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厚鋼板 薄鋼板 哪種鋼板更安全?

厚鋼板 薄鋼板 哪種鋼板更安全?

鋼板與結構之爭

日本車的鋼板薄,雖然讓它在節油上面擁有優勢,但是卻也給人落下了安全堪憂的話柄。因此,日車喜歡宣傳自己的車身結構,如豐田的GOA,馬自達的3H和本田的G-CON結構的先進性,據說能夠兼顧分散撞擊能量和使乘員艙保持堅固。因此,在碰撞實驗中它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在實際開車上路時,發生的事故是各種各樣的。如果是與人相碰,那麼鋼板薄的車無疑對行人造成的傷害會較小。但是車與車相撞呢?

再拿豐田專家的另一個雞蛋的外包裝比喻,大意上說是車頭在碰撞時較易變形吸能,就像雞蛋的包裝,摔到地上時變形可以保護雞蛋(乘員艙)不至於破裂。這自然不錯,但是在車與車相撞時,鋼板較薄、車頭的「潰縮技術」較好的車,不是恰恰為鋼板較厚的對方起了「保護層」的緩衝作用嗎?

而車身結構除了設計,也要考慮到材料、焊接工藝等多種因素。安全車身的表現形式是車室結構堅固,在發生事故時變形量極小,充分保證內部乘員的生存空間;同時,車身前後能在碰撞時變形以吸收能量,減輕乘員受到的衝擊。這種兩全可不是容易達到的。

抗變形與吸能之爭

一項調查顯示,汽車發生碰撞時,乘員受傷的主要原因是乘員艙空間被擠壓太多。據試驗的數據,正面撞擊時當乘員室侵入量為15厘米時,重傷率為20%,而乘員室侵入量達61厘米時,重傷率高達52%;側面撞擊時乘員室侵入量為8厘米時,重傷率為22%,而乘員室侵入量達61厘米時,重傷率為100%。汽車發生碰撞時若想保護乘員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儘可能地減少乘員艙空間的侵入,讓車體變形和乘員保護系統(如安全帶、氣囊等)儘可能地吸收碰撞能量。因此,乘員廂要做得盡量抗變形。

如果只為了滿足在高強度衝擊條件(碰如撞測試條件)下車內乘員的保護要求,設計就簡單了。只要儘可能把更多的車身用來潰縮吸能就行了。這樣做同樣可在碰撞測試中獲得好成績。可是這樣的設計在常規碰撞中車子會損傷嚴重,修車費用也會讓人咋舌。

因此,最為高明的技術是,當碰撞所產生的衝擊力在車內乘員的可承受範圍內時,結構設計必須能保證在經歷此類碰撞(不足以對人構成不能接受的傷害)時,車子自身受損程度較小;但當碰撞強度超過一定值,結構設計又必須能通過車的潰縮吸能來減小對車內乘員的衝擊力(丟車保帥)。也就是該潰縮時潰縮,該抗變形時要抗變形。

主動與被動之爭

安全只是個寬泛的概念,一般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現在碰撞試驗考查的大部分是汽車的被動安全性。被動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安全車身、安全氣囊、安全帶、行人安全保護裝置以及兒童座椅等。另外,碰撞實驗通過的汽車安全指的是「在一定範圍內的安全」。即如果說是在60公里的時速做的實驗,就證明只能在這個條件下是安全的,超出這個標準就不一樣了。

而在車輛行駛中,往往是主動安全佔據著絕對重要的作用。汽車主動安全包括方向盤、剎車、倒車雷達等。主動安全措施主要有ABS系統、緊急制動輔助、TCS牽引力控制、ESP車輛穩定控制、ECB電子制動控制、AFS主動轉向前燈和VDIM動態綜合管理系統。當前汽車業的首要任務是應該著手於主動安全,而不應該只把安全簡單地交予檢測機構。

推薦閱讀:

【名醫講堂】「無糖」不等於安全
防闖紅燈現新「神器」,闖燈者被噴水霧
姑娘,你所謂的安全感不是別處拿來,而是自己給的
有房有車就有安全感?

TAG: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