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演變

[提 要]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在同盟會成立前,其民族主義以反滿為主要特徵,未能完全擺脫狹隘民族主義的藩籬。同盟會成立後,從本質上說,已確立以民族建國為目標的近代民族主義。但因作為革命主要力量的會黨群眾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滿的號召,加之他對帝國主義列強有幻想,同時又必須與立憲派在反滿的問題上劃清界限。所以,孫中山仍未能完全擺脫反滿的局限。民國成立後一段時期,孫中山在國內民族關係的問題上有過一些不很正確的提法,容易使人誤解他為大漢族主義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有了新的飛躍。他非常明確地闡明了爭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國際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張。這是他民族主義思想遺產的重要部分。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同時又是一位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終生抱持的三民主義之中。民族主義是其三民主義第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於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已有很多論述,但大多是靜態地考察其內容與意義。本文擬從動態上考察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演變的歷史軌跡。據我個人的觀察,民族主義作為一個歷史範疇,它曾經歷過不同的發展形態。最初級的是以「排異」為主導,即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切以本民族為依歸,對其他民族採取排斥主義。進一步,以民族權利為主導,即以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為目標的民族主義。最後,是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為主旨的民族主義,是歷史上最高形態的民族主義。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可以說基本上經歷了所有這三種形態。本文即考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具體的內外歷史條件下,在其革命實踐的過程中,是如何演變的。一孫中山的革命生涯是從成立興中會,發動反滿的武裝起義開始的。1894年冬,他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並籌得一部分捐款,在他攜款並帶領一部分興中會成員回國的途中,在船上,他向隨行的人員做宣傳鼓動說:「殺滿洲佬,復明之江山」。這跟當時會黨的反滿意識是一致的。會黨是由明末清初反滿運動和反滿思想在下層社會沉積的結果,他們的思想基本上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反清復明的思想基礎是把入關主政的滿人視為「異種」,不認他們是中國人,是「逆胡」,是「韃虜」,必驅除而後可。所以,興中會的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從1894~1895年創立興中會,策動廣州起義,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都一直是抱持這種反滿的民族主義。我們說這種反滿的民族主義是屬於最初級的民族主義。它的基本觀念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一時期里,革命黨人的言論、著作,凡講到革命的問題,皆以滿人非中國人為中心論點。如章太炎之《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絕大部分篇幅都在力辯滿人非中國人,滿人入中夏,未曾同化於漢人,而是「凌制漢人」。章太炎說:「夫滿洲種族,是曰東胡……言語政教,飲食居處,一切自異於域內,猶得謂之同種也邪?」①又說:「吾以為今人雖不盡以逐滿為職志,或有其志而不敢訟言於疇人,然其輕視韃靼,以為異種賤族者,此其種性,根於二百年之遺傳,是固至今未去者也」②。又如鄒容之《革命軍》,也是以大部分篇幅談論反滿,滿紙滿篇的「賊滿人」如何如何,所以被孫中山稱之為「反滿最激烈之作」。鄒容在談「革命之原因」時,開頭就說;「中國最不平傷心慘目之事,莫過於戴狼子野心,游牧賤族賊滿洲人而為君」③。又說:「賊滿人為我同胞之公敵,為我同胞之公仇,……吾今於同胞約曰『張九世復仇之義,作十年血戰之期,磨吾刃,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以驅逐凌辱我之賊滿人,壓制我之賊滿人,屠殺我之賊滿人,姦淫我之賊滿人』」④。章、鄒兩位是同盟會成立前革命黨中最重要的宣傳家,可以代表革命黨人一般思想狀態。作為革命黨的領袖孫中山,這一時期,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核心就是排滿。他不但在對中國人宣傳其革命主張時,極力以反滿為號召,即在向外國人說明其革命宗旨時也毫不含糊地表明其反滿的立場。如他在1897年3月為英國人寫的《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中說:「不完全打倒目前極其腐敗的統治而建立一個賢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國人來建立起純潔的政治,那麼,實現任何改進就完全不可能的」⑤。又如,他在1900年7月在新加坡對英國殖民地官員談話,解釋他與康有為的分歧時說:「我志在驅逐滿洲人,而他支持年青的皇帝」⑥。又如,孫中山1903年9月,同樣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一篇文章里說:「滿胡以異種入主中原,……當入寇之初,屠戮動以全城,搜殺常稱旬日,漢族蒙禍之大,自古未有如是之酷也。山澤遺民,仍有餘恨;復仇之念,至今未灰」⑦。在這篇文章里,孫中山還講了一個很極端的故事。他說:「往年日清之戰,曾親見有海陬父老,聞旅順已失,奉天不保,雀躍歡呼者。問以其故,則曰:『我漢人遭虜朝塗毒二百餘年,無由一雪,今得日本為我大張撻伐,犁其庭掃其穴,老夫死得瞑目矣』」⑧。這個故事很可能真有其事。這正好說明,孫中山及其革命黨的反滿的民族主義是頗有其群眾基礎的。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創建民國,孫中山都一直努力「在非滿族的中國人中間發揚民族主義精神」⑨。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十六個字中,有八個字是講反滿的民族主義。而另外那八個字,大多數革命黨人都不甚了了。同盟會革命元老柳亞子就曾說,當時「大家對民生主義都是莫名其妙,連民權主義也不過是裝裝幌子而已。……最賣力的還是狹義的民族主義(即反滿———引者)」⑩。不過,就孫中山本人而言,同盟會成立後,他對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宣傳確是花了不少的力氣。他非常明確,他的革命目標是在推翻滿清的君主專制統治之後,要建立民主共和國。這一革命目標,應當說,實即是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他曾對自己的革命同伴解釋說:「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因此,他又說:「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11。從這些表述可以看出,孫中山已經具有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說,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已進入以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為目標的近代民族主義的範疇。然而實際上,孫中山直到辛亥革命,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以反滿為主旨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的反滿言論仍然很激烈。如他說:「中國今日何以必需乎革命?因中國今日已為滿洲人所據,而滿清之政治腐敗已極,遂至中國之國勢亦危險已極,瓜分之禍已岌岌不可終日,非革命無以救重亡,非革命無以圖光復也。」所以,凡「不忍見神明種族與虜皆亡」者,都應積极參加反滿革命12。這是1910年說的話。同一年的12月,他在《致星加坡同盟會員函》中說:「大抵數月間大軍即可發起,以應思漢之心,而覆丑胡之政府」13。1911年6月,孫中山在舊金山的一次演說中還說:「同盟會組織一大團體與滿洲對敵,非與同胞爭意氣也」。「滿政府立心之狠毒,無一不欲絕漢民之生計。但吾無怪其然,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況以滿洲少數之民族,不能不設種種之苛法,以斷絕吾人之生計」14。孫中山堅持反滿的立場,以反滿作為動員群眾的基本口號,這既有其本人思想上的原因,也由其具體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第一,孫中山歷次發動武裝起義,差不多都需要聯絡會黨,爭取他們的支持。而會黨之能夠參與起義,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思想基礎就是反滿。孫中山如果不突出其反滿的思想主張,他就無法取得會黨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第二,按近代民族主義的本質要求,在清末,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應該是以反對侵略和壓迫中國人的帝國主義列強為主旨,以建立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為目標。但孫中山長期奔走海外,他的革命,一方面需要爭取海外華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也力求爭得幾個強國朝野勢力的支持。這樣,他就不可能不淡化其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主張。也就是說,他的民族主義,不能不主要是反滿的「小民族主義」,而不可能主要是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大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與小民族主義,是借用梁啟超的說法)。第三,在孫中山爭取與康、梁合作的計劃失敗以後,他與康、梁及其他和平改革派之間就一直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為了劃清與改革派的政治思想界限,孫中山必須大力強調反滿的立場。在思想鬥爭中,在兩派的辯論中,各自需要旗幟鮮明,往往不得不使自己的思想趨向極端。在孫中山和革命黨方面,就要極力強調反滿的「小民族主義」;在康、梁和改革派方面,就要極力強調滿人同是中國人,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應該是針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大民族主義」。鑒於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儘管在同盟會成立以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已經開始具有近代民族主義的性質,但卻很長時間未能完全擺脫反滿的狹隘民族主義。我們可以把從同盟會成立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看成是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演變的過渡期。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此後,孫中山對於民族主義有幾種不同的表述。一是在追述革命歷史時,仍明確堅持反滿的民族主義的正當性。如在其《通告海陸軍將士文》中說:「逆胡猾夏,盜據神州,奴使吾民,……乃者義師起於武漢……民國新基,於是始奠」15。又如,在其《對外宣言書》中說:「自滿清盜竊中夏,於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間虐政,罄竹難書」16。又如,其《在南京同盟會會員餞別會的演說》中說:「自二百七十年前,中國亡於滿洲,中國圖光復之舉,不知凡幾。各處會黨遍布,皆是欲實行民族主義的」17。其另一種表述是說,推倒滿清,創立民國,民族主義已經完成。如在前引文里,孫中山便說:「今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惟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後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18。這種說法,又恰好說明,孫中山原有的民族主義,確主要是反滿的民族主義。第三種表述是我們要著重加以討論的。孫中山在其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宣言書中說:「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19。民族統一的意思,照孫中山的說法,就是不分畛域,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他在《致貢桑諾爾布等蒙古各王公電》中說:「合全國人民,無分漢、滿、蒙、回、藏,相與共享人類之自由」20。在其《布告國民消融意見蠲除畛域文》中說:「中華民國之建設,專為擁護億兆國民之自由權利,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而今而後,務當消融意見,蠲除畛域」21。使國內各民族合為一個統一的大民族,這是孫中山的基本意思。必須注意,這個意思是在他認為民族主義的目標已達到的觀念之下的一種表述。可以說,在孫中山看來,在中國內部,在消除滿洲專制統治之後,國內即不應再有民族問題。因為各民族間沒有壓迫和被壓迫的關係,故能相互融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大民族。但這種融合怎樣才能實現?在融合的過程中還有沒有民族主義的問題存在?這些,當時孫中山並沒有講清楚。前面說到,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曾認為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目的已達,今後的任務只是致力於實現民生主義。二次革命後,孫中山始覺悟到,民權主義還沒有實現。所以中華革命黨的章程中便規定「本黨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22。但仍認為民族主義目的已達到了。直到1919年,中國人民的反帝運動達到新的高潮之時,孫中山才徹底明白,民族主義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可見,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新覺醒是與五四愛國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之前,孫中山一直全力傾注於反軍閥的護法鬥爭。受五四運動的刺激,孫中山始充分注意到國內的軍閥與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密切關係。5月6日,當孫中山剛剛得到5月4日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消息後,立即指示主持《民國日報》的邵力子,「要大力宣傳報道北京學生開展的反帝愛國運動,立即組織發動上海學生起來響應」23。5月12日,孫中山複信上海的陳漢明,再次對北京學生愛國運動公開表示同情和支持24。6月24日,在《答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問》中,他嚴厲斥責日本武人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野心25。與此同時,「國民怵於外患之烈,群起救國,民氣大張」26的現實,也給孫中山的思想以重大的影響。是年10月,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該黨的《規約》明確恢復以「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27。從1912年宣稱民族主義目標已達,到此時重新宣布以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中間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時間,孫中山基本上不談論民族主義。在此之後,孫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義作為他的一大目標。而且其民族主義明確的是以反對帝國主義為內容。所以,從此以後,孫中山便經常發表其以反對帝國主義為內容的民族主義言論。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將赴法留學的青年談話時說:「中國還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強的干涉和壓迫。我們全國同胞,尤其是知識分子,必須大家齊心參加革命,才能使中國得到獨立、自由和平等」28。1921年12月,《在桂林對滇贛粵軍的演說》中,孫中山說:「今則滿族雖去,而中華民國國家尚不免成為半獨立國」。又說:「滿清雖已推倒,而已失之國權與土地仍操諸外國,未能收回。以言國權,如海關則歸其掌握,條約則受其束縛,領事裁判權則猶未撤消;以言土地,威海衛入於英,旅順入於日,青島入於德。德國敗後,而山東問題尚復受制於日本,至今不能歸還。由此現象觀之,中華民國固未可謂為完全獨立國家也」29。1923年1月在上海的一次演說中,孫中山更說道:「中國形式上是獨立國家,實際比亡了國的高麗還不如。……似此,民族主義能認為滿足成功否?所以,國民不特要從民權、民生上作工夫,同時並應該發展民族自決的能力,團結起來奮鬥,使中國在世界上成為一獨立國家」30。國民黨改組後,孫中山這類言論更多,更尖銳。1924年1月,孫中山發表《關於建立反帝聯合戰線宣言》,其中說:「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當共同奮鬥,反抗帝國主義國家之掠奪與壓迫」31。差不多同時,在與美國公使舒爾曼的談話中,孫中山說:「不干涉中國內政,為在華會(原文如此———引者)列強所一致贊同。但此不過一種空談。……實則不干涉內政其名,外交團控制中國如一殖民地則事實也」32。在著名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關於對外政策明確規定:「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又規定:「中國與列強所訂其他條約有損中國之利益者,須重新審定,務以不害雙方主權為原則」33。這些言論表明,五四運動以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發生一大轉折:從把民族主義排除於革命目標之外,到重新確立民族主義的革命目標;從不談反對帝國主義,到明確反對帝國主義;這是一種非常重大的轉折。同時也表示,孫中山的以民族建國為目標的近代民族主義達到了充分成熟的發展階段。三民國以後,孫中山在論述國內的民族融合的問題時,由於表述得不夠清楚,不免遭到一些誤解和批評。前面引述民國初年,孫中山多次說到合五族為一家,也就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問題。但怎樣實現民族的融合?孫中山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直到1919年寫作《三民主義》一文時,孫中山對此才有進一步論述。孫中山說:「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只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於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34。孫中山這裡所表達的是中國人民的一貫追求,同時也是一直在進行著的歷史過程。在其他場合,他又多次發表頗有大漢族主義嫌疑的言論。如1921年3月,在國民黨駐粵辦事處的講話中他說:「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使滿、蒙、回、藏同化於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35。使滿、回、藏都同化於漢族,這確是有大漢族主義的色彩。這篇講話里又說道:「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彼滿洲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無自衛能力之表證。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賴我們漢族。兄弟現在想得一個調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於我,並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的機會,仿美利堅民族的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的民族國家」36。這一年的12月,孫中山在桂林的一次講話中又說:「所謂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語!蓋藏、蒙、回、滿皆無自衛能力。發揚光大民族主義,而使藏、蒙、回、滿同化於我漢族,建設一最大之民族國家者,是在漢人之自決。」這兩段話里的大漢族主義色彩,顯然來得更濃一些。那麼,我們是否即認為孫中山這一時期,在國內的民族問題上,就是一個大漢族主義者呢?我以為不能這樣簡單地加以論定。第一,我們前面引證過孫中山努力造成漢、滿、蒙、回、藏各族人民緊密結合為一個大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思想。表達此一思想的類似言論還有不少。如1920年11月在上海國民黨本部會議的講話中,孫中山說:「我們定要積極的將我四萬萬民族的地位抬高起來,發揚光大,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37。1923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宣言》中提出:「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38。在《中國國民黨黨綱》中,談到民族主義時,指出其目標是「以本國現有民族構成大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的國家」39。在國民黨一大宣言中,「鄭重宣言,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於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後,當組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40。以上所引述的言論,表明孫中山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種大漢族主義者,他是真誠地努力於促成中國境內各民族緊密結合成一個大中華民族。第二,中國境內各民族中,漢族在文化發展程度上,在能力上,在人口數量上,等等方面,對於其他民族,的確居於明顯的優勢地位。因此,在結合國內各民族以形成一大中華民族的過程中,它起著主導的作用。所以孫中山要其他民族同化於漢族的說法,固然不正確,但它是客觀事實的某種不準確的反映。應該說,在孫中山有七年半之久,不曾認真考慮民族問題之後,面臨國內外複雜的民族鬥爭形勢,他有時不能很準確地表述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看,在國民黨一大宣言中對民族主義的表述:「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41。這個說法就是完全正確的。這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孫中山對民族主義有三種表述:一,主張各民族緊密結合為一個大中華民族;二,其他各民族要同化於漢族;三,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顯然,一、三兩種表述是完全正確的提法;第二種表述是不妥當的。我們可以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在這個時期里,孫中山在形成其正確的民族主義思想的過程中,有時還雜有一些不很正確的東西。所以,簡單化地把孫中山說成是大漢族主義者是不妥當的。四孫中山明確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是在五四運動以後形成的。五四運動的發生,是直接導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正態度,也就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不公正態度。在往後孫中山自己的革命實踐中,不斷地遇到帝國主義的阻撓。大量的事實表明,帝國主義支持反動軍閥,危害中國主權,壓迫中國人民。這是孫中山反對帝國主義,爭取獨立、統一,建立民主的中華民國的民族主義思想達於成熟的現實基礎。在孫中山反帝建國的民族主義思想成熟起來的同時,其民族主義便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民族主義,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平等相處的國際新秩序為基本目標。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的這一演變,同樣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密切的關係。孫中山說:「自歐戰告終,世界局面一變,潮流所趨,都注重到民族自決。我中國尤為世界民族中底最大問題。」何以說中國尤為世界民族中的最大問題呢?孫中山說:「在東亞底國家,嚴格講起來,不過一個暹邏,一個日本,可稱是完全底獨立國。中國……幅員雖大,人民雖眾,只可稱個半獨立國罷了」42。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世界上原來處於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下的許多弱小民族都已紛紛獨立,而像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卻還只是一個半獨立國,豈不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嗎!這種認識反映出孫中山對中國民族革命任務的世界性意義有充分的了解。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之所以能夠進達一個新的階段,是與俄國革命有密切關聯的。人們都知道,俄國革命後,蘇維埃俄國政府於中國發生五四愛國運動之後不久,1919年7月,即向中國宣布放棄沙皇俄國在中國的帝國主義利益和特權。此項宣言於1920年3~4月間始到達北京。隨後便被譯成中文在許多報刊———包括《新青年》———上發表。此事在中國人中間發生很大的影響43。我們可以當時的全國學生聯合會的反應為例。該會以公開信的形式就俄國的對華宣言作出答覆。其中說:「對於最近你們在致吾儕的通牒中所表示之盛意,尤覺無限感謝。我們自當盡我們所有的能力,在國內一致主張與貴國正式恢復邦交,並敢以熱烈的情緒,希望今後中俄兩國人民在自由、平等、互助的正義方面,以美滿的友誼戮力於芟除國際的壓迫,以及國家的種族的階級的差別,俾造成一個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局面。」和這份文件同時發表的共十五個團體和十家報刊,表示歡迎蘇俄的提議,並敦促政府與蘇俄政府展開談判的輿論44。一個曾經對中國有過長期侵略歷史的國家,革命後主動宣布將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這一事實,再加上國內各界的積極反響,這對孫中山正在形成的新的民族主義思想,不能不發生重大的影響。蘇俄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於1920年10月31日致函孫中山,表示堅信中國人民「將會走上與帝國主義的世界性壓迫進行鬥爭的道路」,希望建立貿易關係和相互友好合作45。此信於1921年6月14日始到達孫中山的手裡。8月28日,孫中山複信給齊契林,概述了民國以來中國的政治發展。指出,北京政府是一個受制於帝國主義的,不能代表中國人民的政府,只有廣州的政府才是能夠代表中國人民的政府。但在目前的狀況下,廣州政府在地域上與蘇俄遠遠地被隔開,無法建立貿易關係,但願與保持私人的接觸46。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與蘇聯駐中國大使越飛發表聯合宣言。宣言稱,「中國最要最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完成,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越飛表示,中國的此項事業「當得俄國國民最摯熱之同情」和援助。他並重申,蘇俄政府拋棄帝政時代的不平等條約,準備另行開始中俄交涉47。1923年9月16日,孫中山致電蘇聯代表加拉罕稱:「中俄兩國之真實利益,使雙方採取一種共同政策,俾吾人得與列強平等相處,及脫離國際帝國主義之政治、經濟的壓迫」48。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複電加拉罕,對其祝賀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表示「不勝感謝」,並稱,「本會深信,全世界之自由民族必將予以同情,而俄國人民來此先聲,尤為吾人所感激。中俄兩國人民行將共同提挈,以進於自由正義之途」49。孫中山通過與蘇俄的這些接觸,使他感受到與以往同帝國主義列強打交道時完全不同的經驗。他開始相信,在世界上建立各國家各民族平等相處的新的國際秩序是可能的。所以,進入1920年代,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明顯地以爭取建立世界各國各民族平等相處的國際新秩序為主要內容。1922年1月4日,孫中山《在桂林廣東同鄉會歡迎會的演說》里說道:「民族主義即世界人類各族平等,一種族絕不能為他種族所壓制」50。1923年1月1日,在《中國國民黨宣言》中指出:「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內以促全國民族之進化,外以謀世界民族之平等」51。在這個月內,孫中山寫成《中國革命史》一文。其中說到民族主義時說:「對於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此為以民族主義對世界之諸民族也」52。1924年1月,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談到民族問題時說:「對於國外之侵略強權,政府當抵禦之;並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53。「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54,「即取消此等條約中所定之一切特權,而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以消滅帝國主義在中國之勢力」55。「凡夫一切帝國主義之侵略,悉當祛除解放,使中華民族與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於自由平等之地」56。不但自己的國家、民族要爭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還要支持、幫助其他國家、民族爭得獨立、平等的地位。孫中山說:「我們今日要把中國失去了的民族主義恢復起來,用此四萬萬人的力量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這才算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天職」57。又說:「我們對於弱小民族要扶持他」58,要「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其目標就是建立世界上各民族平等相處的國際新秩序。筆者於2004年首次公開提出民族主義發展的三階段或三種境界的說法59,以此驗之於中國與世界歷史的實際,似乎尚無 格。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亦確經歷這樣三個發展階段。近年來,西方有些思想家力言民族主義已經過時,在現時代講民族主義是對全球化的反動,是導致世界不安定和造成衝突的根源。顯然,這是完全站在跨國集團的立場上,是站在世界霸權主義立場上講話。在實現世界大同之前,國家、民族仍然要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段極長的時間裡,民族主義仍具有其不可否認的正當性、合理性。如今的世界上,還有的民族仍在為民族建國的目標而奮鬥。某些標榜反對民族主義,提倡全球化的國家,在符合其擴張利益的情形下,並不吝惜給予某些特定民族以大力支持,甚至不惜動用武力。足見那些反對民族主義的人,未必不是別有用心。自然,我們不贊成「排異」的狹隘的民族主義,那確實是早已過時了的極端落後的東西。但我們應該支持以民族建國為目標的民族主義,尤其要大力提倡,大力扶持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相處的國際新秩序的民族主義,這是當代最合理的最高尚的民族主義。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中有關這一方面的內容,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回複本帖
推薦閱讀:

當你覺得生活苦、前途無望的時候,就該讀讀曾國藩
砥平里的法國營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2
舊影瑣憶·眾目睽睽下的刺殺
寫在歷史上的減肥

TAG:歷史 | 民族 | 思想 | 民族主義 | 孫中山 | 演變 | 主義 | 中山 |