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搞定二娃家庭
一夜之間,「二胎」成為了關鍵詞。作為「二」了很久,且長期親身奮戰在養娃第一線的媽,經常被問到帶倆娃的「方法論」。於是抽空簡單粗暴地總結了一下,希望爸媽們能有所參考。
有句名言「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也就是說,養娃不怕人多。在現實社會裡,國內家庭的小朋友與大人的比例是「1:6」,「2:7」,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保姆月嫂,甚至遠房親戚的總動員。而像我們身在國外的小家庭,就沒有這份奢侈了,比如我家娃與成人的比例是2:3(倆娃,爸媽加一菲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力,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1、「一個人能解決的事情,決不讓第二個人摻和」先給自己貼個金。我懷倆娃的時候都比較順利,每次產檢的時間都是5分鐘左右,也就是醫生例行問診一下。但等待時間很長,加上繳費要一個多小時。我覺得這件事我完全可以自己一個人handle.(實際上,學醫的我跟醫生的溝通很順暢,有個白丁老公在一邊問一些很傻很天真的問題還挺被嫌棄的)所以,我一直都是一個人開車去產檢,這樣就不用浪費老公上班的時間。然後再開車去學校講課(當時我兼職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的講師)。有一次因為產檢延時了,又要趕著上課,居然一不小心超速了~被警察叔叔開了警告信。想想要是警察叔叔知道超速司機是個懷孕8個月的大肚婆的時候,估計也是醉了。當然,為了讓老公也有參與感,最重要的兩次B超產檢,老公都興奮的摻合了。
記得懷老二7個多月的時候,我們家買的新房開始裝修(以前一直租房住),不要問我為啥這樣安排,總之趕上了。新加坡當地的傳統是孕婦連釘釘子之類的小事都要避免,於是裝修師傅看到我一個大肚婆坐在小板凳上指手劃腳的時候,下巴都快掉下來了。醫學上證明,孕婦的免疫力甚至強過普通人,所以當了媽媽之後跟打了雞血似的,為母則強嘛,應該能者多勞。我覺得懷孕這事也不算疑難雜症,正常吃喝運動,產檢,再適當讀些書就可以了,比如那本經典的
另外,爸爸的單兵作戰能力也不容小覷,只要媽媽們肯放手給予機會。隨著倆娃慢慢長大,他們都各自發展出了自己最為喜愛的運動,目前老大是打籃球、老二是踢足球。在這方面,媽媽的話語權就少多了,媽媽小時候如果不是因為體育,年年都是全優生。老大代表她所在的小學打了兩年新加坡全國聯賽(僅相當於一個縣級小學比賽水平,但孩子們還是很認真的),得了一次第三、一次第四,可媽媽連閨女打什麼位置至今都沒搞清楚過(並不影響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哈)。倒是球迷爸爸可以很好地發揮專長了,他每次看完老大的比賽,還會振振有詞地分析一番。而幾乎每個星期天,老張都會帶倆娃去「訓練」,籃球、足球,媽媽正好可以騰出空,跑跑步、做做運動,研究自己喜歡的烘培,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做,就是喘口氣。
娃們都是永動機,家長們可以考慮以「接力」的形式輪番上陣帶娃,一個人忙碌的時候,另一個人可以養精蓄銳,大可不必什麼事情都倆人一起上,兩敗俱傷。
2、「自己能解決的事情,不用麻煩老人家」雖然現在因為各種原因,比如一個人掙工資養活不了全家,女性追求就業和經濟的平等,國內保姆不靠譜等等,很多娃們實際上是老人們在養。每家情況不同,我不會一概否定之。只是想提醒一下年輕父母,如果有選擇的話,辛勤工作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有了自己時間的老人們一定會更願意去那麼大的世界看一看,或者享受一下養花種草的悠閑日子,而不會主動選擇來繼續吃苦養育第三代。分享一下我坐月子的經歷。我生倆個娃前後都沒有請老人過來照顧,這是我和老張一起深思熟慮的決定。我們跟雙方家長都進行了很好的溝通,我們理解老人們迫切想看到第三代的心情,但希望他們能在孩子大概長到兩三個月之後再來看看,而之前就主要由我和月嫂來照顧新生嬰兒。
事實證明,我的月子坐的非常peaceful。沒有突然間成倍增加的人口,不會讓本來也算不上大的公寓一下子有了空間緊迫感;也沒有突然間需要跟有不同生活習慣的家長的磨合;更沒有在孩子照顧方面不同人不同意見的討論與爭執……(只有喝了多少湯都擠不出的奶和怎麼都減不下去的肥肉,貌似離題了~)這讓我能把主要的精力真正放在寶寶身上,再加上月嫂的專業程度一定會強過父母,她把寶寶的作息調理的非常規律,我也有了很好的休息,似乎也沒有影響到老張同學,也不會導致我倆「分居」。老人家沒有被肉體加精神的雙重「折磨」,視頻里也沒有錯過小不點兒們的成長。等到他們來看孫子孫女的時候,發現一切都井然有序,也踏實了很多。
所以,新手爸媽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生的寶寶自己帶最好;也要有一份獨立,這樣才能讓老年父母真正放心。而另一方面,我也想對老人家們說,請你們給年輕父母一個機會,讓他們和他們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長。老人們也應該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大家有自己相對的獨立空間,贏得和兒女間的互相尊重。
3、「孩子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大人不要插手」首先,吃喝拉撒洗澡睡覺,都應該儘早讓孩子獨立的去做,父母少管才是真正的愛,就不多說了。即使是很小的小孩子,也知道飽餓和冷暖,這是動物本能。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感覺,不要讓一種冷成為「你媽覺得你冷」,或一種餓叫做「姥姥覺得你沒吃飽」。長期否定孩子的感覺,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感覺混亂」。
另外,關於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我覺得大人也應該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們自己嘗試去解決。某次周末,和朋友們一起吃晚飯,倆娃快快地吃完了,聽大人聊天無聊ing, 申請到隔壁玩具店玩兒,得到批准。不一會兒,弟弟跑回來說兩個人看上了幾樣小玩具,借爸爸20塊錢,保證回家後用自己的零用錢還上。姐弟倆歡天喜地的回來了,各自都有收穫。
不一會兒卻突發了爭吵,原來弟弟單方面跟爸爸承諾用自己的錢買單,並沒有告訴姐姐也要付她自己的那一份錢,導致姐姐認為是爸爸出錢買玩具。爸媽啥也沒說,觀察中…(不是爸媽淡定,是對於出現的新情況,爸媽還不知道如何解決)姐弟倆進入討價還價階段…姐姐借了媽媽的手機,(媽媽以為大概是去算賬了)。10分鐘後,一個【合同】出現在爸媽面前,有事實,有簽名,還是電子版的,問題解決了!養小孩真是天天有驚喜啊!小朋友之間有矛盾很正常,家長不應該過度保護替孩子出頭,從爭吵到和解,不正是小孩最好的學習人際交流的實踐課嗎。
4、「相信並依靠專業人士」
自從倆娃上了小學,爸媽一下子升級為「家長」,而現如今的小學教育對於家長的參與度是要求很高的,新加坡也不例外。首先是每周英文中文生詞聽寫單各一份,要求家長幫孩子練會,老師只負責考,不要問我「憑什麼」,不能改變的事情就最好欣然接受吧。每個人天生的記憶力有不同,像我女兒看一遍練一遍就OK了,兒子基本上至少三遍。為這差異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只是偶爾還奢望著哪天兒子靈光閃現,突然「悟」出點兒什麼。
兒子二年級開始有正式的聽寫測驗後,我的任務一下子變艱巨了。半學期下來,兒子的聽寫成績還是有進步的,但媽媽的脾氣進步更快。再加上二年級也開始有英文作文了,媽媽不熟悉學校要求的「套路」,儼然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跟爸爸商量了以後,我們決定還是給兒子請個家教,能針對他的弱點做個性化輔導。爸爸還給兒子買了一個錄音筆,讓兒子把要聽寫的單詞事先錄進去,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練習,媽媽或姐姐負責判一下就行了。
這樣一來,媽媽被解脫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不會經常「搓火」了,為了成績傷了親子關係多不值。後來看了一本子女教育的書上說,媽媽在輔導自己孩子功課時,是因為有預期,不能客觀。找到了理論支持,也就不覺得那麼愧疚了。所以,多多利用專業人士,月嫂也好,家教也好,解放自己。有空多運動,多讀讀書,只有健康快樂又有知識的爸媽才能有積極向上的孩子。
養娃是一輩子的事,重要的是「可持續性」。最不可取的就是抱著「拼」個一兩年的信念,或完全的「奉獻、犧牲」自己。只有媽媽爸爸自己舒服了,夫妻關係和睦幸福,才能真正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空間,而不會讓孩子總覺的「欠"了父母,背負著不必要的「家長的夢想」。家庭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得到最優化才是我們應該積極爭取的,孩子永遠不該排在第一位。
推薦閱讀:
※該怎樣看待親情?
※我是個好丈夫,除了偶爾會出個軌
※家庭供奉財神的一般風水要求
※如何說服家長讓自己打萬智牌?
※婚後遇到更合適、更情投意合的今生摯愛,怎麼辦?
TAG: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