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訶德》經典中的經典
芭蕾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素有「西方文明的結晶」和「貴族藝術」的稱謂。一提到芭蕾,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古典芭蕾時期由老柴作曲的那經歷百年滄桑的「三大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在這一時期,同樣有著極大成就與盛譽的不得不提到的一部舞劇,那就是在這三大舞劇之前,由有「古典芭蕾之父」之稱的馬里烏斯·彼季帕編創的《堂·吉訶德》。這部舞劇在古典芭蕾發展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據史料記載,彼季帕通過這部舞劇的編排,為古典芭蕾舞劇確立了「雙人舞」和「性格舞」這兩大模式,為古典芭蕾舞劇的發展奠定了具有「程式性」的規範基礎。
《堂·吉訶德》是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早期代表作,由法國編舞大師馬里烏斯·彼季帕擔任編劇和編導,1869年由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首演。舞劇取材於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同名小說的第二卷,講述的也是一段具有神話色彩的浪漫的愛情故事。劇情發生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男女主人翁都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男主角是一位英俊、瀟洒、善良的理髮師——巴西里奧,女主角是一位美麗、可愛、痴情的客棧店主羅倫佐的女兒——吉特麗,他們門當戶對,習性相投,相親相愛,但吉特麗的父母卻一心要同貴族伽瑪什攀親,阻止他們浪漫愛情的繼續,在具有騎士精神的堂·吉訶德的幫助下,巴西里奧佯裝自殺,吉特麗痛不欲生,羅倫佐上當受騙,認可了他們的戀情。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這部作品的主要成功之處在於彼季帕編排了幾段西班牙色彩濃郁的性格舞和具有民間風情程式化的雙人舞。在性格舞的編排中,作品主要運用了激情奔放的鬥牛舞和吉普賽簡樸熱情的茨岡舞,性格舞的融入,不僅豐富了芭蕾原有的動作語彙,喚起了西班牙優雅、狂熱、不受拘束的民族特定的精神氣質,而且還可以渲染氣氛,烘托場面,豐富多彩,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雙人舞中,A-B-A三段式的結構表演為全劇大團圓結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為古典芭蕾舞劇「雙人舞」的程式化奠定了基礎。
《堂·吉訶德》自1869年首演以來始終吸引著各國才華橫溢的編導家,進行多次的復排和改編。主要有:1871年彼季帕為聖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團復排並把此劇由原來的四幕八場擴充到五幕十一場;1900年亞歷山大·戈爾斯基為莫斯科大劇院編排;1940年被蒙特卡洛俄羅斯芭蕾舞團編排;1966年由英國的蘭伯特芭蕾舞團所編排;1966年魯道夫·紐里耶夫為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編排;1980年米哈伊爾·巴里什尼科夫為美國芭蕾舞劇院編排;1985年由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復排紐里耶夫版本;1997年由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再次復排紐里耶夫版本。由此可見,《堂·吉訶德》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紐里耶夫版的《堂·吉訶德》相對於彼季帕版而言,在劇情的安排上有所不同。眾而周知,古典芭蕾講究它雍容華貴的宮廷氣質和高貴典雅的精神風貌,以簡單浪漫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上層社會的高貴與情趣。但紐里耶夫在遵從原版的基礎之上,注重舞劇對宮廷氣質擺脫,強調民族色調。他也對固定化的程式語言進行擺脫,強調故事的喜劇風格,在舞蹈動作中賦予人物以喜劇情趣。
為了能展現西班牙民族特色,所以在舞蹈編排過程中,除了把融進的西班牙鬥牛舞和吉普賽茨岡舞進行精心打磨外,編導還把程式化的古典芭蕾動作語彙和民族風格進行融合。以求使整部作品都能表現出西班牙的特定的民族氣質。
業內人士都把《堂·吉訶德》看成是「一塊檢驗芭蕾舞演員能力與才華的試金石」,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這部舞劇不僅在人物塑造方面要求很高,並且在技術能力和體力方面的要求,對每位芭蕾舞蹈演員而言也是一種極限挑戰。
紐里耶夫版的《堂吉訶德》和彼季帕版的相比而言,在技術技巧的編排上難度更大,更具挑戰性。難度加大的方面主要有:1、腳上的動作變多,變得更複雜;2、動作的節奏變得更快、更緊促;3、由單面動作變成「左右開弓」;4、由雙腳的支撐變成單腳支撐。這四個方面的變化對演員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一層。
《堂·吉訶德》之所以能稱得上經典,能在「大浪淘沙」似的舞蹈藝術長河中保留並傳承下來,是因為它涵蓋了能稱得上「經典」的所有有價值的成分,並且這些「經典成分」被每個時期的舞蹈藝術為之吸收利用。《堂·吉訶德》作為芭蕾藝術的標準,它的存在將為更多芭蕾明星的誕生而起著催化作用,為芭蕾藝術的發展起著「標尺性」的督促。
翼舞工坊∣一個有態度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關於愛情的經典話語
※佛經經典句子
※20本經典20論( 非常值得收藏)
※經典笑話100條,笑死你N多人
※寧願一個人孤獨,也不想兩個人被辜負(經典好文)
TAG: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