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40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四O集)  1999/6/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40

請掀開經本,繼續看偈頌的第六首:

【一切眾生慢高山。十力摧殄悉無餘。此是如來大悲用。妙光幢王所行道。】

偈頌裡面講到十力,我們將如來果地上的十力,菩薩因地上修學的十力,給諸位都做了介紹。菩薩修行十力最後一個是「無礙智」,如何才能達到無礙?礙是障礙,你要離開障礙,才能夠讓無礙智現前。無礙智是對漏盡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斷盡,無礙智才能夠現前。在菩薩地上,見思、塵沙,也就是分別、執著確實是斷盡了,可是無明並沒有破盡,也就是妄想還沒盡,但是四十一品無明,菩薩確確實實分分在斷。這種斷的形式我們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麽?我們凡夫用功,總在分別執著這個範圍之內;說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怎麽個修行法?這個境界怎麽提升?佛在經上所說的「無功用道」,這是形容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方式,而無功用道很難懂,我們沒法子體會。為什麽?我們能夠體會的,都沒有離開分別執著,離開分別執著怎麽個體會法?

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講到這個地方,他做了個比喻,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能夠體會到幾分意思。中國古時候,河流裡面行船;在現代還看得到,中國還能看到帆船,船在行駛當中,有風的時候利用風力,沒有風力的時候我們就劃櫓。我說劃櫓,恐怕這裡很多人聽不懂,從中國來的人能聽得懂。櫓是在後面,這就是有功力,看到船的時候,我們用力來劃櫓、來划船,船就前進。船快要接近岸,快到岸的時候,我們一定帆下來了,櫓也停止了(這就好像是分別執著減少了),用什麽?用竹竿,用竹竿撐船,使船緩緩的往岸邊靠攏。快要到岸的時候,大概一兩丈的距離,竹竿也放下了,船自自然然往岸流,那一兩丈就叫無功用道,諸位從這裡去體會。真正是法身大士們用功,我們看起來是此處用不上力,用不上力而自自然然精進。所以一真法界破了塵沙、見思之後,他們的修行方式跟我們完全不相同,我們這裡還要用功努力,他一用功努力就糟了,那就有障礙了;但是他又不是不用功,又不是不努力,他是真精進。我們沒有契入這個境界,說起來非常困難。經上還有兩句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都是屬於這個境界,都是形容法身大士們他們修行的樣子。

菩薩十力雖然跟諸位介紹過,但是諸位都必須要知道,前面所說的都是屬於事相,自行化他的事相,但是無一不與無礙智相應,如果與無礙智不相應,他就不是菩薩。《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即非菩薩是指什麽樣的菩薩?是指的法身大士菩薩,不是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尤其是六道裡面的菩薩,確實四相具足。四聖法界雖然是離相,離得不夠徹底,他還有分別;雖沒有執著,還有分別。一定到出離十法界之後,分別執著才真正斷盡了,那個時候真的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這是無明分分斷,境界逐漸逐漸往上提升。但是我們要曉得,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經上講從圓初住到十地菩薩,修行的時間要滿足三大阿僧祇劫。

這些道理、原理原則我們懂得了,就知道自己應該從哪裡下手,從什麽地方用功夫。四弘誓願給我們一個指標,給我們一個方向,一定要斷煩惱。斷煩惱是放下,看破、放下先從放下下手,你不能放下,你就不可能看破;你要想看破,那你一定先從放下下手,放下我們的愛欲,放下我們的情執,從這放起。愛欲、情執要知道,不但是六道輪迴的根本,還是地獄、餓鬼的根本,這兩種執著不能放下,你就沒有辦法離開六道。過去我們不知道,不曉得這些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煩惱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現在我們才搞明白、才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就是脫離六道輪迴的緣分到了,也就是你有這個機會。機會一定要把握住,機會不會長時間在這裡等我們,沒有這個道理,所謂是稍縱即逝,那就沒有了。機緣非常非常難得,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些話都是真話。武則天能夠寫下這首開經偈不容易,往後你說高僧大德,世出世間多少能人,就沒有辦法再作一首能超過她的。所以這些人,我們在跡象上看他好像是凡夫,事實上真的都是諸佛菩薩化現的。他的種種作為在那個時代別有用意,不是我們凡情能夠推測的。對於佛法的護持,協助佛法的弘揚,無量功德。

像這些事情,我們要怎樣能夠觀察到事實真相?必須有定有慧,你才能看得到;你沒有定慧,你看不到事實真相。我們生活環境當中一些人事,諸佛菩薩化現多,妖魔鬼怪化現的也不少。可是我們今天明白了,妖魔鬼怪跟諸佛菩薩沒有差別,是一不是二。為什麽有兩種不同的業,兩種不同的果報?都在我們自己一念之中。證明蕅益大師所講的「境緣無好醜」,無好醜我們換句話說,境緣無佛亦無魔;佛是好,魔是丑,境緣當中無佛也無魔。如果我們一念覺,你看境緣當中是佛;一念迷,境緣當中是魔。這才能見到事實真相。這也說明佛在經上講的話完全正確,所有一切十法界依正莊嚴,把境緣都說盡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我們自己的心性,心性所現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把它變成佛、變成魔,是你一念分別執著變現的。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心想無有一法可得。這些重要的開示,我們要常常記住,要常常依據這些原理原則觀察世界,我們就不會迷惑,少造多少業!這個名相的含義解釋之後,這首偈我們就可以講了。

『一切眾生慢高山』,高山是比喻,佛經裡面講的高山多半是指須彌山。這是世間最高的山,最高的山是什麽?貢高我慢,狂妄自大,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大煩惱、大障礙,障礙你覺悟,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乃至於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發心,有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麽不能往生?佛為我們示現,菩薩裡面諸位也許聽說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那是佛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對治貢高我慢。不輕就是不敢輕視一切眾生,真正的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我們怎麽敢輕慢?我們每天早晨做早課拜佛,修的是什麽?禮敬諸佛。這在課堂作業,我們在學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怎麽落實?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禮敬。十大願王,這個擺在第一條,就是對付我慢高山的。我這一天對待人,接觸一切人,有沒有像對佛那樣的恭敬心對人?沒做到,課堂裡天天上這堂課,但是這堂課所學的東西不能落實。我們有沒有把所學的落實到事上?對事的禮敬,就是認真把這樁事情辦好;我們沒有盡心儘力把這樁事情做好,對事不敬。對物,這是愛惜物力,對物的禮敬。擺在面前這張桌子,桌子有沒有放整齊,桌子有沒有保養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我們都要做到。無論在什麽時候,無論在什麽場所我們見到,都要自動發心把錯誤糾正過來。桌子擺得歪歪斜斜的,與我不相干,你就順便把它擺正;椅子沒有人坐的時候把它收好;看到有髒的東西,隨手就把它擦乾淨,對物的禮敬。所以佛法,諸位要知道,佛法是生活,不落實到生活上,這個佛法學來有什麽用處?

儒家教禮,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尊重別人,自己卑下,這是禮。佛法是學常不輕菩薩,他出來做代表。民國初年,諸位同修也許知道一位金山活佛,他那個傳記我記得我們曾經印過,在此地印過。金山活佛,他的法號叫妙善,跟現在普陀山的住持老和尚名字完全相同。你看看傳記裡所寫的,無論哪一個人向他頂禮,他都跪在地上回拜。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相處過,那個時候樂觀法師還很年輕,看到這個好像不以為然,你是個大法師,受人尊敬,人家對你禮拜是應當的,為什麽你要跪在地上去回拜?金山活佛有特異功能,樂觀法師起了這個念頭他知道,所以回頭對他笑笑。那是什麽意思?做給我們看的。我們這些年輕人無知,一出家穿上圓領大袍就覺得比人高一等了。沒有穿這個,貢高我慢的心還矮一點;這一穿,馬上增高了。他這種行持是教我們的,所以做這個示現,我們看到還不懂,還在旁邊笑話他,還說他不對我們對。這個世間的眾生,我們出家也是眾生,《地藏經》上講的「剛強難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薩用什麽方法消除我慢?用十力。如來果地上的十力是性德,性德裡頭決定沒有驕慢。世尊一生的行誼,示現的就是性德的流露,自性本具的大德大能,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仔細觀察。菩薩所示現的是修德,沒有修德,性德不能現前。菩薩在修德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十條,十個綱領,所謂是十大願王。普賢的十願要落實,那叫真修。不是天天把十大願王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或者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早晨讀一遍,晚上再讀一遍,沒有用,那跟「口念彌陀心散亂」是一樣的,沒有作用。要真正解其義、信其教,他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要恭敬。凡夫無量劫的習氣,看到別人所做一些善事,我們做不到的,他超過我們的,嫉妒心就生起來,我慢心就生起來,接著再不好的,就想什麽方法去破壞他、去障礙他,那個罪業就更重了;你一念心裡不平,一念嫉妒,這個業已經很重了。所以菩薩教給我們,見到別人所做的一切好事,要知道隨喜功德,隨喜是看到生歡喜心,沒有嫉妒心,這一念歡喜心是功德。如果你再能夠盡心儘力的去幫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事擴大,這個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罪福不就是在一念之間嗎?這個一念就是覺迷,能發隨喜的心,這個人覺;發嫉妒心,這個人迷,都在一念之間。

菩薩修十力,能夠摧滅我慢的煩惱,讓這些煩惱都能夠斷盡;慢能夠摧滅,貪瞋痴也就沒有了,斷煩惱障。菩薩用的方法跟小乘人用的確實不一樣,小乘人用的方法,雖斷斷得不乾淨;十力法門,這個時候斷乾淨了。可是我們知道,我們畢竟是凡夫。此地所說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每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麽身分,此地是天王的身分,後面還有雜神的身分,無一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無一不是法身大士在此地教我們。《華嚴》的教學是圓融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個教學才是真正的圓滿、真正的究竟。行布是有次第的,我們不能離開次第;圓融裡頭沒有次第不是真正圓融,次第裡頭沒有圓融也不是真正的次第。

我們的下手一定要從五停心觀,要從圓教講的五品,我們確實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是圓融的,所以從次第跟圓融就融會在一起了,這個樣子不知不覺入了華嚴境界;縱然不能完全契入,華嚴的氣氛有了、味道有了。縱然不能到分證位,也可以到相似位;相似位再要達不到,觀行位是決定可以達到的。這個樣子念佛往生,品位自然就高了;不是希求品位,它自然就高了,我們所得的受用殊勝稀有。什麽叫殊勝稀有?煩惱輕了、智慧長了,法喜充滿,這就是殊勝稀有。業障消除,災難也就消除,消災免難,世間人常說的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真有這回事情,眾生共業當中有不共業,你所修的是不共業。共業能影響我們,我們這個不共業也能影響他們,所以要真修,要真干。我們別業的力量,一定得到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得到天地一切善神擁護保佑你,這樣自然就能夠影響一切眾生所造的不善業。這是我們修行,對社會、對一切眾生的幫助,道理在此地,事實也如此。

第三句講,『此是如來大悲用』。由此可知,真正發心修行,就是大慈悲心的流露。用這個慈悲對自己,用這個慈悲幫助一切眾生,佛法裡面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心頭一個,慈悲是真正的愛心,愛自己,我們常講的自重自愛,這慈悲心是對自己。你能夠自重自愛,自然就發憤努力,你就會真干。一個人不肯好學,懈怠懶散,是不自重、不自愛,他對自己都沒有慈悲心,他對別人怎麽可能有慈悲心?對自己不真誠,怎麽會對別人真誠?對自己不清淨,如何對別人清淨?先度自己。不能度自己而能度別人,無有是處,這個話我們在經上看得很多。妙光幢天王他從這個地方入門,他是「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我們要覺悟,我們有驕慢,驕慢相當嚴重。這就知道人家是用大慈大悲來對治,也就是我們說得淺一點,自尊、自重、自愛,克服了煩惱。再看下面第七首:

【慧光清淨滿世間。若有見者除痴暗。令其遠離諸惡道。寂靜天王悟斯法。】

寂靜境界天王,他得的是「調伏一切世間瞋害心解脫門」。一切世間眾生,瞋恚、毒害這個心念在我們現前社會非常明顯,我們不必看別人,自己認真反省檢點,就知道瞋恚傷害一切眾生這個意念我們有,不但有,而且很嚴重。換句話說,這個不善的念頭,它所造的罪業就是地獄的罪業。哪一種地獄?說實實在在的話,阿鼻地獄的罪業。佛菩薩在此地委曲婉轉提醒我們,不直接的說,直接說的話不好聽,煩惱習氣眾生聽到這些話起反感,不但不能接受,還要加以毀謗,而以毒害之心、瞋恚之心對待諸佛菩薩,對待一切善法。這種情形我們現在也常見,很可能這個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今天世間人,不要說今人,古人也不例外,幾個人能夠說是歡喜聽聞逆耳的忠言?給他勸告的時候他不高興,不能接受,喜歡聽一些奉承的話,喜歡聽一些恭維的話。只有真正修道人,真正是大聖大賢,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教。修行人缺少這樣的心態,修學這條道路障礙就多,這條路他走不通,所以退轉、墮落這種現象就很普遍,太多太多了!古往今來,在我們現前我們都能夠看到。

為什麽有些修行人,在家、出家他修學有成就?這個成就不能看現前,現前在講台上講經說法,說得天花亂墜,多少人讚歎,是不是成就?不見得;禪定功深,一盤腿面壁可以坐上半個月、一個月不出定,算不算成就?不見得;他有神通,他有特異功能,算不算成就?也不見得。什麽是成就?看他怎麽死法,那是真正成就,那是一點都不能夠欺瞞人的。我們在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看到,他老人家一生所見到的幾個真正修行人,有在家、有出家的,出家的修無法師,這是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預知時至。傳記裡面寫得很清楚,修無法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沒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那個年頭日子過得很辛苦。出家之後,只學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在寺院道場都是為大眾服勞役,都做一些粗重的工作。這是內財布施,內財供養,供養常住大眾這些修行人,心地清淨真誠供養。這樣的人在道場沒有地位,也沒有人重視他,也沒有人瞧得起他。極樂寺建成之後,倓老法師發心在那裡開戒,修無師到戒壇裡面來討一份工作。那個時候監院定西法師就問他,你能做什麽事情?他說我可以照顧病人,在戒期當中生病的病人,他發心來照顧,也是一份苦差事。可是住了沒有多少天,他就跟老和尚告假,說他要走了。老和尚倓虛法師有修養,並沒有責怪他,定西法師稍微差一點,就呵斥他,你既然發心,戒期時間並不長(那個時候傳戒五十三天),他說你這點耐心都沒有,你要走總得戒傳完之後你才走,你來了沒幾天怎麽就想走?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定西法師聽這個話就呆住了,他說你幾時走?大概不出十天。請常住給他準備兩百斤柴火,準備火化用,這兩位老法師同意了。稀有!

可是到第二天,他又來告訴老和尚,我今天就走。匆匆忙忙在後面院子裡面找一個空房子,臨時給他搭個床鋪,給他預備後事。他向老和尚要求,希望能夠派幾個人助念,送他往生。他走的時候清楚明白,臨時搭的床鋪上面盤腿一坐,幾個助念的同參道友,這個緣好殊勝,向修無師說:修無師,你今天往生,你也給我們像古時候大德作幾首詩、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做紀念。修無法師說我是個苦惱人,沒有念過書,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留給大家做紀念。他就告訴大家,修行要老實,老老實實(他一生就是老老實實念一句佛號,萬緣放下);如果不是這樣做法,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話說得很簡單,但是細細想一想,這個話有大道理!他做到了,他真做到了。佛號沒有念幾聲,他真的就走了。那個時候得戒老和尚是諦閑法師,是倓虛法師的老師,諦閑法師見到之後,對他非常讚歎,稱讚他是出家人當中的好榜樣。你看看常住討工作,都是討別人不願意做的,粗重工作他去干,沒有一絲毫名利心,見到任何人恭敬,有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成就。我們再想想,就我們這一生所見到的、所聽到的,許許多多所謂高僧大德,臨終走的時候是什麽樣子?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值得我們反省的,我們要想著我們將來怎麽走。不是給人看的,是自己真正的成就,與人有什麽相干?所以修無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倓虛老法師說,他一生親眼看到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走、坐著走的,他看到十多個人;聽說的那就太多了,親眼看到的有十幾個人。

《念佛論》後面舉的四個例子,他舉得好,出家、在家的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是鄭錫賓居士,你看走得多瀟洒,走得多自在,都是預知時至。鄭錫賓原來是做生意的,聽老法師講經覺悟了,生意放下不做了。人很聰明,學會講《彌陀經》,他就是一部經到處講,到一些鄉下,沒有人講經的地方他去講,聽眾十個八個、三個五個都講,一年講到頭,去巡迴講經。這一天,也是經講完了,跟幾個老朋友說我要走了,求老朋友給他租個房子。人家就奇怪,你要走了,租房子干什麽?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怕死在人家家裡不方便,租個房子。他的這些同參老友就說,你有這個本事,到我家去,我沒有忌諱,那個人說到我家去,個個人都要爭,這才同意在他朋友家裡。也是給他準備一個乾淨的房間,他老人家講完經,盤腿坐在床上,幾個同參道友念佛送他往生。他朋友說,你也要給我們留下幾首詩、留下個偈子給我做紀念。他說不必了,看我這個樣子就是很好的紀念。念了不到一刻鐘他就走了,這麽瀟洒。過去他把生意放下念佛,到處在外面講經,家裡人都不原諒他,說他迷了,信佛信迷了,家也不要了,生意也不要了,結果往生這一表演,家裡人覺悟了,所以弟弟也就跟他學,弟弟三年以後也是預知時至往生。

他們是不是壽命到了?我的看法決定不是,他功夫成熟了,他自在往生,在家居士!怎麽樣能往生?放得下就能往生。為什麽不能往生?放不下,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你的愛欲沒有放下,你的嗜欲沒有放下,不能往生。真正要放下,古人有一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沒有障礙了。這個道理講得太多太多,這些事實不勝枚舉,我們聽了,實在說我們是麻木不仁,聽了有的時候好像麻醉針打一下警覺一下,過一會兒忘掉了,又原形畢露,總是醒不過來。醒不過來的原因是嚴重的執著,不肯放下,這才誤了自己。這是大錯誤,不但是修行功夫不能得力,對於經教的意思你也看不出來;不但看不出來,聽也沒聽清楚,聽有的時候意思都錯會了、都曲解了,這是常有的現象。

破除痴暗要靠智慧,智慧從什麽地方來?智慧是從清淨心上來的。所以這首偈是接在妙光幢王的後面,妙光幢王有辦法摧滅煩惱,『慧光清淨滿世間』。這裡面說出一樁事情,決定無我,決定無有自私,慧光清淨才出現。如果有我執,如果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只要有一絲毫,慧光清淨就不能現前。智慧光明清淨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你有染著,你的心就不能清淨;你有分別,你的智慧光明就不能現前,這我們在經上讀得太多太多了。怎麽個轉變?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常住世間,念念為眾生真實利益。

過去我初學佛,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多次勸導我學印光法師。他的教導是要教我們找一個榜樣,依照這個樣子來塑造自己,我們學習有一個模型,有個標準,他以印光大師做榜樣、做模型、做標準。印光大師一生,他的行誼確確實實像《大勢至圓通章》,所以人家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相信。一句彌陀念到底,一生沒有第二個法門,老實,成功就是因為老實。他自己跟自己定下三條戒律,那是示現給我們現代出家人看的。這三條第一個,他一生不收徒弟,不收出家徒弟。我們看看現代,有許多收出家徒弟,帶來了多少麻煩。這是給我們一個警告。第二個不做住持,他一生沒有做過住持,沒有做過當家;第三個不傳戒,不背因果責任,他只傳授人家三皈五戒,開壇傳戒他都沒有參加過。我們細細想想什麽道理,給我們末世眾生做樣子。人家供養他的道場,轉手就請別人來做住持,這一點有點像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生建廟修廟,建好、修好之後,就請一個真正修行人,就給他,自己離開之後再也不聞不問,虛老和尚用這種方法來護持佛法,續佛慧命。民國初年,那些老和尚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像諦閑老和尚,一生講經說法。

他們所示現的,我們都要想想那是什麽用意,我們就現前修學環境如何學習。你首先要了解現前環境的狀況,選擇修學,也是世俗人所說的趨吉避凶,幫助大眾斷惡修善,幫助大眾破迷開悟;尤其要幫助後學,真正有高僧大德在底下一代出現,眾生就有福了。希望下一代要超過我們自己這一代,我們這一代的缺陷、這一代的毛病,下一代的人決定不會再犯;我們這一代的優點、成就,下一代人必定能夠發揚光大。後後勝於前前,佛法才會興旺,眾生就有福了;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慘了,眾生沒指望。

可是現代的教學環境跟古代不一樣,這是由於社會的變化,我們都要曉得。古時候孝順父母、尊師重道,這個觀念存在,社會大眾肯定,所以教學比較容易;現在這個觀念沒有了,不但外國沒有,中國現在也不存在了,於是教學就產生了嚴重的困難。正是佛所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不肯接受、不肯聽,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你對於不肯接受的人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什麽人有緣?在這個時代環境裡面他還相信,他還肯接受,還能夠尊重老師,還能夠相信經典,這是有緣人。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有宿根之人,行,能成就。沒有宿根之人,今天不可以像從前那樣勉強,你看從前老和尚教徒弟有打、有罵、有罰跪的,現在不行了,這些手段不能使用。從前用這些手段成就的人不少,現在人不願意接受這個手段,這種方式行不通了。完全要靠自己努力、自己覺悟,所以就很難很難!學生雖然多,現在教學,學生比古時候多得太多了,成就太少了。從前一個老和尚教幾個徒弟,幾乎都有成就;現在隨從一個老和尚有幾千人,甚至於幾萬人,還有幾十萬人的,成就一個也沒看到。道理在哪裡,我們要去探索,要把它找出來,消除那些不能成就的因素,我們才能成就。

所以智慧清淨怎麽來的,怎麽樣得到的,要曉得。下面講「滿世間」,這三個字多麽溫暖、多麽慈悲。要落實在佛法裡面講,「清淨」這裡面就是持戒修定;「慧光」,你看戒定慧三學,《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就包括平等,清淨平等,慧光是覺,清淨平等覺充滿世間,大慈大悲。『若有見者』,眾生接觸到佛菩薩,就能夠『除痴暗』,前面長行文裡面,自自然然就能調伏一切世間的瞋害心;瞋害是從愚痴裡面生的,「暗」是無明。由此可知,要想幫助世間眾生,消除煩惱就是救度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造惡,災難就沒有了。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麽那樣殊勝莊嚴?眾生不造貪瞋痴慢,眾生沒有是非人我,所以那個世界叫極樂。這樁事情只有教學,真正戒定智慧的教學才能達到;除教學之外,其他方法都做不到。

我們在中國能看到,在中國歷史上諸位能看到,古聖先王;從前帝王我們都稱聖人,聖人是什麽意思?聖是明白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一切因果他都明瞭,這樣的人稱聖人。他在這個地位上,國王的位子,國家領導人的位子,他要為全國人民造福,從哪裡造起?尊師重道。所以他尊重師道,從這裡教起。換句話說,他不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不是用警察來治理國家,更不是用軍隊治理國家,他用一群教師來治理國家。所以你看帝王,我們讀《禮記》裡面讀到,接見這些教師那個禮多隆重。皇帝接見一般人,都是高高坐在他的寶座上,坐北朝南,在南面,接見人他是這種方式,他自己坐在上方、北方,下方是南方。可是接見教書的老師就不能用這個儀式了,皇帝要降階;你們在北京皇宮裡面看到,大殿上搭了一個台,上面放的寶座,他要從台上下來,降階站在東面,教書的先生站在西面,行賓主之禮,東面是東道主、主人,西面是客人。用這種禮節,表示尊重老師、尊重教學,重視教育,教書的這些人,這些老師們,教化全國老百姓。再問,誰的功勞?皇帝的功勞,領導人的功勞。就好像學校,他是校長,那些人是教員,執行他的政策,是一群教書人來做。所以國泰民安,人人知道孝親尊師,天下太平。

你看看極樂世界,你看看華藏世界,為什麽這樣的美滿?這是個多元文化,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都能和睦相處,教學!諸佛菩薩示現種種身分,都不離戒定慧三學。『令其遠離諸惡道』,這是果報;前一句是因上離,「若有見者除痴暗」,這是因上斷了,果當然沒有了,哪裡還會有三惡道的果報?『寂靜天王悟斯法』,天王都是領導人,都是國王,現在都是講民主國家總統,他懂得這個方法,用教學的方法,先斷煩惱之因,後面自然就離惡道的果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四集)凈空法師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七)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想別的、干別的,把阿彌陀佛忘掉了,那就是造輪迴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三五一卷——第三六0卷
淚奔了,凈空法師和星雲大師會面時感人的一幕

TAG:文化 | 新加坡 | 佛教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