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清軍師範文程

大清朝有個特別有才能的軍師範文程,他為大清朝打江山立下的不世之功,不亞於歷史上的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等人。但是,他卻被冷落了,他的名字對於民間的百姓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就是史書上記載也較少。

  蛟龍出世

  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遼東瀋陽衛(今瀋陽市)人,出身於明朝官宦之家,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裔。范文程小時候聰明好學,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瀋陽縣學考取了生員(秀才),時年僅18歲。正當他躊躇滿志,決心在仕進道路上有所作為的時候,厄運卻降臨了。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政權首領努爾哈赤帶兵南下,攻克了撫順等地,大肆擄掠,並將所得人畜分賜給有功官兵,2l歲的范文程也在被擄之列,從而論身為奴。

  努爾哈赤對明朝的「書牛」非常反感,他認為「種種可惡,皆在此輩」,恨不能將這些人斬盡殺絕。努爾哈赤在攻佔撫順等地後,對明朝的「書生」進行了血腥屠殺。在成批的「書生」引頸就戮時,由於范文程相貌堂堂,儀錶非凡,與一般的迂腐書生迥然不同。努爾哈赤偶生惻隱之心,便放了他一條生路,將其賜給了鑲紅旗下為奴。范文程這次死裡逃生,為他以後的出人頭地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於天命十一年(1626年)即位,改元天聰。皇太極不愧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登基後,對各項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范文程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皇太極即位後的第八天,便讓所轄漢民「分屯別居,編為民戶,選漢官之清正者統之」,從而使百分之四十的漢民奴隸恢復了民戶的地位。不僅如此,皇太極還更新觀念,摒棄了努爾哈赤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偏見,多次選拔和薦舉漢族與蒙古族官員加以「量才錄用」,贏得了不少漢族和蒙古族有識之士的支持,甘願「實心齊力報答皇恩」。

  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設立文館,要求文館「以歷代帝王得失為鑒,並以記躬之得失」。目的是為了知興衰、明得失。文館設立後,急需有用之才供職其中。於是在同年八月,皇太極頒布了一道上諭:「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勘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興文治,於生員中考取其藝文通明者,優獎之,以昭作人之典。諸貝勒以下滿、漢、蒙古家,所有生員俱令考試。於九月初一日命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擾。有考中者,仍以別丁賞之。」

  這次考試的生員一共300多名,最後取了200名,范文程有幸名列其中。這樣,范文程因禍得福,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有了出頭之日。

  計除袁崇煥

  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在整頓好內政後,便大舉出兵進攻明朝,范文程也隨軍出征。自從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挫敗身死之後,皇太極在寧遠、錦州一線與袁崇煥也進行過反覆較量,但都以損兵折將而告終。因此,皇太極心中十分苦惱。

  范文程感激皇太極的真心相待,便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袁崇煥此人不可小看。寧遠一戰,此人所顯示的軍事才能和敢戰、敢守、敢拼、敢勝的氣魄,在明朝將領中是少有的。更令人擔憂的是,此人有一顆清醒的頭腦,不因堅守寧遠、掠取錦州、大凌河、杏山、連山諸城堡的勝利而自滿,也不因晉陞為遼東巡撫而陶醉。他能清醒地看到自身目前的弱點,這就是在寧遠戰鬥中損失的兵力需要補充,掠取的錦州、大凌河諸城堡需要鞏固,新任遼東巡撫後與遼東各地明軍將領的關係需要調整。所以他在加緊戰、守的同時,要以『議和』使我們上當受騙,目的就是要拖延時間來解決以上問題。由此看來,袁崇煥不除,終將成為我軍西進叩關的羈絆。」聽了范文程的一席話,皇太極便向范文程請教對策。范文程建議:以「議和」對「議和」。對此策略,皇太極心存疑慮。范文程非常堅定地認為:「『議和』自然不能除掉袁崇煥,但『議和』產生的流言可以除掉他,『議和』產生的猜疑可以除掉他,『議和』破裂後的結局可以除掉他。只要『議和』的消息傳到北京,袁崇煥『先主守而後戰』的方略就說不清楚了……」並進一步分析道:「袁崇煥借『議和』積蓄力量,汗王(皇太極)借『議和』調整部署,兩者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汗王親自決定『議和』,大臣貝勒明其要旨,必全心擁護;而袁崇煥決定『議和』,純粹是自己所為,即使徵得明朝皇帝的默許,也會為反對者提供口實,招致明朝群臣的猜疑。遭受猜疑的邊臣邊將能夠長期執掌兵權嗎?況且,袁崇煥生性剛烈,行事果敢,遵奉的信條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寧遠之戰前夕,他曾經對抗兵部尚書、遼東經略使高第的軍令,拒絕撤兵,因此結怨於明廷擅權的閹黨。凡此種種言行,都是招致『猜疑』的土壤。」范文程的一番話,使皇太極大徹大悟,於是依計而行。

皇太極這次大舉入關,曾俘獲兩個明朝太監。撤退途中,他密令副將高鴻中、鮑承先等坐在離兩個太監很近的地方,並故意悄聲說道:「今天退兵,其實是汗王設下的計策。前不久,汗王單騎到袁巡撫陣前,跟袁巡撫派的兩個人談了好長時間。袁巡撫跟咱有密約,圖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之後,又故意給姓楊的太監逃脫的機會。楊太監逃回北京,立即把他聽到的「重大機密」稟報了崇禎帝。當時,朝中一些反對袁崇煥的人早已紛紛誣告袁崇煥引狼入室,是要脅迫朝廷答應他提卅的與後金議和的主張,好與後金訂立城下之盟。崇禎皇帝一向多疑,聽了楊太監的密奏,便不分青紅皂白,召袁崇煥問罪,將其下獄。第二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范文程略施小計,使明朝殺了袁崇煥,掃清了入關的最大障礙。

  收服洪承疇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宣布廢除「女真」稱號而定族名為「滿洲」。第二年五月,又改「大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當上了皇帝。他稱帝後,對政府文武機構進行了擴充,把原來的文館擴編為內三院,即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主持。任命范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士,官爵晉陞為二等甲喇章京(漢語稱為參領)。

  內秘書院大學士的地位雖然相對較低,但所掌握的都是國家的機密要事。皇帝敕書的草擬、各衙門奏疏的收錄、與他國來往書信的撰寫等等,都出自內秘書院大學士之手,范文程實際上充當著皇帝秘書長的角色。他雖不在議政大臣之列,卻往往參與著政府內外重大方針政策的制訂,而且對朝廷要員的任免,他從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皇太極對范文程的倚重,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皇太極每次召見范文程,商議政事的時間都特別長,而且經常是剛被召見回到家中,還來不及吃飯和休息,即馬上被再次召入宮中。凡遇軍國大事,皇太極總要問范文程是否知道。有時覺得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便問大臣為何不跟范文程商議。若大臣回答說范文程的意見也是如此時,皇太極便批准同意。各種外交文書,均由范文程批複或草擬,起初皇太極還要親自過目審查,每

一次都感到非常妥帖,後來通常的文書便不再看了。有一次,范文程因病告假,好多事情因一時拿不定主意而無法決斷,皇太極便諭令等范文程病癒後再行決斷。皇太極對范文程言聽計從,成了他離不開的智囊。

  皇太極從即位之日起,到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間,歷時十五六年之久,雖曾三次率軍突入關內,但卻總因拿不下山海關與錦州而難以實現他的宏願。於是,皇太極把進攻的矛頭對準了自己人關的最大障礙——山海關與錦州一線。崇德四年(1639年),明薊遼總督換成了因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而成名的洪承疇。崇德六年(1641年),清軍開始採取行動,派兵包圍了錦州。這年七月,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13萬人馬馳援。大軍雲集寧遠之後,便分頭向杏山、松山緩緩推進,準備步步為營,穩中求勝。但新上台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卻以持久費糧為由,派員臨陣監軍督戰。洪承疇經不住催促,便輕易將糧草留在寧遠、杏山和塔山外的筆架崗,僅率6萬兵馬貿然前行,命其餘兵馬隨後趕上。洪承疇到達松山、杏山一帶後,將騎兵駐紮在松山東、南、西三面,將步兵布防在離錦州僅六七里地的孔峰崗,與清軍成對壘之勢。

  皇太極獲悉這一情況,便於八月親率大軍從盛京(今瀋陽)趕來,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截斷了明軍的聯繫,斷絕了洪承疇的歸路。隨後,又派兵奪了塔山的糧草。洪承疇失去了戰機,固守松山半年之久,被部下出賣,清軍城破後被俘。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對自己將來入主中原會有很大的用處,就一面派人款待洪承疇,一面讓范文程前去勸降。

范文程來到洪承疇的囚室,洪承疇知道對方的來意,便大罵范文程沒有骨氣,投身事清,為人走狗,並慷慨激昂,立誓要殺身成仁,絕不投降。范文程並不和他爭辯,而是隨便與他談古論今以及生死得失。談話間,屋樑上偶爾掉下一撮塵土,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趕緊用手將灰塵輕輕拂去。范文程看在眼裡,心中已有了打算。他辭別了洪承疇,便去告知皇太極:「洪承疇必不肯死。」皇太極問他為什麼,范文程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洪承疇對衣服尚且如此愛惜,更何況自己的生命呢?」皇太極聽了,非常高興,便親自去看望洪承疇。見洪承疇衣著單薄,當即脫下自己的貂皮裘袍,親手披在洪承疇身上,並關切地問道:「先生還冷嗎?」這一招使洪承疇大為感動,目瞪口呆了半晌,方才嘆道:「真不愧是救世之主啊!」說罷伏地便拜,叩頭請降。

  關於洪承疇降清一事,還有皇太極利用自己的愛妃用美色誘降的說法。但不管怎麼樣,范文程能從「拂塵」這一細節中得出洪承疇不想死的結論,真正做到了「見微知著」,不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謀略家。

  定計取中原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去世。二十六日,順治帝福臨登基。

  福臨被推為新君,是八旗貴族內部各派激烈爭鬥的暫時妥協。福臨繼位後,這一鬥爭仍在進行。在這場鬥爭中,范文程由原來的鑲紅旗被撥入了鑲黃旗,險遭不測之禍。不久,范文程又遇到了新的麻煩。攝政王多爾袞的親弟弟多鐸,竟然要搶奪他的妻子。范文程費了一番周折,保住了自己的妻子,但因得罪了多鐸,范文程不免憂心忡忡。從此以後,他更加謹慎小心了。

  儘管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范文程還是以大局為重,竭盡全力為朝廷獻計獻策。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書攝政王,奏請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范文程在上書中分析道:

  明國必亡,清將與農民起義軍爭天下。他強調指出:「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矣。」認為此可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成敗與否,在此一舉。於是向多爾袞提出,此次進取中原,應當申嚴紀律,秋毫無犯,並綱要性地提卅四條原則:「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這樣一來,漢民必然紛紛歸順,「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

  四月初九,多爾袞採納了范文程的建議,率十萬大軍出發攻明。四月十四日,明平西伯吳三桂突然派人前來求兵。多爾袞聽了這一消息,對李白成的農民軍有了懼怕心理,就想停止進軍,以觀動靜,但一時又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多爾袞忽然想到了范文程,就立即派人到蓋州,把正在養病的范文程請來商議大計。范文程分析了李白成農民軍攻佔北京後的所作所為,果斷地做出了「李自成必敗,清軍必勝」的結論,從而堅定了多爾袞繼續進軍的決心和信心。四月二十二日,兩軍大戰于山海關石河西,李白成果然大敗而走,清軍獲得大勝,並乘勢追擊。

  范文程抱病隨征,所到之處,張貼檄文,安民告示,按照自己的主張所做,果然穩定了民心。五月初二日,多爾袞入居北京城的武英殿,實現了多年以來入主中原的宏願。

  清軍佔領北京後,范文程又協助多爾袞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撫人心的措施,很快穩定了北京地區的局勢。

  清軍根據范文程制定的政策,順利南下,勢如破竹,順治二年(1645年)就平定了江南。

  清統一全國已成定局,多爾袞志得意滿,為所欲為,竟然不顧眾人的反對,在全國強制推行了「剃髮令」。隨著「剃髮令」的實施,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而這時的清朝統治者又恢復了大肆殺戮的本性,對抗清勢力進行了血腥鎮壓。多爾袞的所作所為與范文程的政治抱負大相徑庭,范文程便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進行消極對抗,這就引起了多爾袞的不滿。順治三年(1646年)二月,多爾袞以范文程多年來身體不好,不宜勞累為由,削奪了范文程的權力,不久又因為一件小事而把范文程下司法問罪,後將他釋放。

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在內部鬥爭中再次獲勝,一人獨攬大權,更加囂張。他令大學士剛林等人刪改《清太祖實錄》,並讓范文程參與其事。范文程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便借故養病,閉門不出。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爾袞病亡。第二年初,順治帝開始親政。有大臣告發多爾袞的種種罪行,順治帝一怒之下,將多爾袞及其母、妻的尊號統統削去,並廢除廟享,抄沒財產,誅戮黨羽。曾為他刪改《清太祖實錄》的剛林等人都被處死。范文程由於有先見之明,終於避免了一次滅頂之災。

  順治九年(1652年),清廷任命范文程為議政大臣。他復出後,很快就輔佐順治帝將國家的大政方針迅速扭轉到以德治天下的軌道上來。當時,清政府還面臨著經濟危機的嚴重困擾,范文程建議實行屯墾政策,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同年十一月,他還建議順治帝為那些因反對「剃髮令」而被多爾袞降罪革職的官員進行了平反,昭雪了一大批冤案。范文程還建議順治帝對選拔官員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到了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把六部尚書的官階統一定為二品,進一步消除了滿、漢官員之間的人為隔閡,實現對滿、漢官員的平等待遇。康熙帝繼位後,這時的范文程雖然年老體弱,但依然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這位三朝元老終於壽終正寢,享年70歲。康熙帝親自做文,派人前去諭祭,並御書「元輔高風」四字作為祠額,以表彰范文程的不朽功德。


推薦閱讀:

大明軍師劉伯溫的曾祖父
古代十大將軍與五大軍師
擇主而事:水滸軍師吳用與三代老大之死
韓信身邊唯一的軍師,號稱辯才無雙,得之可得天下

TAG:軍師 | 師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