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疑「四兩撥千斤」--- 顧新法

「當一名大力士與一位武術家比試,會有什麼結果?」答案毫無懸念,比力氣的話,勢必大力士勝,如若進行搏擊比賽,大都會是武術家贏。這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雙方都是習武者,那就要看誰的功夫好,誰的技法嫻熟,用得巧妙,顯然並非靠力氣大小決定輸贏。那麼在實戰中是否存在「四兩撥千斤」呢?以下筆者將進行詳細論證。

  一、古譜依據

  古拳譜《打手歌》雲:「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文中的「四兩撥千斤」形容以智取勝,這作為以小博大的代名詞已經被大家廣泛認可。但在武術實戰中能否實際應用,卻遭到不少武術名家的質疑,他們認為:「只有有了千斤以上的力量才能在適時之機化動四兩撥千斤,如果沒有千斤以上的本力,只用四兩力去撥動千斤是不可能的。」還有人補充:「比如小孩練武術很熟練了,若與大人比試,大人即使不會武術,憑力氣也可以制服小孩。這是『一力降十會易,以巧破千斤難』。」實際上,小孩習武,筋骨嫩,外形動作容易做到位,對於拳的內在精義還不能理解,一旦成熟了,便能勝任與力大於己者較量的任務。這些判斷在實證科學的範疇下是無可爭議的。物理實驗證明,在水平桌面上,兩組砝碼用繩連接,在桌子兩側下墜,形成二力相抗,重量大的將重量小的拉動。同理,二力相向對頂,力大者推動力小方。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古譜常常把推手也稱為打手,綜合《打手歌》全文的含意,古文非常準確地表明了當對方用巨大的力量打來時,我只需用很小的力即可撥動他。對照實戰我認為此論並非虛構,只要合乎文中要求,完全客觀可行。應該留意的是「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後面做了補充的句子:「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看譜要聯繫全文,否則,會產生斷章取義的錯覺,給人們造成誤解,以致會認為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就可以「四兩撥千斤」。全文才是「打手」完整的寫真,它形象地描述了「四兩撥千斤」具體過程。加上文首兩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整個六句話的含意是:當人們掌握了太極的功夫,認真地用掤、捋、擠、按的勁法和「沾、黏、連、隨」的身法,在推手過程中,通過在接觸中感覺對方力的情況,將自己身體上下協調配合好,根據彼力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勁,當彼力進來時不頂勁又不脫開,如此「黏」著對方同步進退。由於雙方接觸部位沒有空隙,他力就發不出來,無法脫手,就不能出擊。我保持在這種狀態下與他周旋,他便對我無能為力。因而,任憑對方用巨大的力進犯,我都能順其勢,將他引進,運用太極勁法,我用微小的勁即可撥動他侵來的巨大的力,導致他推空,進而身體失去平衡,此時我再由化變發,當發出的勁與彼失重欲跌的方向一致時(俗稱「打合了」)即可將對方放出。

  為了確定「四兩撥千斤」原意的準確無誤,我們還可以從古文的修辭和語法入手,進行判斷。古文沒有現代形式的標點符號,只有句讀點,因此在《打手歌》中的「掤捋擠按」每字後面並沒有頓號。以此推理,文中「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牽動」後面應該寫作頓號,與「四兩撥千斤」為並列句,文中「牽動」和「撥」是針對「彼打來的巨力」而言的,可理解為:我用太極勁法導引及撥動他打來的力。前人之所以如此「潑墨」,此乃大寫意之妙。可想而知,古文精練,寓意深刻,既給你留出體悟經驗的空間,又達到疏而不漏的效果,巧妙地勾畫出「四兩撥千斤」的輪廓。古代著書論道者絕非等閑之輩,若在當代皆堪稱文豪式的武術家,他們深諳拳理,寫作言簡意賅,才能寫出如此奇文。古拳譜是經過長期實踐,反覆推敲、不斷修改完成的。撰寫後又經歷了很多代武術家體驗、增補和重新定稿,方才流傳至今,因此,經典古拳譜很少出現筆誤。只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才容易產生分歧。不少現代人竭心盡慮用文字表達拳義,往往文字繁冗,言不及義。另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筆誤難免發生,但此等誤導性筆誤,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極少會流傳後世。何況習武、練功之人絕非只靠看拳經和依照個人理解能有所大成的,武術需要言傳身教和心領意會,而且需要經過長期的不斷實踐,到了融會貫通之時,才能隨心所欲地應對來力,才能真正「懂勁」。

此拳論闡明,對方用巨力打來,不但無奈於我,還被我左右。這絕非「天方夜譚」。我運用太極的勁法進行實戰的確有同感。下面具體剖析「四兩撥千斤」的可行性。

  二、「四兩撥千斤」必須具備的條件

  首先,將他者來力引進向我身前又打不著我的方法就是「四兩撥千斤」的關鍵所在,這就需要太極整勁作為堅實後盾。

  (一)太極勁的運行方式

  太極拳將每一動作都融在全身整體運行中,每個招式都依靠身體整體運作中的內勁變化來實現,所以各種動作僅僅是內勁變化的外在體現。因此,假若只按照外形動作去模仿太極拳的形,那麼無論模仿得多麼逼真和完美,多麼適合表演比賽,多麼適合大眾推廣,都不能真正觸及太極拳的靈魂。因為表演無濟於實戰,空有其形,沒有內涵,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練拳者花費了大量時間練肢體動作而不找內勁,卻欲求太極真功,豈非舍本求末嗎?

可見,太極拳技擊術應該從基本功練起。打基礎和太極內養功是一脈相承的,不必把太極養身內功與實戰完全割裂開來,雖然練的目標不同,但出發點一致,只要掌握清楚二者的異同之處,那麼結合修鍊內功就能達到既鍛鍊出健康的體魄又為太極實戰打牢基礎的的效果。故此,練太極拳亦可按太極養生功的要求練起,從身形要領及拳架的運行方式入手。所以只有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套路的訓練,練拳者才能逐步達到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松腰、坐胯、裹臀、屈膝、圓襠、腳趾抓地的基本要求,進而慢慢進入到氣沉丹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的狀態,然後才有身、腿的鬆柔勁,有中正安舒之態。在此基礎上,再掌握太極的內氣的運行方法就容易多了。

  假設把人體的腰脊視作一個豎立的門軸,身兩側為門扇,若採取「撥浪鼓」方式的左右動擺動,由於人的雙腿不能像齒輪一樣轉動,當轉到一側時,身體就會被「自鎖」,無法連續轉動,只得再轉身回擺。這樣,身體在轉動中就會出現停頓,導致僵滯現象發生。而太極拳要求通過全身螺旋轉動而帶動四肢末梢運動,因此當身體轉動到一側時,要運用旋腰轉胯的方式將勁力傳導至雙腿,併產生互相反向旋轉的作用,通過虛實變化將其中支撐重心的腿經腳碾轉於地面,再將勁力螺旋上返促動身體迴轉,沿著「∞」形軌跡移向另一側。如此往複摺疊,使身體在雙腳為界的範圍內連綿不斷地循環運行。運行中,這種雙腿對開運轉使螺旋裹攏的身體同時含有向外的撐展勁,使身體抱撐八面,達到調正身形、加強的穩定的效果。

  雙腿的運轉又促進「旋腰轉脊」經身帶動雙臂纏轉。當身體向右轉時,形成右掌向內旋、左掌則外旋之勢。松活的各關節配合全身運轉成周身一家,如同合成為萬向軸。這樣,在推手時,既能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倚又可任意調整臂、腕等部位的角度與對方來力的接觸,可起到改變外力對我身體的作用力強度的效果。

  綜合以上內容可見,太極拳在以雙腳為底盤的範圍內,全身整勁連綿運行的運動方式,適合防化,不宜主動進攻。當對方打來時,先求化解,待得機取勢後再進行還擊。這樣做,即使沒有奏效,仍有迴旋餘地。因為,只要用勁發放對方,身體就會變為定式,使太極整勁運行中斷,如果對方被我打擊後,其此刻仍具備攻擊能力,在我未及恢復整體運化之前,我暴露出來的危險部位就易被對方擊中。因此,太極拳是在化解了對方的來力之後,在我順彼背時才實施發放。

  在經過長期盤架與推手練習,漸漸掌握了這些太極基本功後,方可牛刀小試。通過練習再朝向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的方向努力。

  (二)小巧之勁從容駕馭打來巨力

  太極拳講究「後發制人」,以勢贏人。從雙方對峙開始,我凝神靜氣,全神貫注地觀察對方,全身內氣運轉,含機待發,身形架勢據彼動作變化進行相應調整,只要他一出手,我就能依其動向「有的放矢」。當對方朝我進攻,腳步下落時,我已做出準確判斷,在他腳剛挨地時,我已身隨步進,邁到正確的步眼上,佔據了有利的方位,此刻身順勁整。當他站定出擊時,我已掐準時機格閃進身,迫使他著力點偏移。這種迎戰不存在角力現象,因為我是趁他打進來之機牽制其身臂的。具體運作如下:

  當對方用右手向我面部打來時,我以右臂從他右臂側面切入,將來手掛向我右臂外,由於我臂含鬆柔纏綿勁,能與他用力打來的剛實之臂相融。前方,我用腕部掤接來臂,以不脫離為度。後方,在全身內勁貫穿下,使具有柔韌的彈性勁的臂膀遊走於身體各部,並松活自如地隨伸就屈,將對方來手導向有利於我的位置。這種勁還有緩衝作用,保證了身體的穩定。

當他用巨力打來時,我接其臂側面,將我的勁作用到他力的側面。運動力學稱有方向的力為「矢向力」。力學公式表明:正壓力乘以cosα等於矢向力;1000斤×cos90°=0。這表明,他發出的千斤力方向如果是向前時,其力對於側面橫向90°卻沒有絲毫作用力,此時,我在其力側面施加很小的橫勁就可以撼動他的巨力。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運動中的二力刮蹭,會產生摩擦力。該摩擦力的大小為(按一般物體摩擦係數為0.15計算)1000斤×0.15=150斤,因此,在實際運動中,接觸如此大的摩擦力的衝擊,只有掌握好接力的角度,合理利用摩擦力,我才能在挨到他來力時,接重若輕,身體照常運行自如。根據橫勁破豎力原理,我只要在他打來的巨力側面變化勁的角度,就可對他來力進行制約,並通過這個接觸部位導引他身臂的運行。

  這樣,我依據他力的變化,利用太極螺旋勁不斷調整雙方接觸部位的角度,就可恰到好處地只承受他巨力的部分摩擦力,同時,將我的勁滲透到他力臂的橫向部位。這樣雙方的力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使接觸部位之間沒有空隙,同步運行,他無法脫手出擊,力也發不出來,我則以逸待勞地借用他的來力推動我右臂。如此這般,「黏」著他打來的右臂「牽引」進我的門戶,依照我的太極運行體系運動。太極拳用這種方法化解了他巨力的進犯,實現了小力牽制大力的現實效用。

太極拳運動就是在被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不但使身體避免受到打來的巨力威脅,還利用其力為我所用,控制了對方的動向。

  (三)「四兩撥千斤」的過程

  通過文字很難把太極無形的意、氣、勁的運行完全表達出來。為了清晰地呈現「四兩撥千斤」的過程,在此,我藉助機械傳動鏈的模式牽強地示意,雖然機械運動與人體運動有很大區別,機械運動的解釋不能替代人體複雜的運動的解釋,但是,用機械運動的運轉模式作為形象的比喻,可一目了然。不妥之處,我再以二者互補的方式進行說明。

  當他巨力打來被我引進後,我的右前臂與他的右腕側相搭,我掤住此著力部位,在彼臂向我推進中的摩擦力作用下,我右前臂隨著來力內旋,大臂膀隨著撐轉,帶動彼身向我身右側進,而碾動其臂的反作用力又促我身體向右前轉,形成二人身體相向移動。此時,隨身而動的左腿相當於主動齒輪向左轉動,與其嚙合的被動齒輪(右腿)向右轉動,這相當於左腿向左轉螺旋經過胯的傳導促進右腿向右螺旋,雙腿在反向對撐轉中推動身體沿「∽」 軌跡向右前移,造成我身體在與彼對稱向迎,勁、力相當,達到了運動中的平衡。

  為什麼他巨力推來,非但沒有逼退我,反而促我婉轉進身,使得雙方力相向而進,但不對頂呢?這緣於他力推動的是我的臂,沒能直接推到我身上。我運用的太極勁法,使臂與身既為有機的整體又不固定不變。當與對方巨力相遇時,對方的力只能與我身體平行交錯至擦邊而過,不會出現對頂狀況。這類似於「曲柄連桿機構」裝置:肩膀、右臂和其他部位組合成為力臂。推動連桿的滑塊為鉸鏈連接的方式,在推手中被雙方臂腕滾動接觸替代。以他的右臂為動力的螺桿齒輪與我的前臂腕如同斜齒輪一樣相嚙合,隨著他右臂的推進,我只需掤住其前臂,貼著他來臂的側面並借他的推力內旋,這相當於連桿的右臂被來力催動膀轉身移。這種「旋腕轉膀」運動的力傳導到我身上與我自身的運轉形成互動;我據對方的來力,協調自身勁的運行狀況,分輕、重、緩、急沿著太極「∞」形軌跡運行。這樣,就保證了我的身勁和對方的來力不頂抗,並在運行中調整了自己與他者的相對位置。機器的傳動無比精確,運行十分規則,而推手是複雜多變的,隨時要根據實戰情況變化運行路線、給勁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必要時脫手見分曉。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實戰不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對方發出力的目的是推倒我,他的目標必然直逼中門。他右手推我右腕,左手按我右肘,推至我胸前,把我的右臂與身合嚴。當我感覺到他發力時,在下意識反應下,丹田氣瞬間爆發,加速了轉腰抖胯勁,此勁經右腿至腳碾地,再「旋踝轉膝」,上返至「旋腰轉脊」,使內勁上下貫穿、一氣呵成。身體的驟然「摺疊」,使二爭勁對開,身向右後擰轉,將他推力閃空。此刻,他推力的方向與我抖轉的切線方向一致,二力相合,他必被放出。他推力越大,速度越快,產生的慣性就越大,一旦落空,身體就會前傾失重,此時,我順勢抹帶,一觸而就。

  眼看著他把我身臂「欺嚴」,而我在驀然轉身之間,卻將他的巨力卸掉,化為烏有,他還被我放出,這似乎很蹊蹺。其實,略加分析,即可點破迷津。作為「曲柄連桿機構」搖轉的是肩膀,這肩軸與我以脊柱為中心的立軸之間有個偏心距,我身是間接受力,對方來力經此結構傳導,則不能直接作用到我之中心軸上。除非我緊張對抗導致身體固成一體,他才能擊實我身一處而致全身;又或我身體全然鬆懈,彼一給力,全身「癟」成一體,他的來力才可直接貫向我之中心軸。

  雖然,他在發力前,我右臂已被緊按到胸部,我用內勁不僅向前掤住被按部位,還撐住胸與脊樑之間,如此會產生偏心距,只要他用力推我的前半面身體,我前身粘住彼力不動,後面扭轉腰脊這個中心軸,就會一邊隨他的推力轉動,一邊沿太極「∽」形路線偏轉繞到他前側。具體地講,他雖然「吃嚴」我身的前部,但無法限定我身後的空間,在雙腿的運行勁的促進下,身體便可「旋腰轉脊」。因此,他無論如何推擊,我動態移動的中心軸在轉動中就會與其推動的部位產生偏心距,使他在推我的過程中突然推空。我在他發力時,順勢加速摺疊並撥轉他臂,將其身體一起「送」向我身後方,便可輕易地完成「四兩撥千斤」。

可見,太極的撥動對方,不是雙腳站定、全身一體,身臂一起用力擺動去撥對方,而是彼推我轉,相對運動,所以,不存在與對方拼力的問題。實質上「四兩撥千斤」是「力從人借,勁從脊發」的具體體現。

  假如,他推空後沒有跌出,極力「回正」,我還需要「補手」。經過身體摺疊後,我身體的重心已沿∽路線移到左側,身體完成了右轉,此時正面對他身右側。他用力推我時,必出直力,身已成剛架,一旦被我化空,便下意識地迅速回撤,但是,向前進的慣性,在突然回返時會出現停頓,會造成身體前後晃動,帶起足跟,此時,我以左掌推擊他犟實的右肩側(橫力打豎力),他便無任何抵抗力,而且,肩在身體上屬較高的部位,此處給勁,產生的力矩大、更省力,不費勁即可把他從側面放出。

倘若他以試探方式推我,當感覺到要被引向我右側時,改變為向左推,但目標仍不離我身的中心線。此時,我只需隨彼力,身改為向左轉,同時,伸左臂迎彼托我右肘的左掌,由下向上,用左掌在螺旋中挑開彼左腕並與其相搭。我右臂掌抽出,繞到他身左側,托他左肘,同時右腿變為左旋,左腿變為右轉,使全身逆原為太極「∞」形軌跡方向。將彼臂帶身引向我身左側落空,其他方式依舊。這就進入了太極的順其自然、左右逢源、順勢化發的境態。

  三、「四兩撥千斤」的真實顯現

  事實勝於雄辯,舉一實例便可知。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天氣燥熱,我背著太極劍到「新開河」對岸去習練。從橋上路過,橋上的便道三五成群的人在納涼,這時有位閑人發出話來,「我在小王莊練武,讓我看看你的寶劍。」我轉身一看,此人很壯實,並不認識,我覺得都是武術同好,就把劍遞了過去,他伸出手來接過劍,毫不客氣「刷刷」練了幾下,還擺了個姿勢造型,博得了圍觀人的讚歎,他更來了「精神」,把劍向我手裡一遞,用雙臂交替向橋上碗口粗的路燈鋼管磕去,震得十多米高的燈柱顫動、山響,嘴裡還念念有詞:「我都練了50來年了,別看我剛50出頭,是娃娃功。你還得好好練練。」我耳聞此言就伸出右手,說:「咱們試試,你動手吧,」此人愣了一下,說:「你行嗎?」我再次講:「你出手吧。」這時,不少人漸漸圍攏過來觀看,他看了大家一眼,雙手猛地向我撲來,我用右臂一檔,他一手按我右腕,一手托肘,用力一推,我就勢一捋,豪不誇張地講,只見他雙腳騰空而起,我右臂已感覺不到他的體重,他已完全失控,身體前趴狀,頭向水泥橋欄撞去,說時遲那時快,我下意識地用右手拽住他右腕,同時右轉身,在他身後,用左手圈住他左臂,右手別住他的後頸,定睛一看他的臉離橋邊的石欄僅半尺許,有驚無險,我在他耳旁問:「還有嗎?」他低聲回答:「我不行。」我把手鬆開,觀眾一片嘩然,當雙方站定後,他對大家講:「看這位師傅挺瘦,咱還真弄不了他。」我在此申明,回憶軼事,絕非自我炫耀,事實上我也曾在對練中跌過不少跤,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悟個中味道。這裡,我只是為了表明「四兩撥千斤」的真相,才聯想到了較接近的實例,以便針對性地「解剖麻雀」,讓有志者得到太極的真諦。

  只有練就了太極內功,才能在訓練中逐漸掌握內勁的運用方法。太極拳把千變萬化的招式概括到八個勁法中,萬法歸宗,大道從簡,各種手法都可用勁法發揮。竊可以認定,此文「四兩撥千斤」的「撥」用的是「掤、捋」勁的綜合運用。所以若想將太極拳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要靠精湛技藝,更要靠精神境界。到了忘我的狀態,太極功夫自然會運用得出神入化。

  綜合上述,掌握了太極功法,不僅可化解對方巨力的攻擊,還能利用它的作用力,使我即省勁又鞏固了身體的穩定。面對巨力打來不是望風而退,而是進身相迎,動中含法,道法自然。悟出此道,可不戰而屈人之兵,立於不敗之地。「用腦子打拳,隨意識行動」是我們運用太極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推理和辯證地看待事物的過程,是在自然而然中緩緩撥開的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門。


推薦閱讀:

梁振英否認將立法禁港獨 是否有新法例未有定論
一則關於個人所得稅的驚悚故事
馬瑞成姓名新法核心資
八字兄弟數目推斷新法
認識網路出版服務新規的幾個誤區

TAG: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