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哪些內容屬「古之遺言」?

帛書《要》篇載孔子之語云:「察其要者,不跪其雜。《尚書》多忽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孔子作為中國春秋之際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學家,他對古籍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其評價的態度也是審慎的,這是由他的學識所決定的一種本能性自然體現。孔子以《周易》與《尚書》相比較而論,認為《尚書》對古史事之載,有一定的忽缺,而《周易》一書對此則「未失」,存「有古之遺言」。此言當然是就史學角度而言的,它既有社會政治歷史方面的內容,也更包涵中國思想史發展方面的內容。那麼,在《周易》一書之中,究竟哪些內容是孔子所說的「古之遺言」呢?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於中國社會發展史和思想發展史的研究,無疑都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我們雖然不敢說對此就能一一確定而不誤,但是,孔子既然已經交給了我們一把尺子,把話挑明了,事情也就比較好辦了。按《尚書》記載古史的範圍,凡該記載而未作記載,但在《周易》中則有所提及的古史事,就都應該屬於孔子所指的「古之遺言」。它,應該就是如下內容:(一)「伏犧」歷史時期的史事。《繫辭》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是中國從天文、地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中國古典哲學理論思想體系的記載;《姤》卦與《復》卦的《象傳》中,「天下有風後,後以施命誥四方」;「(冬至之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地)方」。這,應該是女權制時期社會政治及風俗方面的「遺言」。(二)「神農」歷史時期的史事。《繫辭》言:「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反映的是由畜牧漁獵經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到了農耕經濟生產之後,市場交易發育形成的重要史事。此也是《尚書》中所缺的;至於《夬》卦卦辭、《彖傳》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政治制度由女權向男權演變的具體情況,更是所有古籍都不見的極珍貴史料。(三)「五帝」時期的史事。「五帝」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發生重大變化的極重要歷史時期。「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①事,而無黃帝、顓頊、帝嚳、帝摯的史事之載。《周易》則連載黃帝、堯、舜十件歷史大事,即:垂衣裳、造舟楫、服牛乘馬、重門擊柝、作臼杵、製弓矢、改革喪葬、建宮室、創造文字、派百官以治地方等。凡此,都屬於文明化進程飛躍性發展,以達文物大備的重要歷史內容。我們已經多處舉歷史事實而談到,《周易》是商末周初,姬昌、姬旦為「神道設教」推行卜筮愚民以治的目的,在《連山》————————————①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贊》。和《歸藏》的基礎上,重新改變卦名、卦序、改寫卦辭而成的歷史上最後一個《易》經「版本」,刪除了以前古《易》中的很多歷史思想和史事內容。如改《根》卦為《艮》卦,刪除了軒轅黃帝「不重地則失其根」的思想;刪除了「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①這樣上古土地制度的內容,以及古代在空桑之山觀察日月以制曆法②的內容等。但是,畢竟對於「五帝」時期的內容必也刪之難盡,如變黃帝語「以貴下賤,何人不得?」③為「以貴下賤,大得民也」④,也應為孔子說的「古之遺言」類。(四)夏代的史事。《周易》中《旅》卦的卦辭,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夏代的一則史事: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九四,旅於處,得其資斧,我(「我」字應為「其」字)心不快;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凶。這是一則較為完整的歷史故事,說的是商先祖「亥」與其弟「恆」為商旅,販牛羊,旅途之中因瑣事而自取其災的事:最初,在商旅途中,因懷巨資而得到了很好的童僕,幫其—————————————①、② 《玉函山房輯佚書·歸藏》。⑶ 《黃帝經·經法·四度》。④ 《周易·屯·初九·象傳》。管理牛羊,尚存操守。其後,到了有易氏之地(今河北省保定市西的易縣一帶),有易之君棉臣因這兩兄弟貴為殷侯「冥」之子,而盛情招待,這哥倆就住了一些時日。如此,亥的弟弟因淫行惹下了禍患——有易君棉臣派人夜焚其住所!是時,恆擊床示警於其兄亥後,就急速逃走,然其兄亥從夢中驚醒,逃遲了一步,因而喪命。這就是恆因旅易而淫,既喪失了童僕、牛羊於有易,又連累其兄亥喪命的事。此後,恆又到有易向棉臣討回了原先喪失於有易之地的牛羊,但畢竟心懷殺兄之仇未報,而心中很不痛快。到了亥之子「微」即位為商君時,就報父仇而伐有易,並向河伯借兵以壯其勢,這一戰終於殺了棉臣,燒其宮,滅其國。當此之際,商侯微先為滅有易、報了父仇而大笑,笑後又為喪父而號啕大哭。對於此夏代史事,《山海經·大荒東經》略有記載:「王亥託於有易…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竹書紀年》也說:「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亥)而放之(恆);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殷侯子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亥)而放之(恆)。故殷上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殺其君。綿臣中葉衰,而上甲微興,故殷人報焉。」商人祭祖的甲骨刻辭中,稱亥為「高祖」。如:《屯南》2105·3:「於高祖亥桒禾」;《掇》1·455:「其告於高祖王 三牛」;《佚》888:「辛巳卜貞,王 即於河」;此中之「亥」、「 」,與《楚辭·天問》的「該」,《漢書·古今人表》中的「垓」,《世本》里的「胲」,及《史記》記載的「振」,都是一個人,即商人祭祖刻辭中「王亥」。「王亥」並不姓王,「王」是其後裔祭祖時對亥尊稱為「王」者。在中國的實際歷史上,夏代的殷侯冥之子亥,並非始「服牛乘馬」者,後世有些史家言商先祖「亥是始馴服牛以役使者」,實是讀《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之文臆度出來的,《世本》、《呂氏春秋》、《初學記》等「王亥作服牛」說,都是如此。當然,還有將「販牛」誤書為「飯牛」而生出的誤解,對此我們用不著去理會。至於商代祭祖的刻辭之中將「亥」字刻作「 」者,則是加刻了商先祖以「玄鳥」為吉祥物的「鳥」字而造成。在甲骨刻辭中,將人名中兩字刻作一個合體字者為習見。五)商代的史事。《既濟》卦九三爻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歸妹》卦中所記「帝乙歸妹」的史事;《明夷》卦的彖辭:「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此是《周易》作者之一以周文王被囚於羑里,貞志於內心,柔順以外表,以研究卜筮之術而韜光養晦的避禍之事,並以箕子知忠諫已無濟於事、便佯狂以避紂害為襯托,以喻《明夷》卦義而舉商末史事之例。(六)西周初期不見於史籍的事。⒈《隨》、《賁》、《損》、《益》、《升》、《既濟》六卦中,或明記,或暗喻,都講述了周文王於紂辛暴虐之際,行順道,祭祀商帝,偽裝恭順,韜光養晦,以觀時變,終於獲福的史事;⒉康侯利用周王所賜之馬,繁育良種馬受周王褒獎事。康侯,衛國之君,周武王第九弟,受封於夏的少康之地,故史稱其為「康叔」。至周成王時,以康叔監殷都遺民,改作衛國為衛君,其地在今河南安陽南的淇、浚兩縣間。1931年在河南浚縣出土的周簋銘文有「王來伐商邑,誕命康侯鄙於衛」者,即其歷史之證。雖然,康侯史事《尚書·周書·康誥》有載,但康侯利用王賜而繁育良馬事,則史籍無傳。《周易·晉》卦卦辭曰:「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錫馬:賜馬,指周王所賜之良馬。蕃:繁衍。庶:眾多。晝日三接:一天之中受到周王三次接見。此是周代極其重視良種馬繁育的重要史料。⒊詳記周文王發現民間有人以《易》卜筮後,為日後取代商王而行愚民之治服務,就潛心研究其術數、筮法,以及其子姬旦繼父志完成《周易》之作的事。當然,這些都採取了暗記之法,這些文字主要存在於《繫辭·上傳》、《觀·彖傳》、《蠱》卦之中。對此我們已在前面相關小節中摘其要者作了評論,此不贅述。(七)黃帝時期哲學思想的殘存。當今學者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只憑著純文字古典而不依《易》經溯源流,故將中國哲學「萌芽」時期定在春秋之際,且以《老子》為宗,殊不知此乃一個非常錯誤之論。傳世之《周易·繫辭》中雖明告世人伏犧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籍也載神農時期有《連山》,黃帝之時有《歸藏》,然由於文王父子改傳播道學經典為卜筮而撰《周易》,使傳世的《易》經增加了很多卜筮的內容,學者又憑《周禮》之載,認定《易》經為卜筮之書,這就造成了對中國古典哲學的不認識。古代典籍雖載軒轅黃帝四處求師而學「伏犧之道」,用以治國。也記載有《黃帝經》傳世,然而後世不見此書,無實物以為憑,亦實難徵信。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帛書《周易》及《黃帝經》,但學者們研究的注意力偏重於帛書《周易》,對《黃帝經》的研究不夠。至於將《黃帝經》與《周易》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者更少。唯其如此,對於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也就迄今未有重大突破,因之,又生誤判,說《黃帝經》是「戰國」以來「無名氏」的「托古」之作,將其列為「雜學」類。《易》本哲學經典,《黃帝經》亦非「雜學」,而是結合治國而談「道」理的哲學之著,其產生實在黃帝之際,非「戰國」時期。《黃帝經》中之語,不僅《周書》、《六韜》、《管子》等書有引錄,且《周易》之中也有《周易》作者刪除未盡的哲學思想體現,此亦屬孔子所說的「古之遺言」部分。對此,《恆》卦就是可作明顯對照之例。其卦辭曰:「《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其彖辭云:「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其卦象說:「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並於爻象中強調了「能久中」之義。至於其九三爻辭,更直接點出了「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的主旨。歷代易學家注釋《恆》卦,各有說詞,但觀古今注《易》者,能將卦、爻、彖、象諸辭一以貫之,作出鞭辟入裡、精到透徹之釋者,不僅不多見,甚或出現前後抵牾的謬說者,則比比皆是,連孔穎達都不能例外。如其釋「恆久」之義,就取《繫辭》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義而作說。云:「恆,久也。恆久之道,所貴變通。必須變通隨時,方可長久」。然則此釋與《恆》卦之義不沾邊,去「久中」、「君子以立不易方」已遠。何者?《易》之為書名而涵「三義」:變易、簡易、不易。此三義,都在《繫辭》中作了闡述。其中的「簡易」者,是指《易》經以陰陽爻組畫取象喻理的具體形式,簡明易懂;而「變易」,是指《易》經全書所闡述的內容是:事物的變易;「不易」之義,是強調《易》經所闡明的事物變化法則,千古不易。學哲學的目的,就是要明白事物變化的規律,並以此「不易」之規律指導自己的言行,掌握和推動事物變化朝著有利於人類自己的方向發展,以做成事業。這就是「君子以立不易方」的要義。而中國古典哲學的最基本道理,就是事物之性有陰有陽,凡陰陽異性之間互感、互引、互動、互交、互滲、互依、互根,由事物的陰陽平衡而保持事物的生命力。這就是「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道理。陰與陰、陽與陽的同性事物之間,所存在的是相互排斥和競爭。競爭之中,通過由量變到質變的極反規律,達到一方吃掉另一方的目的,或由和平方式合而為一。這就是沒陰陽就沒有事物,陰盛陽衰,或者陽盛陰衰,都不利於競爭,不利於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所以,修心、養生、治病、齊家、治國、平天下,調整陰陽平衡,就是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哲理。這就是一部《易》經中一再強調的中正、正中、中直、中吉、持中、用中、行中之義。唯其如此,對象徵著「長男」、「長女」各具正位、剛上而柔下的卦畫,就命之曰《恆》,用以象徵夫婦,代表家庭,並由家而國,講以正而齊家、治國、恆久不變之理。孔穎達以「貴變」釋此卦,則牛頭不對馬嘴,南轅而北轍了。對此,我們來讀一讀《黃帝經·經法·道法》中關於以道立法,以正治國,守以恆道之論,就會知道,《恆》卦所體現的,正是《黃帝經》里所說的「恆常」、「恆事」、「恆位」、「恆道」、「恆度」之義,是「古之遺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道虛無形,其督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位,畜臣有恆道,使民有恆度。天地之恆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恆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恆位:賢、不肖不相易;畜臣之恆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變恆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位,而名刑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已定,物自為正。《黃帝經》中以恆道立法,就是持以中正不偏為度而生法,以公正無私之心而執法,以正大光明而行教化,以去私立公而治國。此即《恆》卦所要表達的陰陽平衡,恆久之道,「君子以立不易方」之謂,以及「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的告誡之義。(八)古《易》殘辭與古文字殘存。我們說《周易》之作是在古哲學經典《連山》、《歸藏》的基礎上,為利用其推行卜筮全面改寫而成,是從大量可靠的證據中得出的結論。漢代時,《連山》、《歸藏》二《易》尚有存世之本,在字數上,《連山》有八萬言之巨,《歸藏》也有四千三百言之多①。《周易》的作者雖然改哲學經典作卜筮用,旨趣去原著————————————————① 桓譚:《新論》。見《太平御覽》卷第六百八。南轅北轍,但也必然對舊《易》文辭刪除不盡,有一定數量的保留。商末以前古史事之存,黃帝時哲學思想的表現等,都是證據。就是現存的文字中,也可找出一些古辭和古字:例如《明夷》中爻辭「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依《歸藏》殘存爻辭所證,它就是對《歸藏》中原四字韻文的一種改造,且缺了一個「左」字,其原辭應當是:「鷫鷞于飛,垂其左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又,古代無「庖」字,《繫辭》中的「包犧氏」,應作「庖犧氏」;同樣,《姤》卦爻辭中「包有魚」、「包無魚」、「以杞包瓜」中的「包」字,應作「庖」解,即廚中「有魚」、「無魚」之義。今有學者將「包」字望文生義地解釋為「包裹」之義,並進一步發揮道:「『包有魚』的意思主要是制陰,制止陰柔之道發展……」這顯然是錯誤的解釋。綜上所考,《周易》是其作者利用中國古典哲學經典《易》作卜筮用,而在商代以前的《連山》、《歸藏》基礎上刪、改而成,故如孔子所言,存有很多「古之遺言」與古史事;今本《周易》是在周初《周易》本的基礎上,又行不斷增刪而形成,其定稿至少也在西漢以後。因此,對於《易》經的研究,不能割斷歷史,只就《周易》而論,更不能將其本質定為「古之卜筮書」。當然,今本《周易》之中,無論《經》、《傳》哪一部分,都存有大量談卜筮的內容,不承認這個事實是錯誤的。但是,若以此而否定其表象掩蓋之下的哲學本質,則是更大的錯誤。同時,對於《易》經的研究,一定要同中國原始社會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國古典哲學發展史、中國文字發展史等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研究,才是正確的研究方法,才會有重要的發現和收穫。
推薦閱讀:

《男人幫》中男女可以得到什麼?
八字密訣:六親「一個同心,二個分心」的解釋
電影《哀樂中年》的「顧問」:生命在四十歲開始

TAG:周易 | 分心 | 內容 | 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