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偽經?
真獅子吼樓主
2016-12-24 14:04
中國漢傳佛教「凈土法門」中的「邪知邪見」由來已久!綜其因源,主要來源於「偽經邪見」!今再辨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將其中的部分「邪見」公佈於世,以免其再毒害廣大佛教信眾!下面列舉辨偽所依據的真實大乘經典義理及修證次第:
《華嚴經》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
《金剛經》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凈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佛藏經》曰:「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
《佛藏經》曰:「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所謂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不逆不順,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汝今莫樂取相!莫樂戲論!佛於諸法無執無量,不見有法可執可量。』是人於佛猶尚不得,何況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識」。
《首楞嚴經》凡夫入菩薩位修證次第經文:「先明了二種世界眾生顛倒因」,再以「三漸次」修行。即斷五辛蔬菜,除其助因;又先執戒身,後執戒心,禁戒清凈成就;再修清凈止觀(或禪定),消滅往昔乃至現世惡業,達「亁慧地」才能進入真實大乘菩薩位的修證「!
《首楞嚴經》曰:「純想即飛,兼福兼慧,具足凈願,可見十方佛國,隨意往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
《往生論》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依次第修五念門「次第成就應知」。
依上述大乘經論義理及次第,對照辨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請看第十四觀、第十五觀、第十六觀之邪見。
【經文】「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辨偽】首先佛教大眾都知道,凈土諸經是大乘經典,這毫無疑問。即然是大乘佛法,理所當然就應該具足「無上菩提心」!《華嚴經》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如果沒有「無上菩提心」,那當然修的就是魔業,絕不可能往生極樂凈土。
既然是「上品上生者」,就更應該具足「無上菩提心」!而此經文,竟然「沒有菩提心之發起」!而其中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並不具有「無上菩提心」的廣大內含(可參閱《華嚴經》中「一百多條有關菩提心的經文」)!而漢傳佛教對菩提心的精華敘述就是「普賢菩薩四弘誓願」或「十大願王」!此《觀經》中的「迴向發願心」是「迴向發願,願生彼佛國」心,依然不是無上菩提心。
此段經文也沒有「信解第一義諦」的文字表述,反而將「解第一義諦」放到了「上品中生」經文里,實屬顛倒。
再看這一品有四種往生者。
(1)「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此人不發菩提心;不持戒;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怎麼可能往生凈土!
(2)「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就能往生。此人不求往生凈土;不發菩提心;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不迴向,怎麼可能往生凈土!
(3)「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就能往生。此人不求往生凈土;不發菩提心;不持戒;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不迴向,怎麼可能往生凈土!
(4)「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人不發菩提心;不持戒;不信解第一義諦,怎麼可能往生凈土!
如此簡單修行的「四種人」就能往生上品上生,可知「偽經義理」荒謬至極!根據華嚴經所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而這四種人都沒有發起無上菩提心愿。所以說他們修的都是「魔業」。既然所修都是魔業,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呢?
【經文】「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辨偽】「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所謂「方等經典」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稱!當然包括「凈土諸經」。既然「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就等於「不受持凈土諸經」,一個不修行凈土法門的人,怎麼可能往生極樂凈土呢!何況還是「上品中生」!
既然「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又如何能「善解義趣」?又如何能「於第一義,心不驚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既然「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怎麼又有「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一說呢?都沒有受持大乘佛法,又如何「行」大乘佛法呢?又是自相矛盾!
既然已經能「汝行大乘,解第一義」,還談「不謗大乘」幹什麼?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應是「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與「汝行大乘,解第一義」的基礎!而此經文卻將因和果顛倒而說。如此語義混亂自相矛盾的經文,怎麼可能是釋迦牟尼如來所說!
註:即使禪宗六祖惠能,是上上利根人,還得聽聞、受持《金剛經》義理,才得開悟、見性。何況下根人,就更應當聽聞、受持大乘佛法義理了!
此一品行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就是「不受持凈土諸經」;不持戒;不念佛;不發無上菩提心,那麼所修都是「魔業」,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
【經文】「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辨偽】所謂「亦信因果」就是也相信因果,只要「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就能命終往生極樂凈土。
此一品行者,不持戒,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又無戒無修之人,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
【經文】「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辨偽】此一段經文,又是互相矛盾。既然此人能受持「五戒、八戒齋、乃至修行其他諸戒」,行者已經有清凈戒行,就絕不可能還有「造不造五逆」的問題?這麼自相矛盾的經文,怎麼可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此一品行者,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不發無上菩提心,因此所修都是魔業,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
【經文】「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辨偽】這一品就更加「離奇」了!只要行者「一日一夜持戒」,行、住、坐、卧四威儀無缺,只是「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就能往生。
這一品行者,不念佛;不用平常持戒;不信解第一義諦,不發無上菩提心;因此所修都是魔業,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呢!
【經文】「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辨偽】此一品往生者,只行世間善,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一品行者,不發無上菩提心,不持戒,不求生極樂世界,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不迴向,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
【經文】「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辨偽】這一品經文,就更加離奇!是人造作眾多惡業,又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只是臨欲命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名,又能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就能往生。
這一品行者,不行善;不發無上菩提心;不求生極樂世界;不持戒;不信解第一義諦;不迴向,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與此觀經「三福」都相違!
【經文】「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辨偽】這一品經文就更加惡劣。偷僧祇物者命終墮無間地獄(見《地藏經》)!而不凈說法、毀犯具足戒、毀犯其他戒、盜現前僧物亦是地獄罪!這種人平時都不相信戒律因果,無有慚愧,命終聞善知識廣贊佛光明神力功德,乃至戒律功德,就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得往生!
這一品人,不行善;不求生極樂凈土;不發無上菩提心;不持戒;不念佛;不信解第一義諦,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
【經文】「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辨偽】這一品,是人造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就是「世間的惡貫滿盈」,當墮無間地獄,無有出期!這種人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就是說此人苦逼無暇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此處說「不能念彼佛者」,就是不能稱念佛號了。既然不能稱念佛號,又怎麼能稱念「歸命無量壽佛」呢?
既然不能稱念佛號,怎麼又能「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語義混亂,自相矛盾!怎麼可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所謂「如是至心」,就是「一心不亂」。即使念佛幾十年的行者,都很難達到!別說一個「惡貫滿盈,苦逼無瑕念佛」之人。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都不符合!
此人惡貫滿盈;不行善;不持戒;不求生極樂凈土;不發無上菩提心;平時不念佛;不迴向;不信解第一義諦,怎麼可能往生清凈佛土!
綜上所述:一、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說一切真實大乘佛法,皆不離「佛說戒、定、慧的修證次第;不離六度修證次第;不離發無上菩提心;信解通達第一義諦;清凈止觀增上的修證次第」。否則不可能消滅定業,也不可能「違其現業」!戒律不清凈,怎麼可能生起清凈心,怎麼可能達到「至心信樂」!更勿論其他了!而此經義嚴重的破壞了佛說的因果律。例如,按此經文說「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當代有很多「精進念佛終生」的法師,若按此經所說,已經「消滅了太多的無量無邊劫的生死重罪」,臨終卻不能往生!又如何解釋?!
二、經文第十四、十五、十六觀,嚴重與此「觀經」的「凈業三福」相違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此經文前後義理都自相違背,可見偽造經文之拙劣!
三、此經文中的「邪見」,極其嚴重地破壞了釋迦牟尼如來的大乘教法及修證次第!此經中言:惡貫滿盈也能成就;不行善也能成就;不持戒也能成就;不信解大乘義理也能成就;不發無上菩提心也能成就;不念佛也能成就;不迴向也能成就;不求往生極樂也能成就。所有這些邪見,極其嚴重地掩蓋、違背、破壞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往生論》中真實凈土法門的修學次第,乃至其它大乘經典中的真實大乘修行次第教理!
真實凈土法門修學次第是「執持五戒清凈;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發起相續無上菩提心愿;以『如母憶子』之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得無生忍」,證「念佛三昧」,才能於臨命終時由自心中的無上菩提心愿導引往生極樂凈土!
而世親菩薩《往生論》中的修行次第,才是真實極樂凈土法門的修行次第!
四,此偽經之惡劣影響和作用極其嚴重!!!
(1)在漢傳佛教地區,它極大地遮障破壞了「佛教其他七宗」的弘傳!
(2)給世間人、初信佛教者、乃至久信佛教者,帶來了不重視因果、不重視戒律、不重視發無上菩提心、不重視真實修行的惡果!
(3)是造成漢地僧團普遍不進行「如理如法半月半月誦戒還凈」的根本原因之一!
(4)同時又給廣大佛教信眾種下了即使惡貫滿盈,臨終念佛十聲,也能往生極樂凈土的邪見毒種!此「毒種」將會給廣大信眾和眾生帶來無量無邊大劫的「大衰惱」!
《首楞嚴經》曰:「純想即飛,兼福兼慧,具足凈願,可見十方佛國,隨意往生」。就是說,若有眾生命終時,已經沒有了情慾心及情慾業,因具足「純想」就能飛升天上,若再具足福慧二資糧,具足無上菩提心凈願,自得心開,才可以見十方佛國,隨意往生。所以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可能心中存留任何情慾心及情慾業!
而《楞嚴經》中又說,佛如來不能「惠給」眾生修行功德!就是不能替代眾生「消除身心中的『情慾諸業』;不能替代眾生行善;不能替代眾生持戒;不能替代眾生髮無上菩提心;不能替代眾生信解第一義諦;不能替代眾生念佛修行;不能替代眾生迴向;乃至不能替代眾生求生清凈佛國」!
正如虛雲老和尚曰:「《楞嚴經》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豈釋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彌陀佛威神卻可恃,卻能惠我三昧耶!念佛決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惡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
虛雲老和尚依據《首楞嚴經》義理,否定了「阿彌陀佛可以替代眾生修行,乃至惠給眾生修行功德」的邪見!如果念佛修行者,念佛達不到「六度波羅蜜」境界,只能說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猶如「作好夢」,而不是真修實證!所以說「如能法法皆通,則是最高尚的修行」。
所謂「法法皆通」:就是「解悟究竟,大開圓解」,乃至「自得心開」,「明心見性」!
「為什麼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偽經?」辨析了持名念佛修證次第的邪見!下面再依照真實佛說大乘經論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觀想」進行辨偽!
摘錄真實佛說大乘究竟了義經論與小乘經典章節如下:
《金剛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藏經》曰:「調達愚人及諸外道,皆以色身見佛。舍利弗,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亦復不應以音聲見。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見佛,是去佛遠。所以者何?佛不名色,不名為見,名為見佛」。
《佛藏經》曰:「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見即是邪。舍利弗,善法中見,我亦說之名為邪見。
《佛藏經》曰:「舍利弗,所有不善、所有可知、所有可得,如是一切諸不善法,皆以名相為本」。
《佛藏經》:「舍利弗,凡所有見,於聖眾中皆不可得,謂我見、眾生見、壽命見、人見,男見、女見,天見、地獄見、畜生見、餓鬼見,陰入界見,貝聲見、鼓聲見,地聲見、水火風聲見,持戒聲見、毀戒聲見,正道聲見、邪道聲見,垢聲、凈聲,禪定三昧、八聖道聲、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聲見,解脫聲見、得果聲見,佛聲見、法聲見、僧聲見,滅聲見、涅槃聲見。舍利弗,是名虛妄音聲等見。
《佛藏經》:「舍利弗,如是因緣如來悉知,我諸弟子,以種種門、種種因緣、種種諸見,滅我正法」
《佛藏經》:「舍利弗,譬如從生盲人,走避惡狗,墮深火坑。舍利弗,我謂痴人,如是修習我見、人見、有所得見,以是諸見,慾望清凈。是人隨所 貪著,即以是事,欲得涅槃,我說是人,當墮惡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佛子。修智慧者。一心諦聽。今為汝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於諸眾生。雖起大悲而常攝心。不染不散」。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若知所見。是形像者。應思諸佛及諸眾生皆亦如像。但隨想見,無實體性。既知如來如幻如化。如夢如焰。如是自然現前見佛。亦如夢中。無實可得。非生而生。非滅而滅。非去而去。非識而識。非有為而現諸行。非言說而演諸法。非我非壽。非眾生非養育。非趣生。非想非作。非知非食。非即蘊非在蘊而示諸蘊。乃至界處。亦復如是。一切非有亦復非無。是故諸佛及一切法。真實平等。皆同一相。如陽焰等。一切眾生。諸佛及土。皆唯自心。識想所現。識想為緣。所生諸色。畢竟非有。如來已離一切識想。是故不應以色像見。知所見像。隨想生故。乃至虛空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若我分別。即見於佛。若離分別。即無所見」。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凈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像耶。若知所見是真佛者。便於佛前。兩膝著地。合掌恭敬。憶念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中一切諸佛無量威德。大慈悲故。來現我前。即應啟請唯願世尊。為我演說如來不思議境界大三昧法。若聞如來一切所說。應決定信。勿生疑惑。即於是處。得此三昧」。
《大智度論》「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小乘佛法十種觀的染。即:(1)光明,(見光);(2)智(觀智);(3)喜(是觀的喜樂。生起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的五種喜而充滿於全身。)(4)心輕安;(5)樂,出現禪悅;(6)勝解(即信。生起與觀相應及信樂, 強有力的信解。);(7)策勵(即精進。生起與觀相應不鬆弛、不過勁而善猛勵的精進。)(8)現起(即正念);(9)舍(即觀舍與轉向舍。還未到出世間智);(10)執著。
下面先澄清真實「大乘佛法之毗婆舍那(觀想)」的原理:
若有佛教大乘行者,欲依「毗婆舍那」修證菩提:
(1)必須首先修行開顯「大乘智慧」,所謂「大乘智慧」,就是在「具有無上菩提心」的基礎上,真實信解「第一義諦空無所有」的「空性正見」。即《金剛經》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將「十法界一切法相」,皆觀作十種相,即「如幻、如化、如夢、如陽焰、如泡、如影、如乾達婆城、如水中月、如谷響、如虛空華」!若將「十法界一切法相」認作「實有」,即是邪見、邪觀!
(2)「觀想」時所顯現的境界是否清凈,能否增上,都與行者的「戒律」清凈程度相關;與行者的「福慧二資糧」多少相關;與行者的「大乘智慧」信解真實程度相關;總的說就是與「六度波羅蜜」具足多少相關!
(3)「觀想」成就的原理:所謂觀想成就,就是「觀什麼相,自身心就成就什麼相」!例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月光童子依「水觀」成就。就是「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所以月光童子入「水觀定」時,小徒弟看不見室內的師父,只見室內全是「水」!而月光童子直至「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時,修習禪定增上,方得滅盡身相,證無生法忍。由此可知,修習「觀想」的過程,就是「滅一切法相」的過程。絕不可能是「得見、得證」何種相!所以佛說「有得」,即是邪見!所以《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修習「觀想」的究竟成就,就是「以無所得」,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佛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三種觀想」都是「有所得相」!現舉例如下:
第一、日觀
【經文】「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辨偽】按照觀想原理,觀日成就,自己身心,亦成就「日相」。「令心堅住」執相為實,不但不能滅妄,卻又徒增妄相!昔年,曾有一居士找我請教問題。他就是修習「日觀」的。可是他所成就的境界是:一入觀想,就見虛空中有無數的「眼睛」看他,而且全身所有汗毛孔,都像針刺的疼痛!可見此種觀想害人不淺。
第二、水觀
【經文】「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辨偽】此處的「水觀」與《首楞嚴經》中「月光童子」的「水觀」截然不同!月光童子觀水,自己成水,乃至身空,證無生法忍!而此中的「觀水」只是將「西方極樂世界」皆觀成水。又是「執著相有」。
其中最離奇的是,又將「觀成水的極樂世界」再觀成「冰」。而在佛經里,顯現「冰相」的果報是「寒冰地獄」!
接下來又將「觀成為地獄冰相的極樂世界」觀成「琉璃」。而「琉璃相」是菩薩見水的境界。
這種「觀想次第」真是稀有離奇之徒增妄想!而真實的觀想都是為了離妄想滅妄想,並非增加妄想。可見這是沒有通達真實大乘教理之人,依世間妄想杜撰而成!
第三、佛觀
【經文】「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
【辨偽】「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此一句經文,法理並不究竟!因為「心、佛、眾生」無二無別!眾生只因妄想,未顯現涅槃境界!本來就「無出無入」!
(1)「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就是邪見!
《金剛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依偽經觀想,執為聖境,就是行邪道,定遭魔擾!(若欲詳細了解者,可閱《首楞嚴經》敘述五十種陰魔的章節。)
(2)又「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與下一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不是相同含義!若說「心佛無二」,就不存在「入」的問題。在同一段經文中,說同一件事情時,詞語相違。
(3)「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則又是大邪見!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一切眾生。諸佛及土。皆唯自心。識想所現。識想為緣。所生諸色。畢竟非有。如來已離一切識想。是故不應以色像見」。就是說「緣一切識、想,所現諸色想,畢竟非有,都是幻現」。執幻為有,就是邪見!又因為人的心想屬於「想陰區宇」,仍處在虛幻妄想中,怎麼可能生起諸佛正遍知海!而「諸佛正遍知海」本自具足,何用外求!只要離幻,當下顯現!
(4)「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此時行者已經將佛像觀想現前,佛不說法化導行者,而是「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主次不分,豈不是顛倒!
而真實的觀想時,若「真佛化身」現前。則如《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曰:「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像耶。若知所見是真佛者。便於佛前。兩膝著地。合掌恭敬。憶念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中一切諸佛無量威德。大慈悲故。來現我前。即應啟請唯願世尊。為我演說如來不思議境界大三昧法。若聞如來一切所說。應決定信。勿生疑惑。即於是處。得此三昧」。
第四、此經次第混亂
在真實的佛經里,如《首楞嚴經》、《圓覺經》、《往生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中,所講修學次第,都是由淺入深。由低漸次升高。而此經則是混亂不堪!例如:第十四、十五、十六觀中,即是由高到低,由勝至劣。例如:第一觀至第十三觀中,次第是「日、水、地、樹、水、樓閣、蓮花、佛、佛光、觀世音、大勢至、自住蓮花,雜想觀」。
(1)此觀想次第如此混亂,應是造此偽經者,以世間心妄測極樂凈土經典境界所編造。
(2)此經所有觀想,都是「有所得相」,與大乘佛法修證「次第離相滅相」,正好相反!此經的修證次第、義理如此混亂,可見其偽!
第五、此經中的觀想,都是「有所得相,有所執相」。
這種觀想,在佛教「小乘觀想」中,都稱為「觀染」!小乘佛法的十種觀的「染」。即:(1)光明,(見光);(2)智(觀智);(3)喜(是觀的喜樂。生起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的五種喜而充滿於全身。)(4)心輕安;(5)樂,出現禪悅;(6)勝解(即信。生起與觀相應及信樂,強有力的信解。);(7)策勵(即精進。生起與觀相應不鬆弛、不過勁而善猛勵的精進。)(8)現起(即正念);(9)舍(即觀舍與轉向舍。還未到出世間智);(10)執著。這十種煩惱實際上心雖凈,但由後續執著好的經驗所導致成染。但是最後一個例外,它是真實的染污。雖然經驗本身是良善的,因為執著,就會墮落。
可見在小乘教法中,有得、有受、有相、有執,都是「染」,何況大乘教法中,依「第一義諦空無所有」見地,所修習的觀想,就更不能有一絲一毫「有所得」見!
《佛藏經》曰:「舍利弗,所有不善、所有可知、所有可得,如是一切諸不善法,皆以名相為本」。就是說「所有不善、所有可知、所有可得,都是不善法。而一切諸不善法,都以貪著『名、相』為根本」。
《佛藏經》曰:「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見即是邪。舍利弗,善法中見,我亦說之名為邪見。就是說,一切想、念,都是見。見就是「邪」!而善法中的「一切見」,世尊說「亦是邪見」!何況不善法!
辨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至此,已經無需再辨!此偽經中其他錯謬就不一一列舉。
而漢傳佛教的古代盲師、邪師直至當代盲師、邪師們,極盡牽強附會、曲解佛經之能事,將偽經解釋得淋漓盡致、空前絕後、超一切佛、總一切法,殊勝至極、無以復加,還遵遵至囑,「即使千佛現前,也不更改,專修一念」。真魔王魔力加持之陰謀,欲導引廣大凈土信眾,共赴三途,千萬億劫,無有出期!《佛藏經》曰:「舍利弗,若人有如是貪著不善邪見,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命者見,又於第一義空驚疑畏者,當知是人先世成就破法罪緣。···是人百千億諸佛以三輪示現,不能令悟使得道果」。
正如《佛藏經》曰:「舍利弗,如是因緣,如來悉知,我諸弟子,以種種門、種種因緣、種種諸見,滅我正法」。所以,廣大信眾應知,偽經邪見是魔王欲滅「佛說正法」的禍根!邪知邪見的法師及眾生,是偽經邪見生存的土壤,亦是受害者!
@皆咪勒骯 2016-12-25 12:08:00凈土三經,皆是偽經!真實凈土法門的《無量壽經》保存在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即《往生論》)中。詳見我的博文系列「《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
此文討論的僅限於大乘佛法的修證次第。
實際,任何大乘教法的修證次第,皆是五道十地。包括漢傳佛教的凈土法門,當然,應當是真實的凈土法門,記錄在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此論中的「願生偈」是真本《無量壽經》的精華濃縮,論文則是「願生偈」的簡明解釋。
下面依《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五念門」的修證次第,與寧瑪巴大圓滿的修證次第對照,看大乘佛法修證次第的統一性。
1、禮拜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這裡明確了,五念門皆是觀修。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如何觀修禮拜?依緣起性空正見,心中觀想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莊嚴妙境界相,以全身五體投地,禮拜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應眾生「願菩提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加持眾生,為了成就真實生起往生彼國至誠信心意故,消除濁重身業,令凈業增上。
強調一下,禮拜,應當是五體投地,就是全身撲地之大禮拜。它有疏通氣脈的功用。而漢地的禮拜,只是「五點」著地,並非五體投地。
寧瑪巴大圓滿之初學者的加行,一般情況下,第一個加行就是大禮拜,而且,同時念誦四皈依、發菩提心偈頌。這個加行是需要觀修的,要把冤家債主、父母親眷、有情眾生,觀想在自己的周圍,共同禮拜、共同皈依發心,之後,共同融入法界光明。
可見,《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大圓滿的初加行都是大禮拜。由此,建立正見,實修歸依與發心,觀修信心的內容是相同的。先銷除身業也是相同的。
2、讚歎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如何觀修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的同時,心中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彼如來光明智相」境界。
所謂「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就是觀修自成阿彌陀如來而讚歎如來名。關鍵在於「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與「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的觀修。而「稱彼如來名」,即執持名號,只是一種輔助的方便。這是口業讚歎、心中觀修,與阿彌陀佛光明智相相應。清凈較重易造的口業,漸次得深信心,並成就勘承實修奢摩他之法器。
這是真實觀想修證與阿彌陀如來「光明智相」功德相應的修行!
大圓滿之金剛薩埵加行,就是口中念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觀修報身佛金剛薩埵為我清洗身、口、意業障,之後觀想融入法身光明。
這裡,漢地《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之「讚歎門」中「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的觀修,與大圓滿念誦咒語的三密相應,清凈業障,融入法身光明的觀修,功用是相同的。
3、作願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如何觀修作願?(1)所謂「心常作願」,就是行者依緣起性空正見,心中常常觀想真實無上菩提心愿。為了如實修行奢摩他,為盡虛空徧法界普度眾生故,願生彼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心專念觀想與無上菩提心相應,畢竟往生安樂國土。(2)如實修奢摩他,乃至成就勘承實修毗婆舍那之法器。
所謂作願門,就是行菩提心,就是普賢菩薩「行願門」。大乘佛法的行者新發意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愿後,需要實修實證自己所發的大願。這就需要繼續堅固解脫成佛的信心,在清凈身業、口業後,進入奢摩他的修證。
大圓滿教法的加行與正行,皆是以普賢菩薩行願為導引,進行觀修的。而且,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中,都在不斷集聚福慧資糧,增上實修六波羅蜜。其中,奢摩他的修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沒有出世間定,就不可能開顯出世間慧。大圓滿加行中多有直入法身的觀修,即使在大禮拜加行中,也有直入法身光明的觀修。
實修奢摩他,不僅是漢地《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修證次第及大圓滿教法修證次第中的重要一環,更是三乘佛法中的重要一環。這就是佛說正法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次第。
4、觀察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此是第四觀察門。如何修行觀察?即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智慧觀想!所謂「正念觀彼」,就是入心一境性正念智慧觀察彼佛國三種功德莊嚴,如實修行毗婆舍那。
何謂智慧觀察?即依本具妙觀察智之正念觀察。有三種:一者智慧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智慧觀察阿彌陀如來功德莊嚴;三者智慧觀察彼國清凈地菩薩功德莊嚴。
為什麼要智慧觀察彼國三種功德莊嚴?欲令自心與彼國三種功德相應故!
寧瑪巴大圓滿教法的初學者,修習加行時,需要觀修自成本尊;自成密嚴剎土之壇城,以及觀想一切世界眾生皆成本尊,皆成密嚴剎土壇城。
顯然,《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之觀察阿彌陀佛國土三種莊嚴,與大圓滿的觀修,皆是令自己與佛、佛剎土相應,這種功用是相同的。
5、迴向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云何迴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此是第五迴向門。如何觀修迴向?即行者心中應常常觀修發無上菩提心愿,不舍一切苦惱眾生,普願眾生同登阿彌陀佛安樂國土,漸次修行成就大悲心,乃至漸次成就一切如來功德,同證菩提。此無上菩提心愿為所有五念門修行的首要前提,貫穿五念門始終。
所謂心常作願,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不要忘失菩提心,否則,修諸善法皆是魔業。不只是修法時心常作願,平常身口意皆應當勤修六波羅蜜,才叫心常作願!
五念門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皆以無上菩提心的迴向門為首要前提!就是,依次第修五念門的哪一門,都要先發無上菩提心愿後再實修哪一門,修法結束時依無上菩提心愿迴向。
寧瑪巴大圓滿教法的加行與正行的觀修儀軌,都是以「皈依、發心」為前提,結束時迴向法界。這一點,與《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的「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是完全相同的!
寧瑪巴大圓滿教法的修證次第,就是五道十地!自利利他的行願貫穿五道十地始終。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後半段,隨五念門因緣,簡要明確了阿彌陀佛國土中「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之五種門的修證次第,即非凈心菩薩、凈心菩薩、上地菩薩的修證次第。由此能看出,《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的修證次第是完全符合五道十地的!自利利他的行願也是貫穿五道十地始終。這與大圓滿是相同的。
總結
漢地真凈土法門,真實保存在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世親菩薩採取了比較隱晦的文字語句,才避免了它被毀滅。由此得以保存了真本《無量壽經》的全部精華,及世親菩薩對此精華的論釋。總括為五念門修證次第及其最重要的智慧觀修,完全符合佛說大乘正法次第及真實義。
但是,此論一到漢地,就被邪師曇鸞,用雜以偽經邪見的《往生論注》導入歧途。所以,漢地始終都沒有真凈土法門的傳續,更談不上它的真實解脫功用了。
依據《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保存的真本《無量壽經》精華,就能對勘出現在漢地流通的五種《無量壽經》、二種《阿彌陀經》及《觀經》之偽!
特彆強調,漢地法師將《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簡稱為《往生論》,是極其錯誤的,它直接障蔽了《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是對真本《無量壽經》精華論釋的原意;障蔽了「真凈土法門」真實修證次第與真實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涵蓋了凡夫修行直至成佛的次第,並非只限於「往生凈土」。這種簡稱,涉嫌謗法,同時也反映出了法師們修行的狀態。
其實,通過觀修的過程可以判斷,《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真凈土法門的修法,應當是密法!觀修是有儀軌與口訣的,皆須依止真善知識傳授,才能真修實證。
寧瑪巴大圓滿教法則是包羅萬象,但必須依止具格上師傳授,才能真實進入清凈傳承真修實證。先不談無上瑜伽部,僅往生諸佛菩薩凈土解脫的修法,就有很多種類。例如:往生諸佛菩薩凈土的破瓦法;往生諸佛菩薩凈土的本尊法;中陰身往生諸佛菩薩凈土的修法等等。
這些修法極其迅捷。破瓦法一般情況下,在具格上師的帶領下,七天就可以成就臨終解脫的保證。本尊法也就幾十天,既可以成就臨終解脫的保證。
古往今來,依這些藏傳佛教修法,往生諸佛菩薩凈土解脫者,不可記數!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1)願生偈的秘密?
無畏光明精舍主人正本清源 去偽存真 去粗取精
作者: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17030/answer/95790093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解勘正本(上)【原創】
作者: 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漢傳佛教凈土法門真實經論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1)《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般剌密諦譯。
(2)《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唐·罽賓三藏般若奉詔譯
(3)《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唐·不空譯。
(4)《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世親菩薩造 北魏·菩提流支譯。
這四部經論,從大乘佛法義理及修證次第,都是一脈相承,互為印證,無有乖違!
其中世親菩薩造的《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又名《往生論》、《凈土論》,實為真實凈土法門最完整最詳盡的經義濃縮與解義及修證次第!
世親菩薩在《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先以「偈頌」總持濃縮精鍊真本《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義理及修證次第。又以「作論」的形式對「偈頌」進行了精略解義。筆者先解釋「偈頌」前八句及後五句義,其他偈義隨「論」共同解釋。
下面請看偈文解釋:
【偈文】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解釋】此偈前八句,是世親菩薩造《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之前,對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作願。世親菩薩以身、口、意三門總持攝為一心,歸依盡十方一切「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仰仗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威神加持力,加持「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同時,也是教誡一切「願生安樂國」的眾生,應當在修行凈土法門前,首先作願以身、口、意三門總攝為一心歸依盡十方一切「無礙光如來」,祈請盡十方一切如來無礙智光,遍照充滿行者身心,加持行者一切修行次第無障礙故,為盡虛空遍法界普度眾生無障礙故,願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國。
【偈文】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解釋】這裡的「修多羅」指的就是《無量壽經》。
我世親仰仗十方「無礙光如來」威神力加持,依《無量壽經》的「真實功德相」,說此「願偈」濃縮真本《無量壽經》精華,「總持」真實《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義理及真實修證次第,此「願偈」「與佛教相應」就是與釋迦牟尼如來所說真實大乘教法義理,及真實修證次第相應!
【偈文】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凈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焰熾 明凈曜世間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 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 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 無量香普熏
佛慧明凈日 除世痴闇冥
梵聲悟深遠 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如來凈華眾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 阿彌陀佛國
無量大寶王 微妙凈花台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
如來微妙聲 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 虛空無分別
天人不動眾 清凈智海生
如須彌山王 勝妙無過者
天人丈夫眾 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安樂國清凈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雨天樂花衣 妙香等供養
贊佛諸功德 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皆願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總說竟。
【偈文】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總說竟。
【解釋】「無量壽修多羅章句」就是真實《無量壽經》全部章句,也就是真本《無量壽經》的全部經文。「我以偈總說竟」由我世親以偈頌形式濃縮全部經文義理精華總括說完畢。
這一大段偈頌,從「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起,直至「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止,共四百二十字,就是真實《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義理的精華濃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無量壽經》的原貌!
一是可以明了真本《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義理的原貌。
二是可以明了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真實修證次第的原貌。
三是可以明了真實阿彌陀佛凈土妙境界相,及其真實功用的原貌。
四是通過這個真實《無量壽經》的原貌,可以明了什麼是「觀無量壽佛」的真實修法。
【偈文】「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解釋】我世親「作論」解釋願生偈的功德,發願迴向「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這個發願偈,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愿!應當是所有發願學修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眾生的發願偈!
這個發願偈不但是信眾每一次修此法前的發願偈,還是修此法結束時的迴向偈!
世親菩薩用「願偈」的形式濃縮了《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義理的精華,又用「作論」的形式「略解義」了《無量壽經》的精華濃縮偈。實際,就是「略解義」了真本《無量壽經》!
筆者下面隨「論」進一步解釋四百二十字的偈,就是隨論解釋真本《無量壽經》,以及總括精略說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次第與觀修:
【論文】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解釋】此願生偈所述是何義理及修證次第?就是,智慧觀察彼安樂國依正莊嚴,明見阿彌陀佛如來,至誠心愿生彼國故。
此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就是以「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修」!就是如何次第修行「加行道」之禮拜門、讚歎門;如何修行「正行道」之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
【論文】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解釋】如何作觀?如何真實生起信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五戒清凈之人),發無上菩提心愿,建立緣起性空正見,如實次第觀修五念門,真實次第成就信心、作願,以及實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及迴向功德成就,以「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親見阿彌陀佛。
【論文】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解釋】何謂五念門?這就是凈土法門的真實修證次第!
一者禮拜門。清凈濁重身業,漸次生起真實恭敬心與真實信心。
二者讚歎門。清凈較重易造的口業,漸次得深信心,成就勘承實修奢摩他之法器。
三者作願門。清凈無量生起的較輕易懺的意業;得身、口、意業清凈,正修奢摩他;成就勘承實修毗婆舍那之法器!
四者觀察門。正修毗婆舍那,即智慧觀察。漸次得受種種法味樂受,與彼如來身口意,及凈土功德相應。
五者迴向門。以巧方便迴向,成就無上菩提心。
初始成就無上菩提心者,即證初地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國土邊地近門。
五念門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皆以無上菩提心的迴向門為首要前提!就是,依次第修五念門的哪一門,都要先發無上菩提心愿後再實修哪一門,其他四門亦是同時共修。修法結束時依無上菩提心愿迴向。
【論文】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解釋】如何觀修禮拜?依緣起性空正見,心中觀想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莊嚴妙境界相,以全身五體投地,禮拜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眾生髮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的凈願,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加持眾生,為了成就真實生起往生彼國至誠信心意故,消除濁重身業,令凈業增上。
觀想禮拜有口訣。
【論文】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解釋】如何觀修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的同時,心中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彼如來光明智相」境界。
所謂「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就是觀修漸次自成阿彌陀如來而讚歎如來名。不是僅僅的執持名號。
這是真實觀想修證與阿彌陀如來「光明智相」功德相應!
觀修讚歎「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有口訣。
【論文】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解釋】如何觀修作願?
(1)所謂「心常作願」,就是行者依緣起性空正見,心中常常觀想真實無上菩提心愿。為了「如實修行奢摩他」,為盡虛空徧法界普度眾生故,願生彼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心專念觀想無上菩提心愿,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2)如實修奢摩他,乃至成就勘承實修毗婆舍那之法器。
觀想作願有口訣。
【論文】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解釋】此是第四觀察門。如何修行觀察?即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智慧觀想!所謂「正念觀彼」,漸次入心一境性正念智慧觀察彼佛國三種功德莊嚴,漸次「如實修行毗婆舍那」。
彼智慧觀察有三種:
一者智慧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二者智慧觀察阿彌陀如來功德莊嚴;
三者智慧觀察彼國清凈地菩薩功德莊嚴。
修行智慧觀察有口訣。
【論文】云何迴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解釋】此是第五迴向門。如何觀修迴向?即行者心中應常常觀修發無上菩提心愿,不舍一切苦惱眾生,普願眾生同登阿彌陀佛安樂國土,漸次修行成就大悲心,乃至漸次成就一切如來功德,同證菩提。此無上菩提心愿為所有五念門修行的首要前提,貫穿始終。
所謂「心常作願」,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不要忘失菩提心,否則,所修皆是魔業!
貫穿始終的觀修迴向有口訣。
上面世親菩薩總說五念門結束。
下面又詳細講述五念門中第四觀察門的三種智慧觀察。
【論文】云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解釋】這是第四觀察門中,第一種智慧觀察修。
如何智慧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是由阿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力所成就,能令智慧觀察者漸次成就阿彌陀如來種種不可思議力。如彼摩尼如意寶性,以妙現幻化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漸次滿足幻化眾生無上菩提心所願求。
應知此三種功德莊嚴,亦是阿彌陀如來真如實相中,妙現幻化之「相似相對法」!其作用亦如《圓覺經》中緣幻滅幻妙理!
相似法:即彼佛國土一切功德莊嚴相,皆是阿彌陀如來體相用隨緣應量所現的「妙幻境界相」,緣起則現,緣盡則滅,亦是「名字相」。能令智慧觀察者漸次消除垢障,增長乃至究竟圓滿菩提功德!
彼佛國土一切功德莊嚴相,是相似於彼如來「摩尼如意寶性」的妙幻境界相。
相對法:即是彼佛國土一切功德莊嚴相,又是為寂滅「世出世間法幻妄相」對應顯現的妙幻相。能漸次銷滅行者世出世間法的幻妄相,能漸次增長行者出世間清凈功德!乃至漸次成就究竟圓滿菩提功德!
【論文】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凈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解釋】此是第四觀察門之第一。所謂智慧觀察彼佛國土莊嚴者,有十七種功德成就應知。皆是「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一者清凈功德成就。
二者量功德成就。
三者性功德成就。
四者形相功德成就。
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
六者妙色功德成就。
七者觸功德成就。
八者莊嚴功德成就。
九者雨功德成就。
十者光明功德成就。
十一者聲功德成就。
十二者主功德成就。
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
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
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
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
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下面逐一解釋:
【論文】一者清凈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解釋】一者、所謂清凈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的「世界相」,清凈殊勝超過娑婆世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善功德受用相,出世間故。皆由阿彌陀如來的清凈功德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示現成就。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勝過三界道」的出世間清凈功德成就。
【論文】二者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解釋】二者、所謂量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量功德成就者」,彼阿彌陀如來體相用「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的量功德,皆是寂滅精圓成就故。此即《華嚴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境界。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心性的量功德成就。
【論文】三者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解釋】三者、所謂性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性功德成就者,即彼如來凈土具有正道大慈悲任運功用,皆是阿彌陀如來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心出世間善根所生故。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性功德成就。
【論文】四者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凈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解釋】四者、所謂形相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皆由阿彌陀如來體性妙凈光明猶如日月輪相,滿足彼國世界形相,如來無垢光明成就故。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凈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的形相功德成就。
【論文】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解釋】五者、所謂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阿彌陀如來功德具足妙現無量珍寶性,具足「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功德莊嚴故。就是福慧二資糧圓滿具足故。就是從第一義空中,菩提無垢光明妙用,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顯現如幻如化之相似相對法妙相!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福慧二資糧圓滿具足的種種事功德成就。
【論文】六者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凈曜世間故。
【解釋】六者、所謂妙色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阿彌陀如來無垢妙光明,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妙用顯現「無垢光焰熾」銷滅一切暗冥垢障,明徹清凈照耀世間故。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無垢光焰熾,明凈曜世間」的妙色功德成就。
【論文】七者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解釋】七者、所謂觸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阿彌陀如來妙寶性幻現的功德草,無垢無著柔軟無比,任左任右隨緣旋轉。觸碰草者,能消除垢障,菩提增長,能生勝樂及柔軟心。其勝樂超過觸迦旃鄰陀之大樂故。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生勝樂」的觸功德成就。
【論文】八者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何等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解釋】八者、所謂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1)所謂莊嚴水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妙現百千萬種寶華,瀰漫普覆於池塘、河流、泉水,皆為大悲甘露水生。微妙風曳動眾寶華葉,無量寶光交錯旋轉,見者觸者,皆得垢障消除,大悲心光明增長。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大悲甘露水滿足功德莊嚴成就。
(2)所謂莊嚴地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妙現宮殿樓閣(定次第)、眾妙寶樹無量光色(慧次第)、寶欄徧繞(戒護)。彼國菩薩眾承如來威神,雖居宮殿樓閣,隨意無礙徧觀十方世界相。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戒定慧之地功德莊嚴成就。
(3)所謂莊嚴虛空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虛空中,由阿彌陀如來悲心任運妙現無量眾寶羅網交絡徧滿虛空,網掛無量種種妙寶鈴,妙發音響,微妙法音宣吐普敷,隨眾因緣,聞者隨類解,驚覺菩薩修證相續,遣除菩薩修行障礙,令菩薩歡喜修行,令菩薩眾皆得垢障消除,菩提增長。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虛空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九者「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解釋】九者、所謂雨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阿彌陀如來真如妙用中,幻現天雨無量種種妙華、妙衣,隨彼國眾生意願得妙受用。彼華、彼衣皆具有無量戒、定、慧以及六度萬行妙香,普熏行者!受用者皆得消除垢障,菩提增長。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雨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者「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凈日,除世痴闇冥故」。
【解釋】十者、所謂光明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阿彌陀如來勝妙智慧清凈光明遍照,猶如日光能除世間暗,如來光明能隨因緣漸次滅除世間出世間眾生一切粗細妄想愚痴暗昧冥頑垢障,菩提增長。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佛慧」光明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一者「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解釋】十一者、所謂妙聲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阿彌陀如來真如妙用中,生髮無量清凈梵聲法音常響,隨順彼國眾生因緣次第,皆得增上深悟佛法,乃至究竟圓滿。無量微妙佛法音聲更徧聞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有緣眾生清凈心相應者得聞並由此消除垢障,深悟佛法,菩提增長。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妙聲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二者「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解釋】十二者、所謂主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由已證無上正等正覺的阿彌陀如來為法王,住持正法。善妙應緣普度眾生,加持彼國眾生無退而菩提增長,乃至終證寂滅平等。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主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凈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解釋】十三者、所謂眷屬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眾生,皆由阿彌陀如來真如妙用功德加持故,此土眾生都由蓮花台化生,此蓮花台皆是每個眾生所發與阿彌陀如來相應的真實無上菩提心所成。此蓮花台具足如來妙用功德,能為眾生消除垢障,菩提增長。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眷屬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解釋】十四者、所謂受用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眾生,由阿彌陀如來真如妙用加持,皆愛樂佛如來微妙法味,皆以禪三昧為食。皆能消除垢障,菩提增長。彼佛國土眾生已無段食、觸食故。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受用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解釋】十五者、所謂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所有眾生,次第修行直至圓滿菩提中,永離身心諸難煩惱,於阿彌陀如來究竟圓滿功德中,漸次得自受用寂滅為樂相續無間。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無諸難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凈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解釋】十六者、所謂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是大乘善根眾生居住修行的清凈世界,無有「二乘、女人、諸根不具」的譏嫌名。即彼佛國土往生者,離二種譏嫌過,應知。
一者離體譏嫌。二者離名譏嫌。
一、離體譏嫌者有三種:(1)離二乘聖人形體者;(2)離女人形體者;(3)離諸根不具人形體者。彼佛國土無有此三種人形體過故,名為離體譏嫌。
二、離名字譏嫌亦有三種:即不但無有三種形體譏嫌,乃至(1)不聞二乘聖人名字;(2)不聞女人名字;(3)不聞諸根不具人名字。彼佛國土無有此三種人名字故,名為離名字譏嫌。
所謂「等」者,即彼佛國土人,平等一味相,皆是菩薩相故。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大義門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解釋】十七者、所謂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察彼佛國土所有眾生,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的一切所求、所願、所受樂的功德利益,皆由彼阿彌陀如來真如妙用,隨緣隨願漸次滿足,乃至究竟圓滿。
亦能令行者漸次得如是一切所求功德莊嚴成就。
【論文】「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解釋】上述皆是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利益。一者示現阿彌陀如來自身廣大功德力用成就;二者能廣大如虛空利益他眾生功德成就。三者能令彼土菩薩眾漸次成就阿彌陀如來究竟圓滿功德莊嚴!
「無量壽佛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皆是由阿彌陀如來「第一義諦體、相、用顯現的妙幻境界」!皆是應眾生因緣,如幻如化現所知量,皆為漸次滿眾生菩提心愿而顯現;皆為漸次消除眾生垢障而顯現;皆為眾生漸次增長菩提而顯現。
若彼佛國土菩薩修證至「寂滅精圓」,其心中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亦寂滅,究竟圓滿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量壽佛土莊嚴十七種功德,前十六種應依次第觀修,第十七種是總觀修。
如上所述,阿彌陀如來安樂國土,種種相用的功德莊嚴,都是彼阿彌陀如來體空性明悲心任運所顯現!此無量功德莊嚴,能漸次成就菩薩行者如是功德莊嚴。此分為二:一者能令娑婆世界學修阿彌陀佛凈土法門菩薩行者,消除身、口、意業障,發起菩提心,如實修行自利利他,菩提增長。成就往生彼佛國土功德。二是令彼佛國土菩薩眾,消除垢障,菩提增長,隨願力度眾生,乃至自究竟圓滿菩提,令他眾生究竟圓滿菩提。
此處所說的種種「觀修」,就是行者以無上菩提心愿為首,依緣起性空正見觀想,漸次入心一境性智慧觀修,就是漸次與阿彌陀如來體、相、用究竟圓滿功德相應,才能漸次觀想明見諸功德莊嚴相,才能漸次得到種種真實利益!
真實的凈土法門——《往生論》修行次第及正本清源!【原創】?作者:無畏光明精舍主人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65658/answer/76521539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世親菩薩《往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是解釋《無量壽經》的論著。譯來漢地後簡稱《往生論》。
元魏菩提留支於公元五世紀,譯出世親菩薩《往生論》。
元魏曇鸞法師造《往生論注》,雜入偽經邪見,將世親菩薩《往生論》導入歧途,遺禍至今!
道綽法師《安樂集》,善導法師《四帖疏》,屏棄了世親菩薩《往生論》正見及正確修行次第,繼承發揚了曇鸞法師之凈土邪見,並使之邪見登峰造極!且被凈土宗後人繼承弘傳至今。歷代雖有符合世親菩薩《往生論》正見,主張「唯心凈土」者,卻鮮有和倡。
筆者的「世親菩薩《往生論》新解」,只是解釋了論文,並未標明其次第境界。今依據《往生論》原文互攝,參考攝阿彌陀佛凈土真實經論,及出世間次第經文義理,釐定了世親菩薩《往生論》的修行次第及境界,與往生阿彌陀佛凈土的次第標準!
分五個部分敘述如下:
一、何種人能修。
二、所依見地。
三、所依戒律。
四、修行次第。
五、往生標準。
第一、何種人能修
1、善男子善女人。凈土法門的佛教行者,即執持五戒清凈者,或還凈者。執持菩薩戒能還凈者。
2、修學佛教其他法門的菩薩行者。
第二、所依見地
三法印。一實相印。即「緣起性空」;「凈覺隨順」等等(參閱【依「凈覺隨順」修證免邪見歧路!】)。《往生論》曰:「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凈土行者所成就的都是自己的本願,即無上菩提心愿!就是以「無上菩提心愿」為導,依五念門次第修行!即所謂三種功德莊嚴成就,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成就!包括依正莊嚴功德成就,亦即「法、報、化身」成就之略說!
第三、所依戒律
1、別解脫戒。
2、菩薩戒。漸次修行具足!菩薩戒可參閱筆者相關博文。
第四、修行次第
修行次第分二類,一、善男子善女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凈佛國土者的修行次第。 二、修學其他法門的菩薩,欲往生阿彌陀佛凈佛國土者的修行次第。
一、善男子善女人修行次第。
1、禮拜門。2、讚歎門。此二門,主要修歸依、發心。配合別解脫戒。及菩薩戒。以清凈身業、口業為主。
3、作願門。實修奢摩他,即修定。
4、觀察門。智慧觀察。即修慧。
5、迴向門。「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依行者所發所實修的無上菩提心愿迴向為首!即前四門皆以發菩提心迴向為首!漸次成就「大悲心」!
五念門次第修行分別得:1、身業清凈。2、口業清凈。3、意業清凈。4、智業。5、方便智業。次第修證應知!
二、修學其他法門菩薩的修行次第。
《往生論》曰:「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佛法次第修證的標準,就是「相應」,即與佛說次地功德莊嚴相應。即與次地「體、相、用」境界相應。
第五、往生標準
往生標準分二:一、善男子善女人往生標準。二、其他法門菩薩往生標準。
一、善男子善女人往生標準。
《往生論》曰:「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
《大智度論》曰:「菩薩摩訶薩行是布施及持戒,生天人中,得大尊貴。以是持戒、布施故,得禪定眾。以是布施、持戒、禪定故,得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是菩薩因是布施、持戒、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生死。」
1、如是菩薩。即初發意菩薩,成就四種心,能往生清凈佛國土。
2、智慧心。《往生論》曰:「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此「智慧、慈悲、方便」三門,成就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攝取方便!
初地菩薩,才能成就柔軟心!即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成就「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成就般若「智慧心」。
3、方便心。所謂成就巧方便迴向,《往生論》曰:「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成就此願心,名此「方便心」成就。
4、無障心。《往生論》曰:「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故此「無障心」超一切世間善,超一切天人善,超一切二乘善功德!即超世第一法,入初地菩薩位!
5、勝真心。《往生論》曰:「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
一者無染清凈心。不以為自身求諸樂故。
二者安清凈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三者樂清凈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具足此三種清凈心,名「勝真心」。亦名「勝樂妙真心」。即真實發無上菩提心愿,並且將此心貫徹五念門始終!即「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就是始終依無上菩提心愿為導引,次第修行五念門!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善男子善女人,次第修行五念門,清凈身、口、意業障,積聚福慧二資糧,修習禪定及智慧觀察,具足相應,自得心開,見佛色身,入初地菩薩位,往生阿彌陀佛凈佛國土邊地(即「近門」)!繼續依無上菩提心修深廣行。
《攝大乘論釋》曰:「菩薩以地前為世法。登地為出世法。」
《大智度論》曰:「是菩薩因是布施、持戒、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凈佛國土」。
初地菩薩為佛說出世間法實修實證的最低處。《十地經論》曰:「初成出世間心」故!現證四加行之世第一法是世間最頂處,再證入初地菩薩位才名「出世間」!
初地菩薩超二乘故,曰大乘菩薩位。阿彌陀佛凈佛國土是出世間故,是大乘故,超二乘故,所以,出世間的初地菩薩才能初與阿彌陀佛凈佛國土功德莊嚴相應!所以,往生阿彌陀佛凈佛國土的最低標準是初地菩薩!應知。
《十地經論》經曰:「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厚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三昧行故。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善清凈心故。入深廣心故。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曰:「如是十句說依何身。此集有九種:一者行集善作眷屬持戒。如經善集諸善行故。二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如經善集諸三昧行故。三昧行者觀行增上故。三者親近集善習聞慧智。如經善供養諸佛故。四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如經善集清白法故。五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如經善知識善護故。六者凈心集得出世間正智。如經善清凈心故。七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如經入深廣心故。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經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九者現集多行慈悲。如經現大慈悲故。」
《十地經》曰:「為得佛智故。為得十力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凈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餘智故。為得一切世界無障凈智故。為得一念中覺三世事故。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住在菩薩正處。入三世真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簡而言之,已證「世第一法」行者,厚集善根,真實發起無上菩提心,即入初地菩薩位,生如來家!又《首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明白講述了往生諸佛凈土的標準:即「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於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意往生」!是說已經能轉生「色界天人」者,無有「欲界業障」,又能具足往生諸佛凈土的「福慧二資糧」,及具足「無上菩提心之凈願」,自得心開,見十方佛色身相!才能「一切凈土,隨意往生」!
二、其他法門菩薩往生標準。
《往生論》曰:「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1、「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即「近門」。
所謂「近門」,即極樂世界邊地。實證初地菩薩能入此門。因其戒律尚未圓滿清凈故,自心障故,不見後四門境界!
2、「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即「大會眾門」。
所謂「大會眾門」,即大會眾修行地。實證明地菩薩(三地菩薩)能入此門。是以十種「深念心」,「一切法如實覺」智慧光明現前,及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入此明地。能「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十地經論》)
3、「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即「宅門」。
所謂「宅門」,即入宅院。實證難勝地菩薩(五地菩薩)能入此門。即《十地經》曰:「菩薩以是十種平等深凈心,得入第五菩薩地。」「起方便善巧故。照見上上地故。正受如來加故。得念意去智力故。成就不退轉心故。」「大悲轉勝而現在前。及生大慈光明。」《十地經論》曰:「依佛法身起行」。「依佛所作起行」。「得轉勝多聞陀羅尼成就法師。」
所謂蓮華藏世界,即阿彌陀佛凈土中之「入宅門」境界。此中菩薩皆「依佛法身起行。依佛所作起行。起凈佛國土行。」等等。
4、「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即「屋門」。
所謂「屋門」,就是登堂入室。實證現前地菩薩(六地菩薩)能入此門。《十地經》曰:「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得明利順忍,未得無生法忍。」「以勝大悲為首。」三解脫門,即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現前生!得人空、法空!《十地經論》曰:「遠離法平等」。《十地經》曰:「起大悲故。不舍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簡言之,須「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能入菩薩現前地,入極樂凈土屋門。
七地菩薩以下名「非凈心菩薩」!即入前四門的菩薩皆名「非凈心菩薩」。
5、「出第五門。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亦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即「園林遊戲地門」。
所謂「園林遊戲地門」,實證不動地菩薩(八地菩薩)能出此門。是菩薩「得無生法忍」,即「凈法忍」。「住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即離一切有功用行及諸憶念,得無功用法。」「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一切心意識等不行。一切佛心、菩提心、菩薩心、涅槃心不行。」「得寂滅解脫」。「得一切法寂滅無分別法明。」 「諸佛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門。以此無量智慧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差別業皆悉成就。」「今此菩薩地中。得菩薩無量身差別故。集無量行力故。無量音聲起故。無量智慧起故。無量生起故。無量清凈國土故。教化無量眾生故。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故。隨順覺無量法故。得無量神通力起故。無量眾會差別故。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行力。以不動法故。」「是菩薩得菩薩第八地。從大方便慧起無功用心。」得十種自在。「一切事中無有過咎。」「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性。名為佛功德自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名為佛境界現前。······」「住此菩薩不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漸能除滅諸煩惱火令得清涼。」(《十地經》)。
此八地菩薩,以及九地、十地菩薩,名「凈心菩薩」!
「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其他法門菩薩欲往生此凈佛國土者,視自己修證位次,亦應次第修行「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要強調的是,此二種欲往生阿彌陀佛凈土的修行者,皆應依止真善知識或大善知識修學為首要必備條件,應知!
真實阿彌陀佛凈佛國土修行法門,是符合大乘菩薩修行次第的法門。即依止真善知識或大善知識,發無上菩提心愿為首為導,真實次第修行「五念門」,「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如實修行相應」,「如實修行奢摩他」,「如實修行毗婆舍那」,「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次第成就應知」!即次第真修實證清凈身業、口也、意業,成就智業,成就方便智業。「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
綜上所述,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所述,才是真真正正阿彌陀佛凈佛國土法門的經典義理!才是真實阿彌陀佛凈佛國土的修行次第!才是真實阿彌陀佛凈佛國土的往生標準!
世親菩薩《往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是解釋《無量壽經》的論著。是中詳細敘述了往生阿彌陀佛凈土的修行次第,及往生標準!
縱觀此論,其中:
並無「唯依持名念佛出離生死」的蹤影。
並無「十念必生」的蹤影。
並無「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能往生」的蹤影。
並無「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蹤影。
並無「不發無上菩提心亦能往生」的蹤影。
並無「念佛求生就是無上菩提心」的蹤影。
並無「不修戒定慧念佛亦能往生」的蹤影。
並無「四料簡」的蹤影。
並無「二乘」的蹤影。
並無「種種鳥」的蹤影。
並無「三輩九品」的蹤影。
並無「種種佳肴飲食」的蹤影。
並無「金台銀台」的蹤影。
並無「念佛人臨終佛與聖眾滅其罪接引往生」的蹤影。
等等等等。
阿彌陀佛凈佛國土,只有一乘菩薩相,即非凈心菩薩,凈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皆是大乘菩薩相。皆以無上菩提心所現之蓮華台為座,由大悲水滋蘊長養。皆以禪悅為食。皆以無上菩提心為行持。
由此可知,現存漢地的二種版本《佛說阿彌陀經》、五種版本《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與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經文義理大相徑庭!可知凈土三經義理不符合佛說大乘修行次第!不符合佛說三法印,及一實相印!不可依止修學!
此阿彌陀佛凈佛國土法門,另有具體的真實修法。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凈佛國土者,當依止世親菩薩《往生論》的真實修法次第,在真善知識或大善知識的攝受引導教誡下修學,應知。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3)五念門的秘密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通篇都沒有「隨修一門」就能成就往生凈土的文字和義理!而是一再強調,必須次第實修五念門,「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
就是必須次第實修五念門,才能成就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
下面看看《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是怎麼說的。
五念門的秘密
【論文】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這裡所說的是「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沒有說五念門隨修一門就能成就。
【論文】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這裡強調的是,五念門的主要內容是「智慧觀察修」,就是「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並非是念佛名號。
【經文】「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這裡強調的是,具備四種心,即具備「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才能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土,應知」。
又特彆強調了「應知」二字!就是告訴末世凈土法門信眾,應當知道,次第增上修行五念門,次第得身業清凈、口業清凈、意業清凈,具備智業、方便智業,才能具備「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
什麼是「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見「《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2)發心的秘密」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的「五念門」修行,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次第增上的。皆以無上菩提心的迴向門為首要前提!就是,依次第修五念門的哪一門,都要先發無上菩提心愿後再實修哪一門,其他四門亦是同時觀修。修法結束時依無上菩提心愿迴向。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10)極樂凈土結構的秘密【原創】
漢傳佛教凈土法門的經典中,有經文說極樂凈土的結構是「三輩九品」。由此又演繹出了「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四種解釋。既然「極樂」是「凈土」,怎麼可能有「凡聖同居土」呢?凡夫是染心,有染心的國土,能稱為「凈土」嗎?下面我們看看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中保存的真本《無量壽經》義理是怎麼說的。極樂凈土結構的秘密【論文】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這裡明確說了,往生極樂凈土者,就能見阿彌陀佛。【論文】一者清凈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這裡明確說了,極樂凈土勝過「三界道」。就是說,極樂凈土沒有六道凡夫!【論文】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凈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這裡明確說了,二乘聖人都不能往生極樂凈土,何況凡夫了。又明確說了,極樂凈土只有「平等一相」,皆是大乘菩薩相!【論文】「即見彼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無異。凈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這裡明確說了,極樂凈土有:1、未凈心菩薩。(初地——七地菩薩)2、凈心菩薩。(八地菩薩)3、上地菩薩。(九地、十地菩薩)還有助佛弘法的「上首菩薩,即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論文】「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這裡明確說了,菩薩次第實修「五種法門」,「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具足「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隨意自在成就」往生極樂凈土。【論文】「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這裡明確說了,極樂凈土結構有「五個層次」,就是「近門、大會眾、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一、極樂凈土沒有六道凡夫與二乘聖人。二、極樂凈土都是菩薩。三、極樂凈土有三大類菩薩:1、未凈心菩薩。2、凈心菩薩。3、上地菩薩。四、極樂凈土的結構就是,由「邊地」至內有五個層次:1、近門;2、大會眾;3、宅門;4、屋門;5園林遊戲地門。實際,五種門是相似形容說。極樂凈土菩薩眾的心清凈程度,才是決定了其居住地的五種門地差別相。五、極樂凈土五種門地菩薩眾的真相,因為,此願偈與「與佛教相應」故,所以,結合世親菩薩《十地經論》定位如下;1、近門。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居住修行地。屬於邊地。2、大會眾門。是三地菩薩、四地菩薩居住修行地。3、宅門。是五地菩薩居住修行地。4、屋門。是六地菩薩、七地菩薩居住修行地。5、園林遊戲地門。是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出園林遊戲地門,遍十方種種弘法利生,成就四種正修行功德地相!六、上述五種門地,皆具足「十七種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與「八種佛功德莊嚴」功用。七、上述五種門地菩薩眾,皆能圍繞阿彌陀佛聽聞正法。佛以一音說法,菩薩眾隨類各得當機解。八、極樂凈土的十種地上菩薩眾,畢竟證與阿彌陀如來同。總結:依據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保存下來的真本《無量壽經》精華濃縮願偈與論釋,應知,極樂凈土沒有「三輩九品」的層次,沒有「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依據。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12)五念門與五種門的秘密【原創】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保存的真本《無量壽經》中,前有「五念門」,後有「五種門」,究竟這二種「五門」是什麼關係?請看:五念門與五種門的秘密【論文】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解釋】何謂五念門?這就是凈土法門的真實完整修證次第!一者禮拜門。清凈濁重身業,漸次生起真實恭敬心與真實信心。二者讚歎門。清凈較重易造的口業,漸次得深信心,成就勘承實修奢摩他之法器。三者作願門。清凈無量生起的較輕易懺的意業;得身、口、意業清凈,正修奢摩他;成就勘承實修毗婆舍那之法器!四者觀察門。正修毗婆舍那,即智慧觀察。漸次得受種種法味樂受,與彼如來身口意,及凈土功德相應。五者迴向門。以巧方便迴向,成就無上菩提心。初始成就無上菩提心者,即證初地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國土邊地近門。五念門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皆以無上菩提心的迴向為首要前提!就是,依次第修五念門的哪一門,都要先發無上菩提心愿後再實修哪一門,其他四門亦是同時共修。修法結束時依無上菩提心愿迴向。【論文】五者迴向門。「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將五念門「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才能成就菩薩巧方便迴向。【論文】「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菩薩次第實修五念門,具足「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才能具足「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論文】「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凈佛國土應知。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菩薩具備「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才能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土。就是真實生起無上菩提心者,才能往生極樂凈土。《十地經》曰:真實生起無上菩提心者,入初地菩薩位。由此可知,實證初地菩薩位者,能真實往生極樂凈土。【論文】「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由前述次第實修「五念門」成就往生極樂凈土的功德次第,可以次第入「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實證初地、二地菩薩者,入近門。實證三地、四地菩薩者,入大會眾門。實證五地菩薩者,入宅門。實證六地、七地菩薩者,入屋門。實證八地、九地、十地菩薩者,出園林遊戲地門。詳見「《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與凈土法門的祕密(10)極樂凈土結構的秘密」。他方佛國求往生極樂凈土菩薩眾,亦需實修五念門,依實證地上菩薩次第,分別入「五種門」往生阿彌陀佛清凈國土。【論文】「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這裡明確說了,菩薩如是次第實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菩薩行,能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總結:所謂「五念門」是凡夫欲往生極樂凈土真實修證的一個完整次第。而五種門,即「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是極樂凈土的層次。次第實修「五念門」,實證地上「十種菩薩位」,分別入極樂凈土「五種門」。
佛說正法之衰變因緣(2)佛陀住世時就有了令正法衰變的種子【原創】
佛陀住世時期,就已經有比丘故意破壞佛說正法的事情存在。例如:一、提婆達多,將自己的邪見,冒充為佛說正法,向有些僧眾宣說。提婆達多邪見如下:1、「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功德。」2、五種頭陀行:「盡形壽受著納衣。盡形壽受乞食法。盡形壽受一食法。盡形壽受露地坐法。盡形壽受斷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涅槃。」 (《十誦律》記)「提婆達多,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律說律,律說非律,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用法說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說是常法,非教說教,教說非教。」(《十誦律》記)二、其他比丘的惡意邪見!佛陀住世時期,還有其他比丘,將自己的邪見冒充佛說正法的事情。例如:1、阿梨吒比丘,將自己的邪見「行欲者無障礙」冒充為「我知世尊如是說法」。2、嗏帝比丘冒充佛陀說:「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參閱《阿含經》)三、西去取經的漢僧,仍見有繼承提婆達多邪見的僧眾。《大唐西域記》卷十:「羯羅拏蘇伐剌那國。周四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居人殷盛家室富饒。土地下濕稼穡時播。眾花滋茂珍果繁植。氣序調暢風俗淳和。好尚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五十餘所。異道寔多。別有三伽藍不食乳酪。遵提婆達多遺訓也。」《法顯傳》曰:「調達亦有眾在,常供養過去三佛。唯不供養釋迦文佛。」筆者曰:早在佛陀住世時期,就有一些比丘,將自己的邪見冒充為佛說正法,向很多僧眾宣揚。雖然,有些比丘的邪見,經過正見比丘的舉報,由佛陀羯磨後,他們承認了錯誤。但是,如提婆達多者,還是不肯改悔,繼續傳播他們的邪見!特別是向新戒比丘們宣揚邪見。這種將自己邪見冒充為佛說正法的情況,被後代僧眾繼承者有之。漢人取經僧法顯、玄奘皆有親見!這就是如提婆達多者邪見的種子,已經有了枝葉。由此,可以合理的推論,由於佛陀涅槃後幾百年里,佛說經典皆以比丘「記誦」為主。所以,由記誦的佛經轉為文字經典時,出現雜有「比丘邪見」的經典,是合乎實際狀態的!此種狀態,延續至今,亦是合理的推論!當代現實經典的狀態,也確實如此!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這四句都做到了,就是佛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
※開悟之修行篇:念佛與信佛的真正核心
※佛經
※佛陀的沉默
※夫妻之間如何相處(佛經節錄)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