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後的日本思維
汶川大地震後的日本思維
李自強
「第一避難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學校的房子不能倒。這是日本防備地震災害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日本雖然是地震多發國家,人員傷亡卻是大大低於其他國家,日本國民擔心地震發生,卻絕不會擔心學校會有「豆腐渣」。
筆者之所以取題「汶川大地震後的日本思維」,是根據媒體報道,就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第四天,即5月16日,日本內閣舉行會議,專門討論加快學校危房改造的進程。會議決定,由日本中央財政安排主要資金,爭取在5年內完成全國4.5萬棟公立中小學校校舍的補強施工。這家日本媒體說,四川大地震造成許多教學樓倒塌,眾多學生遇難,這一消息給了日本政府極大的震驚。
讀到這篇報道,無法不讓人對日本政府油然生敬。一個抗震防災被世界公認做的最好的國家,在鄰國發生災難後「第一時間」,仍然是撿討自已的「不足」,並立即召開國家最高規格的專題會議,採取措施,解決問題,以備無患。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套話來說,「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學校的房子不能倒」,在日本這是「落到了實處」。
日本如此重視學校的建築質量,並不是因為今天的日本經濟發達,有的是錢可以花。日本確立學校必須成為抗震「第一避難所」的原則,始於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那一場地震導致了日本不少學校的教學樓倒塌,造成學生集體遇難。當時的日本政府從中吸取教訓,以"學生的生命維繫著國家未來"為最高原則,規定全國的學校教學樓必須使用鋼筋混泥土結構。從那時開始,日本學校便成為了每一個地方最牢固的建築,自然也成為了地震後災民的第一避難場所。
反觀中國,哪個省哪個市的官員敢說,本地最牢固的建築是學校?汶川大地震的事實是,我們的學校不僅不是第一避難場所,而是死亡最慘重的「第一災難場所」。誠如《南方周末》報導,「在北川老城的廢墟上,水泥是疏鬆的,人們可以像掰餅乾一樣把水泥預製板掰出任意形狀。鋼筋也是如此。有的水泥板中只有3根細小的鋼筋,只需稍微用力就可以折斷。」但另一方面,縣委大樓卻是「鋼筋又多,水泥標號又高,砸不開。」 一位解放軍師級幹部站在都江堰災難現場,痛心疾首地問道:「為什麼周圍的樓都在,唯獨那所新建學校夷為平地,四百名兒童死於非命?!」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災後第15天,四川省教育廳很快總結出了災區學校倒塌的五點原因,(內容見筆者《四川省教育廳對校舍倒塌原因能成立嗎?》一文),作為學校的政府主管部門,面對近7000所校舍的垮塌,數千上萬名孩子的亡靈(不完全統計數字),絲毫不見其有負責之心、反省之意和悲憫之情。這「五點原因」已經引起了無數網友的質疑,筆者這裡無須再說什麼,只引用溫家寶總理在救災現場所說的:「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已看作辦。」
汶川大地震是「天災」,天災後面有沒有「人禍」?相信歷史會有公正的結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在因地震而震醒了全國人民血脈相連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絕不可忘記反省、反思這場地震暴露出來的制度性弊端。尤其是在我國農村還大量存在著中小學校的危房,多少年來也沒有真正得到「落在實處」的改造,這些危房也許連4級、5級的地震都承受不了,許許多多的孩子實際上都面臨著潛在的生命危險。中國還能讓這一類悲劇重演嗎?
汶川大地震的救災還遠沒有結束,我們的許多政府部門把救災已演變為了「秀災」,我們的許多媒體已經忙不迭地幫忙「評功論賞」,粉飾太平,裝點無恥。倘若我們只擁有「壞事變好事」淺薄腐朽的思維,把「喪事」當作「喜事」辦,抗震救災只能演變成一場「表楊與自我表楊」鬧劇。
真如此,則中國沒有明天!
推薦閱讀:
※到災區之後——寫給地震後救援人員
※為什麼處於平原地帶的荊州,在半年之內發生了兩次地震?
※學固體地球物理的出來能做勘探地球物理的工作么?這兩個專業差別大嗎?
※台灣地震僅一棟大樓為什麼解救都這麼困難?
※也說「文明上網,言論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