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裡話轉型
|
|||
隧道工地度佳節 小雨淅淅瀝瀝,10月的貴州已略顯寒意,但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貴廣快速鐵路平寨隧道工地上,卻是一片火熱景象。為了工程早日竣工,國慶長假期間,200多名工人和技術人員全都放棄了休息。 10月2日,記者來到位於貴州省龍里縣的平寨隧道,只見工程車來回穿梭。作業面上,3颱風鑽機開足馬力同時作業,機聲隆隆。隧道外,混凝土攪拌機轉個不停。技術員董英濤告訴記者,「混凝土攪拌是全自動的,只需要在電腦上輸入總量,需配製水泥、粉煤灰、液劑等原料各多少,以及拌和時間參數即可,大大提高了效率。」 雖然不能休假,但工人們卻很開心。「為國家建設多出力,既是一種奉獻,也是一種收穫。」董英濤說,這兩年的國慶節他都是在工地上度過的。 貴廣快速鐵路長857公里,起於貴陽,止於廣州。全長7093米的平寨隧道是貴州境內最長的鐵路隧道之一。目前,隧道開掘進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二。 與時俱進地「轉」 華西村是一個村,處在中國農村的最基層;華西村又不像一個村,328米的大廈高聳入雲,直升機不時在空中盤旋,道路上車水馬龍,像一個旅遊景點,像一個工業園區,像一個居住小區,更像一座小城市。 採訪華西村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這裡不僅有豐富的新聞素材,還有老書記吳仁寶的妙語連珠、句句經典,讓人在笑過之後又多了幾分深思;落筆華西村是一個很苦惱的過程,50年的老典型,總結的經驗多,有故事的人物多,如何表現華西村最精髓的經驗,華西村模式哪些方面可以複製,這些問題一直縈繞記者心頭。 江蘇省委、省政府關於學習華西村新經驗的《決定》指出,華西村新經驗核心的一條,就是與時俱進。縱觀華西村50年的實踐,貫穿始終的就是「一個目標,一種路徑」。一個目標,即始終堅持實現共同富裕;一種路徑,即始終堅持與時俱進。華西村一直在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與時俱進地轉型,這樣的工作經驗是可以學習的,這樣的發展模式也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的採訪是從尋找一張笑臉開始的。 9月10日,在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一張中國婦女的燦爛笑臉定格在巨幅電子顯示屏上。她笑得那麼質樸、那麼純凈、那麼自信,笑臉下是一行英文「Huaxi,New Village,New China(華西村,新農村,新中國)」。 這位代表中國新農村形象的大姐為什麼笑得如此開心?她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9月19日下午,冒著濛濛細雨,我們在村民的指點下走進了朱全珍大姐的家。朱大姐本人看著比宣傳片上更年輕,也更清瘦。「我剛從張家界旅遊回來,玩了好幾天,好像是瘦了一些。」朱大姐一邊笑著說,一邊忙著招呼我們進屋坐。 今年62歲的朱全珍如今已經退休在家,平時就是忙忙家務,或是在屋外的一小塊地里種些家常吃的蔬菜。幾個月前拍攝宣傳片時,朱大姐正好和幾位老姐妹在華西農業科技示範園裡摘枇杷。沒想到自己的笑臉不經意地被攝影師捕捉到了,更沒想到這個片子竟然播到了國外。談及此,朱大姐有些不好意思。 作為華西村一名土生土長的村民,朱全珍是華西村造田、造廠、造城的親歷者。上世紀60年代,華西村組成了一支由64人組成的「鐵姑娘戰鬥隊」,她們積肥、耕地,樣樣爭先。朱大姐曾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如今,朱大姐的老伴和兒子都在村辦企業里上班,一家人住在400多平方米的別墅里,看病、養老都不愁,還能有機會國內外旅遊。 走出朱大姐的家,回頭望去,整齊的歐式別墅群在半山腰錯落有致。偶爾有小轎車從我們身邊開過,或拐個彎開進自家的車庫裡,或繼續向前駛去。再向遠處望,工業區廠房林立、綠色原野生機勃勃。這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50歲的華西村富了,華西人富了。 接受我們採訪時,老書記吳仁寶操著他那濃郁的江陰口音說,華西村建村50年來,最令他感到欣慰的事就是集體個人共同富裕。 富裕的背後是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2009年,華西村銷售收入就超過了50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超過30億元。吳仁寶把經濟的快速發展歸結於「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早在幾年前,他就提出「早轉早主動,早轉早得益,快轉多得益」。 華西村要轉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哪裡?新書記吳協恩的答案很明確:多業發展,旅遊業是轉型的先行軍。 「我在這裡工作10年了,除了有一年因為春節期間發生冰凍災害,旅遊停了4天,其餘日子華西村都是遊客不斷。」華西旅遊服務公司副總經理何葦告訴我們,「華西村旅遊最大的看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 在何葦看來,發展旅遊業不僅可以獲得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村民的素質。「華西人富了,但是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而旅遊業就是這樣一個突破口,在服務遊客的同時,村民會自覺地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如今,華西村遊客日接待能力可達3000人,即將投入使用的集餐飲、住宿、展覽等於一身的龍希國際大酒店以及坐直升機空中看華西等項目,都將成為華西旅遊業的新亮點。」 華西村謀轉型,力求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三次產業互動發展,那作為華西村的骨幹力量——傳統工業該怎麼轉? 在華西特種化纖廠,我們見到了該廠副廠長瞿建忠。「我們不追求產能最大,但要求產品質量過硬。」瞿建忠說,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工廠投入4億多元從德國引進新設備,產品從原來的「間隙紡」改為「連續紡」,減少了工序,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能節約30%的能源。他告訴記者,化纖廠堅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在科技投入和產品開發上不斷創新,目前已擁有多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高新技術產品。 在傳統產業領域的轉型中,華西村不僅要求「轉好」,對雖有效益但技術落後、造成污染的項目更是「捨得轉」。 記者來華西村採訪之前聽說,華西鋼鐵廠排出的粉塵使華西村周邊公路一側的廣告牌總是沾滿了灰,看上去黑乎乎的。真的是這樣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請教了鋼鐵廠總調度室科長詹小平。他指著不遠處看上去整潔乾淨的廣告牌笑著告訴我們,「如果真的是連遠處公路邊的路牌都會被粉塵熏黑,那廠子里的這些牌子不早就應該是更黑的了。」據華西鋼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先敏介紹,近年來華西村已經陸續關掉能耗高、污染重的4家化工廠和1家小鋼廠,公司近年來投入的資金都集中在技術改造和環保方面,如今也正積極開發附加值高的新產品。 「再過幾年,鋼鐵廠就會搬走,這裡將被改造成一個全新的生活區,到時這裡天會更藍,草會更綠!」詹小平說。 結束在華西村3天的採訪,離開時已是夜色沉沉,華西金塔的五彩燈已經亮了起來,與之相呼應的是正在後期裝修的華西新地標328米高的龍希國際大酒店。樓頂部的金色圓球在夜色中格外顯眼,一幅富裕新農村、幸福新農民的畫卷似乎正在這金色中鋪展開來……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