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離開前寶寶總是哭個不停,怎麼辦?

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嬰兒和母親之間的依戀。

通常,在出生頭六個月,寶寶會不加區分地對所有人微笑;但到了七八個月左右,他們看見陌生人就會害怕,如果被陌生人抱起,寶寶就會掙扎著哭喊。

這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也是出現母嬰依戀的一種表現。

為什麼有的寶寶更依戀母親?

寶寶對母親的依戀程度不同,對情境的反應也會不同。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認為,母親就是自己的「安全基地」,他們可以自己玩,還時不時地去找母親。母親離開後,他們會很沮喪,母親回來後就立即撲過去,之後,又重新開始玩。

迴避型依戀的寶寶,看到母親離開並不會哭,母親回來後會表現出迴避,顯得漠不關心。

矛盾型依戀的寶寶,當母親在時就顯得很不安,母親離開後又會哭鬧,而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又想親近、又想把母親推開,顯得十分矛盾。

可見,孩子體驗和表達分離焦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不同之處在於,安全依戀型的孩子是「適度」表達焦慮,如果父母能夠耐心地給予安慰,孩子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分離的,有更強的獨立性;而迴避型和矛盾依戀型的孩子就不能接受分離,每次都會把自己和父母搞得筋疲力盡,心情也會變得惡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建立了安全依戀的孩子,更能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而未能建立安全依戀的孩子,就表現出或輕或重的分離焦慮,依賴和依戀家長。

一般這種焦慮會持續到孩子學齡前,也就是五六歲的時候,正常情況下,分離焦慮就逐漸不再明顯了。

所以,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父母應該從建立孩子的安全依戀著手。

壹迅速反應

在嬰兒時期,哭是孩子和父母交流的主要方式。當他們餓了、冷了、不舒服了,或者想要父母愛撫,想和父母玩兒時,他們都會用哭來表達。

父母要敏感地察覺到孩子的需要,用迅速、正確的反應給予回應。

1. 孩子哭了一定要安慰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一哭就去抱會寵壞孩子。然而,小嬰兒哭是因為有需要,並不是用哭來要挾父母,所以,孩子哭了就安慰,並不會寵壞孩子。

事實上,對哭泣的嬰兒迅速做出反應,不一定每次都要抱起來哄,可以是親密的接觸,比如愛撫、擁抱、親吻,還可以對寶寶講話、唱歌。

2. 父母情緒態度需要積極

以積極、快樂的情緒與孩子相處,會讓他們信任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減少孩子哭的次數。

3. 鼓勵孩子探索環境

當孩子以後探索周圍環境時,給予鼓勵和幫助,孩子的安全感也能得到加強。

4. 根據孩子性格特點調整

孩子的性格特質各有不同,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慢慢調整。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值得信任和依賴的。

貳讓孩子做好準備

嬰兒時期的孩子,認知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會以為只有他們看得見的東西才是存在的。

因此,孩子看不見父母時,會恐慌地以為父母消失了。

通過玩遊戲和講故事可以改善這種情況,讓孩子為將來的短暫分離做好準備。

半歲以上的寶寶,可以通過玩「躲貓貓」的遊戲認識到:一件東西即使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仍然存在;即使父母離開,還是會再回來,這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

久而久之,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這種恐慌也會逐漸消失。

叄避免強迫分離

情景 1:「爸爸又要把我送到那個地方,我不要!」

——家長需要逐步、溫柔地對待每一次分離,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

爸爸送寶寶去幼兒園,路上寶寶突然開始哭,離幼兒園越近就哭得越厲害。到了幼兒園,寶寶當然不願跟爸爸分開,只能由老師強行抱了進去。那被抱著一路掙扎哭喊的場景,真是讓爸爸心疼。

就這麼把孩子強行抱進幼兒園,是極不可取的。

這麼做,輕則讓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信任,以後對去幼兒園更加警覺和抗拒;重則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創傷。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去幼兒園是學習獨立的過程,但卻誤解了「獨立」的意思。被迫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會讓孩子產生一輩子的不安全感。

而童年的不安全感,會讓孩子在成年後,無法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

所以,父母有必要避免孩子小小年紀就遭受強迫分離的創傷。

那該怎麼做呢?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前面講到的準備工作;分離的時候,如下文所講的固定的「告別儀式」,則可以帶給孩子更多確定感,讓分離不再那麼艱難。

那要是告別儀式之後孩子就是不願意跟爸爸分開,該怎麼辦?不要著急,堅持進行告別儀式,會好起來。剛開始,可能的話,可以在幼兒園內陪陪孩子,等孩子慢慢熟悉環境。

孩子六歲以後,還是整天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回復「應對」,了解家長該怎麼應對大孩子的分離焦慮障礙。評論區回復沒用喔!肆建立儀式

情景 2:「媽媽又要不見了,我不能讓她走!」

——和孩子說再見,嘗試感受孩子的感受。

媽媽要去上班了,正在吃早飯的寶寶一下子哇地哭起來,抱住媽媽的腿不讓走。媽媽蹲下身來,對寶寶哄了又哄,可寶寶還是在聲嘶力竭地哭喊。媽媽嘆了口氣,似乎每天上班都要不可避免地經歷這樣一番折騰。看來,想說服寶寶是沒有希望了,媽媽強行掙脫了寶寶的小手,一狠心「嘭」的一聲關上門。與此同時,她聽到身後傳來寶寶那充滿恐懼、無助而又委屈的哭聲。

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離開後的不安全感,暫時離別時,父母最好和孩子告別。

1. 不告而別的壞處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哭鬧,狠狠心絕決地走掉,或者趁孩子沒注意就偷偷摸摸地趕緊離開,以為「長痛不如短痛」,能讓孩子更快地適應環境。

其實孩子發現父母突然不見之後,會更加恐慌,甚至感覺父母不要他、以後也不敢再相信父母了。

孩子還會不斷地設想父母「什麼時候又會突然消失」,心理也會時刻處於壓力之下。

這樣,即使父母在孩子身邊時,他們也會緊盯著父母,喜歡纏住父母,不僅讓父母難以擁有自己的空間,也阻礙了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

2. 告別的具體儀式

所以,每次離開前,都請跟孩子進行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

這個告別儀式需要包含下面的內容:

  • 說明你要去哪兒、去多久;

  • 說完後擁抱、愛撫孩子;

  • 鼓勵孩子對父母說「再見」,這樣可以增強孩子自己的掌控感,讓他們更有勇氣去面對新的環境。

  • 父母回來時,也應如此,要建立一個固定的重聚方式。

    3. 告別要溫和而堅定

    在和孩子告別時,父母自己的語氣、態度和行為要平靜、堅定而溫和,不能反反覆復,欲走又不捨得走。

    因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因而受到成人情緒的影響。

    當告別和重聚能夠建立一個固定的方式,孩子就會慢慢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經常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能夠獨處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兒,從而進一步增加自信心和獨立意識。

    伍逐漸熟悉環境

    情景 3:「這裡和家裡不一樣,我害怕,想媽媽……」

    ——帶孩子熟悉陌生的環境,鼓勵他們接受新環境,增強自主感。

    媽媽把寶寶送到幼兒園了,寶寶依依不捨地走幾步一回頭,媽媽不放心,站在門外目送寶寶走遠。進了教室,寶寶的情緒還是很低落,一個人坐的牆角,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到了午睡時,寶寶就更想媽媽了,蒙著被子抽抽噎噎著哭了起來。

    孩子面對不熟悉的老師和夥伴,容易產生受挫感。

    父母應該帶著孩子熟悉周邊的環境,當著孩子的面與老師互動,平時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小朋友接觸、交往。

    父母可以讓孩子帶著熟悉的毯子、玩偶去幼兒園,通過象徵物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更有勇氣去面對新環境。

    以上方式,都能幫助孩子減輕與父母分離時的焦慮,增進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信任。

    理解了孩子的需要,就可以成為他們永遠的溫暖港灣。

    除了出門上班前,父母對寶寶夜間的啼哭也很無奈。趕緊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看看怎樣讓寶寶一覺睡到大天亮吧!

    責任編輯:丁若水

    圖片來源:Pixabay.com

    丁香媽媽

    轉載及投稿請聯繫 doctor@dxy.com


    推薦閱讀:

    【日積月累話推拿】經常推揉五經穴,寶寶健康祛病邪!
    寶寶入園前最該準備的4件事
    寶寶這四種性格「很要命」!3歲前一定要改掉
    治療寶寶濕疹的對策有哪些
    寶寶應該幾歲跟父母分床睡?

    TAG:寶寶 | 離開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