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唯識與中觀摘錄筆記系列7

哲學上對這個世界有兩種觀念上的爭議,一派是「唯物論」,一派是「唯心論」。那麼佛家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他們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即,一切皆有「識」起。

唯識學把人的心識分成八大識。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大心識。

唯識學是三藏法師從印度取回來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南懷瑾老師對唯識的講解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龐文博證、切入人心,讓人深受啟發,感慨萬分。特整理出學習筆記以備參考。

(摘錄整合難免有斷章取義,給人造成誤會之處,僅供參考,請以錄音原稿為準!)

第二十三集

凈色:我們眼睛變成眼球,當然是由很多細胞組織攏來的,這個已經不是凈色了。譬如我們皮膚肌肉,它那個還不是細胞。在細胞未變、將變成那個中間,那是凈色。所以中國道家無以名之,叫做「炁」,那個氣化的東西,那個是「凈色」。

真正修道學佛的人,大丈夫可以轉命,為什麼不能轉呢?學會了算命更能夠轉命,我算到 這個時候運氣不好,再一推算是哪一點不好,我就在這個地方,四個字:「進德修業」,就非改不可。在本識上、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上改。你說我這個是命定改不了,改不了你活該去受報!改命是什麼辦法呢?進德修業。所以儒家教我們做人做事就是轉命啊,大丈夫能立命啊!

你只要在清凈意念上久定,久定以後必變嘛!現在都告訴你們秘密了啊。

五受根:苦、樂、憂、喜、舍。是屬於五陰里的「受」

「有其理」,學理、理論上我們承認;「無其事」,沒有經驗過,那麼我們一定說這個是迷信,不然!「有其事,無其理」,有這樣一件事,理論我們找不出來,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有其理」,在理論上我們有建立,事實沒有看見過,是經驗不夠。

孔子在《論語》上講一句話:「多聞闕疑」。知識要淵博,學問也越好。越是真淵博、越有學問的人,一切不輕易下斷語,不懂的事就保留一個問題,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

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不要盲目,先要把學理搞清楚才好修持。每一個修道的人,不管你修什麼道,那個學理不透啊,修持不懂。所以自己修持到了某一個境界,解決不了問題,你就曉得自己很迷信了,因為你學理沒有透,因此你進步也慢,永遠也不能成就。如果學理到了的人,成就很快啊!

善念:真正的善念就是大慈悲,愛一切人、愛一切眾生,隨時犧牲自我而念念為人,那才是善念。

什麼叫「暖位」呢?就是說你修道的人,慢慢修得自己的一切習氣改了,貪嗔痴慢、脾氣什麼都轉過來了,本來是很冷酷的,什麼叫很冷酷啊?冷的東西就堅固、凍攏來了。慢慢暖和起來,暖和起來就軟化了,所以叫「暖位」。心理、脾氣改了,脾氣暴躁的人改成和平了,嗔念重的人改成慈祥了,這就夠得上算暖位。一碰到事情脾氣依然如故,你哪一位都沒有!你放心,儘管你修道,跟地獄的因緣還接近得很哎!牢不可拔。再說,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身體是發暖的。不管你多大年紀,到了暖位的時候,這個骨頭已經換成嬰兒一樣了,軟化了,一身都有發電能

止觀成就:見道是一步,第一步是根本位,根本得了以後要加行、要加工,加工以後到達現觀莊嚴了,現量境界出來了,隨時隨地都在道中、都在光明定中。那麼這個是現觀、現量的境界,所謂止觀成就。

第二十四集

決擇:這一點臟一點就要把它洗出來,這叫做「決擇」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三心:見道有三心哦,心理狀況,初步的,得定以前。就是入心、住心、出心

玄奘法師是把這個《成唯識論》由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之後,專門研究唯識的後世這些大師們的這個精華集中起來,所以叫《成唯識論》

「我執」與「法執」要什麼時候斷除成道呢?必須要證得二空:我空、法空,那麼這個障礙才能斷除。「我執」引發了「煩惱障」,一切煩惱由「我」而來;「法執」由我們的知識來,所以「法執」是「所知障」。沒有成道以前,所知越多、障礙越深

第二十五集

我們打坐起來得到、證到那個空的境界,為什麼能夠空呢?因為我們心識空掉,還是我的心識變出來一個空的境界,這個空就是有。所以心識也是有,外境界也是有。

所以學密宗的人,不通唯識是不能學的啊!在真正學密宗原則上講,教理未通你非走入魔外之道。但是不只密宗,禪宗也一樣哦!所以哪一樣叫做魔道?哪一家叫做外道?很難講!

一切功夫的境界、修持的過程,乃至你身體上氣脈動了,這裡氣動、那裡動了,乃至道家所講的任督二脈通、奇經八脈通了,密宗所講的三脈四輪、甚至於說三脈七輪都通了,什麼在通?通的結果是什麼?「彼依識所變」,還是身識變化的一種現象,不能認為那個就是道。整個宇宙的萬有現象,人、我、身心一切都是身識的一個變相。沒有真實,不真實,都是唯識所變的。但是了解了這些都是變相,相是外形,能變的是什麼?我們要問你。都是唯識所變。

什麼叫法?用現在的觀念解釋:一切事(事情)、一切物(物理世界)、一切理(道理的理)。再拿現在西洋哲學的觀念:精神世界、物理世界、精神物理世界中間有一個運動的世界,這三樣大原則合攏來,在佛法裡頭就叫做法。這個東西就是佛法翻譯成中文名詞「法」字的觀念,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這三樣東西。

有情眾生:凡是有靈知性的、情感化的生物都是有情眾生

行陰就是業力。這個業力構成這股力量永遠在旋轉不止,就是行陰。永遠在旋轉的。

第二十六集

包括了佛學上講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都是法相。佛自己說這是假立的,沒有這個東西。「法無我」,為了教育方法的方便,建立了這些名相。

八個識合攏來是一個總體,叫做心王(心)。「心」是個總代名稱。

現在思想的就是唯識講心所的妄心,也用這個「心」字,指本體的,也用這個「心」字。

「識」,(是)比方,是心、意那個外面的一層作用就是「識」。叫「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能變之謂心,所變的是意、識,是(心)變出來的。所以有時候你打起坐來前面有些幻想的境界,看到光啊、影像啊、佛菩薩啊,那是識的變相。

(所謂「意」,就是心理的一種活動作用。換言之,「意」就是「心」,如果籠統含糊地說「心」和「意」,好像就是一個東西,等於是思想和情緒的總和。但從嚴格辨別來講,「意」是不能概括「心」的。所渭「心」的現量境界,當我們心中無事,意識不起作用,當下忘去「所知」的分別活動,好像空空洞洞愣住一樣,這便是「心」的現象。)---摘錄自《原本大學微言》補充

心所:「心」,所起的現象叫做心所。

瑜伽:就是相應,就是交感的作用。

什麼相應呢?心物、身心互相有改變轉化的作用。所以心意識的作用,「定相應故」。定境界心意識的作用起來了,交感、感應特別明快。譬如得了定,四禪八定乃至證得小乘的四果,乃至菩薩的十地,都是心所變化的現象、心所轉變的現象,由凡夫轉變成佛,那麼這些心所的作用。

自證分:當我們見分、相分這兩部分在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清凈的時候,相分不起相、不著相,見分也不起分別;這個時候我自己了解到,這個時候比較清凈,這個屬於我的心的功能的一部分,自己曉得了,這個屬於自證部分。同時,我們在起用的時候也有這三部分:心裡起了心態的作用,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我心裡在想什麼,相分、見分在;但是,你自己有時候同時可以把心理這兩部分的作用把它丟開了,不去想它。這個是所謂「自證分」的功能。

心識自己害怕,一個恐懼的觀念一來,配合上一個或者是感冒、或者生理上某一部分的閉塞,就呈現這種陰境界。陰境界看到非常恐怖的境界。都是「內識轉似外境」。內識心識的轉變變出來,同外面的境相是完全一模一樣。這個東西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內識、第八阿賴耶識帶業、帶質而來的。

分別本身也空,不需要寧靜它的,它本空的,那是「慧相應故」,那是慧力了。慧力中間就有定力,定力中間不一定有慧力。

第二十七集

夢就是個病患、病態。所以一般「如患夢者」。

講一個阿賴耶識,就說一切的眾生同一個阿賴耶識——不是!所以你所提出來本體是相同,那麼我們共同僱傭一個人來修持、修行,一個人修持得了解脫啊,那麼大家就好了,這是不合理的。

即使你完全大徹大悟悟道了,悟道以後修道成道了,你能夠千百萬億化身變出來另外一個我,好像同我差不多,還是有些不同,因為那個我「內識似外境生。」

第二十八集

比如我們學佛的都講無我,都講空,但人家講你一句(壞)話,哈!氣得不得了,若人家恭維你一句話,心裡高興地不得了,這都是自己的我在騙,還不知道呢。然後一大堆道理講給人家聽,頭頭是道,到了自己身上,道道是頭,就完了。

我執:分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里有相續性的俱生我執和間斷性的俱生我執,這個我執,我究竟幾時才空得掉?修到見道以後的修道位中,慢慢練習斷除的。

那麼何以見道呢?必須第六意識分別作用不起,清凈,證得性空,進而修道,再進一步是第七識的緣,第八阿賴耶識的畢竟空,徹底空,這是修道位。因此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那麼也叫做修行嘛,沒有見空性之前也叫做修行,那是修加行法。

第二十九集

自己把原來地方的那個「開關」一關掉,它就停掉了,不輪迴,不轉動了。輪迴就在轉動,不轉動就回到那個本位去了。但是你要注意啊,現在我們修道就等於自己當年的那個開關我們摸不到了,那個開關在哪裡不知道了,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慢慢修吧,打坐也好,拜經也好,你去摸吧,有一天你摸到了,「啊哈!在這裡!」 叫做見道,見道你把開關「咚」一關,空了,見道了。但是你開關關了,那個機器轉了幾千萬億年,不曉得轉了多久,象電風扇一樣,雖然把它停了,但它由快轉到慢,慢後還在那裡慢慢轉。所以見道以後修道,等它慢慢轉到最後,「咔噠」,那就叫頓悟,沒有了,停掉了,懂了吧。

煩惱就是一股力量,不是你停得了的。其實我們可以停得掉,因為我們理不透,修持就沒有到,若修持到了,明了理,這個事實證到了,煩惱很簡單,這個電燈的開關一樣,要它停就停,要他開就開。

前生種子,過去生的種子帶來所變成的現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現有的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煩惱業力輪迴諸趣。人生來被這股力,無我之中的假我,自己被這股力量困住了,假我存在,現有身體的假我。因此我們人生討厭,厭,患,生病了,發個什麼痛苦的毛病,逃避這個痛苦,痛苦實在很可憐。因此求一個無痛苦,無煩惱自由自在不為輪迴所轉動的那個無我,清凈圓明的境界,因此求趣證得涅槃。

佛法的一個中心的道理告訴我們:心外無法。一切物理世界,宇宙萬有,乃至無限量的虛空,都是這個心(心是個代號)體所變,唯識所生。不承認另外有個物質的東西,構成這個物質世界的能量,是這個心體本身功能的一種投影而已,物質世界不過是影像構成的假有的實體,這是佛法的中心。

現量、比量、非量並不是唯識學專有的名稱,是印度邏輯(因明)學裡的名稱。

上一篇:

南師講唯識與中觀摘錄筆記系列6--成唯識論講解(二)


推薦閱讀:

瑜伽摘錄
名言摘錄
南師書中談念佛和念誦方法摘錄
《養心札記》摘錄
王亭之談斗數摘錄:天府天相是「對星」

TAG:筆記 | 唯識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