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六大流派體系
推拿流派是指在推拿操作與臨床運用等方面通過世代傳襲逐漸形成不同於別人的、具有自身特色和風格的群體。小兒推拿獨特的治療體系形成於明代,其標誌為《小兒按摩經》
《小兒推拿秘旨》
《小兒推拿秘訣》
三部小兒推拿專著的相繼問世。以後,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因為時間、地域、治療風格的不同和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發揮不同,所以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形成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目前國內發展比較充分、影響較大的兒科推拿流派有山東地區的推拿三字經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孫重三推拿流派及張漢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區的小兒捏脊流派、上海地區的海派兒科推拿和湖南地區的劉開運兒科推拿流派。以上流派均有其理論總結和相關著述,不同的流派豐富了小兒推拿理論體系,並為小兒推拿的理論和臨床繼續向前發展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現將上述各流派簡介如下:推拿三字經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
清朝徐謙光自187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經》,創建了三字經推拿流派,該流派的主要學術特點是:通治成人和小兒,取穴少而精,手法簡,時間長,注重獨穴,偏重望診和五臟辨證等。山東青島市中醫院已故老中醫李德修是清末膠東著名推拿名醫徐謙光的第四代傳人,繼承了徐氏推拿學派之精華並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對其有所發展,著有《李德修小兒推拿技法》一書。
其發展和創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手法 徐氏書中僅指出年齡不同,手法輕重與時間長短也不同。李氏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地區南北、氣候寒暖、身體強弱也必須加以區別,否則不能取效。寒冷地區推拿所用時間有時為溫暖地區的數倍乃至十倍,才能取效,同時節令寒曖也須靈活變化,甚至室內的溫度也應注意。推體質強健人手法必須重些,推體弱人與敏感人的手法必須輕些。同時,李氏又強調推拿時用力要勻,自始至終都要沉著穩定、輕重一致。此外,李氏採用滑石粉作為潤滑劑,替代了蔥姜香油,既潔凈又便利。 2.取穴 在取穴方面李氏比徐氏更加簡化。李氏主張不分男女,一律只在左手取穴。徐氏原著說,男手左手六腑和女子右手三關都屬涼穴,李氏則無論男女皆取左手,三關為熱穴,六腑為涼穴,臨床證明療效可靠,更便於記憶掌握,較徐氏原說更優。 3.望診 在望診方面李氏增加了觀測小兒活動姿態推測病情。例如小兒時時用手搓揉頭目,為頭痛頭暈之徵;患膽道蛔蟲的小兒痛時面青,手抱胸脅,仰而搖身;患腸梗阻,痛時作翻絞狀;食積腹痛發作,時有痛時汗出。總之,而瑤身;在望神色形態外,注意觀察多方面的情況,有利於幫助診斷。 4. 運用 李氏在徐氏五臟辨證的基礎上,發展了穴位運用。例如,小兒癱瘓無熱而下肢發涼,李氏除用三關助其回陽生熱外,因腎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就用二馬補其腎,用平肝以助其筋,用補脾以加強四肢的活動,這幾個穴位互相配合取得了明顯的療效。利用五勝功能與生克關係,靈活運用諸穴,擴大了治療範圍,提高了臨床療效。 總之,李德修推拿手法在徐氏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揮,特別是治療有效的病種比徐氏多了一倍,使三字經流派推拿技術更簡化、治療範圍更廣、療效更好。孫重三推拿流派 本流派以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孫重三為代表。
孫重三20歲時拜老中醫林椒圃為師,以林氏的推拿手法為基礎,又鑽研了《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釐正按摩要術》等專著,集眾家之長於一體,結合個人的臨床實踐,編著有《小兒推拿療法簡編》、《通俗推拿手冊》等書。
孫重三首先重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診病強調聞診和望診;施術以按、摩、掐揉、推、運之法最常用,搓、搖多做輔助;施術時聚精會神,把意念集中於施術部位,手法輕巧、柔和、滲透。該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個,並繼承了林氏 「十三大手法」——搖肘、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水底撈月、飛經走氣、按弦搓摩、二龍戲珠、蒼龍擺尾、猿猴摘果、擦臍擦龜尾與擦七節骨、赤風點頭、鳳凰展翅、按肩井。孫重三立足辨證,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旨,取穴靈活、隨症加減。 在取穴上,該派多用手穴配伍體穴,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如用 「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後高骨) 配伍他穴治療頭面諸疾和外感病症。推天柱骨治嘔吐,揉臍及龜尾治療胃腸病症,分推胸八道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推箕門以利小便等,都是臨床用之有效的方法。張漢臣推拿流派
該流派以山東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張漢臣為代表,著有《實用小兒推拿》《小兒推拿概要》等書。
張漢臣根據臨床應用,對推拿手法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如「術者以拇指端在選定部位向下先用緩力壓之,少停再用緩力,以後慢慢將手指抬起,則稱之為按。」 臨床常用的有按百會,該法有升提功用,治療脫肛、慢性消化不良,效果顯著,但在患兒有嘔吐、噁心及痢疾有里急後重時若用此穴,能使病情加重,故需注意;按天門有發汗解表作用,如感冒高燒無汗,或身上有汗而頭部無汗者,以拇指按本穴1-2次,可以立見汗出,屢收奇效。又如揉法,多「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轉」操作,而張氏尚有上下揉法,用於揉黃蜂入洞、揉二扇門、揉精寧和揉一窩風,其中精寧穴定位在「第四、五指的指蹼背側處」,並指出「單用本穴時間較長,患兒多見形容消瘦、短氣無力等現象」,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張氏注重補瀉並認為補瀉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補瀉手法,常用的有方向補瀉、輕重補瀉和徐疾補瀉。張氏認為操作手法速度要微快和微用力,雖患兒兼有熱邪,但在補法中微用力和速度微快,乃為補中有瀉之意,則是標本兼治之法。兒科臨床常見虛實夾雜之證,攻則愈虛,補則有閉門留寇之患,而張氏活用補瀉手法,補中有瀉,標本可以兼治。張氏也善用平補平瀉法,其中來回推法稱為清法,常用於治實證時取脾土、肺金穴,有瀉中寓補之意,符合小兒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二是指治法,即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張氏治病,重辨證論治,善配伍施術。從病因、癥狀、治療、方義淺析和加減法5個方面敘述。臨證十分重視標本夾雜證的處理,不同情況結合病情的緩急、輕重做出恰當的處理方案,分別採用先治、後治、兼治等。在診治中有一定程序,做到有條不紊。推拿操作仿藥物治療的八法原則配伍應用,如「表實無汗者,應以開泄腠理,逐邪外出,可採用汗法,揉二扇門和一窩風二穴發汗最為適宜;又如痰涎壅結,或誤食毒物尚未到腸時,可速用吐法,點天突、推板門二穴催吐最快……並注重辨證分型論治,如麻疹分初起、順症、逆症三型論治;咳嗽分外感與內傷兩型論治;哮喘分實喘與虛喘論治」。執簡馭繁,治理分明。特別是臨證處方講究配伍施術,善於將推拿操作兩個或三個按序配伍在一起,類似中藥的葯對或葯組。通過對前賢配伍施術經驗的總結,在臨床實踐中加以發展,形成了從單個推拿操作到數對或數組,最後組合成推拿處方。 該流派善於與現代醫學結合研究小兒推拿,對治療消化道疾病之首選穴補脾土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證明推補脾土使胃酸度有明顯的增加,對胃蠕動以及對蛋白質的消化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小兒捏脊流派 該流派以北京地區已故捏脊專家馮泉福為代表。
馮泉福為馮氏捏脊術的第四代傳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據其學術思想編著《小兒捏脊》一書。
並將捏脊療法的主治範圍擴大,通治小兒諸病。該流派手法有八種,稱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個基本手法。提脊手法亦分補瀉,捏脊從長強穴開始至大椎穴結束為補法,反之則為瀉法;若捏一遍補法,接著再捏一遍瀉法,補瀉法交叉進行則為平補平瀉法。 捏脊,因其長於治療兒科積聚一類疾病,又稱為「捏積」,故該流派對小兒積證有其獨到見解,將積證分為四型,即乳積、食積、痞積和痢積,並指出捏脊療法旨在通過捏拿患者督脈(因十二經脈隸屬督脈),達到經絡的良性感傳,加之刺激膀胱經上有關的俞穴,恢復受損之臟腑,疏通阻滯之氣血,從而使停滯之食物得以運行消化。小兒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區影響頗大,馮泉福有「捏積馮」之美稱。海派兒科推拿 該流派以上海地區小兒推拿名家金義成為代表。
金義成對推拿發展史、歷代推拿文獻頗有研究。以兒科推拿見長。著有《小兒推拿》、《小兒推拿圖解》、《海派兒科推拿圖譜》等書。
海派兒科推拿學術特色在於兼收並蓄,著重創新。該流派手法除了繼承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傳統8法外,還融入了上海地區的一指禪推拿、滾法推拿、內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並稱之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運用上。除了傳承「汗、吐、下、和、溫、清、補、消」8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應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熱咸和」,具有「開達抑遏」「疏通氣血」「開關利氣」 的功用。 在臨證時強調「痛則通」、「不痛則不通」,根據「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原理,尋求病症異常的反應點,以痛為輸,通過在痛點的治療,達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論上,基於推拿以手法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兒特定穴位有點、線、面之特點,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觀點。此外,對於小兒推拿對象的界定,金義成根據其個人經驗特別指出,小兒推拿穴位和複式操作法的應用,主要是針對6周歲以下的兒童,對3周歲以下的效果更佳。對於6周歲以上的兒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應採取類似成人推拿的方法。劉開運推拿流派 該流派以湖南地區推拿名家劉開運為代表。
劉開運出身中醫世家,苗漢後裔,御醫後代,家族業醫已三四百年,祖傳中醫、草醫、推拿三套絕技,融漢、苗醫藥於一爐,獨樹一幟,尤擅長兒科推拿。主編《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小兒推拿學》一書。
劉氏手法操作簡單,臨床常用的只有推、運、拿、揉、搗、掐六個常用手法。本流派有時兩穴聯推,如清肝經和清肺經,退六腑和清胃經,如此聯推,操作者既省時又省力,又能較快的控制病情。臨床上又將揉法與掐、按相結合,形成複合手法,常用形式有三種: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後加揉法。例如,肺俞、膻中、乳根、乳旁、中脘、足三里、湧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於止咳、平喘、止嘔、止瀉、止痢;百會、人中、承漿、四橫紋、一窩風等穴多用掐後加揉法,偏重於止痙、止痛、醒神等。 劉氏治療以清為主。小兒患病,實證、熱證居多,故本流派治病取穴以清法為主,主張祛邪為先。臨床常在肝經、肺經、冒經、大腸經取穴,少用補法,清天河水、退六腑常用,而推三關少用。尤以清肝經在治療中應用甚多,如清肝經配清肺經主治呼吸道疾病;清肝經配清胃經主治消化道疾病。肺非極虛不宜妄補,補則呼吸滿悶。胃經清之則氣下降,補之則氣上升,胃氣以降為順,故胃經宜清不宜補。大腸經不可多補,如欲加強其功能,可用清補法。 劉氏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靈活運用清補手法於五經之中。如小兒 「脾常不足」,故脾經在手法運用上以補為主,但不可拘泥,若見煩渴多飲或發熱唇乾燥裂,屬脾胃熱甚,宜用清法方能奏效;小兒「肝常有餘」,肝經手法運用原則上只清不補,否則易致煩躁不安,甚至肝風內動,若確診為慢驚風,可用補後加清法;小兒「心常有餘」心經在手法運用上宜清不宜補,以防引動心火,若確診為心血不足,可用補後加清法;小兒「肺常不足」,肺經手法運用視臨證情況而定,可清可補,或清補兼施;小兒多腎虛,腎經手法運用只補不清,若屬膀胱濕熱,可清後溪代之。 劉氏推拿勿忘開竅。小兒推拿屬內病外治。若經絡不暢,關竅不通,內外不相聯繫,施之體表穴位之手法,則難起到調整內臟功能之作用。因此,推治諸穴之始,應首先通竅,推治諸穴之終,則應注意關竅。推拿常用的開關竅穴及操作法有:開竅頭部手法——直推天門、分推坎宮、直推太陽;開竅手部手法——揉按總筋、分推陰陽等。 以上就是中醫小兒推拿六大流派體系。
推薦閱讀:
※寶寶盜汗怎麼辦,小兒推拿來幫忙
※帶動畫的小兒推拿,太實用了
※超實用的小兒推拿動圖大全,爸爸媽媽趕快收藏!
※小兒推拿手法
※小兒推拿:(六)中醫論治寶寶大便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