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奧秘筆記--5、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的奧秘
第五講:反者道之動
外:被人們認為玄而又玄的道,其實就是宇宙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還是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無論是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還是盛極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環往複之中。那麼認知這種自然規律對於我們有什麼重要作用嗎?而《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又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曾:小孩子為什麼敢去盪鞦韆,因為他心裡明白,我這一盪上去,他又會回到地面上來,如果他認為說,這一盪上去就到天上去了,你給他吃再多的糖,你再哄他,他都不坐的。這是個事實,因為《易經》告訴我們,物極必反。那一般人聽到物極必反,他還是不太清楚,所以老子他就直接了當告訴我們,道是要動的,如果道不動,它就沒有作用,但是它怎麼動法呢?它是用反的方式來動。
你看人,越來越老,我們非常希望我們會越來越年輕,你就是做不到,因為這是道。事情越來越糟,制度剛開始有效,一陣子就沒有效了,東西越來越陳舊,這就是什麼?--「反者道之動」。但是這個「反」字,它一共有三個意義,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第一個就是返回的返,返回原點,回到起點。所以我們為什麼很少說「始終」,我們多半講「終始」,就是我們有個期待,結束了,又是個開始。這樣這個結束才有意義,這個「返」,返回的返,是道動根本的原因,這是老子非常重視的一個返字。另外兩個反,是解釋反的現象,你看第一個現象就是說,我們發展,是從正面發展到反面,你不愛一個人,你會恨他嗎?你沒有理由恨他,你就是因為愛他,所以你才會恨他,這種現象,就是發展由正面然後到反面。那第二種現象就是相反相成,這個相反相成一般人是不太了解的。因為一般人認為,相反就是相反,怎麼會相成呢?相反它會相成,就是什麼?就是陰陽互補。你光有陽,那就太高亢了,用點陰來補,你太陰了,那你就沒有活動力了,所以用陽來補。陰陽它是相反的,但是它彼此它可以互補,它可以使得對方發生更好的效用。所以我們常常講一件事情,有它一體兩面,你不要只看到一面,你應該兩面都照顧到,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外:反字有三個含義,但無論是返回原點,物極必反,還是相反相成,其實都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表明,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無盡的循環往複,但是反和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曾:我們聽到老子的話說,反者道之動,那我又模糊了,所以我們有必要再解釋一下。第一個,動是必要的,不能不動,你看人不動,你就完了,你躺在床上,然後鈣質就流失,然後你就酸痛,你就不自在,你就想爬起來,這都是大家常有的經驗,中國人老問人家「你行不行」,因為道是要行的,所以我們是來行道的,如果不行的話它就沒有變化,如果沒有變化那就不能生長萬物了,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動就是生生不息的一個主要動力。第二個,道它是以動為主,所以動是道的主體,凡是主體,它就是不能變的,沒有一件事情不在動,沒有一件事情不在變化,但是「動」這件事情它是永遠不會變的,它會越走越遠,最後它到了極點的時候,它一定要返回來,變回原來的樣子,就叫返回。第三個,變化它是自然的。生活要有規律,但是可以有一點變化,這叫做生活嘛,因此,變化它不是完全一致性的,完全規律化的,完全不能變的,沒有。它有一個規律是周而復始,但是這個周而復始不是固定的軌道,你看春夏秋冬,有時候春比較長,有時候夏比較長,有時候好象今年冬天特長,它還是有點變化,循環往複,它是非常自然,不是刻板的。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強為之名曰大」。大是什麼意思?大就是逝,逝,不是不見的,逝,它是行動。所以用這個看不見的這個逝,好象說不見了,意思就是說,它大到你沒有看到邊際,你找不出它到底跑到哪裡去了,「逝曰遠」大到很遠很遠,這個遠,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極的意思。我們現在很多事情我們很喜歡無所不用其極,希望把它搞到極致,其實這完全是自討苦吃,為什麼,因為你到了極點,那它很自然,就會由極點而慢慢變成為是極點,這才叫反嘛。到了極點又變成為是極點那就又走了回頭路嘛。所以為什麼老子的結論叫做什麼,叫做「遠曰反」,遠的意思就是已經開始走回頭路了。你看我們現在都非常清楚,地球是圓的,你只要認定一個方向,你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最後是回歸原點。
外:反者道之動就是告訴我們,無論什麼事物,當它發展到極點時,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宇宙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老子認為,人類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所以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與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是相通的,真的是這樣的嗎?
曾:你看皮鞋就好了,現在流行圓頭的,慢慢大家覺得怎麼你也圓頭我也圓頭啊,就把它變成尖的,尖到不能再尖的時候,就變平的,那平的越來越難看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尖,有了圓,所以它是在變,變是不變的原則。但是變它有不同的現象,它本身就是不一樣的。所以世界上的事情,有一樣的,就有不一樣的,一樣的,我們把它叫做本體,不一樣的,叫做現象。本體不變,現象萬變。所以我們從「反者道之動」,我們就推論出死了會復活,會復生,但是實際上,死了哪有人復活的?沒有。那怎麼辦?我們說有來生,會輪迴,那些都是我們的一種期待,根據這個,我們做出的這樣的一種推論。
你看科舉制度,本來是很好的,可是當它經過變變變,變到極了,非常完美了,它就開始沒有用了,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科舉是怎麼回事,他就循著那條路去走,他就走捷徑,他其他的不學的,最後考出來的人都沒有用了,那科舉就完了,那現在選舉也是一樣,選選選到最後,那選舉也沒有用了。因為你所有的那種漏洞都被抓住了,所有的弱點都被掌握的時候,你再好的制度,最後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現在從老子的思想我們就可以知道,科舉,科舉其實叫做考舉,就是用考試來舉賢,然後有推舉,把好人推出來,然後選舉,這三種哪一種好?答案是不知道,因為剛開始都是好的,一陣子它就變壞了,這就叫做反者道之動,制度越來越沒有效果,方法越來越不靈光,方式越來,大家就覺得漏洞越多。
外: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新推出來的政策或措施,剛開始實行時,往往是效果顯著的,但是無論多麼好的政策或者措施,都不會永遠行之有效,可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規律。既然如此,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曾: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他寫了這麼一句話:「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你看我們聽到孤,聽到寡,我們就覺得這很凄慘,那什麼叫不穀呢?不穀就是不好,不善嘛。但是呢,「王公以為稱」,你看歷代的王公,都自己稱呼自己孤、寡人,然後不穀,民間也是一樣,我是人家的舅舅,我寫信給他,我一定寫個愚舅,就是我這個舅舅很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就是非常了解「反者道之動」的道理。你說孤,你就可以不孤,你說寡,你就可以不寡,你說你不善,就會變成善,你說我很愚蠢,人家就說哪裡哪裡,你很聰明,你看你到處都可以看得到。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要謙虛,為什麼不能自大,就是這個道理嘛。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你說每一個帝王人家都稱他萬歲萬歲,這都是假的,因為不可能嘛,當你說到萬歲的時候,就是走到極了,又返回來了,那就是告訴你,你是不可能萬歲的,說物極必反,你到處可以得到印證,想得面子的人經常沒有面子,我不怕沒有面子的時候他自然就有面子,我們在生活上,隨時隨時可以看得到。
《道德經》二十三章有一句話大家非常熟悉,「飄風不終朝」,朝這個字念「召(音)」,朝就是一朝一夕而已,「驟雨不終日」,暴風雨刮不了一整天,可是人家說,那才怪,明明現在一下就是一天嘛,日日夜夜就是急暴雨,搞的你水都疏散不了,不錯啊,但那是常態嗎?如果那是常態我們還活的了嗎?那是反常,那不是常態,。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就告訴我們有道,它就有常道,有非常道。我們把它叫做氣候異常,我們把它叫做反常,就是有這種反的作用。否則變變變,變到最後連道都不見了。那還叫做什麼道,所以我們現在講求新求變是非常可怕的觀念。
外: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變化多端,很多人覺得求新求變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無率是生活方式還是服飾裝扮,越是怪異,越是新潮,但是曾仕強教授為什麼卻說,求新求變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觀念呢?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千變萬化的現代社會呢?
曾:《道德經》十六章講這麼一句話,「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並作的意思就是說,萬物它是變化多端,它很繁複很眾多,看的眼花繚亂,世界上怎麼那麼多變化呢?怎麼那麼錯綜複雜呢?但是「吾以觀復」,老子說你不要急嘛,你看,最後都是回歸原點,你再怎麼變化,高樓大廈,最後都是夷為平地的。你再怎麼樣精緻名貴的表,最後都甩掉了,因為沒有用了嘛,返,就是回歸原點,那回到什麼地方呢?你去看「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復,就是回到原來的根源,接著又說「夫物芸芸」,芸芸就是我們今天常講的,很繁多,非常繁多,但是呢,「各復歸其根」,萬物統統回歸到它原來的起點,那就是要根本,所以叫做根源,所以叫做復回原點。
宇宙萬物,它是不停的運動,可是它是怎麼運動的呢?老子說,它是從一種狀況叫做惚恍,或者叫做恍惚,這兩個都一樣的,它好象有,又好象沒有,你很難去辯認,你不容易說清楚,但是不管怎麼樣,它運動的結果,又回到原先的恍惚,原先的惚恍了。這個叫什麼?出於混沌,再入於混沌,所以二十八章用了四個字,做到「復歸於朴」,我們今天常常講返璞歸真,就是說我們從朴,朴一散了之後,從混沌,混沌一打開以後就產生萬物,再怎麼產生變化,最後又回到原始的狀況,就是混沌的狀況。你看人之將死的時候,他是很清楚的,你教他很多事情,可是慢慢他就開始迷糊了,最後昏昏沉沉,恍恍惚惚,就表示他要回去了。我們也常常講說,從泥土來,又回泥土去。所以人根本不用怕死,你回到你老家你還怕什麼呢?萬物它並沒有選擇的意願,它是不得不如此的,因為萬物根本就是道所生,道所附,什麼叫做附,就是它終生離不開你,你離不開它,它也離不開你。
我們讀經典,不是說我讓在反對的立場來批評你,而是站在反者道之動的觀點來調整,因為畢竟古聖先賢離我們很久了,這當中越走越極,越走越反,不曉得反到哪裡去了,我們這一次反,就是正本清源,就是回歸老子的原來的意思,那這樣讀《道德經》就有用了。我們用重新讀它來調整自己的身心。
外:人們之所以覺得《道德經》深奧難懂,一方面是因為年代久遠,古漢語和現代語言有了很大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古聖先賢的許多思想被扭曲,被誤解了,那麼在中華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夠回歸原點,真正讀懂《道德經》呢?
曾:《道德經》七十一章寫這麼一句話:「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什麼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已經知道大道了,但是呢,我自己還是要保留一點,你知道你永遠有些不知道的部分,你是上等人,你是最高明的人。而「不知知,病」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大道,但是我偏偏認為我知道,然後到處去炫耀,說我就是懂了,你們才不懂,我說了算,你們說了都不算,這個叫做什麼,這個就叫做病,病就是缺失的意思。「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為什麼沒有這種毛病,就是因為他把這種毛病當做一種毛病,我們一般人是把這一種毛病當做不是毛病,這問題就發生在這裡,聖人他知道,就算大家都說我很懂,我還是不太懂,這樣我就不會犯毛病,我就不會自吹自擂最後把自己爆破掉。一般人,他是因此為一點點小的東西就沾沾自喜,他就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所以他就病了。那聖人呢,他就看到一般人有這種病,而不知道是病,他呢知道這種病就是病,所以他就沒有病了嘛。老子的書,不容易看,因為他話是有轉折的,否則你看說「知不知,不知知」,你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我們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偏偏有三個毛病,所以我們讀經典老讀錯了,然後一直罵經典,第一個就是望文生義了,我們很少反覆去思考,很少想得很深入,很少做到老子最希望我們做的那一點,是什麼?不是悟,而是明。所以我們常常講: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那就是在講老子的話,那明白的人才是最高層的人。那你望文生義,你不求其解,你如果知道這就是我的毛病,那就沒有病了嘛,你偏偏說這不是我的毛病那就完了。那就自以為是。自以為是最後就是害人害己,然後罪加一等。所以有人讀《道德經》他就說,老子根本就是個陰謀家,什麼反者道之動,他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追一個人,你不要去在後面拚命追,你拐個彎在前面等他,他遲早被你逮到,那不是陰謀是什麼?那我們必須要把這個問題拿來研究一下,那我們接下來呢,我們真的要站在明的立場上,來探討一下,老子是陰謀家嗎?謝謝。
推薦閱讀:
※道德總原則: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問題?
※托福雅思機經是不是一種不誠信,如同押題一般?這就如同知道答案在裡面,把題目都做了,在考場再做一遍。
※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
※判斷一個社會是法治社會還是禮治社會的標準是什麼,法治與禮治各自的本質含義是什麼?
※江歌案,目前結果是兩敗俱傷,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件事往對雙方都有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