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案﹚

第一單元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教學重點: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內涵。

掌握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方法:講論結合,析品結合

課時安排:5課時

[講(概念理解)+讀(概念讀解)+析(作品分析)+論(作品討論)+悟(融會貫通)]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內涵。

教學步驟:一、讀講

(一)以意逆志

1、導入:古代詩歌的特點是言簡意豐、精妙含蓄。後人讀前人的作品,往往因為某個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詩意,或者妄加評改。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

閨意獻張水部 唐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選擇:A愛情詩 B閨怨詩 C行卷詩

酬朱慶餘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典菱歌敵萬金。

注:張籍,水部郎中,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

讀懂詩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

(2)明朝人楊慎改杜牧《江南春》絕句,以為「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中,「千」應為「十」,原因是「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千里鶯啼誰人聽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昔人何文煥在《歷代詞話考索》中提出批評:「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此詩之意,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駁了他人的謬誤,顯得合情合理。)

2、導讀:那麼,何文煥的批評恰當嗎?他的批評表現了什麼道理?請認真閱讀課文「賞析指導」的「以意逆志」部分,並勾畫要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3、答問和講析:學生回答,教師講析。

何文煥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評,指出了體現了對這種死扣詞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實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詩歌理解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以意逆志」呢?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問時,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認為理解作品,不能斷章取義地割裂個別字眼以曲解其詞句,也不能就詞句的表面作解釋,因而歪曲作品的願意;而正確的態度應是「以意逆志」。《說文》云:「逆,迎也。」鄭玄註:「逆,猶鉤考也。」這句話說,「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朱自清《詩言志辨·比興》)。他的主張很明確,就是分析詩的人不能因為個別的詞和句曲解整篇的意義,而應該根據作品探索原來的創作意圖,分析作品的內容。

同時,我們還要善於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欣賞的過程,理解詩意,甚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生髮出新的旨趣。

4、課堂活動

(1)「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李白在說夢話嗎?

沒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詩人創作的目的和表達的特點。由於詩人向黃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氣勢,寫出他真實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也符合常人的感覺。用意並不注重說明黃河的真正源頭在那裡。

(2)杜甫詩中的「朱門酒肉臭」一句,有人則發出「肉可以臭,酒怎麼會臭」的疑問。你認為他的錯誤出在哪裡?

沒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詞句,以文害辭。「酒肉」借代朱門富戶的奢華生活,不可硬拆來理解。

(3)杜牧《泊秦淮》詩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人認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認為呢?

錯!只從字面上去讀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作品批評的決不是商女,而是譴責詩中隻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買笑,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

(二)知人論世

1、導讀:不能夠準確理解詩歌,甚至是曲解詩意,除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體把握、不能由表及裡)這個原因外,我們還要注意什麼呢?請閱讀「欣賞指導」的「知人論世」部分。

2、問答:(1)什麼是「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了解這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它為文學閱讀和欣賞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對理解原文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2)為什麼要知人論世?

王國維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創作的背景,從而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主旨。

(3)怎樣知人論世?

盡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時代背景、創作背景。

但又不過於誇大「知人論世」的作用,忽略對原文的探究,否則必然會望文生義,穿鑿附會,造成新的曲解。

3、活動:(1)同作者比較: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註: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離亂之後,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五、之六。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同題材比較:送別詩或邊塞詩

請學生具體說明。 活動要點:以競賽方式來激勵學生。

二、課後作業:閱讀「賞析示例」部分,談談你對《長恨歌》主旨的理解:本詩是愛情詩還是諷喻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閱讀「賞析示例」部分,找到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讀解分析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一、讀一讀

1、誦讀《長恨歌》全詩。

2、閱讀賞析文字。

(1)找出表達作者的觀點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得出這樣的觀點的。

A、分析作品。按詩歌內容來分析和判斷。結構、詩句、內容。

第一部分(開頭到「驚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愛情效果,以及由此導致的荒政亂國和安史之亂的爆發。

重要的句子:

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為全詩奠定感情基調。)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總寫楊貴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廢政事)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政誤國。)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因為統治集團如此昏庸腐朽,所以當安祿山一發起叛亂,唐王朝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傾倒崩潰了。)

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馬嵬兵變,貴妃被殺,以及從此以後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開頭十句講馬嵬驛兵變。

「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八句寫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裡對楊貴妃的思念。

「天旋地轉回龍馭」以下四句寫唐軍收復長安後,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經過馬嵬驛時的見今思昔,對景傷情。

「君臣相顧淚沾衣」以下二十句寫唐明皇回京後的見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楊貴妃死於兵變,亦即民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無可奈何)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生離死別)

第三部分(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描寫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綿綿長恨。

重要的句子: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尋尋覓覓)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愛情誓言)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綿綿長恨)

B、結合背景。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巨大的社會動蕩,這個大的背景,使李楊愛情的悲劇結局有了一個可以供人思考和聯繫的對象。再加上二人的身份特殊,這樣的社會動亂,就必然成為我們考慮的主要依據。

二、想一想:

1、標題是「長恨歌」,「恨」什麼?

2、理解詩歌主題。

(1)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絕世佳人楊玉環降生於西蜀。21年之後,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宮初見楊玉環而為其姿質豐艷,倩盼警穎,舉止閑冶所傾倒,立即度為女道士,居住太真宮。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冊封玉環為貴妃,從此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帝王與后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過程中的一個插曲,既是那麼哀艷動人,而又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

(2)大約楊玄琰在女兒幾歲時便死於蜀州,故史稱「妃早孤」。叔父河南府(河南洛陽)士曹楊玄敫收養了玉環。她在這新的環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七歲時已出落得亭亭玉立。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被選為玄宗皇帝之子壽王的妃子。命運的安排特別巧妙,玉環終因「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又成了玄宗的貴妃,得到了創立盛唐基業的一代帝王的真正的愛情。唐玄宗由政治修明變為昏庸荒淫,唐王朝由盛世轉入衰敗,安史之亂的戰火蔓延,皇室入蜀逃難,這一切的社會重大責任,如果都由楊貴妃來承擔,未免是過於誇張而且非常不公允了。楊貴妃不具備武則天那樣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品質,她僅象一般女人那樣追求愛情和虛榮,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皇室一行避難入蜀,途經馬嵬驛時,六軍不發,雖然太監高力士說「貴妃誠無罪」,然形勢所逼,玄宗只得命高力士於佛堂縊殺貴妃。

(3)本詩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只開頭一句以漢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實的。詩寫於憲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離馬嵬兵變、玉環縊死正好五十年,詩人正任屋(今陝西周至)縣尉,有一次和陳鴻、王質遊仙游寺,經王提議,與陳鴻相約將當時正在民間流傳的關於玄宗和寵妃的愛情故事寫成作品,陳寫成《長恨歌傳》,白寫了這首詩。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鍊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詩中戲劇化和神話化的描寫和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原因。

(4)白居易,中唐著名詩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與元九書》)和「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的文學創作主張,和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運動是中唐時期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興起於貞元、元和年間,以白居易、元稹為主要的倡導者。新樂府運動的興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國運衰微,各種矛盾加劇。一些關心國運的有志之士殷勤地關注現實政治,希望國家能再度繁榮。因此他們放棄了盛唐的理想主義,而走向現實主義,以反映現實生活、關注民生、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的新樂府運動便應運而生。

白居易詩歌的分類及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a.諷諭詩。以《秦中吟》、《新樂府》為代表。諷諭詩是其前期「兼濟天下」思想的體現,也是其詩歌理論的具體實踐。這些作品多取材於現實,反映了民生疾苦,諷刺和批判了現實政治中的各種弊政。如《觀刈麥》、《輕肥》、《買花》、《杜陵叟》、《賣炭翁》等。這些詩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人物事件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主題明確而集中,多一篇詠一事。善於運用外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塑造人物形象,善於運用敘事與議論相結合及對比的手法,以加強情感、深化主題。這類詩歌大多是直敘其事,體現了平實率真、通俗質樸的詩風。

b.感傷詩。此類詩是感於一時一事而作,《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品,是唐代長篇敘事詩的傑作。《長恨歌》是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部分以寫實的手法諷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後半部分以虛構的手法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琵琶行》描寫了琵琶女悲慘命運,並抒發了自己被貶的苦悶和悲憤。兩詩都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以敘事為線索並穿插著抒情。兩詩情節曲折,敘事詳盡,描寫細膩,語言精美流利,音韻和諧,婉轉動人,善於渲染氣氛,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c.閑適詩和雜律詩。二類詩數量最多,或是抒寫恬靜閑適的生活情趣,或是寫景抒情,或是贈答唱和之作。其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遜於前兩類,但其中也有些寫景抒情的名篇,如《賦得古原草送別》、《暮江吟》、《錢塘湖春行》等,藝術價值較高。

總體上說,白居易的詩歌在思想內容上貼近現實,體現著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在藝術上體現了通俗曉暢、平易自然的藝術風格。即使是《長恨歌》和《琵琶行》這樣巧於琢磨的詩篇,也還是「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可見,本詩既是一首歌頌愛情的抒情詩,又可以看作是一首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的政治諷喻詩。

裴多菲曾經寫過這樣的句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對於一個承擔著國家命運的帝王來說,愛情雖然是可貴的,但與國家前途相比,則必須有更加明智的選擇。我們說,從本質上看,二者也並非完全是相互排斥的。

2、本詩的藝術特色:

詩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它以敘事作為故事情節展開的基本手段,以景物環境的描寫來烘托氣氛,濃烈的抒情貫穿於敘事的全過程。其敘事描寫有細膩處,有簡略處。如前半部開始對楊妃的麗質嬌態和賜浴侍宴,以及幻境中楊妃的百般情態等,都有極為細緻的敘寫。而對玄宗逃難、馬嵬事變、楊妃之死的敘寫則比較簡略。總的說來詩歌的敘事比較完整,描寫比較細膩,情節也比較曲折。

其寫景隨著敘事而間出,或點染,或渲染,但都與情相諧,或以情入景,或以景襯情。其抒情的藝術相當高超,善於敘事傳情,善於以景物和環境的描寫襯托情感,也有直接的抒情,使全詩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而且感情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此外,詩歌充分發揮了樂府七言歌行體的語言形式特點,語言明麗曉暢,精確生動;音節和諧流暢,婉轉自然,造成了優美的藝術境界。高超的藝術表現使全詩顯得迴環往複,流利婉轉,聲情並茂,搖曳多姿,極富藝術感慨力。

此詩基本上採用了歷史事實的描寫和浪漫的想像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前半部重在寫實,後半部重在虛構。

3、方法探討:我們是如何得出本文的主題的?

我們得出這樣的主題,就是採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

「以意逆志」,就是不停留在個別的詞和句曲解整篇的意義,而是根據作品的全貌探索原來的創作意圖,分析作品的內容。

「知人論世」,就是根據作品內容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的背景來分析和判斷。

4、總結:一首詩歌,哪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們「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進而把握主題或主旨?

(1)詩歌標題。標題往往承載著詩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範圍。

(2)詩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寫作風格等。

(3)關鍵字句。長詩的總括句、抒情句、議論句;短詩的關鍵詞句、詩眼等。

(4)詩歌註解。包括時間、地名、事件、相關人物等。

(5)詩歌小序。主要是長詩。

三、布置作業:預習自主賞析部分,思考每首詩歌后面的練習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討論具體的作品《湘夫人》。

教學步驟:一、讀懂詩歌

1、關於《九歌》

九歌:《楚辭》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的《九歌》,是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若苦,愁思沸郁」,故通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自己的這種思想感情。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辭海》1989年版)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3、朗讀全詩。要求先給生字注音。

4、本詩譯文:一、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擔心約會失期。

湘夫人將要降臨北洲上,放眼遠眺呵使我分外惆悵。

秋風陣陣,柔弱細長,洞庭波涌,落葉飄揚。

登上長滿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與佳人約會,一直忙得月昏黃。

鳥兒啊為何聚集在蘋草邊?魚網啊為何掛到樹枝上?

二、寫湘君把思念埋在心中,神情恍惚,迷惘。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蘭,懷念湘夫人啊無法講。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見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尋食,為何來到庭院?蛟龍遊戲,為何來到淺灘?

清晨我騎馬在江邊賓士,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聽說佳人召喚我,我將快速飛馳與你同往。

三、寫湘君為迎接湘夫人而建造宮室、裝飾愛巢。

把我們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將荷花葉子苫在房頂上;

用蓀草飾牆,紫貝飾壇,撒布香椒,充滿整個中堂;

桂樹作棟,蘭樹作椽,辛夷楣門,白芷鋪房;

編結薜荔作帷帳,分開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潔白的美玉做鎮席,散放石蘭傳播芬芳;

荷葉做的屋頂呵,加蓋芷草,再把杜衡纏繞在房屋四方。

匯合各種香草充滿庭院,放置各種香草播滿門廊。

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為迎接湘夫人眾神如流雲一樣。

四、寫湘君與湘夫人相約不逢而產生的誣陷悵惘。

我把那外衣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內衣丟在澧水旁。

我在小島上採摘杜若,將送給遠方的人兒表衷腸。

美好的時機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遙自在度時光。

二、小組討論(課後練習四)

1、說說此詩開頭所渲染的環境氣氛,對全詩所起的作用。

明確:開頭四句寫湘君眺望洞庭湖,彷彿湘夫人飄然而至,但又倏忽不見,心中充滿愁思。以景物襯托情思,以幻境刻畫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動人。第三、四句寫沅湘秋景,清麗如畫。

開頭這四句渲染的環境氣氛與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凄涼、冷落的景色,正襯托出人物的悵惘、幽怨之情。這種環境氣氛貫穿全詩,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第三段詳細描繪了湘君為湘夫人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和步驟,表現了湘君怎樣的感情?會不會顯得煩瑣?

明確: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的執著、深摯的愛情和共同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採用賦的寫法,不會煩瑣,反而是越鋪張越細緻,就越能表現了對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有人說,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現的男女水神歡會難期、思而不見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他自己不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劇的曲折反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試查找有關材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闡述你的理由。

明確:同意。

(1)寫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戰國中期的楚國,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政治,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強盛起來。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嫉妒和陷害打擊,曾兩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間,修訂完成了長期以來收集並整理的民間樂歌《九歌》。

(2)風格特點。屈原的詩歌有微婉隱約的特點。即幽深含蓄,婉轉委曲的藝術風格,屈原有理想、有抱負,想在祖國推行美政,卻得不到國王的信任與支持;明明看到國王的昏庸,卻不能不忠誠於他,依賴於他;懷著滿腹的牢騷與怨憤,卻無法痛快地、直截了當地傾吐出來。於是用美人香草作比興,借神話傳說為寄託,甚至以女子的口吻與情態來表現。

(3)從本詩的內容看,剝去了愛情的表層,我們看到,湘君對湘夫人的追求的執著和痴情,失望、惆悵、哀怨、焦慮,但又滿懷期待,這正與其身世悲劇相對應,富有極強的暗示性。

三、自主賞析

1、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東)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子頊起兵失敗,照為亂兵所殺。其詩反映出庶族地主對當時士族專權政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現狀的不滿。

(1)背誦全詩。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第三句寫「人生亦有命」,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命」有怎樣的看法?

參考:這個比喻的字面意思是,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表現了在那個時代,人的遭際被家庭門第的貴賤決定的現實。

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頑固的封建門閥制度。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是門第決定人生。作者認為極不公平,但沒發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3)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看,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有何影響?

參考:影響深刻。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的悲憤感情。都寫到了「借酒澆愁愁復愁」的困頓。

從藝術手法看,都採用了比喻的手法。

從詩歌結構看,都是一唱三嘆,起伏跳蕩。

但李白《行路難》顯然比鮑照更富於積極的人生追求,最後兩句表達了對未來的堅定的期待。這也許與他們所處的大時代的特徵有密切關係。

2、杜甫《蜀相》

(1)背誦全詩。

(2)此詩寫詩人在諸葛祠弔古,但題為「蜀相」而非「諸葛祠」,有何深意?

參考:詩人寫這首詩,是為了追思、仰慕、欽敬諸葛亮。寫祠是為了寫人,因此題為「蜀相」。另外,題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發悲涼的情懷。以諸葛亮之才,足以擔當大任,但奮鬥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漢相」,凸顯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痛惜。

(3)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係最為密切,為什麼?

參考:「自」「空」二字。「映階碧草」、「隔葉黃鸝」表現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對這盎然的春意,作者卻產生了獨特的感受:這樣的美好的春景,卻是徒然擺設,沒有人來,只有作者獨自憑弔傷懷,美好喧鬧反而使這種不和諧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這異常的不和諧的兩個字,使懷古思賢的悲愴之境界全出。

(4)杜甫用「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來概括諸葛亮的一生功業,你認為準確嗎?

準確。

(5)詩歌中的「英雄」指誰?

明確:指那些壯志未酬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詩人自己。從抒情的角度看,更多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慨。

(6)比較《武侯廟》和本詩,說說二者在表現內容、藝術手法上有何異同。

參考:《武侯廟》確實不錯,但相比而言,還是顯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從情感上看,《武侯廟》顯得太過冷靜,而《蜀相》則滿懷痛惜與悲愴。這與作者的身世遭際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是《武侯廟》作者所不可企及的。

(7)比較上述兩首詩中的「空」字的藝術效果。

《武侯廟》中「空」字與「秋草」相連,意思是「只有秋草」,寫出的只是荒涼,而《蜀相》中的「空」則與「黃鸝」「好音」相連,以盎然的春意反襯祠堂的冷清,表現出了詩人的孤單冷落,為後面的悲愴之情的抒發做出很好的鋪墊,顯然更為深沉,更耐人尋味。

(8)本詩主旨:憑弔諸葛亮的功績和遺恨,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

四、布置作業:

課後閱讀、背誦陸遊《書憤》,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注意:每個人推薦2首陸遊詩歌,下節課交流。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和方法,融會貫通,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和藝術意蘊。

一、探究討論

1、《臨安春雨初霽》與此詩作於同一年,詩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請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談談這兩首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背景及參考答案:1186年,陸遊在被罷官六年後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嚴州(今浙江建德)。《書憤》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情。全詩沉鬱頓挫,深沉蘊藉。

陸遊在去嚴州赴任前,先到臨安(今杭州)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皇帝召見時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之後,陸遊寫下了《臨安春雨初霽》一詩。

後者更加蘊藉含蓄,表達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憤,卻用明媚的春光和閑適的生活來反襯。風格上,優美動人,富於情趣。

2、除了這首詩,陸遊還在不少詩中述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聯繫歷史背景,想一想,陸遊為什麼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背景材料: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張北伐和反對北伐這兩種聲音一直都在對抗。陸遊是主張北伐收復失地的主戰派,但一直受到壓制。

三國蜀國,諸葛亮為蜀漢丞相,「功蓋三分國」,一生力主北伐,恢復漢室,而且付諸實施。

3、聯繫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遊此詩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情感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參考:功績方面:杜甫:「功蓋三分國」、「天下計」、「老臣心」;陸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個人情感:杜甫: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陸遊: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表現手法:杜甫: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後抒發感慨,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憑弔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陸遊: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後寫自己現在,最後以諸葛亮自況,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大氣磅礴,筆力雄健。

二、規律領悟: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解釋此詩起句和結句的意思,並說說它們好在哪裡。

《書憤》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做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了詩題中的「憤」字,這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推向高潮。

古代詩歌十分注意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這一點在後面會專門學習。

三、交流共享:近人梁啟超在《讀陸放翁集》中稱讚陸遊:「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有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課外收集陸遊的愛國詩詞,選擇你喜歡的一兩首推薦給大家。

教師參考:1. 陸遊詩中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部分是愛國詩。他的愛國詩內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摯,多層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具體說來,作者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表現其愛國主題的:(1)熱情謳歌北伐抗戰,大聲呼籲抗金救國。他不僅以現實筆法來抒寫這種理想,還往往用紀夢詩的形式來表達統一祖國的美好願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這些詩作既表現了作者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和洗雪國恥的雄心壯志,也表現了作者橫掃敵寇的英雄氣概和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感舊

當年書劍揖三公,談舌如雲氣吐虹。十丈戰塵孤壯志,一簪華髮醉秋風。

夢回松漠榆關外,身老桑村麥野中。奇士久埋巴硤骨,燈前慷慨與誰同?

(2)抨擊南宋朝廷妥協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賣國的罪惡行徑。代表作品有《關山月》、《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追感往事》等,這些詩作具有尖銳的批判性和強烈的戰鬥性,甚至把批判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在當時的愛國詩歌中是極其少見的。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3)充滿了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英雄遲暮的感慨。作者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使陸詩在激昂的聲調中又加入了悲愴的音符,《書憤》、《夜泊水村》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壓抑又不失慷慨的風調反映了詩人面對現實的複雜心理,這也正是陸遊愛國詩歌所獨具的個性特色。

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老子猶堪絕大漠,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記取江湖泊船處,卧聞新雁落寒汀。

(4)描寫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生活,表達他們對故國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頌了廣大民眾純潔的愛國主義品質。代表作品有《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追憶幕中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 吟詠日常生活情景的閑適詩和表現隱逸情趣的田園詩,是陸遊詩歌的另一重要內容。作者善於即景生情地發掘生活中的詩意,咀嚼出其中的雋永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情狀,筆調輕靈,別具風采,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代表作品有: 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幽居書事

莫嘆人間苦不諧,清時有味是歸來。已因積毀成高卧,更借陽狂護散才。

正欲清言聞客至,偶思小飲報花開。紛紛爭奪成何事,白骨生苔但可哀。

3. 描繪農村生活景象、反映勞動人民疾苦,在陸遊的詩歌創作中也是頗為突出的。此類詩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有的描寫了農民勤勞艱辛的勞動生活,有的歌頌了農民的純樸品質和農村的淳厚風俗,表現了詩人對廣大人民的同情和關懷。代表作品有: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東村晚歸

蜀道還吳鬢已絲,歷年二紀固應衰。寧知病思沉綿日,又見秋風搖落時。

錦雉白魚供野餉,青林紅樹入新詩。東村寂寂風煙晚,酒掛驢肩又一奇。

4.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愛情詩,主要抒發他對前妻唐琬始終不渝的情感,深摯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園》二首,這在愛情詩幾乎是一片荒蕪的宋代詩壇上是彌足珍貴的。

沈園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遺蹤一泫然。

釵頭鳳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 和)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陸遊(1125-1210)南宋時偉大的愛國詩人,12歲即能詩文,其與前妻唐琬的愛情故事也非常感人。陸遊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遊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緣淺的這一對戀人竟在紹興二十年,於城南禹跡寺的沈園意外邂逅,陸遊「悵然久之」,於沈園內壁上題一首《釵頭鳳》,滄然而別。唐婉讀此詞後,和其詞,不久即鬱悶愁怨而死。此後,陸遊北上抗金,又轉川蜀任職,幾十年的風雨生涯,依然無法排遣詩人心中的眷戀,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重遊沈園,看到當年題《釵頭鳳》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跡雖然已經模糊,他還是淚落沾襟,寫一首詩以記此事,詩中小序曰:「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主已三易其主,讀之悵然」,在詩中哀悼唐婉:「泉路憑誰說斷腸?斷雲幽夢事茫茫。」後陸遊七十五歲,住在沈園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寫下絕句《沈園》:「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就在陸遊去世的前一年,他還在寫詩懷念:「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是一種深摯無告,令人窒息的愛情,能在死後四十年里仍然不斷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種幸福了。

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和方法,融會貫通,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和藝術意蘊。

教學內容:「推薦作品」部分

一、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推薦作品」(五首),思考相關問題

1、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 清風吹我襟。徘徊將何見。 憂思獨傷心。

六朝時期,五言詩的發展成為詩壇的主流。在正始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應推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籍生活在魏晉易代的時代,司馬家族殘酷迫害不同政見的不合作者,社會黑暗。

生命中的憂思,就在明月之中,在清風之中,隨月照臨,隨風吹至。

作者之憂,乃對社會之憂,對黎民之憂,對生命之憂。

2、陶淵明《雜詩十二首》

3、李白《越中覽古》

4、李清照《一剪梅》

5、黃遵憲《今別離》

二、 古典詩歌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漁隱叢話》)「善救首尾」這是從宏觀的謀篇而言;所謂「長篇須曲折三致意《遠志齋詞衷》」、「一步一態,一態一變」即「於豪爽中著一二精緻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勵語(沈謙《填詞雜說》)」是就詩歌內在的情節和脈絡而言;「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窮(劉熙載《詞概》)」是就詩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們在引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時,從詩歌的起承轉合入手,通過對縝密的結構的梳理,就能實現對作品意旨「透過一層」的領悟。

(一)注重「起」式。

古人對於詩文的開頭十分重視,有「鳳頭」之說。大凡經典之作,無不在如何經營「鳳頭」上煞費苦心,以求收先聲奪人或「意在筆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單起、對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託,但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開門見山、當頭棒喝;一種是迂迴入題、托物起興。

無論哪種「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筆勢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謂之「突起」。清代沈祥龍《論詞隨筆》云:「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長調尤重單起之調,貴突兀籠罩,如東坡『大江東去』是。有對起之調,貴從容整煉,如少游『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雖是談論的詞的章法,但卻說明古人對於詩詞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的首聯「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獨」字當頭,「偏」字相襯,如平地高崗,句式突兀,既震懾讀者又點題明旨,點出作者處處「驚新」處處懷鄉的宦遊之慨;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如朔風逼面、鐵騎突出,將作者悲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迸射而出:這都是開門見山的「起」例。但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言志」「緣情」傳統、含蓄蘊藉、怨而不怒的詩教,使得古典詩歌迂迴入題的「起」式更為普遍。如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中,以蘭葉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潔」,抒寫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懷;白居易《暮江吟》中詩人托「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發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以上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

古典詩歌不僅「起」的形態各異,「承」的方式也搖曳多姿。

有總接,有分承;有明順,有暗接。

無論那種方法,依據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應該是體察詩歌結構的不二法門。

歐陽修在《筆說·峽州詩說》曾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由此可見「承」在詩歌的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如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後蟬院》的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和「幽處」「禪房」和「花木」緊承首聯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顯章法的渾圓,又使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長,被歐陽修稱為「造意者為難工」之語;杜甫的《登高》則情景分寫,使得詩歌的脈絡清晰而又層次分明: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落木」承首聯第一句的「風急天高」;「不盡長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這樣,作者的「萬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憂國傷時的感慨更顯沉鬱。頷聯在全詩中的作用可見一斑,難怪被胡應麟稱為「全篇可法」。

總之,「承」不僅在結構上起縫合傳遞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鋪墊和蓄勢使得後面的「體物寫志」更有根基,所以「承」決不可輕忽。

(三)聚焦「轉」式。

「轉」是指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換(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轉」在詩詞的結構中多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詞和曲中的「過片」而言。它不僅使詩歌在章法上給人一種迴環往複、搖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進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旨,故歷代詩人在詩歌的「轉」上,無不絞盡腦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古人所說的詩詞之妙,「妙在襯跌」,(劉熙載《藝概》)「詞須愈轉愈深,一轉一深,一深一妙。」(劉熙載《藝概》),「陡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怨」「溫柔敦厚,詩教也,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我們都可看作是對古典詩歌內部結構中「轉」的作用的詮釋。

如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人從貶所渡江逃歸,離家愈近,思鄉之情會強烈,但作者卻宕開一筆,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形象的說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書」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牽連的消息得到證實,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問來人」。這裡,「近鄉情更怯」的「轉」上接「音書斷」,下「關」「不敢」句,把詩人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發的淋漓盡致。「轉」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懷》中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這就是高考命題者對詩詞的「轉」青睞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夢令》九六年的《詠史》今年的《約客》的題肢的設置都可證明這一點。

(四 )善抓「合」句。

所謂「合」就是指詩詞的收束句。它既可渾圓章法,更是作者「感發意志」「體物寫情(劉勰〈文心雕龍〉)」「神光所聚(劉熙載〈藝概〉)」的「詩眼」和「詞眼」所在。

因此,我們在解讀古典詩歌時,更應鐘情於此。古人曾說:「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俊」(〈填詞雜說〉);「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劉熙載〈詞概〉)都是指的詩詞的結句的要領和作用而言。

詩詞的結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結和暗結兩種。

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闡理。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首句敘事點題,結句更是揚「青春作伴好還鄉」之樂,抒「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驚喜之情。確然是「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引);孟郊的《登科後》中的「一日看盡長安花」,又體現了作者何等的暢快得意乃至神采飛揚的情態。古人所說的「本只是常語,一經道出,便成獨得。詞得此意,則極煉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籟悉歸天籟矣。」(《藝概》)完全可以說明此類結句的明快、質樸、無意造語卻自然天成的特點。

另一種是「以景語結情語」(張炎)。所謂「以景結情」是指以「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託、抱負,即以「攬物」結「關合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結句「風起楊花愁殺人」,就借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遙寄了作者的深沉的歷史感慨和對現實的政治感受;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的結句「暗風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憤懣、悲痛相互交織的情感,全都蘊含於景語之中,含蓄蘊藉、深藏不露,確實是「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

可見在平時的教學和訓練中,如果善於從結句切入,也同樣會給我們提供一把解讀詩歌主題和形象的鑰匙。

自然,文本層面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它還包括語言的聲、色、形,詩歌的意象、詩畫的相融等等。古典詩歌應先從文本這個「先結構」入手,遵「路」識「真」。

三、古代詩人的別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因詩人的性格或創作風格而起

如李白詩飄逸,人稱「詩仙」;杜甫詩以典雅著稱,被譽為「詩聖」;李賀詩奇崛冷怪,人稱「詩鬼」;白居易吟詩成癖,如同著魔,自稱「詩魔」;孟郊、賈島苦吟成性,人稱「詩囚」;劉禹錫性情豪邁,意志堅強,白居易稱他為「詩豪」;駱賓王喜愛以數字入詩,人稱「算博士」。

2、取詩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詞為綽號的

如宋人許秋史有「人在子規聲里瘦,落花幾點春寒驟」的詩句,為詩友陸來庄、沈夢塘所嘆賞,稱他為「許子規」;據清代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兩三點雨逢寒食,廿四番風到杏花」的詩句。主考官閱後大加讚賞,稱管水初為「管杏花」。

3、根據詩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詩句命名的。

如唐代趙嘏在描述邊塞凌晨景色時,有「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的詩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嘆,稱之為「趙倚樓」;宋代張先《一叢花》中有:「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歐陽修見後非常喜愛,當張先登門造訪時,歐陽修熱情地稱他為「桃杏嫁東風郎中」(當時張的官職為郎中);秦觀有一首《滿庭芳》,首句為「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蘇軾看後極為讚賞,稱他為「山抹微君」。

4、從詩人幾句精妙的詩作中歸納、概括出來的

如應子和曾寫過「蠟燭燒短紅」、「風雨落花紅」、「兩岸夕陽紅」三個名句,被人稱為「三紅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綠」、「夢裡江南綠」、「新婦磯頭煙水綠」三個佳句被人稱為「三綠詞人」;張先詞中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三個短語,因此有了「張三中」的綽號,而他自己卻更希望叫他「張三影」,因為他有這樣三句詞:「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

5、源於詩人創作題材的

如南朝詩人謝道韞曾以柳絮詠飛雪,人稱「詠絮才」;與她同時代的謝無逸寫過三百多首詠蝴蝶的詩,被人稱為「謝蝴蝶」;厲鶚的《東城雜記》中說,武林(即杭州)張子野有野花詩十首,盛傳一時,人們叫他「張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張」。

6、因詩人的某種經歷或興趣、愛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賦《采侯》一詞,中博學宏詞科第一,時人稱之為「宋采侯」;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記載,范仲淹喜歡彈琴,平時只愛彈《履霜》一曲,於是人們便送給他「范履霜」的綽號;宋代詞人林逋終身未娶,他酷愛梅花,並以養鶴自娛,因此有「梅妻鶴子」的美稱。

第二單元 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之一: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理解「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的內涵,掌握古代詩歌中情與景的各種關係。

掌握運用「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的理論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方法:講論結合,析品結合

課時安排:5課時

[講(概念理解)+讀(概念讀解)+析(作品分析)+論(作品討論)+悟(融會貫通)]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 理解「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的理論內涵。

2、理解掌握傳統意象。

材料選擇:課內外結合。

教學步驟:一、讀講

1、導入:謝道蘊(又作謝道韞)(生卒年不詳)東晉時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蘊留下來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文學大家用什麼可以比喻。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蘊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

大文豪蘇軾也有個故事。東坡有個連襟叫王禹錫,王寫了自己很得意的一首《賀雨》詩,有兩句是:打葉雨拳隨手重,吹涼風口逐人來。

蘇東坡批評他說:「你作詩為什麼這樣沒有規矩?」

王禹錫辯解說:「那是我喝醉了酒寫的。」

又有一天,王又抱了一大摞詩稿去給蘇東坡看,蘇東坡看了說:「你是不是又喝醉了?」

2、導讀:為什麼謝安認為謝道韞說得好,而且也受到了後人的一致稱讚?為什麼蘇軾批評王禹錫「作詩沒有規矩」?

請仔細閱讀P22賞析指導部分。並做出回答。

3、答問和講析:(1)什麼是「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學生回答。

教師講析:「置身詩境」是指在欣賞詩歌的時候,要反覆誦讀,把自己投入到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體會詩人所創造的美的意境里。

「緣景明情」,則指在具體閱讀某一篇作品時,根據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採取響應的欣賞方法,體會獨特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感情。

(2)要真正做到「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有什麼具體的方法?

學生答問。

教師明確:要真正做到「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必須掌握詩歌鑒賞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有了這樣充分的準備,才能很好地融入詩歌的意境,欣賞詩歌的美。

具體的方法可參照如下的順序:

A、誦讀體悟 B、發現異常(類型) C、意象把握(類型) D、字句品味(修辭)

E、意境融合

二、意象

1、傳統意象及其象徵意義:

(1)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

①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

②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

③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係。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④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繫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①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②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

③蒓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④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⑤搗衣,行為類意象,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3)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①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②芭蕉。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宋詞有李清照《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

③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④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⑤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⑥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4)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①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託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繫在一起,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採桑子?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②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③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讚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讚美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④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作者讚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

⑤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⑥冰雪。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

⑦草木。古人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5)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①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②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③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6)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①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②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藉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遊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③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④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讚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⑤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⑥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7)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①五柳。陶淵明《五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②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③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④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8)其他類

(1)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書信、音訊

(2) 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照之處,後指垂老之年

(3) 尺素:書信

(4) 青鸞、青鳥:傳遞書信的人

(5) 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6) 鴻鵠:人有遠大志向

(7) 三徑:隱士居住的地方

(8) 夕陽: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9) 牧童:淡泊,田園生活

(10) 煙波:離別後漂泊無依

(11) 青云:高的地位

(12) 孤雁、落帆、斷鴻:孤獨遊子

(13) 丁香:愁心或情結

(14) 落花:傷春

(15) 梅子:含有風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懷春)

(16) 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遊子

2、意象的組合特點

(1)系統組合(同一事物的各個部分構成一個意象系統,綜合表達感情):賀知章《詠柳》、楊萬里《荷花》。

(2)系列組合(若干個本無關係的意象,帶上了某種共同的指向或特徵,形成一個系列,共同渲染某種意境或氣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雨霖鈴》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

靜態意象: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動態意象:如「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

比喻意象:如「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3)跳躍組合(變換視角、承擔意義等)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

蕭聲咽,秦餓夢斷泰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青塵絕,西風殊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

在欣賞詩歌時,要找出意象的固定意義(即傳統意義),結合語境,理解其語境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承上一課時,講授有關的知識,使學生理解掌握。

教學內容:情景關係、抒情方式

作品選擇:選用課內作品,兼用課外篇目。

教學步驟:一、情景關係:

問:在古代詩歌中,景與情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答問。

教師明確:(1)情景和諧

①樂景樂情(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②哀景哀情(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③壯景豪情(李賀《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④柔景柔情(宋晏幾道詞《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⑤清景閑情(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⑥色彩諧和(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見課本P35。毛澤東兩首《沁園春》)

(2)情景不諧(異常)

①樂景哀情(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②哀景樂情(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③壯景悲情(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④以動(聲)寫靜(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孟浩然:「昨夜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⑤輕重大小(杜甫《旅夜書懷》。見P37。)

⑥色彩不諧(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見課本P29。)

閱讀P28《夜歸鹿門歌》,探究討論課後的問題。

1、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但詩人卻保持超脫、瀟洒的心態;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俗生活回歸到一人隱居,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洒脫的隱逸志趣。因此,這兩個場景構成的詩境是和諧的。

2、這一句是說,詩人隱居在這裡,與世隔絕,周圍只有山林,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在這個天地里,人似乎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麼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

景物(環境):寧靜清幽;心情:寧靜清幽;意境:寧靜清幽。詩如其人!

3、共同之處是:人與自然在精神是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融合在一起,全詩情景交融,恬淡優美。不同之處是:孟詩多用白描,著墨清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

明人李東陽說:「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詩卻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

二、抒情方式:

(1)間接抒情(含蓄蘊藉) 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例如:姜夔《揚州慢》(P37)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P28)

李清照《一剪梅》(P20)

②敘事抒情(含人的行為、神態、心理、語言等的細節描寫,亦是想像之事);

例如: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所有的詠物詩);

《石灰吟》、鄭板橋《詠竹》、陸遊《詠梅》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誦讀解意

形象特點:一隻在高樹上飲著清露、自在鳴叫的夏蟬。

思想內容:只要品性高潔,聲名自然遠揚,無須任何外在憑藉。

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本詩是說,松樹在小的時候沒有引起人的重視,直到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④懷古抒情(借古事、古人、古迹抒情)。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蘇軾《浪淘沙·赤壁懷古》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暫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馬嵬(清·袁枚):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2)直抒胸臆。

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練習:

第一題:卜運算元·詠梅 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1、誦讀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環境特點:斷橋黃昏,風雨交加,苦寒荒涼。(環境烘托)

自身特點:不與群芳爭春,雖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寫)

3、作者處境:主戰派,仕途坎坷,屢屢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隱喻了作者雖遭不幸,前途坎坷,但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以雖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鬥爭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環境烘托。

第二題: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⑴簡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本詩抒情主人公是一個胸懷淡泊、精神閑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仕人。

詩人的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詩作中。詩人以「雲自無心水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

⑵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

詩人運用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的逍遙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懷和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象徵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承上一課時,講授有關的知識,使學生理解掌握。

教學內容:修辭手法、藝術異常

作品選擇:選用課內作品,兼用課外篇目。

教學步驟:一、修辭手法:

1、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借代、用典、雙關、映襯

2、修辭之妙: (1)妙在和諧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妙在不諧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

(3)妙在新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4)妙在含蓄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亭》杜甫)

東邊下雨西邊晴,道是無情卻有情。

(5)妙在鮮明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6)妙在意外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宋·林升)

東邊下雨西邊晴,道是無情卻有情。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P19)

二、詩歌藝術的異常及其把握

(1)細節異常。細節異常是最能夠引起我們注意的一種。如06山東卷《曉上空泠峽》一詩的最後一句「瀑布灘雷只卧聽」,就表現出一種細節上的不尋常。瀑布飛瀉而下,有如驚雷,作者不僅沒有驚駭不已,反而是神態從容甚至是閑適地「聽」,而且還是「卧」聽!我們再聯繫前句「慣行不解愁風水」,聯繫註解,則可以品味出詩人對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的傲岸從容的氣度。

(《曉上空泠峽》王罔運: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卧聽。)

(2)行為異常。詩歌的抒情方式中,有一種敘事抒情,通過對人物的行為動作等的敘寫來表達情感。而這些行為,一般都是有其深意的。尤其是那些異常的行為,特別能夠寄託不同凡俗的情懷。如遼寧卷選用蘇軾《東坡》一詩,就表現了典型的行為異常——「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在雨後的夜月之下,並不嫌棄山路難行,反而喜愛聽手杖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的聲音。這樣的喜愛之情別有深意,如果我們聯繫註解,知道本詩作於作者被貶黃州之時,就可以推斷,山路難行象徵人生之路難行,而作者的喜愛夜恰恰表現出一種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於樂觀情懷。

(3)情緒異常。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很多意象都有了比較固定的象徵意味。優秀的詩人,往往不會拘於這種固定的表意方式,而是會從固有的象徵意義中翻出新意,以表達不同尋常的情感或情懷。如重慶卷採用的一首是龔自珍的《乙亥雜詩(其一)》。這首詩就是典型的情緒異常:看到落花,人們一般會產生傷感凄涼的情緒,但本詩則一反常態,翻出新意,歌頌落紅有情,化做春泥更護花。這種情懷就顯得更為博大了。

(4)景情異常。我們常見的景情關係大都是和諧的,所謂哀景寫哀情,樂景寫樂情。但詩人為了表達不同尋常的主觀感受,往往會把景情關係進行異常處理,於是就有「哀景樂情」「樂景哀情」的變式出現。如江蘇卷的《鷓鴣天》下闋,有「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本詞表達的是思鄉之情,但所寫的景物是比較明亮清麗的,雖然有「殘照」和「歸鴉」這樣的字眼,整個情景卻並不會給人十分凄慘的感覺。這就是異常,一種錯位的異常。如果聯繫後面「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一句,我們反而會受到感染,會油然升起一種嚮往之情,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5)鍊字異常。鍊字異常,常常表現為詞性的活用、色彩的錯位、動靜的變換、物人的比擬等。如福建卷,選用李商隱的《端居》,前兩句是「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一個「敵」字就別有含義,顯見異常。「敵」有「抵擋」之意,思人不歸,只好獨依空床,實在難敵清秋之凄寒,更難敵的是孤獨的心境。若換成「對」「看」,都不能把這樣的意思表達得如此充分。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承上一課時,講授有關的知識,使學生理解掌握。

教學內容:意境融合、綜合鑒賞(自主閱讀和推薦作品)

作品選擇:選用課內作品,兼用課外篇目。

教學步驟:一、意境融合

通過上述的各個步驟,進入融合階段。這個階段,必須能品出作者所造之境是什麼樣的「境」,所達之意是什麼樣的「意」。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錶情達意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3分)

學生思考討論。

高考參考答案:(1)表達了破國亡家的痛苦之情,(並借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步裙、堅貞自勵的情懷。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

解說:根據詩歌內容,結合註解中詩人有關詩人的身世、時代背景,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可以很順利地完成第一題。

第三句是寫景,詩眼是「寂寥」。根據情景關係中的「和諧」,可知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的感情有兩個方面,一是和諧中的「悲景悲情」,「寂寥」的環境襯托出孤寂之情;二是「不諧」中的「悲景壯情」,結合第四句,可知表達了一種堅貞、傲然、自勵的精神境界。

二、綜合鑒賞訓練:(一)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芽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2分)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4分)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表現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表現作者的孤獨寂寞情感。

(2)「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字表現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更表現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2007年陝西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針。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術一城花,煙雨暗十家。

寒食②後,酒醒卻咨嗟。休時故人思故國,且將斷火試斷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後舉火稱新火。

(1)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2)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答:(1)體現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又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鬱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景物無不與本詞所表現的感情所契合,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喻情於景的功力。

(三)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2007年重慶卷)

海棠 (宋)蘇軾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釉倫廊。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後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麼手法?(4)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裡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1)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後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

(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惜花之將謝。

第三單元 因聲求氣 吟詠詩韻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之一: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2、綜合鑒賞古代詩歌。包含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特點、表達效果等。

教學重點:理解「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內涵,掌握運用「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理論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方法:講論結合,析品結合。開展一次詩歌朗誦比賽。

課時安排:5課時

[講(概念理解)+讀(概念讀解)+析(作品分析)+論(作品討論)+悟(融會貫通)]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理解「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理論內涵。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和誦讀的要求。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蘊涵的情感。

教學步驟:一、導入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缺乏誦讀的閱讀與作品的對話是沉悶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誦讀令作品所有的內容變得栩栩如生。彷彿是在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務侃侃而談。在這種對談中,閱讀者自己不斷改變著自己的精神狀態,產生著共鳴。桐城派代表人物劉大櫆教人讀詩文要「因聲求氣」:「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讀而出聲,始能體會到詩文的聲韻之美,詩文作為審美對象的美感將大大增強。而且,一篇文章的聲韻特徵往往適應於文章內在的情感特徵而呈現出自身的獨特性,只有出聲朗讀,我們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節奏,由節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與氣韻。一篇文章作為一個閱讀對象的內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現出來。

二、解題:1、因聲求氣,就是感受詩的節奏,根據聲韻的特點,把握詩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提出「因聲求氣」的說法,「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氣,指作品體現出來的神韻和氣勢,是作家精神氣質和作品的情感內涵高度藝術化的體現。音節,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語言因素。

神氣需要藉助音節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詩文音節的揣摩,能夠領會到作品的神氣,這就是所謂的「因聲求氣」。

2、吟詠詩韻,就是字詞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過聲情並茂的誦讀、吟詠,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讀」,在誦讀詩歌的時候,應該從哪些方面加以注意,來達到「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目的,進而促進對詩歌美感的把握、對思想感情的領悟呢?

1、定準基調

基調在音樂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長短配合成組的音,通常用以貫穿作品的全過程。誦讀中的基調是根據感情而確定的氣息、音色。一般說來:

愛的感情是「氣徐聲柔」; 憎的感情是「氣足聲硬」;

悲的感情「氣沉聲緩」; 喜的感情「氣滿聲高」;

懼的感情「氣提聲凝」; 欲的感情「氣多聲放」;

急的感情「氣短聲促」; 冷的感情「氣少聲平」;

怒的感情「氣粗聲重」; 疑的感情「氣細聲粘」。

唐詩、宋詞也不外乎表達喜怒哀樂之情。其中程度不同,聲音的表現也不同:

小喜往往聲麗,如「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九枝花」;

小怒往往聲憤,如「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流水」;

小哀往往聲傷,如「淚流襟上血,發變鏡中絲」;

小樂而往往聲逸,如「誰家綠酒歡連夜,何處紅妝睡到明」;

大喜往往聲放,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大怒往往聲躁,如「解通銀漢終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大哀往往聲慘,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

大樂往往聲盪,如「驟然始散東城外,倏忽還逢南陌頭」。

2、展示韻律

詩文的韻律音樂性首先體現在音頓的疏密、音尾的長短、音高的抑揚、音量的強弱幾個方面有明顯的對比,吟誦時應該有所變化。

一般來說,每個節拍的後一個字遇到平聲時,可適當延長,遇到仄聲時宜作停頓,可以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

①疏密對比。

五言詩的節拍:「23、212、221」。 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白日/依山/盡,黃河從海/流。

七律或七絕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個字為一頓,後面三個字為一頓。七言詩的節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亂花/漸欲/迷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練習:請給下面的詩歌划出節拍:

杜甫五律《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五古《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詞曲的誦讀,一般比較複雜,但總體上要根據情感的需要來進行節奏的把握,節拍的劃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還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彥《滿庭芳》中「不堪聽/急管/煩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棄疾《木蘭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飛」;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總之,節拍的劃分要根據詩歌韻律的特點,更要根據內容和詩意表達的需要來進行,要特別注意不可「讀破句」!

②長短對比。

朗讀時,每個字聲音的長短也表現出朗讀者對詩歌的理解;而正確地使用延長音,又能促進對詩意的準確把握。下面是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請按自己的理解,標上延長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鍾磐聲。

在正常的朗誦或誦讀中,長短對比主要體現在停頓或延長的時間長短上。

一般來說,停頓或延長的時間比較長,可以強調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詞中的「悅」「空」,就應該有一定的停頓。

而韻腳一般要相應延長;尤其是結句的末字,其延長音能表現一種餘韻。

實戰模擬:下面詩句的節奏或其韻腳的延長音注得有錯誤的是

a.天門/中斷/ 楚江/開…… b.碧水/東流/至此/回……

c.兩岸/青山/相對/出 …… d.孤帆/一片/日邊/來……

參考答案:C

③抑揚對比。抑揚對比主要體現在字調高低與平仄的配合顯示的音樂性上。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楊柳滿皇都。

整首詩情緒喜悅,音調偏高。

一般來說,語調高,比較激昂、愉悅、開闊;語調低,比較深沉、憂傷、狹窄。

如馬致遠「斷腸人在天涯」,「涯」字是平聲字,且開口度大,但卻不宜讀得高,而宜讀得低。

又如,杜甫「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在」「狂」就應該讀得比較高。

④輕重對比。語義有主次,便有輕重之別。古人寫詩有「吟成五個字,用盡一身心」、「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之說。因此我們在吟誦詩詞時,對「斷莖須」的畫龍點睛之筆,務必加以強調。

在詞或語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為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語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動詞和表性狀和程度的狀語。邏輯重音是讀者隨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強調的詞語。詩歌朗讀要處理好這兩方面的重音。

例如: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朗讀時要處理好如下重音:「破吳歸」「盡錦衣」「滿春殿」「只今惟有」。「破吳歸」「盡錦衣」「滿春殿」等重音的處理能極盡勾踐躊躇滿志、耀武揚威、荒淫逸樂的神態,「只今惟有」 重讀且作停頓,再將「鷓鴣飛」慢慢吟出,詩人對盛衰無常的慨嘆、人事變遷的思考、在朗讀中就能將其慢慢放大,並且清晰地顯現出來。

我們在誦讀時,對特別能體現情感的字詞,要採用重音來突出和強調。

杜牧的《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⑤徐疾對比

長句一般比較舒緩,表達的情感比較柔和、沉痛、悲涼;因此,要讀得比較緩慢、迴旋。

短句一般比較急促,表達的情感比較輕快、愉悅。因此,要讀得比較快捷、彈性。例如,李白「將進酒」,長句短句的參差錯落,與作者的情感變化相諧調,就要注意讀出徐疾,讀出變化。

3、誦讀十病:

「空」 :沒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就裝模作樣地大聲吟誦;

「假」 :是指沒有感受作者的感情,就拿腔拿調,無病呻吟;

「平」 :是指沒有在有聲語言上進行設計,語調單調,缺少變化;

「直」 :是指情感太顯露,不夠含蓄,不能體現唐詩宋詞深邃的意境;

「淺」 :是指理解表面化,感受不深,未能挖掘作品的內涵便出口吟誦;

「板」 :是指語調太機械,不能靈活掌握吟誦技巧,千篇一律,缺少個性,缺乏創造;

「淡」 :是指缺少激情,言語行動不積極,沒有感染力;

「散」 :是指東一句、西一句,各自為陣,意脈未通,缺少內在的銜接,顯得凌亂;

「短」 :是指音節急促,與朗誦其他文體的語言沒有區別,未能恰倒好處地延長字的韻尾,缺少韻味;

「斷」 :是指語流中不僅思想感情上出現空白,而且音節與音節之間的過度缺少滑動、缺少彈性,不像是在「水上飄」,而是像在「陸上走」,韻味不足。

4、情感要求

情有喜愛之情、厭惡之情、憤怒之情、悲傷之情、恐懼之情、憂愁之情之分;有愛情、親情、鄉情、友情之分……   

情有真假之分。我們所說的情是一種真實的情。任何一種不經過客觀刺激就通過外部表現傳遞給聽眾的虛假之情,只會破壞吟誦者的藝術再創造,對吟誦毫無裨益。  

情有深淺之分。我們所說的情是一種深情。任何一種不經過客觀強烈刺激就通過外部表現傳遞給聽眾的膚淺之情,都會在客觀上沖淡詩詞本身所應有的藝術魅力,影響聽眾對唐詩宋詞的審美需求。  

吟誦者所需要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動別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動別人,就必須先自己為作品的感情所激動。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沒有感情的吟誦自然就稱不上是藝術,要想使你的吟誦有一定的藝術性,就必須動真情,有深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以讀促解,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複雜性;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蘊涵的情感。

3、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憤激之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欣賞作品:李白《將進酒》、杜甫《閣夜》

【教學步驟】一、《將進酒》

一、導入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二、背景簡介: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詩人被排擠出長安後,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將進酒》這首詩則是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離開長安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好朋友岑勛應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個好朋友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情懷。

三、解題:「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名。將,讀qiāng,「請」「願」的意思。「將進酒」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李白的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四、整體感知

(一)、大家先聽錄音,聽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詩歌中的:節奏變化,韻律變化以及情感變化。並在課本上作適當的標記。

(二)、1、學生自己讀(2遍)大聲讀、旁若無人的讀

獨立誦讀,並用鉛筆標上:重音、延長音、高音、低音、停頓(划出節拍)。 重音(△)、延長音(﹉)、高音(↗)、低音(↘)、停頓(/)

2、同學交流讀。(同桌之間互相聽讀,交流意見)

2、齊讀

(三)、請同學們依據詩歌的內容作一個大膽的推測:宴飲後的李白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激動的(找出對應詩句:)豪放的(找出對應詩句:)悲壯的(找出對應詩句:)自信的(找出對應詩句:)憤慨的(找出對應詩句:)狂放的(找出對應詩句:)愁苦的(找出對應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同學們,當大家看到這麼氣勢磅礴的黃河的時候會感到心情怎麼樣?

——激動……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者為什麼從江水想到了人生?

這一句中有一個字明確的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個詞評說的好——悲而不傷,悲而愈壯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讀完這一句,我們會發現作者用其中兩個字明確的表達了他的感情:

「歡」和「樂」。

在這裡有一種心態讓詩人感到歡樂這種心態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就是本詩的第一次感情變化,由原來的悲壯轉成了歡快。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他不僅自己喝,還勸他的朋友喝。這裡也就點明了「將進酒」的這個題目的意思,勸酒歌。

另外,同學們感受一下,在這裡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三字句」,那麼這四個三字句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這就是詩歌中的第二次感情變化:由歡快轉為狂放。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為什麼作者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種——憤慨。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既是對陳王昔時宴飲的傾慕,更是對現實遭遇的憤恨與控訴。

這就出現了本首詩中的第三次感情變化:由狂放轉為憤恨。

然而憤恨之情剛剛顯露,詩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

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到了李白這裡卻抵不過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滿著鄙視之情。

「呼兒將出換美酒」正是詩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顯。

這就出現了本首詩中的第四次感情變化:由憤恨再轉回到狂放,而這種狂放比剛才的還要狂,是一種癲狂。

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詩歌的最後一句寫道「與爾同銷萬古愁」。這種「愁」不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萬古愁」。

這就出現了本首詩中的第五次感情變化:由癲狂轉回到愁苦。

五、總結: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壯——歡樂——狂放——憤恨——癲狂——愁苦,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於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

六、作業:這萬古的愁從何而來呢?請同學們結合背景,結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提示:1、政治遭遇;2、人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3、 對絕對自由的嚮往與現實性的矛盾。

【賞析】結合賞析示例,理解詩歌內容。

杜甫盛讚李白的詩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負地說「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洲」,他的詩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想像豐富,極盡誇張之能事,一旦詩興大發之時,豪情便噴薄而出,一瀉千里,但又收放自如,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將進酒》即為明證。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首句就憑空起勢,不事鋪陳,寫得大氣磅礴,狀黃河之水於天際滾滾而來,如海雨天風,勢不可擋,既是誇張亦為寫實。詩人遠眺黃河,思接天際,才迸發出「天上來」的妙想;接著詩人又順流東顧,目送黃河,想到黃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強烈,更直接,更形象;「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人的一生濃縮在朝暮之間,從而表現人生苦短、壯志難酬的主題。詩人連續使用呼告〔「君不見」〕的修辭手法,更添說理氣勢,感情色彩十分濃郁。同時寫黃河之水用了擴大誇張,寫人生旅程用了縮小誇張,使人更覺光陰之寶貴,歲月易流逝,功業更難就,自然引出下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正因為人生苦短,壯志難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卻不屬於悲觀一類,這時的李白雖已被賜金放還,為朝庭所棄,但其並未因此而沉淪頹廢,與友人岑勛和元丹丘登高宴飲,酒酣賦詩,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就「須盡歡」,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肯定自我,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已跳出了一般讀書人或士大夫的顧影自憐、懷才不遇的情結,大有「君子坦蕩蕩」之風;「千金散盡還復來」,更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古代讀書人視金錢如糞土的境界,在他眼裡,千金何足貴,散盡還復來,何必斤斤計較一餐貴賤,更不是假惺惺地裝出「金錢乃身外物」的嘴臉來,讓人生厭。他在詩中表現出來的豪邁之氣令人嘆服,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為之一振。

酒宴至此,漸入高潮,詩人已有八九分醉意,竟變客為主,殷勤致意,頻頻勸飲,「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並手持酒杯,高歌助興,「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詩中有歌,真是神來之筆,怪不得大詩人杜甫連連驚嘆「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了!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鐘鼓饌玉」指的是富貴人家的生活,古時大貴之家宴飲時,鳴鐘列鼎,美食如玉,歌舞助興,以示富貴,而在詩人眼裡卻「不足貴」,他所渴望的是「但願長醉不復醒」,這簡直就是醉話,是無奈之語,是激憤之語,決非真言。李白年青之時就有「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之志,所以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也就是在他四十二歲時,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李白竟欣喜若狂,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壯語。而此時的李白,因受到朝中權貴的排擠,不得不放棄官宦生涯,在他的詩作《行路難》中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長久積鬱在胸的不平之氣,一下子噴發出來,這才是李白的真性情。如果把這一句和「但願長醉不復醒」兩相對照,不難看出李白此時的心情是何等的沮喪,而在沮喪之餘,又無可奈何地為之找來一些依據和借口,聊以自慰:「古來聖賢皆寂寞」,只有善飲的陳王〔曹植〕才留下了千載美名。言外之意,自己善飲,也必將傳名於後世。就是在這種極度的痛苦之時,他的那種自信,那種狂傲,依然故我,真是千古一人。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宴飲至此,又出現了一個高潮。此時的李白恐怕已有十分酒意了,竟然一邊埋怨主人錢少,飲酒不能盡興,一邊又提出了建議,讓主人把「五花馬、千金裘」典當買酒,大家一醉解萬古之愁,真是醉人快語,語驚四座,憑這一句就足可名傳後世,令古往今來的酒徒們瞠目。李白一向有一擲千金的飲酒習慣,在他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就曾豪邁地寫到:「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如此豪情,確實少見,更何況是以客人的身份勸主人典當千金以買一醉,真是匪夷所思,聞所未聞,恐怕千百年來也只有李白能偶一為之。

全詩氣勢雄偉,有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詩情豪邁,言語狂放,卻又沉著抑鬱,決不悖謬。詩句長短變化,節奏徐疾有度,用典清楚明白,首尾呼應自然,堪稱名篇。

二、《閣夜》

1、題解: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於大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是詩人感時、傷亂、憶舊、思鄉心情的真實寫照。當時,蜀中發生了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人相繼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詩人流寓於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感慨萬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圖在內心超越令人悲傷的現實。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也有壯情和超然之意。「閣夜」,即西閣之夜。

2、句解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時令到了寒冬,天就越來越短;我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聯用流水對起題,點明時間、環境。「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長,所以說「短景」,而此處深意是說光陰苦短。「催」這一動詞,逼真地寫出衰年歲暮,久客不歸,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相催。「天涯」,這裡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霽」。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淪落的詩人對此凄涼寒愴之景,不由感慨萬千。這一聯寫實景,而寓深情,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沉痛的筆調。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更時分傳來的鼓角聲,起伏悲壯;三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著江波動搖。頷聯上承「寒宵」,寫夜中所聞所見。「鼓角」,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數年,但各地時有戰事。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時,愁人不寐,那鼓角之聲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從側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時局動蕩、戰爭頻仍的氣氛。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於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這兩句氣勢蒼涼,音調雄渾鏗鏘,辭采清麗壯闊,於《東坡志林》所言「偉麗」之外,還蘊含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正如劉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對看,自是無窮俯仰之悲」。

葉夢得《石林詩話》評價說:「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揺』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慟哭聲中,傳來戰爭的訊息;惟有數處漁人樵夫唱起的夷歌,還透著一點生命的聲息。頸聯寫拂曉前所聞,真實刻畫了夔州的偏遠凄涼的景象。「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幾家」,一作「千家」。「戰伐」,指當時蜀中自永泰元年開始,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割據混戰。「夷歌」,指蜀地少數民族的歌謠。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於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麼?「漫」,任隨。「卧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公孫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裡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曾在夔州活動。尾聯看似自寬自慰,實則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正如盧世?所說:「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詩人並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多次的戰亂,而是將眼前的動蕩放到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來,不論賢愚忠逆,最終都不免歸卧黃土;戰爭無論延續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就像詩中所說,雖然有「野哭」,但也聞「夷歌」。

3、評解:此詩前四句寫閣夜景象,後四句寫閣夜情事。《批點唐詩正聲》分析說:「全首悲壯慷慨,無不適意。中二聯皆將明之景,首聯雄渾動蕩,卓冠千古。次聯哀樂皆眼前景,人亦難道。結以忠逆同歸自慰,然音節猶婉曲。」

全詩激越悲涼,氣象雄闊,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稱讚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杜詩解》稱讚此詩「筆勢又沉鬱,又精悍,反覆吟之,使人增長意氣百倍」。

4、課後練習

(1)第二題。

「歲暮陰陽催短景」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天涯霜雪霽寒宵」表達客居天涯的凄寒。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表達了對百姓因戰爭而勞頓的痛惜之情。

「卧龍躍馬終黃土」表達對宇宙永恆、人生無常的悲哀;

「人事音書漫寂寥」表達了詩人老病孤獨、親朋音信斷絕的寂寥和無奈。詩人對百姓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最為憂傷。

(2)第三題。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上句透露出悲慘的戰爭現實,下句寫壯美的三峽夜景,詩人將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悲壯雄渾的意境。鼓角之聲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動蕩之中顯得越發蕭瑟悲涼,星河波瀾壯闊的動蕩也彷彿是應和鼓角之聲,二者所傳達的動蕩感是一致的,鼓角之聲傳播的空間更加廣闊了,星河的搖動也具有了一種深邃的情致。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意境渾然融合在一起,表達出詩人深沉悲壯的情懷。

「悲」是人的一種情感。但並非所有人的悲都是一樣的。悲有悲傷,有悲凄,有悲憫,有悲涼,有悲憤,有悲壯。不同的悲,與悲的對象密切相關。為個人得失而悲,是悲凄;為他人不幸而悲,是悲憫,為國事而悲,是悲壯。杜甫之悲,憂國憂民。故而,壯美的山河,更襯出作者心懷天下的胸懷;作者聞鼓角之聲「悲壯」,實乃憂國事也,所謂以壯景寫悲情,愈悲而無邊!

(3)《閣夜》和《旅夜書懷》的意境都很雄闊,但也有不同。

意境方面:《閣夜》的意境悲壯蕭瑟,《旅夜書懷》高朗壯闊。前者採用了「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傳達出的是寒冷蕭條的氣息;「鼓角」「星河」則表達戰爭和動蕩的氛圍。全詩景象宏闊壯觀,但終究擺脫不了悲涼和蕭瑟。而《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危檣、獨夜舟等意象描繪的是春夜風清氣和的氛圍,「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則更是描繪出疏朗高遠的廣闊空間,兩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闊壯觀的對比,表現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間的渺小和無助,其中的悲慨之氣不如《閣夜》濃重。

章法方面:《閣夜》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在前三聯的寫景中,寄寓了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慨,情景交融。《旅夜書懷》前兩聯是旅夜所見,後兩聯是抒懷,景和情互相對照,互相生髮,非常和諧。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1、以解促讀。

2、通過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理解詩歌的韻律。

欣賞作品:李賀《李憑箜篌引》、李煜《虞美人》、周邦彥《蘇幕遮》。

教學步驟:一、李賀《李憑箜篌引》

1、句意解說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以實寫虛,移情於物,亦真亦幻)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極力烘托,神奇美妙)(先寫樂聲,先聲奪人)

崑山玉碎鳳凰叫,(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比喻、對比,形神兼備) (直接描寫,變化多姿)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想像大膽超奇,由人間而仙界,烘托音樂效果)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由仙界而神山,繼續烘托音樂效果)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由動入靜,繼續烘托,幽深渺遠,逗人情思) (多個角度,烘托效果)

2、特點把握: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四奇:意象奇特、想像奇絕、手法奇妙、詞采奇麗、效果奇佳。

3、誦讀指導:要讀出詩歌的特點,必須讀得輕盈、亮麗。

課後練習:第二題。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效果,除第二聯外,均用側面烘托;《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樂的強弱緩急,除個別句子,主要採用直接描寫手法;《聽穎師彈琴》前十句為直接描寫,後八句為側面烘托。

風格方面,《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託,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琵琶行》兼有敘事和抒情,風格平易感傷。《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後八句寫感受,風格悲愴含蓄。

二、李煜《虞美人》 主要完成課後練習。

1、第一題

(1)情緒異常。春花秋月,至美之景,但卻以「何時了」之痴問,表達自己希望結束的情感。引發了讀者的思考和探究。聯繫作者亡國之君的遭遇,可解。

(2)抒發了詞人愁恨綿綿不絕的感情。妙在意外。以水寫愁,意寓不絕。

2、第二題

李煜是南君主。39歲投降宋太祖,42歲去世。本詞寫於被俘之後、軟禁汴京之時。本身敏感懦弱,淪為階下囚,身世之痛、家國之悲、無限愁悶。

「文章憎命達」「國家不幸詩家幸」。

3、第三題

《虞美人》主要抒發詞人對屈辱的囚徒生活的無比厭煩和滿腔愁緒;《浪淘沙》主要抒發詞人對故國江山的無比眷念和國破家亡的千古遺恨。物是人非、愁緒綿綿、漂泊無依、人生無常等,都是共同的人生體驗。

三、周邦彥《蘇幕遮》

1、本詞的情感內容屬於哪一種? A、思鄉 B、懷人 C、愛情

2、同是「思鄉」,本篇的情感基調是什麼?

A、羈旅愁思,無端之苦 B、思鄉甜蜜,如夢如幻 C、思鄉甜蜜,亦含鄉愁

3、誦讀本篇,語音語調上宜作何處理?

活潑輕快,飽含深情。 但讀時宜根據詩意有所變化。

4、課後練習

第二題: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間關聯密切。想想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聯繫兩片的情感紐帶是哪個意象。

情景關係:見景生情;情景和諧;柔景柔情。

意象紐帶:聯繫二者之間的情感紐帶的意象是「風荷」。

簡單說,上片寫到了「一一風荷舉」,是寫眼前景;「夢入芙蓉浦」是回憶在家鄉的情景。「風荷」聯繫了眼前與過去,勾起了思鄉之情。這樣,由描寫「風荷」自然過渡到抒發懷鄉之情,不著痕迹。

5、課後練習

第三題:王國維認為這首詞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你如何理解王國維的這個評價?

此言不虛。這兩句不事雕琢,風格簡約,而荷之神態、精神躍然紙上。

首先,這兩句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

第二,這兩句鍊字的功夫了得!「一一」吧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的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擺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它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風」造成左右搖擺的力,「舉」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風中「舉」,具有動感,尤見精神。

推薦閱讀:

變味的績效考核
散文 再見,我已逝去的愛
散文詩:秋言,葦語
散文精選:時下桃花
瘦人志(一)

TAG:中國 | 詩歌 | 古代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