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博士,孩子依然身處寒門怎麼辦?
我們並不希望這個社會,因為父母的「好心」,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嬰。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問題:
讀完博士,我發現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怎麼辦?
多數人討論問題的重點放在了「寒門」上,什麼是寒門,讀博士和寒門的關係,如何讓下一代擺脫寒門,等。
對此,我有些不一樣的看法:孩子身處什麼門,與你有何關係?
我這麼說,並非否認上一代為下一代提供奮鬥起點的作用。而是,上一代人為下一代考慮太多,並非好事,甚至可能帶來副作用。
一個接受過博士教育的人,應該具備基本的人格獨立和認知獨立。如果讀完博士,還分不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這有愧於博士教育。
無論以什麼名義為孩子考慮,愛也好,保護也好,支持也好,都不能脫離父母和子女是相對獨立個體的基本事實。
所有關係,父母與子女、戀人、朋友、同事,首先是獨立自由的個人,能生活得好,才可能把這些關係處理得好。先把自己搞好,再去考慮他人,包括孩子。
提問的人,應該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1. 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有沒有什麼可以改變,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的?
2. 和孩子究竟是什麼關係?是獨立的個體,還是附屬和延伸的關係?
3. 如何當好一個爸爸/媽媽?父母帶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1
焦慮的根源
任何時候,在任何關係里,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個體,把自己搞好,也是最核心的事。
生活里常常會看到,自己都沒搞好,就手忙腳亂地要去管別人。父母自己身上毛病一大堆,但卻忙著為孩子規劃未來。這種幫,這種管,往往還冠上一個美好的名字「都是為你好」。
擔心未來的孩子是寒門,事實上,是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意。認為即使讀了博士,也無法給孩子提供好的起點。
解決問題,首先要做的,不是焦慮和擔憂,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改善自己所處的位置。改善自己這個事情,和你的孩子,本質上沒有任何關係。
焦慮有三個原因:
一是對未來的恐懼;二是對現狀的不滿;三是無力或不願改變。
無數人都在討論房價,討論階層固化,討論上升通道已經關閉。這些討論,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
輕度的擔憂是有好處的,它會使你保持緊迫感,進而刺激趕快去行動。過分的擔憂,則有害無利。無論階層固化與否,你還是應該認真努力去生活,不是嗎?畢竟,恐懼和憂慮,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
建議大家少關注此類話題。看多了,你容易把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合理化,把自己生活不滿意的一切原因,都歸結於時代和大環境,這樣會讓自己處於一個事實上的麻痹狀態,最後越來越沒有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奮鬥動力,這樣的結果是可悲的。
對未來的擔憂,又是源於對現狀的不滿。
試想,如果現在每天認真努力工作,收入尚可,有人愛,身體健康,學識經驗不斷進步,自己在不斷成長。這樣的人,會對未來產生嚴重的恐懼和擔憂嗎?我認為不太會。
往往是那些現狀不佳的人,才會對未來充滿焦慮。所以,要解決對未來的焦慮,除了保持適當的對未來討論的脫敏之外,最重要的,是改變不滿意的現狀。
收入不高的,想辦法增收。換工作、學習新技能、考證書、做兼職搞副業,都可。身體不好的,多鍛煉、勤運動、合理飲食、做保養。大齡單身的,想辦法擴大圈子,多參加戶外活動、甚至相親,都可以。
只有改變不滿意的現狀,才能真正擺脫對未來的焦慮。一個把當下生活過得很充實的人,也沒有閑工夫用來焦慮未來。
到最後,只剩下那些對現狀不滿意,又不願意想辦法做出改變的人,才會對未來焦慮。這種焦慮,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擔憂讀完博士依然身處寒門,一定是看到博士讀完也身處寒門這樣的現狀。要擺脫這一現狀,並非一個博士文憑就能解決。多學習,多思考,多賺錢,多擴展社交圈,學習你眼裡上層人的思維和行動,才是這位博士應該做的。
2
和孩子的關係
這個問題上,我一直看得很簡單。
我和我的父輩,我的孩子和我,都是相對獨立的關係。你是你,我是我。
我不會壓榨父輩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買車買房討老婆找工作......)。同理,我的孩子,也休想從我這裡繼承一大筆足夠讓他可以不費力就可以生活得體面的物質條件。
當父母的,不要想著為孩子規劃好一切,也不要犧牲自己的全部來成全孩子,更不要指望依靠子女來完成「未盡的夢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和延伸。
為孩子付出越多,就越能體現父母的愛,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觀念。
更多的付出,一定對應更多的期望,有時這種期望父母自己也未必能意識到。一旦孩子達不到期望,父母就會失望,甚至轉而責備孩子不孝。這是現代父母和子女矛盾的一個重要來源。
為孩子規劃好一切,也不是愛。是控制,是佔有,是奴役。
一個活生生的人,當父母的怎麼能忍心把他自由的想像力和獨立的可能性,全部以愛的名義扼殺了呢?
千萬不要想著,我這一輩努力了,下一輩就可以少奮鬥,少吃苦。
但凡活了幾十年的人,都應該明白,人要幸福,要獲得內心的富足,該吃的苦頭一個也不會少。只不過不同的人,吃的苦頭不一樣罷了。
我身邊有好多朋友,出身富足,父母給的物質條件,幾輩子都不用愁。但是他們每天也十分焦慮。
因為不用為生計發愁,他們繞過了很多普通人的奮鬥過程,也不知道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更高的目標。還有人,很早就認定自己怎麼奮鬥也超越不了父輩,就乾脆吃喝玩樂,混吃等死。
這樣的孩子,他們不是出身寒門,但他們幸福嗎?我認為並不,他們自己也覺得並不。
同樣地,當子女的,也不要指望父母來幫你完成吃苦和奮鬥的過程。
如前面所言,該吃的苦頭,一個也不能少。窮人可能要為生計吃苦頭,富人可能要為尋找到更高層次的目標,避免過於紈絝的生活吃苦頭。
不過分依賴父母,才能真正活出自我,才有資格說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不然你房子都是爸媽掏的錢,你還不乖乖聽爸媽的話,還有什麼資格說他們迂腐守舊,不尊重你?
3
該給孩子什麼
有好的物質條件作為起點,當然是好的。但是,不要把這個因素放得太大了。
現在的父母,普遍焦慮,尤其是大城市的。從懷上孩子就開始各種張羅:胎教、幼兒MBA、學區房、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出國......
我一直非常反對,父母把一切重心都放在孩子上。
如前所言,任何時候,你最重要的關係,都應該是和自己的關係。你放那麼多精力和心思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呢?你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個人成長,夫妻關係呢?
不要覺得這些事是不衝突的,它就是衝突的。人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一件事佔據你太多的時間精力,必然導致其他事做不好,這個道理再樸素不過。
如果你要傾其所有,才能為孩子搞到一套學區房,或者你要嚴重犧牲生活質量,才能送孩子出國念書,我認為這種付出不合理,也不應該。
這樣做,只會讓你無形當中,在孩子身上施加更多的期望和壓力,如果以後孩子叛逆,不達預期,你怎麼辦?
不管哪個階層,父母能提供給孩子的最好教育,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一是愛,二是一個好樣子。
愛很抽象,但它的表現卻很具體。學區房不等於愛,送兩歲的孩子去上早教也不等於愛,愛最核心的含義,是陪伴。多陪孩子,多和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愛。
不要把本屬於自己的責任,統統以讓渡金錢的方式,推脫給市場和學校。你認為早教機構真的會很愛你的孩子嗎?你認為孩子上了實驗初中,就真的會比其他孩子更懂事,更優秀嗎?
如果成長的過程,少了父母的愛,少了陪伴,無論你為孩子花了多少錢,無論上了多麼牛逼的學校,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缺陷的。這些缺陷,一定會反映在他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好樣子,是我做給你看。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父母絕對不能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沒把自己搞好,你怎麼能指望孩子上個重點學校就可以變得很好了?要知道,孩子首先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永遠是你,而不是老師和同學。
和孩子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給他必要但不過量的付出,對他有合理但不過分的期待,我認為,這是所有父母,都應該做到的,無論你在哪個階層。
如何培養起孩子獨立自由的人格,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通過自己的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什麼是努力奮鬥,什麼是好逸惡勞,什麼是值得鼓勵的,什麼是應該反對的。
這些東西,遠比物質條件重要。
如何提供一個在任何階層都能健康成長為對自己,對身邊的人,對社會有益之人的成長環境,這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你自己努力生活得沒有遺憾,你做到愛和陪伴,你成為孩子的好樣子,這些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孩子未來會成長為上層精英,還是中下層平民,這和你真的沒有太大關係,也不應該是你操心的事。
孩子還沒出生,就在想著怎麼幫孩子跨越幾個階層,這樣的想法是危險的。我們並不希望這個社會,因為父母的「好心」,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嬰。
而往往一個巨嬰孩子的背後,都對應著一對巨嬰的父母。
P.S.: 公眾號上開通了【問答】板塊,有興趣向小明提問的同學,可以進入公眾號的菜單欄點擊【私密提問】,即可。
推薦閱讀:
※【蹭熱度!】《摔跤吧!爸爸》: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面對世界的勇氣
※散步回來?
※千萬別再給孩子取這名了!看完大吃一驚!
※「畫不好」才是孩子繪畫的最大魅力
※【教育前沿】讓孩子從小自信的28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