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之一
趣品《圓覺經》之一
花絮
佛門大德講解佛經,向來極為嚴謹,那真叫個畢恭畢敬呀!嘿嘿,誰料到在這末法時代,忽然出了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超然小子,大喝一聲道:嗨!俺最煩那些一本正經的傢伙們了,俺就偏偏不買那些老骨頭們的帳,俺看這佛經,明明比那小說還有趣千百萬倍,怎麼就都被他們擺弄成乾屎橛了呢!
——冤枉啊,冤枉!真是天大的冤枉。
——哇呀呀,待山僧我替佛行道也!還我世尊妙法之百態千姿!
各位兄弟姐妹,啥叫「妙法」呢?
一切法無非是妙法,欲知其法,先明其「妙」。
這個「妙」是啥意思呢?據某些老骨頭們說,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當然是不錯啦!只不過,這好像和沒說也差不了多少吧!
超然呢,不妨別開一路,從骨髓里來說一說這個「妙」字。
咱們漢字是象形文字,這個「妙」字左右一拆開,就清楚了,本來指的是「少女」。少女妙在哪裡呢?就妙在她的表情,似喜還嗔,欲近故遠;明明喜歡,卻往往裝作視而不見;暗暗討厭,嘴裡吐出的還是蜜語甜言。她就往那兒一站,咳咳,所有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等,都蘊含在臉上了。但是,你卻很難捉摸,不清楚她到底是什麼態度,實際上,連她自己都不清楚,整個一個美麗而豐富的「月朦朧,鳥朦朧」。
——這就是「妙」,難以捉摸,不可思議,因為,其中蘊含著一切情緒的可能性,蘊含著一切變化。然而,表面上,卻又似乎無動於衷。所以,你沒有辦法給她定論。
——佛法也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在表象之內,蘊含著一切可能性,蘊含著多種多樣的變化,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但是,這需要智慧的觀察才能了解,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所以,本質上說來,對於任何一法,對於任何一個事物,我們都沒有辦法給予定論。
——事物的這種不確定性,也叫做「空性」。顯然,空性普遍存在於一切地方。一切事物,都因為空性而顯現為「妙」,這一切「妙」的事物,統稱為「妙法」。所謂的「法」嘛,就是一切的總稱,一切有規則和特質的東西,都叫做法。
啰啰嗦嗦地說了這些,有人以為是大道理,空洞而乏味。其實不然,此法甚妙,用處大著呢!
您要是真明白了這個道理,干哪行都是專家。因為呀,您已經從戰略的高度,把握了本行業的全局,您已經不會再被那些局部的現象所蒙蔽了,因此而高瞻遠矚,收放自如。
比如這個談戀愛,當然,這不能算一個行業啦。假如您對於空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就算是談起戀愛來,也會是駕輕就熟的。因為,少女的「妙」已盡在您心中矣。任她千變萬化,您已運籌帷幄。
只要您所看中的對象,她沒有明確拒絕您的意思,那麼,後面,就具備了無窮的可能性,這就是空性之妙啊!不過,她要是已經多次明確地拒絕您,嘿嘿,那您就應當明白,不妙啦,三十六計,走為上啊!
好,假如她沒有明確拒絕您的意思,還沒有明確態度,這就叫做「無相」。無相好啊,一切相盡在其中也。此時,您可以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行動。
在這個過程當中,請務必牢記,千萬千萬不要被她的任何一個表情,或者任何一句話所蒙蔽,請隨時明了「空性」,才能做到神志清醒。也不能被她的美貌和魅力所徹底征服,而痴迷於其中,那您就危險了,因為,一個痴迷的人,很容易神魂顛倒,進而失眠。一旦失眠,就會喪失精、氣、神,失去能量,失去魅力,註定失敗。
反之,如果您隨時保持對於空性的明了,就不會被她所蒙蔽,就會清醒而陽光,自然而坦誠。那麼,她就會像初夏的一塊兒冰一樣,在您溫馨和煦的陽光里慢慢融化。無相,最終將會顯現為妙不可言的笑容。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您把握了事物的妙和空性,就不會過分痴迷於其中,就會進退自如,想不成功都難哪!
一旦我們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妙不可言,都是空性,都具備了千變萬化的無窮內涵,哪裡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對於真正出家的修行人來說,不是天生就不喜歡美女和帥哥,而是,由於對空性的學習和認識,使他們超越了美色的表象,認識了其中更為豐富的內涵,以及無窮的妙性。
——於是,他們仍然可以欣賞美色,欣賞美女,欣賞美景,聆聽動聽的音樂,乃至於適度地享受生活,等等。然而,他們的心已經坦然,不為所動了。
——於是,談戀愛已經不再需要,婚姻已然變成了周文王的劃地為牢,出人頭地不外乎是虛空里刮來的一陣西北風,吃喝玩樂不就是一場大呼小叫的無聊遊戲嘛!
——於是,出家修行,學習佛法,寧靜其心,超凡入聖。洞達一切萬象,普利一切群生。
哎呀呀,慚愧,慚愧!中國人做慣啦,難免喊幾句口號,弟兄姐妹們多包涵哪!
以上是閑言碎語,話說這超然小子,膽敢叫囂趣品《圓覺經》,那這「趣」是啥意思呢?「品」個啥東西呢?
這個「趣」呀,有兩層含義,第一,趣味和興趣;第二,趨向和宗旨。
談經論法,古代大德們的水平那是沒的說,牛的很哪!但是呢,就是有點兒古板,那是相當地古板啊!看得人那個叫累呀,一不小心,倆眼就要合上啦!
超然則不然,俺看這佛經本來就興趣盎然,俺也要把這個興趣傳遞給您,和一切需要的人。其次呢,光有興趣還不夠,咱還得言之有物呀!活潑的語言裡面,必須要內容充實,啥內容呢?大言不慚地說,每一句經文,裡面的語義和宗旨,只要是我自己有所體會的,都盡量要把它講清楚。
以上是「趣」。啥叫「品」呢?
「品」就是品味呀!就好像您吃東西,先要嚼,嚼到了一定程度,爛了,透了,哎,滋味來啦!為啥呢?因為唾液把食物溶解了,舌頭從唾液裡面,品味到了食物的滋味。
——學習佛經也是如此呀,您先要念,念得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爛了,透了,哎,法味來啦!為啥呢?因為您的聞思修把經文溶解了,您的心從聞思修裡面,品味到了法的滋味——法喜充滿呀!
這個聞思修,咱也順便帶一下,聞,就是聽,自己念,自己聽,一個字一個字,像崩豆兒一樣,不急不慢,清清楚楚就行啦。思呢,就是輕輕地體會一下,淡淡地思維一下,大體明白就可以啦。有人問了,那為啥不狠狠地想一下呢?那多過癮呀!因為呀,一狠就容易執著,一執著就不通啦!不通,還咋明白呢!
最後是修,也就是修行,其實沒啥好修的,只要在聞思明白的基礎上,自然地接受法義,接受佛陀的教導,就是修行了。因為呀,我們的心境,已然隨順著佛經而轉變了,越來越像佛陀的心境啦。一旦人心變成了佛心,那您不就成佛了嘛!
——到那時,據佛經記載呀,十方諸佛都為您鼓掌讚歎!絕對不會有任何一位嫉妒您的,打壓您的。反過來呀,好多數不清的佛菩薩們都趕著前來做您的弟子,尊您為老大,來協助您莊嚴道場,大作佛事。
——這就是佛教的最最了不起之處,平等平等,完全平等呀。人人可以學佛,人人可以作佛,人人本來是佛,人人都將成佛。信眾和教主,終究是平等平等無差別。
——以超然這般人才,天生就不是盞省油的燈啊,為啥也投奔佛門了呢?就為這呀!釋迦老子真是平等的大覺悟者呀,歷代高僧真是水平高呀!放眼宇宙,俺別無選擇啦。
作為一位佛門美食家,俺有著多年品味佛經的經驗,已經體會到了其中的部分趣味和宗旨,所以呀,借著這一部《圓覺經》,盡量生動有趣地分享給兄弟姐妹們,因此叫做「趣品《圓覺經》」啊。
那麼,這個《圓覺經》又是什麼東東呢?
那真是「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說來話長啊!簡而言之,俺就來跟弟兄們嘮一嘮。
不論哪部佛經,都是佛陀說的,注意,可不是佛陀寫的呀!這其中有何玄機呢?
——它說明了佛陀出口成章,而且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幾十年當中,不斷地出口成章,在法會上滔滔不絕地講說,流傳並記錄下來以後呢,大家一看,篇篇都是好文章,部部都是智慧、思想兼文學之巨著。
——其著作數量之多,條理思路之清晰明了,法義之深奧,境界之寬廣,胸懷之博大,學識之豐富,心態之平等,禪定之精微,等等,等等,沒有人能夠相提並論,莫說人了,連神仙也遙遙不及呀!
人類的其它幾大宗教,固然也很好,其教主也很了不起。但是,他們的教義,往往在一、兩部經典當中,而佛教呢?千經萬論也不止呀!
有些聰明的兄弟姐妹們就會說啦,數量不代表一切呀!
——太對啦!咱不能光看數量啊!來,隨便觀察一下佛經的質量吧。
在所有的,已經翻譯成漢語的佛經當中,最短的有幾百字,比如《心經》、《吉祥經》等等;最長的有幾十萬字,乃至於近百萬字,比如《華嚴經》、《涅槃經》等等。必須要補充說明的是,佛經在古印度,梵文的記載當中,往往比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要長得多,大約,十倍以上吧。
為啥呢?不為啥,因為人家本來就那麼長呀!
那為啥到了中國就變短了呢?嘿嘿,因為咱們中華大國,大漢民族太優秀啦,太聰明啦,完全可以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哪裡還需要那麼複雜呢!沒的說,刪!
——當然,刪可不是亂刪的,那都是由一些高僧大德,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和理解能力,按照國人喜好簡練的習俗,刪選出來的精華呀。也正因為如此,雖刪,而不曾破壞經文的法義與宗旨。哎,讀念學習起來也不費那麼多功夫了,國人歡喜,帝王歡喜呀。
好,要想觀察佛經的質量,咱綜合一下,從數量級上來個中道,選它個不長不短,中不溜的,幾萬字的佛經,一萬字以上,十萬字以下的,隨便挑幾本常見的,看看它的質量究竟如何。
比如,學佛人都知道的,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大約七萬字,《法華經》大約六萬字。作家學者們聽聽,可能會覺得,哦,沒多少字啊!現在出版社,沒有十萬字,一般不願意給出版呀。
不過,懂行的都清楚,文言文的六萬字,可不是鬧著玩兒的。道家最了不起的經典是《道德經》,多少字呢?洋洋洒洒五千言左右,已經是天地萬象,大道妙理,盡含其中啦!
《楞嚴經》和《法華經》也是一樣,每一部都可以說是括盡世界萬象,洞曉事理人心。不僅如此,其中還有著大量的典故、比喻,既有佛陀與弟子們之間的生動對答,也有佛菩薩們的放光動地,那真是情景交融,智慧暢流呀!
毫不誇張地說,《楞嚴經》和《法華經》,隨便哪一部,都足以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智慧與文化巨著。更長,更豐富的《華嚴經》和《涅槃經》、《般若經》等等,咱就不說啦。
稍短一些的呢,比如二萬八千多字的《維摩詰所說經》,被譽為最了不起的,大居士的經典。其中有佛國,有凈土,有世界的廣袤圖畫,有無數的天地鬼神,有菩薩,有眾生,有本土如來,有他方世尊,有事理,有人情,有維摩詰大士與佛陀眾弟子們的對答互訪,更有消融一切虛妄分別的不二法門。
可以這樣說,一部《維摩經》,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法,盡在其中矣。別說人類的思想,就算是再加上遠古傳說,也很難比它更豐富、更深刻啦。
再短一些的,比如咱「趣品」的主人公《圓覺經》,大約有一萬二千字,經如其名,全面闡述了佛陀圓滿覺悟的境界,以及各種修行方法。同時,乃至於世界的起源和來歷,佛陀也都給予了解答。文字雖然不算多,可經過十二位菩薩的巧妙發問,以及佛陀的方便回答,眾生的一切心境都被逐層展現了出來,並最終被引向了佛陀的圓滿覺悟之心。
——能夠把我們引導向究竟的圓滿,那就是《圓覺經》,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超越的智慧,足夠每一個人學習、修行一輩子,並受用終身,乃至於生生世世。
肯定有人會說,哈哈,你這個和尚真會王婆賣瓜呀!牛皮都被你吹飛啦!
——嘿嘿,沒辦法呀!有道是這年頭俺雖然說的是真話,可是,誰信吶!
在咱這花絮的最後,需要給咱的主人公,做個生平簡介。有關於《圓覺經》的流傳和翻譯,情況大致如下:
所有的佛經,包括《圓覺經》在內,當佛陀離世以後,由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主持第一次結集的時候,並沒有形成文字,而是口頭流傳的。
有人說,天哪!那能記得住嗎?
——學習佛法,最忌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今人之知量古人之智呀!
是啊,現在沒有人能夠記得住整部《華嚴經》,更不要說還有更多的數不清的經典了。同樣,現在更沒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隨口演說,記下來就是人類思想文化之巨著。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會打洞。如是之佛陀,自然會有如是之弟子呀!
中國有位高僧,那就是隋朝的智者大師,他在晚年就可以出口成章,在法會上隨口演說,弟子們記錄下來,一整理,就是著名的「天台三大部」。學過的人都知道,每一部都很長,都是巨大的部頭,動輒幾十萬字,內容極為豐富,條理極為清晰,層次分明,開合自如。是教內無人不知的巨著,誰看了,都不由得會升起景仰之心,並且構築起了天台一宗的教觀體系,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宗派之一。
強將手下無弱兵,大師門下出高徒。智者大師太了不起了,所以被譽為「東土小釋迦」,意思就是中國的小佛陀呀!大師的弟子當中,也是高人輩出,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章安灌頂大師,他就有著非凡的記憶力。
每天,當智者大師說法的時候,灌頂大師就在下面靜靜地聽,用心記下來。回過頭來,再靠著回憶,用筆記錄成文。後來,經過整理,就成為《摩訶止觀》、《法華文句》和《法華玄義》,成為天台宗的奠基之作。
佛陀的弟子兼堂弟,阿難尊者,那就更厲害啦,他可以坐到法座上面,把佛陀說過的經典,一部一部地複述出來,句句不差。誰能夠證明句句不差呢?下面坐著五百羅漢,他們都聽過佛陀說法,共同為阿難尊者做證明,確實不差。因為呀,其實,他們也和阿難尊者差不多,仍清晰記得佛陀的開示。
——這就是在七葉窟里第一次結集佛經時的情景,同樣,佛陀的另外一位大弟子優波離尊者,把佛陀制定的戒律逐條複述出來,也是句句不差,仍由五百羅漢做證明。
——此後,就有了佛法,並一直流傳到如今。
佛陀當初說法呀,用的並不是梵文,而是更加生活化的俚語,沒有梵文那樣正規,但是,卻比較生動活潑。第一次結集時,誕生的是俚語的口傳佛經,從第二次結集開始,才逐漸形成了文字的佛經。由於俚語適合於口說,卻不適合於記錄,所以,當時的聖僧們選擇了其它文字,來記載佛經。這其中,有梵文,也有後來的巴利文。
咱們如今看到的漢語佛經呢,大多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在這項人類無比偉大的文化傳播事業當中,包含著眾多譯經大師們的智慧與汗水。
大家都知道唐玄奘,就是《西遊記》裡面那位經常冤枉孫悟空的唐僧,他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譯經大師。不過,吳承恩老兄實在是不夠厚道哇,把一位偉岸、堅毅而飽學的,而且是曾經周遊並影響了半個世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巨人,竟然描寫得如此懦弱無能,無聊乏味,實在是有失公允呀!
與玄奘大師同樣拔乎其類,甚至是更為重要的譯經大師,還有一位鳩摩羅什,他比較早一些,主持翻譯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眾多經典,比如說《金剛經》、《法華經》、《佛遺教經》、《彌陀經》、《維摩詰經》,等等,等等。玄奘大師翻譯的論著多一些,在他譯的佛經當中,為大家所熟悉的,首推《心經》,其它還有《藥師經》、《大品般若經》等等。
相比較而言,翻譯咱們「趣品」主角《圓覺經》的這位大師,就罕為人知了,他名叫佛陀多羅,翻譯為:覺救,是西域的一個小國罽賓國的一位高僧。《圓覺經》翻譯成書的時間,各種記載不一,前後差個幾十年,超然小子向來喜歡偷懶,咱就隨便選一個吧。為啥呢?因為呀,以俺這童子心來看,既然一千多年都過去了,咱就不差這幾十年了吧。
——嗨嗨,您還別說,計較這幾十年的人大有人在,經他們一考證啊,嘿嘿,記載有出入,來歷不詳,這個你們和尚奉為至寶的《圓覺經》呢,它是偽經!
——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啊!他們義正詞嚴的考據,看起來似乎是如此地科學與嚴謹,但是呢,他們騙得了別人,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超然。為啥呢?因為俺是一根老油條哇。
——這套把戲呢,的確是很科學的,歷史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啥道理呢?那就是,批倒了名人的人,也會成為名人;批倒了名著的人的作品,也會成為名作。作為文化人,咱心裡都倍兒清亮,您只要有了名了,再那麼社交一下子,啥不都來了嘛!
——至於佛經是真是偽,沒有人比出家人更關心,沒有人比歷代高僧更清楚。那些到處批判佛經是偽經的人,為啥都挑《楞嚴經》和《圓覺經》等等最知名的佛經下手呢?因為呀,他們精通出名的科學,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也!因此呢,作為一批「偽人」,在他們的眼中,自然就充滿了「偽經」呀。
據《開元聖教錄》記載,在咱中華民族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位時期,年號名為長壽的,長壽二年,也就是公元693年,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在東都洛陽白馬寺翻譯出了這部《圓覺經》。
《圓覺經》與《楞嚴經》一樣,譯文極為優美流暢,同屬於翻譯得最成功的中文佛經之列。再加上其中的法義自成一體,次序井然,對於學習和修行都具有著切實而生動的指導意義。所以呀,無論僧俗,所有的佛弟子們都非常重視它。
從古至今,從唐朝到當代,《圓覺經》在抄寫、刻板印刷和流傳的過程當中,基本保持了原樣,真是我們學佛人的一大幸事呀!佛經就這樣在歷代高僧和大居士們的護持下,得以流芳千古,啟迪和利益了無數的有緣人。
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對於《圓覺經》十幾年的聞思修,切身感受,從中獲益匪淺,越是深入學習,就越體會到了佛陀的覺海無邊呀!
記得以前有一次,在某地講《圓覺經》的時候,有人問我:「法師,請問這部《圓覺經》屬於哪個宗派呢?」
「哈,還有這樣的問法呀?」
「是啊,法師,大家都是這樣探討的呀。」
「好吧,我告訴您,學習佛法千萬不能隨大流,不能總是往概念上面去跑呀!打個不雅的比方,比如說,您家裡有三兄弟,您是其中之一。那麼請問,您父親,是屬於哪個兒子的呢?」
「啊?不能這麼說吧,先有我爹,後有我們呀,父親怎麼能夠屬於哪個兒子呢!」
「對啦!您想呀,在這佛教裡面,先有佛陀和佛經,後有祖師和宗派,佛陀和佛經就好比父親,祖師和宗派就如同兒子,怎麼能說佛經是屬於哪個宗派的呢!這不顛倒了嗎?」
「這樣啊?可大家都這樣說呀!」
「人云亦云是不行的呀!要知道,所謂的佛教宗派,通常並不是哪位祖師刻意創立的,否則的話,豈不說明這位祖師我執很重嗎!那還叫啥祖師呢!實際情況是,某位祖師特別重視某部佛經,或者某幾部佛經,並依據此佛經開顯了一系列的修法,功效顯著。所以,很多弟子們都前後追隨,時間一長,就自然形成了某個佛教宗派。因此呢,佛經,包括《圓覺經》在內,並不屬於任何一個佛教宗派,而是屬於佛陀,屬於一切相信它的有緣人呀!」
「哦,我有點兒明白啦!那麼,哪個宗派比較重視《圓覺經》呢?」
「最早重視並弘揚《圓覺經》的,是唐代禪宗的一些高僧,南宋時期,宋孝宗還親自為《圓覺經》做了御注,也是受到了禪宗高僧的影響。還是在唐代,當圭峰宗密大師做了《圓覺經疏》以後,華嚴宗的大德們開始特別推崇,前後很多人講解並註疏《圓覺經》。到了元代,天台宗的高僧們也紛紛註解《圓覺經》,與華嚴宗的大德們互辯法義,並且流傳到了日本,相當盛行。
總之,禪宗、華嚴宗和天台宗的高僧們,都非常重視《圓覺經》,做的註解也很多。其中,以宗密大師的疏影響力最大;其次,明末高僧憨山大師的《圓覺經直解》則比較簡明易懂;近代呢,民國高僧太虛大師有一部《圓覺經略釋》,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啊。」
絮絮叨叨地到了這裡,各位兄弟姐妹們,對於《圓覺經》到底是什麼東東,大概心中有數了吧。好,咱們就開始品品其中的趣味和宗旨吧。
推薦閱讀:
※《圓覺經》第03部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經
※釋清凈:《圓覺經》講記(12-1下)
※《圓覺經》講座 十
※圓覺經白話解八 幾種具體修習
※趣品《圓覺經》之十八
TAG:圓覺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