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熱烈的《弟子規》「親憎我,孝方賢」是什麼意思?

  今天與朋友們聊聊《弟子規》裡面的這句話:「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按照字面看,就是如果父母恨孩子,討厭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如果還能對父母孝順,則才是真的賢德。

  我想,有朋友看到這裡一定會感覺憤怒,怎麼能這樣?如果父母恨孩子,孩子憑什麼還要愛他們?!難道不會反抗嗎?如果此時教育孩子還去對父母好,這不是培養孩子的逆來順受嗎?不是培養孩子的奴性嗎?

  仔細想想,這還真是一個謎團,那麼,古人為什麼要這麼思考呢?我們是否需要抽絲撥繭,像破案一樣一點點探討一下,古人這些話里都有什麼樣的奧秘呢?

  

          (一)

  首先,我們要來看看,什麼是「親憎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情況父母會恨孩子。

  這種事兒,誰也別推脫責任,首當其衝的是父母自己的修養出了問題。在過去,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重新組合的家庭裡面,重新組合的家庭,就有了「後爸」、「後媽」的稱呼,過去因為資源匱乏,吃飯都吃不上,此時修養不好的後爸、後媽,往往會對自己現在親生的孩子好,好飯好菜給自己親生的孩子吃,好衣服給親生的孩子穿,對前任的孩子非常刻薄,不但會令孩子忍飢挨餓,甚至動輒打罵。

  這種情況,在資源貧乏,教育匱乏的時代經常出現。這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有的現象,現在也偶爾聽說這樣的事情,這些天我看到新聞,就有幾條這樣的事情,孩子被後媽打得遍體鱗傷,看照片慘不忍睹。

  這種情況,究其根源,是做父母的修養不夠,修養沒能克服動物的本能,這需要我們社會提升文明水平才能消除的。

  那麼,這樣的家庭多嗎?答案是,在現代社會,這實在是不多的,可能上千個家庭裡面都出不了幾個,您可以仔細想想,您的身邊有幾個這樣的人?現在人修養提高,很多後組成的家庭,不但不會虐待前任的孩子,甚至還會更加關愛,我見過很多後組成的家庭,孩子都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跟後媽後爸更親的都有。所以,我覺得後爹後媽導致的問題是有的,但是絕對夠不上主流。

  那麼在現代社會,「親憎我」多會出現在什麼情況下呢?

  其實,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這種「親憎我」更多的是小的衝突,比如,父母與孩子的性格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等導致的小衝突。

  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各個發育階段的狀態不夠了解,有的階段,孩子就是容易哭,這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甚至是身體失調的一種狀態,但是有的家長不理解,就對孩子沒完沒了的哭表示厭煩,這個「憎」字,其實不僅僅是「恨」的含義,還有「討厭、厭惡」的含義。

  有文化傳統導致的,比如婆婆就是喜歡男孩,認為可以給自己家傳宗接代,其實傳宗接代和婆婆八杆子打不著關係,比如這家老頭姓張,婆婆姓王,生的孫子也姓張,和你老王家有什麼關係?但是婆婆往往想不清這個問題,結果媳婦生了女兒,婆婆整天很給臉色,對孫女冷言冷語,這樣的例子很多。

  又比如,有的孩子生性靦腆,但是家長偏偏希望孩子能夠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每當這種場合,孩子感到難以適應的時候,有的性急的家長,會表示憤怒,責怪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個孩子的家庭裡面尤其如此,當其他孩子都在眾人面前表現出色,只有一個孩子「丟人」,令家長顏面無光的時候,往往家長會不喜歡這個孩子。

  還有,比如家長對孩子學習要求很高,但是孩子自己對學習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則家長往往也會心生憤怒,甚至怨恨。我曾經見過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鋼琴,給孩子拚命施壓,結果孩子心理崩潰徹底不彈琴了,此時,家長是惱羞成怒。

  又比如,過去有些家長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打罵等方式解決問題。我小時候的家庭教育雖然不錯,但是,父親他們中文系的老師,都信奉這個理論,所以我是經常被父親痛打的,曾經因為罵了隔壁的小女孩,被告狀,父親聽完,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馬上回身飛起一腳,把我直接踢飛,貼到門上。可是現在想想,這是當時的條件下,他認為的給我的最好的教育了,所以,仍是父母恩情。現在給父親按摩,常一邊敲打,一邊逗他:「我小時候你打我,現在我開始報復了哦!」

  總之,在這些情況下,絕對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大多是家長對孩子不夠理解,產生了矛盾。應該說,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多事情還不夠了解,此時家長需要調整自己。

  所以,「親憎我」是父母出問題的情況多。有很多人以為《弟子規》是講讓孩子絕對服從的,講家長是絕對正確的,這種想法是錯的,《弟子規》裡面講了很多家長犯錯誤的時候該怎麼辦的內容。就這句而言,《弟子規》也是認為家長是有很多修改餘地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時候還要讓孩子孝順呢?父母討厭我,我還要教育孩子對他們孝順,古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這裡面,道理可深了。

          (二)

  前面的「親愛我,孝何難」講的是:當我們接受到善意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體察到善意,並回饋善意。這是「以德報德」的良性互動,培養的是「愛的循環」的能力。

  而這句:「親憎我,孝方賢」講的是:當我們接受到不良好的信息的時候,我們要主動終止這種循環,盡量淡化它帶來的傷害,憑著心中的陽光,主動發出善的信息,來改善環境的互動,從而進入「愛的循環」的狀態。所以這講的是「以德報怨」的能力。

  在我們的人生中,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有三種反應的心理模式:

  一種是默默忍受;

  一種是自暴自棄、更加消積;

  一種是跳離出來,然後改變局面。

  第一種模式的人,最後很可能導向第二種模式,就是從默默忍受,轉為更加消積。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是大多數人的模式。

  心理學家對此進行過研究,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心理學家先用狗來做實驗(我一直覺得心理學家們執著得有點「變態」,居然拿狗開練),先對狗搖鈴,搖鈴的同時對狗進行電擊,令狗痛苦,這樣反覆,直到建立條件反射,也就是說,這邊一搖鈴,那邊就電擊了。

  然後,把狗放入一個連體的箱子,狗在一個箱子里,但是跨一步就可以進入另一個箱子,在這個箱子里,搖鈴的同時電擊,在連體的另外一個箱子里,沒有任何電擊設備,搖鈴也不電擊。

  那麼,問題是:在搖鈴的時候,狗會跨一步,進入另外一個箱子嗎?

  答案令人沮喪,狗居然習得了無助!它們認為它們就該這麼倒霉,所以不做任何努力,哪怕僅僅是跨一步。它們壓根就不想知道另外一個箱子會怎麼樣!這個實驗表明,對負面刺激的無助感是可以習得的。

  我們的心裡會發笑:「狗真的很笨啊!」

  那麼,人會比狗聰明嗎?

  這是個令人好奇的想法。心理學家接著用人來做實驗,他們選擇了兩組人,分別進入兩個房間,兩個房間都有很大的噪音,牆上都有一個按鈕,一個房間的按鈕,一按下去,嘿,噪音居然它就停止了;另外一個房間,按鈕按下去,「嘀嘀嘀」按了半天,沒有任何用處,噪音依舊。

  這樣,反覆建立條件反射之後,心理學家眼珠一轉,想出了新的辦法,他讓兩組人都來到新的兩個房間,都同樣有噪音,都同樣有按鈕,按下去,大家記住了,這次按下去,兩個房間噪音都會停止。問題是:兩組人都會按嗎?

  換句話說:我們比狗更聰明嗎?

  大家可能會覺得,那還用說?

  其實,您太自信了,還真未必,實驗表明,之前按了有效的那組,當然這次也按了。可是,之前按了無效的那組,這次居然毫無作為!

  原來他們也習得了無助!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學會,我們就該這麼倒霉,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情,所以我努力改變也沒有用,根本就不用嘗試改變。

       (三)

  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的天性,我們誰都不用覺得自己聰明,其實,面對負面刺激,我們很容易學會無助,學會逆來順受。這個不用培養的,天性而已。

  那這麼看,我們人類不是完了嗎?沒希望啊!

  幸好,當面對負面刺激的時候,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選擇擺脫、突破、超越。這是需要培養的品性。

  所以,每當有人說《弟子規》裡面的「親憎我,孝方賢」講的是逆來順受,我說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弟子規》在講什麼,前面兩種反應才是逆來順受,而「親憎我,孝方賢」講的是第三種方式。

  而這種能力,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具備,這樣的人如果對此善加保護,最終會有大的成就。這種品性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可是通過學習和培養,我們卻可以在更多的人中,培養這種能力。

  這種突破、超越的能力,分為兩種,這完全要看發出負面刺激的一方,與自己是什麼關係。

  一種關係是:我們不是一個系統里的,對方是抱著全然的惡意,是來掠奪、侵入與毀壞的,比如敵國的入侵,此時,這種突破和超越,是戰勝對方,是全力的抵抗。古代的「義」、「勇」培養的是這種能力。

  而這種情況,多是在非常時期出現的,是會危及自己的生存的。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裡,每天遇到的卻是另外的衝突,就是系統內的,在共同的生存過程中,產生的協調性的衝突。

  比如婆媳關係,比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大家是在一個系統裡面的,不是敵對的,侵略性的,危及生命的衝突,大家還是要在一個家庭里過日子。

  此時,這種時候面對負面刺激,這種能力不是戰勝與消滅,而是盡量看淡它,然後秉持心中的陽光,發出善的信息,「以德報怨」,來改善互動,從而導入「愛的循環」。

  前面這兩種情況截然不同,完全是兩個層面,很多人對此不了解,所以會不斷用一種情況的極端例子,來對抗另一種情況的建議。

  比如,你說「以德報怨」,他會說,面對異族的入侵,你還要「以德報怨」,發出善的信息嗎?這就是把兩個層面的事情搞混了。

  這種在日常生活中「以德報怨」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人們天生是容易「以怨報怨」的,或者乾脆就是逆來順受,這是心理學家測試過的,而很少有人天生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稟賦良好,再加上後天的培養,具有了這種能力的人,最後往往很有成就。

  有個特殊的現象是:越是家庭環境嚴酷的人,除非他自暴自棄了,如果他有意識地去反彈,往往越會獲得更大的扭轉能力,成為傑出人士。

  比如,我們講這句話的時候,常用古代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舜來做例子。

        (四)

  舜是父系氏族晚期的部落首領,出生不久,母親去世,父親娶了後妻,生了他們自己的孩子,於是大家合夥虐待舜,在舜年輕的時候,通過不懈的學習,他就已經很賢德了,當時的首領堯聽說後,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這讓舜的父親後妻生的兒子象很嫉妒,他想霸佔這兩個嫂子,於是大家策劃,讓舜去修草房,當舜上了房子,他們在下面點火,據說,這些策劃的人裡面,有舜的父親、後母,和象,這讓這些人在後世都聲名狼藉。

  話說著火後,舜居然有所準備,拿著兩個斗笠,當做降落傘,從房子上面跳了下來,平安無事(在今天這種事情得報警吧)。

  於是,大家再策劃,讓舜去修井,等舜下井了,他們把井口堵上(這招幹得太明顯了吧),可是舜還是有所準備,早就挖了暗道,從暗道裡面逃出。這樣,象本來以為大事已成,可是見到回來的舜,估計嚇得不輕。

  大家這樣害自己,舜卻依舊對待他們,跟什麼事兒都沒有發生一樣,文獻是這樣說的:「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這就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話又說回來了,當然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啊,因為歷史上,大舜只有一人。

  後來,大舜的德行名聲遠播,他到哪裡,民風都跟著改變,據說他在歷山附近耕地,當地農民都不再為爭奪田地而斗。這樣,堯派人繼續觀察,覺得舜的德行確實大,最終決定把天下讓給了他。

  這則故事,顯示了舜博大的胸懷,這種胸懷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是境界非常高的體現,我想,這應該是舜胸懷天下,志向高遠,不把家庭的這些糾紛看成是對自己的多大傷害,而是以自己的德行,盡量化解。這應該是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吧。

  古人講的另外一個故事,是孔子的弟子閔子騫的故事。這就是古代著名的《單衣順母》,亦即俗稱的《鞭打蘆花》的故事。講的是閔子騫的母親很早去世了,父親娶了後媽,這後媽對閔子騫不好,冬天天氣寒冷,自己生的兩個兒子,全都穿的是棉衣,可是給閔子騫穿的衣服,裡面卻不是棉花,而是蘆花,非常不保暖。這事兒誰都不知道。

  有一天,閔子騫的父親要出門,讓閔子騫準備車馬,可是閔子騫的手冷得握不住韁繩,他父親很奇怪,於是就用手摸到閔子騫的手,覺得冰冷,可是,看他穿的衣服很厚啊,再摸其他兩個兒子的手,都很溫暖,於是他父親起了疑心,究查之下,發現真情,於是非常憤怒,要修掉這個後妻。可是,閔子騫卻跪下來,流著眼淚勸阻父親,他說:「如果母親在我們家裡,只是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休了她,那三個孩子就都會孤單,因為都沒有母親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樣,後母聞聽這個孩子這麼賢德的話語,羞愧難當,於是痛改前非。後來有詩讚道:「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閔子騫由此被奉為歷史上最為孝順的二十四個典範人物之一。他自己也拜孔子為老師,成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孔子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這樣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將家裡的負面刺激,加以轉化,變成善的信息的互動的情況。

         (五)

  這樣的事情,外國也有,人類社會都是一樣的。

  我小的時候看過一個德國電影,叫《英俊少年》,講的是少年海因茨母親去世了,他的外祖父因此很憎恨他的父親,因此也憎恨海因茨,後來,海因茨和父親住進了身為富翁的外祖父家裡,外祖父整天冷面相對。但是,海因茨通過自己陽光的心態和美妙的歌聲,喚起了外祖父心中的善良,最終,一家人重歸於好。這個電影我印象特別深刻,應該說,少年海因茨是我童年時候的偶像之一,他唱的很多歌曲我都會唱,比如那首著名的《夏日裡最後一朵玫瑰》,我記得特別清楚,少年海因茨早晨起來騎著自行車去買鮮花的情景,我們小時候哪兒見過買鮮花的啊?這令我羨慕不已。現在想想,買束鮮花,這也是陽光心態吧。

  很多人說,這樣的心態的扭轉,哪裡是孩子能做到的啊?

  其實,只要培養孩子自己的陽光心態,告訴他堅持自己的內心,其實是可以做到的。

  我妹妹羅玲的孩子,現在只有六歲,但是卻被羅玲培養得心態陽光,在很多時候,她都會扭轉負面能量的刺激。

  比如,有的時候我母親心態不好,老人臉上、言語上會立刻顯露出來,此時,小朋友往往會馬上察覺到,然後認真地對姥姥說:「姥姥,你現在開始有負能量了,要開心哦,要把愛的儲油罐裝滿哦!」還會時常開解姥姥:「天上飄來五個字:啥都不算事!」看著她認真的態度,聽著她稚嫩的聲音,姥姥立刻會態度大轉,笑臉盛開。

  我覺得她現在經常在大人情緒不對的時候,認真地提醒大人,而我們,對孩子的話更會在意,會立刻糾正自己。這就是心態的扭轉哦。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確實看到了培養的力量,如果家長有能力在這方面教育孩子,孩子是很容易學會這些內容的,這樣,孩子就會在任何時候,秉持自己內心的陽光去生活,而不是受外界的影響,當外界的負面刺激傳來的時候,孩子有能力去努力化解,並同樣發出善的信息。我相信,這是她一生幸福的資糧。

  這種秉持自己內心,不輕易改變的能力,就是孔子所講的「以直報怨」,這個「直」,我並不理解為「公平」,而是秉持、方向不變的意思,不管對方如何,我們還要秉持自己內心的原則去行事。這是一種能力。

  

        (六)

  那麼,古人講這些,僅僅是為了家庭裡面改變大人的心態嗎?不是的,我一直這樣講,家庭是社會的演練場,你的家裡與父母互動的模式,往往就是你在未來的社會中,與其他人的互動模式。我們從家庭中學到的,往往決定了你在社會裡面的處事方式。

  在社會中,如果別人向你發出善的信息,你要有能力感受到,並回饋給人善的信息,這是「愛的循環」,是「親愛我,孝何難」裡面培養的。但是,這個社會的各個個體,難道會一直向您發出善的信息嗎?

  實際情況是,沒有人有義務必須向您發出善的信息,誰欠著您的啊?所以在生活的行進中,碰撞的機會是很多的,所以,我們每天所見到的,往往是負面的信息撲面而來。

  比如,上班發現客戶的投訴充滿了抱怨和指責;你業績的提升引起了同事的嫉妒等等,每天,我們會遇到無數的負面的信息,可是,我們是一個體系之內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逃避,我們必須和他們共生,我們不是敵我矛盾。所以,此時你不能去摧毀,而是要維護這個體系的正常運行。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選擇了忍耐和逃避,可是,這絕對不是長久的辦法,人生還有更高的智慧的,這個智慧就是:不管別人如何發出不良信息,我們都秉持自己內心的善良,堅持發出善的信息,最終將互動引入「愛得循環」的軌道,這樣的人生,才能越來越幸福。

  大家會說,這很不容易啊,其實,當然不容易了,可是無論容易不容易,這麼做都是一個好的辦法。

  有的時候,有的階段,可以採用警示、懲戒等方法處理,但是,這是非常規手段,過後,還要回到「愛的循環」的軌道。

  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從農村來到城市,在一個單位做醫生,當時單位裡面有個別的人會瞧不起她,所以處處刁難,母親說那樣的日子非常難過,但是,母親即使是對刁難自己的人,都是態度非常好,有求必應,母親手巧,會裁剪衣服,所以很多同事的衣服褲子都求母親來做,結果,那些對母親不好的人來求,母親依舊幫忙,這樣一點點感化,有的人甚至用幾十年的時間感化,最後退休了,大家相處得都非常好。而母親的一生,也越來越幸福,單位里很多同事都說:「連這樣的人你都能感化過來,真了不起。」所以,母親的朋友特別多,因為大家都看在眼裡的。現在,母親的生活簡直整日呼朋喚友,其樂融融,鄰里之間朋友家自己收穫了新鮮蔬菜,整個夏日都會送來給母親品嘗,友誼之深,令人羨慕。

  我有的時候,閑暇之餘,會看看電視劇,有些電視劇,往往最後一定讓反面角色徹底被摧毀,越強力摧毀越好。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想要痛快報復的心理,可是,那天我看韓國電視劇《大長今》,我卻很震驚,劇中有個什麼尚宮折磨大長今一輩子,那麼冷酷,可是,到了最後一集,大長今掌握著最有力的摧毀證據,她卻依舊不斷地反覆問著對方:「你反悔吧,現在還來得及!」我當時心中就想,這就是菩薩道吧!

  我曾經見過一個大型國企的中層領導,下面的人想取代他,於是寫黑信檢舉。可是他是毫無問題的,紀委查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這個時候,大家都開始猜出來是誰誣陷他了,都勸他「修理」一下這個人,可是他卻沒有這樣,依舊教育、重用,最後那個誣陷他的人內心受不了了,向他坦白了一切,然後重新做人,現在非常出色。而這個領導,也很快被提拔到了公司的最高層。

  我想,這種胸懷,其實每個人都看在眼裡的。

  我們在職場中,每天都在接受負面信息的刺激,如果我們能夠秉持內心的陽光,發出善的信息,扭轉這種循環,將其導入「愛的循環」,那麼,您就在通過自己的工作,令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我一直以為,工作只是一個平台,賺錢吃飯只是內容之一。如果通過工作,我們同時完成了我們改良社會的理想,這樣的過程才是美好的。

  其實,在生活中,憎恨容易,但是,如果你憎恨,你眼中的世界往往是可惡的,往往是陰暗的;如果你能心存善意,處處發出善意,而不介意別人如何,你眼中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而你的生活,也會確實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所以,「親愛我,孝何難」講的是一種接受,這是被動的發出善的信息;而「親憎我,孝方賢」講的卻是主動的發出善的信息,扭轉惡性循環,將其轉入「愛的循環」的能力。

  主動與被動,兩者都需要,但是重要性,卻不一樣。我們的生活中,兩種能力是都需要的,但是,我們每天用到的,可能更多是後者。

  而這種發出善念的扭轉能力,卻很可能來自於你家庭裡面的教育。

  我們的家長朋友,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讓孩子背誦《弟子規》的時候,再給孩子講講其中的道理,相信一定會讓孩子有所收穫的!

  

  

  

  

  

  


推薦閱讀:

《弟子規》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在學校實踐《弟子規》--學佛網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40_放下分別執著,依循聖賢教誨,契入諸佛境界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二集)
弟子規講解(第三集)

TAG:弟子規 | 討論 | 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