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

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

168、到底是心在想,還是腦在思哪?——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譚:岐伯回答黃帝說:你問的真詳細呀!請讓我逐一談談這個問題。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到底是心在想,還是腦在思哪?據說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腦容量的變化。如人類的大腦容量是獼猴腦容量的20.6倍,長臂猿的14.4倍,黑猩猩的4.3倍。但還是說明不了這個問題。在下好像感覺是:心在想,腦在付諸實踐。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能夠把心裡想的更加豐富的付諸於更加複雜的實踐。不知如何呀!?

169、這個沒心肝的,就是沒有感情的意思——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譚:肺,主氣,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著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肝,主情志,像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膽,連肝之府,為藏官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仁者必有勇也,所以為中正之官決斷。因此,俗話說:這個沒心肝的,就是沒有感情的意思;這個沒肝沒肺的,就是什麼也不往心裡去的意思;肝膽相照等都是很形象呀!

170、胃腑在承受消化脾臟在運化精微——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譚:脾和胃司飲食的受納和布化,是倉廩之官,無味的陰陽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胃腑在承受消化,脾臟在進一步的運化精微。

171、六腑中的人體排泄器官——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譚:大腸是傳導之官,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排除體外。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分化清濁。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六腑中的人體排泄器官。

172、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專譚腎,系五臟之一,與膀胱相表裡,主藏精,藏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主發育、生長、生殖。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可稱之謂作強之官,腎的強弱決定了人體的強弱。腎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元陰是指陰精,元陽是指元氣,元陰元陽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從孕育、成形、發育、壯大、衰老的整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腎又主骨,骨生髓。而腦為髓之海,所以腎精足,自然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記憶力增強,筋骨強健,行動輕捷。

173、「三焦」的特點就是:「看似無」「用似有」——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專譚三焦,是決瀆之官,既是疏通五臟六腑的功能。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即將軀幹劃分為三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在下想:三焦實際上,是為五臟六腑發揮正常作用,而起到保障功能的作用。因此,可稱之謂一大腑的「孤腑」。關於中醫「三焦」「有形無形」的爭論古來甚多。可以說中醫的很多理論都來源於「道」,「道」的特點就是看似「無」,用似「有」。「三焦」的特點就是:「看似無」「用似有」。

174、養生如治國之道也——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譚:以上這十二官,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不能相互脫節。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順達,則下屬也會安定正常,用這樣的道理來養生,就可以使人長壽,終生不會發生危殆,用來治理天下,就會使國家昌盛繁榮。養生如治國之道也。

175、人之心臟如同國之心臟——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譚:君主如果不明智順達,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內的十二官就都要發生危險,各器官發揮正常作用的途徑閉塞不通,形體就要受到嚴重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談養生續命是不可能的,只會招致災殃,縮短壽命。同樣,以君主之昏聵不明來治理天下,那政權就危險難保了,千萬要警惕再警惕呀!人之心臟如同國之心臟。

176、懂得「道」在於懂得其細微的變化——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譚:要達到真正懂得「道」,在於懂得其細微的變化,其細微的變化是沒有窮盡的。誰又能真正懂得其的本源!實在是困難的很呀!有學問的人勤勤懇懇地探討研究,可是誰能懂得其的要妙之處!?那些道理暗昧難明,就象被遮蔽著,怎能了解到它的精華是什麽!?那似有若無的數量,產生於毫釐的變化,毫釐變化的數量,何止千萬?!可以以小知大,以此推之大到無窮,由此所形成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有「道」微小的變化所制約的。

177、黃帝將此著作珍藏靈台和蘭室以傳後世——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譚:黃帝說:好啊!我聽到了精純明徹的「道」理,這真是大聖人要建立的事業。而宣揚明白的宏大的「道」理,非專心齋戒選擇吉日,是不敢有所為呀!黃帝乃擇吉日良兆,把這些著作珍藏在靈台和蘭室保存起來,以便流傳後世。

178、我們祖先當時的科學是相當先進了——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譚: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運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看來我們的祖先當時的科學是相當先進了。

179、我們祖先當時對天地科學的認識——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譚:岐伯答到: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道路的。我們的祖先當時對天地科學的認識。

180、我們祖先當時的天文學已經相當了得——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譚: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每一朔望月為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於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產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並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此處說明了夏曆的月份與圭表的日影以推正的節氣的冬至的時間相差而有閏月。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節氣的時間是與公曆相符的。我們祖先當時的天文學已經相當了得。

181、天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譚: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複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天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8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譚:自古以來,通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在於陰陽。其氣在地為九州,人為九竅,都與天氣相通,所以天衍生五行,其氣為三。三氣而成天,三氣而成地,三氣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九氣在地分為九野,九野在人體分為九臟,形臟四,神臟五,合成九臟,以應天氣。此處說明了,道生一,一是無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作用;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神臟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形臟四:胃、膀胱、大腸、小腸。

183、二十四節各有其氣——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矇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譚: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相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餘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麽氣?請您來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相配合而分別當旺。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二十四節各有其氣,氣隨季節而生。可以說氣功應順天而行。

184、一年中二十四節氣的交替變化——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譚:木、火、土、金、水五行順應季節變化而運行相承襲,而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各個季節的當旺之氣,如環而無開始與結束,節氣中的氣候,也是這樣的運行循環。所以說,不知一年中二十四節氣的交替變化,各個節氣的盛衰、虛實的變化的原因,是不可以為醫的。

185、平氣是沒有太過和不及中庸也——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譚:黃帝說:五行的推移,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經書包括《中庸》,平氣是沒有太過和不及中庸也。

186、五行相生相剋之氣影響人各臟腑——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譚:黃帝說:什麽叫做所勝?岐伯說:春(木)勝長夏(土),長夏(土)勝冬(水),冬(水)勝夏(火),夏(火)勝秋(金),秋(金)勝春(木),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有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腑。五行相生相剋之氣影響人各臟腑。

187、季節未到而氣候先到太過稱為氣淫——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譚: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呢?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之氣開始向下推算。如果立春之氣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到,稱為太過,則過的少一些春季之氣所不會被太過的剋制,而如乘勢太過春季之氣就會被太過的剋制,這就叫做氣淫,因此,如不分清致病的原因,是醫治不好病情的。季節未到而氣候先到太過稱為氣淫。

188、季節已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叫做氣迫——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譚:立春之氣時令已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則所克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因而所生病,所不能剋制的立春之氣少,這就叫做氣迫。季節已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叫做氣迫。

189、氣候失去了時令的制約就是「反候」——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譚: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季節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季節的氣候變化,氣候是可如期而至的。如果氣候失去了時令季節的制約,就是違反了氣候的正常運行,以致於分不清楚五行之季氣候氣當旺的時間,那麽,當邪氣內擾,病及於人的時候,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氣候失去了時令的制約就是「反候」。

190、人生病變基本是天五行之氣反常的反映——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譚: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布不能沒有常規,如果五行之氣不按常規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人生病變基本是天五行之氣反常的反映。

191、季節氣候反常就是失去了相剋的制約——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譚:如在立春時令之氣出現反常氣候,人則會生病,其中立春之氣之所能剋制的反常,則其病輕微,若立春之氣所不能剋制的反常,則其病深重,因而重感於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在時令相剋的反常季節里,不在其時病就輕微,正當其時則病深重。季節氣候反常就是失去了相剋的制約。

192、黃帝在問陰陽變化之道——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譚:黃帝說:好。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黃帝在問陰陽變化之道。

193、色味依據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譚: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自然界的色味依據人體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194、天氣養陽神,地味養陰津——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譚:自然界的色味依據人體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如天供給人們以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於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天氣養陽神,地味養陰津。

195、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靈的變化之源——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譚:黃帝說:臟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人的神靈變化之源,也就是人的心思活動之源,俗話講:心在想。其狀態是否光華表現於人的臉面。其活動充養的組織在人的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心與夏五行中均屬「火」。

196、肺是氣的根本為魄的一種精神上的感覺——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這個魄很難理解,是屬於人肉體上的一種精神上的感覺,經常與魂聯繫在一起,如:丟魂落魄。魂飛魄散等。其狀態是否光華表現在人的毫毛,其活動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肺與秋五行中均屬「金」。

197、腎藏精的根本包括先天與後天之精——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譚:腎,主蟄伏,是封藏精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精」包括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和由飲食物化生稱為水谷之精的後天之精。其狀態是否光華表現在人的頭髮,其活動充養的組織在人的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腎與冬五行中均屬「水」。

198、肝是排毒的根本心神首先傳導於肝魂——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譚:肝,是罷極之本,此處很難理解,在下認為:「罷」有排除的意思,就是排毒的意思,是排除對人身體有毒物資的侵入,因此,又稱「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為魂所居之處,魂又是很難理解的,魂魄經常聯繫在一起,似乎是:心神首先傳導於肝魂,肝魂直接影響到肺魄,如魂飛魄散的意思是:魂隨神去,魄散於人體而亡之意。其狀態是否光華表現在爪甲,其活動充養的組織在人的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肝與春五行中均屬「木」。

199、營氣運行是對各臟腑所需營養物質的轉化過程——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象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其狀態光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關鍵在於理解營氣,營氣在血管中,是水谷化生營運於脈中的精微物質,通過微循環才能與各臟腑進行物質交換,供組織細胞所需,所以,與經脈流注次序合稱的營氣運行是針對各臟腑(經脈)所需營養物質的轉化過程。

200、臟腑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譚:以上十一臟腑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因膽是連接臟腑的重要器官,膽的上方有管道與肝相通,肝之餘氣化生膽汁,然後通過此管道流到膽內;膽的下方有管道與小腸相通,隨著消化的需要,膽汁經此管道排泄到小腸中,以幫助對飲食物的消化。又有據此,膽具有主決斷的作用,屬於精神活動範疇,對於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卒恐等)的不良影響,以調節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臟腑相互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

201、神、魂、魄、意、志分別屬於「五臟」——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臟象學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於心、肝、肺、脾、腎五臟,所謂「五神臟」。神雖分屬於五臟,但與心、肝、腎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心主神志,雖然五臟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領下而發揮作用的。

202、脈穴之道不實踐不明——再譚《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譚: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會很快死去。脈穴之道不實踐不明。


推薦閱讀:

黃帝、炎帝與漢帝
五帝本紀第一(黃帝)
通讀《黃帝內經》之六十二: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創修軒轅黃帝廟碑記
傳播中醫館—41部古代名醫精華—黃帝內經靈樞(2)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