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和他的印刷術
文章來源: http://www.newmedia.tsinghua.edu.cn/newmedia/chinese/about/homepage/lvyuxiang/media_history3.doc
古登堡和他的印刷術
印刷術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標誌著人類掌握了文字信息的大批量複製技術,開始了對信息的批量生產,從而使知識、思想、宗教、文化有了傳播的載體,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條件,更使各種典籍得以廣為傳播併流傳至今,對世界的科學文化及文明的進步起到了具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印刷術的出現,也是世界媒介發展及傳播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對於印刷術的發明,世界上早有公認:中國是印刷術的發明國。早在隋唐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至於1966年在韓國慶州發現印於公元706~751年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則「根據當時中韓文化交流的密切和經文中採用唐武后時期所創新字,一般推定當為中國所印而流傳新羅。」(錢存訓,《中國印刷史研究的範圍、問題和發展》,載於《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文集》,印刷工業出版社,1996年)
然而,西方一些學者卻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的發明者,活字印刷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也因此將古登堡視為「現代印刷術之父」。那麼,古登堡究竟為印刷術的使用做出了哪些貢獻,在印刷術的發明過程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本文即針對古登堡和他的印刷術作一些粗略的探討。
一、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貢獻
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1397~1468),生於當時木版印刷較為發達的德國,其故鄉美因茨(Mainz)在萊茵河與美因河匯流之處。父親弗里羅.根斯弗萊施(Frielo Gensfleisch)任職於本城造幣廠,因為其母埃爾澤.谷登堡(Else Gutenberg)為其家族最後一個傳人,為防斷後,按當時習俗,古登堡隨其母姓,而其另一兄弟取父姓。
可能受父親從事金屬鑄幣工作的影響,古登堡幼年學習金匠手藝,並於1434~1444年前往特拉斯堡,與人合夥磨製寶石和制鏡。其間,古登堡便秘密從事活字印刷的實驗,首先是木活字,他發現較大的木活字可以排版印刷,但作小號的木活字便十分困難,字塊無足夠的強度,於是改用金屬材料制活字。
古登堡在斯特拉斯堡的活動,於該市1439年的市政檔案中曾有記載。1438年,古登堡的合伙人之一安德烈去世後,安德烈的兄弟要求古登堡將技術秘法教給他們,遭到拒絕,遂至法院提起訴訟。訴訟的證據之一是,古登堡為「印刷之事」向某鍛冶工支付100基爾德(Gulden)金幣,證詞中還有「活字」及「工具」之類詞語,結果古登堡勝訴。
但古登堡在斯特拉斯堡的試驗並沒有取得肯定的結果,財務上也面臨困難,因此1444年,古登堡返回故鄉美因茨,籌措資金再作試驗,並於1448年基本解決了金屬活字的鑄造和印刷的技術問題。
1450年,古登堡從金匠出身的富商富斯特處貸得一筆款項,並與富斯特合作開辦印刷廠。他們很快便鑄成了較大號的活字,當年便印製了《拉丁文文法》(每頁27行),標誌著古登堡的印刷術進入實用階段。
古登堡對於印刷術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活字材料的選擇和製造
古登堡鑒於制小號的木活字有困難,遂選用金屬材料,主要是含銻的鉛錫合金(加入銻可以提高活字的硬度),並確定了三種金屬含量的配比。關於這些金屬的選擇和比例的確定,可能與其幼年學習的金匠手藝有關。
而鑄造方法,美國印刷史家奧斯瓦爾德(John Cyde Oswald)認為,當時鑄造活字用父型、母型(凸凹型),以細砂或粘土為母型,父型以木為之。先刻出木活字,捺印於粘土中,取出木字,將熔化的鉛錫水澆入粘土模中,取出修整,即成鉛活字。
②印刷設備的研製
古登堡在歐洲壓榨萄葡或濕紙所用的立式壓榨機的基礎上,改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機。其機器採用壓印方法(與雕刻版的刷印方式有所區別),為木製,底部座台上固定已排好字的活字版,上面的壓印板借鐵制螺旋桿控制,可上可下。螺桿下有拉杆,以人力推動,得到印刷時所需的壓力。用羊皮包以羊毛的軟墊蘸墨,將墨刷在活字版上,再鋪上紙,搖動螺桿位桿,通過壓印板壓力即印出字跡。
③油墨的製造
與木板雕刻印刷使用水墨相比,金屬活字對水性墨的適性很差,因此必須使用新的著色劑,古登堡選擇了油性墨的製造。其製作方法為:將亞麻仁油煮沸,冷卻後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餾松樹脂得到的松節油精與碳黑攪勻後,放置數月即成適用油墨。
二、古登堡印刷術的傳播及其影響
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正值歐洲文藝復興前期,由於社會經濟、科學文教、和基督教的發展,對讀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因而極大地刺激了印刷術的發展。很短的時間內,古登堡的金屬活字印刷技術便由美因茨擴散到了德國的其他城市,接著席捲歐洲各國,成為主要的宗教和文化傳播手段。反過來,印刷業的興起又極大地推進了歐洲科學文教的繁榮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1450年,古登堡的印刷術走入實用以後,又在1454年印刷制了教皇尼古拉五世頒發的贖罪券(每頁31行);1455年又印刷42行贖罪券,以及著名的《42行聖經》(1282頁),使得印刷術在社會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其間亦可看出,古登堡印刷所用活字字體開始變小,表明其刻字、鑄字技術在短期內有很大進步。
1455年,古登堡與富斯特的合約期滿,因無力償還貸款,法院判決印刷廠一切工具、設備、活字等均歸富斯特所有,廠內的熟練技工,包括古登堡的重要助手舍弗等人都移入富斯特的工廠中。而古登堡則再次找到資助,1456年於美因茨另建新廠。
其後,古登堡與富斯特的印刷廠又印刷了很多產品,包括《1457年年曆》(古登堡,1456年)、《聖詩篇》(富斯特,1457年)、《36行聖經》(古登堡,1459年),《神職規範》(富斯特,1459年)、《教堂課讀》(古登堡,1460年)、《律令大全》(富斯特,1460年)、《48行聖經》(富斯特,1462年)等。
1462年,美因茨發生動亂,死傷很多人,大火燒毀富斯特的工廠,印刷工流落各地,重操舊業,從而將金屬活字技術在其他城市廣為擴散:
1468年,原古登堡印刷廠的魯佩爾在瑞士巴塞爾經營印刷;1465年,富斯特廠的兩名技術工人在義大利羅馬市效建立義大利首家活字印刷廠;法國也在1458年便派人去德國學習印刷技術,但由於其他原因,1470年法國才高薪請人於巴黎建立首家印刷所;1475年西班牙人開始使用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1475年荷蘭建立印刷廠;1477年,英國最早的印刷廠建成……;而美洲新大陸最早的印刷廠是西班牙人胡安.巴勃羅斯1539年在墨西哥建立;美國最早的印刷廠則是1638年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今波士頓)設立,其設備由英國運來;……
據日本人庄司淺水統計,從1450年古登堡活字技術研究成攻,到1500年半個世紀內,印刷廠已遍布歐洲各國,總共約250家,出書達2.5萬種。如每種以300部計,則歐洲在這50年間印刷金屬活字本書籍達600萬部(庄司淺水,《世界印刷文化史》,1936年)。
由此可見,古登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廣泛流傳。對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宗教改革、文化傳播、以及科技進步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來經過歐洲工業革命的推動,16世紀以來,西方近代印刷技術逐漸改良,產量急劇增加,並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出版工業,使得印刷媒介開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而使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強烈而根本的變革。
三、古登堡與中國印刷術的比較
近代的科學技術是以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為基礎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而古登堡的印刷術在推動西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很多西方學者都將古登堡視為現代印刷術的發明者,並稱其為「現代印刷之父」。更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古登堡的印刷術是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全新意義上的印刷術,因而否認中國印刷術的發明權,直接表明古登堡就是印刷術的發明者。
這些觀點以義大利的潘奇羅利和法國造紙史家布魯姆為代表。潘奇羅利曾說:「中國印刷術古舊,而在美因茨看到的則是現代技術。」他認為中國擁有的只是古舊的雕刻木版技術,而古登堡的活字技術是與之完全不同的;布魯姆也認為西方發明印刷的要點是以金屬鑄出活字,而中國發明印刷的要點是刻有字的木板,二者在工藝上的不同說明,西方印刷不是從木版衍變而來的,因而是一項獨立的發明。
確實,中國自隋唐開始使用雕刻木版印刷書籍以來,雖然宋畢朝的畢升1045年左右即發明了泥活字印刷的方法,其後又有王禎的木活字、以及後來的金屬活字等活字印刷的記錄,但直到明清、甚至民國仍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所以很多西方學者在不了解中國活字技術的前提 下,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觀點。
另外,還有一些歐洲學者雖然知道中國在1045年即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但由於種種誤會,19~20世紀時仍認為中國的泥活字一直沒有處於實用階段,中國的活字印刷似乎只是一種構想,而實用的活字還是歐洲創造的。這類觀點的的代表是英國的漢學家托馬斯.史丹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1853年為門多薩的書作注時,便如此說明。
實際上,很多資料和實物均可證明,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在元代時已經非常成熟了。但為什麼直到清末,中國仍然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方式印書呢?因為「活字印刷對於西方拼音文字來說,更具有優越性,因為只要製作50多個字模,就可澆鑄活字進行印刷。對於有近萬個漢字(的中文)來說,使用活字的早期投資是十分巨大的。這是中國的活字總是推廣很慢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如果中國的活字技術一旦被西方發現,他們肯定會很快接受的,因為這種方法更適合於西方拼音文字。」(羅樹寶,《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幾個問題的探討》,載於《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文集》,印刷工業出版社,1996年)
由此,西方學者觀點產生的原因,則大致可以明確了:因為中國的漢字數量太多,從制模到澆鑄如此多的漢字(每個漢字不可能只鑄一個),投資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根據社會的需要,中國人口眾多,書籍的印量要求大,並考慮重印,因此側重木版印刷。所以歐洲人便認為中國的活字印刷一直沒有處於實用階段。但就鑄造金屬活字的次數、數量和印刷量而言,中國並不比當時的朝鮮以及後來的歐洲少,只是由於木版印刷的量實在太大,以使人對中國活字印刷的發明提出了質詢。
而歐洲各國,因使用拼音文字,所以制模鑄字變得非常容易,活字比雕版印刷更為方便。而且古登堡的金屬活字又是在文藝復興前期,即人們對科學文化的需求不斷增漲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所以活字印刷術的推廣便極為迅速。
另外,中國印刷術的西傳也可找到很多的史籍和實物的證實。這些在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一書中有較詳細的介紹。總的來說,中國的雕版及活字印刷術的西傳,主要媒介是傳教士,而蒙古軍的西征,則為這種傳播提供了通道。
至於古登堡是否受中國活字的影響而發明西方的金屬活字,
另外,還有很多學者從古登堡活字的鑄造方法、鉛字的形狀、印刷產品的版式排法、歐洲與中國的早期交流等方面,論述古登堡活字是受中國印刷術的影響而產生的。我們可以肯定的是:①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出現確實比西方早;②不論木刻雕版,還是活字印刷,均是以印版的反字得到正字的複製過程,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③至於泥活字、木活字、和金屬活字,則僅僅是字模所用材料的變化,並不能由此斷定印刷術的發明。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古登堡對印刷術發展的貢獻,他的確是現代印刷術的開創者,也是西方印刷術走向大規模使用的開端。
參考書目:
1、錢存訓,《中國印刷史研究的範圍、問題和發展》,載於《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文集》,印刷工業出版社,1996年;
2、羅樹寶,《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幾個問題的探討》,載於《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文集》,印刷工業出版社,1996年;
3、潘吉星,《中國、韓國與歐洲早期印刷術的比較》,科學出版社,1997年;
4、魏隱儒編著,《中國古籍印刷史》,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
5、卡特,《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商務印書館,1991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