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藥是否損傷肝腎?是否會形成依賴?

我們每天出門診時,常有一些糖尿病病友,糾結於是否用藥。不用藥吧,怕病情嚴重,血糖進一步惡化。用藥吧,又怕形成藥物依賴,或是損傷肝腎功能等。還常常見到一些病友已患病數年,血糖也經常居高不下,卻仍然不敢用藥,使高血糖在其體內肆虐,過早出現了本不該出現的糖尿病併發症。還有一些人,因為懼怕「西藥損傷肝腎」,幾經周折,試遍所有見諸媒體的「中藥」、「生物葯」,最終又不得不選擇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每當這時,我常常唏噓感嘆,假如時間能夠倒流,假如他(她)一開始就果斷用藥,假如他剛得病時就能夠接觸到正規的糖尿病教育,那又該是怎樣的不同結果呢?  西藥到底是否損傷肝腎,損傷是否不可避免?  每種西藥在上市使用前都做過不同劑量和使用不同時間的毒性藥理試驗,只有通過的藥物才能上市(也就是在醫院和藥店中能買到)。而且上市後,也在不斷收集藥物副反應的信息。一旦副反應信息達到撤市要求就會停止出售,從醫院和藥店中「銷聲匿跡」。我們現有的口服降糖葯,比如二甲雙胍和磺脲類藥物,在臨床使用都已超過20年以上,二甲雙胍已接近60年,而且使用得更加普遍,本身就說明了這些藥物的安全性。  那麼為什麼常聽人說服西藥損傷肝腎呢?這種說法可能來源於比較認同中醫中藥的人們,也可能是一些後來的藥物,有些是「中成藥」(其實裡面很可能混有西藥)為了打開自身的銷路,精心營造的「經典說法」。試想他要賣給你的葯是他剛做出來的,或以前沒有多少人用過的,有些連藥物批號都沒有,只好註上「食」字型大小,甚至連「食」字型大小都不確實,又拿什麼去吸引消費者和患者呢?因此大家切不可被「西藥損傷肝腎」說法迷惑,而「舍財捨身"。在問題不太明確時,應該多方求證,不能相信一面之辭,哪怕是媒體或某某「權威」說的,尤其要謹慎能從中獲利者的說法。  那麼西藥到底是否損傷肝腎呢?應該如何判斷呢?我們既不能輕易肯定,也不能輕易否定。應該以事實為依據。即「以身試藥」,當醫生建議使用時,應該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嘗試使用某種西藥時,可以觀察降糖效果,有無低血糖,血糖是否能穩定控制,服用後是否舒服,有無過敏反應等。用藥半年內可以測2-3次肝腎功能(第一、三、六個月),如果檢測結果都沒有問題,就可以放心使用了。因為雖然西藥相對久經考驗,更被臨床醫生所了解,但畢竟人各有不同,對一些本身有肝腎問題者仍需小心謹慎。無論怎樣,較頻繁檢測,以事實為依據,會比盲目相信或一概否定要可靠得多。  西藥降糖葯是否存在依賴性?使用西藥降糖是否必須持續用,藥量需要調整嗎?  對藥物是否有存在依賴性,取決於患者自身情況,而不取決於是否用藥。在血糖很高的情況下,不用藥,僅靠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往往不足以控制血糖,這時是需要使用降糖葯的。用降糖葯降低血糖很像是打仗,當敵人壓境或大敵當前時,往往要調集優勢兵力(使用多種口服藥甚至聯合使用胰島素),打一場攻堅戰(強化降糖);一旦擊潰敵人(血糖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時),則可以調整兵力(調整降糖葯,適當減少種類或劑量),也有一些人是可以暫時完全停葯(時間長短不定,需觀察決定,長則逾年,短則幾日),但需要飲食和運動繼續配合,否則勝利成果會很快消失,必須乘勝追擊(保持血糖穩步控制,減少血糖波動,達到身體和精神的最佳狀態)。為了維持勝利果實,避免敵人再犯,往往需要一定的兵力做好「維和」工作(有些藥物不被撤掉,起到日常維護作用),這也是戰事(控制糖尿病)需要。是否能迎來長久的和平(糖尿病治癒,不再需要使用任何降糖葯,甚至也不需要繼續注意飲食和運動了),解散軍隊,銷毀武器呢?恐怕憑常識就可以明白,這樣很不安全,因此往往只可裁軍(減少藥物),不可「滅軍」。因此在強化降糖後的維持階段是否需要用藥,用哪些葯,使用何種劑量,需要依勢而定。這與患者的胰島功能,胰島素抵抗狀態,飲食和運動情況,體重情況等都有關係,也與患者以往的血糖控制情況息息相關。以往血糖一直控制較好,胰島功能保存相對較好,往往維持用藥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以往血糖控制不好或未正規治療的年頭較多,胰島功能則喪失較多,有時加上多種藥物都無法達到滿意控制時,往往需要合用一定量的胰島素。這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態,這種需要多種藥物治療的情況,並不是藥物治療造成的,而是缺乏或不當藥物治療的結果。切不可諱疾忌葯哦。  維持用藥的情況往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套治療方案,往往都會有季節性調整(往往氣溫越高,血糖越低,也與室溫有類似關係),臨時性調整(比如在感冒、進食障礙、腹瀉以及其它情況時)和順勢調整(良性循環時越來越好或惡性循環時越來越壞)。因此掌握藥物既往使用情況和效果,仔細分析,借鑒於他人往往必不可少,而這一點往往是與醫生共同探討來實現的,因此看病時需把以往資料一定準備充足。  糖尿病到底能否治好?  糖尿病是各種不良因素聚集、發展、損害的表現,比如飲食熱量過高、運動消耗過少、情緒高度緊張、體重超標、遺傳作祟等等。當我們思索能否治癒糖尿病,多數指的是在不依賴於藥物的前提下血糖長期維持正常。這就需要消除上述的不利因素並且挽回高血糖帶來的胰島功能受損,而這兩點往往都有一定困難,甚至是不可能長久被消除的。  比如一個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家族中其他人多在40-50歲間發病,而他在其發現自己血糖剛剛偏高時(下手較早),即嚴格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控制體重,始終沒有使用降糖葯,在他年過60歲時,仍僅靠上述手段維持血糖正常。這種情況是否算糖尿病治好了呢?並非如此,這只是他長期堅持生活方式的調整,而推遲了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而易患糖尿病的遺傳素質和一旦放鬆,血糖就會升高的本質,絲毫不曾改變。  人們應該警惕的是,不要為了達到治癒,盲目對待自身的做法。大家企望的真正的「治好」,往往是無需進行生活方式調整(飲食、運動、情致等),無需用藥,也能維持血糖正常,這是一種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態,是人類抵抗疾病,努力生存的本能所固有的。沒有使用藥物的患者,往往需要採取較嚴苛的生活方式控制(適度為好,但有些幾近苛刻,有些甚至產生了嚴重營養不良)。這樣即便血糖還能維持不高,而一旦放鬆警惕,仍難以維持血糖正常。  有些人逐漸養成了對飲食過度控制的習慣。他們似乎認為只要不用藥,就說明自己還沒有得糖尿病或糖尿病很輕。結果由諱疾忌醫變成了諱疾忌葯。本來是想迴避疾病,結果變成了迴避用藥。但隨著病程的進展,僅靠生活方式調整血糖控制會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避免服藥,有些人就會進一步減少飲食,使體重不斷減輕,身體也因控制過嚴而飽受摧殘。結果是又從諱疾忌葯發展成了諱疾忌食。這樣即便是不用藥也能使血糖基本正常,而對於賴以生存的食物卻產生了欲食不敢,欲罷不能的惆悵,難道這就不是一種病態嗎?這也並不是所謂「治癒糖尿病」,而是被糖尿病「制服」,全無生活質量,終日斤斤計較,焦慮緊張,不得安寧(包括家人)。因此與其費盡心思不服藥,結果是假治癒,真受罪,還不如勇敢地面對糖尿病,適當調整生活方式後,適時適度用藥,不斷監測評估,科學理性調整,以達到生活質量的最大化。
推薦閱讀:

八部門再約談,專車是否面臨「收編」?
美國是否存在「移民監」?
你命里中是否缺少財庫
究竟 我們是否需要為了孩子而選擇委曲求全的生活?
放生還是放「死」關鍵在於是否真正尊重科學

TAG:糖尿病 | 依賴 | 用藥 | 是否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