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耳根圓通法門的好處
06-10
卯二、顯是正式的顯示耳根圓通它是適合娑婆世界的末法眾生,以及適合當機的阿難尊者根機。蕅益大師以七大來發明讚歎耳根法門的殊勝。(分七、辰一、泛明此土入道所宜。辰二、的明離苦得樂人法。辰三、正明觀音所修法門。辰四、誨敕當機諦聽學行。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辰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辰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辰一、泛明此土入道所宜攏總的說明,娑婆世界依止耳根是最適合的方便。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我」指的是文殊菩薩。我文殊菩薩現今如實的稟告世尊,釋迦如來是出現在於五濁的娑婆世界,這個世界的特色是什麽呢?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佛陀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真實道法,依止這個道法成就廣大的功德,而這種真實的功德它必須要「真教體」,真實的教化之體。這種真實的教法之體,這種清淨的功德是要寄託在音聞當中,包括音聲跟耳根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佛陀以音聲來詮釋道法,眾生依止耳根來吸收道法。我們要成就大乘的《首愣嚴王三昧》的道理亦復如是,「實以聞中入」,應該從耳根來下手修學,是最為簡單方便。310蕅益大師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一句話,是針對佛世的時候說的。佛在世的時候,眾生在得度只有音聲,那時候的人根機特別利;他一聽到佛陀講四聖諦就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佛陀講華嚴經,就發起無上菩提心。所以佛世的時候的真教體,主要就是靠音聲。但是佛滅度以後,這真教體產生變化,因為根機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我們不可能聽一次就開悟了,我們必須用文字每天不斷的去讀誦。我們現在叫做什麽?叫做積集資糧,為以後的開悟先把這個善根種下去,「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所以佛滅度以後,除了音聲以外,蕅益大師講「文字相」也是個教體,其次,「法塵」也是個教體。你聽完經典,看完經以後,你眼睛一閉,在心中如理思惟,我們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你慢慢慢慢用空假觀三觀來觀察人世間,這時候你心中生起一種獨頭意識,來觀察心中的影像(法塵),這樣也可以開悟。所以到了末法眾生,根機羸弱,它的教體就三個,一個音聲、一個文字、法塵三個都有。佛在世的時候根機比較利,那只有靠音聲,因為那時候也沒文字記載,完全靠上師的口耳相傳,眾生就能夠開悟。這一段是總說,舉佛陀在世為什麽用音聞來作引證,從這道理中,你修三摩地也應該從聞中入,從這樣的對比來說明。辰二、的明離苦得樂人法前面以佛陀的教化,這裡以觀世音菩薩自己的心路歷程,他的成就包括他自利與利他的功德,跟耳根跟音聲完全脫不了關係。舉出一個實際成功的例子來勉勵我們。 自利功德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讚歎觀世音菩薩他的身心世界有二種功德:一、離苦。觀音菩薩他的身心能夠離開分段變異二種生死。這是一種功德,所有的痛苦都跟生死有關係。二、解脫。他身心有無量無邊的解脫功德,三明、六通、八解脫,有無量無邊的解脫功德。所以讚歎:良哉觀世音!「良哉」, 讚歎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這樣講:「良哉得離苦,良哉得解脫」,讚歎離苦、解脫二種功德。這是偏重在自利這一部分。三明、宿命明、天眼明與漏盡明八解脫、(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解脫』利他功德 悲心普徧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觀世音菩薩大悲心是什麽相貌呢?「於恆沙劫中」,他有這麽長的時間,大悲心是沒有所謂時間的限制。「入微塵數佛國土」,這指的是空間的廣大。這一段是讚歎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是時空無量的。 自在護生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依大悲心所做的事業,他能夠做什麽事情呢?他能夠成就廣大的自在力,這個地方的「自在力」指的是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應於何身得度,則現何身,給眾生種種的安樂,這種大自在的威德力(與樂)。「無畏施眾生」觀世音菩薩以十四種無所畏,來拔除眾生身心的種種痛苦。大悲心所做的事情,主要是與樂跟拔苦這二種誓願。 音備眾美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菩薩度化眾生有四種方便:一、妙音。菩薩在度化眾生離苦得樂他用什麽方法呢?1、演說妙法,2、宣說神咒。二、觀世音。他除了演說妙法、宣說神咒的時候,菩薩他的耳根經常能夠觀察眾生的音聲,而尋聲救苦。所以他在度化眾生,眾生跟他感應主要要靠音聲,「觀世音」,觀察眾生的音聲,而尋聲救苦。三、梵音。梵音有二層意思:1、菩薩在說法或說咒的時候,他是不染著世間的有為諸相,從菩薩這一部分來說叫「梵音」。其次從眾生的角度,眾生聽聞菩薩的說法跟咒語,能夠破除心中的三毒,而成就清淨的梵行,這也叫「梵音」。四、海潮音,菩薩度化眾生皆能夠隨機示現不失其時,海潮它什麽時候漲潮,什麽時候退潮,是非常的準時,絕對不會有所耽誤,菩薩能夠即時的顯現救拔。菩薩有這四種的方便力來度化眾生 恩被凡聖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總結)菩薩的功德在利他這一部分,一方面能夠救拔世間的痛苦,成就世間暫時的安樂,也能夠成就出世間的功德,使令成就大般涅槃的究竟安樂。離苦得樂有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安樂,一個是出世間的安樂。311這一段是要發明耳根跟音聞殊勝之前,舉出觀世音菩薩做例子。值得讚歎的是他的方便力特別殊勝,『普門品』講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這裡值得我們提的是「妙音」。「妙音」的意思是說: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你看佛菩薩發菩提心以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積功累德,不像阿羅漢,你看阿羅漢幾十劫,把心中的見思煩惱斷了以後,他就大事已辦;菩薩不是,菩薩要到眾生的世界積功累德。那麽他們這麽多功德是干什麽呢?一部分是自受用,常樂我淨是自受用,但是一部分是他受用,是用來救拔眾生用。這地方有個問題,佛陀的無量無邊功德莊嚴,都是在一念的大般涅槃的心中,這是一種無相的境界。我們凡夫的心只能夠在有相的因緣中分別,怎麽辦呢?所以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中間必須要有個橋樑,我們常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要找到門,諸佛菩薩的功德之門,所以佛菩薩留下他的名號,留下他的咒語。當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或持咒產生一個音聲,這個音聲就代表我們眾生心跟佛心之間的,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樑,這個非常重要!如果這個世間上,所有佛菩薩的聖號完全消失掉,大悲咒、往生咒、愣嚴咒…的傳承都消失掉,那我們跟佛菩薩之間沒辦法感應道交,所有的橋樑全部斷掉,那就完蛋了!那這是一個黑暗時代的到來。在整個「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當中,最重要就是「妙音」,佛菩薩的聖號,佛菩薩的咒語,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音聲,可以引導我們「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一點對我們凡夫很重要。辰三、正明觀音所修法門。正式的說明觀音菩薩所修的法門。這一段是把觀世音菩薩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標出來,以下說明他為什麽成功,把他因地的修行方法,他所修的法門講出來。 總標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我」指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很如實的來啟稟釋迦如來,誠如觀世音菩薩自己所宣說的一樣。觀世音菩薩前面所宣說的「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來,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依止耳根,緣心自在,脫離根塵識的干擾,而因入流相,悟入二空的法性,這在所有的方便當中是最為殊勝的。為什麽依止耳根很容易脫離根塵識的障礙?很容易悟入不生滅的法性呢?三個理由:別明 圓真實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一、耳根的聞性是圓滿周徧,譬如有一個人,他居住在寂靜的房子當中,那時候在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同時擊出鼓的聲音,這時候在靜室當中的人,對於來自十方的鼓聲,他是同一個時間,同時可以聽到十方來的聲音,這就是耳根圓滿普遍的真實功德。也就是說,身為耳根,它的聞性是三百六十度的圓滿。你比方說,眼根觀前不能觀後,你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後面,所以眼根的功能是不能圓滿。這地方是說明它空間上是周徧圓滿的,你眼睛閉起來你用耳根,十處一時聞,東西南北上下,不管什麽聲音,在什麽方位,你全部聽得清清楚楚,這是耳根的殊勝。 通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坦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二、耳根的聞性是通達而無礙的。以下跟其它的五根做比較。「目非觀障外」「目」指的是眼根的見,眼根的見是不能去觀察障礙以外的事情,比方說一張紙,隔著一張紙以外的東西,眼根就看不到了,所以眼根它很容易形成障礙,障礙特別多,所以它沒有通達的功能。其次「身以合方知」,身根的覺知功能它必須要跟所緣的觸塵相合,才能夠產生了知的功能。「口鼻亦復然」,舌根跟鼻根一樣,也都是要跟所緣境接觸,一旦所緣境消失,它們了知的功能就同時消失,所以它們的了知功能是非常被動的,不能操之在我,所以它們的確是有障礙,有它的一種相對的障礙。 淨業學園 86講次 講義180面312我們一個大乘的佛弟子,當我們這一念心,慢慢已經能夠安住在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也就是我們開始安住在一種善念;然後我們從善念慢慢慢慢能夠提升到一種正念。開始在修學正念的時候,所要面對的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要依止什麽樣的法門來修學正念最能夠成就?前面我們講過一個觀念:「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當這個人已經成就聖道以後,他要從空出假廣度眾生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方便。但是你一個初心的凡夫,障深慧淺,你要開始回到真如本性這個地方,這困難度就很高。我們這樣子講好了,成佛之道有二條路,一個是萬行一心,一個是一心萬行。當我們要修學萬行而會歸一心的時候,那這困難度就比較高,那這個門你選擇對、跟選擇不對,那真的是遲速不同倫,那有時候你修一劫,那真的比不上人家修一天,因為你走的這一條路是不好的路,是坎坷的路。所以當我們要萬行一心的時候,你一定要簡別你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你一定要簡別;但是你要一心萬行,要從家裡出來的時候,那你不要簡別,那是順逆方便。你看《法華經》、《華嚴經》,那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的時候,那六根、六塵、六識,隨手拈來都是度化眾生的方便,他總是有辦法讓你能夠產生善根,產生歡喜、增善、破惡入理的四悉壇。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回家的路是比較困難的,這一點你這門就要注意,回家的門要選擇。但是從家裡面出來,那就是每一個門都是妙法,你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妙法,你有資格這樣講;但是我們回家的時候,你不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妙門,不能這樣講,這的確有差別。所以你看,佛陀要文殊菩薩花這麽多時間一一的來簡別,這個地方有他的深義。什麽深義呢?就是回家的路很難走,選擇一個下手易成就高的門是很重要。這地方講到耳根的三種功德:「圓通常」,看「通」這一部分: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心念紛無緒」「心」指的是意根,「念」指第六意識。意根跟第六意識二個是經常在一起的。這二個的特色是念念生滅,是錯綜複雜無有頭緒,假設我們選擇以第六意識的心念來當做回家的路,這會有問題,因為第六意識的念頭很多,我們很容易被它干擾,因為它經常變化,它的情緒有時候快樂、有時候痛苦,情緒變化很厲害,那我們會產生一定的障礙,所以這不是一個很好回家的路。那怎麽辦呢?隔坦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耳根就不同,耳根的聞性即便你隔了一道的牆壁,你也可以聽到音聲,它不會因為音聲而有所障礙,所以它的特色是「遐邇俱可聞」,「遐」遠方,「邇」近方;遠近的音聲都可以聽得到。這個地方有二層意思:從動態的音聲來說是,遐邇俱可聞;其次從靜態的音聲、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種所緣境。比方說蓮花燈,諸位你聽聽蓮花燈是什麽聲音?蓮花燈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表示它是徧滿整個法界,你看,我們今天把這蓮花燈帶到美國華盛頓DC,把它放在那個地方,沒有聲音,它的聞性是徧滿整個空間,就沒有遠近的差別。你看這個蓮花燈放在這個地方,你聽到無聲,跟放在美國華盛頓DC的無聲完全一樣,所以當我們聽無聲的時候,那是聽得更遠更遠,那是完全沒有空間的障礙,無聲沒有遠近的差別。這樣的「遐邇俱可聞」,是其它的五根所不俱足的,這種通達無礙的功能,所謂的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靜二相它能夠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別。比方說,我們講舌根,舌根它在嘗味道的時候,你必須有東西讓它嘗,沒有東西的時候,舌根一落入靜態就完了!它那能分別的嘗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東西來刺激它,它才能夠產生了別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說,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沒有這回事情,它只有動態才能夠了別,不像耳根有聲音也可以聽,沒有聲音也可以聽,我們可以聽得到沒有聲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麽變化對耳根完全沒有干擾,它是通達而無障礙,它不隨外境而有所障礙。 常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讚歎耳根的第三種功德:「常」,恆常相續音聽的體性它有動態的,有音聲、跟靜態的沒有音聲,所緣境是變化的。但是對能聞的聞性來說是「為有無」,動態它聽到有聲音,靜態的時候它聽到沒有聲音,聞中聽到有聲音、沒有聲音,對聞性來說,完全沒有什麽變化,它還是存在。「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如果我們今天說,沒有聲音就沒有聞性的存在,這個是錯誤的。其實沒有聲音,只是說這個聲音是處在靜態的狀態,這種聽聞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廣大,更加沒有邊際。我們前面說過,耳根在聽沒有聲音的時候,那更加的廣大,更加的沒有邊際,所以它是恆常住,不隨外境而有所變化。「聲無既我滅,聲有亦非生」身為耳根的聞性,它是沒有聲音的時候,它也不隨音聲而消滅,有聲音的時候,它也不隨音聲而生起。所以它是「生滅二圓離」,耳根的聞性,這種覺了照見的功能,它是遠離生滅二種的對立之相,這是聞性常住不滅的功德,「是則常真實。」(這是一般性,這以下提出一個特殊的例子)313「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即使你在睡覺當中,處在夢想的作夢中。作夢的時候,耳根它是怎麽回事呢?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什麽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作夢的時候,第六識是分別的功能完全被夢境所纏縛,而忘失夢境以外的所緣境。比方說,你是一個人,你作夢的時候,夢到你是一隻螞蟻,整天搬東西,從東邊搬到西邊,再從西邊搬到東邊。這時候你的第六意識完全被你的夢境所纏縛了,你根本不會記得你還是一個人。所以我們一個人第六意識在夢境當中,是處在一種不「思」的階段,沒辦法去思惟夢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為不思無」,一個聞性在夢境當中,它並不會因為第六意識的無知而消滅,相反的,它對夢境以外的音聲,還是能夠了了分明。你看我們睡覺的時候,是什麽把我們吵醒的?是鬧鐘嘛!那我們為什麽能夠聽得到鬧鐘呢?表示耳根的聞性是超越夢境,它能夠從夢境裡面穿過夢境回到我們夢以外的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一個功能能夠超越夢境,我們一個人睡下去就醒不過來,除非你自然醒過來,沒有人可以把我們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夠超越夢境,所以它「不為不思無,」所以它的功能「覺觀出思惟」,耳根的聞性覺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就能夠任運生起的。在整個五根乃至於整個身心世界當中,是其它諸根所不能及的。這地方是把耳根殊勝的「圓通常」表達出來。蕅益大師說: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剛好圓通常是有關係的。耳根的圓,是開顯我們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圓融無礙的;耳根的通真常,是開顯我們心性的解脫德,因為解脫正是一種無障礙的妙用;常的功德是開顯法身德,恆常不變。圓通常剛好是有助於開顯我們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從這一條路回家是最方便的。辰四、誨敕當機諦聽學行文殊菩薩教誨敕令阿難尊者這個當機眾,應該好好的諦聽,好好的學習,乃至於如法的修學(分三、巳一、示其合機。巳二、勸其善修。巳三、結其真實。) 巳一、示其合機 顯示耳根是適合末法眾生的根機 此方教體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釋迦牟尼佛在教化娑婆世界的時候,他的特點是「聲論得宣明」,是以音聲來論說妙法,才能夠使令微妙的義理,在眾生的心中能夠宣暢明達的表達出來。佛心的道理要轉到眾生的心中,要靠音聲透過耳根來作橋樑。這當中有什麽問題?有正反二面的問題… 眾生通病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反面問題: 佛陀在傳遞音聲的時候,有一種人是循聲流轉的。眾生因為長時間迷失了我們本俱的聞性,所以我們在聽音聲的時候,我們習慣一昧的循求音聲的聲相而分別它的音聲,?而產生流轉生死。314比方說,阿難尊者他無量劫來能夠攝持十方如來恆河沙的種種的秘密法門,但是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他還是不能免於摩登伽女之難,而落入邪思當中,為外境所轉。「邪思」一般字面的解釋,摩登伽女之難叫邪思(邪惡的念頭)。蕅益大師對「邪思」有比較深入的解釋,他說:阿難尊者這個邪思,講的深一點就是「認妄為真」。他依止緣影之心來當作本來面目,以為緣影之心是能聽聞,其實緣影之心它只是我們所聽聞的一個影像而已。就是認妄為真,把妄想當作我們真實的心性,這叫邪思。我們在聽到佛的音聲的時候,第一種過失就是,循聲故流轉,那應該怎麽辦呢? 應病與葯 其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這難道不是說我們只是隨順所聽到的音聲,而產生輪轉嗎(跟前面一段做總結前)?那應該怎麽辦呢?「旋流獲無妄」應該旋轉耳根的聞性,而反聞聞自性,才能夠破除虛妄,回歸真實。這段的意思:佛陀以音聲來宣揚真理,這個地方產生二種效果,一種產生多聞之人,一種產生反聞之人。有些人他只是注意佛陀的名相,你看很多學者是這樣子,他站在一種考據的角度來研究佛陀的教法,一考據下去,這本部經的初注是什麽,是誰說的,考到最後…結果大乘非佛說,整個信心都破壞掉了,佛陀的音聲對他來說變成一種障礙。當然佛陀沒有錯,問題是他的心是向外攀緣,他沒有注意音聲裡面的「道」,所以多聞產生的結果就是,循聲故流轉。反聞不同,反聞是當我們聽到這個音聲以後,我們去思惟裡面是什麽道理。一個宗教師他在修學佛法的心態是不同的,他注重佛陀到底想要詮釋什麽。從音聲當中而產生道理,而能夠反聞聞自性,結果旋流獲無妄。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多聞比不上反聞。它後面會講到,說你阿難尊者你無量劫來,你受持的十方如來秘密的法門,你比不上一念之間的反聞聞自性,因為你方向錯誤了。這地方說明了,我們在聽聞教理當中二種不同方法,有二種不同的結果。巳二、勸其善修。勸勉阿難尊者應該從多聞要轉到反聞,對你會比較好。 顯名歎德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文殊菩薩很慈悲的教誡阿難尊者。他說:阿難尊者,你現在應該要好好的如實諦聽!我文殊菩薩承蒙佛陀的加被,才有能力來宣說這個三昧的(《首愣嚴王三昧》)。《首愣嚴王三昧》這個地方提出三種的名稱,也詮釋了三種功德:315第一、金剛王,《首愣嚴王三昧》它依止的是不生滅心,所以在修的過程當中它不會受無明妄想的干擾。我們常說煩惱障,的確煩惱會障礙我們,但是有時候煩惱也不構成障礙。如果你依止生滅心來修學,煩惱對你的確是干擾,你有煩惱的時候你佛號提不起來。大陸有一個金剛上師,他講到臨終十念,他說臨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說你要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才有辦法臨終十念,否則你臨終的時候煩惱這麽多,你沒辦法十念往生。也就是說,你一定是在念佛當中,另外有一個《金剛王的三昧》,就是要依止不生滅心,不隨妄轉的這種功力。我們常說〔禪淨雙修〕,禪淨雙修有什麽好處呢?就是你這個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有一個《金剛王三昧》的保護,煩惱不會干擾你,因為你這個佛號是依止在不生滅心發動出來的。所以同樣的煩惱,有些人不構成干擾,有時候構成干擾,這是每一個人的智慧善根不同。你修習《首愣嚴王三昧》,它是不受無明妄想的干擾。第二、如幻不思議,修學《首愣嚴王三昧》,它是一種如夢如幻的修學。怎麽說呢?它是雖斷而無能斷所斷,雖修而無能修所修,所以是不可思議。這句話怎麽說呢?「雖修而無能修所修,雖斷而無能斷所斷」?我們沒有學《愣嚴經》之前,我們會怎麽面對煩惱?我不知道諸位對煩惱的態度是怎麽樣?一般人會認為煩惱是真實的,譬如說,我不是不想住下去,而是煩惱逼得我不得不這樣子做。他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煩惱,我已經很努力了,我每天該拜佛也拜佛,五堂功課也做了,但是我還是做不到。為什麽?他說:我就是煩惱太重、業障太重。這樣講我們可以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你如果經常保持這個心態,你就是很難修行、沒辦法修行,因為你很難擺脫煩惱對你的掌控,你把它當真實想,那就完了!煩惱不可怕,但是你認為它是真實的時候,它變得非常可怕!因為你認為它真實的,你一輩子跟它糾纏不清。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生當中,不要說斷惡修善,他所有的修學面對煩惱就差不多了,他哪有時間去念佛、念法、念僧,去增善斷惡更不用講。「如幻不思議」是說,剛開始一個大乘菩薩你要相信一件事,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煩惱!如果你研究《愣嚴經》,你聽到這個地方,這句話你還不能承當,那你這一部經叫做結緣。你的功德今生表達不錯,但是沒有失掉,你的來生這個善根還在。《首愣嚴王三昧》的根本思想叫「稱性起修」,就是你一開始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整個修行的角度就是告訴你自己「我是本來無一物」,我本來是沒有煩惱的,那是一念的妄動後來才有的,這個很重要!你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的。「如幻不思議」是說,本來就沒有煩惱好斷,它是用如夢如幻的法門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如此而已!你若能產生這樣的思考模式,那煩惱對你來說就不是那麽的可怕了。所以我們講「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你怎麽去想像煩惱它就變什麽樣,你想成它是真實的,它就很可怕了,你說本來就沒有,那它對你就不構成干擾了,「如幻不思議」它是以一種不生滅心為起修,所以是如幻不思議。第三、佛母真三昧,他是十方諸佛之母,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的是依止《首愣嚴王三昧的如幻三昧》而能成就佛果的,沒有一個佛陀是例外的。沒有一個佛陀是依止生滅心而成佛的,沒有這回事情。這地方是把《首愣嚴王三昧》講到金剛王、如幻不思議跟佛母真三昧,來讚歎果地的功德。 不修成過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正式訶責阿難尊者在修學佛法的過失:阿難尊者!你過去曾經親近過微塵數的諸佛,當然也聽說了諸佛所宣說無量無邊深奧的秘密法門。「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尊者多聞強記,過目不忘,一聽到以後馬上記住。但是「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你聽到佛陀的經典以後,你沒有好好的產生迴光返照,沒有好好的去對治心中的煩惱。只是一時的多聞而沒有產生內心的觀照,變成一種修行的過失。蕅益大師說:這種過失是產生生死流轉的過失。那應該怎麽辦呢?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你既然能夠依止耳根裡面的聞性,來受持佛佛;第一個「佛」指的是十方諸佛,第二個「佛」指的是佛法。你既然能夠用耳根的聞性,來聽聞受持十方諸佛的秘密法門,你為什麽不自聞聞?第一個「聞」是能聞的耳根,第二「聞」是我們的聞性、本來面目。你為什麽不從耳根當中,反聞聞自性呢?我們前面說過,多聞的結果是:循聲故流轉;反聞的功德是:旋流獲無妄。這個地方正是要提醒阿難尊者,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緣,應該迴光返照,耳根沒有錯只是一個方向的問題。修學方法 脫離情界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首愣嚴王三昧》修學的次第:首先我們要突破的是個人正報的身心。「聞非自然生」,能聞的耳根的功能,它是要假借動靜二種的聲塵,才能夠產生聞的功能。所以「因聲有名字」,要假借音聲才有耳根的名稱、耳根的功能。「旋聞與聲脫」,但是如果你能夠將能聞的耳根迴光返照,那麽外在的聲塵就脫離了。既然所聞的聲塵脫離,能聞的耳根當然也就失去這樣的功能,就脫離根塵而恢復一念心性,我們講「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因為你的根攀緣塵才產生六識,那你能夠迴光返照就脫離根塵,當然你識的功能就消滅掉了。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你剛開始是從耳根下手,那麽耳根能夠恢復到一念心性,那其它五根的障礙也同時就解脫了(解脫五蘊的障礙)。先從自己根身正報而成就解脫。 超越器具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依報解脫:「見聞如幻翳」,「見聞」包括整個六根的功能,見聞嗅嘗覺知。這種功能就好像我們眼睛當中有一種翳病,一念心的妄動才有六根。我們要知道,六根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是一念的妄想以後才有的問題。「三界若空華」,因為有六根的翳病,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整個六塵的各種各式各樣的華。虛空沒有華,那是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華,因為我們有六根才看到六塵。那怎麽辦呢?「聞復翳根除」,假設耳根當中的攀緣的毛病消滅了,而恢複本覺圓滿的心性,那麽猶如空華的依報三界的環境,也就自然消滅了。也就是說,你那根身器解脫,器界隨之消滅,我們講「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當我們能夠脫離根塵識以後,它是什麽相貌呢?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攝用歸體「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當我的根塵完全脫落以後,我們這時候的心中的光明是內外通達,徧照法界無有障礙。「淨」,當寂靜講,你一迴光返照,到生滅既寂,寂滅現前,寂滅再進去以後,心光就顯現,「靈光獨耀」,約本質。約量「寂照含虛空」我們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心的量是含裹虛空徧十方界。所有的世界依虛空而住,你連虛空都能夠含裹了,那其他的世界當然在你一念心中,都能夠了了分明。(攝用歸體)依體起用「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依止淨極光通達的心性,再來觀世間的萬事萬物,那是猶如夢中事,如夢如幻,從如夢如幻當中開始積功累德。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什麽叫摩登伽女呢?從一念心性來說,他只是你作夢當中的一個影像,是夢中的境界,一個夢中的境界,又怎麽能夠障礙你夢境以外真實的心性呢?摩登伽女之所以對你產生障礙,是我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要不取著它,它只是一個夢中的影像,它怎麽能夠障礙你的真實心性呢?因為自心取自心,所以才產生了障礙。這地方等於是把整個《首愣嚴王三昧》的一個修學過程,脫離根身器界。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舉喻說明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比方說世間有一個很巧妙的魔術師,「魔術師」指的是我們真如隨緣的妙用。這魔術師他有什麽功能呢?「幻作諸男女」,他有種種的幻術;「幻術」指的是我們無明的妄想。依止幻術他能夠變化種種男女之相,變現阿難尊者的六根,變現摩登伽女的六根,各式各樣的六根;六根都是無明妄想變現出來的,幻術變現出來的。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雖然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男女六根,有各式各樣差別的作用,事實上它主要就是一念的幻術,一念無明妄想的動。所以我們常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的妄想在動。你看所有的事情事出必有因,佛法講,你一個人有問題都有他的根,你要把這個根找出來。所以說「雖見諸根動」,表面上我們看到六根在動,其實「要以一機抽」,就那個「機」,無明妄想在動。所以「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當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息滅無明妄想,六根就恢復了寂靜,乃至一切三界的果報相也隨之消滅,種種的幻象全都消滅。所以我們常說:「夢裡明明有六趣」,生死凡夫看到三界的果報,但是你返妄歸真以後,「醒後空空無大千」。為什麽?因為三界的果報正是我們一念無明妄想變現出來的。你看魔術師他拿一條手帕就變現一隻兔子,是沒有兔子,而你看到是有兔子。你看手帕可以變現出兔子、也可以變現出蘋果、可以變現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各式各樣都可以變。那這些影像是怎麽來的?是手帕來的,你只要把手帕拿掉了,那些東西都消失掉。「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問題在這個地方。這比喻什麽呢? 法合勸修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眾生男女六根的差別作用亦復如是,「元依一精明」。為什麽有六根呢?無非就是一個精明之心;「精明之心」指的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根本無明。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那個阿賴耶識,那個明了的心,那個很微細、很微細的精明之心。因為有阿賴耶識,當然就產生六根六識的作用,所以「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只要在一根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則六根向外攀緣的功能作用也就消滅了,這時候外在一切的三界的幻象,也就隨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圓明淨妙之心。圓明淨妙,四種功德。「圓明淨妙」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 結歎究竟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果位差別假設我們在迴光返照的過程當中,無明妄想還沒有斷盡,那麽居在有學之位(大乘有學),如果斷盡無明,那就是成就如來究竟功德。這地方把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先要阿難尊者從多聞到返聞,返聞當中,先成就六根的清淨,再成就整個三界果報的清淨,最後成佛。316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蕅益大師說:「淨極光通達」,其實它是有六即佛,有名字位的淨極光通達、觀行位淨極光通達,乃至於相似位、分證位、究竟位,是有它的差別次第。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本經為什麽講正念真如?為什麽不講正念無明?我們剛開始所面對的是無明,那麽為什麽要正念真如呢?其實這意思就是說,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容易清楚。孔夫子有一個學生,他問孔夫子說:什麽是為政之道?身為地方的首長,我怎麽樣把這地方管理好?孔夫子講出一句話出來,他說:「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直」正直的君子;「措」安置;「枉」彎曲。他的意思說,管理政治最重要是人的問題,當然有很多小人,你也不能把小人都趕走,世間上總會有小人在。沒關係!你不要怕小人,你把正直的人放在上位,把那個不正直的人放在下位。把正直的人放下小人的上面,這個小人就會產生變化,慢慢慢慢他就變成正直的人。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心中有無明妄想,但是我們常說無明妄想當中也有本性,二個現在是錯綜複雜,「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它表現出來的相狀明明是無明妄想,但是他內在的體性卻是真的,那該怎麽辦?沒關係!你只要把真實的部分表現出來,妄想自然消滅。所以我們修行要轉被動為主動,你一天到晚去注意無明妄想,你就完了!所以佛陀要你,你不要管妄想,你只要不斷的憶念真如,妄想就消失。這個觀念很重要。為什麽我們要聽經?聽經就是淨法薰習,加強你心中的光明。「淨極光通達」就是你把光明現前了,黑暗自然消失掉,所以你不要老是去想妄想,想妄想的話你就完了!你要想妄想的本質就是真如,即妄顯真。有時候我在靜坐的時候,正念真如,真如在哪裡呢?真如就在妄想當中。所以我們憶念真如的時候,不可避免一定先接觸妄想,因為真如就在妄想當中,你離開妄想哪有真如呢?佛陀告訴我們面對妄想的時候,佛陀絕口不談妄想,你就站在這裡就好,就是「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你不要管小人,你請來正人君子放在小人的上面,能使枉者直,彎曲的小人慢慢慢慢就變成君子了。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深思,正念真如的本意就在這個地方。巳三、結其真實。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文殊菩薩普遍的勸勉大眾及阿難尊者說:「旋汝倒聞機」,你應該旋轉你循聲而流轉顛倒聞機,來返聞聞自性,回過來,來聞你本聞的自性。旋轉你循聲而流轉這種倒聞之妄機,而反過來聞你的本性。這樣子有什麽好處呢?「性成無上道」,你自然能夠開顯本性,自然能夠破除無明妄想,而成就無上的覺道,圓通實如是,這個就是修學圓通法門真實的功德。觀世音菩薩以過來人的身份,來描述他修學過程,文殊菩薩也以過來人的身分,來印證觀世音菩薩說的是對的,釋迦牟尼佛最後再做總結。 淨業學園 87講次 講義182面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317當我們在學習一部經或一部論的時候,我們會有二種情況出現:第一種情況,有些人把這一部經學完了,他的內心當中產生一個清淨無漏的善根,但是你看他身口意沒有太多的改變,他平常做什麽,他還做什麽。也就是說這一部經進入到他的身心世界,並沒有產生一個強大改變的力量出來,這種人叫做跟這部經結緣。第二種情況,有些人把這一部經學過以後,這部經的法義在他的身心世界,的確可以看得出來產生一種強大的滅惡增善的效果,我們應該說這個人的生命開始增善了。這二個差別在哪裡呢?有些人為什麽這一部經到他的身心世界,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有些人只是一種善根而已呢?《法華經》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其實每一部經都有它的一個方便門,有些人就是找不到門,所以他這一部經進不去,在門外看一看,「喔」!這一部經有很多珍寶。他知道這一件事情,但是他並沒有把這珍寶拿來真實的受用。為什麽?因為他找不到門,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天台宗〕在講經之前,一定是「五重玄義」,掌握經的體宗用。那麽本經的方便門是什麽?我們怎麽能夠找到這部經的入口,它的門在哪裡呢?我們分二部分:一、講到這一部經的理觀,二、它的事修。這一部經的理觀是從不生滅心,而修學空假中三觀。我想你要修學《首愣嚴王三昧》,第一個,你的內心是依止什麽心態,「云何應住?」是很重要的。在本經當中講到修學《首愣嚴王三昧》的人,對整個生命的現象,要以「無住為住」,以不生滅心來當作你因地的發心。你生命不是要追求什麽,而只是恢復你本來的面目而已。你生命的目的是干什麽?就是把你原來的清淨本性把它恢復出來而已。這種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向外追求,它是向內安住的。安住在不生滅心的時候,我們開始調伏其心,空假中三觀,使令我們能夠保持中道。一方面「觀相元妄」,一方面「觀性元真」,用空假中三觀,使令內心當中能夠保持平衡的中道思想。這個就是整個本經的理觀,以不生滅心來修空假中三觀。依止一念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觀,依止空假中三觀還是開顯一念心性,「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此的輾轉相續,就把整個五蘊身心的障礙破壞掉了。這就是整個本經的理觀。本經的事修,它的正行主要是二十五圓通,但本經的意思是以耳根為根本。蕅益大師說:念佛圓通也不錯、也是可以。總而言之,以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這二個交互的作用,禪淨雙修來當正行。另外本經講到有二個助行是很重要的:一、嚴持四重禁戒(四種的清淨明誨),調伏四種煩惱,這是助行的第一個,「持戒」。二、誦持神咒,持咒的功德來破除我們的障礙,特別指的是鬼神障。你能夠把這部經的理觀跟事修都掌握了,那你就掌握這部經的「門」,它的方便門你就掌握到了。那我們就可以進入裡面去受用這部經的種種功德,種種的作用。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這一段是文殊菩薩他讚歎耳根法門的殊勝,來勸勉末世眾生能夠如法的修學。 總標諸佛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前面我們看到二十五位聖人,廣泛的陳述二十五圓通的法門,最後文殊菩薩做一個總結,他說:「此」指的是耳根反聞聞自性的法門。依止耳根來入流亡所,是過去微塵數諸佛,所依止一路修學而能夠悟入大般涅槃之門。也就是十方諸佛都是依止耳根之門,而成就涅槃。這個地方指的是沒有例外的,這是總說,以下把十方微塵數諸佛,把它開出來三世。 別列三世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過去諸佛在耳根反聞聞自性當中是已經成就,現在的菩薩也即將依此法門而悟入圓明妙心,未來大乘的修行人也應該依止耳根反聞聞自性的法門來修學。這個地方講到是沒有例外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走這條路,我們講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但是這路是有一個特別容易上去的路,這個路當然指的是耳根的路。前面講的是道理,以下引用實際的例子來做證明。 示己親證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文殊菩薩說:我過去在因地的時候,我也是從耳根而悟入圓明妙心,不只是觀世音菩薩如此修學而已。引用道理,引用實際的事證,來讚美耳根的殊勝。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為什麽說通往涅槃只有這條道路呢?其實這一句話是有二層意思:第一、就一個因地的菩薩來說,這個門是單指耳根,你別無選擇。因為一個初心菩薩,他本身的障礙就很重,我們內在的煩惱、外在的鬼神、還有果報體的障礙、各式各樣的障礙太多,所以從一個初心菩薩來說,那一路涅槃門當然只有指的是耳根這個門。二、如果約著果地的功德,法身菩薩所證果地的功德來說,那這個門指的二十五個方便都是進入涅槃之門。我們前面說過「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初心菩薩跟聖人在進入涅槃是不太一樣的,初心菩薩要簡別,聖人是不用簡別的。這一層道理就是在講這一句話,講到「一路涅槃門」有因果二種的解釋。辰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經過文殊菩薩的敘述,完成釋迦佛的本意。釋迦佛陀都沒講話,但是文殊菩薩知道他老人家的意思,他把釋迦牟尼佛心中想要講的話把它表達出來,一方面做結示來簡擇圓通的差別。 觀音最殊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先把殊勝的法門標出來:真實猶如釋迦世尊,您老人詢問我在二十五方便當中,哪一個法門是最容易下手的,依此最容易下手的法門來救末劫的眾生。蕅益大師說:圓通法門的特色,在其它二十五圓通當中,它的特色在哪裡呢?它特別加被末法時代下等根機的眾生。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特別照顧弱勢團體,有些人心力很強煩惱很澹薄,那他就不一定要根據用耳根法門,因為他沒什麽障礙,他身體也健康,他平常也沒什麽煩惱干擾他,他的正念也特彆強,那二十五圓通你修什麽都可以。但是末劫眾生啊!他問題很多、很多,內在的煩惱罪業、外在的鬼神干擾,你內心已經是心力交瘁的時候,剩下的精神體力不多的時候,而且你又想追求出世間的大乘之道,又想成就涅槃妙心,那麽這時候,你唯一的選擇就只有『觀世音的耳根法門』是最為殊勝的。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那麽這一段你都不用學習,那你隨捻一個法門通通是妙法。但如果我們不幸生長在末法時代,選擇一個容易成就的法門就非常重要。 餘門難成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318二十五圓通我們只選耳根,那其它法門它的內涵是什麽?其餘的二十四種法門,其實都是佛陀的神力所加被的。前面的二十四個法門,都是佛力加被所成。什麽叫佛力加被?你必須生長在佛世,它是有個別性的,它不是三根普被。他們是「即事捨塵勞」,你生長在有佛出世的地方,你生長在有大善知識的地方,他能夠了解你所遭遇的特別的世緣,你有特殊的世緣。比方說:阿那律尊者,他後來不睡覺失明了,如果阿那律尊者要生長在末法那就完了!沒有知道他的方法。因為生長在佛世,佛陀就順著他眼睛的失明,告訴他你要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從他所發生的障礙,結果成就圓通。又比方說烏芻瑟摩尊者,他的身心世界慾火熾盛。佛陀說:你也是一樣,即事捨塵勞,觀察慾望之火的火,本來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把淫慾之火轉成智慧之火,轉一下就好、轉個方向。在其它二十四個法門當中,都是要經過佛力的加被,佛陀親自的指導。沒有一個法門是在末法時代,你就可以自己修學的,不可以!其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它不是一般人可以長時間修學,也不是淺位菩薩跟聖位菩薩可以共同修學,所謂三根普被的,沒有這回事情!我們在佛法當中有些真的是特別的法門,有些是一種正常的恆常修學的法門。特別法門在〔禪宗〕特別多,〔禪宗〕最喜歡用特別法門,但是〔禪宗〕有一個特點,〔禪宗〕是不立文字,但是它是以心印心,禪宗一定要有善知識住世。你看〔禪宗〕他們的祖師一往生,這個教法就完蛋了,他們是以人來帶動法。比方說,德山棒,臨濟喝。有人問德山祖師說:什麽是我們的祖師西來意?他過去就打你一棒,他保證你開悟。你說我們現在的人誰敢打,誰敢去打人家?你根本就不是善知識。這個法門你是不適合用了,那是要祖師的加被。什麽是祖師西來意?喝茶去。他就知道你的根機,他知道順著這個因緣你可以開悟。吃餅去!從舌根當中反聞聞自性。但問題就是,這個都必須要有佛陀、有菩薩的住世,這個法門才可以去操作的,不是一般正常的人可以去修學的。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有通途的法門跟特別的法門,特別法門一定要大善知識的住世才可以去運用,這一點大家要清楚。這地方是把耳根圓通跟其它圓通做一個差別。辰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文殊菩薩起大悲心頂禮三寶求加被,以發明耳根圓通是一個真實的圓通。 禮讚求加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文殊菩薩為了整個末法眾生的因緣頂禮三寶,『如來』是佛寶,『藏』是法寶,《愣嚴經》講法寶都不是心外的法,不是語言文字的法,它的法就是一念心性,你本來就俱足無量的性功德等待你去開發,這個是法寶,叫『藏』;『無漏不思議』--僧寶,我們依止如來藏修學,成就無漏戒定慧的功德,這叫僧寶。為什麽他要頂禮三寶呢?希望三寶的加被未來的末法眾生,對耳根法門能更生起真實的信解,而沒有任何疑惑。當然所有的法門都要依止信解,有很真實的信心才能夠產生它的力量。 法門超勝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我們前面講這麽多,到底耳根圓通的特色在什麽地方?文殊菩薩說:「方便易成就」。這個法門跟其它二十四個法門相比(其實耳根跟念佛圓通很接近),這二個法門包括耳根圓通跟念佛圓通,都是最容易成就的方便法門。不管有沒有佛陀住世,不管有沒有善知識出世,你都可以依指法門來修學,來教導阿難尊者乃至於末劫沉淪的眾生,這個法門它是障礙最少。但以此根,圓通超餘者。身為一個末法眾生,你能夠依止耳根來修學,你所成就的速度絕對超過其它的法門 總結究竟 真實心如是。」真實心如是。這是修學《首愣嚴王三昧》一個真實修心的關鍵,就在耳根當中,這是它的關鍵之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門在哪裡呢?就在耳根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說,就在念佛當中。這二個法門同樣殊勝,同樣是方便易成就。319我們之前講過很多觀念,「門」有進去的門跟出來的門,這二個門不完全一樣。我們從一個生滅心要進入真如的門,這個門就是「耳根」,只有一個。《愣嚴經》是在修清淨心,從生滅心回歸到不生滅的清淨心。《法華經》修的是菩提心,《法華經》是從清淨心那個門開始出來,那就不是耳根的境界,那無量無邊的法都是方便法門。《愣嚴經》它是攝用歸體,這個門必須障礙要少。印光大師說,用耳根來攝心…在念佛中為什麽用耳根來攝心?我們有很多方法,你可以去觀想佛像,也可以觀像,為什麽要持名?印光大師說:因為耳根一法,不但攝心而且養神。耳根當中,第一個、你的所緣境很容易了了分明的現前,也就是說耳根它是圓通的沒有障礙,它能夠讓你的所緣境很容易的現前。第二個、攝心,它能夠沒有障礙的運轉下去,你白天用它、你晚上用它,你也不會覺得疲憊,因為你修學不是短時間的;德山棒、臨濟喝,那種一時的開悟當然時間很短,但是你長時間的斷惑證真,你這個門必須要長時間的走,那這時候養神就很重要,耳根是特別的堅固,所以我們講,開方便門是很重要的。過去我們講過一個公桉,在經典上,佛陀說有一個牧牛人,他帶了一群牛要過恆河。而這個牧牛人他沒有選擇恆河該從什麽地方過,隨便找一個地方就衝過去了,這些牛過去以後死掉三分之二,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佛陀說這個牧牛人不知善巧方便。另外一個牧牛人,他在過河之前,他要簡別一下哪一段恆河距離最短?哪一段恆河障礙最少?他要先觀察地形地物,找到地方的時候他把牛分成三批,第一批牛是體力最好的,第一批先過去。他一吆喝,這三分之一的牛就全部衝過去了,衝過去以後這些牛就互相的叫喊,鼓勵後面的牛;第二批牛是體力中等的,這時候前面有牛在叫喊,後面牧牛人再鼓勵一下,第二批的牛也過去了;三分之二都過去了,剩下三分之一體力羸弱的,牠們想大部分都過去了,我也過去。結果再鼓勵一下,全部都過去。佛陀說:這個牧牛人善知方便。佛陀講這個譬喻是什麽呢?祂說修行者亦復如是。你今天找到一個方便法門,你修習一天,等於別人修習一劫的時間,「日劫相倍」。你能夠找到方便法門,你所產生的效果是別人一劫的時間,這叫「真實心如是」,一種真實的修心法要,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說:「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塵淪。」是這個意思。到這地方,耳根圓通法門的介紹完全圓滿結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佛念佛的好處
※人最佳的生存智慧是恰到好處
※【健康】秋季常吃這幾種「果中人蔘」,治病防癌好處多!
※健康:喝牛奶有哪些好處?
※紅薯葉原來有這麼多好處!
TAG: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