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語之進化

當今的普通話,追根溯源,跟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滿人統治,的確有那麼點關係。滿人入關之前,其實很多人都會說漢語,但說的大抵是那時的東北方言。所謂東北方言,就是融合了眾多北方話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話。當然,滿人也說滿語,這個滿語,經過努爾哈赤引入蒙文,製成滿文,已經成了滿人的「國語」,或者叫清語。

入主中原之後,滿人統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無論滿漢,一律要學清語,不僅識滿文,而且會說滿語。就像在全國推行剃髮一樣,實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語的推廣,卻不了了之。原因是滿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歡「自己的語言」。因為這樣的文字,僅僅是最高層出於政治目的生造出來的,沒有多少群眾基礎。這個文字里,沒有傳說,沒有詩歌,更沒有故事。相形之下,漢語里什麼都有,特別是有滿人極其喜愛的《三國演義》。在沒入關之前,滿人就是雙語並用。入關之後,論武力,他們是征服者,論文化,他們則是被征服者。

皇帝從小讀書,就是只重漢文,不重滿文,教滿文的諳達,根本沒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時間一長,別說漢臣不能說清語,就連滿人大臣也不會說了。大家都在說官話,所謂的官話,就是今天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混合體。清朝是滿人當家,只能如此,進入民國,北洋政府時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國民黨政府,高層大多為南方人,還是如此,那時的國語,跟現在的普通話,基本差不多。

幾千年中國的文字,都是統一的。這首先要歸功象形字,音義可以分開,雖然中國人都說方言,方言之間,很多都風馬牛不相及,但不耽誤用同一種文字溝通。其次,要歸功於科舉考試,如果不是持續1300多年科舉考試,無形中在文化人中貫徹了「書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樣會在使用中出現歧義,有些地區,會逐漸根據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漢字來,別的地方根本就不認識。每次科舉,雖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紳帶小士紳,所有習文之人,讀的都是一樣的書,寫的都是同樣的文章,寫出的東西,自然同文同義了。不可能出現廣東讀書人寫的東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種文法的情況。

文字如此,說話也類似。做官的人,必須說官話。當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場,官員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說方言,漫說同僚之間無法溝通,就是上下級之間,也沒法對話。再說,清朝的規矩,官員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見一次,哪怕小小的縣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見的時候,一口土語,那麼你說什麼皇帝都不明白,沒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會官話,對仕途很不利。

戊戌維新期間,梁啟超辦時務報,聲名大振,光緒皇帝召見,然而梁啟超一口廣東新會土話,皇帝努力聽了半晌,一句不懂。按清朝慣例,舉人接受皇帝召見,得賞翰林的,最次也得給內閣中書,但梁啟超卻什麼也沒得到,只給了個六品銜,在當年,等於什麼都不是。其實,當年康有為的官話也說得不怎麼樣。他接受召見,後來吹噓說跟皇帝講了兩個多小時,其實不到一刻鐘,就這一刻鐘,皇帝也沒聽懂幾句。

一個國家,必定得有一種通用的語言,否則一國之民,交通往來,通商行旅,都非常不便。方言雖好,但畢竟人們不可能以方言相溝通。無論南方人怎麼不舒服,中國採用北方味的語言作為國語,就適用人口和通行性來說,還是合適的,不好因為有清朝的背景,就一筆抹殺之。歷史上,中國北方地區的長期民族融合,胡人漢化,漢人胡化,使得北方各地方言,有了最大的相似性,不像南方,每個縣的方言都不一樣。反過來,如果採用粵語作為國語,廣東境內就未必能統一,放到外面除了廣東人誰都不懂,推行難度會大上不知多少倍,以至於根本行不通。所以,即使孫中山做總統,民國也不可能用粵語作為國語,連孫中山自己,也學官話,否則他根本就成了不了同盟會的總理。從留下來的錄音看,他的官話說得還相當地道。至少,我這個一句粵語不懂的人,完全聽得懂。

推薦閱讀:

男人長鬍子的真正原因:代表吸引力和支配地位|鬍子|交配|進化
人類進化史的進化狀態是什麼樣的?
匙吻鱘可解釋人類如何進化出四肢
飢餓鯊世界和飢餓鯊進化的區別?

TAG:進化 | 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