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為何平掉自家祖墳?揭生前立下的十條家規
本文摘自《紅牆裡的領袖們——周恩來實錄》於俊道著工人出版社出版(工人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連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繫)
讀書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平祖墳:為生者留一塊耕地
周攀龍與哥哥在駙馬巷買了宅院後,剩下的錢便只夠在淮安城外買一塊墳地了。自古以來的國人傳統,家族墓地很重要。它不僅是家族的臉面所系,死時的哀榮是要大大超於生時的啼哭的;它還主家族風水如何,決定家族盛衰榮辱。其種種功用簡直不是一本兩本書所能盡言的。
周恩來小時,自然經歷了祖輩、父輩的歸葬墳塋地,並少不了每年清明的掃墓祭奠。從祖父周攀龍始,周家墳地陸續埋葬了包括他生母、嗣母在內的數位亡靈。
但自從他12歲離家,他就再也沒有回到過這一片維繫著他們家族「前途命運」的「風水寶地」,即使在1939年他前往紹興探望宗族,為祖宗掃墓,舉行各種儀式時,也未往淮安。因為那裡是日佔區,他不能回去。1946年,他來到南京梅園新村,他總算有機會可以回去,但正如前面所說,考慮到各種因素,特別是內戰風雲的即將到來,他雖痛悔「親恩未報」,也只能遙望淮安而不能回。解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身為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從沒有想過衣錦還鄉,在父母的墓前燒香祭祀,而是在1953年請人向家鄉淮安縣委和縣政府轉達他的意見:平掉周家祖墳,把墳地交集體耕種。以後他又多次鄭重表明以上意見,強烈要求地方政府按他的意見辦。在1958年6月29日的那封信中,他即寫道:
我家有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經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採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徵求我的意見。我先此函告為證。
誰不熱愛自己的父母?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沒有挖祖墳更為令人切齒的報復行為了。相應的,平掉自己的祖墳,也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但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傳統的東西有它需要揚棄和變革的內容。這就是一年年的死者墳地在不斷地擴大,與生者在爭奪著有限的土地資源,何為敬?何為不敬?又豈能以墳地的有無或大小來簡單地判定?!當年,年輕的共和國掀起的一場全國性的平墳風暴,正是為著從死者的墳地中儘可能多地擴大耕地面積,為著生者更好地生活下去。也就是60年代,周恩來曾經說過的:「這樣,肥沃的土地就可以用來耕種……農民的土地太少了,墳地太多了……」
在這種情況下,嚴於律己的周恩來主動地做出了表率,一如他的侄兒所說:「叔叔充滿了責任感。他決定剷平周家墓地,正值全國處於饑荒的時候。他必須作出自我犧牲的表率……」
周恩來把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自己的侄兒周爾輝去完成。本來,1965年春節前夕,周恩壽得悉哥哥要平掉淮安祖墳,曾自告奮勇地主動「請戰」。他比哥哥還小一歲就離開故鄉淮安,和哥哥一樣再也沒有回去過一趟。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以後,思念故鄉之情與日俱增,他曾多次提出回淮安的要求,可哥哥都沒有應允。而這次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推薦閱讀:
※周恩來的十條家規
※家教、家規和家風
※《康氏家規、族規、家訓》
※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揭曉 巴中喻氏、岳氏家規獲提名
TAG:家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