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鏡頭裡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上圖: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大沽口炮台。這是炮台內部的場景,滿地陣亡的清軍士兵,以及尚未發射的炮彈。

戰地攝影記者誕生在什麼年代?你也許會說,一戰吧。錯了,如果我告訴你,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就有戰地攝影記者全程記錄,你相信嗎?

這個人叫費利斯·比托(Felice Beato),大約1820年代生於義大利具有英國與義大利雙重國籍,1907年去世。他作為專職的攝影師,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階段(1860年3月至10月),跟隨英法聯軍全程拍攝。其中包括香港、廣州、天津、北京等地,他為我們留下了剛開始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中國影像。或者說,如果我們試圖追尋古代中國的身影,他的照片是彌足珍貴的資料。

1、香港,集結在港灣的英法艦隊(1860年3月)。

2、香港,集結在港灣的英法艦隊和聯軍營地(1860年3月)。參加這一階段的英軍大概有1.5萬人,法軍7000人。

3、香港,集結在港灣的英法艦隊(1860年3月)。

4、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5、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6、廣州總督衙門(1860年4月)。

7、廣州滿城內的寺廟

8、天津北塘炮台,被英法聯軍佔領後。

9、天津大沽口北側炮台,英軍突入處。

10、大沽口北側炮台

11、大沽口北側炮台

12、大沽炮台內側,清軍陣亡士兵

13、大沽炮台內側

14、炮台內側的士兵營房。

15、北京通州八里橋,在這裡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曾經跟英法聯軍激戰。指揮戰鬥的法軍將領孟托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

16、北京東北角樓

17、北京城牆

18、北京城牆上的清軍火炮

19、北京,從安定門看到的城牆

20、北京內城店鋪

21、大清門,明代叫大明門。李自成攻入北京,曾箭射此門。民國初,想將此門的匾額換成「中華門」,有人提議,不如將「大清門」的匾額翻過來,重新刻字,可以省去麻煩。結果翻過一看,另一面竟然刻著「大明門」!如今這個位置,是毛的紀念堂。

22、大清門東側,今天國家博物館的位置。

23、大清門西側,今天人民大會堂的位置。

24、北京某城門的內側。

25、午門。這裡沒有發生戰鬥,咸豐皇帝早早就跑了,你能想像皇帝的家,到清朝末年竟然這般敗落嗎?

26、白塔,以及北海。

27、天壇的「素顏照」,咸豐皇帝真是對不起天。

28、頤和園,應該是焚毀之後。

29、頤和園十七拱橋

30、古觀象台

31、古觀象台

32、古觀象台

33、上海城隍廟

34、江南的水上茶館。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的禍根在明朝時就已埋下
其實鴉片戰爭時清軍武器並不比英軍差,卻只因這一件小兵器致清軍慘敗,中華從此淪落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談愛國
鴉片事略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都是大刀長矛嗎?

TAG:鏡頭 | 戰爭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