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爭強好勝,爸媽耐心引導

親子教女兒看似嬌弱,其實好勝心很強。是好事,但更需要好好引導。比如在家裡吃飯,總想著得第一名。大多數時候,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都讓著她,希望她能好好吃飯,不要總是惦記著零食。可久而久之,爸爸發現了問題:一、為了得第一名,吃飯時囫圇吞棗,做不到慢嚼細咽,對胃的傷害很大;二、沒吃飽也說吃飽了,或是碗里本來就不多的米飯,還央求外公外婆幫她吃點,以便於自己能早放碗筷;三、可能是確實餓了想多吃點,看到外公外婆或是爸爸媽媽將要吃完了,就央求我們等等她;四、若是誰不小心提前吃完放碗筷,女兒就會噘著小嘴兒不高興。細細想來,女兒重視「第一」,緣於我們最初的引導。兩三歲時,為了鼓勵她,吃飯、溜冰、走路……總是以「第一」來誇獎她,以讓她對事件本身充滿動力與興趣,沒想到現在「第一」在女兒心中略微變形了,如果不及時矯正,很容易讓她幼小的心靈走入兩個極端:負荷前行,為了第一,忘記了童年、少年、青年應有的快樂與激情;不堪負荷,壓垮心裡防線,受挫後易脆弱、抑鬱、退縮。矯正一:鼓勵,要學會努力與專註首先,我們想矯正她第一是怎麼得來的。吃飯時,爸爸或媽媽故意搶先於她放碗。女兒不樂意了,媽媽就會告訴她:為什麼你沒有得到第一,是因為你不夠專註,我們吃兩碗甚至三碗,而你僅吃了小半碗,整個過程中你不是說話,就是中途玩一會再來吃。所以,想得第一,必須靠自己爭取,專註、努力是必備要素,而靠外公外婆或是爸爸媽媽謙讓得來的第一,是虛假的,沒有任何含金量。女兒似懂非懂,強忍著眼淚花花兒把剩下的飯吃完,爬到沙發上看電視。正好看到大學生運動會的游泳比賽項目,因最近迷上在小區泳池洗澡,故對這個比賽也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巧合的是,起步略微落後的中國女運動員,奮起直追,奪得了預賽第一名。我趁機坐到她身邊說:你看寶貝兒,想得第一,就得勇往直前。同比賽的7名運動員,沒有任何人願意相讓,若中國女運動員途中退縮,那麼,第一也不可能是她。矯正二:減壓,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其次,我們得告訴她即使沒得第一也不可怕。大道理,女兒聽起來累,決定先讓她多參與遊戲再進行說教。如與爸爸媽媽玩「剪刀石頭布」,輸了就告訴她沒關係,下次再來;與爸爸媽媽在小區跑步比賽,落後了也告訴她很棒;與爸爸拍籃球比賽,贏不了也告訴她每一次都有進步……漸漸的,女兒在勝負中找到滿足感與認同感,雖然依然在乎第一,但不會因此強烈左右她的情緒。媽媽再告訴她,得不到第一,只要努力了,也是最棒的。翻開許多親子博客,發現好多家長都有孩子爭勝的困惑。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緊張,這是人的天性,需要慢慢引導,不要從語言否定、打擊、損傷孩子,更不要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如何優秀、乖巧、聽話等;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與自尊心,多說「你能行」、「你很棒」、「你可以的」,讓孩子充滿力量,發揮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潛能。記住,善於點燃孩子激情的家長就是了不起的家長。


推薦閱讀:

希望女兒長大後能過濾「渣男」?父母要這樣做
讓女兒落淚!一個父親的博客:我們擁有孩子多少年
揭秘張敖的女兒為何嫁給了漢惠帝劉盈?
養兒防老?明明養女兒才防老!
女兒和媳婦的經典區別

TAG:女兒 | 耐心 | 爭強好勝 | 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