人內心有多高尚,他的整個遺產實質上都是在幫助統治階層。有人問「如果當年中國出了個甘地,而不是毛澤東,現在會是怎樣」。其實看看印度不就明白了么?下層缺乏反抗精神,於是就一直受壓迫,形成強大的階層劃分,造成極度低下的階級流動性。下層不反抗,自然也就沒有多少人關心他們的利益。於是底層的科教文衛都差的要命。連合格的產業工人都培養不出來,於是就是製造業發展不起來。所以,如果當年中國出的是甘地而不是毛澤東,那麼今天中國恐怕還不如印度——好歹印度當年還有英國留下來的基礎設施,中國這方面差得多。當然,一個人的存在與否是不可能把歷史改變這麼多的,這裡只是順著那個問題說一說。
推薦閱讀:

《楊貴妃秘史》與《步步驚心》的差距?
借前人評點,設計再評價
對於王心田《命理用神精華》的評價
如果你總是評價別人,你就沒有時間去愛他們
2009年《ESC/ESH高血壓指南再評價》解讀

TAG:甘地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