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黛玉症候群

2014-06-10 10:07 

說起來,就是《小王子》這本小說改變了我的審美和性格,讓我逐漸淪陷為一個敏感、矯情、自憐以及同情心過度的娘娘腔。而這之前我就是那樣的少年,每天放學踢完球回家,吃完飯看兩集《我愛我家》笑到岔氣,洗洗睡,沒心又沒肺。

當時《小王子》這樣的書像是在我懵懂的心靈深處種下了一顆憂鬱的種子,在精力和感情極其充沛的土壤上迅速繁殖。中學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時間甚至跟同學聊天都恨不得用安妮寶貝的語氣,話說一半就必須嘆口氣,然後凝視遠方若有所思,課間十分鐘說不了三句話上課鈴就響了。還特愛寫信,收信人其實就是我們班女同學,但如果不讓這些文字經歷一段旅程一些時間,就好像少了點什麼似的。在信中把會寫的繁體字兒都用上,悲傷的字眼兒,無所不用其極,從內心深處想表達自己是世界上最傷感的人,在這方面我一直充滿了自信,直到後來讀到郭敬明的文字,才真真的認了輸。

《讀者》必讀,每期都買,專挑慘痛的故事看,看好幾遍,沒人管的孤寡老人,被愛情背叛的善良女孩兒,身殘志堅的殘疾人等等,看完後胸口湧出一股帶著酸菜味兒的暖流,頂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過兩分鐘這感覺消退後,就翻回去再細讀一遍,直讀到感覺普天之下儘是苦難,再凄慘的故事也是稀鬆平常,直到這故事再也無法給我後背的兩塊肩胛骨帶來那種「傷感的微顫」,便覺像是啃了一塊雞排,然後舔到索然無味。納博科夫說評斷文學作品是否優秀,要看讀者的兩塊肩胛骨之間有沒有「微微的震顫」,這震顫的名目叫做「美感的喜悅」。所以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種充滿人文關懷氣息的故事是優秀的,美感的,讓人「喜悅」的。

故事是悲傷的,而我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快感,一種莫可名狀的「喜悅」。

這很奇怪,甚至引起了我對自身道德的審視和批判,即便當時的心智並不健全,我也不會是那種幸災樂禍的人,這與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相悖的。我開始整夜的失眠,思考這種快感的來源。

小學的時候班裡有個家庭環境很差的同學,老師總是私下跟我們說要照顧她,後來還舉行了一次班級規模的捐款,這位女同學的家庭困難情況從她的面相體貌也可以看出:黝黑的皮膚、高聳的顴骨、粗糙的手指和洗到泛白的衣褲。捐款儀式上,女同學捧著一把毛票,站在座位上在我們充滿同情的目光下哭了好幾分鐘,最後抽泣著從嘴邊彈出幾個字:「謝葉…謝葉…同…同學... ...們嗯嗯... ...」

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教學樓已顯出破舊的老態,教室的牆面斑駁,灰白的塗料四處爆裂。當時我感覺沉重的屋頂頹然消散,天空無比透徹湛藍,微風,淺草,暖陽。女同學依然站在教室中間的座位上抖動著細弱的身軀,換著手擦拭眼淚,神態舉止像極了我從電視上看到的林黛玉。而彼時彼刻我突然脊背震顫頭皮發麻,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淚眼朦朧,我哭了,但我覺得那是一種滿足的哭泣,幸福的哭泣,我幫助了需要幫助的同學,傷感的同時我感到驕傲和自豪。滿足和幸福,驕傲和自豪,傷感的驅動下,這些現代人渴望又觸不可及的快感在我身體里隨著血液奔騰著,而所有這些,小學五年級的我只花了五毛錢就感受到了。

但奇怪的是,滿足和幸福的時候,我為什麼會哭泣?這並不是期末考了一百分家長給買了台遊戲機的那種喜極而泣。

這也許是充分參與和體味他人悲傷時的同情心帶來的快感,就像是孔子說的「惻隱之心」。後來上了大學,經常月初花光了生活費月末只能餓肚子,當我切身體會到這種窮困拮据時,除了苦惱我什麼也感受不到,我開始明白悲傷的故事讓人「喜悅」,悲傷的生活才讓人真正的悲傷。這種「喜悅」的快感真切的源於局外人視角下一種畸形的審美。

後來《讀者》和郭敬明的故事已經不能達到我產生快感的閾值,生活中也極少遇到家庭困難的女同學了,地震災害的時候捐過錢,但始終沒有看到錢的流向,少了一種直接的參與感。從此我很難再找到那種變態而自溺的快感。到後來偶爾在網上看到一些圖片配著虐心的文字講述一個慘烈的故事,我像一個癮君子一樣大口吞噬著抖動的顯示屏傳出的訊息,這是大劑量的,高效的興奮劑,直接注入血液。這樣的材料在網上越來越多,似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患了同我一樣的癥狀,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朋友。當身邊挖掘不出這種興奮劑處方的時候,就會竭盡心思找尋自己和種種社會悲劇的關係,名人死了,必須充分的悼念,一個作家死了,如果不認識這個人,就要好好地通讀他的作品和人生足跡,徹底的愛上他,然後回過頭來體味失去的傷感,娛樂明星更是亦然,不管是誰死了,都會在當天一下子湧出無數的追隨者,而且全都表現出多年鐵粉的樣子。

他們都病了,不是嗎。

對於那些真正內心善良的,用行動去幫助苦難者的人,我的話著實有些犬儒主義,但並不能否認現在大多數的人還是只停留在享受虐心情節帶來的「喜悅」快感的階段,而且太過沉溺忘我。

我感到有時候做人就像身體健康強健的中老年人擠公交車,上車後扮起林黛玉目垂身顫,直到有人讓了個座位出來,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內,誰都不會記得他擠上車的時候左推右搡,是有多勇。(文/白大少爺)

推薦閱讀:

什麼是公主病?

TAG:症候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