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怎樣才算是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

讀張艷梅文學批評一得(2012-09-10 08:24:03)

標籤: 雜談

(說明:雖然此文不長,但卻被拆解開分別發表在8月16日的《文學報》與9月3日的《深圳特區報》上。這裡把完整的全文貼出)

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

——讀張艷梅文學批評一得

大約自1990年代中期起始,在中國的小說界,就開始出現了一個後來被批評界概括為底層敘事的創作潮流。在當下這樣一個文學價值觀念越來越多元化,文學界差不多已經很難形成某種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文學潮流的時代,所謂底層敘事,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這個時代唯一的創作潮流。正如同這一文學概念的名稱所強烈喻示的,這一潮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對於當下這個越來越貧富懸殊的時代里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底層民眾,通過小說創作的方式,予以必要的關注與表現。應該看到,伴隨著中國現實社會種種社會矛盾的愈益激化,小說領域的底層敘事潮流正處於一種前途正未有窮期的方興未艾狀態之中。

之所以一開始就大談特談中國小說界的底層敘事,根本目的就是要由此而引出我關於文學批評領域中的「底層關懷」這一話題來。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文學批評中也存在「底層關懷」么?究竟怎樣才算得上是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呢?相信讀到我文章的朋友,肯定會不由自主地生髮出如上一連串的疑問來。要想闡述清楚這些問題,就必須得首先從文學批評界的流行風氣說起。正所謂文章千古事,儘管明明知道絕大多數文字最後免不了都要變成垃圾,但對於絕大多數熱心於文學寫作(當然也包括文學批評寫作)的人來說,內心深處卻恐怕都存著某種藏之名山以待後世的傳世意識。那麼,怎樣才能夠把這種願望變成將來的現實呢?批評對象的選擇,很顯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道理說來簡單,只要你把自己的關注點瞄準那些有可能成為經典的作家作品,把這些作家作品當做自己最主要的批評對象,那麼,你的文學批評文字也就有可能伴隨著這些作家作品留在未來的文學史上。俗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某種意義上也可以做如此一種理解。

顯而易見,如果把這些有可能成為未來經典的作家作品看作是文學界的高端階層,那麼,那些現在尚且處於發展過程之中,一時還很難判斷其未來文學前途究竟如何的作家作品,自然就應該被看作是文學界中的底層存在了。假若我的記憶無誤,在那個後來一直被看作是文學的黃金時代的1980年代,文學的整體生態環境尚且處於良性的正常狀態。正所謂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在那個時候,不僅作家們的文學創作處於一種有序競爭的狀態之中,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文學批評家在批評對象的選擇上,基本上能夠做到人人平等,對作品不對人,不會受到功利因素的過多干擾。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應該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吧,伴隨著所謂市場經濟向著縱深處的發展,我們國民的整體思想道德水準日益萎靡下滑,文學界自然也難逃一劫。或許正是因為受到整體思想文化環境變遷影響的緣故,文壇的功利與世故的狀況也愈演愈烈了。其中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恐怕就是文學批評越來越明顯的勢利化傾向。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批評家把自己的關注視野投向了那些著名作家。1980年代那樣一種只對作品而不對人的批評狀況,似乎確實已經成為了難得一見的廣陵散。於是,一種頗有些矛盾的現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方面,是批評家對於那些著名作家的趨之若鶩,另一方面,則是許多不知名作家的門庭冷落鞍馬稀。

面對如此一種不甚合理的文學批評狀況,大力疾呼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當然就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究竟何謂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其內在含義,到這個時候,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不言自明了。在一個文學批評越來越勢利化的時代,能夠把自己的關注視野從著名作家那裡自覺地轉移到那些正處於發展過程之中的不知名作家那裡去,對於他們的文學創作進行及時的分析研究,自然就是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了。然而,令人頗感遺憾的是,在當下的中國文學批評界,能夠自覺地踐行此種「底層關懷」理念的批評家過於罕見稀缺了。不要說別人,即使是我自己,在這一方面的表現也非常糟糕。而山東理工大學教授張艷梅博士在文學批評界的引人注目,就在於她長期以來,在自己的批評實踐中,總是自覺地踐行著這種難能可貴的「底層關懷」理念。

張艷梅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海派市民小說。藉助於倫理學的思想資源,對於海派市民小說做深入的探討研究,可以說是這一篇博士論文最根本的價值所在。照理說,既然有了這樣一個開端,那麼,沿著此一學術路徑繼續深究下去,不僅順理成章,而且還顯得很有學問。但我們卻注意到,大約從張艷梅在大學執教時起始,她就把自己的學術注意力逐步地轉移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上。這種自覺的選擇背後,潛藏著的正是她對於當下時代文學創作的熱情。

關於張艷梅的文學批評,需要認真總結的特點多多。本文的主旨,並不是要對她的文學批評進行一種全面的總結研究。那樣的工作,需要另外的文章來專門完成。這裡想著重談一談的,只是她文學批評實踐中的「底層關懷」問題。其實,對於那些早已在文壇享有盛名的成名作家,張艷梅也同樣並沒有忽略,也同樣有所關注和研究。比如,對於張煒、陳應松、王祥夫等一些非常優秀的著名作家,張艷梅就都寫出過深入細緻的批評文字。但只要是熟悉張艷梅批評文字的人們都知道,相比較而言,她還是把更大的精力與熱情都投入到了那些其實更需要得到批評家關注的非著名作家那裡。

說到張艷梅文學批評的「底層關懷」,有這麼三個突出的方面必須引起我們的充分關注。首先,一些多年來從事於小說創作,但卻一直處於被忽略被遮蔽狀態的作家,得到了張艷梅的高度關注。這一方面,趙德發、凌可新、王方晨等,可以說是突出的例證。儘管說肯定存在著地域因素的影響,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緣故,但張艷梅能夠不計現實功利地對於他們的小說創作進行長時期的跟蹤研究,細緻耐心深入地探討他們創作的成敗得失,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其次,張艷梅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正處於成長關鍵階段的青年作家那裡。在這一方面,我們能夠羅列出一長串名字來。路內、徐則臣、魯敏、李師江、盛可以、付秀瑩、李駿虎、楊遙、張楚、胡學文、孫頻、王秀梅、手指、小岸、李燕蓉、閻文盛、鬼金、弋舟、張全友等,簡直可以說,當下時代最值得關注的一批青年小說家,差不多都進入了張艷梅的觀察視野之中。比如說,路內到目前只是正式發表出版了四部長篇小說,僅張艷梅就連續給他撰寫了兩篇篇幅很大的批評文章,而且都還分別在了業內的權威刊物上。據我所知,關於路內的小說創作,除了張艷梅之外,其他的批評家都還沒有寫出過如此深入的文章。對於路內這樣的青年作家來說,能夠在這個時候得到張艷梅的高度關注,其意義顯然非同尋常。某種意義上,大約也只有如此及時的批評文章,才有可能在路內的小說創作歷程上留下足夠清晰深刻的烙印。

第三,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張艷梅對於那些非著名文學刊物所保持的巨大熱情。當下時代的大多數批評家,在把自己的眼球盯緊著名作家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注意力傾注在了那幾家著名的文學刊物上。其他地方性的非著名刊物,往往很難進入批評家們的視野之中。張艷梅的批評個性,正在於她把自己的關注視野投注到了那些非著名刊物上。某種程度上,這與她對於那些非著名作家的關注研究,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因為關注非著名刊物,自然就發現了非著名作家。惟其關注非著名作家,就不可能忽略非著名刊物。這一方面,一個突出的例證,就是張艷梅在一家非著名的《當代小說》刊物上,數年來一直堅持發表著的小說時評文字。

在當下這個大家都在關注名刊大家的時代,如同張艷梅這樣一種文學批評中的「底層關懷」,自然有著極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我們不僅希望張艷梅自己能夠繼續堅持如此難能可貴的「底層關懷」,而且也希望有更多的批評家加入到這個「底層關懷」的行列中來。

2012年7月22日下午16時15分許完稿于山西大學書齋

推薦閱讀:

聯大辯論「火力」四射 俄朝古巴輪番批評美國
金浪丨阿Q在抗戰中——抗戰時期左翼文學批評中的「典型」問題
批評的維度
如何正確對待老闆批評?
地域作家群現象的空間批評

TAG:文學 | 文學批評 | 批評 | 底層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