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是如何導致軀體疾病的

據初步統計,在大城市綜合性醫院就診的初診病人中,有略高於1/3的病人是軀體性疾病,不到1/3的病人是神經症,其餘1/3是心身疾病。上海醫科大學徐俊冕對中山醫院1108例門診病人作了心身疾病的調查,結果發現心身疾病368例,佔33.2%。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心身疾病在醫院就診的人數中佔有相當多比例,心身疾病,成為人們不得不重視的健康殺手。心身疾病是指與人的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是以軀體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又稱心理生理障礙。心身疾病都有具體而明確的軀體變化,如:哮喘患者確有支氣管痙攣;潰瘍病患者在其胃壁上確有潰瘍病變。但它們的發病、發展、轉歸赫防止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心理學認為,任何時候,只要有心理活動就有生理反應,如果不良的生理反應持續過久,就會造成軀體的傷害,甚至造成心身疾病。弗洛伊德認為:心身疾病癥狀象徵性地表現了病人隱藏的情緒需要,例如:哮喘病的喘息和咳嗽被視為「被壓抑的為了得到幫助的哭喊」病人從內心裡想得到母親的照顧,過分依賴、幼稚;潰瘍病看作是依賴和敵意被壓抑、情感受挫這、雄心勃勃有幹勁的人的結局;偏頭痛的病人追求盡善盡美、死板、好爭鬥及妒忌。精神分析的學者們認為:特定的未解決的潛意識的衝突與一些軀體疾病有因果聯繫,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衝突可伴隨某些軀體疾病。比如:高血壓是由於壓抑的焦慮或憤怒所致,大多數人受超我或社會規範制約,不能將憤怒表露出來,而壓抑在心裡,這種壓抑的情緒不斷刺激心血管,使其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高血壓。同時心理應激即由緊張刺激引起的生化改變導致自我損害,也是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心身醫學的觀點出發,心身疾病的發病過程是:緊張刺激→情緒反應→功能障礙→細胞疾病→組織機構改變。因此對於心身疾病的患者,需要結合病人的性格和情緒反應,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做綜合性的治療:一方面需要藥物對症治療來減輕患者的病痛,另一方面應將心理治療作為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貫穿於始終。目前採用的心理療法主要有心理分析、行為治療、森田療法、認知療法、NLP、能量心理學、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及生物反饋療法等,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選用,當病人明白心理因素與疾病之間的聯繫時,就容易改變對疾病的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消極變積極樂觀。再加上調整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加強身體鍛煉後,病情會明顯的緩和,同時還要注意家庭其他人員的對患者的支持作用也非常重要,配合心理治療,效果會更好。(更多精彩文章添加若水心理諮詢中心公眾號ruoshuixinli編輯:謝清亮心理諮詢師)525心理網525心理網,中國心理諮詢第一品牌![轉載請註明來自525心理網和本文鏈接,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37)[轉載]盲師疾病預測法
常見疾病的原始點療法
科學不道德行為已成世界性「疾病」
為什麼有人喜歡以打擊別人為樂,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TAG:心理 | 疾病 |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