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佛經是怎麼「說」的-反思 「印順導師」

作者:何琳

比「大乘是佛說」更為基本的一個問題是,佛經到底怎麼「說」的?

《法華經》說,如來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說法。《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點明了佛陀說法非無事、非無因緣而性無顛倒的性質。佛陀一切言說的歸趣,就在於引導一切眾生成就無住涅槃。成就如是度生大願,其出世說法之「佛說」本具有如實性——如所有性開示勝義實相,方便性——盡所有性隨應眾生,勝用性——引攝凡夫令其轉依,令離染著,令得解脫。

佛陀以三身成就而成辦出世說法之偉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覺悟「寂然無生滅,超出諸世間」之諸法實相,佛陀所證境界不可思議,凡夫眾生實「難見難可了」,惟如來凈法身方能開顯。然則,「正覺超語言,假以語言說」,如來萬德莊嚴之報身具足一切甚深自在智,明達遍知一切諸法,能普入無量無邊之一切世界,隨應眾生心意稱性緣起,演種種音聲,轉甚深微妙正法輪。如來之無礙智,於凡夫境界應現生起之相,便有凡夫視域世諦流布的顯現——向信根成熟者無倒宣說聖果可得,聖道可證,聖教可依,聖言可聞。

自證境界為離言法性,悲心設教為依言真諦,方便顯現為世間極成的俗諦。三界迥然有別,如來法報化身雖為一體,但三身之於三界的詮表,使佛說具有了三方面的向度。於是在詮釋學上,可以許有本位教位學位之三元結構。本位佛教開顯法身成就之解脫三昧的涅槃真實性,無有生起之相;教位佛教是現身成正覺之報身於教位性緣起,性屬引導法;學位佛教是如來的化身作業,以對治法門除遣一切凡夫所執性。源於存在性之區隔,聖教之在三個層面性質根本不同,本位為非安立諦之根本無分別智所行界域,教位為後得無分別智所行界域,學位為分別所攝的世間界域。

聖者境界和凡夫境界存在性的斷裂,表現為本位與學位認知思維絕然不可通約的間距。本位唯是清凈性,學位為染凈所雜性,故佛陀教位教法之所安立,把學位佛說顯現和表達為學位上以楔出楔的對治法,目的在於通過學位的對治,除遣所執性,最終開顯本位佛教的第一義諦。這個轉依過程始終要由教位佛教所引導。

教法在真實之有的勝義境界是聖道的究竟歸趣,聖教施設是後得無分別智的方便安立。親證諸法實相的法身成就是聖教的根本,佛陀的智慧同時觀照到這三位,是三個層面不可分割地關聯在一起的完整性教說。從本位看,是對勝義境界的開顯,從教位看,又是方便善巧的引導,從學位看,是對凡夫業習的對治。既是證真的開顯說,又是轉依趣果的引導說,更是破除執障的對治說,總體上是引導說。佛陀出世說法,三個面向的教言從來都不獨立自存,對佛教到位的認識必須從這完整的三個層面,從三重教說予以理解,三個維度缺一不可,其開顯法門、引導法門、對治法門的運用,正如《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以三理門揭闡法義:「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證得理門由不可思議理門應隨決了,教導理門由意趣理門應隨決了。」

三位佛教的理解實際是一種完整觀,這種詮釋觀即是完整本懷觀 ,隨順佛陀完整本懷的立場,要求把佛說理解為具有三個維度的面向,即把佛教的本質理解為完整性的佛教,認為佛教教法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即本位佛教、教位佛教和學位佛教,以此而張開佛教詮釋和法義抉擇的坐標空間。

三位存在論的區隔決定著三重法義的差異。其中,本位佛教最為根本,它把佛教的存在論基礎先行地奠立下來。教位佛教是佛教一切可對象化和可表象化的基礎,也是一切學位佛教的基礎。本位承諾在全部佛教的覺悟活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攝受正法作用——「攝受正法廣大義者,為得無量一切佛法,乃至能攝八萬行蘊。」佛教的本位承諾是其攝受一切根機眾生的依據,這就要求作為學位性的佛教義學研究,必須首先承認本位勝義性的根本地位,以此作為價值正當性的根源。

作為凡夫的現代人,總會不自覺地把人本理性作為尺度,帶入到佛教的認識和詮釋當中去。人本、理性皆屬世俗經驗的範疇,世俗性執取,必定會以其有漏性遮蔽清凈本然的本位和教位的聖道性,而當佛教的完整性退失為純然的學位化佛教時,作為詮釋者的人就成為整個詮釋體系的中心,它做成的定然是世間共業極成的人本、共俗理性所攝的相似佛教。

明確佛說的位性,理解佛說的「機理」,就不會以三界混濫的方式研判佛說。三位佛教的揭櫫,不僅把真實(聖者境界)與虛妄(凡夫境界)區別開來,而且把離言法性的存在(根本智所行境界,即作為本位的存在)與依言真諦(後得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區分開來。只有對三位佛教範圍和界限做出嚴格界別,把本位、教位和學位的不共性凸現出來,把佛教自身的完整性作為佛法的尺度來顯明「佛說」,才能遏制凡夫思維的擴張和濫用,為慧性思維保留空間,佛教的真實存在領域才會向學問空間敞開。反之,只認學位佛說,而不容受教位佛說和本位佛說,缺失完整佛教的視野,只知佛教在人的場域中的顯現或在場,並企圖以理性思維的確定性為基礎,在人道的框架內探求「佛說」的真實,思維模式囚於知識化的相似見中,對整體佛教的詮解也就只能偏狹地領略到凡夫位這一層面。其所知見的佛法既失全面,更非如法。對本位佛說的輕忽虛化,對教位佛說的遮蔽懷疑,對學位佛說的執持偏化,實為謗佛謗法,成大過失之因。

正確觀待「佛說」,就是做義學的正確態度和方法。佛教義學意味著佛教本位意識的自覺,它把佛教三位之間的差異彰顯出來,把勝義真實作為本位置於佛教詮釋的中心,並把這種本位性理解和解釋為一切佛教真理的出發點和規定者,即根本所依。這種運思方式是對偏化的學位化佛教思維的顛覆,如此,佛教在凡夫意識中的顛倒虛妄顯現才能被扭轉過來。

凡夫總是企圖以世間所謂的確定性,去把握出世間的終極的確定性,在凡夫位的哈哈鏡里,並沒有真實的「佛說」可得。因此,反思是正確通達佛法奧義的必須。回到佛陀完整本懷的立場上,對我們認為已經「得到」的「佛說」做出根本性的反思,通過學位世間極成的「佛說」,悟入深密義的教位「佛說」,最終實證本位離言真實的「佛說」,這是對「佛說」聖道的完整性的詮解。——「以佛法研究佛法」,應作如是觀。

推薦閱讀:

我退出,因為我想活得更好
實然與應然:關於法官知識養成路徑的反思
不要做騙徒的「幫凶」
北大校史研究的反思

TAG:導師 | 佛經 | 反思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