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家教理念
嬰兒游泳功效
【嬰兒游泳功效】
◆神經系統◆ 嬰兒游泳,能有效促進嬰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激發嬰兒潛能,為提高兒童智商情商打下良好基礎。
◆消化系統◆ 新生兒游泳,能夠促使胎便早排出,生理性黃疸早消退,營養早吸收,生理性體重下降早恢復。
◆消化系統◆ 嬰兒游泳,運動量大,嬰兒體力消耗大,寶寶營養攝入增加,胃腸蠕動增加,寶寶體重增加優於同齡嬰兒。
◆呼吸系統◆ 嬰兒游泳,為寶寶提供一個自然、安全的運動,堅持一段時是以後,寶寶的胸廓發育和肺活量的提高明顯優於同齡嬰兒。
◆循環系統◆ 嬰兒游泳,使全身肌肉耗氧量增加,由於水對外周靜脈的壓迫,有效促進了血液的循環,提高了寶寶的心臟功能。
◆肌肉、骨骼系統◆ 新生兒游泳,能夠使嬰兒在宮內蜷曲已久的肌肉、關節、韌帶和肌肉的發育,促進寶寶身高增長,使寶寶體格健壯。
安全提示:在嬰兒游泳操作的全過程中,操作者必須全程監護,和寶寶的安全距離保持在一臂之內。
適齡範圍:0—12個月寶寶
環境及水溫:
◇新生兒游泳:室溫28°C左右,水溫38°C左右
◇嬰兒游泳:室溫22—26°C左右,水溫32—36°C左右
游泳時間:餵奶40分鐘 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鐘
培訓要求:嬰兒游泳的操作者須參加培訓
嬰兒游泳操作
※ 醫院 《新生兒游泳操作手冊》
※ 「馬博士」嬰兒游泳館 《嬰兒游泳操作手冊》、《嬰兒游泳館管理手冊》
※ 家庭 《嬰兒游泳操作手冊》(嬰兒游泳教學光碟、網上培訓資料)
良好的生活規律應該從小嬰兒開始培養
有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可使嬰兒食慾旺盛、精力充沛、情緒愉快、有良好的睡眠、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當嬰兒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規律後,父母對嬰兒的護理和撫養也會感到得心應手,不至於手忙腳亂,而影響父母的休息和生活。良好的生活規律應從這個月齡的嬰兒開始,培養起來,因為這個月齡的嬰兒已可建立起條件反射。
根據嬰兒的生理特點,來安排一日的吃奶、睡眠和玩耍的時間,也就是給嬰兒指定一張一日生活作息表。只要堅持就可按照這張作息表的要求就可培養起生活規律。
餵奶規律仍為按需哺乳,歲月齡的增長,餵奶時間和次數逐漸有了一定的規律,一般是在睡前醒後餵奶,平均白天餵奶4-5次,夜間2-3次。這個階段的嬰兒白天睡眠需3次,即上午9-10點、中午12點到下午點、晚上6點左右各一次。每次睡眠時間各個嬰兒不同,一般在-2個小時之間。夜間睡眠從晚上8-9點到第二天早晨6-7點醒來。這個月齡的嬰兒白天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多,上、下午各在2個小時左右,在這段時間內,可以用各種玩具對嬰兒進行視、聽功能的訓練,做嬰兒被動操,對嬰兒進行撫觸、戶外活動等,一促進嬰兒的身心發展。
在培養嬰兒生活習慣時,要因人而宜。在餵奶、活動和睡眠的不同階段,可配合不同的音樂,以幫助嬰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可用語言來說明你現在正在做的護理或活動,如餵奶時,一面僵硬兒抱起來一面對他說「寶寶肚子餓了,我們來吃奶」,使聲音、語言與餵奶聯繫起來,久之,當抱起嬰兒來時或一聽到媽媽的聲音就知道要吃奶了,這時消化道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使嬰兒的食慾大增。在睡覺前,先換好尿布,脫去外衣、鞋襪,並告訴嬰兒「現在寶寶要睡覺了,做個好夢吧」,可再放一些催眠曲,拉上窗帘,製造一個有益於睡眠的環境,這樣嬰兒回很快入睡。活動應安排在餵奶1小時左右,以免因活動而吐奶。
出生一年內智力刺激可防行為問題
據新華社電美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出生後第一年裡從父母那裡獲得充分智力刺激的嬰兒日後出現行為問題的可能性較小。
據路透社報道,芝加哥大學本傑明·萊希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跟蹤研究了近1900名兒童,從其嬰兒期追蹤至13歲。
研究發現,在出生後第一年裡獲得父母充分智力刺激的嬰兒日後出現嚴重行為問題的可能性較小。智力刺激包括為孩子朗讀,和他們說話以及帶他們走出家門。
研究人員說:「目前研究結果與假設一致,即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年裡採取干預撫養方式對預防孩子未來的行為問題大有裨益。」
研究人員解釋說,與孩子互動反映父母關心和疼愛孩子。另外,嬰兒期智力刺激還有助於促進語言能力開發,使孩子更容易進行交流。
這一研究結果刊登在《兒童變態心理學雜誌》上。
趣 聞
香氣可改善情緒
某些香氣對改善孩子的情緒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沐浴液或洗髮水時可適當考慮對香氣的選擇。橘子味:能緩解不安和急躁,讓孩子安靜下來。香草味:會讓孩子腦中出現媽媽微笑著從烤箱里端出香噴噴的蛋糕的情景。薰衣草:有助於寶寶睡眠,能讓哭鬧的幼兒平靜下來。桃子味:對於因閱讀困難、孤獨及坐立不安的孩子來說,桃子的香氣可以讓他平靜很多。
吃飯時講話,有助於孩子社會化
美國有研究兒童心理的學者指出:幼兒吃飯時與同伴或父母談論自己喜歡的小菜、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或講述和小朋友一起遊戲時的快樂情景,有助於孩子的社會化。他們認為嬰幼兒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他們常常用嘴探索世界,進餐時,孩子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富於聯想,因此父母可以利用進餐的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音樂可使孩子容貌美
研究發現,常聽音樂能改變兒童的容貌,使其變得漂亮。經常讓孩子聽些歡快的樂曲,可以刺激神經,使孩子身心健康。日本幼兒開發協會曾做過類似試驗,並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們給幾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一天3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4個月後,這些孩子的表情比一般的孩子活潑,動作也更協調,眼睛更是炯炯有神。
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愛笑
美國心理學家指出,3周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中國孩子多55.6%,而中國孩子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卻比美國孩子高出92%、31.3%和138%。此外,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超過了52.2%。
早期談話有助於嬰兒智力發育
倫敦語言和聽力專家經過7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在嬰兒9-13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在專家指導下與嬰兒進行有目的的談話,對孩子日後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在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個月,儘管嬰兒不會回應,也要不斷地和他們講話,盡量減弱使嬰兒分神的背景噪音;根據嬰兒的成長階段,講些嬰兒感興趣的東西,每天至少談話半小時。
樂觀女性生男孩幾率高
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樂觀開朗的女性,特別是相信自己能長壽的女性生男孩的幾率較高。
專家指出,人們對未來的感知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自己生兒育女的幾率。健康、開朗且有良好社會關係的女性多有可能生育男孩,而經常處於壓力下生活的女性則生育女孩的幾率較高。
懷孕期間患流感,孩子長大後麻煩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准母親在懷孕初期患流行性感冒,有可能損害嬰兒的大腦,並使孩子長大後易患精神分裂症。 研究人員對64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在被調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1/4患者的母親在懷孕初期染上了流感病毒。這些孩子長大後有精神問題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7倍。而孕婦在懷孕後期患流感則對孩子將來的健康威脅不大。
三齡童蟲牙迅速增多
進入3周歲以後的孩子,乳牙已經出齊,甜食又吃得比較多,因此蟲牙的發病率也迅速增加。作為一種細菌感染性疾病,蟲牙最大的特徵是發展快,一個牙生了蟲牙,一兩周就會出現一個大洞,很快還會一個接一個蔓延。因此媽媽們一定要經常查看孩子的牙是否「長蟲」了,如果有,一定要早治療,等到孩子喊牙疼了再治,麻煩就會比較多。
溫暖的懷抱代替了保暖箱
菲律賓一婦產醫院,於5年前採取了一種名為「袋鼠媽媽的關懷」的方法,藉助母親的體溫保暖早產兒,和依靠保溫箱的早產兒相比,他們的體重增長更快,出院回家的時間也要早一些。母親不僅可以依靠自身的體溫給孩子保溫,而且還可以及時喂母乳,這是保溫箱無法做到的。
少兒「心悸」不少見
當孩子訴說心慌氣短時,不少家長常常不以為然,以為孩子在「撒嬌」,其實,小兒「心悸」並不少見。引起小兒心悸,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方面的原因。生理性因素主要與情緒緊張、生氣和勞累有關。由於情緒變化,致使心臟的神經內分泌調節不穩定,容易誘發心悸。病理性因素以心肌炎為主。
因此,當孩子訴說心慌氣短或胸悶不適等癥狀時,家長應重視,及時帶孩子看醫生。
睡覺時開燈不利健康
新研究發現,開燈睡覺的兒童或者生物鐘自然睡眠模式受人造光線干擾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比平常人要大。原因是人造光線對人體的破壞性影響會降低人體降黑素的水平。而降黑素通常會在夜晚增加,其作用是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研究人員指齣兒童白血病發病率的增多,還可能與夜晚暴露在燈光下有關。
「美麗」奶瓶可致鉛中毒
圖案美麗、顏色鮮艷的奶瓶往往受到年輕父母的喜愛,可是這樣的奶瓶卻暗藏著「殺機」,往往會導致嬰幼兒鉛中毒。
據了解,奶瓶著色本該使用有機塗料,但其成本較高,著色效果也不如無機塗料。所以一些不法企業便使用具有一定毒性的無機塗料。
冥想——減輕兒童手術後的疼痛
與傳統的藥物治療相配合,在專業人員的執導下進行冥想,可以幫助兒童減輕手術後的疼痛和緊張情緒。 73名7~12歲的孩子接受了這項研究。他們分為兩組,第1組按正常的醫療標準進行手術,第2組則附加了這種特殊療法。從手術前3個星期開始,第2組的孩子們就被要求看錄像,在柔和的音樂中學習深呼吸、肌肉放鬆和各種冥想技巧,讓孩子們盡量想像置身於一個自己最嚮往的地方。在手術後的1~4個小時內,及出院回家後的22~24小時內再各進行一次特殊療法。結果顯示,與標準治療相比,第2組的孩子手術後疼痛和焦慮的程度明顯降低。
兒童服用阿司匹林要遵醫囑
阿司匹林是一種常用的退熱止痛藥,但兒童使用不當常會發生毒副作用,如用量過大或用藥間隔時間過短,會造成出汗過多、虛脫、血壓下降;對胃腸黏膜也有刺激作用,造成胃腸黏膜水腫、糜爛、出血,形成消化性潰瘍;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還可引起過敏性休克或哮喘等一系列過敏反應;長時間使用還可損傷腎臟、引起腎乳頭壞死。因此,兒童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遵醫囑。
孩子也會社交敏感
兒童社交敏感症的發生往往與家庭和學校環境有很大關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經常受到父母的驚嚇責罵,在學校經常遭受同伴的各種不良精神刺激,使兒童逐漸形成自卑、敏感、逃避、退縮的性格特點,那麼兒童的社會交往興趣、社會適應能力將會大大降低。學前教育心理學專家指出,家庭應該鼓勵兒童多交朋友、多參加各種競賽,並適時地給兒童以表揚和獎勵,這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的社交信心和興趣,克服「社交敏感」。
嘗試夢中教育
當家長向孩子提出「看電視時間不要太長」等要求時,孩子大多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很少放在心上。對此,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家建議家長不妨嘗試夢中教子。
白天孩子的大腦與情緒均處在緊張狀態,肌肉和血管總在向大腦傳遞緊張的信息。而在睡眠時,他們的肌肉放鬆,血液中氧含量增加,記憶能力因此而得到改善。所以當孩子睡覺時,他的大腦可以「記住」外來的信息。
因此,家長要改變孩子的某些負面行為,可滿懷愛心地輕輕告訴睡夢中的孩子。
深海魚油,兒童慎用
海魚製品因為有其他製品所不可替代的保健效果,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比如深海魚肝油能提供充足的維生素A和D,所含的DHA能改善大腦功能,提高記憶力,所以很多媽媽都給寶寶吃魚油製品。但美國科學家近日對兒童食用海魚和海魚製品提出警告—
慎食海魚及其製品,以防汞中毒。
「泳療」有助早產兒發育
臨床研究表明,「泳療」在寶寶出生當天即可進行。
「泳療」技術發明人表示,經產科臨床研究,正常足月分娩的剖宮產兒、順產兒以及32周~36周的早產兒、低體重兒,從產後當天開始進行「泳療」,對照其他新生兒,其體重、胎便、神經行為和胃腸功能等有明顯的差異。
腦癱與新生兒體重有關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低體重新生兒患腦癱的危險是同齡正常體重新生兒的4-6倍。而巨大兒患腦癱的危險則會增加三倍以上。而出生體重稍高於正常水平新生兒患腦癱的危險最低。
安慰奶嘴使用不當易患中耳炎
芬蘭專家最近對500名出生6~18個月的嬰兒進行對比調查,結果發現6個月以後繼續使用安慰奶嘴的嬰兒患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幾率比停止使用的嬰兒高出1/3。
專家建議,根據新生嬰兒好啼哭和愛吮手指的特點,最遲在10個月大時應該停止使用安慰奶嘴,代之以布娃娃等玩具。
小兒打鼾,不容輕視
美國醫學研究發現,嬰幼兒如果長期存在打鼾問題,即使日後停止打鼾,也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學習能力。由於兒童時期是一個人智力形成和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而打鼾會使得睡眠和呼吸的節律發生紊亂,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和多動。這些行為問題可影響兒童的學習表現,從而對智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兒童腫瘤與父母職業有關
國內外腫瘤流行病學近年來的資料表明,兒童腫瘤的發生與父母的職業有關。
由於准父母職業接觸化學物質(包括油漆、石油產品、烴類、溶劑、農藥等),尤其是母親在妊娠期中接觸化學物質和物理因子(電磁場、離子射線),通過胎盤轉運,很有可能使胎兒的發育受到損傷,患上惡性腫瘤的危險也相應增加。因而准父母要注意做好職業防護。
培養藝術鑒賞專家而不是「模仿秀」
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並不在於背著畫夾,送孩子進畫室,重要的是帶孩子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文化、感受藝術之美,培養他們的藝術感覺,造就他們的慧眼靈心。如果只是讓孩子照樣臨摹,不僅他的作品會毫無個性可言,還會使孩子失去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的能力。更嚴重的,或許會讓孩子從此厭惡畫畫。
孩子讀書要注重「悅讀」
專家呼籲,家長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 別把自己的意向強加給孩子,更要注重讓孩子「悅讀」。
據了解,在圖書館借閱圖書,家長一般會選擇與孩子學習有關的,而孩子則直奔他們感興趣的科幻、動畫、漫畫等書架。調查發現,家長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孩子的讀書取向。
據某少兒圖書館外借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孩子借書有自己的傾向,很多孩子都反映家長給他們借的書不好看,如果家長刻意要求孩子讀自己根本看不懂或沒有興趣的書,無異於「囫圇吞棗」。
兒童手機面世
一種專門針對兒童設計的手機在廣州面世。這種兒童專用手機與成人手機最大的區別在於:一是沒有數字鍵,按鍵設置非常簡單,更易於操作;二是特別研製了限制呼入、呼出和限制簡訊接受、發送等功能,避免兒童過多受外界干擾。另外通話費也比普通手機便宜很多。
兒童手機最大的魅力還在於其定位功能,通過移動運營商的網路,在全國範圍內,不管孩子在哪裡,家長對小孩的行蹤都能了如指掌,而且定位的誤差控制在5-50米。
兒童:遠離加油站
國外研究者發現,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車修理廠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風險要高出平均水平的4倍,而這些孩子得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幾率比住在同一地區、但不住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
研究者還指出,孩子們在加油站附近生活得越久,相關的風險也越大,他們出生以前通過母體的接觸也會提高相關風險。
專家懷疑,石油中的苯是引起兒童白血病患病幾率上升的原因。
聰明,是怎麼來的
根據美國之音(VOA)、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醫學雜誌等權威媒體及學術期刊的最新報道,有關嬰兒智力發展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
體重的奧秘
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體重的正常範圍內(2.5公斤~5.0公斤),出生時越重的嬰兒將來越聰明,至少到青年前期是這樣。紐約市的科學家對3500名兒童進行了研究,研究者用傳統的方法測量了兒童的智力,並對這些兒童的兄弟姐妹也進行了測量,以便把出生時體重與營養等其他因素區分開來。研究發現,兒童在七歲時的智力與出生時的體重直接相關:出生時體重較重的兒童在智力測驗中得分較高。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較重的嬰兒出生前的大腦發育在關鍵期獲得的營養較多的緣故。研究還發現,男孩出生時的體重與未來的智力發展方面的關聯要比女孩大。
英國的一項大型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研究人員對出生於1946年3月某周內的3900名嬰兒進行了為期40多年的跟蹤研究,以期發現出生體重與日後智力發展的關係。研究人員在這些嬰兒長到8歲、11歲、15歲、26歲和43歲時對他們進行了智力測試,結果顯示出生體重確實影響日後的智力發展。兩者之間是相關的年齡是8歲。8歲時在閱讀理解、單詞發音、辭彙和非言語推理的綜合測試中,出生時體重較重的兒童比較輕的平均得分高44%。這一差異一直保持到26歲。但當他們11歲時,其差距降低到30%。到43歲時,已經很難測出出生體重對他們智力的影響了,這可能是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最終超過了出生體重的影響。這是首次對嬰兒出生時體重在正常範圍內與其智力關係的研究。此前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低體重兒(2.5公斤以下),結論是他們將來的智力發展很可能不健全。
交流的巨大作用
倫敦語言和聽力中心的渥德博士過去7年一直在研究嬰兒和兒童的語言發展。她認為在嬰兒9~13個月大的時候父母與嬰兒的談話方式對他們日後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渥德博士是根據一項對140名9個月大的嬰兒所做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她把140名嬰兒分為兩組,給予干預組嬰兒的父母以談話指導,實驗期間,語言治療學家在關鍵的嬰兒前語言發展期的4個月里走訪嬰兒的父母,指導他們怎樣與嬰兒談話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對照組的父母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嬰兒交流。7年後的智力測驗表明,干預組有9名兒童的智商超過130,另一組沒有一個兒童超過130。干預組的語言技巧及總體智力都比對照組的明顯為高(干預組的平均智力比對照組早15個月)。以下是渥德博士的建議:
(l)在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個月里,儘管嬰兒不會回應,但也要不斷地和他們談話。
(2)盡量減弱能使嬰兒分神的背景噪音。
(3)根據嬰兒的成長階段,談些嬰兒感興趣的東西。
(4)每天至少和嬰兒談話半小時。
儘管有些學者對談話能提高嬰兒日後智力發展的結論表示懷疑,但至少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早期談話能提高嬰兒日後的語言能力。
神奇的母乳
人們已普遍認為母乳餵養對嬰兒的健康有利,例如母乳中含有抗過敏和抗感染的成分。最近的研究還發現母乳餵養時間能影響嬰兒回後的智力發展。挪威和丹麥的科學家比較了345名13個月~5歲大兒童的母乳餵養時間。他們發現母乳餵養少於3個月的比多於6個月的嬰兒在他們長到13個月大的時候,智力技巧更可能低於平均水平,在5歲時,智商更有可能低於正常水平。即使考慮到母親的年齡、智商、受教育程度和吸煙狀況,差異依然存在。所以較長的母乳餵養時間對嬰兒認知發展有益。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一種營養物質LCPs能促進智力的發展。普通的嬰兒配方奶粉中沒有這種營養成分。
雖然母乳餵養最好,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母乳餵養。研究發現在嬰兒的配方奶粉中添加LCPs,同樣能促進嬰兒的智力發展。英國的科學家比較了在出生後的前女個月哺喂含LCPs的配方奶粉的嬰兒與哺喂不含LCPs的普通配方奶粉的嬰兒幾年後的智力發展差異。在這些兒童6歲時,要求他們完成一系列組圖任務。結果表明,當年餵養含LCPs奶粉的一組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務。其他的智力測驗也表明他們在理解和解決問題時效率更高。初步的數據還表明他們在兒童後期甚至到成人時的血壓可能更低。母乳中天然含有LCPs,但其質量要視母親吃的魚類、堅果和綠葉蔬菜的數量而定。
母親的「第六感」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母親能強烈地影響嬰兒日後的社會發展和語言技巧。如果母親天性樂觀,對孩子的需要敏感,則嬰兒的智力發展更好。母親患有抑鬱症的兒童語言技巧和聽力理解都較差。他們還不易合作,難以與人相處。母親的敏感性對兒童的總體發展非常重要。研究還發現,體貼的母親哪怕患有抑鬱症,其子女的智力發展也更好一些。
早教要多「早」
許多美國的醫生相信,孩子從一出生就具備學習能力。如果母親為嬰兒做了他喜歡的事,嬰兒就會微笑。嬰兒通過向母親或照料人微笑來得到最好的照顧。這就是嬰兒學習與其他人進行聯繫和交流的方式。
有些研究者還發現嬰兒的學習能力甚至在出生前就具備了。他們說新生兒能辨認出他們在母體中聽過的聲音。研究者在孕婦的肚子上放一個小型錄音機並播放一個短小故事。嬰兒出生那天,研究者在嬰兒嘴上放一個微小裝置。如果嬰兒把頭偏向一邊,他就能聽到在母體內聽過的故事,如果它把頭偏向另一邊,則會聽到另一個沒有聽過的故事。結果表明嬰兒不斷地移動頭部,以便一遍一遍地聽到它曾聽過的故事。
芬蘭的研究者發現嬰兒在睡眠時能學習。他們通過實驗證明嬰兒能辨別出在睡眠時聽到的不同聲音。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在睡眠中,嬰兒的大腦皮層同樣處於活躍狀態,而成人大腦的這一部分在睡眠時則不活躍。
這些研究表明嬰兒很早就有各種學習能力。所以越早進行開發,他們就越聰明。
環境的刺激
美國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對貧困家庭的嬰兒進行早期環境干預能明顯地促進其智力發展,從而證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從北卡羅里那州的貧困家庭挑選了心理和身體技巧相似的100多名嬰兒進行了長期研究。這些嬰兒中的一半組成實驗組,參加了一個高質量的嬰兒日托護理中心。中心提供教育的、健康的和社會的訓練項目,通過讓兒童參加遊戲和活動來提高他們的思維、語言技巧和情感發展。這些兒童從幾個星期大一直到5歲都參加這個日托中心。另一半嬰兒組成對照組,不參加訓練項目。5歲時這些兒童都上了公立學校。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18個月大的時候,在智力測驗中實驗組的幼兒就開始比對照組的得分高;在12歲和15歲再測時,實驗組的平均分仍然比對照組的高,尤其在閱讀和數學測驗中得分更高。最近研究人員又對這些已經21歲的學生進行了思維、受教育性、就業程度、養育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測驗。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年輕人在閱讀和數學測驗中依然得分較高。他們上大學就讀的可能性是對照組的兩倍。
家長是寶寶不愛學習的始作俑者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不愛學習的,因為學習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長大的孩子有很多不再愛學習了,家長便是始作俑者。
不愛學習首先是家長沒給寶寶提供足夠的機會。比如歡歡,當他自己能夠抬起頭時,就特別喜歡被豎著抱起來,以便更好的欣賞漂亮的家飾,但家長因為怕會傷到孩子而不敢豎著抱,結果不僅限制了能力的發展,還打擊了歡歡求知的衝動。
不愛學習還可能是家長磨滅了寶寶探究的衝動。小小孩兒能夠專註遊戲的時間是很短暫的,以後隨著各方面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漸延長,家長如果能夠恰當地進行引導,會大大提高寶寶的學習能力,而歡歡的家長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道理,他們頻繁地變換玩具,本想延長遊戲時間哄寶寶高興,但實際上卻渙散了他的專註力,讓歡歡感到疲憊和無能,漸漸的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衝動。
家長最常見的問題是給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壓力,令他感到學習是一件煩惱的事。過於追求教育的成功,沒有足夠方法和技巧的家長,在孩子眼裡是一個笨拙而乏味的老師,不僅難以學到本領,連學習的興趣都大大減退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人生啟蒙的老師,我們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輸甲乙丙丁,而應該認真研究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培養寶寶不斷學習的基本能力。
寶寶都是學習的天才
小寶寶出生時不僅有視力而且還有視覺偏好,他喜歡鮮艷的顏色,對比分明的圖案,喜歡看輪廓清晰而複雜的畫面,特別鍾情於人的笑臉。小寶寶還有聽覺分辨能力,能夠區分人的說話聲和其他聲音,能夠辨別出鈴鐺聲和蜂鳴聲,對媽媽的聲音尤其偏愛,對在媽媽肚子里曾聽過的樂曲更是情有獨鍾。除此之外,他還有有非常敏感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這些豐富的感覺能力是小寶寶學習的基礎,更可貴的是他還有旺盛的學習慾望。你在床邊放一件漂亮的玩具,他必然定睛去看;你在旁邊搖動搖鈴,他必然定神傾聽。寶寶本能的要去專註於周圍環境中新鮮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本領的提高,孩子學習的天性也越發高漲,你帶他到戶外轉一圈,他就總盼著再出去欣賞這美麗的世界;你擋住了電視屏幕,他就會歪身扭頭夠過去看;聽到大人高談闊論,他會停下自己的活動,洗耳恭聽你們的高見。
再長大一些,寶寶熱衷於跟媽媽一起讀書,還主動伸手翻篇兒;他會央求你給他講故事,而且百聽不厭;他會翻遍家中的抽屜、櫃廚以及廚房、廁所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家長明令禁止的那些神秘地帶;他會不斷地模仿家長的動作、語言和表情,會不斷的製造麻煩,不斷問這問那。
所有的這一切都代表著孩子學習能力的進步,家長一定要認清寶寶簡單活動背後蘊涵的求知慾望,給他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恰當的幫助,讓寶寶享受到學習和進步的喜悅。
教育孩子的十三大法寶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接納、確認孩子的各種情緒(尤其是消極的)
當父母否認孩子的感覺時,孩子覺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感覺舒暢了,他的行為才會良好,因為孩子是生活在感覺的世界裡。
傾聽孩子的心聲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說話來了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儘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閑時間再說。與孩子說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對我們來講,了解孩子頭腦里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當孩子與我們談話時,我們要儘可能地立即與他交談。這樣孩子就不會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他也就會更多地把心裡話告訴我們。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遊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註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11、不要忘了給自己留下一點休息時間
我們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我們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另外,我們需要點空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工作。
12、讓孩子的爸爸發揮作用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爸爸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爸爸不僅是一個監督者,更需要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父母作為一個集體,討論教育的原則,與孩子一起遊戲,一起談話,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讓周圍的人幫助你,使你自己的生活輕鬆。
13、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
成功的父母們深刻的感覺到伴隨孩子成長帶來的快樂。由於孩子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偉大,使我們變得更有理解力,使我們生活有了希望。所以,我們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發現和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
親子共讀十八招(一)
從零歲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已經成為許多爸爸媽媽的共識。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讓讀書識字充塞童年的快樂時光。我們的目標,是充分開發孩子的潛能,讓閱讀成為孩子認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徑,讓閱讀成為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親子共讀的秘訣,是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通過愛的傳導,讓孩子熱愛書籍,讓快樂閱讀的習慣陪伴孩子終身。
第一招:選擇大人自己喜歡的書
新任爸爸媽媽往往很困惑,不知該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書。其實許多資深的爸爸媽媽也有同樣的困惑,只是孩子長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選擇權下放。但是嬰幼兒自己是不會選的,過多的選擇和超出能力的選擇,只會讓他們困惑,所以嬰幼兒的家長必須代替孩子來選擇。可是,怎樣選擇呢?
有一招非常簡單:選擇大人自己喜歡的書。
有人曾問:「我喜歡《紅樓夢》,難道可以給初生的嬰兒讀這本書嗎?」我的回答是:「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如果你真誠地喜愛著《紅樓夢》,那麼就在給孩子大聲朗讀中將這種快樂和熱愛展示給孩子罷。再說,對於初生的嬰兒,聲音的韻律和魅力遠遠比語言的意義更重要。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當然還需要為他選擇適合的食糧:文學的、認知的、科普的、益智遊戲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歡、我選擇」的原則,因為親子共讀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不能總「虧」著大人呀,那樣孩子也會漸漸感到無趣。
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C.S.劉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僅僅是讓孩子們喜歡的故事是不良的兒童文學。」所以,如果一本童書不能喚起你的喜愛和敬意,你大可將它放棄,它未必是一本好書。
【實例】
美國作家謝爾·希爾弗斯坦是一點陣圖畫書作家、兒童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作曲家、鄉村歌手。他有幾部非常經典的圖畫書,但很難從讀者群來判斷它們應該歸入哪一類。《愛心樹》講述的一個男孩和一棵蘋果樹的故事,圖畫和文字是那麼簡單,兩三歲的孩子也愛聽,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讀,還有許多大人一邊讀著一邊流著熱淚。有一次,我捧著它讀給年逾七旬的媽媽聽,她聽完後很感動,說那棵樹就是爸爸媽媽。
希爾弗斯坦還有一本更簡單的圖畫書《失落的一角》,簡單得無與倫比,只有一條線、一個缺角的圓、一些角,每一頁只有幾行字和幾個字,故事大體上是一個缺角的圓去尋找它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有人說它講的是愛情的追求,有人說那是關於人生滿足與缺憾的寓言,也有人說它是從許多故事中提煉出來的哲理寓言,甚至美國有些大企業還把它拿來作為招聘員工時用的心理測評素材……
有一天早晨,我發現四歲的女兒正在埋頭看一本書,很投入,而且口中念念有詞。我湊近一看,原來是《失落的一角》!特別有趣的是,她並不認識那上面的字。我問她:「這本書好看嗎?」她很肯定地說:「好看!」我十分驚訝,那一刻我真想變回一個四歲的孩子,看看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好看。
真正好的童書,或許本該就是這樣。(作者:阿甲)
怎樣訓練小兒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思維的武器,對一個孩子來講,及早掌握語言是很重要的。剛出生的新生兒是不會說話的,在正確的教育下4-5歲的幼兒語言已很豐富了,僅僅幾年的功夫,孩子就能把人類幾千年創造的語言財富基本掌握下來,這在小兒的發育過程中是個很大的躍進。
小兒語言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有規律的過程。先學發音,例如2-3個月的嬰兒,當大人「啊」、「哦」地和他說話時,就會咿呀學語,逗他時會大笑。進而是理解語言階段,如7-8個月的嬰兒,已能理解簡單的語言,如問他燈燈在哪兒呢,嬰兒就會指燈或看燈。常常聽到1歲左右孩子的媽媽說:「這孩子什麼都懂就是不會說」,這是因為嬰兒仍處於理解語言階段。2歲左右的幼兒語言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時已會說3-4個字組成的詞,知道常見物品的名稱,很喜歡和成人學說話。
怎樣才算語言發育得好呢?在咿呀學語階段,能情緒愉快,積極發音,在理解語言階段,能理解得多,理解得對;在會說話時,語言清楚,內容豐富。這完全不是自發的,而是正確教育的結果。
怎樣訓練嬰幼兒的語言能力呢?
(1) 要創造一個能促使嬰兒不斷咿呀學語的愉快環境,以提高嬰兒的發音質量。媽媽的愛撫、語言和笑聲,最能鼓勵嬰兒做出咿呀反應。實驗證明,甚至只播放母親聲音的錄音帶,都能使嬰兒興奮,用咿呀學語對母親的聲音做出回答。所以成人要盡量多和嬰兒交談,長時間的沉默會使嬰兒感到寂寞。
(2) 培養嬰幼兒理解語言,要和小兒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就是幹什麼,說什麼,幫他理解什麼。比如吃餅乾時,就告訴孩子:「等著媽媽給你拿餅乾去」,拿著餅乾時,媽媽還可強化一下,對嬰兒說:「這是餅乾,多好吃啊」。
(3) 會說話時,也要本著做什麼學什麼的原則,教幼兒說話。如吃飯時教小兒說:「牛奶」、「白菜」、「張大嘴」等。睡覺時教小兒說:「上床了」、「躺下」、「閉上眼」等。在玩時教給小兒玩具的名稱、玩的方法,如「把皮球滾過來」。這樣聯繫小兒的生活學說話,既形象又具體,由於重複多,每日每時都可起到對語言的強化作用。
(4) 教小兒說話要趣味化、遊戲化。如要教會孩子說「請」,媽媽就可說:「汽車來接熊貓了,寧寧快說,請熊貓上車吧;」如要教會孩子說「再見」,媽媽說:「娃娃睡覺了,寧寧快說:明天見或晚安。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就容易學會。
總之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是接受知識的工具。要按順序和規律培養教育,使小兒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注意培養說話時不要用方言、土語,更不應說粗話,從小培養語言美,使孩子懂得舉止談吐優雅。
孩子動作不敏捷怎麼辦
嬰兒的動作發展是從頭部開始的(抬頭、轉頭),以後發展到上肢(取物),再發展到軀幹(翻身與直立),最後發展到下肢,學會站立和行走。
根據嬰兒動作發展的規律,要使1~3歲的孩子動作敏捷,必須給予適當的條件使之加強鍛煉。因此,爸爸媽媽要根據孩子動作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一系列訓練計劃。
在哺乳期,就要經常讓孩子在床上翻身和滾爬,鍛煉其腹部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如在嬰兒床的上空懸掛色彩鮮艷的吹氣塑料動物、氣球,能發出響聲的塑料玩具等,高度以孩子舉手就能觸到為準,爸爸媽媽可逗引孩子舉手觸摸玩具,也可以幫助孩子做被動體操。
1周歲後,可讓孩子扶著床欄杆練習走路,或爸爸媽媽扶其一手拉著走路,慢慢學會獨立行走,直至走穩,自然行走。
2~3歲時,可利用床上的被褥做障礙,練習爬行,還可隨兒歌模仿飛機、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做動作或學小鳥飛、小馬跑、小兔跳等動作,還可利用樓梯練習攀登等動作。爸爸媽媽可喊口令「一、二、一」,讓孩子練習合拍走步。
總之,爸爸媽媽要根據孩子動作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發育階段進行不同的訓練,使孩子動作更敏捷,形體更健美,腦子更聰明。
伸伸舌頭咂咂嘴
吃奶是寶寶的本能,剛出生的寶寶就有出色的吸吮本領。口舌的運動能力很發達,這時就可以教他做遊戲了!
方法:您可以輕輕地抱起寶寶,對著他的小臉,先張開嘴,然後伸伸舌頭、咂咂舌頭。您會吃驚地發現:寶寶先是盯著您,漸漸地張開他的小口,把舌頭伸出來,和你做一模一樣的動作,像鏡子一樣。這時您可以教他咂舌發細小的聲音。以後,當您一抱起寶寶,他就會伸伸舌頭咂咂嘴,發出響聲來回應您,是不是很有趣?
目的:培養寶寶的模仿能力。寶寶的一切學習都要靠模仿獲得,口的動作是最容易學習的。從最簡單的做起,您和寶寶會建立起良好的溝通。
嬰兒能力培養寶貝學爬正式練習曲
經過預備練習,待寶貝到了7個月左右時,他們在趴著時就能用兩條小胳膊支撐和腹部蠕動,使身體匍匐爬行,那樣子猶如一架將要起飛的小飛機,兩條小腿在後面拖著。這時,媽咪就可以開始學爬的正式練習了——
1、先練用手和膝蓋爬行
到7個月時,寶貝趴著時小肚子離床面很近。媽咪可將寶貝的小肚子托起,把兩條小腿交替性的在腹部下一推一出,每天練習數次。
當寶貝兩條小腿具備了一定的交替運動能力後,在前面放一個吸引他的玩具。為了拿到玩具,寶貝很可能會使出全身的勁向前匍匐地爬。開始時可能並不一定前進,反而後退了。這時,媽咪可雙手稍用力頂住寶貝的雙腿,使寶貝得到一點支持力而往前爬,這樣慢慢就學會了用手和膝蓋往前爬。
2、再練用手和腳爬行
寶貝學會了用手和膝蓋爬行後,讓寶貝趴在床上,用雙手抱住腰,把小屁股抬高,使得兩個小膝蓋 離開床面,小腿蹬直,兩條小胳膊支撐著,輕輕用力把寶貝的身體向前後晃動幾十秒,然後放下來。每天練習3-4次為宜,會大大提高小胳膊小腿的支撐力。
當支撐力增強後,媽咪雙手抱腰時稍用些力,促使寶貝往前爬。一段時間後,可據情況試著鬆開手,用玩具逗引寶貝往前爬,並同時用「快爬!快爬!」的語言鼓勵寶貝,逐漸寶貝就完全會真正地爬了。
貼心小叮嚀:
要保證有一個寬敞場地,如在房間地上鋪上地毯、席子等,讓寶貝任意滾動爬行,最好不要在床上訓練,以免掉下來摔傷。
【家教理念】智力成長:母教勝於父教
嬰兒期的寶寶和媽媽接觸最多,日本醫學博士高橋二郎對始於母嬰間的4種交流,進行了研究,發現母親對寶寶吃和睡的照料也是發展他智力的重要環節。
母嬰交流有助於寶寶智力
安徽醫科大學兒童醫學專家唐久來等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採用國內外先進的兒童智力研究方法,對400多名兒童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研究,並對影響兒童智商的環境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最終得出「母親對兒童智商及後天智力開發影響大於父親」的結論。
在影響兒童智商的遺傳與後天智力開發和環境兩個方面,中外專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即遺傳因素佔61%,後天智力開發和環境因素佔39%。
父母與子女智商相關係數都很大。唐久來和安徽醫大的專家組在研究中還發現,在遺傳方面,對中國兒童的影響,母親要大於父親。
在父母對兒童智力開發和影響方面,母親的因素也明顯高於父親。專家們把兒童出生後對智商影響最大的23個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發現,居於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母親的文化素質。而在家庭教育這一因素中,母親的作用又佔主導地位。專家指出:女性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養是優生優育的最重要因素。
安徽醫科大學兒童醫學專家唐久來等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採用國內外先進的兒童智力研究方法,對400多名兒童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研究,並對影響兒童智商的環境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最終得出「母親對兒童智商及後天智力開發影響大於父親」的結論。
在影響兒童智商的遺傳與後天智力開發和環境兩個方面,中外專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即遺傳因素佔61%,後天智力開發和環境因素佔39%。父母與子女智商相關係數都很大。唐久來和安徽醫大的專家組在研究中還發現,在遺傳方面,對中國兒童的影響,母親要大於父親。
在父母對兒童智力開發和影響方面,母親的因素也明顯高於父親。專家們把兒童出生後對智商影響最大的23個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發現,居於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母親的文化素質。而在家庭教育這一因素中,母親的作用又佔主導地位。專家指出:女性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養是優生優育的最重要因素。
開發寶寶智力從出生時開始
母親在為兒女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不僅要教育孩子具有積極的上進心,還要以自己的行動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養他們具有健康、堅強、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養。
為了讓子女成材,母親應該有的放矢地將困難、挫折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經受艱苦的磨鍊,培養他們的勇氣、毅力和獨處能力。不要忽略他們的情感需要,自覺尊重他們的人格,拓展他們的生活空間。
要鼓勵他們積极參加集體活動,注重人生觀、道德觀的培養,使他們從小具備善良、勤勞的品德,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健康的人格以及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優良品質。
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培養他們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道德情操。總之,作為母親,不僅擔負著養育兒女的使命,而且還要培養兒女成為品學兼優的棟樑之才。這些都是傳統母教中的精華成分。
這種優秀的教育方法甚至傳入國外,尤其被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所接受,在現在韓國小學生的教科書中還有「孟母三遷」的文章,日本有些大街上掛著的並非商業廣告,而是「效孟母三遷」之類的公益標語。
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個最明顯特點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母親往往作為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早,也最直接,通過親情關係對孩子施加道德影響也最容易、最有效果。
事實上,古今中外,無論尊貴至帝王將相,抑或貧賤如漁夫牧童,無不是從小受到母親的撫養教育。因此,在我國古代,母德、母儀和母教成為「齊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古代的母教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促進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完善了中國的傳統教育體制,並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如何教育好未成年的獨生子女,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道德水準,是當代母親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吸收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精華,充分重視母親的教育作用,將母教中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孩子智力發展靠你幫忙
觸覺交流
母嬰間的觸覺交流,最常見的是母親為嬰兒授乳。
因為,授乳已不單是為嬰兒提供生長發育的營養,而且為嬰兒最初的觸覺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嬰兒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依偎著溫暖的乳房後,能在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這對其智力發育起催化作用。母親經常撫摸、擁抱嬰兒所產生的肌膚接觸,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高橋的研究發現,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發音遲緩,性格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
視覺交流
嬰兒出生一月左右,視網膜已經形成,但中心凹尚未發育成熟,故其可見距離不會超過40厘米,可見區限於45度,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不過,此時他們對於人臉,特別是人眼已有識別能力。母親在餵奶時,總會發現嬰兒邊吃邊用眼睛直視著自己的眼睛,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因此,嬰兒可在吃奶速度和進奶量上,達到所需要的標準;失去這種交流,嬰兒吃乳時會頻繁轉身搖頭,甚至煩躁不安。當然,除授乳以外,平時多與嬰兒作對視交流,也有益於其心理健康發育。對於人工餵養的嬰兒,母親在使用奶瓶授乳時,更應有這種視覺交流。
嗅覺交流
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類在視覺相當發達後,嗅覺便開始退化了。但是,嬰兒的嗅覺卻相當靈敏。剛出生幾天的嬰兒,便能聞出氣味的好壞。在試驗中,如果把浸過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鼻端,嬰兒會頓時止哭而做出尋乳的姿態。由於嬰兒能嗅出是不是母親,故高橋提出,嬰兒期由母親陪睡可產生良性刺激,有利於其智力發育。他指出,那種不停更換陪睡者的嬰兒,心理常處於緊張狀態,睡眠時間和質量均大幅度下降。這對其身心發育不利,嚴重者可導致嬰兒發育遲緩和幼兒期心理障礙。
聽覺交流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一周後,即能分辨出人聲或物聲。這是因為,嬰兒自出生起,便有聲響需要,並能從各聲響中產生「誘發效應」,從而很快以聲音辨別是不是母親。
可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的「對話」,細心的母親會發現,在對嬰兒說話時,他會動手動足,一副滿足的模樣。更重要的是,多與嬰兒「對話」,可使大腦正處在急劇發育中的嬰兒,很快牙牙學語,為日後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事實上,缺乏母嬰語言交流的嬰兒,發語均遲於有母嬰語言交流的同齡兒,且發語不清,表情不活潑。
由此可見,年輕媽媽和嬰兒的密切接觸與交流多麼重要。千萬不要囿於快節奏生活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別忘記,嬰兒需要母親帶他認識這個新鮮世界。
從出生時開始
從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小寶貝的每一個感官就已經開始不停地發掘周圍的新事物了。要知道,他已經為學習新知、探索這個複雜的世界做好了充分準備。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後的兩年內發育是最快的。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時期來開發智力,將對寶寶今後的成長大有裨益。父母通過努力可以幫助寶寶將身體內數百萬的神經鍵連接起來,不斷提高其認知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當然,此時的寶寶需要的並不是什麼複雜的高深的教育——最重要的還是深情的愛和悉心的呵護。
下面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
言語交流——直到目前為止,幫助寶寶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多與其進行言語交流,並且用疼愛的目光注視著他(她)。
雖然他還不會回答,但是即使再小的嬰兒也會本能地捕捉你的語音語調,並儲存你說話時所用到的各種句型信息,以備將來學習說話時應用。當你與孩子說話時,應該適當地做些停頓,以便他可以準確把握你的意思。停頓時用充滿愛意和期待的眼神看著他,他多半會以咯咯的笑聲回應你。多唱歌給他聽,無論是否走調,他都喜歡聽。因為在傾聽時,寶寶會把握一個重要的信息——你喜歡他。這一點非常重要,它能增強他學習與交流的信心,增進您與寶寶的感情。
將寶寶抱起來——嬰兒啼哭是最常見不過的了。不光父母聽了心煩,就是孩子本身也不喜歡,因為他確實很難受,卻說不出來,只好沒完沒了的大哭。因此如果發現孩子顯得很難過、很可憐的時候,就趕快把他抱在懷裡,這樣會令他明白:你疼愛他。不一會兒,他也就不哭不鬧了。研究證明,安靜而充滿安全感的孩子學東西要比其他孩子快的多。
選擇適當的玩具——為孩子選擇玩具時一定要看它所適合的年齡段。要針對寶寶智力發展的不同時期而選擇不同的玩具。例如,需要用力揉捏或擠壓才能發出聲響的玩具對於四五個月大的孩子來說是不合適的,因為他的小胳膊小手根本就沒有力氣來捏。但是他卻很喜歡各種不同質地的玩具,不妨多給他找一些來,讓他來觸摸感受一下。
和寶寶一起看圖畫書——即使很小的寶寶也喜歡呆在你身邊,和你一起看一些漂亮的圖畫書。尤其是那些有動物和玩具的圖畫是他們最喜歡欣賞和觸摸的。讓孩子坐在你的腿上,慢慢地翻書,一頁一頁地耐心講給他聽。如果碰到他特別感興趣的,就給他多看一會兒。小孩的精力總是不太容易集中。為了保證良好的效果,最好是在寶寶吃飽喝足、精力充沛的時候給他看。
以下介紹幾種選擇書籍的方法:
1. 剛出生的嬰兒視力不太好,但是他們喜歡看輪廓清晰的臉和其它一些特徵鮮明的圖案。你可以選擇一些黑白圖案的布質書籍。
2. 三四個月的孩子已經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印有大幅彩色圖案的布質書籍對於他們是比較合適的,他可以隨意觸摸抓取。
3. 超過六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選用紙質書籍。為了讓寶寶能夠抓得住,最好選一些小一點兒的書籍和卡片。
4.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籍,例如畫有玩具、動物、娃娃以及類似吃飯和洗澡等活動的電子朗讀書籍等。
增加新體驗——每天都帶著孩子到戶外去轉轉,逛逛超市、公園,或者和鄰居家的孩子、大人一起玩,或者就是簡單地散散步也可以。因為隨著環境的變化,寶寶會不斷發現新的事物,這對他的智力開發是相當有幫助的。
延伸閱讀: 孩子智力發展靠你幫忙
0-3歲是寶寶身體生長發育最為迅速的階段之一,同時在這一時期,寶寶的智力水平急劇提高。可以說,0-3歲是寶寶智商發育的「機會之窗」。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營造一種輕鬆但是不失刺激性的氣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刺激孩子的智商發展。
與寶寶對視
寶寶長到2個月大時,就能夠看清大約20厘米以內的事物,這相當於父母懷抱寶寶時看他臉蛋的距離。多與寶寶對視,能夠幫助寶寶把大腦中相關的聯繫形成一種認知模式,多看一次,這種模式就能強化一次,有助於寶寶更加清晰地認識、分辨周圍的環境。而認識和分辨正是寶寶日後學習必不可少的兩項技能。
多對寶寶說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讓寶寶學會掌握語言很重要,因為語言對於促進智能十分有幫助。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第2年里和孩子說話的數量,對於孩子辭彙量的多寡有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寶寶最重要的語言信息來源,所以要多和寶寶說話,講故事、唱兒歌,甚至拉家常都可以。
音樂催化
寶寶從催眠曲和兒歌中學到的不僅是節奏和旋律,還能大大改進他們的時空推演能力。有研究表明,時空推演能力對於理解數理學科相當重要。
鼓勵探索
寶寶對周圍環境有無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會用觸摸、把玩、摩擦和放進口中撕咬、品嘗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父母應該鼓勵這種探索慾望,多給他弄一些科學安全的玩具,讓他盡情的玩耍。
母子用眼睛交流
所有的研究表明,母子間的身體接觸應該從孩子出生後儘早開始。眼睛的接觸也應馬上開始。過去的嬰兒發育學家認為,嬰兒出生後由於眼睛不能聚焦,所以看不清楚任何東西,但是嬰兒卻能分辨出形狀和輪廓,嬰兒會在出生後36小時內辨認出你面部的形狀與輪廓。研究表明,嬰兒在辨認了你的面部後,主要尋找的中心就是你的眼睛,這也是他的注意中心。實際上,嬰兒在出生後幾個小時內,就能做到這一點。
一位媽媽就有這樣的經驗:「在我二兒子剛剛出生時,我把他放在我的肚子上,我輕輕地叫著他的名字,他聽到我的聲音後,馬上睜開了眼睛,他向屋內環視一番,最後把視線固定在我的眼睛和面部。」
研究表明,母親與嬰兒最早就用眼睛接觸,而且能保持下去,特別是在喂孩子時,母親的眼睛深深地看著孩子的眼睛,這表明母親具有同情心,而且能理解別人,能安靜地、合乎情理地解決問題,從不會用體罰的方式對待孩子。
七階段讓您的孩子能說會道
第一階段 嬰兒從出生至4個月
嬰兒從出生至4個月,屬於無意識的交流階段。父母對小兒的咕咕聲或啼哭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作解釋,所以,這一階段又稱之為解釋性的交流。小兒開始時也沒有意識自己的發聲或啼哭聲 能夠影響父母的行為,但父母自小兒出生後第一天就把當做交流的個體,對孩子的不同聲音作出不同的照顧性應答,有的父母會用短的簡單句對小兒說話,特別是母親,有時以高的音調和誇張的聲音逗引孩子。涉獵在這樣的環境中懂得了尋找交流對象,漸漸地產生父母與小兒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聲示意要父母抱、餓了或尿濕了要父母關照等。於是進入下一個階段。
咿呀應答——父母應積極應答回應寶寶,使寶寶得到交往的快樂,萌發出最初的交流慾望。
2~3個月時,寶寶會發出咯咯笑聲,還會自發地發出咿呀聲。父母應以同樣的聲音去積極應答回應寶寶,也可以用短詞短句與寶寶說話,使寶寶感受到親人的鼓勵與支持,得到交往的快樂,從被動轉化主動,喜歡和父母進行「咿呀應答」遊戲,萌發出最初的交流慾望。
寶寶2~3個月時,父母還可以教他熟悉自己的名字。一邊輕輕地摸著寶寶的小臉或拉著寶寶的小手,一邊溫柔地叫喚寶寶的小名,讓寶寶熟悉自己的小名。
第二階段 4-9個月
4-9個月,為有意識交流階段。4個月的小兒能用眼睛盯著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兒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時,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詞,對孩子說物品的名稱。大約6-8個月的時候,父母可對著圖片說出名稱。而在9個月的時候,小兒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視,即不但注視著事物,還會轉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應,這一能力的出現意味著小兒與父母有了有意識的信息傳遞。不僅如此,9個月的嬰兒還可理解一些名詞,如「燈」、「球」、「狗」等。
5~6個月時,父母可以手點點寶寶的小鼻子,呼叫寶寶的名字:「誰是冬冬?你叫冬冬嗎?你就是冬冬呀!」
當寶寶聽到名字回頭或微笑,表示寶寶已知道大人在叫喚他了,父母要用讚許的眼神、誇張的語氣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此外,父母還可以撫摸寶寶身體的各個部位,讓寶寶感知臉部器官、身體部位名稱和對應的語言聲音之間的聯繫,如:摸到眼睛,就對寶寶說「眼睛,這是寶寶的眼睛」。寶寶不斷接受語音和發音的刺激,促進了自我意識和記憶力的發展。
第三階段 9-18個月
9-18個月,為單詞階段。約12個月的小兒會說出單詞,單詞的性質大多數為名詞。儘管小兒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動詞,但說動詞要落後於說名詞。在這個階段,小兒會在情境中使用會說的一些單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單詞開始時發展得比較慢一些,但接著就會出現一個很快的兩個字組成的片語。一般來說,小兒至少能說50個單詞,才會發展片語。因此父母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兒童的辭彙量,大概在18個月左右,兩個字的片語就會出現。
親子閱讀——引發寶寶對圖書的好奇,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父母可以給寶寶買一些構圖簡單、色彩鮮艷、角色清楚、情節單一、內容有趣的嬰兒畫報。在寶寶情緒愉快的時候,父母一邊用手指點畫面上的圖像,一邊用清晰、準確、緩慢、簡短的詞句講給寶寶聽,也可以編成兒歌念給寶寶聽,讓寶寶感受到語音語調帶來的愉悅感,讓寶寶開心地跟著爸爸媽媽「呀呀咿咿」練習發音,開口說話,引發寶寶對圖書的好奇。
同時,父母還可以用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就畫面內容進行的「表達」,鼓勵寶寶模仿,使寶寶在遊戲中接受閱讀訓練,喜歡由表情、動作和聲音過渡到語詞語句與父母進行交流。
第四階段 18-24個月
18-24個月,為片語階段。這個時期的小兒會用單詞和片語說自己的事情以及他們生活的環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語句形式。父母們無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兒詞語的內容上,而是訓練孩子使用句子表達,其中包括了語法的成分,而且語言的訓練應在小兒的生活環境中進行,鼓勵他們與父母和老師交流。
在這個階段開始時,父母為孩子提供片語示範,如說「坐凳子」、「吻娃娃」。對這種「電報式」的說話示範,語言專家各執己見,有的贊成,有的反對。不過,有一條原則應當記住:語言不只是用簡單的詞的組合來表達意思,而是要用語法組成句子後才能說明意義。因此,在對兒童語言的干預中,父母要避免用語法不確切的話與孩子溝通。
誦吟兒歌——寶寶特別喜歡看和聽父母念兒歌時親切、誇張、豐富的表情和口型以及身體動作,這對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很有幫助。
寶寶喜歡節奏歡快明朗,語句簡短的兒歌。雖然寶寶不一定懂兒歌的意思,但是,寶寶喜歡有韻律的聲音和歡快的節奏,寶寶還特別喜歡看和聽成人念兒歌時親切、誇張、豐富的表情和口型以及身體動作。因此,父母應為寶寶選擇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的短小兒歌,每天選一個固定的時間裡為寶寶誦吟,誘發寶寶模仿發音、開口學說的興趣。
第五階段 24-36個月
24-36個月,為早期造句階段。小兒說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時此景,還能說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簡單的短句如名詞加上動詞。在說話中,小兒還能使用代詞「我、你、他」,介詞「上、下」,形容詞「好、壞、多、少」等等。至36個月左右,小兒基本上能用短句進行表達,並且開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統。
第六階段 3-5歲
3-5歲,為句子掌握階段。小兒可以使用簡單句和較複雜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語法結構形式,而且能夠有一點點理解詞語的抽象關係。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小兒這一階段的辭彙已接近成人,說話儼然像個「小大人」。這時,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達,為孩子起示範作用,同時要培養孩子聽從指令做事,從而為入學做好語言的準備。
第七階段 5歲-成人
5歲-成人,為完整的語法階段。從此,兒童逐漸建立了成人樣的語言能力,而這個過程中的兒童,也還是在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辭彙,改善自己的表達及語言在環境中的應用,但不再增加新的語言形式。這個時期是個體交流能力明顯增長的時期,有些專家認為,5歲是語言發育的一個分水嶺,從這時開始至12歲,語言的發展將出現根本性改變,不僅僅是句子的複雜化,而且句子的含義和語言的用途向高級發展,最為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兒童用語言學習閱讀和書寫
語言,培養11個月孩子的語言美
語言訓練
對11個月的孩子,家長要給他創造說話的條件,如果孩子仍用表情或手勢、動作提出要求,家長就不要理睬他,要拒絕他,使他不得不使用語言。如果小兒發音不準,要及時糾正,幫他講清楚,不要笑話他,否則他會不願或不敢再說話了。
培養孩子語言美
孩子模仿能力很強,聽見罵人的話也模仿,11個月的孩子頭腦中還沒有是非觀念,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當他第一次罵人時,家長就必須嚴肅地制止和糾正,讓他知道罵人是錯誤的。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可愛,認為說出罵人的活也挺好玩,就慫恿他。這樣,小孩會把罵人的事當作好玩的事來干,養成壞習慣。
1歲以下寶寶如何教育
對0~1歲寶寶進行智慧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提供視覺刺激。家長可以在寶寶搖籃的四周貼些單純圖片,並經常更換。也可以將小床的圍欄油漆得鮮艷些,或者買一些純白或光亮的欄杆,用剪成小塊的氈製品、彩色廣告紙裝飾一下,再把小床圍起來。
(2)提供聽覺刺激。寶寶的聽覺很好,父母最好經常與他聊聊、哼哼歌。聲音、音調、節奏的變換是轉移煩躁不安的寶寶的絕妙辦法。
(3)提供動感刺激。父母應該經常變換寶寶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勢鼓勵他活動軀幹、手臂和雙腿。
(4)開闊視野。不要總讓寶寶呆在搖籃里,不妨用寶寶輕便推車或背帶隨身帶著寶寶走動,這能開闊他的視野,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圍的人們,同時也促進其心智、生理、人際交往及感情等的發展。
1歲大的孩子為什麼愛倒東西
「呼啦啦!」垃圾桶又被小東西倒翻了!怎麼會養成倒東西的壞毛病呢,一定要改!
唉呀!這個小淘氣,又把屋子搞得一團糟,抽屜里的東西都倒出來了,垃圾桶也空了,玩具筐也滾到一邊去了!這到底是什麼毛病啊?
讀懂「倒東西」的行為
不要著急,說一個道理讓你先自我安慰一下:寶寶在學會「收拾東西」之前,都要先體驗「倒東西」的感覺,讓我們一起期待著寶寶能整理東西的那一刻吧!
對於寶寶來說,亂倒東西並不是為了好玩,也沒有什麼破壞性的目的,其實這只是一個重要的發育進程。在倒東西的過程中,寶寶在慢慢感知事物的變化,漸漸提升自己肢體的靈活性和細緻技巧。
勿抵制,巧引導
對寶寶發育有好處的「小動作」我們是應該提倡的,那麼如何才能在不破壞房間整潔的前提下,達到彼此的目的呢?一些小竅門來幫助你:
1.避免危險亂倒。在一些存放有傷害性物品的柜子、抽屜上安裝寶寶安全鎖(包括洗滌劑、刀、火柴、剪子、玻璃杯、陶瓷以及其它易碎物品)。因為寶寶還不懂得什麼是危險的,所以只有通過你來把關,才能讓寶寶的周圍環境儘可能的安全,無憂無慮的「倒東西」。
2.提供「亂倒」機會。給寶寶提供一些倒東西的好機會,為他的探索歷程開一些「小後門」吧!比如讓寶寶打開抽屜——裡面裝滿各種顏色,不同質地的布料,滿眼的色彩,讓寶寶驚喜不已;還可以給寶寶一籃子用布蓋著的神秘玩具,鼓勵他去倒,去擺弄;給寶寶一抽屜兒童餐具,塑料的,木製的,安全又有趣。
3.空間轉換遊戲。如果寶寶對倒東西很感興趣,不妨準備兩個放東西的容器——抽屜、筐等,然後對寶寶說,「小玩具們要搬新家了,我們來幫助它們吧!」和寶寶一起把東西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這種空間轉換的遊戲,也許會讓寶寶興趣大增,達到你的清潔目的哦!
4.榜樣作用不能丟。有的父母會有東西亂放、亂丟的習慣,要記住,你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行為舉止,小傢伙可是都看在眼裡的。所以,拿了東西就要放回去,給寶寶做一個好榜樣。
5.講故事,擺道理。寶寶還小,對於你的大道理也許無法理解,不過可以給寶寶講一些小故事,比如小動物幫媽媽整理房間,讓他知道你喜歡愛整潔的寶寶,慢慢地,寶寶的習慣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聰明教程由愛開始
讓孩子能明白地感受到父母的愛,不僅僅與情感有關,更關係到孩子智力與個性的發育。寶寶不是生下來就懂得愛的,愛同樣需要有專門的教導,爸爸媽媽可說是擔當這一課程的最好老師。作為成年人,我們當然知道不該在孩子面前做什麼;但是對該在孩子面前做什麼卻縮手縮腳,生怕有什麼地方做過火了,不當心成了教唆犯。其實您大可不必這樣擔心,愛是很廣博的:愛社會、愛人類、愛動物、愛大自然。寶寶通過觀察他們的父母,學會了與人交往。假如寶寶能夠通過觀察他們父母的行為,在幼年時獲得這種愛與被愛的能力,那麼說明父母首先帶給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樣,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沒有獲得這種能力,那麼他在長大成人後,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社會交往時矜持、不自然,工作時拘泥、難於創新,很難和同事、朋友相處等。
很多父母都說自己最最幸福和難忘的時刻,是感覺到懷裡的小寶貝對自己充滿了依戀和愛的那一刻。也許他們還不知道,同樣的,小寶寶也需要了解父母對他的情感,這是他認識他人,認識世界的開始。
2-4個月的寶寶就已經開始對父母表現出很強的依戀。他會用殷切的眼神盯著你;一聽到你的聲音臉上就會閃現出燦爛的笑容;當聽見你向他走過來,就會充滿期待地胡亂蹬著小腿兒,搖擺著小胳膊。
等寶寶到了5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夠通過更多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你的愛了:
你沖他笑,他就回報給你一個他更快樂的笑容。
和你一樣,他的眼神和笑容也充滿了愛。
發出一些聲音,或者搖擺四肢、蠕動身體和你的一舉一動能夠合拍。
當你抱著他或者輕輕搖晃他的時候,他會很放鬆,很少表現出急躁不安。
當你抱著他,撫摩他,看著他或者和他說話的時候,他也會喃喃自語地回應你。
他會全神貫注地看著你,如果你在和他玩的時候突然走開了,他就會看上去很不安或者很傷心。
對父母來說,重要的是要抓住每一個時機鼓勵小寶寶和自己進行這樣的交流。小寶寶對你做出的這些回應,無論是微笑、開心地大笑,還是皺眉頭、搖擺四肢、扭動身體,這些都能夠促進寶寶智力和語言能力的發育,還能使寶寶形成自我的意識。
寶寶最開始是用身體語言與人交流和溝通的,如果他得到回應,對他一些重要個性的產生將有決定性的影響。
很多父母都認為小寶寶開始能發出一個字音的時候是他語言能力發育的第一表現,其實,寶寶在學會說話之前,他的手勢和其他方式的身體語言都在表明,他與別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在與日俱增。
如果這時候你能夠對他的身體語言有所回應的話,那麼對他一些重要的個性的產生將有決定性的影響:
你接受了他表達需求的願望,這使他產生了自尊;
你的舉動使寶寶明白他的感受也是你們之間進行交流的一部分;
寶寶逐漸具有看懂其他人手勢和身體語言的能力,這能夠幫助他進一步學會一些重要的生存技能。
而且,幫助寶寶增強這些方面的能力,還可以使他到了上學的年齡時,變得更加合作和專心。這是因為他已經習慣於發出和接受這些非語言的暗示,所以他能比其他人更早發覺到老師快要失去耐心了。這種孩子還能夠迅速捕捉到聲音腔調和說話方式的變化,從而根據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快速做出判斷。
愛的交流與回應可以幫助寶寶協調對世界的認知,並且關心他人的感受。
你和寶寶之間的這種雙向的愛的交流還有其他兩點好處:
第一,這些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不僅使你的寶寶有安全感和被愛的感覺,還能促使他對外界世界的認知,同時使他的看、聽、抓等這些動作能夠協調起來。
第二,雙向交流可以使你的寶寶逐漸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當他意識到他的行為和感受對你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就開始把你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分離開了。他知道你是一個關心他的人,這促使他反過來也很在乎你。
對不同的寶寶,說愛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不過,所有的寶寶對外界刺激的接受程度並不相同,也就是說父母要找出適應自己的寶寶的交流方式。
如果你做鬼臉,發出的聲音使你的寶寶開懷大笑,呀呀地說個不停,那麼你就可以盡情地和寶寶享受這份快樂,並使快樂更持久,使寶寶更快樂。然而,如果你得不到你所期望的回應,你就要不斷地摸索,根據寶寶的喜好尋找其他方式了。看看你的寶寶是通過尖聲喊叫來讓你抱他呢,還是喜歡連蹬帶踹地表達他的愛呢?父母做出的正確判斷能夠使自己和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都享受到無盡的快樂,沉醉在愛的海洋里。
雖然,每個寶寶需要父母愛的方式迥然不同,就像他們的指紋一樣形態各異,但是以下方法父母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不停地和寶寶說話,大聲、小聲,輕柔和急促都可以。
當說話的時候,可以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
當告訴寶寶你正在做什麼的同時,輕輕地撫摸他。
當你和寶寶說話或者看著他的時候,可以輕柔地擺弄他的小胳膊和小腿。
對著寶寶微笑或交談,輕輕地搖抱他,讓他感到自己沉浸在語言、聲音和愛的氛圍中。
如果以上的方法還是行不通,那麼父母就需要在實踐中摸索了。但是千萬不要使你的小寶貝很疲憊,一旦他看起來好像受到過度刺激了,就要馬上緩和下來。總之,你和他都快樂,是最重要的原則。
建立親子間溫暖的情感關係
嬰兒哭泣總是因為有不快的感覺。爸爸媽媽接受到嬰兒的這一信息,一定會到處尋找孩子哭泣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這就是父母的體諒。而孩子的體諒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例如,在換尿布的時候,媽媽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這下乾淨了,現在挺舒服的吧。」這便是與嬰兒之間產生了共鳴,表現出母親的體諒之心。嬰兒接受了這樣的信息之後,體諒的情緒便能夠發育起來。
嬰兒在兩個月左右時,臉上常會出現微笑。這微笑極其可愛,引得媽媽忍不住要逗孩子。孩子被哄逗之後,又會笑起來。這樣一來,嬰兒便知道有人愛逗自己,並且會感受到這個人的聲音和情緒,一旦被這個人哄逗,他馬上就會露出笑容,高興得手舞足蹈。
在這種親子間溫暖的情緒之中,體諒之心漸漸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來,並且,這將成為孩子今後人際關係的基礎。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建立起溫暖的親子關係,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體諒和意欲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旺盛地表現出來的,而體諒之心卻並非馬上就能夠出現。因為,孩子的年齡越小就越只顧自己,所以,最初的體諒只不過是個小嫩芽而已。
在父母的體諒之中成長的孩子,過了3歲之後,看到小朋友在哭,他也會跟著哭起來;看到小朋友笑,他也會一起笑起來。這就是體諒的表現,也稱之為共感性。到了6歲左右,見到小朋友遇到了什麼麻煩,他會非常自然地主動去幫助。
對這樣的孩子,如果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他的成長史就會發現,父母一定是從孩子嬰兒期起就開始注意體察其情緒,並給予相應的照顧,同時充分地讓孩子享受到撫觸的溫暖。
孩子的體諒之心成長緩慢且難以顯露出來,性急地去要求他體諒是不合適的。要是急著這樣要求孩子的話,有時候他會表現出體諒的舉動來,但這只不過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表揚,而其內心並沒有真正的體諒。我們把此稱為「假體諒」。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認生」--這個與體諒的成長有著一定關係的現象。
所謂認生,就是孩子碰到不熟悉的人,會因害怕而緊緊地拽著爸爸媽媽不放。這一現象表明,嬰兒已經把媽媽和爸爸作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賴了。所以,當孩子出現認生時,爸爸媽媽便可放下心來。因為認生證明了父母能充分體察嬰兒的情緒,在以體諒的方式養育著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已經建立起感情的嬰兒,在六七個月前後便開始認生了。
若是嬰兒過了七個月還沒有出現認生現象,便可以認為孩子和媽媽之間情感上的紐帶沒有建立起來。這時就必須儘可能多地給予孩子撫觸,以增進母子間情感上的連結。在這個時候,媽媽本身能否享受到撫觸的快樂是個關鍵的問題。如果只是「因為需要才做」,這種盡義務的態度是不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快樂的,當然也就建立不起母子間情感上的紐帶。
具有體諒的育兒方法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充分體察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對物質和金錢上的要求;另一個是在大人的身體上撒嬌。對於前者我們必須加以一定的限制,這在前面已經講述過了。而對於後者,父母們最好儘可能地給予滿足。
在大人的身體上撒嬌最頻繁的時期,是孩子1歲~3歲這段時間。當孩子心裡感到不安時,他會坐到媽媽的腿上;累了、困了、身體不舒服了,也會坐到媽媽的腿上。有時半夜裡,孩子還會鑽進媽媽的被窩,這恐怕是做了可怕的夢,來尋求媽媽的撫慰。當願望被滿足之後,孩子的情緒獲得安定,便又能平靜地入睡了。
安定的情緒是孩子心靈成長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保證,所以,當孩子渴望撫觸時,媽媽應該給予充分的滿足。這樣做難道不會培養出一個嬌氣十足的孩子嗎?這種擔心可以打消。因為被充分接受撒嬌的孩子情緒安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不會總是纏著媽媽了。
baby幽默的開始
出生伊始,嬰兒往往用哭聲來表達他對吃、睡眠和擁抱的需求,但這還不是一種社會交流,直到滿月以後,人生第一個微笑的出現才是傳達他們想要交流的訊息。
大約在四五個月的時候,寶寶無聲的微笑會變成發出聲音的咯咯大笑,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他們會逐漸理解幽默的含義。一個認同並支持幽默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
。這裡我們將告訴你一些讓寶寶笑的竅門,以便你們更好地溝通。
起初的笑
寶寶的第一個笑容通常是對逗他的人(媽媽和爸爸)的回報。據邁阿密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多雷士·伯根(Dris Bergen)說,父母的鬼臉、可笑的聲音會讓寶寶覺得有趣並興奮起來。當父母發出有趣的聲音,他們的情感電波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會因此感到安全和滿足,他會手舞足蹈地笑。
一段時間後,能夠令嬰兒咯咯大笑的是身體上的快樂:父母邊拍他的肚子,邊發出砸舌頭的聲音;搔他的腳底板;把他舉起來,輕輕地在空中拋。大約4個月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事物而微笑,當你誇張地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並發出「突、突」的聲音時,他會因為這種極其簡單的傻動作而咯咯大笑。
寶寶咯咯笑的時候意味著他正在享受,但此時他對幽默還沒有真正的意識,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他會逐漸形成對幽默的辨認能力。
幽默感的出現
寶寶9個月的時候,幽默感開始出現了。雖然他仍會因為你拍他的肚子而快樂,但他的笑容會反映出對世界更高級的理解。這種理解表現為下面幾種幽默:
1、 破壞規則:亂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會讓寶寶興奮地大叫。發現這些行為的樂趣表明孩子已經懂得什麼是規則,並知道怎樣去破壞規則了。
2、 消失的東西:類似的遊戲包括捉迷藏和變魔術等。當將要發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預計時,他就會快樂地大笑。這種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經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那些暫時從視線中消失的事物仍然存在。
3、 悖論式的幽默:這種遊戲的獲得首先要有令人吃驚的元素,即嬰兒認為某件事情將會發生,然而結果卻與他預料的完全不同。比如說跟他玩分離遊戲,告訴他媽媽要走了,要去上班了,當寶寶因為媽媽的離去而大哭時,媽媽又探頭出現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邏輯思維,他知道什麼將會發生,也有能力注意到應該發生的事沒有發生。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對同一件事感興趣。這很大程度取決於你寶寶的氣質和他對特定刺激的反應。比如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會憎恨「飛行」遊戲,而喜歡被呵癢。
從視覺遊戲到語言遊戲
在生命的第一年,悖論式幽默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視覺的刺激,但在第二年,當蹣跚學步的孩子開始使用語言時,幽默表演的範圍被大大擴展了。例如,當你呼喚孩子時,你假裝不知道他的名字,而用別的什麼稱呼他。
大約兩周歲的時候,你的寶寶已經會模仿遊戲了。當你開始一個遊戲時,他能熟練地跟著你的節拍,甚至在你押韻的兒歌中替換一個他所熟悉的詞。
嬰兒期的寶寶會通過活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可以輕易地發現他們就是舞台的中心,能夠得到他人的注意將使他們產生歡樂。寶寶會試圖做下列事情來逗樂周圍的人:
·模仿讓他感到有趣的動作——把一張小毯子遮在頭上做青蛙跳,然後把毯子從頭上揭開。
·用變化多端的表情和虎虎生威的運動展現自己。
·變化事物的性質,取得喜劇的效果。比如把一隻鞋子穿在頭上或是代表他的果汁杯講話等。
TIPS:浴室幽默
當嬰兒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他會把另一種幽默加入他的生活中,這被稱之為浴室幽默。在這個階段,寶寶對身體有了朦朧的意識,並會通過「噓噓」、「臭臭」等兒童語言來解釋身體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成人,也會用浴室幽默作為一種強調和轉移的策略來幫助寶寶更好地應付如廁挑戰。
了解你的孩子,不要輕視那些讓他開懷大笑的傻事,請用心地扮演好一個「大傻」,從寶寶出生起就培養他的幽默感。
孩子像牛皮糖一樣纏人
接近1歲以後,父母發現孩子纏人的次數越來越多。早晨,媽媽著急上班,孩子卻哭喊著要媽媽;只要媽媽回到家,孩子便像糖人似的「粘」到了媽媽身上,不肯離開半步,稍不如意便開始啼哭。白天幫助帶孩子的老人常叨叨:「真是奇怪:你們一走孩子玩得好著呢,怎麼你們一回來,孩子就那麼鬧人?」這是很容易令人忽略,又是很值得去了解的問題。從根本上講,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表現,可以從「分離焦慮」方面去考慮這個問題。
半歲以後的嬰兒會出現依戀母親的行為。他會關注著母親,一旦母親從他的視線里消失,就會表現出不安和哭鬧,這就是分離焦慮。這是嬰兒發展過程中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在孩子兩三歲前,任何時候母親離去了,嬰兒都會產生分離焦慮,這是孩子纏人的主要心理基礎。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孩子的纏人行為呢?
(1)正確地認識這種行為: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這是孩子情緒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行為。
(2)理解孩子的感情需要:對於1歲以內的孩子來說,要儘可能減少必須離開孩子的次數,增加母子間的親密感,從生理、心理上照顧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為以後孩子的個性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與孩子講道理:如果必須離開孩子,需要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言語告訴他,母親要離開一會兒,讓他有心理準備。隨著孩子的發育,他是能夠忍受這種分離的。前提是告知並讓孩子多次體驗母親離去的感受,幫助孩子建立母親一定會回到自己身邊的信任。
當孩子糾纏並不讓你離開時,切勿試圖忽視他們的感情,不理睬他們。強行地分開會使孩子的焦慮更強烈。另外,偷偷地走開並不是明智之舉,它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及不信任感。
(4)與孩子多玩藏貓貓遊戲:這個遊戲與母親離開又回來有相似之處。常與孩子玩此遊戲,可以減少孩子焦慮情緒的發生。
(5)愛撫孩子:媽媽回家後,要主動地擁抱、親吻孩子。讓他能夠意識到:雖然媽媽離開了一段時間,但是,媽媽仍是愛寶寶、喜歡寶寶的,媽媽的離開並不是拋棄他。從長遠看,父母與孩子更加親密地相處,是解決孩子纏人的最好辦法。
怎樣訓練寶寶獨自坐盆排便
培養寶寶獨自坐盆排便,可以從寶寶會獨自坐穩以後的八九個月時開始。起初每次坐2-3分鐘,1歲以後逐步延長到5-10分鐘。如果不能順利排便,可過一會兒再坐盆,切忌強迫寶寶長時間坐在便盆上。培養寶寶定時大便,一般說來以早上為好,這樣可以使大人寶寶一天都輕鬆愉快;如果在臨睡前大便,也可以使寶寶夜間睡眠深沉踏實。應該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進行訓練,不必強迫。
寶寶1周歲以後,應訓練寶寶逐漸減少使用尿布,直至完全不再用尿布,穿封襠褲。特別是小女孩,盡量不要穿開襠褲,以免引起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最好從夏天開始,父母可以多準備幾條短褲,起初寶寶難免還會尿濕褲子,不必苛責,及時更換就是。告訴寶寶想大小便時,要及時找盆,自己拉下褲子坐下.經過多次訓練後,寶寶會逐漸形成習慣。
冬天使用便盆,尤其是尚不能自動坐盆的小寶寶使用便盆時,要想辦法先將盆邊加加溫,以免冰冷刺激,使寶寶抑制大小便,破壞原已形成的規律和習慣。
切忌養成寶寶飯後大便的不良習慣,以免寶寶吃一半飯就要大便,影響寶寶進食。如果寶寶已有這種習慣,可以讓他在進食之前先坐一會兒盆,排空大便後再吃飯。
愛動的寶寶更快樂
寶寶的一些舉動與生俱來,像反射舉動等,但更多的卻又需要爸媽的引導。他們舉動的變化常能引起爸媽的很大驚奇哦。
「呱呱」落地的小可愛讓新手爸媽欣喜不已。在一歲之內,寶寶「身材」、舉動的飛速增長也令爸媽驚奇。
要知道,周歲內的寶寶可是變化最大的呢,從抬頭翻身坐起,到摸爬滾打走路,小寶寶的動作多多喲。
新生寶寶動作多為自發
新生寶寶有許多的自發性動作,如手舞足蹈、轉頭等,都可以視作寶寶長身體的一個標誌呢。在他吃飽喝足、身體清潔乾爽、感覺舒適愜意之時,寶寶的這類踢踢腿腳、揮舞手臂的動作就會多了起來。
爸媽大可以多放些適合的音樂給寶寶聽,同時幫助寶寶做些被動操,說些「我們的寶寶是最可愛的」、「乖寶寶我們一起來做操」等話語,讓寶寶浸浴在美妙的音樂里快樂長大,寶寶的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以及人際智能都能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寶寶大動作發展問答2
翻身坐爬需要爸媽協助
隨著寶寶逐漸地長大,寶寶就需要爸媽引導著進行活動,而因為寶寶還很小,很多時候如翻身、坐爬、行走等動作都還不太會或無法完成,這就要靠爸媽協助著給寶寶做些主被動操,或協助寶寶進行「翻爬滾坐走」的相關遊戲,將寶寶原本就有的運動潛能發揮出來,讓肢體充分活動。
而在爸媽同寶寶一起活動的同時,親子關係也肯定在不斷升溫呢。……爬,讓你的寶寶變聰明!寶寶18種爬行笨拙姿態(圖)
模仿動作最最逗人
漸漸地,寶寶挪開腿腳開始行走了,爸媽欣喜地發覺,可愛的小寶貝居然還會模仿爸媽的舉動呢,比如用撐衣桿努力地撥拉掛著的衣物,比如拖動掃帚、拖把來做「家務」,比如旋轉蓋子來開瓶,又比如……
寶寶的笑聲也和爸爸一樣爽朗,嘴裡夾著奶味十足的聲音和話語,是不是寶寶在學著和爸爸交流呢。
常常,這些動作和語音會逗得爸媽樂得合不攏嘴:原來寶寶就是這樣模仿的呀。不知不覺中,寶寶學會了好多動作和詞語呢。
[結語]從自發運動到受人協助而運動,再到模仿,愛動的寶寶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還不快快讓寶寶動起來?
[BOX]關於愛拾揀的問題
活潑可愛的小寶寶喜歡探索、好奇心重,愛尋找抽屜的角角落落,看到地上的小物件就會揀起來,哪怕是小小的灰塵也會很好奇地用手指捏起來……但爸媽的擔心也由此而產生了,寶寶這樣愛拾揀,要是不小心誤食了什麼有害物品那該怎麼辦呢?
這就需要爸媽平時謹慎小心地對待,將生活中的危險降低,寶寶才會健康成長呢。
寶寶早期教育要適度
應該從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的年齡規律出發,進行教育。採用的內容和手段"略為提前"一點,譬如,當我們知道了小兒動作,言語、視覺、聽覺等的發展的一般規律,就可以提早一些創設條件,促進這些方面的加速發展。
例如嬰兒在4個月左右時,能夠看見東西並可以伸手去拿,就可提前在3個月左右時,在他小床上懸掛一個夠得著的彩色玩具。用來鍛煉他的手眼協調,發展他採取的能力,
10個月左右的嬰兒,會用拇指,食指抓住小物件,那麼在8-9個月時,就為他準備小玩具,讓他鍛煉抓的動作,這對他探究活動的發展,會有促進作用.
1歲2個月的孩子會走路了,大人可以在孩子1歲左右時就扶他練習走路,或用體操加以訓練,促使他早走、穩走。
幼兒1歲半左右是語言發展的快速時期,成人可在孩子1歲時就運用遊戲的方式訓練他們的發音,表達和對語言的理解。
2歲左右時最愛聽故事,同時還可以提一點小問題,要他們回答。用來回答他們的表達力和理解力等等。
一般說來音樂,體育、美術的學習,幼兒期開始為好,外語的學習也是越早越好,為避免與本國語言混淆,可在3-8歲開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5-6歲以前可以開始,因為4歲是形象知覺的敏感期,5歲以前,可以開始進行數的概念教育。 如果遵循上述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心理年齡特徵,進行早期教育不僅不會損害兒童身心健康,而且有利於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通過孩子活動判斷智力狀況 要想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不一定去到專門的機構做智力測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來判斷智力水平:
1,讓孩子同你對話,就能知道孩子的口齒是否伶俐,語句是否流利,邏輯思維是否有條理。
2,讓孩子複述發生過的事情或聽過的故事,就可以知道孩子記憶力的強弱、興趣的濃淡和注意力的持久程度。
3,讓孩子看圖說話、講故事,就能測知他想像力的豐富和敏捷程度。
4,讓孩子判斷某些玩具和實物的大小、多少、粗細、長短。厚薄、輕重、高矮,就可以測查出孩子對數的認識,了解他思維的快慢和判斷力的強弱。
人生頭五年:提高智力的關鍵 美國進行研究的基礎教育工程、關懷工程以及嬰幼兒保健與開發研究工程顯示,低智商的貧困母親所生的孩子及早產的嬰兒,如果在他們出生以後的5年里,接受高質量教育,就能極大地改善他們的智能。如果僅僅把他們放到普通學校里接受常規教育,這兩類兒童就會發育遲緩、智力遲鈍或智力低下。
在上述這三項研究中,人們還驚訝地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僅僅要求母親在家裡如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教育中心接受教育,孩子們的智力才會有大幅度地提高。大多數遲鈍的孩子並非來自於最貧困的家庭,而是來自那些父母親智力最低的家庭。
研究表明,如果對6個月的幼兒施行適當教育的話,沒有哪一個兒童在4歲時智商會低於85,這就很容易讓他們利用後續教育的優勢來提高智力。倘若沒有早期教育,幾乎所有智商最低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最終都會被分在遲鈍或者是界於遲鈍邊緣的班級里。
有幾個關鍵因素有助於改善嬰幼兒的智力。鼓勵孩子去探索以及對他們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後者包括"認識"和"比較",一般可通過成年人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取得的成就表示讚賞和祝賀以及為他們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來實現這一訓練。研究人員還增加了一個我們還不太熟悉的因素,即:保護兒童,使他們免受不適當的反對意見的干擾。
六個月的寶寶如何進行早期教育?
6個月了,現在有好多這方面的書的,很多方面,如語言方面,這時候寶寶已處於語言準備階段了,和他說話。運動方面,此時的寶寶已能靠著坐,多訓練寶寶坐住,可以訓練腿部肌肉,如大人扶住他,讓他在大人腿上上下彈跳。感官方面的:用玩具(聲間,色彩豐富的)在他面前移動,他會用手來拿,訓練眼手協調能力等。叫寶寶的名字等都屬於早期教育的內容。你買本書看看,最好買正規的,科學性強的書籍來看看。
給媽媽的提示
●不要任何事都給寶寶提供幫忙
有些事情寶寶無法自己處理時,媽媽應適時伸出援手,但寶寶自己能做的,就該多給他嘗試的機會。嘗試多次之後,寶寶便能體會到,許多事情不用哭、不需要媽媽,自己也能解決。特別是當寶寶正在專註某件事時,媽媽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注意消除媽媽的緊張和不安
寶寶日長夜大,白天醒著的時間愈來愈長,活動量也愈來愈大。現在,媽媽要隨時隨地注意寶寶的安全,給他當玩伴的時間也不斷增加,同時還要給寶寶做副食,真累人。另外,寶寶變得很容易感冒發燒,為了照顧寶寶,屬於媽媽自己的時間空間幾乎沒有了。
這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調適自己的心情,例如,給朋友打打電話,或邀朋友到自己家裡聊聊,也可以附近的公園走走,和其他的媽媽聊天、交流養育寶寶的點點滴滴。你會發現,自己的不安和緊張感會得到一定的紓解。寶寶需要一個心情愉快、情緒放鬆的媽媽。
盡量鼓勵先生參與育兒工作,你要相信他,很多照顧寶寶的活兒,他爸也能幹得很好。
遊戲要點
●從使用整個手掌去壓、拍打等笨笨的手部動作,慢慢發展成用手指去捏和拿,現在,要讓寶寶多玩動手的遊戲,多玩一觸摸就會引起變化的玩具。
●寶寶學會獨坐,還會匍匐爬行,動作越來越靈活了,該讓寶寶多玩身體遊戲,發展全身的運動能力和協調能力。
遊戲內容
●好看的圖畫(聽和看,語言和記憶力的訓練)
準備物:圖案簡單、色彩單純、尺寸不小於13×13cm的圖片或者圖書,以一圖一物為好。
1,每天安排一個安靜的時刻,摟抱著寶寶,看看說說;
2,用手指著圖片上的圖案,「看,這是小貓吶!」「哦,一輛小汽車!」
遊戲要點:和寶寶一起「看書」也是訓練寶寶開口說話的好時機,不過,現在的圖書圖片在寶寶的眼裡也只是一種玩具。媽媽寶寶一起看,是為了讓寶寶慢慢親近圖畫書,培養興趣,為今後真正的看圖說話打好基礎。
●一個一個跑出來(訓練手眼協調和注意力集中)
準備物:
a.空紙面巾盒1隻,手絹和紗巾數條,小鈴鐺和小玩具2~3個。
b.把手絹和紗巾一一連結起來,紮上小鈴鐺和小玩具,統統放入面巾盒裡,盒口留一截出手絹。
1.寶寶坐床上或者地毯上,面巾盒放寶寶身前;
2.媽媽示範,慢慢拉出手絹和紗巾,「一個一個跑出來,這是什麼?」
3.讓寶寶拉,媽媽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言表示開心,鼓勵寶寶。
遊戲要點:這些看似簡單的拉扯動作,可以刺激和培養寶寶——理解因果關係、了解方法→目的、預測能力、集中注意力和鍛煉記憶力。
●玩紙(訓練手部動作)
準備物:各種各樣的紙,如廣告紙、包裝紙、玻璃紙、衛生紙。
1.寶寶坐,把各種各樣的紙放在寶寶的面前;
2.媽媽把紙揉成團,作甩紙等的動作,「嚓嚓、嘩嘩」地響!
3.讓寶寶任意玩紙,撕紙,揉成團。
觀察要點:
a)寶寶在拿、揉、撕的過程中體驗各種紙摸起來的感覺和撕起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b)玩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部和手指需要做出各種動作,反覆的練習,這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今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一種基本訓練。手的動作發育對寶寶腦部智力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呀飛,盪呀盪(全身運動和人際交往)
1.爸爸雙臂騰空抱寶寶;
2.做盪鞦韆的動作,說,「盪鞦韆,盪得高,盪得低」;
3.迅速遞給媽媽,「寶寶飛啦」;
4.媽媽摟抱寶寶,蹲下、站起和旋轉。
遊戲要點:這是一個令寶寶興奮的親子遊戲。現在,寶寶已經知道父母是他最親近的家人,他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讓寶寶享受與人交往的快樂有助於培養寶寶開朗的性格和交往能力。
●捉迷藏(訓練記憶力和物體存在的推測力)
1.把寶寶放在床上或者地毯上;
2.媽媽全身躲在窗帘或者被單下,「寶寶,媽媽不見了?」;
3.探出一小部分臉,「寶寶,媽媽在哪裡?」,觀察寶寶的反應,誘導寶寶找媽媽;
4.「找到啦!媽媽在這裡!」
觀察要點:一開始寶寶會出現不安的表情,隨後就會自己爬著找媽媽了。當他來到媽媽身邊,媽媽要「哇」地讓他看到自己,並抱起他。
這個月的玩具
1.用手推拉的小汽車
不論是喜歡玩小汽車的男寶寶,或是對汽車毫無興趣的女寶寶,在這個時期都非常喜歡用小手推動的小汽車。只要是靠輪子移動的玩具,都是寶寶喜愛的。
寶寶常會把汽車放在兩腿間,用手推著玩耍。汽車向前滑動,能誘導寶寶向前爬。把汽車拿在手上,用手去轉動輪子,會觸發他去思考輪子為何會轉動,並集中注意力去玩。
2.不易滾動的球類
這時期,要讓寶寶多練習雙手拿球,單手抓球,以及將球推滾到另一端等,所以,應準備不易滾動的布制球及塑膠皮製球為宜。
3.玩具鼓
繼續關注寶寶的聽覺刺激。玩具鼓可以幫助寶寶積累「敲鼓發聲」的經驗,為日理解因果關係打基礎;同時,打鼓的動作還能發展孩子的小肌肉動作和大肌肉動作。
建議選擇可以兩面敲打的小鼓,材料牢固,音質好,鼓槌光滑。
特別提醒——給新玩具取個名字。
買了新玩具,別忘了要正式把新朋友介紹給寶寶。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不管它是什麼玩具,你都應該給它們起一個名字。有朋友陪伴,寶寶不會感到寂寞;從小習慣而且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的孩子,以後和人交往會多一點主動性和積極性。
寶寶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六方面
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是根據年齡及生理特點進行具體的訓練。其方法是循序漸進,耐心細緻,反覆強化。
1. 如何幫助嬰幼兒運動發育
抬頭:1個月後,定時讓嬰兒俯卧1──2分鐘。頭放在枕頭上,雙臂放前,用毛巾在胸部及腋下略抬高,起支持作用。2個月時,前方放置彩色玩具,即鍛煉抬頭又訓練視力。
坐 :嬰兒4──5個月時每天可扶坐片刻,促進背部肌肉發達。即用雙手握住嬰兒胸的兩側,或用被子、枕頭圍著孩子,練習靠坐。
翻身:3個多月時可將孩子略側卧,幫助從仰卧位翻身一半。6個月幫助從俯卧位翻到仰卧位。
爬 :爬可以鍛煉全身肌肉,促進體格發育。
6─10個月嬰兒可做爬行操,鍛煉孩子肩、背、胸、腿的肌肉。
平卧:舉起雙臂畫半圓放下,次數與月零相同。
平卧:按住腳在床上滑動8次。
平卧:握著孩子的手,拉坐起來。
平卧:雙手按著膝蓋,直舉雙腿與軀幹90°。
俯卧:提起雙腿,使其背部後彎,做2──3次。
跪著:爬行。
7個月:將孩子放成俯卧位,用他自己的手支起身體,仰起頭,然後扶助孩子的小腿,或用手掌貼住孩子的腳底,左右彎曲其膝關節,幫助孩子向前爬。
8個月:讓孩子學爬樓梯,先讓孩子雙手扶住上面兩梯,用手握住孩子的右腿曲膝放到上一格,再如法將左腿放到同一格,反覆幫助孩子向上爬2─3格,數日後孩子即會自己向上抬腿爬行。
9個月:幫助孩子下樓梯,將孩子雙手放在靠胸前的第一格,握住孩子的腳探到下一格,再握住另一隻腳去探到下一梯,如此反覆幫助數日,孩子就會自行下梯了。
站立:6個月開始可扶住孩子的腋下鍛煉站立片刻,7個月後可扶住床欄站立,逐漸能從坐位扶起,9──10個月幫助獨站片刻。
行走:10月後可扶欄杆橫走,可牽著孩子雙手啟步,也可讓孩子手扶學步車行走。11月逐步一隻手牽著孩子行走。
2.怎樣訓練精細動作:
5個月開始在孩子仰卧位前方掛上玩具,使他夠得著,訓練他抓握(放置玩具在近距離內,時間不宜過長)。以後在坐位周圍放置各種質地、各種式樣的玩具,使之多摸,多動手。在抓摸的過程中接受刺激,訓練動作靈活。在看護下讓其抓小物品或小極木,訓練手指抓握和用拇指、食指扭小物、翻書、開關小盒蓋等能力。指導對接積木或兩手間傳遞。能坐時讓雙手捧球,讓自己扶奶瓶吃奶。讓打開各種盒子,裝進、取出物品,訓練手的功能和兩隻手的協調,訓練大腦反應的靈活性。
3.如何促進嬰幼兒的語言發育:
語言是表達思想、觀念的心理過程。語言發育的重要時期是9─24月,而良好聽力和環境的促進是語言發育的重要條件。
語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達兩方面。文字、聲音、視覺信號及手勢,都屬語言範疇。小兒語言是隨著大腦的發育和社會生活的豐富而發生髮展的。小兒口語的發育,經過叫喊、咿呀發音和說話三個階段。先理解而後表達,先學發音而後能用詞和句。因此,從出生1──2月就應對他說話。如換尿布時,打開尿布後,先拍拍腿,笑著說:「伸伸腿,媽媽換尿布」。餵奶的時候說:「寶寶餓了來吃奶」。3個月可對孩子進行發音訓練,如反覆對孩子發「呵、呵」的音。6個月反覆對孩子發「爸爸、媽媽」的音。指著有色彩的圖片或玩具或用具說:「這是貓」,「這是小狗」,「這是你的奶瓶」,多創造聽、看、摸的機會。通過聲音、形狀、顏色的刺激,訓練孩子的視聽能力,和大腦反應的靈活性。在生活中孩子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可向他講述這是在做甚麼?如穿衣、睡覺、開門、關門等。
一歲以後出現模仿父母的發音,可教孩子學小動物叫,對孩子讀兒歌、講圖畫、講書。當孩子出現準確的發音時,要及時表揚肯定,使他感到愉快。兩歲以後已經能同大人交談,應教會識別身體各部份的名稱,常用物品、玩具的名稱。多講故事,適當看幼兒電視,這些語音與詞義被聯繫儲存在記憶之中,數量日漸增加,即為日後小孩使用的辭彙。同時與孩子做遊戲,到戶外玩耍等也是擴展孩子的視野,豐富辭彙的好機會。促進小兒的語言發展要循序漸進,講故事要有聲有,有吸引力、感染力,反覆重複,強化記憶,才能使孩子對學語言產生興趣。父母親、保姆是孩子的語言發育的重要因素。對孩子不僅要多講話,而且講話的時候還要以親切、愛撫的態度,生動、活潑、形像的描述,去激發孩子的愉快情緒和豐富的感情,從而,儲存優美的語言。
語言訓練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素質的過程。語言表達和故事情節中,有愛心、友好、禮貌、合作的辭彙;有理解人物和事物的道理;有自然、科學技術的奧秘;有修正錯誤和鼓勵。這些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4.多給孩子聽音樂:
兒童各種能力的早期表現,音樂能力最為突出,最先萌芽。嬰兒在音樂聲中常表現出愉快的情緒。面呈喜色,傾聽入神,有時還會手舞腳蹈。在此期間給孩子聽一些柔和、優美、活潑的歌曲,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可以促進身體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健康。
當孩子能靠坐的時候,母親可將他坐於膝前,握住雙手,在樂聲中隨音樂節奏揮動。孩子會靠著站立和會走路以後,給他們播放節奏明快、熱烈的樂曲,他們會表現出激動的情緒,產生強烈的表演慾望,甚至跳起舞來。這對豐富孩子的想像力、模仿力以及主動、活潑開朗的性格能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5.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力
兒童注意力的範圍小,時間短,也比較單一。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和需要的東西能集中精力。在觀察事物方面,速度慢,範圍狹窄,辯別能力低,不全面而膚淺。因此,嬰幼兒應用形像生動,色彩鮮艷的物品和生動的語言去引起他們的注意,不斷擴大他們注意的範圍。在他們注意的基礎上才會注意去觀察。如孩子只對貓或狗有興趣,貓或狗最能集中他的注意力,就可以用與它們類似的動物如馬、虎去引導。孩子只對汽車有興趣就可用飛機去引導。孩子只對玩一種玩具有興趣可陪同他玩多種玩具。利用「刺激異差」即色彩的飽和度、聲音強弱、物體光澤度等差別度大的,去增加對孩子的刺激,提高孩子的辯別效果。孩子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內容就應逐漸增加而變換。用繪聲繪色講出公雞的驕傲,兔子的膽小以及這些動物在形像上的差異。從而,引導孩子去觀察,日久就會養成觀察事物的習慣。
6.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兒童的想像廣而不深,簡單不穩定。玩具和遊戲是開發孩子想像力的有效途徑。音樂可以啟發孩子的思維,促進想像力。2──3歲的孩子對畫已有興趣,1歲半可以開始讓其亂畫,兩歲以後可教畫線條、畫圓圈。在圓圈內讓他添上眼睛、嘴巴、鼻子。畫樹榦,讓孩子添樹枝、樹葉。畫房子,讓孩子添上門、窗
。畫魚在水裡游,畫鳥飛向天空,畫汽車在公路上跑,使他從畫中產生想像力。
自然界五彩賓紛更是孩子想像力的資源。下雨、打雷、風霜、冰雪都應讓孩子觀看。在戶外活動對鳥飛、日出日落,月亮、星空給孩子講解。室內的電燈、電話、電視,由每日接觸中得到認識。這些都會給孩子留下有趣的記憶,日後再不斷地啟發,使孩子想像力不斷得到發展。
7.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力生活能力
讓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動、玩耍,是培養幼兒自信心必不可少的條件。獨立生活能力要從孩子在獨立萌芽時開始培養。倘若嬰兒在開始動手抓東西,在翻身、坐、爬和站立、行走等動作發展過程中,未及時幫助和鼓勵,或者不放心,怕孩子跌倒而過份去保護,或者加以制止,甚至採用嚇唬的辦法等。日久就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膽小、軟弱、缺乏進取心。因此,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生理髮育進程,在每個時間給予適當的誘導,訓練和鼓勵。只要在安全的條件下,就讓孩子去抓、去拿取、去翻滾、去爬、走,從跌跌闖闖中站起來。摔倒了,要鼓勵不要哭,重新再走。會滑梯、會打楸千以後應鼓勵他自己往下滑,自己上楸千。在日常生活中他自己需要的東西,能取到的,盡量讓自己動手,掉到地上的東西,盡量讓他自己撿起來。訓練拿勺、拿瓶,自己喝水、吃小東西,吃飯等,那怕糊滿臉、糊到衣服上。細心引導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會做可以幫助他,做得不好,鼓勵再做一次。如教孩子接積木,反覆幫助和誘導之後,當他自己湊出像樣的建築,就會產生信心和成功感。幼年時期萌芽的自信心和形成的獨立生活能力,將影響人的一生對生活的追求和事業的成功。
0至6個月寶寶喜愛的玩具
寶寶在0-6個月期間是腦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間對寶寶進行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五項行為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手段。而這些訓練大都是藉助寶寶喜愛的玩具來完成的。
撥浪鼓類玩具
寶寶的聽覺系統在孕5個月就基本發育完善,所以出生後的0-6個月寶寶對聲音最敏感,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對此階段寶寶最具吸引力。我們也應該藉此加強對寶寶聽力的訓練。如果玩具再加上可以咬的功能就更加合適了,如小龜牙膠等。
0歲大卡片
在0-6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色彩也是比較敏感的,他們大都喜歡顏色鮮艷的物品,而0歲大卡片就是把寶寶最早、最容易接觸的物品,如水果等用鮮艷的色彩畫在卡片上,作為寶寶的玩具,放在周圍。有助於視覺的發育,也有助於寶寶以後更快的認識和接受這些物品。
會發光發聲和活動的玩具
對於4到6個月的寶寶,他們更加喜歡新奇的帶點刺激性的玩具,他們的要求不僅是顏色、聲音,對玩具的形象,動作也有了要求,這時候這種能爬行的大青蟲就可以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寶寶的腦發育。
積木類玩具
這種玩具通常在寶寶用手抓和把玩的過程中,訓練寶寶手指的靈敏度和身體的協調性,也是進行精細運動訓練的好方法,有助於促進寶寶小腦的發育。
兒童語言發展的七個階段
語言的功能主要有五個方面:1、語言是工具。語言幫助兒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2、語言具有調節功能。語言可以控制和指導兒童的行為,其道理如同「君子動口有動手」。3、語言促進相互交流。用語言和周圍的人溝通,傳遞思想,獲得信息,有利於成長。4、語言可以表達個人的意識,創造自我天地。5、語言能夠傳播知識,促進兒童的學習。語言專家說,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意識的交流階段(出生—4個月)
父母對小兒的咕咕聲或啼哭聲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作解釋,所以,這一階段又稱之為解釋性的交流。小兒開始時也沒有意識自己的發聲或啼哭聲能夠影響父母的行為,但父母自小兒出生後第一天就把孩子當做交流的個體,對孩子的不同聲音作出不同的照顧性應答,有的父母會用短的簡單句對小兒說話,特別是母親,有時以高的音調和誇張的聲音逗引孩子,小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懂得了尋找交流對象,漸漸地產生父母與小兒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聲示意父母抱、餓了或尿濕了要父母關照等。於是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有意識的交流階段(4-9個月)
4個月的小兒能用眼睛盯著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兒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時,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詞,對孩子說物品的名稱,大約6-8個月的時候,父母可對著圖片說出名稱,而在9個月的時候,小兒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視,即不但注視著事物,還會轉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這一能力的出現意味著小兒與父母有了有意識的信息傳遞,不僅如此,9個月的嬰兒還可理解一些名詞,如「釘」、「球」、「狗」等。
第三階段:單詞階段(9-18個月)
約12個月的小兒會說出單詞,單詞的性質大多數為名詞。儘管小兒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動詞,但說動詞要落後於說名詞。在這個階段,小兒會在情境中使用會說的一些單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單詞開始時發展得比較慢一些,但接著就會出現一個很快的兩個字組成的片語。一般來說,小兒至少能說50個單詞,才會發展片語。因此父母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兒童的辭彙量,大概在18個月左右,兩個字的片語就會出現。
第四階段:片語階段(18-24個月)
這個時期的小兒會用單詞和片語說自己的事情以及他們生活的環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語句形式,父母們無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兒詞語的內容上,而是訓練孩子使用句子表達,其中包括了語法的萬分,而且語言的訓練應在小兒的生活環境中進行,鼓勵他們與父母和老師濼。在這個階段開始時,父母為孩子提供片語示範,如說「坐凳上」、「吻娃娃」。對這種「電報式」的說話示範,語言專家各執己見, 有的贊成,有的反對。不過,有一條原則應當記住:語言不只是用簡單的詞的組合來表達意思,而是要用語法組成句子後才能說明意義。因此,在對兒童語言的干預中,父母要避免用語法不確切的話與孩子溝通。
第五階段:早期造句階段(24-36個月)
小兒說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時此景,還能說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簡單的短句如名詞加上動詞。在說話中,小兒還能使用代詞「我、你、他」,介詞「上、下」,形容詞「好、壞、多、少」上等等。至36個月左右,小兒基本上能用短句進行表達,並且開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統。
第六階段:句子掌握階段(3-5歲)
小兒可以使用簡單句和較複雜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語法結構形式,而且能夠有一點點理解詞語的抽象關係。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小兒這一階段的辭彙已接近成人,說話儼然像個「小大人」。這時,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達,為孩子起示範作用,同時要培養孩子聽眾指令做事,從而為入學做好語言的準備。
第七階段:完整的語法階段(5歲-成人)
從此,兒童逐漸建立了成樣的語言能力,而這個過程中的兒童,也還是在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辭彙,改善自己的表達及語言在環境中的使用,但不再增加新的語言形式。這個時期是個體交流能力明顯增長的時期,有些專家認為,5歲是語言發育的一個分水嶺,從這時開始至12歲,語言的發展將出現根本性改變,不僅是句子的複雜化,而且句子的含義和語言的用途向高級發展,最為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兒童用語言學習閱讀和書寫。
隔代教育,我有話說
讓祖父母幫著帶孩子,有時候並不是出自於我們的本意。但是,生存壓力如此之大,對保姆的諸多不放心,使得我們在種種無奈之中。
隔代教育,我有話說
太多的人說過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難道它真的一無是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語讓我們知道,老人在生活中有著很多的智慧和寶貴的經驗。讓我們從下面這幾位媽媽的故事中,體會在隔代教育中,有老人參與的寶貴之處在哪裡。
優勢一:耳濡目染+耐心、細心
婆婆一生勤勞,可可也非常勤快:看到奶奶洗碗或洗衣服,就會過去幫忙;很小就開始自己吃飯;爺爺奶奶累了,她會幫著捶捶背、揉揉肩……
婆婆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有心。她買了好多貼畫貼在牆上,有人物的、水果蔬菜的、數字的、生肖的……每天無數次地教可可認讀。婆婆還給可可買了許多書,每天在可可睡覺前陪她看上一遍,早上起來後再看一會兒,現在可可已經養成了早晚都要看一會書的習慣。
我常常感嘆:要是我自己獨立帶孩子的話,可可不會像現在這樣懂事、聰明。
可可的衣服,婆婆都是手洗,洗凈後用熱水燙一下,放到太陽底下曬。過季的衣服全部都要洗一遍,然後把以後還能穿的和不能穿的區分開來打包收好。就連可可那些毛茸茸的玩具、拼圖甚至積木都是經常清洗。
可口可樂3333
優勢二:豐富經驗+靈活
老人的一些經驗並不過時,而且很有用。我經常從網上、書上去看很多科學育兒的方法,有時候這些方法特別有效,但有時候就不能照搬了。比如很多育兒資料上說要給孩子比成人少穿一件衣服,因為孩子總在活動,很容易出汗。這話理論上一點不錯,但是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適用。記得有一次我們要帶孩子出去玩,那會兒正換季,丫丫的姥姥就多給孩子穿了一件衣服。我開始還不以為然,甚至想反對。出去後發現老人是對的。那時候丫丫還不太會走路,我本想讓她出去後多走走,誰知那天她卻說什麼也不肯下地,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車裡。而那天外面雖然溫度不低,但風卻有些涼,給她多穿一件衣服真是明智之舉。
顏澀
優勢三:樸素理念+時間
楠楠剛一出生,母親就和我們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要放養不要圈養」。母親認為,讓孩子在自然界中去認識事物比在書本中認識更有效。因此,楠楠40天的時候,母親就鼓勵我帶他外出,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他大一些後,就跟著姥姥、姥爺到處玩。雖然我們有時間也會帶他去,但是平時我們一上班,更多的時間裡還是由姥姥、姥爺帶他去見識廣袤無邊的新天地。威海的所有公園和海邊、榮成的成山頭、西霞口野生動物園、石島海灣、文登的昆嵛山、乳山的銀灘、蓬萊的海底世界……總之,膠東半島的山和海他幾乎都去玩過。這對他開朗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楠楠媽媽
編後
看來,老人有著比初為父母的我們更多的經驗、耐心、細緻,他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遠遠超過了忙碌的我們。所以,只要我們充分尊重和信任老人樸素但不乏優秀的教育理念,對他們做的一些欠妥的事情上不是抱怨、責怪,而是及時、有效地和他們溝通,那麼,隔代教育非但沒有壞處,反而能成為我們對孩子進行的主體教育外最好的補充。
0-5歲寶寶應該如何接觸音樂
一、嬰兒依靠聽覺和其他音樂感覺體驗音樂,他們應該每天接觸音樂。承認可以通過下述途徑鼓勵嬰兒的音樂發展。
給嬰兒哼唱。
模仿嬰兒發出的各種聲音。
讓他們廣泛接觸各種音響,包括身體的、嗓音的、樂器的和環境的。
提供經選擇的音樂錄音。
聽音樂時,隨音樂的拍子、節奏型和旋律進行方向搖、拍、撫動嬰兒。
提供嬰兒能夠擺弄的、能發出樂音的安全玩具。
二、2-3歲幼兒的音樂經驗
2-3歲幼兒需要包含著各種聲源的環境。如:有選擇的音樂錄音,即興歌唱的機會以及歌曲曲目的積累。恰當的使用多種材料,以探索為主要方法,可以使他們打下一種豐富的基礎,以便將來發展對音樂概念的理解。對這個年齡段來說,各種個體的音樂經驗甚為重要,所以不必強調幼兒的一致性集體表演的音樂活動。
2-3歲幼兒(至4歲時)應能夠:
1、表演/讀譜
遊戲時自由即興式地唱歌。
唱民歌和創作歌曲,允許有時與他人合作時不合拍,不入調。
自由敲打簡單節奏樂器,探索節奏樂器和環境中的音響。
隨成人對幼兒動作的擊樂伴奏走、跑、跳、奔、拍手、停。
知道樂譜為何物,稱之為音樂。
2、創造
探索它們自身嗓音的各種表現可能性。
遊戲時即興編唱。
在樂器上和環境聲源中創造音響。
3、聽/描述
注意傾聽經選擇的音樂曲目。自發地隨各種類型音樂做律動。
認識唱與說的不同。
通過律動和動作的靜止表現對聲音及休止的意識。
用即興律動表現對拍子、速度和音高的意識。
4、價值
喜歡聽音樂和環境中的其他音響。
喜歡聽其他人歌唱。
喜愛在遊戲時唱歌。
喜愛用環境的身體的和樂器聲源來嘗試音樂活動。
三、4-5歲幼兒的音樂經驗
4-5歲幼兒的社會意識逐漸得以發展。恰當的音樂活動經驗包括各種小組活動,如唱歌、歌曲遊戲和課堂簡易樂器的演奏。另外,對嗓音、身體、自然界和樂器音響的個體探索活動機會也應包括在內。律動是這一年齡階段兒童表達他們音樂經驗的最有效手段。他們喜愛用自己的思想、律動、語言和音響進行遊戲。突出自由探索的各種音樂活動可以為他們日後的創造性音樂成長打下最積極的基礎。
4-5歲幼兒(在結束幼兒園教育時)應能夠:
1、表演/讀譜
運用歌唱嗓音,並有別於說話嗓音。
在他們的自然音域內唱歌時基本上音準。
在律動和課堂簡易樂器的演奏中,表現出對拍子、速度、力度、音高及分句異同的意識。
喜愛唱無意義音節歌、民歌和歌曲遊戲。
運用圖片、圖形和其他符號來表示音高、時值型和簡易曲式。
2、創造
在課堂簡易樂器上探索各種音型。
在各種課堂和遊戲活動中,自發的即興唱歌。
用歌唱和樂器為未完成的旋律樂句創編「答句」
用樂器、環境的及身體的音響來表達思想和情緒。
3、聽/描述
注意短小的音樂選段。
注意傾聽更廣的音樂曲目。
通過律動或課堂簡易樂器,對音樂的要素(如音高、時值、響度)和音樂的風格(如進行曲、搖籃曲)做出反應。
用律動或語言描述音樂中的異同,如強弱、快慢、上—下—同、長短、級進跳進、相似對比。
根據外形、尺寸、音高和音色對課堂簡易樂器和一些傳統樂器進行分類。
用一些簡單的音樂術語來描述聲音
4、價值
表現出對音樂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意識。
喜愛獨自或與他人唱歌、律動及演奏樂器。
尊重音樂和音樂家。
5個時間段最適給嬰兒念故事
兒子一個半月大時,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時間,我順手拿起手邊的故事書,將封面對著他。其實當時只是好玩,結果卻驚訝地發現,他應該尚未發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規則地上、下、左、右轉動著看完了一頁,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頁,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動了起來,而且一頁接一頁看下去。 我無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麼,但這個發現卻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會對書本感興趣。於是,誤打誤撞地為他開啟了閱讀人生。
餵奶、翻書、說故事,同時進行
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媽媽一手餵奶、一手拿書,哪來第三隻手翻書呢?所以,我會準備特別做給小小孩看的厚板書,比較容易用一隻手翻頁,然後一邊餵奶、一邊翻書、一邊說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準備十幾本童書在手邊,只讓嬰兒看每本書的封面,這也是挺不錯的做法。
有時候,我會選擇靜靜地陪他,讓他自己看;或是讓他邊看圖,我則一邊嘰嘰呱呱地解說著內容──這樣總是讓我覺得自己好象神經有問題,怎麼對著沒有反應的嬰兒自說自話。其實,一邊餵奶、一邊看書的順帶好處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覺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會因為其它事分心而無法喝完牛奶。
母乳媽媽專心享受當下!
如果媽媽是喂母乳呢?那要怎麼一邊餵奶、一邊看故事書?請各位媽媽教養孩子時,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覺來變通實行,不能死守著書上所說的來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時就別想著還要念故事書了吧!我覺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親子時光,這樣的時間稍縱即逝、而且一去不復返,所以好好地專心享受它吧!
說真的,很多時候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什麼都不會做的嬰兒還是眼睜睜地望著你;這時候對媽媽來說,念故事書是打發時間,而對孩子來說,則是蘊含了無限可能的教育功能,這麼簡單好用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書本都可以念
要幫這個階段的孩子念故事書最容易,也可以最隨性;家裡的任何書都可以隨手拿起來念,也不用拘泥於要怎麼念。我可以肅穆地念起阿彌陀佛的佛經,也可以用歌劇的架式念起唐詩,只要家裡的嬰兒沒有大哭抗議,怎麼做都可以。
一位在紐約學畫的朋友,也是從女兒一出生不久,就開始給她看不同畫家的作品畫冊。朋友表示,如果不是聽到我說兩個月大的兒子會看書,她也不會想到要幫這麼小的孩子念故事書或是讓她看畫冊。朋友還發現,當女兒八個月大時,就好象很有主見地,會特別喜歡某個畫家的作品,只要拿到這位畫家的畫冊,就會靜靜地欣賞好久,像是上輩子就認識這位畫家呢!
如何把握讓孩子愛上書本的黃金時期?
只要孩子還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讓他們愛上書本的最佳時機。因為一天二十四小時里,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睡覺和喝奶,其它時間通常都是處於非靜止狀態;所以只要遇到孩子願意平躺下來,會趕緊挨著他們旁邊躺下(趁這個機會趕快休息一下,等會兒才有體力再戰),然後就這樣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書來。而以下的時機,都非常適合用來念故事書:
1、用奶瓶喝牛奶的時間
2、用奶瓶喝水的時間
3、睡覺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時
5、孩子早上剛醒來,還乖乖躺在床上時
這些時機每天都會在生活中出現,所以非常適合,而且通常這時孩子都已經自動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推薦閱讀:
※華菱全價值鏈闡釋服務新理念 — 第一商用車網 cvworld.cn
※少即是多 極簡腕錶存在的特殊理念
※中藥理念--補益類中藥簡介
※學佛要先建立因果輪迴的理念
※南方某市一堂語文課過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