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儒家箴言200句(下)

【智慧】儒家箴言200句(下) 2015-07-05 壹號收藏

101.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喜歡學習的品格接近於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於仁愛,知道羞恥的品格接近於勇敢。一個人懂得這三點,也就懂得如何修養自己的品德了……」

102.子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要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考慮,明確地辨別,切切實實地去做。」

103.子曰:「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誠心用形象表現出來,形象表現出來便很顯著,顯著的表現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現便見諸行動,見諸行動後不斷地變,變了以後便能達到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誠心能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04.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君子尊崇天賦予的道德本性,又通過求教和學習,使自己的知識既進入寬廣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細妙之處;使自己的德行既高尚光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05.子曰:「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驕橫跋扈,下面的人便不會背離他。」

106.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禮記·中庸》)

[譯文]一個君子的主張和作為,看來平淡但不令人厭煩,雖然簡約但卻文雅,溫和中顯出道理來。能知道由遠及近的道理,風向來自何處,從一點小事上能看到大事。這就可以說進入道德之門了。

107.孟子對曰:「……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孟子回答 (梁惠王)說:「……講仁德的人是天下無敵的。」

108.(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孟子說:「孝敬自己家中長輩,並推廣到孝敬別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的兒女,並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兒女。」

109.孟子對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孟子回答 (齊宣王)說:「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快樂而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為自已憂愁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憂愁而憂愁。」

110.(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無畏剛直、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它作為一種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去傷害它,它就會充滿天地四方之間。這種氣,必須與義與道相配合;沒有義與道,它就會軟弱無力了。」

111.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孟子說:「依靠天時的有利條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不如依靠人們和諧一致的有利條件。」

112.(孟子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孟子說:「獲得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很少人幫助的人,連他的親朋故舊也會背叛他;而那種得到多數人幫助的人,整個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

113.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孟子說:「老百姓生活和生產上的事不可不急切地對待啊。」

114.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孟子·膝文公下》)

[譯文]孟子說:「榮華富貴不能亂我的心,貧賤困厄不能變我的志,威武強力不能屈我的節,這樣才叫大丈夫啊!」

115.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便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如果不用音樂方面的六律,便不能校正五音;……如果不實行仁政,便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116.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為行仁,他們的後人失天下,是因為他們不行仁。一個國家的衰敗和興起、生存和滅亡,都是這個道理。」

117.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我愛別人,可是別人不親近我,那就要反問自己的仁德夠不夠;我管理別人,但是沒管好,那就要反問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夠不夠;我有禮貌地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就要反問自己的恭敬夠不夠。」

118.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每一個人。」

119.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順應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滅亡。」

120.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就獲得了天下。獲得百姓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支持了。獲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積聚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到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121.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

122.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人的毛病在於喜歡當別人的老師。」

123.孟子曰:「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的聲望超過他的實際,君子以此為恥。」 (《孟子·離婁下》)

124.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譯文]孟子說:「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常愛他;恭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常恭敬他。」

125.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譯文]孟子說:「性命是我要珍惜的,義也是我要擁有的。如果兩者不能兼得,我可以犧牲生命而選取義。」

126.(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譯文]孟子說:「心這個器官的職能在於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諦,不思考便得不到。」

127.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譯文]孟子說:「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任務降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苦惱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骨,餓乏他的身體,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稱心如願。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強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128.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做一項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棄,便會失掉。這是有益於收穫的探求,因為所探求的對象是在我本身之內(即強調發揮善性,注重修養)。」

129.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一切我都具備了。我反躬自問,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這就是最大的快樂。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達到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直接的了。」

130.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131.(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不得志時便修養自己的高貴品質,得志時便為天下之人做善事。」

132.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沒有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133.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便覺得魯國小了;上了泰山,便覺得天下也不大了。」

134.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135.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孟子·盡心下》)

[譯文]孟子說:「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那國家就會空虛;沒有禮義,上下的關係就會混亂;沒有好的政治,國家的財富用度就會不夠。」

136.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譯文]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 (國家)為次,君主最輕。」

137.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盡心下》)

[譯文]山坡上的小路很窄,經常去走就會成為大路。如果間隔一段時間不去走,茅草就會堵塞它了。

13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衛風·淇奧》)

[譯文]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修養自己的道德,好像做一件精美的骨器、精良的玉器一樣,認真地加工製作。

139.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衛風·木瓜》)

[譯文]他送給我木桃,我回贈他美玉。這算不得回報,表示永遠相好。

140.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詩·小雅·棠棣》)

[譯文]妻子兒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彈琴。一家兄弟團結和睦,融洽無間快樂無比。

141.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詩·小雅·伐木》)

[譯文]鳥兒嚶嚶在叫,想找到同類相和。看那天小鳥都尋找自己的朋友,何況一個人為什麼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

14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小雅·鶴鳴》)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有它的特殊之處,可當礪石雕琢我們這裡的美玉。

143.父令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小雅·蓼莪》)

[譯文]父親啊,生了我。母親啊,養育我,撫摸我,愛護我,喂大我,教育我,照顧我,關懷我,出入抱著我。我要報答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比天還大。

14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小雅·車轄》)

[譯文]仰望高山頂,走在大路上 (對德高望重者表示仰慕)。

145.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尚書·大禹謨》)

[譯文]任用賢人不要對他存二心,去除邪惡果斷不猶豫。

146.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譯文]自滿的人會受到損害,謙遜的人會得到益處。

147.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尚書·五子之歌》)

[譯文]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便能安寧了。

14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尚書·太甲中》)

[譯文]老天爺造成的災害,還可以避開;如果自己造成的災害,那就不能逃避了。

149.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尚書·泰誓下》)

[譯文]樹立有道德的榜樣,要使德得以發展;除去罪惡的人和事,要從根本上去做。

150.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尚書·旅獒》)

[譯文]沉迷於歌舞、美姬,就會喪失道德;沉迷於玩好之物,也會喪失意志。

151.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尚書·酒誥》)

[譯文]人不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應該以民間的反映當作鏡子照照自己的作為。

152.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周官》)

[譯文]做善事,就會心氣和平,而且一天天顯示出美好;行欺詐,就會費盡心機,反而一天天顯示出笨拙。

153.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

[譯文]以天下之公理滅一己之私慾,百姓莫不敬懷信服。

154.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尚書·周官》)

[譯文]一個人功勞崇高,主要體現在他的志向上;一個人業績廣大,全賴他勤奮努力。

155.有容,德乃大。(《尚書·君陳》)

[譯文]一事當前只有可以容人,才體現他崇高的道德。

156.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享樂不可過火。

157.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

[譯文]見到財物,不要貪求多得;遇到危難,不要輕易逃避。

158.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譯文]禮所崇尚的是有施有報。只講施而不講報,這不合乎禮的要求;相反,只講報而不講施,也不合乎禮的要求。

159.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禮記·檀弓上》)

[譯文]一個人生前要做有益於人的事,死了以後,也不要危害別人。(這是成子高說的話,接著他還說,我死後,找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葬了我。)

160.苟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

[譯文]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懇之心對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強結合,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16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

[譯文]孔子說:「大道(理想社會)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大家的,選拔賢能的人當政,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增進和睦。」

162.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禮記·內則》)

[譯文]孝子贍養父母,要使他們心情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意願;備禮樂愉悅他們的耳目,使他們的寢處安適,用他們愛吃的食物盡心贍養他們。

163.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禮記·內則》)

[譯文]父母去世以後,將要做善事的時候,要想到會給父母留下好名聲,就必定會做出成效來;將要做惡事的時候,要想到這會羞辱父母的名聲,就必定不去做。

16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文]一塊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話,不會成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學習,不會通曉一些道理。

165.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譯文]雖然有好的熟魚熟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極高明的道理,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正確。

166.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禮記·學記》)

[譯文]學習的人缺點有四類,教師必須知道才行:在學習中,有的失之於貪多,有的失之於過少,有的失之於把學習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於遇到困難就停止不進。這四類缺點,是由於學習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們的心理,才能補救他們的過失。教師的作用就是在於發揚他們的優點,補救他們的過失。

16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譯文]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識短淺,見聞不廣。

168.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 (《禮記·樂記》)

[譯文]面臨疑難的事能當機立斷,這是勇敢的表現;見到利益能恭讓,這是重義的表現。

169.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禮記·祭義》)

[譯文]惡意的語言不從口中說出來,別人對你忿恨的話就不會返回到你的身上了。

170.子云:「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

171.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發現善事稱別人,出現過失自己承擔。這樣,別人對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172.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禮記·坊記》)

[譯文]君子往往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先考慮別人然後考慮自己,這樣,在民眾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

173.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禮記·表記》)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人的舉動沒有不得體的地方,對人的表情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對人的言語也沒有失禮的地方。」

174.情慾信,辭欲巧。(《禮記·表記》)

[譯文]情理要真誠確實,言辭要妥善得體。

175.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禮記·表記》)

[譯文]孔子說:「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講求義的人為天下定下規制。」

176.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

[譯文]孔子說:「君主因為有民眾的擁戴而存在,也因為人民的叛離而滅亡。」

177.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禮記,緇衣》)

[譯文]孔子說:「說話實實在在,行為循規蹈矩,所以活著的時候志向堅定不移,死了以後也不會影響他的好名聲。」

178.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禮記·緇衣》)

[譯文]可以說出來,但是做不到的,君子就不說。

179.(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說話必須首先體現誠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

180.(子曰:)「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不以金玉為寶物,而是以忠信為寶物。」

181.(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可以處於危險境地,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

182.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譯文]如果對國家有利,自己就不會去貪圖金錢和地位。

183.(子曰:)「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推舉人才時對內不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避曾經怨恨過自已的人。」

184.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18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186.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187.《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18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189.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190.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191.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孝經·三才》)

[譯文]所謂孝,就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正確而不可改變的道理,民眾以此為法則。

192.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苟子·勸學》)

[譯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可是它比藍草還要青;冰是由水結成的,可是它比水還要寒冷。

19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蚊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譯文]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在這裡發作起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蚊龍就在這裡生長起來;聚集起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就具備了。

19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譯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廢,連腐朽了的木頭也弄不斷;雕刻如果堅持不懈,金屬和石頭也能刻得動。

195.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討自己。

19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荀子·修身》)

[譯文]做人不講禮儀,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儀,就不會成功;國家不講禮儀,就不得安寧。

197.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荀子·不苟》)

[譯文]公正產生光明,偏私產生黑暗;端莊產生通達,詐偽產生閉塞;誠信產生神明,夸誕產生惑亂。

198.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荀子·不苟》)

[譯文]君子尊崇別人的德行,讚揚別人的優點,並不是出於獻媚;依照正義的標準,直接舉出別人的過失,也不是誹謗挑剔。

199.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荀子·榮辱》)

[譯文]正義在先私利在後的,光榮;私利在先正義在後的,恥辱。光榮的,經常通達;恥辱的,經常途窮。

200.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譯文]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


推薦閱讀:

智慧千言(十五)
提煉儒道佛做人的智慧只有兩句話
智慧人生:人生不要被金錢所控制,決定你幸福的,是知足
智慧人生的哲理 【圖文】
打開孩子心靈智慧的金鑰匙

TAG:智慧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