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百曉在線★白居易★俗人 白居易

  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雖然它根本沒有發生過,但因為它與白居易的名字和詩作結合得如此生動和緊密,所以仍然會流傳下去。故事說,少年詩人白居易初入長安,向前輩詩人大名士顧況投呈自己的詩卷。這種行為在唐代非常盛行,被稱為干謁,是一種迅速建立知名度躋身文壇和官場的有效方式。顧況聽到白居易的名字,便玩笑說:長安米價很貴,居之不易呵。但是,看到白詩中有「野火燒不盡」的句子,便大為嘆服,改口說:寫得出這種詩文的人,居長安也容易呵,剛才不過戲言耳。後人已經考證總結,顧況與白居易沒有見面的機會。就這首詩而言,雖然著名,卻並不盡美。全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五六兩句是同義反覆,犯了「合掌」的毛病。七八兩句是點出送別的主題,單取前四句,應該是一首極好的五絕。以後面的意思推斷,「枯榮」「野火」春風「是安慰鼓勵,被送的或者是個不第的文人不如意的公子。但是,因為」野火「」春風「兩句本身具有的廣大的包容性,蘊涵頑強生機、堅韌意志,等等象徵意義,便具獨立的超越性的傳誦價值。   使白居易確立其文學史地位的,是他的詩歌理念和詩歌實踐上的通俗與艷麗。   白居易分自己的詩為四大類:諷喻詩、閑適詩和感傷詩,以及雜律詩。雜律詩是以體裁分,依照詩作的內容,完全可以納入到前三類中間去。諷喻詩,是批判現實的社會題材的詩,是表達他的」兼濟之志「的,是期望干預生活的作品,最能體現白居易的詩歌理想。總括他的文學思想,就是他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諷喻詩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一組,和《新樂府》五十首更大一組。」新樂府「以杜甫為淵源,以中唐詩人張籍、王建為先聲,因李紳作《新題樂府二十首》而命名。白居易最要好的詩友元稹步李紳的韻唱和二十首,白居易又響應元稹作五十首,李紳之作已失傳,元稹之作眼高手低,而以白居易的詩作最為成熟,所以白居易便是這場運動的統領者。白自稱他的《新樂府》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五十首詩作,一首批判一事物,展現了廣大的現實,痛詆貧富不均和諸般社會不公。唯恐人們不明晰其詩的用意,白居易務必在每首詩中點明主題,」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其中的名作,中學課本必選的《賣炭翁》是」苦宮市也「;《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紅線毯》,是」憂農桑之費「,譏諷地方官橫掠民脂進奉皇帝,」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樣的批判尚屬溫和,《杜陵叟》中就比較激烈了:「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白居易現存詩有近三千首,為唐代第一高產詩人。但其中,他最為看重的諷喻詩不過一百七十餘首,比較集中地寫於唐憲宗元和初年(公元805至815年之間)。其時他剛剛在中央政府任職,懷有高漲的政治熱情,曾一度寫下七十五篇政治議論文(《策林》),暢論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元和十年,某節度使遣賊刺殺宰相,白居易以為是有書籍以來之「國辱」,上書請求捕賊,朝內大臣告他越職行事,白居易被貶官江州司馬。事件本身只是表面的理由,其實的禍根源於白居易的諷喻詩,那些詩早已觸怒朝中權貴。被貶官的白居易,由此便熄滅了他的政治熱情,雖然此後,他還寫有《與元九書》總結他的文學理念,在杭州太守任上修西湖大堤,在蘇州贏得「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的人民熱愛,在洛陽不免作「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的興嘆,但諷喻詩是不大寫了。後來,雖然有機會回到中央任職,他也寧願做地方官,把這種路向作為一條隱逸之路貫徹下去,直到晚年與香山僧人結香火社,出錢修寺,以佛了了。於是閑適詩成為其詩作的最大宗。   閑適詩,白居易定義為「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這種表達「獨善其身」主題的詩,是除諷喻詩之外白居易自我肯定的另一類。白居易平生很推崇陶潛,在江州做官時曾專門訪問過陶的故居,有《訪陶公舊宅》等詩,曾作《效陶潛體詩十六首》。《錢塘湖春行》是其中被經常引誦的一種。「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東湖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淺切平易的句子,輕鬆地勾出一個清新的春天。「迷」「沒」這樣的字彙雖直白,卻顯然經過鍛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末兩句脫口而來,與「新醅」「火爐」相映襯,暖意洋洋。白居易許多有情趣的小詩,都在閑適詩一檔裡頭。但閑適詩里,好詩與平庸之作不成比例,泥沙多而珠玉少。一味的淡雅,一味的自我孤高,一味的佛老,相同的主題相類的意象,重疊復出,未免乏味。   白居易之為白居易,令他身前暢銷身後不朽的,更多的是他自己不以為然的感傷詩。諷喻詩固然體現著白的追求,但其中的好詩如上面列舉的也不會超過十篇。白居易很少按捺得住議論的慾望。像《賣炭翁》中將議論藏在敘事描寫中,像《輕肥》以十四句寫權貴的豪侈,僅以末二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一個有力的結束。這樣把握得住的時候太少了,以至在傑作《新豐折臂翁》結尾添一段主題總結,成了蛇足。更不消說許多通篇議論的用力太過之作了。白居易也知道自己毛病所在:「理太周」「意在切」。其感傷詩傑作,如《長恨歌》《琵琶行》則另是一番風光了。   《新樂府》中的名作《上陽白髮人》,寫宮女的哀怨。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似乎就暗示了寫有關於楊妃的前篇。《長恨歌》寫於白居易三十五歲時,大致在《新樂府》創作稍前一點。   後世對《長恨歌》的批評焦點之一就是作者在主題上的游移,在諷刺與同情之間,在重色誤國與其真摯愛情之間,的確難以取捨。最終的結果是作者從批判傾向於歌頌,從政治家傾向於人性觀察家的立場。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我們歡迎作者這種取向。這種藝術取向使作品閃爍著永恆的魅力。   白居易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暢銷詩人,知道其暢銷的盛況:「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無不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令他很有些哭笑不得的,居然有妓女以能背誦《長恨歌》而索要高價的事情。在人民中間流傳的,不是他的諷喻詩和閑適詩,「悉不過雜詩與《長恨歌》已下耳」。白居易不知道的,是他在海外的暢銷,在日本,他是最流行的中國詩人,日本的《紅樓夢》——11世紀的《源氏物語》中就找得到白詩的印跡。即使在英語世界,他也比李白還要受推崇,他的曉暢明白的詩歌語彙,是造成這種風行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可以讓白居易覺得安慰吧。   如果僅以通俗論,白居易還俗不過他傳說中的老師顧況。顧況的《杜秀才畫立走水牛歌》,有「崑崙兒,騎白象,時時鎖著獅子項」、「八十老婆拍手笑,妒他織女嫁牽牛」的大白話。   不過「元淺白俗」的帽子,還是落在他頭上。畢竟他是更著名的通俗詩人。      

[2011-12-07]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冷知識大講堂丨為什麼用小蠻腰形容女子細腰?源自白居易的詩!
每天背一首 白居易:夜雪
春秋時的古吹台,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來過
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癡情才女?
禪詩漫談之白居易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