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們,請吝惜你們的獎勵和表揚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國家都崇尚「挫折教育」,認為嚴父出孝子,棍棒造英雄,要讓孩子戒驕戒躁。我就趕上了這種風氣的最後一波。印象中小時候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揚,做壞了肯定要嚴厲批評,做好了父母會說:「不能驕傲,那誰誰誰比你更好,你要繼續努力。」於是,我的童年很少快樂。

後來,一些教育學家呼籲這種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缺失自信。加之現在的獨生子個個都金貴的不行,誰還捨得又打又罵的。最近見過的一些懂了「育兒知識」 的父母,似乎又有點矯枉過正了。常常逮著孩子一頓猛誇,比如「寶寶真棒!」「寶寶好聰明!」「寶寶最漂亮了!」。曰,培養其自信心。很多父母還會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行為模式,但孩子表現出對學習的興趣時就立即對其進行獎勵。那麼,這種表揚和獎勵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家馬克 萊佩爾的實驗:

實驗對象:學齡前兒童

實驗過程:玩塑料拼圖遊戲。一半孩子被告知,拼圖結束後可以玩更有趣的遊戲作為獎勵;另一半孩子沒有得到任何獎勵的承諾。

實驗結果:幾周後,實驗者讓這些孩子自由參加拼圖遊戲,結果發現,得到獎勵的那組孩子對拼圖的興趣遠低於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

經典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對某個行為的獎勵會導致孩子更多的作出該行為。比如,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後,如果對其進行誇獎和獎勵,孩子以後可能養成按時做作業的習慣。

實際上,學齡前的孩子對於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在不給予獎勵的情況下,他們也能保持對該事情的興趣。而對孩子本身很喜歡做的事情進行表揚和獎勵,不僅不能激發孩子對這個活動的熱情,還會讓孩子把興趣變成了工作,降低對某事情的熱情和喜歡程度。

另外,怎樣誇獎孩子才是最有效的呢?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常常說「你好聰明。你是最棒的。你是畫畫小天才。」。其實,這樣誇獎方式是不合適的。如果孩子常常因為自己「聰明」「漂亮 」而得到表揚,那麼,如果一旦出現失敗的情境,他們就會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自己「不聰明」「不漂亮」,這樣的歸因有可能產生破壞性的後果。比如,會讓孩子 變得不自信;或是面對困難不肯作出努力,認為自己「聰明漂亮」,不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功。

有的家長為了讓其建立競爭意識,常常會給他設定一些目標。比如,「你要考第一名,我就獎勵給你XXX」「如果你獲得小紅花,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園」等等。這 樣的獎勵、表揚方式也是不恰當的。因為,父母對於名次的關注,會讓孩子降低對學習或遊戲本身的樂趣,而去追逐名次帶來的滿足。一旦孩子在班級里的名次下 降,無法從競爭中獲得滿足,就很容易喪失對學習或遊戲的興趣。

比較有效的誇獎方式是適度的對孩子的努力進行誇獎,這樣的表揚才會有益。如果孩子努力完成一件困難的事 情,並因為自己的努力得到表揚,這樣做不僅不會削弱孩子對遊戲或學習本身的興趣,而且會逐漸建立這樣一種信仰「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努力,就會得到好 成績,或者受到表揚。沒有成功只是因為我不夠努力。」這種行為方式和信念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是比較健康有利的。

過度的獎勵會抑制人們對某個活動的興趣。這個行為模式不僅在孩子身上有所體現,在大學生和成人身上也是適用的。比如,高額的獎勵會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甚至降低績效等等。事關大人,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冬則溫,夏則凊】-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該不該贍養只生不養的父母?
父母逼我生二胎,我不知道怎麼處理和父母的關係?
寶寶智力的8次飛躍期,只有1%的父母全抓到了
父母離異後,跟其中一方越來越生疏怎麼辦?

TAG:父母 | 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