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不幫康有為,其實是康做事不靠譜,光緒皇帝毀在康之手

古月今談 2016-04-15 12:13

清朝光緒帝戊戌變法進行不足百日,就受到了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很成功,其權力中樞的重要成員伊藤博文正好來華訪問,康有為便想讓伊藤博文說服慈禧太后進行變法改革。康有為自負甚高,但這簡直就是用豬腦袋想出來的主意,伊藤博文怎麼會願意看到中國變得富強呢?他恨不得中國永遠落後!所以他在和康有為交談時,言語中就已經透露出不願意幫忙的意思。

鑒於跟伊藤博文的會談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靠其勸說慈禧成了泡影,康有為就決定兵行險招——通過政變除掉慈禧。他召集維新志士,決定今晚派人面見袁世凱,正式攤牌,拉他下水。派誰去合適呢?康有為跟袁世凱稱兄道弟,夸夸其談,感染力極強,是合適的人選。但康有為是維新派的領袖,且是袁世凱的恩人,按身份不便親自出面,更重要的是他要收拾行李,準備前往上海,也根本沒有時間。而梁啟超雖然是維新派的第二號人物,但他只會說粵語,估計袁世凱也聽不懂。這樣一來,只好由維新派的第三號人物譚嗣同出面了。

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其父是時任湖北巡撫譚繼洵,但他沒有一點兒「高幹子弟」的嬌氣,譚嗣同成年之後長期在外漂泊,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三教九流無所不交,跟天地會、哥老會的頭目來往密切,畢永年就是他的老朋友。

譚嗣同並不贊成康有為謀害慈禧的計劃,他覺得康有為的計劃缺乏全盤和細緻的考慮。據畢永年回憶,譚嗣同跟他說過:「此事甚不可,而康先生必欲為之,且使皇上面諭,我將奈之何?我亦決矣!」當時大家都認為他去最合適,他就穿好衣服,又從枕頭底下摸出把手槍,往後腰裡一塞就出門而去了,他懷揣手槍造訪袁世凱,或許正是使袁世凱迫於壓力告發維新派之謀的一大動機。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深夜,譚嗣同敲響了袁世凱居住的法華寺的山門。關於這次密談,當事人袁世凱留有《戊戌日記》記載,若按袁世凱的說法,是譚嗣同首先表達了光緒帝對袁世凱的信任和重視,然後講了光緒皇帝目前的危險處境,最後說出了政變的計劃:請袁世凱殺掉直隸總督榮祿,然後出兵來京,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聽完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兒來,他問:「圍頤和園欲何為?」

譚嗣同說:「不除此老朽,國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問。」所謂「老朽」無疑指的是慈禧太后。譚嗣同接著說他召集了幾十個「好漢」,還從湖南請來了一些會黨,負責除掉慈禧,只求袁世凱派兵圍住頤和園,別的不用他管,最好連問也別問。

袁世凱深知此事風險太大,腦袋就轉悠開了,他知道京津一帶由榮祿重兵駐紮,自己的部隊不滿萬人,即使出兵勤王,也未必救得了光緒帝和維新派,弄不好還會禍滅九族。所以,他強調了兩點難處:其一,他的部隊有槍無彈,沒有榮祿的批准,估計也領不出子彈;再則,他的部隊在天津東南七十里的小站一帶駐紮,離北京好幾百里地,隔著好幾個防區,也根本開不到北京來。袁世凱沒有說謊,自打他應召進京,榮祿就有所警覺,已經派兵把袁世凱的部隊看死了。

但譚嗣同卻沒有理性分析袁世凱的心理和想法,而是板著臉冷冷地說:「公之性命在我手,我之性命亦在公手,今晚必須定議!」說完解開了衣襟,袁世凱斜眼一瞥,立即發現譚嗣同的腰部有些異常,估計別著一隻手槍,看來自己被劫持了,袁世凱見事已至此,當然不敢斷然拒絕,於是不著邊際地東拉西扯,最後承諾等到皇帝跟太后到天津閱兵的時候,只要光緒寫一個小紙條,他就遵旨保護皇帝,除掉榮祿。談了大半夜,就是這麼個模稜兩可的結果,譚嗣同半信半疑又無可奈何地離開了法華寺。

譚嗣同回到住處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了,畢永年前來打探。譚嗣同有些情緒低落地說:「袁尚未允也,然亦未決辭,欲從緩辦也。」又說:「此事我與康爭過數次,而康必欲用此人,真無可奈何。」畢永年立即斷定即將大禍臨頭,並勸譚嗣同趕緊躲避,但譚嗣同搖搖頭沒說什麼,他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努力去完成一件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後來慈禧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可以說,這結局的直接原因就是康有為造成的。

歡迎訂閱古月今談頭條號,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保留此標記!

  • 推薦閱讀:

    史家之眼︱康有為究竟有沒有領導「公車上書」
    何老頑讀史札記:康有為悼李鴻章的一首詩
    污點聖人:康有為
    被篡改的衣帶詔,不擇手段的康有為
    袁世凱對康有為三顧茅廬

    TAG:袁世凱 | 皇帝 | 做事 | 康有為 | 光緒皇帝 | 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